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七章 自然灾害

一、地震 市域位于扬子准地台西部和九江台陷,由于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影响,形成本地区一系列褶皱和断裂构造,九江一带的褶皱构造属九江一彭泽复向斜向南翼的次级褶皱,总体上为一向南弯曲的弧形褶皱带,中部被庐山地块隔断分为东西两端。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本区地震地质构造主要受郯城一庐江断裂带、扬州一铜陵断裂带和襄樊一广济一鹰潭断裂控制,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及现代构造运动活跃,历史多次发生中强地震。

1991-2010年,九江地震台地震监测共记录到市辖区发生5级以下地震165次,其中较大的有:1995年11月26日瑞昌范镇4.9级地震,2002年11月修水、武宁、湖北交界处4.1级地震,2004年1月26日德安樟树4.1级地震,2005年6月5日修水县3.2级地震。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九江县、瑞昌市之间5.7级破坏性地震,造成九江县、瑞昌市共13人死亡,82人重伤,693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20.4亿元人民币。此次地震波及湖北省黄梅县、武穴市,造成2人死亡。

一、朋塌、滑坡 1991-2010年,市辖区共发生崩塌、滑坡1008处,其中崩塌454处,滑坡554处。分布于修水、武宁、瑞昌、庐山风景区、彭泽等地的中低山、丘陵区。崩塌、滑坡体岩性以土质为主,岩质204个,土质804个。规模从数十立方米到288万立方米不等,以小型崩塌、滑坡为主,其中小(二)型956处,小(一)型37处,中型11处,大型4处。人为因素诱发的崩塌、滑坡760处,占75 .40-/0;自然因素诱发的崩塌、滑坡248处,占24.6%。崩塌、滑坡造成人员伤亡107人,直接经济损失6920万元。

三、泥石流 1991-2010年,市辖区发生泥石流30处,一般规模在数千至30万立方米不等。按规模等级标准划分,大型2处、中型1处、小型27处,因泥石流造成5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278.15万元。

四、地面塌陷 1991-2010年,市辖区发生地面塌陷1 19处,塌陷坑290多个。其中,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面塌陷22处,占18.5%;自然引发的地面塌陷67处,占56.3%;地震引发的地面塌陷30处,占25.2%。岩溶地面塌陷106处,占89.1%,采空地面塌陷13处,占10.9%。按规模等级标准划分,巨型塌陷4处,占3.4%;大型塌陷13处,占10.9%;中型塌陷28处,占23.5%;小型塌陷72处,占60.5%。

第二节 气象灾害 一、高温 每年5-10月份,全市都可出现日最高气温≥350C的高温天气,尤其在7-8月盛夏时期,辖区大多处在副热带高压控制和影响之下,温度高、南风大,除庐山高山站外,都会出现高温酷热天气,其中7月出现日数占49.3%,8月出现日数占35.3%,10月份发生日数最少,占0.17%。西部修水、武宁丘陵山地高温天气出现多,东部湖泊平原高温出现少。日最高气温出现在2003年8月修水,达42.1CC,且修水、武宁都有连续20天以上:≥35℃的高温纪录,以武宁2003年7月12日至8月9日高温连续维持达29天为最长。

