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齐大的经费来源和实权掌握者

齐鲁大学既为美、英、加三国的十四个教会组织联合举办,其经费自然是由教会向教友募捐而来。但这些巨额捐款,却不是来自一般教友,大部分来自一些豪门巨富的大资本家。例如“罗氏基金”、“罗氏驻华医社”,都是美国财阀罗克菲勒的钱。美国发明铝的,一个名叫豪尔的人,发了大财。他的一部分遗产便充作哈佛、燕京学社的基金。齐大的国学研究所,就是这个社的一部分。此外象路思义的儿子约翰·路思,他是美国《时代》、《幸福》、《生活》三本杂志的老板,也是一个对教会大学捐钱较多的资本家。路思义曾和罗克菲勒挂上钩,约定齐大发展到若干学生的时候,罗氏就给多少钱。还有英国在中国卖肥田粉和三角牌碱的卜内门公司,也是一个捐钱给齐鲁大学的。这些外国企业,都在中国发了大财。据说美国在上海的一家电力公司,每年从中国人民剥削来的钱,可以办象金陵大学那样规模的十几个教会大学。所以出自他们之手的这类捐款,有很大一部分,实际是中国人民的血汗。

我们知道了齐大的经费来源,对于谁掌握齐大的实权这个问题,也就不难答复了。齐大一切大政方针的最高决策者,就是这一类的资本家。平日在校掌握具体行政管理工作的帝国主义传教士们,就是这类资本家在中国的代理人。中国籍的教职员工是无权过问的。

齐鲁大学还有一个大学评议会,评议会之上还有董事会,或称“校董会”。董事会最初都由帝国主义传教士们组成。由参加办齐大的各教会组织,推选代表作董事。董事长也都是洋人;美国“长老会”的阿保罗和英国“圣公会”的史多玛主教,都曾当过董事长。在立案前后,董事会里面,中国人占过半数。董事长亦曾由中国人充任,如衣兴林、孔祥熙、侯德榜等都当过董事长。但最后的大权,仍操在洋人手里。因为“董事会”之上,还有个“托事部”,或称“管理部”,由英、美、加的教会首脑们和捐钱多的资本家们组成。各教会大学的最高管理者,就是他们这样的人。各教会大学的大政方针由他们来决定。

在一九三一年立案之前,各学院的教授会议、院务会议、大学评议会、董事会等,开会时都用英语讨论。会议记录、文书档案,也都用英文。学校的布告,在洋人当院长、校长的时期,也都用英文。后来中国人当了院长和校长之后,院务会议和校务会议才中、英文兼用,但英文仍占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