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发展】市政府和民政部门积极倡导、组织、支持动员社会力量兴办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福利事业。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福利院、敬老院、光荣院、老年公寓、老年托养中心)219家,其中公办211家,民办8家,总床位数5261张,并呈现出持续上升发展的良好趋势。收住老人4124名,床位利用率达78%。市民政局发动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缓解社会压力。据统计,全市兴办社会福利企业27家,安置残疾人就业342人。

【市社会福利院的建设】2003年,市社会福利院的建设进一步加强,通过有奖募捐、涉外送养、社会捐助、财政列支等多种形式共筹措资金2000万元。先后高标准、高起点兴建1500平方米的儿童部主体大楼和2000多平方米的4层综合大楼,并配置洗衣房、烘干房、发电房等设施。配备康复器材、生活用车和医疗等设备。市民政局多方筹集资金800万元,兴建和改造老年部,使市福利院老年床位数在原有266张的基础上增至466张。

【九江市老年托养护理中心】九江市老年托养护理中心是一家民办养老机构,创办以来,得到民政等部门的大力扶持和培育。中心严格管理、人性化服务,在护理工作中,做到“环境护理、饮食护理、生活护理、药物护理、心态护理和临终护理”,用爱心铸造老年托养的美好家园。该中心现入住老年人130人,床位利用率达98%,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深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该中心主任朱零受到省、市的表彰并荣获“全国十大公益明星”称号。

【实施“星光计划”】市民政部门围绕“星光计划”的实施,重点突出老年福利设施建设,有计划兴建和改造一批社区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社会化服务格局。在创办方式上,实行“五轮驱动”,即街办、居办、合办、单位办、个人办,使“星光计划”稳步推进。在资金筹措上,采取部门联动、社区共建、社会参与、政府投入,有效地保障“星光计划”项目建设资金。全市共投入2978.5万元(其中,部、省福利资金资助款390万元,财政308.5万元,社会各界1117.5万元),分两批建设103个“星光计划”项目,全部按时保质地完成,有力地促进九江市老年福利服务体系的建立。

【福利企业产权改革】2003年,市民政局共投资1103万元,对局属六家长期停产、资不抵债的社会福利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共安置295名职工,对291名职工应缴欠缴的养老、医疗保险金办理了资金补缴手续;对226名职工分二批签订置换身份解除劳动关系协议;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35名职工已签订安置协议并一次性发给退休前基本生活费;对身份置换和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职工档案将与市劳动保障技术工人交流服务中心办理委托代管手续。

(向李军)

优抚安置

【纪念’98抗洪胜利五周年]为纪念’98抗洪胜利五周年,在“八一”建军节到来前夕,九江市委、市政府筹措42万元,由市双拥办具体承办,精心制作以抗洪勇士堵决口场面为背景的纯银纪念币,赠送给驻浔部队7000余名官兵,致以节日的问候,同时感谢他们为九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的特殊贡献。

【伤残抚恤金】为切实保障失业伤残军人的基本生活,根据省民政厅文件精神,全市继第一批407名失业伤残军人改领伤残抚恤金后,第二批55名伤残军人的改领工作也于11月全部办理完毕,平均每人每年可增加300元左右。至此,全市先后有462名下岗失业伤残军人由领取伤残保健金改为领取伤残抚恤金。

【伤残军人住房困难补助】2003年起,省民政厅会同省财政厅决定每年下拨专项经费,用于在乡特、一等伤残军人中住房困难人员的修(建)房补助。本年度省下达九江市3户名额、8万元建房补助经费。市民政局通过调查,将这笔建房补助款优先分配给急需建房的最困难的3户在乡伤残军人,分别是:湖口县一等伤残军人张小快、彭泽县一等伤残军人何宗清、九江县一等伤残军人桂家振。

【提高特、一等革命伤残人员护理费标准】6月11日,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联合下发《转发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关于提高特、一等革命伤残人员护理费标准的通知〉的通知》,文件规定:从2003年7月1日起,因战、因公特等革命伤残人员每人每月护理费提高到400元;一等伤残人员每人每月提高到320元;因病一等伤残人员每人每月提高到240元。

