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一)

一九四一年的深秋,是抗日战争十分艰苦的年代。波兰血统的德国人,德共党员、作家兼记者汉斯·希伯同志,在八路军一一五师的部队中随军采访。希伯同志四十多岁,他身材魁梧,有着卷曲的深褐色头发,蓝色的眼珠,穿一套八路军军装,他不仅随军采访,并且勇敢地持枪参加“反扫荡”。

这一年,日本帝国主义的“扫荡”是空前残酷的。日本的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和日本华北驻军最高司令官冈村宁次同大汉奸汪精卫,调动了五万多日伪军在沂蒙山区进行了“铁壁合围”大扫荡,妄图一举消灭我山东的八路军主力和山东纵队,摧垮我沂蒙山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大“扫荡”的前奏在十月间已经断断续续开始,高潮是从十一月初到十二月间。畑俊六亲自到鲁南重镇临沂指挥,调动了好几个师团和混合旅团的兵力加上在鲁中、鲁南各县的日军守备队及伪军,拉开了大网,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但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反“扫荡”,给了敌伪沉重的打击。日本帝国主义者两个月的“扫荡”,最终以失败告终,敌伪兵力损失六、七千人。沂蒙山抗日据根地始终屹立在敌后,象刺在敌人心头上的一根钢针。沂蒙山区的抗日军民牵制、消耗了敌人的大量兵力,为羸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一次日军大“扫荡”中,在十一月三十日发生了有名的“大青山战斗”。大青山,在今天山东临沂地区的沂南县和费县交界处,是东蒙群山中一座海拔七百公尺的巍巍大山。这次战斗,我八路军一一五师以一个连的兵力,会同山东省战工会的部分干部、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的学员及一些地方干部和民兵,同日军一个混合旅团的兵力遭遇,从十一月三十日清晨激战至傍晚时分。在杀伤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后,我方的非战斗人员大部分安全渡过蒙河北撤。在这次战斗中,当时山东战工会秘书长陈明同志等一批干部及许多战士英勇牺牲;伟大的国际主义者、无产阶级新闻战士兼作家希伯同志也在这次反“扫荡”战斗中为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希伯同志牺牲处,是在大青山五道沟下的獾沟子附近,在那潺潺的山泉水和黑色的山岩间,到今天还残存着日军炮击过的弹痕。中共沂南县委现在已将这儿作为革命文物地点保护起来。希伯同志牺牲后,曾临时安葬在牺牲处附近,后又移葬于沂南县双后公社东梭庄烈士陵园内。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山东军区司令部在苏北马鞍山烈士公墓内建立了希伯同志的碑家作为纪念。后来,中共临沂地委又将希伯同志骸骨从沂南县东梭庄迁至临沂烈士陵园内,建造了高大、庄严的新坟,墓碑上镶有山东军区司令部的题词:“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岁岁清明,各界都来祭扫;春夏秋冬,人民都来凭吊。

(二)

