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平阴有着非常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平阴人民勤劳朴实,乐观通达。千百年来,祖祖辈辈在辛勤劳作的同时,利用各种不同的娱乐方式丰富活跃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娱乐方式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

民间扮玩(俗称玩玩意儿)是最普及、历史最长、最受欢迎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平阴的扮玩节目有吸收外来的艺术形式,如秧歌、扛阁、虎斗牛、二人摔跤、玩狮狍、罐子灯等。又有当地人民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所创作的。令人称道的独创节目两个:一个是明末清初,盛行于平阴孔村镇郭柳沟一代,风趣幽默、反映平民生活的秧歌剧《十八大姐斗王皮》;一个是盛行于店子乡宋柳沟村,寓庄于谐,反映官民同乐的舞蹈《笳鼓咚》。这两个节目至今久演不衰。经过不断加工提高,多次在省市乃至全国获大奖。每逢春节、元宵节以及值得庆贺的重大活动,老百姓便自发的装扮起来,玩狮狍、扭秧歌,跑跳腾挪,自娱自乐。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民间扮玩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戏剧是最受人们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山东梆子、四弦戏(两夹弦)、皮影、木偶等都是这方百姓爱听、爱唱、爱演的。逢年过节,村里有几个热心人倡导,自发组织起一班人,排几出新戏,搭起台子,粉墨登场,走村串乡进行演出,这就叫庄户剧团。业余剧团最多时达40余个。成立最早的约在清末民初,最兴盛时则

在上世纪50年代,平阴县第一个正规文艺团体一县豫剧团,于1956年成立。今天,各种现代化娱乐媒体层出不穷,戏曲表演相对有些削弱,但逢年过节,在乡村人们还是愿意搭起台子,唱上几天。所演节目除了传统戏外,还有新编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小戏、小唱等。其中有不少新编优秀剧目被省、市报刊发表,调演并获奖。

1978年,以农田基本建设为题材创作的小戏《让新房》,由平阴县山东梆子剧团排练参加了山东省地方戏剧汇演,并获剧本奖、演出奖。

曲艺作为有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活动轻便,在平阴城乡有着广泛的演出场所及一二百年的历史。20世纪40年代前后,群众生活水平低、文化生活单一,山东快书、评书、山东大鼓、渔鼓等艺人,走出家门,在秋末冬闲、初春季节,或走乡串户,或进出集市酒肆,或山乡水居,说唱着“武老二”(山东快书)、历代王朝演义、民间故事及人们喜爱的人物。他们以敛干粮(钱)为生,说唱在哪里就生活在哪里,很受城乡人欢迎。

竹板山东快书是山东快书(用铜板,也叫鸳鸯板)的一个流派。特点是表现力强、节奏明快、其声浑厚宏亮、艺术感染力强。表演者一手拿串起的两片大竹板,一手拿串好的4片小竹板击打伴奏。嘴说手舞,声情并茂。演唱内容多为“武老二”(武松)故事、《说唐》、《水浒传》、《三国演义》及民间故事、传说等,有书帽、单段,也有长书。站唱形式、动作幅度大。唱词基本以七字句为主,押韵,间以说白。洪范池纸坊村的于传斌是竹板山东快书的创始人。生前多活动于济南、泰安、菏泽、聊城一域及家乡。解放后,还晋省参加过曲艺汇演,受到奖励。学徒者很多,至今说唱者仍活动于各地。

平阴渔鼓是曲艺的一种类别,流行於山东的平阴及周围的泰安、济宁、菏泽等地。源于唐代的道曲,十六世纪成为道情,

传入山东。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始称渔鼓。渔鼓,是用一个三尺多长的竹筒(现多用塑料筒)选用鱼皮、蟒皮或猪心皮蒙住的一种乐器,表演时可吹、可敲、可拨鼓面,一手拿筒板,音声相配。有时,渔鼓还可做道具用,以表现内容。渔鼓,又叫渔鼓书,它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传统曲目多为短篇,也有一些长篇。平阴西靠黄河南临东平湖,渔鼓流行多年。艺人朱世年,57岁,孔村镇郭柳沟村人,自幼学习渔鼓艺术,走乡串户较有影响。2000年参加了山东省首届农民艺术节的演出,获表演银牌,创作铜牌(邵邦森创作)。

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剪纸、收藏、根雕等专业和业余技术人才,层出不穷。1972年,以玫瑰之乡劳动场景为素材创作由县文艺宣传队演出的《玫瑰舞》,曾参加省音乐舞蹈汇演,并获奖。1974年的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记录片《引黄上山》将此舞蹈摄入其中。今年,翟建平的书法作品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杏花村”杯书法大赛中获铜奖。喜欢收藏的徐建艺仅酒瓶就收藏了1500余个。

平阴县在1991年11月成立了“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下有“平阴县文学工作者协会”、“平阴县美术、书法、摄影工作者协会”、“平阴县音乐、舞蹈工作者协会”、“平阴县戏剧、曲艺工作者协会”。2003年6月,还相继成立了“平阴县书画家协会”、“济南平阴书画院”。

平阴县已有300多名文艺工作者加入了中央、省、市、县各级文艺组织。消夏广场、健身娱乐、书展、画展、书法展、摄影展、演唱会、节日活动更为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