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唐宣宗,名李忱(公元810一859年),唐宪宗第十三子,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三月,封光王,名怡。当时宫廷内部争权斗争非常激烈,他为求自保,从小就装痴卖傻,以此来消除他侄儿武宗对他的顾忌。

后来,宫廷里你争我夺越来越激烈,李忱觉得,如果不暂避一下,很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有一天,他请相面先生指点,怎样才能逃避宫廷之祸,相面先生什么也没说,只在他的掌心写下了“百丈”二字。相面先生的本意是说,只要往京城百丈之外的终南山一带一躲,便可消灾避祸。可是李忱会错了意,千方百计去打 听“百丈”这个地名。终于,他打听到奉新有一 座百丈山,山上有一个百丈寺,寺里有一位百丈禅师。

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李忱才13周岁,便“托名忱僧,云游天下”,不远万里,来到了奉新。一天,他来到了奉新华林山,饱览华林美景之余,他又游览了四川隐士李八百隐居修炼过的八百洞天,然后以普通云游僧人的身份,拜谒了当时华林山中著名的道观浮云宫,并在此赋《浮云宫》诗一首云:

道人西蜀来,自谓八百岁。

爱此华林幽,穴居聊避世。

真风度万劫,神仙邈相继。

灵岫摩天空,鸟道入云际。

石罅紫苔封,泉泓墨龙憩。

碧桃花未开,白鹿迹已逝。

春风撼山馆,急雪舞林际。

涤除衣上尘,刮尽眼中翳。

何当赠刀圭,岂复便俗吏。

吾不学李宽,盗名取嘲戏。

李忱离开浮云宫后,继续向百丈山方向走。行至会埠芰山时,他又渴又饿,十分狼狈。正在此时,他遇见了奉新隐士邹恒。北宋国子监主簿胡仲尧撰《清隐居士传》载:"时(李忱)逶迤途中甚窘,居士适与遇之,见其神釆英迈,知非常人,止宿于家,款洽优隆,倾盖谈心。忱僧亟称之曰:'真清隐士!清隐士!'因述跋涉困苦状,居士遂于芰山宅后,创岑楼精舍,植棠数百株,曰'海棠洞’,外立十二花亭,水斗茶园,为徜徉游息之所。”李忱非常感谢邹恒的盛情,在此休息了一段时间。一天他在花亭壁 上题诗ー首云:

清隐先生旧隐居,我看乔木意躇躇。

儒风遗韵留千古,后有儿孙好读书。

李忱来到奉新的时候,怀海禅师已经死了九年了,继任住持的是怀海门人法正禅师,史称“第二百丈”。一段时间后,李忱在邹恒的陪同下上了百丈山,好不容易来到了百丈寺,恰好法正禅师有事外出了,寺中仅有几个小和尚。小和尚见来者风尘仆仆,天气又冷,忙端来一盆热水给李忱烫足,李忱道了一声谢,便坐下来洗脚。谁知水太烫,刚伸足入盆,就烫得跳了起来,不觉说道:“此非落脚之地也!”就罢穿起鞋袜就走。过了一会儿,法正禅师回到了寺中,小和尚把这件事对他说了一遍,他觉得来客不是一般的人,连忙到厨房操刀切下半截冬瓜,叫小和尚头顶冬瓜追赶来客,小和尚疑惑地问:“为啥要这样啊?”怀海禅师说:“不必多问,倘来者是个聪明人,就会明白的。”小和尚顶着那半截冬瓜,追了二十多里,才追上了李忱。见了李忱,他将那半截冬瓜往李忱怀里一塞,说:“这是我师父叫我送你的!”李忱接过半截冬瓜马上就心领神会:“长老是诚心诚意请我回寺度残冬啊!”李忱顺手将半截冬瓜往山窝一扔,跟着小和尚返回百丈寺,在那里做起和尚来了。此后,人们便将李忱扔过冬 瓜的山窝叫“冬瓜窝”。

