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劳钺(? -1476)字适器,九江人。明景泰五年(1454)进士。历任直隶江浦(今属江苏南京市)、山东临清、陕西山阴知县,俱有政声。成化八年(1472)任浙江湖州知府,在任4年,剿灭太湖盗匪,治理蝗灾,编修《湖州府志》。成化十二年六月十三日因积劳成疾,卒于任。湖人于府庙中增建劳公祠,塑像奉为城隍。《江西历史人物辞典》(1990年版)、《湖州名人志》(2009年版)等收载其传略。21世纪初湖州市重修“历代贤守纪念馆”,从晋至清代708位湖州太守(知府)中选出对湖州贡献突出的十位太守,敬奉纪念,其中列有劳钺。

张谋知(1869-1949) 生于九江市郊,祖籍江西吉安。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学洲桥头兴办九江营造厂,加工生产建筑材料,承接各类工程,九江生命活水医院、同文、儒励学校,金鸡坡美孚洋行、亚细亚石油公司加油池及码头、水塔、办公楼,姑塘海关,庐山日照峰3号、7号别墅,九江一、二、三马路公寓等新式建筑均为其所建,建筑物吸取西方新式建筑风格,坚固、新颖,至2010年许多建筑仍在使用并补列为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1915年,创办九江“大同汽车运输所”,从上海买进“福特”牌汽车4辆,首办九江汽车客运业务。其间还捐资承建从龙开河口至原琵琶亭码头地段防洪堤,长达3千米。二子张远西曾任九江市市长,主政期间拓宽大中路、修建龙开河铁桥;三女张乐怡嫁国民政府要员宋子文。

许鸿模(1880-1939)字楷廷,九江市人。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博物(电学)系,曾任江西省教育厅科长,省立一中教育长。1917年邀族亲许森、许维之、徐霖泰等在九江龙开河西滨兴洲创办“九江映庐电灯公司”,任经理20余年,并于电厂基础上扩建水厂,合称为“九江映庐水电公司”。1938年日军侵占九江,被迫逃离,次年客死赣南。

徐邦裕(1917-1991)浔阳区人。1936年赴德国留学,1941年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热力机械系并获特证工程师称号。回国后历任重庆中央工业试验所工程师、上海同济大学教授、上海人人企业公司技术顾问部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初期,任上海一机部主任工程师。1957年,调任黑龙江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为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委委员、国家科委建筑工程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第五、六届理事兼黑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副会长、中国制冷学会第一、二届理事兼黑龙江省制冷学会副理事长、第十五、十六届国际制冷学会委员、美国采暖制冷空调工程师学会会员。晚年任家乡九江市制冷协会顾问。曾发表《热泵与空调》《低位热能与热泵》《中国的空气——空气热泵季节性能系数的研究》等论文数十届,专著有《热泵》等。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立有徐邦裕铜像。

涂公遂(1905-1992)又名源道,学名士渊,修水县义宁镇坪田村人。其父涂同轨曾任《大江报》主笔、省立十五中校长。涂公遂师范毕业后,考入北平民国大学,后转北京大学。1926年3月18日,北京群众10余万人举行游行示威,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政府的卖国行为,北京各大学师生参加请愿,涂任北京大学总指挥。请愿遭北洋政府开枪镇压,造成“三一八”惨案。涂亦受伤并被通缉,遂潜返江西。1926年9月,北伐军赴南昌,奉召任北伐军总政治部社会股股员、股长。翌年随军经九江、安庆抵上海,后转武汉工作。1930年后应聘为河南行政人员训练班教授,转任省立第一师范教员兼文科主任,1931年任河南大学文史系教授。1937年抗战爆发,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设计委员、第二厅秘书。1938年调任三青团中央团部组织处主任秘书、社会处副处长、视导室主任。1947年,任立法院立法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及省立法委员。1949年转迁台湾。后应顾孟余之召,赴香港筹办《大道》杂志。先后聘任为香港珠海书院教授,新加坡南洋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文史研究所所长,曾兼任新亚、德明、清华等书院教授。1987年辞去教职,转迁台北,专任立法委员。1992年8月病逝于台北。著有《文学概论》《国学概论》《国学小说》《经学研究》《文学批评》等。

冯扬武(1907-1992)都昌县南峰镇三房村人。少时即随父辈在木帆船上做船工。1927年5月,驭船至汉口,适原国民革命军第9军第1师师长贺龙扩充兵员,组建国民革命军第20军,在汉口征募工农分子入伍,遂报名参军。7月下旬,随国民革命军第20军由鄂东转赴江西九江、南昌,参加中共领导的南昌起义。10月,起义部队南下广东潮州、汕头,遭强敌围攻而溃散,此后便奉命留广东参加当地革命武装斗争。192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军事骨干,历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委员、广东西南特委武装部部长,在珠江三角洲组织开展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新会江南区工委书记、广游二支队第一大队大队长、广游二支队司令部参谋,在当地领导开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军官教导团团长、干部教导总队副总队长、纵队供给处政治委员、珠江支前司令部参谋长等职,随部参加豫东战役、淮海战役和解放广东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珠江专署副专员,中共粤中区委委员、行署副主任,中共高要(后相继改称江门、肇庆)地委常委、地委副书记兼高要行政专署专员。1958年2月,调任江门师专校长,1963年,调任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直至1973年离休。1992年3月7日因病于广州逝世。

陈封怀(1900-1993)陈衡恪次子,修水县人,生于江苏南京市。中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1922年人金陵大学农学系读书,1925年转入东南大学农学院。1934年调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任研究员,其间以优异成绩考入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留学,师从世界著名植物学家史密斯,获硕士学位。1936年归国后,历任庐山植物园副主任兼技师、中国静生生物调查所研究员、南昌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江西省农科所副所长,庐山、南京、武汉3所植物园主任兼技师。1963年调广州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副所长兼华南植物园主任。1965年3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79-1983年任华南植物研究所党委委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华南植物园主任。同时兼华南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学术评定委员会主席。1981年当选为第九届国际植物园协会常务委员。1984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1993年4月13日在庐山病逝。葬庐山植物园内。陈封怀一生从事植物园建设事业,创建庐山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武汉植物园。成功地从加拿大、非洲引种许多特种经济植物及药用、观赏植物。为华南植物园引种3000余种热带、亚热带植物,得到英、美植物园专家高度评价。主编《庐山植物园栽培植物手册》,负责编写《中国植物志·报春花卷》获1993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名载《中国科学家辞典》。