【提高部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8月27日,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联合下发《转发省民政厅、财政厅〈关于提高部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的通知〉的通知》,对享受抚恤、补助的革命伤残人员、烈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和红军失散人员生活补助标准进行全面调整。

(伍峰)

救灾救济

【灾情、荒情简要回顾】2003年上半年的风雹、洪涝灾害,集中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对全市的农业灌溉设施造成毁灭性破坏,农田大面积被淹,农舍损毁严重。就在强降水过程刚刚结束的6月底,全市气温飚升到35℃以上,且持续到9月中旬。长达数月的持续晴热高温,导致受灾严重,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2003年,全市因各种自然灾害有314.1万人受灾、251万人成灾,其中特重灾民72.4万人。因灾死亡64人、饮水困难55.7万人。因灾死亡大牲畜2.5万头、饮水困难大牲畜3.7万头。倒塌房屋17411间、损毁房屋32131间。因灾减产粮食51.567吨,减产皮棉2.25万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94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14.23亿元。

因自然灾害所致,全市荒情严重。据核实统计,全市缺粮人口176.67万人,缺粮18.97万吨,其中需要救济的人口106.67万人、需救济口粮12.16万吨。需衣被救济人口13.57万人,需救济棉被5.79万床,棉衣7.78万件。需伤病救济人口8.83万人。

【加强灾害应急体系建设】2003年市政府对加强灾害应急体系建设极为关注,将救灾物资仓储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对外招商项目库,并在计委列了项。灾害应急体系建设,为做好救灾救济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全力做好救济、帮扶灾民工作】2003年为确保灾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各级民政部门及时将上级下拨的1444万元救灾款下拨到县(市、区)赈济灾民。市、县两级财政安排460万元用于灾民倒房重建恢复和生活救济。通过开展社会捐赠募集资金,采取社会互助、科级以上干部结对帮扶等措施,帮扶灾民、贫困群众。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1500余万元社会资金 (包括实物折款)用于救济、帮扶灾民和贫困群众。另外采取灾民互助互济,自筹资金,政府给予补助的办法,恢复灾民住房。对全倒户、分散倒房户中有一定自救能力的灾民,实行由县、乡财政按每户扶持1000元〜500元不等的方式,恢复灾民住房。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到省外、境外募集项目、资金、物资。修水县慈善会与世界宣明会取得联系,由宣明会投入58.4万元资金,兴建12个灾民新村。建成后的灾民新村可安置146户灾民,春节前有67户搬进新居。宣明会还向修水县捐赠25万公斤大米。由于采取的措施得当,全市的灾民和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初步得到安排。据统计,全市共发放救灾大米5480吨,救济灾民53万余人次,重建恢复灾民住房0.5万间,涉及农户1200余户,基本保证特重灾民有粮充饥、有房过冬,灾区民情稳定。

【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制度试点】4月,省民政厅决定在九江市率先进行全省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制度试点。根据民政部门以往从事农村定期定量救济和城市低保工作的实践经验,确定了“低标准起步,高标准要求,重在建立制度”的工作方针,通过“本人或村组提名,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张榜公布,乡镇把关,民政审批”的对象确定程序,确保特困群众得到有效救助。现已将11万余人纳入救助范围,占全市农业人口的3.2%。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九江市完善和规范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市、县两级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追加预算350万元用于此项工作。在全市各级民政部门的精心组织和努力工作下,全市11万余名救助对象共领取救助金574万元。

【提高五保对象的生活水平】农村税费改革后,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九江市的五保供养资金只有360万元,而全市实有已供养的五保对象18173人,人均只有199元/年。面对这一现实,全市从两税附加,县、乡财政及其它渠道补助五保资金497万元,用于提高五保对象的生活水平。2003年九江市五保供养标准平均472元/年/人。

(吴周良郭仙林)

行政区划与地名管理

【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范围调整】根据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的总体规划思路和要求,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目标,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扩大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管理范围,对九江开发区实行“一区多园、一园多制”管理体制。调整范围如下:

