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张坊乡座落在商河县城西北角,距县城约十公里。现有自然村42个,人口20604人。现有乡中学1处,中心小学4处,农村小学38所,计有中学生750人,小学生2400人,全乡公、民办教师195人。

一、建国前教育概况

解放前,张坊乡曾隶属商河县第七区和德平县第六区管辖。

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区内仅有南张村、王洪九村、小姜家村、夏坡村等几处私塾,而且都是私人开办。教书先生多由有钱人家聘请,或是办学人本身比较开明并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学生大多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据了解,南张村、小姜家村等每处私塾多者10几名学生,有的仅7—8名或更少些。课本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千字文》和《庄户杂志》、《朱子治家格言》等。算术仅限于珠算。

学生上学不交学费,只给先生送礼,先生的报酬由办学人家支付。

1930年,全乡只有学生70—80名,仅占全乡适龄儿童的10%左右。1932年,乡内学校有所发展,老窦村、南张村、孔家村、大姜家村、潘庙村、小姜家村、丰盛集、孙家寨、王洪九村、东小张、尹坊、夏坡、张坊已建有小学,小学规模比以前大了,如丰盛集、南张村、大姜家村已有3个班,学生人数多的达到45人,全乡学生有400名左右,儿童入学率达30%。

此时,任课教师的文化程度大都是高小以上毕业,如南张村的王存芝,就在省城济南上过中学。

其间,学校虽然是村办,但县以下已有督学。如德平部分是李善亭,商河部分是许茂泽,督学监管学校治学情况,村里开始有学董管理学校。

教师的报酬由村里负担,多是粮酬,另外,逢年过节,由学生家给教师些钱物答谢。

学生的课本,除《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孟子》外,还有《论学指南》、《数学》、《始学算术》。1940年正式用国民党政府编印的小学和高小课本,这时已有国文、算术、常识和修身了。

1940年后,南张村、丰盛集已建有高小,学校除教学生学习课本外,还设立课外活动指导,开展体育和音乐活动,教学生唱歌、军乐等。

县境解放后(1945年)我乡第一批教育工作者窦现光、杨光环、王召庆、王金田等经正式培训,这批人回乡后,为发展本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小学很快发展到18所,学生700多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50%,1947年土地改革后,适龄儿童入学率增至80%多。

这时课本已换了人民政府出版的“人民母亲”和渤海区编印的临时课本。

学校仍以村办为主,也有联村合办的,管理学校的负责人,正式称为校董,主要管理学校的的修缮,教师报酬,筹资,学校和村民的关系等。教师的报酬,除村酬外,政府已开始正式发薪,薪水以小米计算,每名教师月薪合小米120斤左右。到1953年增到180斤。

建国前夕,乡内校好的小学有南张、丰盛集、孙寨、马集、王破头、张坊、老杨家等18处。

教师除教书外,还和学生一起参加土地改革远动,查奸放哨,斗争地主老财大会等。大部分教师还兼办午校、教妇女识字、晚上兼管村办夜校、扫盲工作等。可见当时的教师即是普通教育工作者、又是成人教育工作者,有的教师还有直接参加土改和土地证撰工作。

二、解放后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1950年,即建国后的第一个春天,该乡小学在人民政府教育部门的直接领导下,进行了调整布局,实行大村自办,小村联办,基本上实现了学生就近入学。虽然还是学董负责,但已有中心学校,并实行校长负责制。1953年,全乡学校达30多处,学生人数近千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5%。教师27名,师生比数1:35。

1953年,有的小学附设高小班,一些文化程度较高,教学经验好的教师调至高小任教。

1958年,附设高小班的学校有丰盛集、南张、张坊,高小班有6个。大跃进时期高小班几经搬迁,到1964年基本固定在张坊和刘安村两处。这时的张坊乡只是大乡——胡集乡的一个管区,班数仍是6个,每班编员50名。1964年全区学生数达1400名(当时全区总人口是14000人)。