李启龙(1919-1993)庐山区赛阳镇李家河人。1951年参军,曾任中南军区体育技术队队长、解放军总政治部八一体工队举重队教练组组长。1956年6月,其学员陈镜开在上海中苏举重友谊赛上,以挺举133公斤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首开中国举重运动员创破世界纪录先河。1957年任国家级教练员、八一队总教练。1969年,下放九江171医院从事医务工作。1978年平反回京,继任八一队总教练。1986年参与组建中国女子举重队,任总教练。执教八一男子举重队13年间,培养国家级健将近百名,国际级名将4名,破全国纪录400余次,亚洲纪录10余项,世界成人纪录5次,世界青年纪录2次。执教国家女子举重队6年间培养一批国际级名将,破亚洲纪录和世界纪录144项(次),获亚洲锦标赛金牌144块,世界锦标赛金牌146块。执教期间,还多次担任国内外重大赛事的裁判和仲裁委员会主要成员,为祖国赢得无数荣誉。中央军委为其记二等功2次,三等功7次。国家体委为其颁发荣誉奖章2枚。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贺龙以及杨尚昆、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90年,国际举重联合会为表彰其执教中国女子举重队在历届大赛创造的成绩,授予奖章1枚。名录《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等多部大辞典。1993年逝世于北京,归葬故里。

夏宝林(1920-1993)别号六四。庐山区莲花镇东城村人。1939年抗日战争时期,只身到重庆,并于1945年在重庆当兵。因一次高烧致使双目失明。后在重庆拜师学四川滑稽戏,3年出师后,于1949年初从重庆回到九江,又拜师学说书,常花钱请人读小说,如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七侠五义、小五义、三国演义等,都过耳不忘,故事情节、人物对话,能临场发挥,插入笑料。九江城内大街小巷、城郊新港、周岭、十里等一带和永修县城,都留下笑声。“瞎子六四”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实践中,才艺也不断提高,说书、唱小调、笑话、讲故事、打莲花落、拉二胡、自拉自唱全都在行。逗乐中寓意讽喻,自编《假梅兰芳演出记》,把九江旧社会的众生万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抗美援朝时期,自编许多鼓舞人心、蔑视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笑话。在破除迷信活动中,自编故事《道士现形记》,揭露道士骗人手段。同时,还说《王秀鸾》《罗汉钱》《小二黑结婚》等新故事,自拉自唱《一贯道害人》《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到咱村》《江西是个好地方》等新歌曲。1980年,九江市成立盲人协会,当选首任会长。不久,江西省残疾人文艺会演在南昌举行,率市代表团出席,自编自演快板书《新旧社会一百多》获优秀奖。

胡德兰(1905-1995)女,星子县蛟塘人。幼时负笈省城南昌,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5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参加方志敏、邵式平等领导的赣东北农民运动和革命根据地创建工作。1928年任横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团委员兼秘书长。1930~1931年任闽浙赣军区供应部长兼会计科长。1932年任闽浙赣和闽赣省教育部长兼师范学校校长。1933年任闽赣省教育部长、代裁判长、土地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江西省妇联副主任,江西省建设厅、交通厅、工业厅副厅长,省计划委员会第一副主任,省物资局局长。1978年任政协江西省委员会副主席,被选为中共江西省第五、六届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江西省人大代表和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姚唐忠(1925~1995)武宁县茶棋罗塅人,毕业于南昌大学农艺系。先后在吉林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和吉林农业大学农学系遗传育种研究室工作,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和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大豆遗传育种与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教学,主持选育和推广大豆新品种,其中“吉林三号”优良品种获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主要著作有《大豆丰产栽培技术》《东北春大豆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与相关研究》,主编《中国大豆品种志》《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志》。

毕必成(1941~1995)彭泽县马当镇人。任教南昌县麻丘公社中学、南昌市二中,后调省总工会宣传部工作。1962年始发表散文、小说。1965年,回到家乡彭泽任教。1972年7月调市话剧团任编剧。共创作200万字文学作品,发表电影剧本21部,已拍摄12部,电视80部(集)。如《路》《庐山恋》《赛虎》《被告山杠爷》《锁不住的春光》《岳家小将》《钢锉将军》《密令截击》《青年刘伯承》《他爱谁》《冒险的美国女人》《来的都是客》《远方的星》等。其中《庐山恋》影片公映后获第三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从1980年起,庐山电影院每天放映《庐山恋》。2002年12月被授予“世界上在同一家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电影剧本《被告山杠爷》,获1995年电影华表奖最佳编剧及第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电影文学剧本《赛虎》获1984年省创作一等奖、《冒险的美国女人》获1989年八一厂小百花编剧奖。

陶博吾(1900~1996)名文,别署白湖散人。彭泽县定山乡东光村人。6岁人私塾,10岁通音律,稍长,即以诗作名播乡里.14岁时与本县5位老先生组建“六雅堂”诗社。1929年考入南京美专,后因战事,转考入上海昌明艺专,直接进入二年级。时昌明艺专国画教师有潘天寿、黄宾虹诸大师。昌明艺专毕业后,放弃留校任教和在上海工作的机会,只身回到故里,归隐田园。1931年在故里筑“吾园书屋”3间,教书为生。中年后,得益于吴昌硕影响,于石鼓文、散氏盘铭文中攻坚突破,遂自成家法,独立门户。尤以行草、大篆突出。大篆以“石鼓文集联”“散氏盘铭文集联”为代表作,集中反映在篆书上承前启后的成就。启功谓其“在生动随意趣味变化方面比吴缶老略高一筹”。画得古人画理,进而外师造化,具自然之灵气,特别注意独创精神。书法融诗书画印于一炉,臻为上品。1989年,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西分会、省文化厅和彭泽县政府,在中国美术馆和日本等地为其举办画展。