李忱在百丈寺为僧期间,留下了很多的传说和遗迹。百丈寺西有一处著名的景观叫黄檗泉,也叫犀牛潭瀑布,相传黄檗与李忱曾在此联句。《豫章书》载:“唐宣宗避武宗之忌,为僧游方,遇黄檗禅师咏《瀑布》云:’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宣宗应声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两人联句,明写瀑布,实际另含深意:黄檗句点明宣宗来历不凡,以示佛眼犀利;宣宗句则表明他暂避山寺,终登大宝之夙愿。

《奉新县志》诸版载,李忱至百丈山,为其雄奇风光所陶醉,吟《百丈山》诗一首云:

大雄真迹枕危峦,梵宇层楼耸万般。

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长在掌中看。

仙花不间三春秀,灵境无时六月寒。

更有上方人罕到,暮钟朝磬碧云端。

诗写百丈山秀美的景色和奇特的气候,果然气魄豪迈,出手不凡。后人有感于帝王曾驻跸于此,在寺前建“灵境亭”,“灵境御题”成为奉新古代十景之一。

百丈山中现有驻跸山,又名车轮峰,因李忱驻跸此山而得名;百丈寺后有“流觞曲水”,因“唐宣宗避暑时,寻山穷源,凿山引泉,疏为九曲,每曲置石墩一坐,又为石梁跨水以通往 来,赵孟頫大书'流觞曲水'四字镌于石壁” 而成名胜。

百丈山百丈寺左侧的小山上有一棺坟地,当时人喊它"皇娘墓”。相传李忱在寺里当和尚时,百丈村里有一个长得十分俊俏的姑娘,她每天去给在田里干活的爹爹送饭时,都要从百丈寺门前经过。有一天,李忱从寺里出来,看见这个送饭的俏妹子,愣住了,以为是天仙下凡来了。他装作可怜巴巴的样子,走上前去,说自己的肚子饿得厉害。俏妹子看他是个讲外地口音的俊秀书生,不像坏人,二话没说,就把竹筒里装的饭菜全部给他吃了,又回家替爹爹重做,一连三天都是这样。李忱既被俏妹子的善良之心所感动,更倾慕她的天姿国色,只因受到寺规的约束,不敢胡来。不久,李忱回到京城,做了皇帝,虽有三宫六院,但总也忘不了百丈村的俏妹子,就下了一道圣旨,派了一队人马,到百丈村来接她进宫。当这支队伍进了百丈村,在人家屋里歇脚时,不知谁传出了风声,说这支队伍是来找俏妹子的。村里一时议论纷纷,都以为俏妹子犯了什么弥天大罪,是官府前来捉拿她。有个好心人便赶快跑去俏妹子家报信,她以为天外飞来了杀身之祸,就一横心,躲在吊楼上用一根绳子寻了短见。唐宣宗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懊悔,觉得对不起这个善良的姑娘,就命人按照皇娘的殡仪,将俏妹子埋在了百丈寺左侧的山坡上。这就是“皇娘墓”的来历。

从公元823到846年,李忱在奉新整整呆 了23年之久,百丈山的“溪涧”果然留不住“真龙”,终于实现了他那梦寐以求的“终归大海作波涛“的愿望。

李忱即位后,对在奉新帮助过他的邹恒仍念念不忙,曾三次召邹恒进京任职,但邹恒“三召皆不奉诏”,他要一心一意做他的隐士,宣宗对他没有办法,只好由他,但为了安排好他的生活,特地下了一道诏书:“昔光武与子陵为布衣交,朕今嗣位,而有不臣不贽之宾,岂非盛德事耶?今特赐尔清隐居士,封桂里状元、朝义大夫之职,玉印一亟,食邑三千石;其配张氏,封东鲁贤德一品夫人。”邹恒生三子,后均被封为镇国将军:一居驾幸山,一居登高山,一居西葛山,世谓之三山邹氏。

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唐宣宗敕赐百丈寺“大智寿圣禅寺”匾额,百丈寺从此功高万代,名扬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