/
0

提起栾家洼村,周围几县众说周知,无人不晓。

该村位于商河城西南边垂,临、商交县之处,紧靠国防公路沿线,亦是胜利油田石油产区。这个村东西有三华里之长,人口1500余。不仅因为村大、人多,而是该村兴立学校最早、(解放前就有完小)无论家境贫寒,大都送子女上学,因而读书的多,有文化的多,教书先生也多(文革时期的一次统计,仅公办教师就有50余名),是远近有名的文化村。然而更重要的还是因有翰林而名声大震。

说起翰林在历史上是有其名的,此是唐以后皇帝的文化侍从官,明、清两代从进士中选拔,是入朝(进京)考中而得庶吉士。翰林的职务是教书育人,当时就是进京后教皇帝的孩子,正如俗话说“翰林教太子”。而栾家洼村的高翰林,是清朝后期,咸丰皇帝在位而考中的。此人是该村高门六世,名高位,字范臣。当时该门家世几代贫寒,祖祖辈辈靠种地、闲时卖馒头维生。而翰林高位,就是在这种家庭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发奋图强,刻苦攻读,多次徒步进京赶考,有不考取而不罢休之决心,终于在30余岁中举,60余岁考中翰林学位。据有人说,咸丰皇帝看到高位年纪大,并多次赴京赶考,别说他文章写的好,就是凭他这种孜孜不倦、永不气馁的苦学精神也应授予他翰林学位。于是在咸丰一年(公元1851年)荣获皇帝之封号,为“国子监学正”,也就是翰林学位。并有皇帝亲赐的封牌(竖匾、米数之长)挂于家室正房之中,在高位的门前还修筑了瓦门楼,树起了5—6米高的沙蓄杆(也就是后人所说的旗杆),杆顶上有铅顶,下有石阶和石座,这就是当时高翰林的封称,以后无论什么官吏路过此地,武官则下马,文官则下轿,故高翰林出了名,这时栾家洼村也就远近周知了。

此人因勤奋好学,忠教履于行,所以他一生以教书为业,没有外出做官,在周围一带负有盛名,他的学生当时很多,有些是幕名而来,他的文章及他弟子的文章记入史册的不少,据说他的学生后来做官的也很多。

再者翰林学位和当时的状元同级,只不过翰林是一种学位,是教书的,不是官职,正如常言道:“翰林教太子”。

附高家家史已载

名高位 字范臣 公赋和平 志尚清 高幼读经书 性资明敏 髫龄北游泮水 至三十余岁中举 至七十余岁 官至国子监学正 设教多年殷勤启迪海尔童蒙 门徒居多 弟子 临邑县南关有数人会进士有官居邑宰者卒后恩徒多有致奠祭墓焉。

民国拾年撰文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