谭旦同( 1906~1996)原名义翰,号墨缘,庐山区莲花镇谭家畈人。自幼爱好绘画。1924年考入北京外交部俄文法政专门学校。就读期间,兼任《北平晚报》编辑,后任总编辑。1928年在北平创办《霞光画报》。1929年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毕业,回九江与蒋彝、孙墨千共创“瘦麻疯”画会及画展(自侃瘦子蒋彝、麻子孙墨千、疯子谭旦同)。旋即赴法国帝维艺术学院、巴黎国立艺术学院学习绘画,1933年毕业回国,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员,兼《北平晚报》撰稿人,后又创办《新光画报》,在北平《世界日报》之《大众公仆》专版任主编,后接替萨空主编《世界画报》。1937年卢沟桥事变回九江,转赴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员。1949年赴台湾,历任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设计委员、国立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私立东吴大学历史系教授。1996年在台北去世。在台湾出版的著作主要有《中国艺术史论》《涂鸦拾遗录》《冰雪忆旧》《偷闲猎影集》《浔阳江头》《神京滞留》等。

罗漠(1916-1996)名其澄、号绍祖、别名桂博秋。九江县狮子镇牌楼村牌楼下人。1938年毕业于省立九江师范学校,同年10月至皖南参加新四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新四军三支队文化教员,党支部书记、指导员,青年干事兼团委书记。1940年调二支队(旅部)任青年干事兼团总支书记。1941年任六师十六旅教导大队党总支书记,茅山军分区宣传科长。1946年任二十九军九十二团政治处副主任,师组织科长,后勤处政委。参加过运河阻击战,及解放盐城、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曾3次负伤并致残。1949年任华东空军司令部雷达研究所政委、华东气象处政委。1952年9月20日奉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命令任军委气象局中央气象台第一任台长兼政委。1954年任中央气象局党委副书记、党组成员。同年出席莫斯科国际气象会议和匈牙利、比利时等国际天气工作讨论会。1962年10月奉调创办南京气象学院,任南京气象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后任代理党委书记、书记、院长等职,享受高干九级待遇。1983年11月离休后,以诗画自娱,著有《书剑集》(四卷)行世。1996年1月在南京病逝,归葬故里。 刘后村(1926-1996) 九江市人,1926年3月生。1949年参加工作。1953年调入九江县新港公社桃花中心小学,任校长:后任庐山区新港食品站党支部书记等职。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媒体曾以“人面桃花相映红…‘旧社会的穷孩子,新社会的红秀才”为题,分别介绍桃花中心小学及他的先进事迹。1960年在全国“文教群英会”上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钟厚海( 1918~1996) 九江市人,1918年4月生。1947年参加工作,先后任九江电厂锅炉分厂车间主任、科长等职。195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对技术精益求精,掌握用手摸设备,用眼观烟尘,用耳听声音便能判断设备运行情况的经验;因陋就简,成功地将3台凝结水泵的进水管互串改成单机水泵的运行方式。1956年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范宁(1916-1997)瑞昌市高丰镇乐丰村范家湾人。民盟成员。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历任清华大学教师,津沽大学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古代室副主任、研究生院教授。系北京市第六、七届政协委员。1960年与余冠英、钱钟书共同着手编写三卷本《中国文学史》,是元明清段主编。1980年起,先后受聘为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或委员,享受国家特殊津贴。毕生从事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是《文学遗产》常务编委、《红楼梦研究集刊》顾问、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专著有《论魏晋志怪小说的传播和知识分子思想分化的关系》《白居易》《中国文学史》(部分)、《中国通史》(部分)、《水浒传版本源流考》《博物志校正》《论研究中国文学史规律问题》等。 柯雪英( 1910-1998)支,瑞昌市夏畈镇城门村人。系中国剪纸学会会员、江西省剪纸学会理事、瑞昌市民间剪纸学会常务理事。10岁始随母习画、学剪纸,在民间剪纸艺术方面的知识和技法均得到良好的培养和磨炼,功力深厚,1949年10月前就有剪纸作品在报端发表。因自幼读书,熟悉典故,作品以剪故事和戏剧人物为多,造型生动,刀法娴熟而随意,十分注重整体上概括和局部精到,粗黑的线条和黑、白、灰的合理分布穿插,使作品显得庄雅厚重,写意传神的效果恰到好处。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全国大展大赛中多次获得奖项,曾有2件作品被推荐到美国得克萨斯州展出。

唐厚炎(1927~1998)庐山区人.1929年1月生。曾任九江县新港公社光荣大队(原新港区沿湖乡现为庐山区新港乡洪垅埂村和细山村)义务教师。7岁时左大腿生疔痈落下拐脚残疾,以剃头为业。从1952年起参加扫盲学习。被树为由文盲到扫盲教师的扫盲典型。其一边提着剃头箱一边跑扫盲班,八年如一日坚持拖着残腿每晚到大队夜校义务教群众识字和做简单的算术,使当地群众脱盲率达到95%以上。1960年在全国“文教群英会”上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胡镇华(1934-1998)九江县狮子镇蔡桥村胡家湾人。1962年华中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任华中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塑性成型模拟及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备组成员、《机械工程材料》杂志编委。长期从事金属材料学科教学和研究,在高性能模具材料开发、合金化理论研究和新型模具钢应用领域做出成绩。有多项发明获国家级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晚年着力于金属陶瓷等颗粒型复合材料研制与应用等技术项目开发。指导研究生20余名。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传人《中国当代发明家大辞典》《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辞典》。

陈安盘( 1920~1999)庐山区新港镇荷塘村人,194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1947年考入公费赴英国留学,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技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应周恩来总理邀请参加当年“五一”天安门观礼。先后在纺织工业部、纺织机械总公司、纺织机械研究所担任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高级顾问。为中国纺织机械工程专家,多次参加组织棉纺机械更新换代,在纺织机械结构设计上做出突出贡献,取得多项科技成果和专利。

