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综述

2005年,全市信息化工作以实现“数字九江”为战略目标,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大开放服务,构筑大工业、大旅游、大物流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以信息化推进城市大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日趋完善,各级政府网站向纵深发展,便民热线系统有机整合,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信息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环境不断优化,电子政务领域研究进一步深化,信息化教育普及面广,各行业信息系统陆续上线运行。

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根据《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了《“数字九江”规划暨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召开首次全市信息化工作会议,制定《2006年全市信息化工作思路》,明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长期和近期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时间节点和政策措施。信息基础设施和重大政务信息化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重大项目组织实施。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网络信息安全报告制度,开展网络信息安全的专项整治工作,确保了网络信息安全。

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基本确立。根据《九江市政府信息公开试行办法》(市政府第19号令),2005年开始着手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出台《〈政府信息公开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将政务公开作为市政府百件惠民实事之一,列入市政府的“三百工程”。出台《“阳光政务工程”实施方案》,编印《政府信息公开读本》,召开数次联席会议,举办培训班,统一制作“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室”匾牌,对18个重点单位进行初检评议,迎接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督导检查和国务院办公厅的调研指导,得到中纪委、中组部、国务院办公厅领导的高度评价。

网站建设初具规模。互联网宣传被更加重视和关注,社会认知程度不断提高。各县(市、区)政府网站、市直各单位部门网站,经过近几年的“补课”、“爬坡”,功能不断完善,内容不断充实,及时传播各级党委、政府的声音,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投资环境,成为便民服务的窗口。各行业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陆续建立网站,并在网上开展各项增值业务,成绩显著。

信息化应用再上新台阶。视频会议系统使用正常,全年共召开50余次电视电话会议,降低了会议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12345”市长热线联动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取得比较好的社会反响。重点领域信息系统建设如火如荼,财税、金融证券、组织人事、社会保障、大中型企业、大型零售企业信息化进展加快。纪检、组织、人事、财政、地税、工商、信访等系统依托政务信息网开展各项业务工作,政务信息网络规模不断壮大。

信息资源利用研究不断深化。重点数据库建设进展顺利,数据利用率不断提高,数据安全利用系数增强。开始探索财政、国税、地税、工商、统计、人民银行等单位基础信息共享,在工商、国税、地税、技术质量监督4部门开展企业基础信息共享试点。便民服务热线开始进行整合,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和质量,提高了办事效率。

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信息产品制造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优化投资环境,坚持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电子信息产品种类实现多样化,生产总量持续保持较大幅度增长。邮电通信业以完善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质量为出发点,加强基础管理,强化专业技术,扩大业务覆盖面。各通信公司完善企业经营机制,抓住市场机遇,积极开拓市场,容量不断扩大,新业务层出不穷,竞争规范有序。信息服务业和软件业从行业规范入手,在服务承诺方面进行行业自律,确保IT行业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积极参于政府对信息设备的采购。

信息化教育成效显著。开展万人电脑培训,在对全市信息化教育程度和需求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市直和县区分块对培训任务进行分解,通过信息化知识讲座,计算机专业技术培训,组织市民代表参观信息化重点建设工程,组织电信企业、电脑公司、科研单位为市民提供计算机咨询、义务维修等方式,多方位进行信息化知识普及。确定市劳动就业局、市人事局、九江市职业技术学院等7家单位为九江市信息化培训基地并授牌。2005年,圆满完成万人电脑培训任务,全市机关干部、职工和市民的信息化程度得到较大提高。

信息合作与交流结出硕果。参与长江信息化计划,在长江沿岸33个中心城市共建“中国长江信息网”工作中,与武汉、重庆、南京、宁波并列第一,荣获优秀组织奖。与南京市信息中心进行互访,接待保定市、上饶市、萍乡市、合肥市、吉安市信息办的参观考察,交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