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道教是我国自然形成的一种宗教,相传比佛教祖师如来得罗汉果还早。据《后汉书·襄阳传》记载:“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其意是:老聃曾西游天竺教化胡人,如来就是老聃的化身。道教各派的教义都出自《老子五千文》,因此,道教把老聃作为创始人。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外字聃,号老子,楚国苦邑人。曾为藏书史官,道教奉为“太上老君”。西汉成帝时,甘忠可著有《天历包元太平经》十

二卷;东汉末年于吉著有较系统的《太平青领书》一百七十卷。这时期张陵也著有《太平洞极经》一百四十四卷,逐步形成完整系统的道教经义。时至唐代,又出现了《开元道藏》。宋、金、元、明各朝又多次编篡和增补,又出现了《天宫道藏》、《《万寿道藏》、《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等共五千四百八十五卷本。道教的“道藏”、儒教的“儒学”、佛教的“经卷”,构成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三大支柱。

道教的派别很多,元朝以后,基本上演变成正一和全真道两大派。后来全真道又分为遇仙、南无、随仙、龙门、嵛山、华山、清净等七支派。我县的五峰山、大峰山庙,蓬台庵、马山庙、神宝山玉皇庙、水明庵、麻衣洞、琉璃庙、王母庙、石麟山庙都属全真道龙门支派。

道教自产生到发展逐步形成了从玉皇大帝、阎罗天子到城隍土地、山神等一套神鬼学说。历代封建帝王都把其学说作为维护封建制度的思想统治工具。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兴起,道教自明朝末年就日趋衰落。

五峰山庙为老三官庙。它兴于北宋,盛于元、明;衰败于清中末之期,是我县最大的道场之一。据清康熙二十四年重修五峰山老三官庙碑记载:大宋朝敕建洞真观;大元朝敕建神虚宫;大明万历二十八年敕建保国隆寿宫。经历代建修,庙观规模宏大,别有洞天,但现存建筑倾圯;只有树木遮天,一片墨绿,夏季阴凉宜人是避暑的好地方。

小娄峪莲台庵,它兴于唐,后盛衰无常。盛时田园几百亩,房屋近百间,是我县最大的道庵。自清嘉庆二十年十二月被官查禁后渐衰。建国前此庵有道姑一人,道士二人,土地五亩。房屋三十间。一九五五年四月统计,刘志贤道姑一人居此,道士二人已病故。有房屋六间,还有范蠡、张良、娄敬三塑像以及油博士少年像等文物尚存。

大峰山庙创建于明朝,属道教龙门派,也曾是我县最大的道场之一。建国前道士八名,土地三十亩,房屋三十九间。一九五五年四月统计,有道士三人病故,返俗二人,就业三人,土地八亩,房屋二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此庙道士对革命做出很大贡献。现在将该庙遗址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山庙创建于明朝香火颇盛。建国前有道士十五名,主持是张明亮道士,房屋十四间,土地百余亩。一九五五年四月统计,历年有十名道士病故,一名道士参军,一名道士被依法逮捕。张明亮、刘志善、张振广三道士返俗。庙内有唐柏四株。一九三八年初,我党领导的大峰山游击队曾在该庙驻军。

双泉庵位于段家店东南四里许,建于宋朝,明嘉靖年间曾重修,也是我县道教活动地之一。建国前属该庵的土地二百四十余亩,房屋五十八间,道士十五人;雇工六人。一九五五年统计,原八名道士病故,五名返俗,二名居住此庵(于源水、昌志荣)种八亩土地,房屋五间,生活自理。

玄极洞位于大峰山后,建于明朝,为镇武圣父、圣母庙。建国前所属土地二十亩,房屋十二间,道士四人。一九五五年四月统计,原道士病故一人,参加解放军一人,房屋四间,其余二人(刘崇明、张宗亮)依靠林场生活。

天麻峪位于大峰山后,此庙属龙门派,建于宋朝天德二年,明朝改建为七圣祠。建国前所属土地二十余亩,房屋十二间,道士五人。一九五五年统计,原道士病故一人,参军一人,留庙生活三人(陈立前、陈××、朱成仁),有庙地十二亩,房屋六间。庙内神像、壁画在“文革”中毁掉。

神宝山玉皇庙,位于小寺村北,是我县保留完整的一座道庙。现存明、清两朝石碑十二通,玉皇大殿三间,钟楼一间。此庙由明朝嘉靖年间进士高奎重修,后经几次修缮,别有洞天。一九六六年前还有二十五尊大型彩色泥塑和天神壁画,文革中被毁。现存铁铸大钟一口,是我县唯一的一口铁铸大钟,缺二齿。据说被日本人用机枪打掉一齿,另一齿在“大跃进”年代砸去的。铁钟铸有百多人捐资铸钟者的姓名,铸造年代是乾隆二十三年十月。庙末期主持道人孙可柱。为保护文物,一九八五年文化局拨专修款修缮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