刘继忠(1921—1999)都昌县汪墩乡后垄村人。1927年年方6岁,因其父刘肩三领导都昌农运遭反动当局通缉而受株连,在其父转移后,亦随母亲逃至永修县吴城等地乞讨度日。直至1935年红军北上多时,方返回故里。因其故乡为都昌革命老区,很多乡亲当年都曾随其父革命,见烈士遗孤返乡(其父1930年已牺牲),便想方设法予以资助,供其读完小学。刘继忠继承父兄革命遗志(其一门5烈士3县委书记:父刘肩三、伯父刘贤扬、堂兄刘述尧、刘述舜、刘述禹为烈士,其中刘肩三、刘述尧、刘述舜先后任中共余干、都昌等地县委书记),到处寻找中共组织。1947年8月,前中共景德镇党组织创建人、其父战友向义在失去组织联络后,将中国民主同盟作为中共外围组织引入都昌,并介绍刘继忠加人民盟。此后,为配合解放战争,建立地方革命武装,趁国民党当局企图阻止解放军南下,于各乡组建民众自卫队之机,借助人多势众,将刘继忠推荐为己立乡(即今汪墩乡)副乡长兼民众自卫队副队长,9月,又趁无人愿当乡长之机,保荐其任己立乡乡长。从而牢固控制该乡地盘与武装。1949年3月,民盟都昌小组决定以己立为根据地起义,正开展活动期间,闻4月下旬彭泽、湖口、景德镇已相继解放。刘即派人去3地与解放军联络。5月11日,按与解放军约定,领导己立乡起义,随即当日配合解放军和平解放都昌。都昌解放后,先后任县人民政府民政科、卫生科科长,领导都昌民众与“反共救国团”土匪武装作战,保卫胜利果实。1958年5月,都昌政协成立,任一至四届副主席至“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80年县政协恢复工作,又任第五届副主席至离休。1999年1月23日病逝,享年78岁。

巢振南(1924-1999)都昌县都昌镇矶山巢村人。1950年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入伍,任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普外科住院医师、助教、科室副主任,长期研究战伤医学,在腹外领域有较深造诣。1962年任第四军医大学副教授。1970年任成都军区总医院主任医师、外科主任、医务处副主任、副院长等职.1990年调回第四军医大学任教授,为院校专家组成员,享受正军职待遇,其先后取得军内科学技术进步奖30余项,为全军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黄蜚秋( 1907-2000)又名群贤,修水县港口镇人。自幼酷爱京剧艺术,12岁在南昌上中学,即成为票友,从著名男旦吕慧君学戏。1931年由叔父黄律人介绍,拜梅兰芳妹夫徐碧云为师学京剧。1934年攻读于南京金陵大学,结识不少名伶票友,并聘请北京老伶公王惠芳来南京教艺,由此唱技进一步提高,后组建“蜚声剧团”,巡回演出于长沙、贵阳、南昌等各大中城市,与名旦黄桂秋一道获得“江南二黄”美誉。新中国建立初,巡回于江西各地演出,参加省文联主办的“文艺干校”工作。1952年调人中国戏曲研究院,与梅兰芳、王瑶卿、程砚秋、张君秋、阿甲等京剧名家交往甚密。与叶盛兰、杜近芳、张君秋等合作演出《柳荫记》《刘兰芝》,曾轰动京剧艺坛。1954年调中国戏曲学校任教,兼任中国实验京剧团导演,不但在表演理论方面,而且在旦角唱腔、字韵、发音等方面研究造诣颇深。“文化大革命”后调入北京市戏曲研究所,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京剧院导演等职。经常受聘到各地讲学,撰写介绍京剧旦行和流派艺术的文章10万余字,受到专家和同行的好评。晚年依然不惜余力,勤奋笔耕。

余心乐(1913~2000)字乐新,号天泰,武宁县鲁溪镇阚家村人。1952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78年,当选省第四届政协委员。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语言学家,江西师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7岁人私塾.12岁始写文章。1927年秋,以全县第一名成绩考入省立十五中。1933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为国学大师黄侃关门弟子。先后任教于省立南昌一中、南昌莲塘师范、省立武宁师范,曾任武宁振风中学校长。1953年调江西师范学院,先后任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6年先后兼任江西师大古籍研究所所长、省古籍研究领导小组组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省语言学会理事长、省中小学教学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汉语教学和研究,特别是汉语语法、古汉字、声韵学研究成绩显著,在学术界享有较高声望,著作有《汉语语法提要》《古代汉语》《论语注释》等,主编《古汉语虚词词典》《成语故事》《语文知识手册》,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1985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2年评为“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5月病逝南昌,归葬故乡。

徐京发(1936-2000)永修县柘林镇河寒子岭村人。1969年任柘林公社河桥大队寒子岭生产队队长。1981年,联合5户农民承包河桥村牛屎洞附近79公顷荒山造林,成为中国承包荒山造林开发第一人。1983年3月起,徐京发连任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86年12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3月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1986年“全国农林科技致富能手”称号。1991年10月赴泰国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会议,获“林木栽植杰出贡献奖”。1992年,联合200多家农户成立京发林业合作社,运用永续利用营林理念,使合作社林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大提高,明显好于周围的山林。良好的运作和高效吸引更多农户加盟,至2000年年底合作社发展到700多户,跨梅棠、柘林、白槎、三溪桥4镇,总面积达2000公顷。

蔡若虹(1910-2002)原名蔡雍,笔名张再学、雷蒙、雷萌,浔阳区人。1926年,在九江创办《火炬画报》。1930年考入上海美术专校西画系,次年加入上海左翼美术家联盟。1939-1945年,在延安鲁迅文学院任教,同张锷、华君武3人主办讽刺画展,受到毛泽东接见,后任鲁艺美术系主任。1949年7月,当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协常委。1952年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同年当选为中国美协副主席。1957年任中国美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1981年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著作有《若虹诗画》《蔡若虹美术论集》《蔡若虹文集》。晚年尤其思念故乡,曾应邀为市图书馆、烟水亭等多处题字撰联。