九江开发区现有区域(含八里湖水域)。新划入管理区域:老九瑞路以北、长江以南(从新桥头至阎家渡)沿江一带现属浔阳区管辖的区域;以现汽车工业园为中心的区域,由庐山区十里街办的通畔垄村、刘家塘村和莲花镇的梅山村组成,包括十里(动力、轻机厂等)部分老工业区区域;位于沙河的九江市综合工业园区域;位于八里湖与赛城湖之间的区域,即九江县赛城湖水产场的赛湖村区域;由九江县永安乡赛湖闸人工河以西的官湖村、爱国村及赛城湖水产场场部所在地组成的区域;以沙河编组站为中心的区域,包括五丰村、青峰村、杨花村,以及东方红村和蛟滩村的部分区域;位于汽车工业园与综合工业园之间的区域,由庐山区莲花镇的九龙村、排山村组成;石化工业园区域;化纤工业园区域。其中,除九江县永安乡赛湖闸人工河以西的官湖村、爱国村及赛城湖水产场场部所在地组成的区域;市综合工业园区域内的沙城工业园和高速公路以西、2号路以南的地域;十里老工业区部分、现已开工建设的昌河汽车公司和荣华汽配项目;石化工业园、化纤工业园由九江开发区进行松散型管理即虚管外,其余区域均由九江开发区进行实质性管理。

在具体划定九江开发区的管理范围界线时,确需破村的九江县沙河乡泉塘村、沙河镇东方红村,原则上不破组;管理界线涉及到的庐山区莲花镇双塔村、赛阳镇西林村全部划归九江开发区;赛阳镇赛阳村不划归九江开发区,但对其规划开发等必须报市规划局审批。

【撤乡并村】2003年全市撤销乡镇6个,分别是:武宁县黄段镇、严阳乡、南市乡,永修县城丰乡、三溪桥镇,九江县沙河乡;撤销村委会423个,分别是:修水县92个、武宁县49个、瑞昌市36个、永修县34个、德安县21个、星子县10个、九江县28个、都昌县69个、湖口县29个、彭泽县35个、浔阳区3个、庐山区17个。

【勘界工作表彰先进】2003年,国家人事部、民政部,省人事厅、民政厅分别对九江市勘界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记功:武宁县民政局明平富记个人一等功;九江市、修水县勘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被授予“全省勘界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永修县民政局段文、彭泽县民政局王守忠分别记个人二等功;庐山区民政局李国林、都昌县民政局吕端生、瑞昌市民政局李洪星、德安县民政局曾珺、九江县民政局沈巧林分别记个人三等功。

【城市道路标牌的设置】2003年全面完成全市城市道路标牌的设置工作,全市308条街、路,设置街、路牌916块,234条巷设置巷牌809块。

(袁松青)

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

【浔阳区‘三三四'模式】2003年,浔阳区结合本区实际,借鉴外地经验,针对新时期城市社区建设特点,创造性地总结出了“三三四”社区建设运行机制模式,即按照现行管理体制和隶属关系,构建纵向到底的垂直组织体系,形成区、街、居三级党组织的联抓社区建设的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要求,构建横向到边的区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街道社区党建共建议事会、社区党建联席会“三会共商”的联抓社区建设的协商机制。实施“核心工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实施“文明工程”,加强社区文明建设;实施“久安工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民心工程”,加强社区服务的工作机制。

9月份,应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邀请,国家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张明亮在九江市讲授新时期社区建设讲座的同时,对浔阳区的“三三四”模式给予极大关注,在他的引荐下,全国著名社区建设研究专家、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教授于燕燕到浔阳区考察“三三四”模式,并进行有效指导。中组部、国家民政部于11月15日,组织部分大中型城市中心城区党委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在九江市召开“浔阳区‘三三四’模式理论研讨会”,通过进一步提炼和总结浔阳区经验,将在全国城市推广。

