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卫运河古称卫水,源于山西太行山区,流经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四省,纵贯德州至天津海河,东入渤海,全长九百多公里;加之漳河改道,在山东馆陶县与卫河汇合,形成了漳、卫、南运河(临清至天津段清代改称南运河,临清以南至南馆陶称卫运河)水系,在历史上自然形成了德州南北交通、水上运输的大动脉。据老人们回忆,在清代晚期,沿漳、卫河的各城镇,来往船只络绎不绝,船工们所唱的打蓬、拉纤、撑篙、摇橹等各种号子声,此伏彼起,响彻云霄,形成南来北往船如梭,处处唯闻号子歌的热闹景象。这是祖祖辈辈生活在卫运河上的船工们,在多年的水上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创造的独具一格的用以指挥统一劳动的步调、行动,激发战胜困难的勇气、力量的卫运河船工号子。

卫运河船工号子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劳动节奏,直接体现出船工们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情绪,紧密伴随着船只从起航到收航,从船上到船下的各种劳动场面。歌声高吭、豪放,音乐材料简练而旋律又易上口,充分表现出勤劳勇敢的船工们不畏艰险敢于战胜困难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解放前,从历代南粮北运,直到一九〇一年漕运废止,这条河一直是南北运输的主要孔道。航运事业处于兴盛时期,船工号子此起彼伏,响彻云霄,表现了船工们高歌猛进,运输繁忙的景象。漕运废止以后,又历经清代末年、国民党统治及抗日战争三个时期,由于治理不善,造成河道淤塞,使航运事业濒于停滞,船工们所唱的号子也随之处于衰落境地。

解放后,卫运河的航运曾出现过兴旺繁荣的局面,船工们的歌声也更加激昂奔放。但是,自一九六五年以后,由于水源条件的变化,使卫运河这条终年(封冻期、汛期除外)可以运输的河流,成了季节性的河流。到了一九七八年,河水完全断流,因而使多年来船工们集体创作流传很久的一朵民族音乐之花——卫运河船工号子,已不复闻而濒于绝迹。然而,它毕竟是船工们创造的艺术珍品,劳动的结晶。它浸透着船工们的血汗,饱含着祖国水土的甜香,对促进航运效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卫运河上的船工号子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实用价值也必将随之消失。但是,我们今天应该对它加以收集整理,给以历史的科学评价,从而使它源流不断,为我国社会主义艺术事业服务。

卫运河船工号子共有十二种。

(一)打蓬号

“打蓬”,实际上就是升蓬。上航(逆水航行)时首先要打蓬,打蓬时唱的号子就是打蓬号(见谱例一)。

起号:是打蓬的予备和刚开始时唱的号子。

当头工(航行中的指挥者)“打蓬啦!”的命令一下,船工们就背对着船头,紧握着通过桅杆顶端的三个滑轮穿下来的绳索,分三队站立,势如拔河状。号工(劳动中专门负责领唱号子)站在中间一队的最前面。当大家准备好,头工首先领唱号子。例:

如:“外薅”还有其特殊含义。“外”表示快,“薅”表示拉、拔、拽等意思。头工一领唱号子,表示打蓬开始,大家紧接着应号。在应号的同时往后拉一把绳索,再领号时就倒一把。当绳子都拉上劲了,号工便用高昂、明亮的声音把号子接过去,由他指挥打蓬并掌握打蓬的速度。

行号:整个号子的中间部分,是紧接着起号把蓬升到桅杆顶端这段时间里唱的。它是打蓬号重要的组成部分,速度比起号稍慢一点。由于蓬的逐渐升高,船工们每倒一把就需要更大的力量,但是无论再苦再累,他们的歌声还是那样铿锵有力。在歌声中,总是有条不紊、一丝不苟地按号子的节奏劳动。

散号:也叫老号,是号子中节奏自由的部分。和戏剧中的散板有相似之处。而许多号子中的散号从旋律上也可长可短,视具体情况而定。

当大蓬即将升到桅杆顶时,船工们体力大都消耗很大,再唱那样稳稳当当的号子已不适应了。这时,号工即抬头观察一下大蓬到桅杆顶端还有多大距离,心里计算一下还需要几把才能拉上去,然后唱出一个节奏自由、高昂、充满激情、异常动人并带有上滑音的曲调:

在唱这个曲调时,给了船工们一个较长的喘息机会。等领号一收,他们就象憋足劲似的,在大声应着号子的同时用力往后拉,甚至最前面的几个人干脆打着坠儿往下拽。就这样,在散号中,大家一鼓作气把蓬升到最顶端。

