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一)、日军侵占德县城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9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二军沿津浦铁路大举南犯,拟攻山东,锋指德县。国民党军展书堂第八十一师在冯玉祥将军指挥下,自禹城急驰德县城北阻击日军,战至桑园,使日军前锋受挫。但是,正当展书堂部拟攻马厂日军之时,却接到韩复榘令其速撤的命令,展被迫撤回德县城,配合第七十四师等部在县城调用民工,征集物资,构筑城防工事继续再战。9月底,韩复榘又令德县国民党守军大部弃城南退,仅留第八十一师运其昌旅之一部在城北长庄、北厂一带设防断后。县长李树德及其眷属、随从等携细软随部队溃退南逃。

9月30日,日军出动飞机八架次在德县城上空盘旋,并轮番轰炸县城北门、小西门和火车站。之后,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二军第十师团(矶谷师团)前锋至德县城北。运其昌部凭借工事在长庄、北厂一带迎头痛击来犯之敌。双方激战三个昼夜,敌军入侵未得进展。此时日军采取正面佯攻,两翼夹击的战术,使我守军感到实力不支,而退至城内防守。日军乘机发动了强大的攻城战斗,装甲车对准城墙西北段发射炮弹数百发,炮兵在长庄、前后园等地集中火力猛烈轰击德县城。运其昌指挥部队以城墙为防线,将大炮架在城楼上进行反击,打退日军数次进攻。在日军即将攻入小西门的危急关头,李营长率敢死队同日军展开肉博战。一连连长赤膊上阵,挥舞大刀带头冲杀,负伤后仍不下火线,最后壮烈殉国。10月3日2时许,日军用炮火将城墙西北段炸一缺口,3日拂晓,日军兵分两路,由城墙缺口和小西门冲入城内。运其昌部因孤军无援,伤亡甚重,忍痛撤出德县城。在日军攻城期间,不少居民被炸死炸伤。如:大营街谢鑫的母亲、伯父和邻居晁二奶奶等被炸死在家中。南门里街民房被炸起火,大部焚毁。日军进城后,对百姓开始了血腥屠杀,仅在小西门里的一个防空洞内,就用机枪扫射杀死躲藏在里面的居民30余人。在河西小庄的一个防空洞内,日军用手榴弹炸死百姓40余人。一张姓妇女下身被炸成重伤,苏醒后见自己的两个孩子均被炸死,便爬到水井旁投井自杀。一金姓青年,身穿一件旧军装,日军说他是“中国士兵”,被捆在木桩上用剌刀刺死。桥口街居民谢文汉被日军捉住后扔到地窖里用火烧死。吕家街居民赵东升、顺城街郭跃东的母亲、小西门里高升的伯父、母亲和姐姐,青年居民李宝升……均被日军枪杀。徐剑明的祖父年近七旬,卧于病榻,亦被日军枪杀在家中。在北门里王振海家南院的地窖中,日军用手榴弹炸死正在躲藏的老少20余人,致伤12人。日军在大肆屠杀之后,又将捉住的大批青壮年,捆绑在一起,押送集中营。

10月3日,汉奸李凤巢、李子和等人纠集城内一小撮土豪劣绅和地痞流氓,手持太阳旗,在喧哗角列队欢迎日军司令官西尾等入城。

10月4日,在日军宣抚班班长法畸又藏的主持下,在县商会院内(南门西街东首路南),成立了以李子和为会长、赵坤任副会长、李凤巢任辅佐员的“德县维持会”,下设财务班和劳动班,分别负责供给日军物资、款项和组织苦力为日军所用。在日军宪兵队长原山正的主持下,组建了以李凤巢为团长的“德县自警团”。日军在旧监狱(今市府街路北)设立了司令部,在德县兵工厂旧址等地集结了重兵,从此,日军开始了对德县人民长达8年之久的法西斯统治。