【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庐山区围绕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在全区实施“八大工程”,使社区功能得到全面拓展。即:拓展社区服务,实施为民服务的“民心工程”;繁荣社区文化,实施寓教于乐的“陶冶工程”;美化社区环境,实施适宜人类居住的“绿色工程”,强化社区治安,实施温馨的“平安工程”;发展社区卫生,实施保健康复的“健康工程”;发挥资源优势,实施浓墨重彩的“精品工程”;推进星光计划,实施为老人服务的“星光工程”;加强社区党建,实施强筋壮骨的“核心工程”。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推进和深化,整体水平的提高,为九江市争创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打下坚定的基础。

【创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县】全市以星子县创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县为契机,整体推进城镇社区建设。星子县在创建省级示范县工作中,采取“县委常委挂点,部门单位帮扶”的举措,县委9名常委,分别在县城9个社区挂点,27个县直部门和单位都有帮扶社区的任务。从争创示范社区、打造精品社区抓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通过兴建、购买、置换、划拨、共建等方式,帮助社区解决办公用房、设施配套和活动场地,并广泛开展“十进社区”和“三讲一树”活动,使社区成为党政部门运转和对接的基层平台,各种资源聚集共享的联建平台。星子县城镇社区努力朝着“自治型、服务型、学习型、文明型、安居型”的方向健康发展。星子县的社区建设创建工作也带动了全市县域城镇社区建设的整体提高。全市已全面完成了城镇社区的整合、构建组织建设工作,并且在社区职能转变、功能提升、理顺与各方面的工作关系上进行有益的探索,取得有效进展。

【农村村落社区建设】2003年省民政厅确定都昌县为全省农村村落社区建设试点县。都昌县由20个试点村落发展到60多个。都昌县试点成功经验得到省民政厅的充分肯定,8月,省民政厅在都昌县召开村落社区建设流动观摩研讨会。这次会议之后,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在都昌县召开了全市村落社区建设现场交流会,并以市委、市政府两办名义,下发《关于在全市农村开展村落社区建设的意见》的文件。都昌县村落社区建设已引起国家民政部、省委、省政府以及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副省长孙刚、国家民政部办公厅主任时正新、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张明亮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著名社会学者陆学艺等先后考察都昌县村落社区建设工作,都给予热情鼓励和充分肯定,高度赞扬村落社区建设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一大突破”。

在全市逐步推开的农村村落社区建设,开展的形式大致为“一会五站”。“一会”即以老干部、老党员、老劳模、老知识分子、老复员退伍军人等“五老”为主体,热心村落社区建设的志愿者参加的“农村村落社区志愿者协会”;“五站”即协会下设的公益事业服务站、卫生环境监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社会互助救助站、民间纠纷调解站。志愿者协会有章程,其会长由会员选举产生,其他参与者全凭群众推荐、个人自愿,社区建设能开展到什么程度就算什么程度,不背负任何硬性任务、指标,也不给村民添任何麻烦,村民参与活动也是自愿的。过去,农村文化生活比较单调,精神文明相对落后,打牌赌博、搞封建迷信的现象比较多。村落社区建设开展后,不少村落办起娱乐活动中心、阅览室、老年人活动室、文化宣传长廊,农民剧团、农民乐团、休闲山庄等,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生活。同时,通过协会里的社会互助救助站,还使不少有困难的家庭得到帮助。修桥修路,整治环境,兴办幼儿园、学校等公益事业也得到很好的发展。村落社区建设受到农民的广泛欢迎。

【创建学习型社区】为策应全市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各地广泛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社区活动,成为全省首个开展这一活动的城市。2003年初,根据《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社区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各地在社区广泛倡导“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通过兴办社区居民学校,组织文体活动队伍等载体努力营造社区读书、爱书、用书的良好氛围,着力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和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市民建设美好九江的本领,为实现九江在江西率先崛起提供精神文明动力和智力支持。为使这项工作有效开展,市民政局与市妇联在浔阳区余家垅社区进行“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有效地指导面上的活动展开。在创建活动中,市民政局还组织社区参与由市学习型城市指导委员会举办的首届“九江学习周活动”,并在烟水亭广场举办学习型社区板报展,向市民展示一年来创建学习型社区的成果。市民政局创建学习型社区活动的经验,在全市召开的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会议上,受到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称赞,有10个社区被评为全市创建学习型先进单位。