杨恬(1920-2002)原名德明,德安县宝塔乡孙家榨人,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八路军人延安抗大学习。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部副部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司令部副参谋长兼后勤技术装备研究院院长,总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国防科委后勤部部长,国防科工委后勤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65年,任总后勤部参谋长。“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四人帮“监护”十年。1979年,任国务院、中央军委国防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后勤部部长。1985年,离职休养,享受正兵团待遇。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5月8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1岁。

陈金香(1923—2002)女,瑞昌市武蛟乡大桥下村人。少年做童养媳。新中国建立后,同丈夫胡华先一起,率领村中8户农民,组织起胡华先互助组。长期担任大队妇女主任,并任过党总支委员、大队长,大桥公社党委委员、武蛟乡副乡长,瑞昌县妇联常委。1953年,在大桥下村试办“农忙娃娃组”,之后又办起托儿所和幼儿园,当时,这种形式在九江地区为首创。从1955年开始,她带领大桥妇女,一双肩膀,一条扁担,夏挑湖草,冬挑塘泥,改造红壤山冈,夺得棉麦两熟双高产,为大桥妇女赢得“铁姑娘”盛誉。1964年,她组织“十棉姑试验组”,在1.1亩试验地里创造皮棉152.5公斤的高产纪录,首次被评为全省农业劳动模范,出席全省农业先代会。1965年7月,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到大桥视察,并在大桥公社主持召开江南三八红旗手表彰大会,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78年9月,出席全国第四次妇代会,再次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江西日报》曾以《红心嫂》为题介绍其先进事迹。先后5次获“江西省劳动模范”称号.3次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傅朝枢(1926~2002) 又名曼平,修水县太阳升镇硖石人。1953年任台湾省律师事务所负责人。1976年8月,接掌台湾《东方时报》,改为《台湾日报》,任董事长。1978年8月因批评台湾当局言论甚烈,被台“国防部”收购,强令易主。傅朝枢被迫转赴香港创办《中报》及《中报月刊》。1982年又在美国创办《中报》,追求民主自由,广纳人才,宣传两岸和平共存主张,不久成为北美华人社区颇具影响力的报纸。1982年9月英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和中英香港谈判期间,大胆支持大陆“一国两制”主张。在香港《中报》连续刊发言论,抨击“香港自决…‘香港独立”言论,伸张民族正气,力主祖国收回香港,实行“港人治港”,并编辑出版《香港前途问题论文集》。1981年8月26日、1985年5月27日、1986年3月31日三次受到邓小平会见。在第一次会见时,邓小平首次公开提出解决台湾、香港问题的“一国两制”构思。1985年5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会见时,称赞他为中国的统一事业做了有益的事情。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政治风波发生后,他利用《中报》开展正确宣传,对西方国家以人权、民主问题为借口,干涉中国内政言行给予驳斥。在病重期间,嘱咐亲人,死后要将骨灰运回大陆安葬。2002年1月29日病逝于美国纽约。

巢庆成(1926~2002)修水县石坳乡人。青年从军,考入四川成都空军机械学校,毕业后随军入台,先后两次公费留学取得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普度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博士学位,并当选为斐卡斐荣誉学会终身会员。历任台湾固体力学研究所教授、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航空工业发展中心飞机结构课长、研究室副主任。1978年在美因公负伤,从空军上校退役,任教台湾清华大学动力机械工程学系,两年后升任教授,专长固体力学、冲击震动力学研究。早期带领20余人,完成清华四号风洞研制,规模性能为全球大学风洞之最,获中山学术文化发明奖。后致力于固体力学研究,首创复合材料三维积层板壳理论,指导硕士、博士班研究生20余人,获得突破性成功。1991年担任美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十三届机械振动噪音双周年会大使.1994~1998年连任第一至五届国际复合工程学术大会副主席,并担任国际复合材料工程学刊编辑委员。应邀赴北京出席中国力学学会成立40周年大会,并在会上发表三维复层板壳理论专题报告,得到与会专家学者250余人一致认同。1999年夏在第六届国际复合工程学术会议上,再度就三维复层板壳理论专题讲演,该理论突破传统力学限制,尤为时空四度空间求解、学术研究与工程应用做出重要贡献。1990年曾通过《修江会讯》发表《修江新世纪》文章,关心修水家乡建设。

徐树德(1934~2002)九江县岷山乡红光村(原黄老门徐河村)人。医学家。1951年参军,后入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就读,历任内蒙古军区医院门诊部军区首长医疗保健医师,解放军253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呼吸科主任、全军结核病专业组副组长、北京军区结核病专家组长、北京军区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委、北京军区高级职称评审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会内蒙古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军区《医药》杂志编委、内蒙古《医药》杂志编委等职。在多门高层次医学领域担任重要专业技术职务,发表学术理论文章17篇,获全军科技成果奖9项,内蒙古地区科技兴医优秀奖多项。成功研究、设计细针头活检、胞腔直至肺下胸膜活检、经纤支气管镜活检、经导管肺活检,经股动脉插管为大咯血病患者进行栓塞止血治疗等重大科研项目和呼吸道大咯血病患者的治疗开辟新途径,并把这些先进技术应用到临床,为患者康复带来福音。曾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二级军衔,享受正军级待遇。

王丕承(1900—2003)原名烈武,字光远,瑞昌市南阳乡罗城下畈王村人。中学毕业入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外文部(今武昌大学)就读,毕业后担任过两所中学英文教员及教务主任。时值国家政局动荡,军阀割据,毅然投笔从戎,加入国民革命军,被保送日本士官学校第廿一期学习。归国后,投身抗日战争,在“松沪大战”中,任中校工兵学员队长,赴一线作战,身先士卒,身负重伤,获“铁血纪念章”一枚。伤愈后,先后人中国陆军研究院第五期、德国慕尼黑工兵学校军官班、美国陆军参谋指挥大学深造。因通晓美、日、德、俄等国语言,曾膺任中国驻苏外交武官。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随军令部徐永昌上将赴东京湾“密苏里”舰参与同盟军授降仪式。1949年,王丕承携眷去台湾,1963年晋升陆军中将,1974年退休。1978年移居美国加州西敏市,2003年12月27日逝世,终年103岁。