汉斯·希伯(HansShippe)同志,一八九七年诞生于克拉科夫(原属奥匈帝国,现属波兰),后来离开诞生地到德国读书。在德国上过大学,在莱比锡和斯图加特参加过德国的工人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还年轻,在德国医药卫生部门工作过,曾因为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被捕入狱。他参加德共后,曾到过苏联,并见过列宁与斯大林。他喜欢研究中国的历史和中国问题,对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先后数次到过中国,第一次到中国是在一九二五年——一九二七年大革命时期。他曾在北伐军总政治部编译处做过编译工作。那时,他为上海的《中国周刊》等报刊写稿,其中一篇题为《论马克思对中国的评论》是他和中国同志共同研究中国历史后写的一篇重要文章。一九二七年“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后,他就愤而离开中国回到欧洲。一九二八年三月,他写的《从广州到上海,一九二五——一九二七》一书,由维也纳的柏林出版社以德文出版。在这本书中,他谈了在中国的经历。他在此书的前言里说:“中国的革命是生气勃勃的,富于战斗性的。尽管存在着暂时的困难,但千百万贫苦的中国人民必然会取得胜利。这本书献给中国革命和中国的英雄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中国共产党”。他并说,他希望这本书能表达国际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对中国共产党的钦佩以及世界劳动人民对它的支持。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一九三二年秋希伯与秋迪·卢森堡结婚之后不久,即离开德国又来到了中国。他再次来到中国,是因为他想为中国革命工作,也是为了他要加深对于中国革命的了解。一九三三年一月希特勒上台执政后,实行法西斯专政,他作为一名坚决的反法西斯战士,表示反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而在中国上海定居。他和当时美国人在上海办的英文报纸《大美晚报》的编辑巴林博士(英国人)同是在上海的第一个国际“马列主义学习小组”的发起人之一。当时这个小组的成员还有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美国医生马海德,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英国工程师干普林,德国文化工作者芙丽德·玛娅,加拿大记者布朗等。他们不单是研究马列主义,还研究时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恐慌,法西斯的兴起,蒋介石的反共“围剿”,上海的阶级斗争以及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进行的革命斗争等。希伯常用“亚细亚人(Asiatieus)”这这个笔名,在美国有影响的《太平洋杂志》(pacificAffairs)和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等报刊上发表他关于远东和中国问题的政论文章以及新闻报道。他以锐利的笔锋揭穿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野心,提出应当组织反侵略战线抗击轴心侵略。

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希伯同志无限关心着中华民族的解放。他的全部思想集注在中国的抗战与胜利上。他当时在上海,住在西摩路上的一个公寓里。他看到他所热爱的中国人民在怒吼,在战斗,他兴奋激动。当时,他除了用笔战斗,在《太平洋杂志》等报上发表了象《中国正越战越强》(在一九三八年五月号《太平洋杂志》上刊出)等有影响的长篇政论文章外,还到处购买、筹募医药用品,由他化装成德国医生,他的夫人秋迪化装成护士,两人携带药品冒险送往敌占区里的新四军交通站,支援新四军。

为了报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抗日战争情况,他决定到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敌后抗战地区考察。一九三八年春,经过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他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到延安后,希伯谒见了毛主席。毛主席对希伯谈过一段话,希伯认为对自己的思想触动极深。当时,斯诺的《西行漫记》出版后影响极大。但希伯读后认为有些观点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因此,曾公开在《太平洋杂志》上发表了对《西行漫记》的评论,批评了其中的某些观点。毛主席见到希伯时对希伯说:斯诺他不是一个共产党员,当然不能要求他的观点都是无产阶级的。当中国反动派和世界反动派骂我们是“匪”时,他却到了解放区,比较真实的告诉全世界:中国共产党正领导革命人民在战斗!这在国际上起了极大的影响!你为什么还要批评他呢?希伯听了毛主席的话,认为毛主席站得高看得远,从国际统一战线的高度来处理问题。就在这一件事上,也使他感到了毛主席对唯物辩证法的准确应用。

一九三九年初,希伯同志在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见过周恩来同志和新四军领导人叶挺军长等。周恩来同志这时是中共中央副主席,他到皖南,在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住了二十天,检查了新四军的工作。周恩来同志在军部礼堂给驻云岭的排以上干部传达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提出要把反对投降危险做为当前首要任务。希伯同志参加了这次会议,听了周恩来同志的报告,并在三月十四日欢送周恩来同志西去时,与周恩来及新四军主要领导干部合影留念。