(二)、日军在德县城的驻军

德县城古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日军为了牢牢的控制这一要地,驻军最多时曾达3,000余人,最低亦不少于500人。由于日军保密甚严,行动诡秘,其驻军情况极少见诸于文字记载。根据手头占有的部分资料和口碑资料,日军在德县城的驻军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德县日本宪兵队 1937年10月3日日军攻占德县城后,立即成立了宪兵组织,开始只有二三人。1938年后,其机构和人员逐步扩大,是年7月正式称:“德县日本宪兵分遣队”,设有特高、经济、庶务三个系,隶属日军北支那派遣军宪兵司令部,由济南日本宪兵大队直接管辖,初驻马家溜口街路南日乃丸旅馆。1939年7月,宪兵增至20余人,并增设警务系,改称“德县日本宪兵分队”,驻地迁于车站后街扶轮小学。1941年3月后又迁至马家大井街,宪兵增至40余人。1942年6月后,又先后迁至线市街、二郎庙东街等处。历任队长、分遣队长、分队长有:1938年7月至1938年10月为准尉水摩仪右工门,1938年10月至1939年6月为准尉富田悦造,1939年6月至1940年7月为中尉渡边兼德,1940年7月至1941年3月为中尉松浦正秀,1941年3月至1942年6月为中尉片仓,1942年6月后为准尉福井正吉等。1941年前后宪兵队主要成员:准尉级有河村五郎、竹石、池田,曹长级有日塔三郎、福田永助、户石、关丘彦、小林(驻平原)、小野(驻禹城),伍长级有中山良一、石岛、黑羽、佐贯、大桥义一、管原等,上等兵有一柳、大南等,勤杂人员有笔生(书记员)池田、饭野、武田,司机为池田,翻译有日本人西原、金子、朝鲜人森岗(车站森华春旅馆经理)、韩××(半岛旅馆经理)、白川、文川、郑成浩(河村),华籍人刘克明、陈永惠等。除正式宪兵外,另有从日军陆军部队调来的一个班(称辅助宪兵)共12人,吴松涛便衣工作队20余人,德县宪兵工作队20余人,德县宪兵队剿共团,团长李凤巢、于圣言,团部设在旧署街伙道胡同20余人。

日本宪兵队的主要任务是:培植汉奸、特务,利用民族败类广泛搜集抗日军政情报,窥测国共两党的军政动态,侦破抗日爱国案件,负责逮捕、关押、审讯、处决,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纠察军容风纪,有时亦配合日伪军进行“清乡”、“扫荡”等。德县日本宪兵队在分遣队时期,管辖区域为德县一区和火车站;在分队时期为津浦铁路沿线的德县、桑园、平原县城、禹城县城及德县火车站等。

日军宣抚班 先后进驻德县的宣抚班有:以法畸又藏为头目的宣抚班,于1937年10月3日随日军攻城部队进入德县,隶属于日军宣抚班本部和德县宪兵队双重管辖,驻南门里刘家大院;秋山旅团宣抚班,1937年10月20日成立,1939年调往张店;矢野兵团宣抚班,头目加藤,1937年12月成立,驻南门里刘家大院;松田宣抚班,头目松田,1938年内驻德县城;香川宣抚班,1938年初驻南门里路西。其日本宣抚官有山本、小川等,华籍宣抚官有郑延良、张福胜(均为旅大人)等。1938年4月,该宣抚班改组为“德县新民会”,日军大江为次长,汉奸乔寿山为事务部长。日本宣抚班均配有短枪和证件,打着从事僧侣(随军僧)、防疫、宣传、教育、安抚等活动的幌子,组建各级傀儡政权,进行“中日亲善”、“大东亚共荣”、“圣战”等反动宣传和奴化教育,搜集抗日军政情报,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协助日军部队“扫荡”、“清乡”等,是侵华日军“攻心战”的宣传工具。

日军秋山旅团司令部及其第八联队 日军占领德县以后,其大部队稍事休整后继续南侵。华北方面军第二军团部独立混成旅团(秋山旅团)司令部设在司令部街(今和平街路东),日军少将旅团长秋山充三郎为第一总指挥。其第八联队辖三个大队留驻城内。自平原、禹城沦陷后,其中:一个大队分驻城东北飞机场、南营房和西营房,另两个大队分别派驻平原和禹城。该部所辖范围北至河北省沧县,南至山东省禹城县,是津浦铁路线上的主要军事力量。

日军源泉骑兵大队 1937年10月进入德县。司令部设在旧法院,部队长源泉馨,所辖部队分驻原兵工厂内、火车站等地,共有日军400余人,是统治德县一带的主要军事力量。

日军矢野后防部队 1937年10月随日军攻城部队进入德县。部队长矢野,共有日军100余人,驻德县进德会。其防区为德县城南至黄河涯,东至白桥一带,并在城南成立了以刘洪勋为会长的“维持会”。

