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平阴现存的古代建筑,有县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古隧栈道,庙宇佛殿,塔坊池桥。古代石刻亦有石龛造像、人俑石兽、碑碣画像等多种艺术遗存。这些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古建筑和石刻,对探讨平阴的封荫建置、风俗人情、佛道信仰,将提供宝贵的实物佐证和文字资料。

石门山之石门,是周代人工开凿的古隧栈道,是县境内时代最早的古代建筑。石门历二千五百多年的风雨沧桑,现仍残存有高三米,宽五米,长近二十米的一段。石门、不仅是穿越石山的古隧道,亦是一处诱人的景观。薄暮时,返光绝佳、赤霞从孔中透射,如长虹之亘天,日之:“石门晚照”,为县八景之一。

翠屏山,以其巍峨奇峭的山势,耸立山巅的宝塔,苍郁槎枒的松柏,而为之一方名胜。山顶玉皇阁院内的多佛塔,属省级重点保护单位。塔始建于唐,明嘉靖年间重修。系重檐八角,十三级石塔,高二十米,镶嵌立雕石佛一百一十尊,顶铸铁质宝瓶,为唐塔之一例。此山旧有宝峰寺、倒影庵、白衣阁、玉皇阁等佛道建筑,现已成残墙断壁。残留的明清时的数十块碑记,记载着旧时殿堂辉煌、佛像巍严、香火兴旺之状。宝峰寺院内存有唐天宝十一年的摩崖造像。怪石嶙峋,陡崖峭壁的山西侧,有根无寸土附着石上的数百株槎枒古柏。並有巨石相叠,一株古柏石中生的奇景,日:“水山叠翠”,为县八景之一。

洪范素以泉乡著称,在狭小的山谷地带,即有九处名泉。洪范池(亦称龙池)为九泉之首。池处高阜之地,突地涌泉,围泉筑池。池呈正方形,深广各七米。池周筑以护身石栏,由立柱和栏板扣结而成。柱头立雕石狮,栏板浮雕花卉,池南面嵌一精雕龙头,水自龙口流出,绕池一周,汇入狼溪。池系明代建筑。据“金建龙王庙于池北”之记载,池创建当在金以前。金代所建硬山卷厦庑式龙王庙仍存。庙前有参天苍郁的古柏两株,倒影池中,有苍虬翻云之奇观。泉水泓大,清澈晶滢,冬夏无消长,旱涝无增减。因泉水涌浮,投硬币于池,飘摇旋动不能遽下,现浮光耀金之景观,谓之“洪范浮金”,为县八景之一。池南百步处,为隋唐龙泉寺旧址。隋文帝勅建的“大隋皇帝舍利宝塔”石函近年出土,现已运保县城文庙,定为国家二级文物。对此,1986年第四期《考古》刊物作了专题报道。池东天池山唐代石佛造像两窟四尊,具龙门石窟造像风格,为造像之珍品。

县境内平阴、东阿两座古城池,原各有祭祀孔子及乡贤名宦的文庙一处。东阿镇文庙由于屡受水害和被粮所占用渐遭损坏,彻底毁于“文化大革命”。现仅存平阴一处。文庙位于老城东南隅,始建于宋元符年间。座北向南,占地二十亩。中轴线上自南向北有棂星门、大成门、东西两庑、大成殿、明伦堂等建筑。左侧有忠义祠、名宦祠、文昌庙、三代宫、五代宫、东斋。右侧有节孝祠、乡贤祠、西斋。前有柏林照壁,后有林园花圃,四周围以高大垣墙,满院遍植苍松翠柏,碑石林立,庭院井然,是处规模庞大伟然的古建筑群。几经沧桑,虽然有失原有的风韵,但主体建筑尚存。文庙自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各级政府投资对其逐步维修。主体建筑大成殿,是座碧瓦朱楹、飞檐画栋的歇山式枓栱,九脊顶大型木结构建筑。1983年鼎新重修,恢复了它的原貌。此处已是平阴县博物馆筹建处所在地,成为全县文物收藏、陈列、研究、管理的重要场所。

古代造桥,平阴现有数处遗存。东阿镇老城内,横跨狼溪河上的永济桥,是座大型栱形石桥。原名狼溪桥,嘉靖三十三年,更名永济桥。现存桥为明万历年间所建。桥为单孔栱形青石桥,宽五米,长五十米,上筑桥栏。栏由望柱、栏板扣结而成。柱上有立雕坐狮八对,石狮子身上还刻着小狮子,有的刻着石猴。雕琢精细、形象逼真、大小挟依、神态各异,乃石雕之精品。栏板浮雕花卉纹饰。

平阴原有较大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石坊二十多座,大都倾圮于十年动乱,仅有三四座幸存。玫瑰乡焦庄村西的元代刘氏新茔坊,简易小巧、古朴庄重。坊由两根立柱和一块横坊扣结而成。额坊阳刻“刘氏新茔”四字,立柱阳刻“前福建闽海提刑”、“大德十年”等字。旧县尹村的秦氏节孝坊,是清乾隆二年的三洞式石雕大坊。坊阔八点五米,高六米,单脊飞檐、垂珠联杖,柱及坊浮雕花草虫鸟、人物故事、四对立雕石狮依柱而立,展现了清代精细的石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