希伯同志用笔为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作过大量宣传工作。国民党反动派袭击新四军的“皖南事变”发生后,一九四一年五月间,他在上海为《太平洋杂志》撰写了《论苏日关系》长篇政论之后,以进步组织“太平洋学会”记者的名义,通过上海中共地下党的安排,在五月里,与他的夫人秋迪一起离开上海来到苏北新四军里。秋迪作为他的秘书与助手,同他一起到过盐城、阜宁一带。希伯在新四军里采访,会见过陈毅同志及粟裕同志。他在新四军里终日紧张而勤劳地工作:接谈访问,出席会议演说,整理材料,写作。在苏北,他完成了一本约八万字的书稿:《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当时,日军及国民党当局利用新闻封锁,使很多外国人甚至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在山东敌后也有八路军的活动。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使人们听到那儿抗日的声音,他需要进一步了解八路军在山东敌后的活动情况,他决心到山东来。新四军的领导同志告诉他山东是敌后,交通不便,山东敌人的大扫荡估计快要开始,比较危险,劝他暂勿北上。他却坚持自己的要求。最后,为了尊重一位国际战友的愿望,新四军军部就决定派部队护送他来山东。秋迪同志到了上海,那时,从上海租界上可以直接同国外通信而不受阻挠,秋迪同志在上海可起一个“交通站”的作用。希伯写了稿派人送到上海后,可以由秋迪将稿转寄到国外发表。另外秋迪那时正帮助希伯收集、整理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和远东问题的资料,她觉得这工作也需到上海去完成。所以,秋迪就离开希伯独自从苏北回上海去了。

一九四一年九月十二日,希伯同志到达鲁南。当时山东《大众日报》曾以“德籍作家希伯到鲁南各界筹备欢迎”为题,在第一版上刊登过这么一段消息:

〔新华社山东分社讯〕太平洋学会的先进作家希伯,在本月十二日由苏北来到了鲁南。他是德国人,对于中国的革命问题很有研究。他曾先后来中国六次。第一次来华是在一九二五年大革命时代,在当时他并积极帮助北伐军做工作。抗战后他曾到过延安。这次他从苏北到山东,是新四军派队伍护送他来的。现在希伯先生在鲁南,闻军民各界即将召开盛大的欢迎会。在抗战后,外国记者来鲁南,还是以希伯先生为第一人。

当时,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在敌、伪、顽三面夹击下,局势动荡不安,生活十分艰苦,斗争十分激烈。敌人的封锁很严密,使那里与外界几乎断了联系。一个国际战友不顾自己的安全冒险来到这里,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战斗士气,尤其因为希伯同志是德国人。当时,德日意三国轴心正在勾结。他到达鲁南敌后,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的抗战不是孤立的,连德国人民也支持我们,各国人民之间是心连心的。

(三)

希伯同志到达沂蒙山区以后,立刻开始了繁忙的采访工作。他访问了八路军一一五师的罗荣桓政委,也访问了当时山东省战工会和山东纵队的负责人黎玉同志等。他有一位姓方的戴眼镜的翻译。他自己会讲中国话,也能听懂中国话,但在采访时,为了订正某些问题,他的态度极为认真,常依靠翻译再三核证。

一九四一年七月,美国总统罗斯福让美国著名的记者,“中国通”拉铁摩尔到重庆出任蒋介石的“政治顾问”。拉铁摩尔本为美国有名望的《太平洋杂志》的主编,与希伯同志私交深厚。希伯同志九月里到鲁南沂蒙山区后,从看到的一切,使他对于中国人民抗战的前途十分乐观;而另一方面,他对于国民党大搞反共摩擦、制造分裂的状况忧虑不已。他以个人友谊关系致电重庆拉铁摩尔,痛陈反共摩擦必须制止,民主团结必须推进。他表示他愿以在山东敌后的考察所得,以今后的时间与精力,为中国的民主团结坚持抗战方针而奋斗。

他到达山东以后,白天采访,晚上,在他住处周围的人们,常常听到他的打字机“嗒嗒嗒”“嗒嗒嗒”地响。有时,他点着小油灯工作到深夜,有时打字机声一直响到鸡啼天明才停歇。