唱散号时,其劳动是最艰苦的阶段。特别在最后打坠儿时往往把双手勒得鲜血直流,然而,这时所唱的号子确是很优美的,其装饰音和变化音的使用,新的节奏和上滑音的有力一甩,都使这个曲调非常富有特色。

(二)拉冲号

打蓬结束后,紧接着便“拉冲”。“拉冲”时所唱的号子就是拉冲号(见谱例二)。“冲”,是固定蓬用的绳索,有大冲、二冲(也叫外冲、内冲)之分。“拉冲”,就是用人拉动这些绳索,把蓬固定好。

大冲需要一两个人,二冲需要三、四个人,其他船工则准备拉纤。拉冲号往往由头工在船上领唱,由中速逐渐加快。例:

这是拉冲号的起号,它给予拉冲一定的速度和力度,并通过它统一着大家的行动。这个起号,无论从音调还是从唱词上都具有典型意义,打蓬号、打锚号都是这样开始的。另外,绞管号、窜篙号、撑篙号的起号也是来自这个音调的变化。号子中的“外薅”,是快点拉的意思,其他人在应唱“外咳”时用力拉冲。就这样,在头工的带领下唱着号子很快就把蓬固定好了。

(三)打锚号

卫运河道中的船上,船头船尾都有锚。船头的叫“头锚”,船尾的叫“稍锚”。头锚比较大,锚铤有一百几十公分高;稍锚稍小点,锚铤高度在一百公分以下。另外,还有一种重量很轻、形状很小的“饭锚”,是航行中开饭或临时停船时用的。打锚号是往上拽锚时唱的号子。当头工宣布:“打锚啦!”的时候,便有四、五个人一起去打锚。打头锚就站在船头,打稍锚就站在船尾,大家一起弯下腰用双手拽住“锚顶”(拴锚有绳子)。这时,其中的一人领唱号子:

打锚号的起号非常短,只有一拍。“外薅”,既有准备又有往上拉的意思,并给了大家往上拉的速度。第二拍“外咳”是紧接起号的应号,同时往上拉一把,再领号时大家倒一把,应号时往上拉一把,不一会儿就把锚打高了。

由于打锚的劳动时间短哲,决定了打锚号的曲式结构短小(见谱例三),因而起号与行号紧紧连接在一起。打锚时人较少,锚打高了也都看得很清楚。领号一停,大家也就不应号了,并没有特殊的收号。等把锚固定好以后,其中一人就高声通知头工:“打起来了!”头工得知后再安排其他的工作。

从以上几首或长或短的号子中可以看出,卫运河船工号子节奏规整,强弱分明,领唱时给大家一个予备时间,合唱时大家共同用力,因而产生了卫运河船工号子中一拍领、一拍合,二拍领、二拍合这种最基本的节拍形式。

(四)拉纤号

上航时,由于逆水而上,单靠蓬的推动力是不够的,就得有人到河滩或河岸上去拉着船航行。因此,船上除留下必要的人员外,其他人在号工的带领下都上岸拉纤(这些人称为纤工)。拉纤时所唱的号子就叫拉纤号(见谱例四)。

一百吨位的船,一般用十四把纤,需要十四个人,加上号工共十五人。他们用两根细绳穿到纤板(宽七、八公分,长约六十多公分的木板)上,再跟纤(拉船用的绳子)系在一起,使两根细绳与纤板形成三角形。拉纤时纤工们就把纤板斜挎在肩上,在船行驶方向的左岸拉用左肩,在右岸拉用右肩。号工不拉纤,单独行走在拉纤队伍的外侧,用所唱的号子去鼓舞士气,统一劳动步调。

起号:几乎和船上撑篙号同时开始,号工一起号,纤工们就起步走,强拍时迈右脚,弱拍时迈左脚,一拍走一步。

例:

通过这个起号的谱子可以看出,它与前几首号歌的曲谱截然不同。由原较短促的音调,变得较为缓慢,音符的时值拉长了。曲调虽然简单,但的确舒展多了。拉纤要走漫长的道路,因而音乐也随之产生了很大变化。另外,这个起号还应用于摇橹号、连络号、警戒号,同样是一个很有特点并具有典型意义的起号。

行号:是纤工们拉船行走过程中所唱的号子,是拉纤号全曲的核心部分,也是最长的部分。例:

说行号是核心部分是对其重要性而言的,而说它是最长的部分,是因为纤工们走的道路长,可能连着唱上十里、八里。号工们可称得上了不起的“歌唱家”,用他们那宏亮的嗓音唱上多少天都毫不减色。他们还是即兴的词作家,在骨干音调的基础上即兴填上唱词,其唱词之丰富也是难以想象的。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人鬼神妖,草木鱼虫,心中想的,眼前见的都能唱到。例如,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六月里来三伏天,萧恩父女打鱼难”,见景生情的“春风送暖冰雪融呀,船往南行北风送呀”,对偷懒的纤工进行批评的“蹬蹬你的腿,弯弯你的腰”等等。无论是唱词还是虚词的运用,都通俗顺口、生动活泼,具有强大的艺术力量。

收号:拉纤号有完整的曲式结构,既有起号,又有一个圆满的结尾,收号是结束全曲时唱的号子。比如,遇到“对头船”(与对面开来的船相遇),或者吃饭、喝水、休息时,就唱出收号停止拉纤。例:

这是个带有变化音的很好听的收号,它还应用于摇橹号、联络号、警戒号中。从旋律进行上可以看出,它与行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行号中两拍呼两拍应这种稳健规整的旋律进行,突然拉长了一倍,加上几个新鲜的变化音和上滑音的处理和运用,使纤工们的注意力得到最大的集中,可迅速做出反映,停止拉纤。

(五)撑篙号

为了使船顺利而又较快地转入正常航行,留在船上的几个船工,在头工的带领下撑起长篙。撑篙时所唱的号子就是撑篙号。一般由头工领唱。例:

号声一起,船工们就用肩顶着篙,随着号子一拍一步地向船后身走去,船也随之向前开动了。撑篙时不同于拉纤、摇橹等,主要强调用力均衡。由于歌唱中的强弱关系而出现了三拍子(见谱例五)和领号应号的不规整,形成撑篙号特有的结构形式。通过谱例看出,领号和应号都是分别在自己特有的音调上的变化,每撑一篙所唱的号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乐段,包括起号、行号、收号三个部分。撑一篙往往从船头走到船尾,每到这时头工就唱出收号:

这个收号与行号连结在一起,既流畅又贴切,与全曲溶为一体。其切分节奏和每小节三拍子的结尾都令人感到新鲜。这种独特的结尾,只使用于撑篙号和窜篙号。

第一篙结束后,船工们从泥沙里把篙拔出,用手提着快速返回原处。头工唱出一个较长的乐句,等待着船工们做好撑第二篙的准备。例:

这个乐句可长可短,视具体情况而定。既是第一、第二篙之间所唱号子的连接句,又是第二篙的起号。领号一落,船工们就在应号的同时开始撑第二篙。

(六)窜篙号

窜篙号一般用于下航。这时船速较快,为了确保行船的安全,必须用撑篙的办法来应付河道中随时出现的险情。由于撑篙的速度和动作相对地快而急,所以就把这时唱的号子叫窜篙号,实际上就是快速的撑篙号。比如说,在水流湍急的情况下,为了顺利渡过“弯兜”(河水的转弯处),就在船转弯的外侧由头工指挥撑篙。在这种情况下,不但需要船工们的集体力量,还得依靠头工果断、准确地指挥和丰富的航河经验,以杜绝事故的发生。

船在转弯时需要迅速撑篙把船头调过来,如果篙下晚了或者撑少了,再加上舵工摆舵不及时,船就会按原速冲向对面的河滩或河岸,这就叫“抢岸”。如果头工指挥不当,使船工多撑了几篙,即使多撑一篙,就会增大船的转弯速度。加上向心力的作用,就会使船横贯河两岸,卡在河中,这就叫“大关门”。以上这两种事故轻则堵塞河道,影响航行,重则造成船毁货沉。因此,头工必须临危不惧,沉着果敢地唱出高昂、激动的号子来指挥行动。例:

头工看准了时机起号以后,船工们就把紧握着的篙向船的侧前方的河底插去。由于船还在走,等篙一下水,就和船形成垂直角度,这时船工马上转过身撑篙。撑这一篙时间很短,因此窜篙号的曲式规模比较小(见谱例六)。窜篙号的行号、收号和撑篙号相同,就不再重复了。但在特殊情况下,由于时间紧迫,上一篙一结束返回原处时往往不唱号子,只是头工大喊一声:“拉回来!”就行了。有时也采用这样的号子:

这个号子运用于原地不动的撑篙。领号的自由延长音符是等待下篙的时机,这一篙的号子只有一个呼应便告结束。

(七)摇橹号

卫运河道的许多地方,河道较直,河面宽阔,河水平稳,往往是摇起橹唱起摇橹歌的好地方。摇橹号虽然还具有粗犷豪放的成份,但与其它号子相比显然抒情柔和多了。

起号的音调与拉纤号、警戒号、联络号大同小异。例:

一般由号工领唱大家应号,整个起号是非常有趣的,领与合都具有特殊的味道(见谱例七),有点象京剧中花脸或老生那样拖着长音的喧叙。

行号:

在行号中领号和应号,都基本保持自己的旋律进行,或者稍加变化。从谱例中可发现,领唱时往往在应号那一小节的弱拍弱位上抢先一点出现。这种处理方法使歌唱的号子更富有动力感。总之,歌唱使大家忘记了疲劳,使生活充满情趣。甚至解放后还在摇橹号中填上《东方红》的歌词,以抒发船工们对领袖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收号与拉纤号相同。

(八)绞管号

枯水季节,河水较浅,达不到船的吃水深度,就用绞管的办法把船拖过浅滩。绞管号就是绞管时唱的号子(见谱例八)。

绞管号有起号、行号、散号(老号)、收号四个部分。

起号:

起号的速度和绞管的速度都比较慢,往往是等待其他船工上管。船工听到号子就会马上加入进去,绞上几圈就吃上劲了,这时号子进入行号:

船工们在劳动中,总是紧紧随着号子的拍子,强拍迈右脚,弱拍迈左脚,一拍迈一步。这点与拉纤号相同,自然也是多年养成的习惯。

有时在河水太浅的情况下绞管,会出现把犁拉崩、缠索绞断的情况。每当这时,就有人跳入河中从两侧用扛子把船撬起。有句俗话讲得好:“千斤不压稍,船底不过丝,见水船就活”。意思是只要把船稍微撬起,哪怕只有一点缝隙,水就能流进去,只要一流进水去船就能活动了。例:

这是下到河里去的船工唱的。由于船两侧的人互相看不见,就唱出这个号子使船上船下的人做好准备。其节奏自由,曲调也可长可短。等领号一落,大家都意识到该使出最大的力量进行拼搏了。应号时干脆采用“撞呀好!”的高声呐喊。

唱散号的同时,终于把船绞活了。然后,一鼓作气把船绞到深水里去。这时所唱的号子,就是收号。例:

经过一场艰苦的奋战,终于使船脱离浅滩。船工们激动地高声欢呼:“呀,绞过来了!”“打小外外了”(指船快快跑)!以此来表现他们自己战胜困难夺取胜利后的心情。

(九)警戒号

警戒号主要应用于夜晚(或大雾天),是为了防止发生危险而唱的号子。在卫运河道,晚上航行时,船上是不点灯的。因为船身有三十多米长,舵工在船后面,一点灯灯就会晃眼,使他看不清河道,容易出危险。就是那些停航抛锚的船只,当听到号子声,知道有船只经过时,也会有人出来把自己船上的灯遮挡一下或熄灭。对面开过来的船,都可根据对方的号子声音,正确判断出两船的距离及纤工在河的哪一边拉纤,可提前做好让船的准备。一般上航船只让下航船只,把船靠在“跑滩”(拉纤)的河一边,等下航的船过去后再走。

远方的渡船听到警戒号,也可以事先做好准备。如果认为距离自己还比较远,就加快摆渡的速度。认为距离自己很近了,就等大船过去后再摆渡。另外,还得把摆渡时用的横缆绳及时放下。

警戒号曲式结构很小,共十四小节,是一个引子型的乐段。由拉纤号的起号加上拉纤号、摇橹号通用的收号组成。歌唱时速度较慢,反复使用(见谱例九)。

(十)联络号

联络号与警戒号基本曲调相同,但其用途不同。联络号,是船上船下、船与船之间进行联络用的号子(见谱例十)。

船工们的饮食是很奇特的,叫做“三茶四饭”,就是每天喝三次水,吃四次饭。那时船上大都没有钟表,只是凭借多年的经验来掌握开饭喝水的时间。当带领拉纤的号工认为开饭时间到了或者超过了的时候,就由原来唱的拉纤号转为连络号(所以船工们也叫它“催饭号”)。由于此时又累又饿,唱起来总是有气无力松松垮垮,头工一听自然就明白了。由领头船的头工依次传达给同行的各船:“吃饭啦!”吃饭时一般停船开饭,有时为了不影响航行就倒班吃饭。