解放后的教师报酬,自1953年后,实行工资制,小学教师低者24元,到1964年,高者54元。

1958年后,全乡代表性的学校是张坊中心小学,当时是胡集乡张坊中心小学,校长是张干香,继之为姚风成、王业河、窦清治、孙连江、杨宗丕、白景科、王元贤、孙本庚。自1958年后,张坊中心小学一直是全乡的龙头学校,规模由4—5个班,发展到10个班,学生达340多名,教师14名。

大跃进时期,乡内曾办起幼儿园20多处,入园儿童600多名,其中张坊与李金相村幼儿园办得较好。

1968年至1982年,张坊中心小学曾称张坊联中,每年招收二个班的初中生入学。1987年后改称张坊中心小学,设校长、主任各一人。

1986年后,本乡教育体制为1—9年一贯制。

1968年,全乡教育系统设教育组,下辖四处中心小学,因附有中学班也称四处联中,分别是张坊、路家、丰盛集、马家。1971年在四处联中的基础上又新建高中一处,即现在的张坊中学,校址在孔王村北。张坊中学原名为张坊高中,占地105亩,教师6人。自1971年开始,每年招收两个班,学生110人。第一任校长是孙连峰、后为孙振奎、马付俊、付其义、王金河。1973年后,改为完全小学。1980年后,高中班停招,继属初级中学,到1985年一直固定在6个班规模。

1985年后,学校规模逐渐扩大,到1992年增到12个班,学生700多名,教职工60多人,校舍160余间,价值100多万元。

自1971年至1987年,乡教育工作由教育组主持,并接受乡党委和乡政府领导。乡党委由一名副书记管理教育,政府设教育助理和成教校长。1988年后,教育组改为教委,设专职副主任一人,由乡政府实行聘任制,县人民法院公证处签证认可,中学与中心小学校长均按此法。

建国后在该乡任教育助理的有卜凡俊、梁振甫、张思敬、王好平。负责扫盲的分别是李清成、贾学臣、孙连江、刘孝臣、杨宗丕。

1985年后,乡设财政所,教育经费均由财政所支付。除教师工资外,教育附加费均按人均收入5%筹集,用于修建学校和补充教职员工工资。自1985年至1992年,乡财政用于学校修缮费达45万元。

1971年后,村办小学增至38处,1989年学生达28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6%以上。1991年乡内实行义务教育,村级小学由所在村筹办,1985年实行校改,全乡投资170多万元。学校全部实现了较高标准的六配套。

三、当前教育改革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战线拨乱返正,人民办学的热情进一步高涨,教育质量稳步上升,小学生巩固率达98%,升级率95%,中学升学率30%。

1982年全乡中学生800人,小学生2200人,1992年因各中心小学联中班撤消,中学生集中到乡中学、中学生人数略有减少,为750人,小学生2400人。但中学生的升学率由1982年的10多人增至30多人,1992年达40多人。

自建国后实行的扫盲教育,到1976年达到高潮,1985年全乡1800多人参加了各类扫盲教育,15—40岁的青壮年非盲率达95%,1990年达99%,全乡只剩116名青壮年为文盲。1985年后,成人教育由扫盲转为农民技术教育和各类人员岗位培训。本乡近几年的成人教育卓有成效、1990年获济南市“先进单位”,成人教育中心和西小王村办业校获市级“先进单位”。

幼儿教育自1982年开始,到1988年村办13处,1992年19处,幼师23人,幼儿人数400多名,入园率60%。

建国以来,教育战线涌现出了许多先进模范,荣获市级先进个人20多人,县级50多人,乡级60多人。

三教统筹自1988年开始,1992年乡各类教育组织更加完善,乡教委由5人组成,设主任,副主任各一人,下设3名委员分别负责普教、成教、幼教工作。

1985年至1992年,本乡教育干部在职培训和教师离岗进修、函授达200多人(次),全乡195名教师,有150人达标。

目前,在新的形势下,本乡的教育事业正在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