希伯同志利用采访间隙,写他的《在日寇占领区的旅行》一稿。这篇通讯特写,详细记载了他从苏北到山东的经过。他由苏北到山东时,一路上历尽艰险,化了装,曾偷渡古运河,又冲破敌人的陇海铁路封锁线。但是他在文章中用兴奋而自豪的语气说:“这次到山东敌后来,是我生平一次最好的旅行。在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帮助下,在他们强大的武装力量的掩护下,使我能在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占领区中,来往自如地旅行在中国领土上。我现在有这样的体会:谁要想真正地了解今天的中国,真正地了解中国人民是怎样英勇地同他的敌人——日本侵略者坚持战斗的,谁就一定要亲身到中国的敌人后方来。”

在希伯同志到达山东敌后快一个月的时候,山东的党政军民各界曾在十月上旬召开过一次盛大的茶会欢迎希伯。希伯同志在这次会上讲了话。当时山东《大众日报》曾刊登了这段新闻。希伯首先叙述了他自己的历史和愿望,叙述了他十年来与中国人民在一起艰苦奋斗的故事和他对中国的了解,并热烈表示,要求大家供给他研究的资料,完成他采访抗日的伟大任务。

希伯在沂蒙山区,所到之处很多。他先到滨海,后到鲁中、鲁南沂蒙山区。在沂蒙山区主要是在东蒙山区活动。即现在山东临沂地区的沂南县以南和费县东北一带,当时叫费东县。费东县的双后、盆泉、梭庄、侍郎宅等地,很多老百姓都看见过他。人们都能生动地描绘他的模样和他当时对军民的热乎劲儿。他常背一个牛皮图囊,图囊里有地图,还有一个单筒望远镜。图囊上拴一只搪瓷杯和一条毛巾。

一九四一年十月间,在今沂南县城所在地界湖,曾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及八路军一一五师联合召开过一次英模大会。这次会是在敌人“扫荡”即将开始前召开的,目的是为了发动群众,激励军民抗日士气,准备反“扫荡”。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支前功臣、医护先进人物都戴着大红花参加大会。大会还办了个展览会,展出了各种农副产品、英模事迹及从对敌战斗中缴获的战利品等。有个出名的姓刘的劳动模范,因为他种植的大地瓜一墩有十八斤重,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就叫“大地瓜”。希伯亲自访问了这位劳模。在这次英模大会上,希伯曾发表演说,向英模们祝贺,强调了德中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声讨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介绍了德国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勉励大家坚决抗战,争取早日胜利。

希伯同志在山东敌后,也向日本战俘进行了采访,并同觉醒了的反战的日本士兵结下了友谊。

现在已经六十多岁的一位名叫刘现后的老人,是沂南县双后区东梭庄人,目前,是梭庄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当年,他是一个年轻的村干部,希伯同志曾经采访过他,同他谈过两三个小时,向他采访村里农救会、妇救会、青抗先、游击小组的抗日情况。

希伯采访很深入,在梭庄和界湖一带,参观过妇救会的军鞋组,向一些大娘、大嫂们询问军鞋组给八路军做军鞋的情况,并且拿起一双又一双坚固舒适的蒙山鞋,用手指敲着鞋底,不断赞赏地点头夸好。希伯看着大嫂子们在铁鏊子上烙煎饼,自己也试着去推石碾,帮助群众轧小米。

希伯同志还常到儿童团去,听孩子们唱抗日歌曲,看着他们拿着红缨枪神气地站岗放哨。儿童团员们亲热地叫他:“老希大爷!”