日军德县警备司令部 1941年设在德县旧法院,司令官为山口,是驻德县一带日军的指挥机关。经常派部队开赴陵县、恩县、禹城、高唐和德石铁路沿线“讨伐”并参与针对抗日军民的“铁壁合围”战斗。

日军华北派遣军参谋部德县陆军司令部 司令官是田坂,1942年6月进入德县。司令部驻东地医院,辖一个独立混成旅团,其中:驻德县的中山、河田、田中三个中队,共有日军400余人。主要担负北至沧县南至禹城铁路两侧挖护路沟,修建炮楼、修筑公路等任务。

日军真渤特别行政区宪兵大队 1942年6月随真渤特别行政区公署一同进驻德县。大队部设在马家大井街,大队长为日军大佐(大校)村上直植,隶属于日军北支那派遣军宪兵司令部管辖。辖三个宪兵中队,其中:一个中队留驻德县,另两个中队分别派驻禹城县和河北省沧县。主要活动于津浦铁路沿线的德县、沧县、平原、禹城等县,并负责指导真渤特别行政区所辖的山东省与河北省交界的23个县的宪兵队的活动。

日军甲第1415部队 即日军德县陆军特别警备队,日军称之谓“剿共部队”。1942年秋,由真渤特别行政区宪兵大队并抽调部分陆军拚凑而成,隶属于日军北京北支那派遣军司令部管辖,代号为甲第1800部队。大队部设在马家大井街,部队长为日军大佐(大校)村上直植。辖三个中队,秦市松中队驻德县城(秦市松,日军中尉,前日军保定宪兵分队队长),另两个中队分别驻禹城县和河北省沧县。各中队均配备有卡车和重武器,各承担10余个县的“隐蔽剿共”任务。为了掩人耳目,取消了宪兵领章、臂章等标志。1943年,大队部迁往济南,秦市松中队仍留守德县。该中队辖星野小队、次郎小队和竹河派遣班、奥山派遣班、渡边派遣班、市川派遣班、武山英一便衣工作队、松井情报工作队等便衣宪特组织。

(三)、日军特务组织

德县日本宪兵队特高系 是德县日本宪兵队的下属组织。开始称“特高班”,1938年改为特高系,有成员七人,其中有两名华籍翻译。1942年,为配合“强化治安运动”,特高系改为特别保安系,有成员16人,华籍和朝鲜籍翻译各两名。为了加强搜捕和情报工作,又在警察局和其它伪组织中安插密探、联络员等共14人,并网罗汉奸、叛徒等组建了特务工作队、剿共团等。先后充任系(班)长的有:武山英一、福田永助、府村五郎、管秋彦、江木、田中顺一等。该系为德县日本宪兵队内的重要特务工作机构,主要负责侦破抗日案件,逮捕抗日军政人员和爱国志士,搜集抗日军政情报,窥测国共两党军政动态等。

德县日本宪兵队吴松涛工作队 1940年8月,德县日本宪兵队侦知,八路军冀南军区东进纵队第五支队司令员吴松涛(系被八路军收编的地方顽军头目),因病离队在景县白草洼村休养,遂派兵将其逮捕,关押在德县日本宪兵队内。经过对其刑讯逼供,威胁诱降达30多天,吴经不起考验,遂变节投敌。日军令其组织华人便衣工作队,并委其为队长。吴松涛奉日军之令招降纳叛,网罗旧部和叛徒20余人,织建了情报和武装侦察两个班,秘密活动于德县城乡。

德县宪兵工作队 1941年5月,以日军小头目佐佐木和汉奸夏茂森、赵广文等为首,组建了有20余人的德县宪兵工作队,直属宪兵队指挥。后被编入真渤特别行政区宪兵大队,主要活动于德县一带的农村。

德县宪兵队剿共团 1941年5月,由日军小头目松浦任顾问,汉奸于圣言任团长,组建了德县宪兵队剿共团。辖侦察、总务、教化三个系。侦察系长田厚基,副系长张益斋,教化系长韩××,有成员20余人。主要活动于德县城乡。

日军华北派遣军参谋部德县陆军联络部 日军华北派遣军参谋部为了控制和“指导”真渤特别行政区所属机关的特务活动,于1942年6月由各地抽调了一批骨干分子,组成了德县陆军联络部,驻东地医院。该部设有总务、政务、产业、情报四个系,由日军头目本间诚任机关长。总务系长黑田,政务系长秋叶长寿,产业系长福田,情报系长中野。每系配有系员和翻译10人左右,除控制敌伪机关内科长以上的人事任免外,还负有情报搜集、策划日军的军事活动等。