【规范和完善村民自治工作】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尤其是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各地根据省、市文件精神,针对当地税费改革后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完善和出台了适应当地实情操作性强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规程》,以及“一事一议”制度,对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程和程序等都作了系统规范,完善一套事前向代表通报内容、事中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策、事后监督村委会执行的运行机制,保证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正常运作,基本形成了村务大事由村民做主的良好风气。为推动面上村务管理工作,九江市民政局会同市司法局,在全市农村抓了13个村务管理示范村,其中都昌县汪墩乡黄坊村管理示范工作得到国家民政部、司法部检查组的高度赞扬。

【建立健全村务公开民主监督机制】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以及全国和全省“村务公开、村务管理”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作为巩固村民自治活动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把村民普遍关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村级财务、计划生育、宅基地审批、各种税费的征收和减免、救灾救济物分配、村干部任期目标完成情况、村干部工资和奖金、办公和接待费用等十大内容,面向群众公开。按公开内容分长期公开、规定公开和临时公开,并村村设置了永久性公开栏。同时,各地村委会还普遍成立财务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设置财务公开意见箱。

【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2003年,市民政局把大力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作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列入全年民政工作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村民自治示范活动作为全市民政系统的一项主要内容。年内,全市通过检查,新命名16个村民自治示范乡镇,使全市已命名的示范乡镇总数达到110个,占乡镇总数50%以上;新命名村民自治示范村210个,使示范村总数达到630个,占全市村委会总数的35%以上。全市被省人民政府命名的村民自治模范县(市、区)4个,位居全省第一。

【庐山区荣获“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庐山区在2002年创建全省村民自治模范区获得成功之后,2003年又举全区之力,开展创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活动。由于上下齐心努力,顺利通过“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验收,在11月4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5周年之际,庐山区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成为全市民政工作的又一“亮点”。

【村委会干部进行全面培训】全市第五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结束后,市民政局及时召开基层政权建设工作会议,安排和部署新一届村干部的培训工作。2003年,市、县民政部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采取市、县、乡三级集中培训的办法,对全市2160个村委会中的6000个村级干部进行分期、分批培训学习,使村委会干部尤其是新当选的村委会主任和成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得到提高,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他们懂法、知法和依法办事的能力,使其更好地为村民服务。

(肖伍祥)

民间组织管理

【实施民间组织年度检查】市民政局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对2002年度市民间组织实施年度检查。市级应检社团142个,民非单位11个,实际参检社团103个,民非单位11个,参检率社团72%,民非单位100%。

【办理民间组织核准登记】2003年市民政局共依法办理核准登记的民间组织19个,其中社团13个(行业类9个、联合类3个、教育类1个、文化类1个、体育类1个)。根据市政府统一部署,为做好市行政服务中心内民政执法登记工作,市民政局将社团和民非单位登记业务转交办证大厅管理,全年办理民间组织登记3个,其中社团2个、民非1个,合格率100%。

【加强与社团组织间的沟通】2003年国庆节前,在市民政局提议下,组织召开了在九江较有影响的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外商俱乐部,企业家、经济学家联谊会等7家社团会长和秘书长座谈会,会议围绕政府重点工作,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九江经济发展步伐,从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充分发挥民间组织作用这个主题,大家建言献策,提出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参加。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调研】2003年,根据省厅要求,对全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情况进行调研。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96个,依法登记的只有14个。如在永修县九合乡调查中发现,该乡农村流通协会成立于1998年,由县农村工作办公室牵头,采取行政命令手段,这种协会规模较小,参加人数不多,资金匮乏,效果不显著,也未到民政部门依法登记, 作用不大,这有待于政府职能部门培育扶持,正确引导。市民政局将调研情况形成报告,上报省民政局,为上级调整政策提供依据。

(赵敏健)

(本栏编辑范乐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