联络号与警戒号的不同点,主要加上了以下两小节:

正因为加上了这两小节,才使联络号区别于警戒号,其他的则相同。

船在航行时,头工专心站在船头,用“替试木”左右很有节奏地探进水中测量河水深度。舵工靠多年的实践经验,凭借船头“替试木”的下水情况迅速判断出河水的深度,及时摆舵,避免搁浅,使船顺利航行。船头到船尾三十多米远,头工手中的“替试木”左右一进出水面,舵工就能做出准确的判断,的确使人赞佩。就在在正常的航行中,头工常常听到连络号的声音。一般是即将追上前面的船只,号工便领唱起联络号与头工联系征求头工的意见,问是否可以“迈”(超越)它。如果头工同意迈,就马上领唱撑篙号。船上的其他人员就撑起篙,帮助纤工提高船速,很快就追上去。

假如被追上的人自尊心强,不愿被人超越,就加快速度,或者不让出河道,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有时也为此发生争执。如果对方同意你迈,就唱起联络号通知你。这时唱的号子速度稍快,往往不反复,并把自己的船靠在河一边,让其他船过去。迈过去的船工们往往说上几句“谢谢啦,哥儿几个”,“借光啦,我们头里走啦”等等常用的客气话。

(十一)出舱号

闯过一路的风险,终于把船开到目的地,驶进码头并靠岸抛锚了。船工们就负责把载运的成百吨货物从舱中起出来。这时唱的劳动号子就是出舱号,并带有搭肩号这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见谱例十一)。

出舱前,可同时在几个舱口上面,分别用两根七、八公分粗的木杆子扎上“人字扒杆”,上面固定在“晃锁绳”(直通船头船尾的空中绳索)上,使其不能前后摆动。下面则用“座脚绳”(固定扒杆的短绳)固定在甲板上,然后在扒杆上拴上滑车,用滑车把那些二三百斤的大棉包、大板纸、大盐包等货物从舱中起到“锁副”(甲板和过路板)上。

首先有一人跳进舱里迅速把货物挂在滑车上,拉滑车的船工便由其中一人领唱起出舱号:其他船工一边应着号子,一边随着号子的节拍拽动滑车的绳索,很快就把大货包吊出货舱悬起来。当大货包悬起后就停止领号其他船工也就不应号了。这时,由站在外侧的一个船工顺手往外一拉,其他人把手中的绳索一松,就把货物放到了锁副上。另有几个船工专门站在锁副上,负责把大货包抬起来,搭在“扛大个”(装卸工人)的肩上。这时就唱起搭肩号:

领唱 前两拍时,大家弯下腰,抓住大包的四个角,应号时用力提起往上一甩,那扛大个的工人就势往底下一钻,大包就落在他的肩上,然后扛起来就走。

从货物出舱、搭肩到扛包这几个环节都是非常协调而又紧张地进行。由于几个货舱同时起货,出舱号子此起彼伏、热闹非常,一千多包货物在短短的一小时内就能全部卸完。

(十二)呀哟歌

大年三十(初夕),运河两岸的村庄张灯结彩,一派节日景象。养船人家也都欢欢喜喜地聚到一条较大的船上欢渡佳节。往往有人敲响那直径一米多的大铜锣(只大船上有),响亮的声音召集许多船家的人,来到这条大船上。那船头早已摆好供果,船身也擦得铮亮,换上节日新衣的人们,不是来喝酒吃饭,而是在甲板上围成一圈,唱上一曲《呀哟歌》

来欢送即将过去的一年,迎接新春。

歌唱前总是选一个威望高的人担任领唱。有时为了打趣、凑热闹也随意选一个。选的方法很简单,有人高声喊:“欢迎某某来一个好不好呀!”大家说:“好!”就这样定了。被选出的人站在桅杆前先来个四、六、八句的开场白。其内容自己选择。在朗诵时总是很有诗意很有节奏的。开场白一结束,先由大家合唱“呀哟一个呀哟”,再领唱再合唱。歌唱时大家随着呀哟歌的节拍轻轻跺着双脚,边唱边围着甲板转,就象跳着古老的民族舞蹈一样。不管领唱什么,合唱时总是保持“呀哟一个呀哟”的唱词。因此,呀哟歌由此而得名。

呀哟歌采用分节歌的形式,全曲是两个乐句的反复,并采用了两个调式色彩的对比,使其对比中求和谐,统一中有变化。(见谱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