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平阴秧歌 平阴秧歌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是当地最流行的群体舞蹈形式之一。平阴秧歌以其独特的动作编排,队形变换、欢快娴熟地节奏表演而著称,与东北秧歌和胶东秧歌,在其表演上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自己独特的表现风格。

秧歌队伍一般分为男女二队。表演者身着彩装,装扮成各种形象,腰系彩绸,或手挚彩扇,在欢快地打击乐和吹奏乐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随听排头领舞者的哨声,不时的变化队形,完成多种跳跃动作。伴奏乐器为打击乐和唢呐、笙、笛等吹奏乐器,给秧歌注入了欢快明朗的节日气氛。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平阴秧歌正由一种单一的节庆艺术形式发展成为人们日常锻炼身体,娱乐性情的体育项目,尤为中老年人所钟爱。人们在欢乐的乐曲声中扭动身驱,锻炼身体,陶冶情操。

扛阁 扛阁,顾名思义,有楼阁之特点。扛阁的道具是在一个木质的杠架上,固定一条铁杆。铁杆顶端有一个月芽形的腰卡,下焊两个脚踏板。踏板下面拐一个弯,形同汽车摇把,并在拐弯处有一横支架,外面用彩绘、彩绸装饰。扛在下层表演者肩上,一手紧握肩上的支杆把手,一方面加强了整个架子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便于表演。上层人物均为四、五岁的儿童,扮演成多种角色,捆绑在踏板和腰卡上,组成上下两层人。通过穿戴、装饰,掩盖了扛架和铁杆,以悬险、奇妙、美观取胜。可根据情况组成多

架扛阁,更显得壮观多彩。它的表演主要在打击乐的伴奏下,下层人物踏着锣鼓节奏,整齐地迈着方步扭动,变化队形,上层人物手拿道具随之摆动起舞。

虎斗牛 “虎斗牛”属四人舞蹈,一般为一牛二虎。牛为二人表演,一人为牛头,一人为牛身。牛头是用车圈、铁丝、竹篾扎糊,两个犄角粗壮尖挺,牛眼圆睁,牛身健壮,惟妙惟肖。二虎身着虎皮,手执虎头,血盆大口,巨齿獠牙,凶猛威武。表演时老虎可单只也可两只同时进攻,上窜下跳。牛则利用角挑蹄蹬,牛虎大战,十分惊险而又幽默。

为表演伴奏的打击乐器,其鼓点独特,特别是牛虎相斗时,随着打斗的动作时而刚劲有力,时而松缓悦耳,强弱层次分明,更增加了感染力。

二人摔跤 二人摔跤是民间流传的最为滑稽幽默的节目形式之一。平阴镇东关村翟化泉表演的二人摔跤更是让人叫绝,惹人喜爱。“二人摔跤”其实是一人表演,其化妆形式与“猪八戒背媳妇”相似。表演者双脚穿上特制大鞋,而双手抓住两只穿上皮鞋的木柄,造成四脚相对之势。腰处驮上扎好的两个假人,成扭打撕扯状。表演时上面两个假人东倒西歪,拉扯个互不相让,下面四条腿并重踢绊踩踏。表演者嘴里吆喝不断,互不服输,真像两个人拼命扭打,逗得观众捧腹大笑,十分滑稽有趣,而不用任何乐器伴奏。

玩狮狍 玩狮狍是民间最为流行的一种集体表演舞蹈形式,后发展为舞狮。它在平阴县流传甚广。东阿镇、洪范池乡和平阴镇东关村的玩狮狍较为出名。

狮狍一般设公、母两只大狮子和两只幼狮。要求表演者要有一定的基本功,腾挪跳跃,动作灵活,更要配合默契无误。领舞者(拿球人)会翻跟斗,身手矫健。狮舞者能跃上桌子或高架,还能做“踩园球”、“双过桥”、“翘首望月”、“双狮争斗”等精彩动

作。狮头能睁闭眼、呱嗒嘴、打瞌睡等动作表情,引人入胜,惟妙惟肖。

伴奏仍为打击乐器。鼓为指挥乐器,根据表演动作,设计优美动听的打击乐曲,热情奔放,舒展动听,有较强的感染力。

罐子灯罐子灯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较为原始,属群体秧歌类。早在明末清初,就流行于县城及安城乡一带,以东土寨村尤为闻名。

“罐子灯”源于民间舞蹈“见大人”,借其表演艺术形式发展而来。用大陶罐做道具,以罐子的比例刻出耳、鼻、嘴、眼,做成巨人的头像,然后将头像固定在四腿机橙上,将机橙腿朝下。人顶起机橙,并固定在肩上,穿上大长袍,戴上大礼帽,头像里点上蜡烛。表演者手持刀棍、扇等道具,随打击乐曲边歌边舞,并编队、串花、造型、男女丑角嬉戏而行,还伴有高难度的武术类动作,风趣火爆。解放前,主要用于庙祭或祈雨等封建迷信活动。解放后,其表演形式大有改革,逢年过节都有表演,很受群众欢迎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