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济南市清真南大寺,为国内著名的伊斯兰教古清真寺。这是一座宏大巍峨的古清真寺建筑群体。从建寺起到现在已有700年历史。它座落于济南市市中区泺源大街回民小区内。

济南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穆斯林,700年前住在城内大明湖东南侧历山顶附近,建有礼拜寺一座。公元1295年(元朝成宗元贞元年)山东东路都转运盐使木八喇沙奉命在寺址建盐运司部,将礼拜寺从城内迁移到城外西关地区,地处泺源门西,锦缠沟以东建寺一座。当时仅建楹殿数间,由“满喇”(教长)艾地主焚修事。大寺迁徙穆斯林们亦由城内迁到西关,700年的岁月,西关地区成为回族穆斯林的集居区。

明朝初期,在政策上对回族是较为宽容的。明永乐年间,济南人陈英供职光禄寺,在1426年(明宣德元年)致仕(退休)回济南;明朝政府又封他为山东督掌教。陈英荐木铎任济南府礼拜寺掌教,整顿济南教务。陈英被后人尊称“陈巴巴”(长者、上人之意),他的坟墓在马鞍山东麓“巴巴坟地”内。

1433年(明英宗正统元年)木铎荐陈英之子陈礼任掌教。此时济南回族人数大增,开始对原寺址购民地进行扩建。陈礼任掌教长达52年。

1488年(明弘治元年)济南知府蔡晟,历城县知县盛敬请省藩司荐礼部扎副掌教陈玺并赐冠服。1492年(弘治五年)济南回族穆斯林大举扩建礼拜寺,将寺大门改为东向,建起礼拜殿、讲学堂、斋诫所、沐浴室,庖橱司,寺内房舍建成后,前门位于礼拜寺巷,后门临大街(永长街),即现在规模。

1554年(明世宗嘉靖33年)寺内殿前建起“教化楼为二层三间楼房供教民每年斋月望月用。修楼碑文被毁。碑文曾载刘致平教授著《中国伊斯兰建筑》。

1588年(明神宗万历13年)寺曾重修,碑文已毁,修寺详情无考。

1810年(清仁宗嘉庆15年),济南回族穆斯林经10年集资,大修殿宇。竣工后由韩文澜撰文,三掌教金希贤、黑发祥、赵文礼具衔,镌碑刻石为记《重修礼拜寺记》。此碑现嵌于望月楼北墙内,仍完整无缺。

寺门前建有照壁(影壁)为一巨大砖雕建筑体,形式古朴典雅仿木雕殿阁状。照壁宽五米高七米厚二尺,下为石须弥座。虽经多次地震,未受损坏。建筑年代为1833年(清宣宗道光13年)。建筑影壁碑文嵌于寺门南侧墙内,现完好无损。

寺门前唤礼楼(班克楼)建于民国甲寅年。门额金字书写阿拉伯文“平安门”。清真寺门额相传为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手书。

济南清真南大寺,从寺门到望月楼,再到礼拜殿步步升高,沿中轴线,分为三段,有39级石阶,系“连升三级”“步步登高”之意。以望月楼为中界划为两个四合院。礼拜殿、楼阁房舍均为明宫室建筑形式。礼拜殿按明朝制式,五个开间,前为卷棚,宏敞宽大,前饰以宝珠彩饰,巨大横梁用斗拱托起卷棚与大殿相接处用勾搭连式,即所谓“勾心斗角”式。檐角挑起处采用“汤并壶”托起檐角,不用力士虬龙,这巧妙的结合伊斯兰教义。1200平米的礼拜殿,用数十根园木柱撑起;成为浑然一体建筑物。西墙“米哈拉布”(识别礼拜方向)处上方,有嘉庆年间黑庆祥伊玛目书写的阿拉伯文“太思迷”字体遒劲巨大为国内著名书法。殿内西北角有木质台阁供二掌教(海推布)宣讲《劝谏词》用。殿内悬挂宫灯数十盏,现又装配聚光灯,节日时殿内光照如同白昼。

礼拜殿右侧新建厅堂一列,古典形式,钢骨水泥制成,现为济南伊斯兰教经学院,为培养宗教接班人专用。

寺内望月楼上,辟为济南回族民族风俗展览室。有大量历史文物展出。

寺内之沐浴室在30年代,济南回民每人日捐助一个铜板,历时三年建起新式沐浴室当时为全国清真寺沐浴室之最,后人称为《一文成就》。

济南解放时,清真南大寺已是殿漏楼倾,房舍倾坍。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在百废待兴,经济尚有困难的情况下,拨发人民币万元,使清真南大寺得以修茸。

在党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关怀下,南大寺建起了民主管理机构,宗教人员也参加了人民代表会议。

在“文革”时,清真寺受到冲击,大寺改为工厂,宗教人员也遭改业,清真寺建筑遭受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党在1982年,拨发人民币40万元巨款,清真南大寺进行全面整修,从此,这一古寺旧貌换新颜,以崭新面貌展现在济南。

山东省旅游局把清真寺列为泉城十大景点。近年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日本、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观光的社团游客络绎不绝来到济南清真南大寺观览。

国内上海、北京、内蒙、河北、宁夏、青海、江苏、南京等地也组成代表团来济参观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