冯诚金(1915-2003)都昌县南峰乡石桥头冯村人,1915年6月生。1951年参加工作。1955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历任九江湖口县粮油加工厂榨油工人、车间主任、党支部委员、副厂长。1955年,在推广“李川江单圈薄饼榨油”经验中,利用老式木制设备,改造挖潜,使菜籽出油率在17千克的基础上,提高到18.25千克,最高达到19.05千克,年加工量按80千克计算约增加油脂2万余千克。冯诚金勇于革新,首开米糠榨油之路,拓宽油脂原料来源:并发明全国著名的”冯诚金单圈薄饼榨油操作法”,在国家举办的杭州、昆明现场会上作过重点经验介绍。经验被1956年7月出版的《国营合作商业工作先进经验》总结发表。1956年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同年应邀出席北京“五一”观礼活动,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还由周恩来特邀到中山公园观看梅兰芳主演的京剧《杨八姐游春》。返县后,任湖口县榨油厂副厂长,次年任湖口县流芳榨油厂厂长。1958年调回湖口县城,在粮食局粮油加工厂任车间主任。1960年,全家人下放到湖口流芳公社,在公社油榨厂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不公正批斗。1970年,公社突然通知冯到彭泽县铸造厂工作并兼做会计。其感到难以胜任,要求组织改变决定。遭拒绝后便举家迁回都昌老家定居,从此与组织失去联系。直到21世纪初工会组织发现其尚在。2002年市总主席、2003年省总主席先后受全国总工会委托,代表全国总工会前往其住所进行慰问。市委办公厅还专门下发落实其全国劳动模范待遇的文件,省内外新闻媒体对其进行集中宣传报道。2003年逝世。

罗其湘( 1923-2003)字梦祖,号东匡。九江县狮子镇牌楼村牌楼下人,1950年毕业于江西中正大学。先在华东空军后勤部、南京八中任职,后调南京师范学院及徐州师范学院地理系任教授。并任中国徐福研究会副会长,中日关系史研究会理事,中国太平洋史学会会员。江苏省徐福研究会副会长。1982年,罗其湘接受《江苏省地名词典》徐州地区铜山、赣榆两县地名编写任务。在调查中发现赣榆县有个徐福村,相传是秦始皇派遣东渡日本采长生不老药的方士徐福的故乡。于是调查考证,撰写《秦代东渡日本的徐福故址之发现和考证》在1984年4月18日《光明日报》发表。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1987年在徐州师范学院召开全国首届徐福学术讨论会,出版《徐福学术论文集》。罗其湘与日本学者饭野孝宥合著的《徐福——弥生的虹桥》1988年在东京出版。1989年2月赴日本讲学。1990年在他倡导下,江苏赣榆县举行15万人参加的大型徐福节活动。著有《东渡蓬莱第一人》《徐福考论》《东匡杂集》等学术文集。1994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3年4月病逝,安葬九江县狮子镇三桥高村舂米洼。

梅日强(1929~2003)字南移,湖口县双钟镇白浒塘人。从小随母亲和姑妈生活在南京。稍长,颇爱音乐和绘画。10岁时,受杭州照瞻寺大休禅师弟子汪健侯(著名古琴家)熏陶,拜其为师学习古琴及国画。参加工作后又拜金陵著名古琴家夏一峰、赵云青、蜀派胥桐华及广陵派第十代传人刘少椿为师。苦心孤诣,精研各古琴流派之长,以广陵派之绮丽细腻、跌宕多变、刚柔相济、音韵并茂为基础,兼收浙派之豪放清雅、川派之激荡狷狂、金陵派之文静高逸而自成一家,尤其人流派而不囿于流派,主张音正韵和,为广陵派第十一代宗师。曾出席全国第二、三次古琴打谱会,参加第一、二届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2000年10月,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梅日强两次献艺,并将自制的古琴作为礼品送给希拉克总统。199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为梅日强录制28首琴曲,作为国家音响资料永久保留,并制成光盘,其代表曲目有:山居吟、耕辛钓渭、秋夜读易、梧叶舞秋风、佩兰、离骚、平沙落雁等。

熊耀国( 1912-2004) 武宁县石门楼镇人。1932年毕业于省立四中,1934年进入庐山植物园工作,从事植物分类学及园艺建设、管理工作的研究。1957年调入中科院南京植物研究所,亲自采集植物标本10万余份,1988年离休。参与编写《华东蕨类植物手册》《中国木本植物名志》《庐山栽培植物手册》《观赏树木学》《庐山植物志》《安徽植物志》等著作。个人专著有《庐山植物分布概况》《华中主要树木手册》《赣西北民间草药》《江西蛇药》等。离休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钮先钟(1913-2004)浔阳区人。南京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毕业,理学学士。抗战时任《扫荡报》记者,后任《台湾新生报》总编辑、军事译粹社发行人、台湾“国防计划局”编译室主任、淡江大学欧洲研究所教授等职。曾任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荣誉教授。译作近90种,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西洋世界军事史》《战争艺术》《战争论》等;著作涵括战史与战略,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略漫谈》《现代战略思想》《中国战略思想史》《西方战略思想史》《孙子三论》等书。《国家战略论丛》由台湾麦田出版公司出版,计12册。内地军事研究领域亦关注钮先钟的战略译作和著作,解放军出版社曾翻印其部分作品。

杜宣(1914~2004)原名桂苍凌、桂长镳,庐山区莲花镇梅山村桂家垅人。1927年考入九江光华中学(县一中前身),开始在《九江日报》上发表诗和散文。1931年考入上海吴淞中国公学附中,次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33年初在党的领导下组织三三剧社,并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40年到广西桂林,与田汉、夏衍等创办《戏剧春秋》月刊。1943年受周恩来指示赴昆明,先后担任《群报》《评论报》总编辑。1949年参加解放上海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第七、第八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剧协顾问、上海友协副会长、上海市对外文协副会长、国际政治研究所所长、亚非作家会议常设局代表、上海市文化局顾问、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上海剧协主席,主要文学作品是剧本,也写有不少散文和格律诗。话剧有《英雄的插曲》《抗美援朝大活报》《无名英雄》《难忘岁月》《上海战歌》等。歌剧剧本有《人参仙子》。京剧剧本有《镜狮子》。电影文学剧本有《长虹号起义》《兰兰和冬冬》《先驱》《关山万里》等。