甲第1415部队组织 1942年秋,日军为实施其“隐蔽剿共”计划,成立了名目繁多的特务组织。在德县一带活动最为猖獗的是甲第1415部队及其所属的特务组织。主要有:星野便衣工作队,于1942年冬来德,1943年11月建立了以张振海为代队长的情报队,辖葛英西、黄胜奎两个班。原驻德县宪兵队,根据工作需要,先移驻边临镇。奥山派遣班,于1943年11月组建,班长奥山仁,有成员15人,并成立了由孙家庭任组长的便衣情报组,驻马家大井街,以集贤旅馆为秘密活动点。渡边派遣班,于1943年组建,班长渡边,有成员10余人,驻边临镇。竹河派遣班,于1943年2月组建,班长竹河信义,有成员20余人,并成立了由杨中仁为队长的便衣工作队,为了掩人耳目,对外称“敷岛公馆”,并在马市街设立信义医院,由特务分子陈绍棠以行医为名暗中从事特务联络站工作。市川派遣班,于1944年组建,由市川任班长,有成员10余人,驻苇子场街,辖武绍山便衣工作队。还有以开设市川洋行、东棉洋行为名暗中为秘密联络点的特务组织。市川洋行于1945年1月,由松井接任班长,王金堂接任便衣工作队队长,主要活动于德县、德平、陵县、桑园等地。另外,还有原驻平原的成泽分遣队、前中分遣队等亦曾来德县从事特务活动。

日军天津北支那水陆军德县特务站 日军天津北支那水陆军,代号第1849部队,为内河航运护卫部队,下辖水上宪兵队、河防队等,主要负责天津至德县,德县至临清运河航段的运输护卫任务。为了防止军运物资遭到八路军游击队的袭击,该部部队长森岗在该段运河各主要港口设立了特务站。德县特务站共有特务人员50余人,多混入船民之中,发有北支那水路特务员或联络员证件,直属天津森岗部队管辖。其主要任务是搜集运河沿岸的情报,检查禁运物资等。

日军铃木部队便衣工作队 日军铃木部队,即日军驻德县之3041部队。为了加强对抗日军政情报的搜集工作,配合部队的军事行动,于1944年3月,部队长铃木指示情报组组长雨宫组建便衣工作队,并任命在押的原宪兵队华籍特务头子葛英西为队长。葛英西在组建过程中被八路军俘虏后,又任命甲第1415部队特务工作队的高振升继任队长,共发展特务12人,驻盐店口街。该队成员发有“铃木部队便衣工作队队员”的证件,并盖有雨宫的手章。其活动范围主要是德县城乡,有时随日军外出“讨伐”。

日军日池田部队特务队 日军日池田部队特务队,即日军1480部队特务队,为华北交通系统特务组织。1945年3月,进驻德县,有成员10余人,专门搜集西至王瞳,南至黄河涯铁路沿线抗日军政情报。

济南日本领事馆警察署德县分署 1939年,日军在德县设立了德县日本领事馆警察署,驻马家溜口街马家大院。1941年,改称“济南日本领事馆警察署德县分署”,设有特高、经济、兵役、保安、卫生、取缔等业务组,有华籍警察30余人,日朝巡察五人。历任署长有藤景能熊、熊本能通、本田能熊、铃木等,历任巡察部长(副职)有押川精一、德勇等。其外围组织有:德县居留民会、大政翼赞会德县分会、在乡军人会、德县国防妇女会等。警察分署的主要任务是:管理与保护徙居德县的日籍人员“合法”权益,调处日本人与华人之间的纠纷,办理日商营业许可证,并兼管日商开办的专业洋行,如:德利洋行、纤维公司、毛皮收购公司、棉花收购公司等经营业务的保护。并兼搜集国共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的任务,是一个维护日商利益,进行经济掠夺,并负责搜集情报的政治、经济合一的敌特机构。

除上之外,还有10余人的片仓俊六调查班、山口部队特高班等日军特务织织。

(四)、日军在德县修筑的军事设施

黄河涯飞机场 黄河涯,位于德县城南12公里处的村庄,四女寺减河流经东南,也是津浦铁路上所设的一个小火车站,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37年10月3日,日军占领德县后,便在黄河涯村南修建一处军用飞机场,强占粮田4,000余亩。汉奸遵照日军命令,到处征工要伕,甚至六七十岁的老人和十三四岁的青少年全部被征,为修建飞机场而挖土、平地、筑路、修房,稍有懈怠,便遭毒打。农民崔开起等人曾被日军及宣抚官刘树棠打的死去活来。黄河涯飞机场基本建成后,经常起落日本飞机,运送军用物资和兵员,有时配合地面部队作战。