在日本侵略者于十一月初全面展开的大“扫荡”开始前,他写了《八路军在山东》和《为收复山东而斗争》两组长稿。据当时山东文协的负责人张凌青同志回忆,当时他见到过这两部稿子,译出来长约八万字左右。希伯同志并利用在山东采访得到的材料,修改充实了在苏北时写的书稿——《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

希伯同志工作认真负责。他是一个外国人,但对生活方面却不计较。他到沂蒙山区后,八路军领导上给他配备了警卫员和一匹枣红马。他起先坚决不肯要,后来才接受了。他本来穿西装,后来就改穿了八路军的灰棉布军服。他本来穿大皮鞋,后来就改穿了“蒙山鞋”(是一种布鞋),沂蒙山区人民一般都吃煎饼,希伯也常吃这种饭食,在生活上同抗日根据地的军民打成一片。

他有一支金笔,口袋里揣着记事本。采访时,他总是用金笔将采访来的材料,流利地书写到记事本上去。然后,用打字机打出文稿。

(四)

一九四一年秋末冬初,日军开始对沂蒙根据地大“扫荡”。十一月初,在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亲自指挥下,曾将五万多兵力集中起来从四面拉网,打算将我八路军主力一一五师的部队全部包围、消灭在临沂地区的沂南县境留田一带。这就发生了八路军一一五师罗荣桓政委领导、指挥的出名的“留田突围”一役。希伯同志亲身参加了这一有名的“留田突围”。

当时,在留田附近的一个小山村牛家沟,罗荣桓政委召开了一次紧急军事会议,研究突围。敌人兵力多,从四面压来,形势十分危急紧迫。西面有津浦铁路,敌人重兵云集,碉堡林立,不能去;北面易受敌、伪、顽夹击,也去不得。有人主张向东突围冲过沂河到滨海地区活动,但实际东面是敌人故意设下的“口袋”。敌人在沂河一线埋伏了机械化部队和骑兵等候我军入瓮。在这关键时刻,罗荣桓政委根据侦察员一再侦察所得到的可靠情况,出人意外地提出:向南突围。

南面临沂一带,是敌人的老窝,向敌人心脏里钻,能行吗?进入虎口那不是太危险了吗?但是罗荣桓政委指出:危险的地方在特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敌人为了在留田“铁壁合围”,兵力正在北调集中,心脏里反而空虚。而且,这样突围完全出乎敌人意料之外,有成功的可能!他的决定得到了大家的同意。当夜,部队和非战斗人员全部在东汶河的岸边集合出发,希伯同志随行。

这夜,大雾蒙蒙。敌人在每个山头上都燃起了熊熊大火,妄想将黑夜照得如同白昼。但两山之间的衔接处是黑乎乎的,完全可以利用。突围的队伍,依靠熟悉的地形和准确的情况向南疾进,肃静无声,连过三道敌人封锁线;并派出先头侦察兵用匕首消灭了敌人的小股巡逻队。夜间有时与路上向北进军的敌人交叉而过;有时来到敌人刚刚离开不久的村庄。到拂晓时,安全突围到了临沂附近的汪沟,未放一枪,取得了胜利,使五万多日伪敌军的拉网合围扑了空。

希伯同志随同突围队伍跋山涉水走了一夜,亲眼目睹了这有名的“留田突围”一役。他心情兴奋而又激动。拂晓后,他不顾疲劳,立刻要求亲自去向罗荣桓政委等部队首长祝贺致敬。他热烈地赞颂这次突围的领导“指挥神奇”,也对部队所表现出来的组织性、纪律性钦佩不已。

当时,八路军一一五师出版《战士报》。希伯提出,他要给《战士报》写篇文章,欢呼这次“留田突围”的奇迹般的大胜利。《战士报》本是铅印的八开报纸。这时,正在反“扫荡”中,改成了油印的小报。希伯同志突围走了一夜,却不休息,毫无倦意地在打字机上打字,专门为《战士报》写了一篇文章,题目为《无声的战斗》,由翻译译成中文后,交《战士报》发表。

这篇文章当时给人的印象很深。这篇文章套红印在第一版上。文章的大意是:留田突围的指挥是神奇的,八路军的战士是那样神速勇猛,使日寇的巡逻兵在刚要喊叫和射击的一刹那间就被消灭了!这是一场无声的战斗,一枪未放,就冲破了敌人三道防线,畑俊六总司令官这时一定正在大发雷霆,训斥他那些不争气的饭桶将军们!那些日本将军,今天吃饭的时候,每人都应当给他们吃一个大鸭蛋!