朱垂鍸(1914-2004)字黍芗,瑞昌市码头镇朱湖村人。出身书香门第.先后于武昌中华大学暨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研究所毕业。青年时代即热心社会政治活动,19岁便与乡人胡协虞等人筹建中国青年党瑞昌党部。大学毕业后,历任国民政府教育部视导、经济部秘书、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上校科长、少将督察,中央训练团东北分团少将组长。抗战胜利后,特派江西省选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江西省政府委员。1949年随蒋介石去台湾,担任过“总统府顾问”,后长期担任台湾淡江大学、辅仁大学、铭传大学等院校教授,选任文化事业董事长、社长、总主笔。服务政教界之余,恒喜写作,专著有《市政学》《市政概论》《文史漫谈》《思楼言论选辑》。其中有论述祖国和平统一的文章,强调“和平统一是全国人民的一致蕲求,是自救自强的捷径”,公开斥责“台独分子是充满野心的投机者,是儿戏国事以快私欲的浅薄之徒”。20世纪80年代始,公开呼吁台湾当局放开公教人员返乡探亲权利。从90年代初起,多次回乡探亲,1996年定居故乡码头,后移居九江市区。

詹开逊(1949-2004)字伯敏,都昌县和合乡七房村人。1978年凭初中尚未毕业的学历,以都昌文科第一名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2年毕业后,分配至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8年晋升为馆员。1989年在新干县大洋洲领队发掘春秋大墓,被称之为中国南方考古重大发现,相继评选为中国“七五”期间十大考古发现和20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1990年冬,受命率专家组至乐安流坑村作考察,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1998年,率专家组随庆回归“国宝”展团队赴香港,其间,撰写大量推介江西文博事业的文字发诸报端,得到各界好评。2001年至2002年间,又先后至吉安青原区漠陂村、丰城筱塘厚板塘村、景德镇瑶里村及吉州窑遗址进行考察,为编制江西申报历史文化保护区报告提供详实的一手资料。2002年6月,距新干大墓3.5千米处,发现面积达50万平方米的牛城遗址,通过对长达3500米的内外城墙进行局部解剖,推断出该城为商代晚期的古城,为后人全面发掘该遗址,以破解“长江中游青铜王国”的新干大墓未解之谜提出诸多前瞻性意见。同期,为给航空遥感探测和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划定基本范围和重点,对新干大洋洲大墓、界埠战国粮仓等遗址也再度进行全面调查。2002年,晋升为研究馆员,研究领域广泛。出版专著、合著、译著近20本。曾当选省政协常委,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4年12月27日英年早逝,年仅55岁。

黄绮(1914-2005)号九一,修水县人。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留校工作,担任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教授闻一多助理。后考入北京大学研究院攻读古文字专业,先后在中法大学、安徽大学、津沽大学、天津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大学任教50余年。后任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北省文联名誉主席。199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被评为河北省“优秀专家”。其书法具有古朴苍劲、雄奇秀丽特点,坚持在继承基础上创新,开创雄奇清丽之北派书风。爱好广泛,是语言文字学家,对诗词情有独钟。绘画上主攻写意,尤以山水、梅花、杜鹃见长。篆刻上匠心独运,别有特色。著有《黄绮书法集》《黄绮刻印集》《黄绮论书款跋》等多部专著。

龚平邦(1917-2005)星子县白鹿镇人。解放前在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20世纪40年代到台湾.60年代赴美国。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及德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研究员,台湾成功大学教授兼企业管理系主任,逢甲大学教授兼管理学院院长,并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客座教授。出任过台湾行政长官公署专员、中央茶叶公司经理、台湾新生报编辑等职。出版《管理学》《现代管理学》《行为科学概论》《现代企业管理》《投资学》《市场学导论》等多部大学教科书与专著。196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往泰国曼谷法政大学资助研究经济发展,成为国际著名经济管理学家和爱国华侨。

陶宝珍(1947-2005)女,星子县泽泉乡人。1990年,全国妇联倡导在农村开展“双学双比”活动。九江市妇联向广大妇女发出踊跃投入植树造林的号召。中共星子县委、星子县人民政府提出“一年基本消灭荒山,三年绿化星子”的宏伟目标。泽泉乡花园村委会主任兼妇女主任的陶宝珍,凭着一位普通农村妇女“自尊、自强、自爱、自立”精神,以执着拼搏的创业勇气,带领全村360多名姐妹兴建“三八”林场,给沉睡百年的观音尖山2000多亩荒山秃岭披上了葱茏的绿装。十多年的播绿生涯中,在林场栽植15万株湿地松,并利用场区20亩空隙山头,栽植100余株柑橘。与此同时,还营造银杏、杨梅、栀子花、枇杷等经济林。据测量,平均树高达7-8米,直径8-14厘米。2001年湿地松开始采割树脂,仅这一项年收入便达10万多元。几年来,“三八”林场被林业部评为“全国‘三八’绿色优质工程”。其本人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等称号,同时还获“全国‘巾帼十大女性’”提名奖,被省妇联授予全省“绿色女能手”。