农事试验场 系日军于1938年开始,在运河西强占陈庄、张庄、小庄农户粮田750余亩,辟为“华北农事试验场”。该场1940年,又向南扩展,强占地350余亩,辟为“棉麦原种圃”。两场合称“华北农事试验场德县棉麦原种圃,”总计侵占粮田1,100余亩。周围筑有高墙,大门有日本兵把守。凡过路人员一律不准近前,否则,以“匪”论处。试验场内部划有禁区,劳工苦役不得违禁。由于戒备森严,行动诡秘,究为何种试验,具体情况不详。

发电厂 1938年12月1日,侵华日军驻济南特务机关长渡边,令济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德县电业,成立了德县发电所。为了迅速建厂发电,在运河东岸、桥口街南侧的旧砖窑遗址上,利用原有的两座烟囱,建起了厂房。该发电厂运行初期装机容量为,1×150千瓦,后又增加2×125千瓦机组,计总装机容量为400千瓦,由小型蒸气机作动力。有工人10余人,白天停机,夜间运行,专供驻德日军机关、部队、火车站、日本或高丽洋行、少数商号等照明用电,后又增加为驻德日军军工和经济开发服务,成为日军在德县的重要军事设施之一。

德县飞机场 1925年4月,张宗昌督鲁期间,由奉军驻扎德县时所建。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军第七十四师驻防德县期间,又进行了改建,曾经常起落小型飞机。日军侵占德县后,又多次进行扩建。其区域在罗庄以北、长庄以南,长2,600米,宽1,570米,面积为400余万平方米,折合6,000余亩,加上场外警戒区,总计占地21,000余亩。飞机场内常驻日伪军150余人。飞机跑道为东南西北走向,其末端延伸至长庄西南。罗庄村北,设有地标台,台标为太阳旗,还建有伪装棚。长庄村南建有机窝三个,罗庄村北筑有机窝两个。场内建有油库20多个。日军飞机来去不定,停机最多时达70余架。

军营、给水站、仓库 1925年10月,奉军第六军军长徐源泉率部驻防德县,将南营街以南的清代演武厅改建为军营,称为“南营房”。1929年,石友三部驻防德县时,在原兵工厂以北修建营房和大型操场,称为“西营房”。日军占领德县期间,将南营房、西营房仍为军营用房。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发生后,日美关系破裂。美国人在德县东地开办的博文中学、卫氏医院、苏氏护校等全部被日军关闭。所有建筑物,亦被日军占领,并修建了从飞机场,沿博文中学、柴市街、太平街、马家溜口至发电厂的水泥马路。

1944年前后,日军又大兴土木,在石家园一带修建了大型库房九座,岗楼五座,筑有高墙,架设了铁丝网,主要贮存华北棉花株式会社德县棉产改进会的棉花、棉织品和其它军需物资。大量的物资从这里装运,通过运河、铁路、公路等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国。

封锁沟 为阻止和防范八路军和其它抗日爱国武装力量日益频繁的活动,日军德县警备司令官山口,于1942年中秋节,命令县区组织力量在四区边界,挖通北起白草洼,南至四女寺长达30余公里的封锁沟,并拟与运河沟通放水,沿河修筑五座大型碉堡。山口为愚弄百姓挖沟,将此封锁沟亲自命名为“惠民沟”,并派百余名伪军和40余名日军武装监视。在德石敌工队等部的打击下,日军的工程计划未能实现。在伪德县六区,日伪军逼迫老百姓,挖掘了东北至雨淋店,西南至前董庄的大型封锁沟,全长50余华里。

五、日伪据点

日军在德县城内留有驻军500余人,并在南、西、东营房和飞机场等地设小型军事基地。根据其侵略战争所需,还在各战略要地设立了据点。据初步调查有以下据点:

土桥据点 于1938年1月,由日伪军在土桥与马颊河北岸,借助一古庙宇为基础,修筑碉堡三层岗楼二座,周围挖有深3.5米、上宽5米的防护沟两道,并架设有铁丝网。据点内驻有日军30余人,伪军70余人,伪区部、伪警察所、伪自卫团人员30余人。