(五)

自从希伯同志到达沂蒙山区以后,由于军事形势日趋严重,山东分局、八路军一一五师首长、山东纵队和山东省战工会的领导同志们,曾一次再次地劝他早日离开,要派人护送他到安全的地带去,但希伯同志总是拒绝。他一再说:他是为了了解山东敌后的抗日战斗情况特地来山东敌后的,一切危险,不在话下!他认为一个新闻记者和作家应当实地考察,亲身经历这一切才能写作。在敌人的残酷大“扫荡”中,他看到了敌人屠杀、奸淫中国人民的罪行,看到了“三光”政策造成的废墟。他义愤填膺,坚决参加反“扫荡”。他对沂蒙山区的抗日军民有了深厚的感情,也对沂蒙山区的山山水水有了深厚的感情。抗日军民的英勇反“扫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戎装佩枪,参加了战斗。

十一月下旬,沂蒙山区已经飘落了洁白的雪花。他决心要在沂蒙山区继续与中国抗日军民一同生活、战斗,对反“扫荡”的那种艰苦生活毫不介意。有时,一天打几次小的遭遇战;有时一天一夜连续行军二百里;有时,整天喝不上水,吃不上饭。他的枣红马却总驮着他的手提打字机和行囊随军进发,他坚持着做战地采访,从不落伍,也不要求照顾,常常夜里也打字。

战争中他患过腹泻、感冒等疾病,领导上很关心他,除给他医治外,还一再劝他转移,想把他由鲁南送到苏北去。但他总是坚持地说:“我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这样,在漫天风雪中,他跟着一个梯队在东蒙群山之中围着山和敌人“推磨”。他象一个真正的八路军战士一样,适应了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流动生活。他会射击,也学会了利用地形地物,熟悉了行军规则和夜间联络信号。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三十日,这是初雪溶化的一个黎明,在大青山五道沟附近,发生了战斗。战斗打响以后,敌人的炮弹不断轰击,一连十发,一排排地打来。希伯同志的翻译和警卫员因为掩护希伯同志而全部牺牲。希伯同志愤然持枪在獾沟子附近射击敌人。他打得十分英勇顽强,但最后终于不幸献出了生命,终年四十四岁。

希伯同志牺牲后,八路军指战员和百姓们用敌战时的葬仪埋葬了他。直到今天,费东县一带上了岁数的老人们谈起这一个穿八路军装的“外国八路”时都怀念地说:“那是个好人呀!他帮俺反侵略!”

希伯同志牺牲时,希伯夫人秋迪同志在上海。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将希伯同志已经牺牲于大青山的噩耗告诉她。希特勒法西斯已经垮台,秋迪同志遂回德国。

在希伯同志现在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墓志铭:

“希伯同志,德国人,共产党员、太平洋学会记者、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

一九二七年或一九二五年,希伯同志为研究中国革命问题,初次来华,后曾发表了《论马克思对中国的评论》等著作。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希伯同志毅然参加了伟大的中国民族解放战争,以笔做武器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一九四一年五月,希伯同志到苏北抗日根据地,随我新四军作战地采访,同年九月到山东,时我山东抗日根据地正遭受敌、伪、顽三面夹击,战斗生活极为艰苦。希伯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在纷飞的战火中夜以继日地工作,写出了《在日寇占领区的旅行》、《无声的战斗》等文章,向全世界人民真实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英勇斗争的事迹。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三十日,希伯同志所随部队与日寇遭遇于沂南县大青山,战斗酷烈,希伯同志投笔持枪与敌人展开殊死战,不幸光荣牺牲。

希伯同志对国际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赤胆忠心和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献身精神,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希伯同志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