许杰夫(1922-2007) 浔阳区人。1943年毕业于江西省农林学校,受聘至江西省难民接待站工作,后主持恢复映庐电灯公司。1947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1949年,成功策反九江县自卫大队副大队长陈文彬与庐山管理局局长吴仕汉,使九江县、市及庐山得以和平解放。同年5月,受省军管会指派,前往浙江宁波,接管宁波发电厂。年底,返九江任市各界人民代表政治协商会副主席。1950年7月,当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52年,许杰夫将映庐电灯公司的个人资本计5万元贡献给国家。50年代末,城区西部八里湖受血吸虫病危害严重,许杰夫提出从“飞机坝”向南,经市建材厂(十里河)至螺丝墩,再拐向城区建设长达16华里的堤坝,此报告经省长邵式平批准兴建。1958年,其在被划为“右派”后,仍以该工程技术员身份主持八里湖改造工程。1982年5月,再次当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任职期间,先后主持滨江大道、长虹大道、浔阳大道、西二路等城市规划中重要主干道的兴建工作,并担任工程总指挥。1995年,以73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廖济彪(1915—2008)庐山区人。16岁入九江振兴菜馆学艺,师从晚清御厨朱正炳,学得其师“玉带海参”“刷把海参”“凤尾鸡”“叉烧鳜鱼”“龙戏珠”等苏、徽名菜及宫廷菜肴制作工艺。抗战爆发后,浔阳沦陷,遂随师南迁吉安、赣州等地,继续经营振兴菜馆,进而将浔城传统名菜与赣菜系列糅合,研制出“双层肚丝”“鸳鸯荷包鸭”“永新狗肉”“白玉黄峰肉”“竹芦鱼卷”“菊花绣球羹”“双烧鳜鱼”等一系列特色菜肴,既保持振兴菜馆擅长炖、焖、蒸、烧、炒,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之特色,还融合粤、闽、湘、鄂、川诸菜于一体,形成浔菜特色风味。1945年抗战胜利后,振兴菜馆重返浔城,由廖济彪等名厨合股经营至九江解放。1953年响应市委、市人委号召,率该店参加公私合营,于烟水亭旁建浔庐餐厅,任餐厅经理兼主厨,主持工作期间,浔庐餐厅年年赢利,其亦多次被评为市甲等劳动模范。1954年,廖济彪以高超技艺,成为本市第一位获高级厨师职称者。1959年,又成为本市第一位获得省劳动模范的厨师。同年6月,受命率名厨廖泗贤、宋功德、曹俊新、余自应等上庐山为中共八届八中全会服务,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掌厨。1970年8-9月,再次率荣功德、曹俊新等为中共九届二中全会服务。会后,周恩来及夫人邓颖超会见廖济彪等并与之合影留念。总理握着他的手说:“饮食这个行业很重要,社会需要,人民需要。中国菜有中国菜的特色,你们要继承传统遗产,不断创新,更要毫无保留地将你们的高超技艺传给下一代。”廖牢记这一嘱托,将其一生从事厨艺60余年所得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下一代,一生带徒无数,遍及海内外,其技艺仅用鱼虾为原材料,即可制作菜肴600余种,形成浔阳鱼席名菜系列。

林美岚(1940~2008)武宁县鲁溪镇北屏人,自号北屏山人,画家,市群艺馆副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省美协理事、市美协主席、市政协委员、省政协委员。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和海外展,20世纪80年代创作一批年画精品在全国各大出版社出版发行,年画《鸟语花香》人选全国第六届美展,获全国年画二等奖、省文艺创作一等奖、市文艺创作特等奖。以工笔画《妈祖》获2000年“中国百杰画家”称号。

黄席群(1909-2009)九江县新合镇址坊村人。翻译家,西北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甘肃省翻译工作者协会顾问,甘肃省外国文学研究会顾问。近代杰出记者黄远生之长子。曾在九江同文中学、南京金陵大学、北平燕京大学学习和工作,其间将美国卜凯主编的《中国土地之利用》译成中文出版。1938年后任德国海通社重庆分社新闻编译,民国中央通讯社英文部主任等职。1951年任甘肃兰州国立兽医学院英文副教授,与该院教师合译三本兽医学的俄文教科书出版。1963年调到兰州西北师范学院外语系任副教授,“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劳动,1978年平反,1980年晋升为教授。1982年起校译巨著《美国的历程》出版。1987年退休,校译《英国现代史》《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09年在兰州逝世,归葬故里九江贺嘉山陵园。

许竞斌(1919-2009)浔阳区人。骨科专家,南京八一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43年参加抗日战争印缅战场医疗队,曾任民国中央医院(南京)、华东军区医院、解放军127医院、81医院等院主任医师、教授。1951年任抗美援朝第一手术队队长。20世纪50年代初设计第一个椎板拉钩,率先在江苏、上海开展腰椎间盘摘除手术、结核病灶清除手术。其编著新中国第一本骨科学专著《实用骨科学》1954年出版,后于1958、1959年再版。70年代创新“开放骨折大面积皮肤撕脱的处理办法”。1980年后多项发明创造获总后勤部和南京军区科技进步奖,如1984年发明的“锯齿波低频脉冲骨不连治疗仪”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1985年应邀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骨科中心、新泽西州电生物研究所作此仪器的学术报告,受到美国专家的高度赞誉。此仪器1987年获后勤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发明的“许氏单侧多向骨外穿钉外固定架”在鉴定会上,获卢世壁院士等全国著名骨科专家的高度评价。先后发表、出版50多万字的医学论文、著作。从医50多年,无数次利用休息时间义务为患者治病。多次应邀到徐州、南通、南昌、广东、浙江、武汉等地讲学,不收讲学费。因此被选为南京军区人大代表、获学雷锋标兵、优秀党员。先后立一等功2次、三等功5次。晚年尤其思念和关心家乡,应聘为九江医专名誉教授、多次应邀义务回家乡指导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

罗德涛(1915—2010) 九江县狮子镇雨林村人。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教授,九三学社社员。先后在九江市一中、青岛海军学校轮机科。成都空军机械学校、成都航空研究院、美国Swar thmore college、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造船及轮机系、美国Ingalls造船及轮机系学习,人美国Ingalls造船厂和Norden lerg柴油机厂实习。1947-1949年回国任青岛海军船厂上尉工程师,1949年任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教授至1985年底退休。主要著作、成果有:《船舶推进》《船舶设计》《船舶设备》《船舶系统》。《半潜式平台设计基础》《海洋移动式平台设计原理》(合编)。《海洋开发技术词典》(合编)。曾为上海港驳船公司、远洋轮船公司等设计多种船舶,造成后性能良好。2010年在上海逝世,归葬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