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灵醴泉 位于平阴县城南隅,青龙山金斗峪西南坡。清光绪《平阴县志》有载,称之为“金斗峪泉”。今泉在人工砌垒的石洞中,洞高3米。水从洞壁滴下,叮咚作响,汇入自然形成之圆池,直径2.5米,深1米。洞前石砌券门上嵌石匾,题“灵醴泉”三字,为乾隆二十三年(1758)邑人张翊鸿书。石洞之上,原为奉祀泰山元君的古祠,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现仅存残垣断壁。因泉水甘美,附近居民多至此汲水烹茶。

抱珠泉 位于平阴县城东南的贤子峪东山脚下,距县城约5公里。因两泉池相临,均呈不规则圆形,故名。大池东南两侧紧靠石崖,是一个人工开凿的石井。直径约4米,深5米左右,水从东南侧石缝中涌出,汇而成池,水满后溢入北侧的小池。小池,直径2米,深约3米,小池水满后从西侧溢入山沟,汇成小溪,顺峪而流出。曲涧潺潺,古木蓊蔚,造就贤子峪一方胜景。

南泉、北泉 位于云门山东北侧山脚下,玫瑰镇南泉村北,距县城约8公里。在穿过南北泉村的山峪两侧,有两处泉池,因方位分别称为南泉和北泉。两泉皆为石砌方池,南泉池长2.5米,宽2米,深1米,水从北侧流入小溪。北泉池呈正方形,边长2米,水从西侧流入小溪。两泉相距四五米,同出一脉,均四季常流。流水汇入玉带河。泉南北的南泉村、北泉村,分别以泉取名。

马跑泉 位于孝直镇西的马跑泉村南侧,赤沟山北崖。村以

泉得名。泉水自岩洞石缝中涌出,伏流四五米,跌入边长约3米、深约2米的石砌方池中。然后,从池中溢出,流入池北的小溪中。此泉长年流淌,大旱不竭,村民皆饮用之。盛水时,涌流之声数里可闻。泉池北侧立有石碑,上刻泉名。村民传说:当年汉王刘邦带兵路过此地,士卒口渴难耐,所骑战马跑而出泉,故名“马跑泉”。后来,乡民为纪念刘邦,在泉旁建汉王庙。明正德十二年(1517)重修汉王庙记》石碑尚存于泉旁。

东拔箭泉 位于孝直镇东湿口山村东南约300米,九峪山东北侧山脚下。为有别于湿口山之西的洪范池乡拔箭泉,故名。水量较丰,常年不竭。东湿口山水库建成后,泉池淹没于水库中。

汇泉 在马跑泉西南约300米处的山脚下。泉池石砌,呈长方形,长约4米,宽2米,水深1米多,四季不涸。泉水溢出后,穿过山谷流入汇河。

天井泉 位于安城乡段天井村西北约200米处,因地处山涧,口状如天台的水井得名。

因井口呈长矛头形,乡人传说,系古人杨二郎在此用长矛戳出。井深五六米,常年涌水,沿山涧湍激而下,为安栾河源头之一。清光绪《平阴县志》载:“泉涌甚,势如趵突,喷珠泄玉,声闻数里”。因景观壮丽,称“天井飞泉”,为平阴古八景之一。历代多有诗人赞咏。清朝邑人国进诗曰:“石涧有名泉,泉声日夜喧。滔滔不复往,谁解问真源。”清人赵方曦诗曰:“石甃寒泉泻碧溪,纵横曲曲绕柴扉。更教移挂高峰顶,谁诧天台瀑布希。”

20世纪60年代初兴修水利,在泉北侧筑成大坝,拦河蓄水,称段天井水库,天井泉即融入库中。如今仍水面广阔,杨柳披岸,山环溪绕,景色宜人。水库石坝高约8米,上嵌“腹吞飞泉水,灌溉千亩田”、“驯服洪水”等石刻大字。盛水时节,库水从溢洪道涌出,飞悬下泻,盛况不减当年,十分壮观。

毛铺泉 位于平阴城东的安城乡东毛铺村东北,为两眼井

形泉池。水势颇佳,久旱不涸,俗称“大海眼”、“小海眼”。此泉水为汇河源头之一。

石榴峪泉 位于东毛铺村北2公里,天堂山东北石榴峪内。常年不竭,西南侧为毛铺水库。

长源泉 位于毛铺庄东,八里沟中的桃花峪中,南距桃花峪遗址约100米。泉水从地势较低的石缝中涌出,顺势流入小溪。20世纪60年代,在兴修水利时,村民在涌泉周围建成南北长约40米、宽14米、深5米的泉池,形成了一方仰望天光云影、群峰竞秀、俯尝绿水荡漾的景点。一般池水深3米,大旱不涸。盛水期,水从池西边南端的水口溢出,流入小溪。

王家泉 位于毛铺庄东青龙山下,因泉西有几户姓王的人家居住,故名王家泉。泉水从青龙山麓西北侧的石缝中涌出,汇入半自然的不规则泉池,水面约10余平方米,深1米余。水满后由两边人工砌垒的溢水孔流出,绕房过户,汇入穿村而过的毛铺河。当地有“王家开了泉,毛铺、小官(村名)吃半年”之说。此泉常年涌流,久旱时有干涸。

虎豹泉 位于县城东北的栾湾乡兴隆村中。因村东为虎山,村西为豹山,故名。泉池井形,方口,边长1米左右,深12米,平时水深10米余,盛水时溢出,流入山间小溪。20世纪70年代中期实测日涌量146立方米。水质清洌甘美,为村民饮用水源。天长日久,汲水的绳索将井口的青石磨出10几道槽沟,深达2——7厘米。泉畔,倒卧有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虎豹川修庙穿井立石记名》碑,可知泉旁原有龙王庙。

龙山泉 位于平阴县东阿镇太和村西南里余,龙山西侧。因山得名。20世纪70年代中期实测日涌量810立方米。今久旱时有干涸。

鹿传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