边临镇据点 1938年4月,日伪军在边临镇修筑高12米的方型炮楼一座,炮楼外筑有高墙,外围挖有深3米,上宽3米的防护沟两道,两沟之间按装有木栏,沟外架设铁丝网,并在围墙大门外修筑了一个大碉堡。据点内驻有日军两个中队,伪军两个中队。

仙人桥据点 1938年9月,土匪黑团在仙人桥村东北隅借助一古庙,修筑了高9米的三层炮楼一座,外筑高墙修有射击孔。据点内开始驻有黑团100余人。1939年8月,日军将黑团收编后,由德县派日军30余人,伪军100余人,伪区公所人员等10余人驻守。

董屠庄据点 1940年10月,日伪军在董屠庄西北筑土圩子一座,周围挖深3米,宽7米的防护沟,建碉堡一座;在村东北隅筑两层岗楼一座,外围挖掘深3米,上宽7米的壕沟。据点内开始有日军40余人,伪军50余人,伪区公所、伪警察所人员等10余人驻守。

陈宝亮据点 1941年2月,日伪军在陈宝亮村西南部,强占民宅,修筑炮楼两座,暗堡四个。开始由德县派驻日军30余人,伪军200余人。1942年,驻有日军10人,特务工作人员10余人。

杨集据点 1941年9月,日伪军在杨集村东南,强占民宅,挖壕沟,筑土圩子。圩子内,修有三层砖土混合的楼房一座,东北隅修三层土楼一座,暗堡两个,西北隅修土楼一座,南门处修土楼一座,并在四周修暗堡20多个。开始驻有日军100余人,伪军40余人,1942年6月,驻有日军10余人,伪军40人。

后寺据点 1942年7月,日伪军在后寺村西,借一古寺修筑9米高的炮楼一座,院墙外挖掘深、宽各5米的壕沟。驻有伪军30人。

徽王庄据点 1942年7月,日伪军在徽王庄旧围墙的基础上改建成土围墙,底宽1.5米,高2米,围墙与防护沟之间架有木栏。在村东南隅,筑有高8米的炮楼一座,其周围挖沟筑墙,在村东,筑有两层炮楼一座,其周围亦挖沟筑墙,在村西北隅,修筑了高2.5米的炮楼七座。据点内由德县和边临镇派往日军40余人,伪军216人,特务工作队12人。第八、第九区区公所和伪警察所、新民会成员130余人驻守。

程家据点 1942年7月,日伪军在程家村东南,修筑了三层炮楼一座,暗堡两个,并筑有围墙。驻有日军100余人,伪军200余人。

李全真据点 1942年8月,日伪军在李全真村东北、西北、东南各筑暗堡一个。1943年2月,又建炮楼三座、岗楼四座。开始驻日军50人,伪军30人,伪组织人员30人。后驻有日军10余人,伪军90余人。

除上之外,日伪军还在黄河涯、宋奇屯、南大屯、五里庄、曹家庵、留智庙、前小屯、簸箕刘、上岛寺、任家桥、许官屯等地均设有据点。由于资料缺乏,不能全面叙述。

(六)、伪军在德县的驻军及地方武装

侵华日军为弥补其兵力不足,推行其“以华制华”的侵略政策,搜罗了大批汉奸和土匪,组建起警备部队、保安部队等伪武装组织。其驻德伪军和地方武装组织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山东省警备总队第三联队 1938年4月,在永庆寺成立了伪鲁北道尹公署。同时,伪山东警备总队第三联队由济南调来德县。队长为夏斌甫。辖二个大队,由张瑞藻(张宪廷)和朱鸿昌分别充任第一、第二大队队长。两大队各辖三个中队,六个中队共600余人。其中:第一大队驻旧县署后库厅,担负鲁北道尹公署的警卫任务;第二大队驻师范讲习所内,曾派往临清、陵县、德平等县驻防。1940年7月,鲁北道尹公署划分为东临道与武定道,山东省警备总队第三联队遂改编为山东省保安总队第六、第八大队,隶属于山东省保安司令部管辖。张瑞藻、张文甫又分别充任第六、第八大队队长。第六大队随东临道署留驻德县,第八大队随武定道署调往惠民。