[=此处为表格(2010年市高温年平均日数统计一览)=] 二、干旱 干旱是市辖区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其中以冬旱、秋冬旱发生频率最高,分别达45 .00-10、20.8%,伏旱、秋旱分别为11.5%、16.6%,伏秋旱发生频率最低,仅占总数的6.1%。发生轻度干旱与中度干旱次数相差不大,轻度冬旱发生频率较高,占总数的23.0%,重度干旱仅出现1次,发生在1995年永修县、星子县。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市干旱年平均次数统计一览)=] 三、暴雨 暴雨是市辖区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具有发生范围广,时间短、强度大、突发性强等特点,易诱发泥石流、山洪、山体滑坡等灾害。九江地区全年除2月份外,其余时间皆可出现暴雨。暴雨分布有一个高值中心,即庐山,占全区总次数的14.7%。暴雨多发生在5-7月份,特别是6月份,占全年暴雨次数的26.8%,此时江湖水位较高,暴雨频发常导致洪涝灾害,如逢长江上游特大洪水,灾害将更加严重,如1998年的大洪水。降水集中期结束后,8月份的庐山多台风暴雨。庐山因山体陡峻,地型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对东南风具有很强的辐合抬升作用,此时进入江西的台风低压,极易在庐山产生暴雨、大暴雨,每年8月份庐山暴雨中,大暴雨就占其近一半,如2005年9月第十三号台风“泰利”造成庐山连续特大暴雨,72小时内总降水量达940.0毫米,接近庐山年平均降水量的二分之一,造成庐山40余处滑坡、塌方,全山旅游景点全部关闭。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市暴雨年平均日数统计情况)=] 四、大雾 全市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大雾,冬季出现频率占42.5%,春季27.8%,秋季21.4%,夏季8.30%。全市年平均出现大雾天数在6.75-191.9之间,庐山最多,年平均为191.9天,其次为修水47.35天,最少的地区为瑞昌6.75天。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市大雾年平均日数统计一览)=] 五、强对流 冰雹 市辖区冰雹出现的概率相对较少。1991-2010年,全市共出现71站次,出现的月份为1-8月之间。3月出现最多,为35站次;1月最少,仅1站次。出现最多地区为庐山,出现20次,占全区28.2%;最少的地区为都昌,出现2次,占全区2.82%。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市冰雹出现次数统计一览)=] 飑线主要出现在2-9月之间。1991-2010年,全市共出现238站次。7-8月发生概率最大,各占58站次;2月最少,仅1站次。以修水45次为最多,彭泽最少6次。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市飑线次数统计一览)=] 雷雨大风 主要出现在2-11月之间。1991-2010年,全市共出现624站次,最多为4月143站次,10月最少仅2站次。春、夏两季出现最多,春季为51.6%,夏季为40.5%。最多地区为庐山243次,瑞昌最少,仅为1 3次。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市雷雨大风次数统计一览)=] 强降水 1991-2010年,全市强降水共出现315站次,主要出现在3-10月之间,以8月102站次为最多,3月最少2站次。其中最多的地区为庐山59次,最少的地区为浔阳、武宁各1 8次。连续2小时降水量超过100毫米的市县有:永修1999年8月15日16-18时雨量为102.2毫米,庐山1995年8月15日18-20时为125.9毫米、2009年8月6日16-18时137.3毫米,星子2002年8月7日5-7时119.6毫米,都昌1999年8月15日6-8时139.8毫米,瑞昌2004年5月26日14-16时102.4毫米、2005年9月3日20-22时107.0毫米,最强的是彭泽1996年7月9日23时-10日2时连续3小时降水量184.1毫米,致使全县遭受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10830.6万元。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市强降水次数统计一览)=] 寒潮 寒潮出现的时间,最早开始于9月下旬,结束最晚是第二年5月。春季的3月和秋天11-12月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最频繁的季节,也是寒潮和强冷空气对生产活动可能造成危害最重的时期。1991-2010年,全市共出现6次寒潮过程,其中3月出现3次,12月出现1次,1月出现1次,2月出现1次。

六、台风 1991-2010年,从东南沿海登陆并对市有影响的台风有41个。2005年9月2-4日,受十_二号台风“泰利”(TALIM)影响,全市出现近几十年最强的一次降水过程,全市降水量均超过100毫米,7个县超过200毫米,4个县超过300毫米,以庐山940毫米为最大。庐山仅9月02日02时-3日02时24小时雨量达529毫米,为有记录以来最大值。9月3日19-22时,瑞昌3小时雨量达138.5毫米;庐山、星子20-23时3小时雨量分别达118.2毫米、103.9毫米。这次特大暴雨引发部分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部分房屋倒塌、公路中断,部分县市严重内涝和洪涝,农作物受灾面积达96916公顷,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惨重损失。

[=此处为表格(1991-2010年影响市境台风统计一览)=] 七、低温雨雪冰冻 1991-2010年,全市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共出现2次,分别是1998年1月16-26 Ij、2008年1月12日至2月2日,1998年1月16-26日以阴雨天气为主,冰冻日数为6-8天,其中20日全市出现小到中雪,局部大到暴雪,22-23日全市普降中到大雪,部分暴雪。2008年1月12日至2月2日,全市出现长时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冰冻日数达19-21天(庐山33天)。主要大的降雪过程出现4次,范围覆盖全市,积雪日数为12-17天(庐山33天)。全市还出现4-8天大范围的雨凇天气。其中12-13日、14-15日、27-28日、1月31日至2月1日分别出现较明显的降雪天气过程,以27日晚至28日的过程最大,全区普降中到大雪,部分暴雪。此次过程造成多处道路受阻,供电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