伪真渤特别行政区警备部队 1942年6月,日伪将山东省与河北省交界的23个县划为真渤特别行政区,成立了特区公署于德县南关教堂内。随之,又组建了真渤特区行政公署警备部队,司令部设在南关教堂内,司令宋达民。所辖部队一部留驻德县,另一部驻河北省吴桥县。1943年伪真渤特别行政区公署撤销后,宋达民率部回归吴桥县城。

华北交通株式会社德县河防大队 系由皇协护民军刘佩臣之一部改编而成。1940年进驻德县。大队部设在桥口街,大队长张书培。该部负责德县至临清运河航段保安任务。1945年3月后改编为华北交通水上警务分段。

中国宪兵德县分遣队 1942年驻德县,隶属于华北政务委员会治安总署治安军宪兵团济南宪兵队。主要担负车站检查和纠察军容风纪等任务。

德县自警团 1937年10月4日,由日军宪兵队长原山正主持组建。由李凤巢任团长,谷裕然任书记,刘鼎元负责财务,共有80余人。主要任务是为德县维持会站岗放哨。

德县民众自卫团 1938年1月,由伪德县自警团扩编而成。德县维持会会长李子和兼任团长,李凤巢、张圜桥任副团长。下辖自卫队,由李子和的胞弟李子玉任队长,担负维持会的警卫任务;在各区设团,每团下辖3个小队,有成员500余人。

德县保卫团 1938年4月,在日本宣抚班班长松田主持下,将德县维持会改组为德县县公署。并将德县民众自卫团改编为德县保卫团。团长由县长张圜桥兼任,袁书文充任副团长,下辖阚春景、张凤林、杨干臣3个小队,共有官兵150余人,分别住老监狱、财神庙、桥口等地,主要担负伪县署的警卫和城关哨卡的值勤任务。

德县警备大队 1939年3月,由伪德县保卫团改编而成。张圜桥兼任大队长,袁书文任副大队长。下辖阚春景、杨干臣、辛鸿升三个中队,共有官兵300余人。一中队分驻仙人桥、土桥、黄河涯等据点,二中队分驻边临镇、毛庄等据点,三中队驻桑园等地。

德县保安大队 伪德县警备大队1940年夏改称“德县保安大队”,隶属山东省保安司令部管辖。在日伪推行强化治安运动中,德县保安大队于1941年3月至1942年春,将徽王庄方砚农黑团收编为第四中队,将于德江、史存善匪团收编为第五中队,将滕荫岭匪团收编为第六中队。1942年冬,将张乃文部收编为第七中队,冷兆骥的胞弟冷兆璠被推荐为第八中队,孙盛元黑团为第九中队。1943年春,又收编董书斋黑团为第十中队,并从史存善部抽出部分兵员,扩编为第十一中队,将王善同、庄承霖部合编为第十二中队。大队部设在文庙内,由历任伪县长刘冬秀、佟昌武、王朝磊、郑长汉等先后兼任大队长,袁文书、董书斋、谷裕然、阎俊杰先后充任副大队长。每个中队各辖三个小队,每个小队各辖三个班。拥有伪军2,000余人,最多时曾达8,000人,分别驻守城内重要机关和各个据点。

德县警察所特务系 1939年前,德县警察所设有特务股,由李玉春任股长。1939年冬,特务股改组为特务系,先后有王国栋、时惠忱任系长;后又改组为特别保安系,时惠忱、陈永惠先后任系长,共有成员22人,并在各街、村、有关单位设有情报网点。特务系还负责检查信件、包裹、书箱、报刊;控制物资的调拨、转运;侦破各种案件抓捕抗日军民等。

除上述之外,还在各军、政、警机关、部分社团和宗教团体,以及旅馆、客栈、洋行、烟馆、妓院等处,都安插有从事情报工作的组织和人员。

(七)、伪特务组织

鲁北道佛教总会 1938年5月10日,由驻德日军秋山旅团少将旅团长秋山充三郎,亲自主持组建了鲁北道佛教总会,以日军随军僧桑久保义海和汉奸李凤巢、李荫轩为首,组成了伪特务网络。其成员分两类,一类称“特别人员”,多为军政长官,地主绅士等;另一类称“普通人员”,多为商人政客和受骗平民等。其主要任务是以从事佛教活动和推销报纸为名,搜集国共两党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工作。

鲁北道鲁北情报组 1938年5月与“鲁北道佛教总会”同时成立。组长由日军随军僧桑久保义海担任,后由汉奸李荫轩接任,共有情报人员17人,除单独搜集鲁北一带国共两党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外,还负责鲁北道各县的情报搜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