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三节 湖泊

一、鄱阳湖古称彭蠡泽、彭泽、彭湖,为中国最大淡水湖。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因水域扩展到鄱阳县境内,隋代始称鄱阳湖。湖泊成因系中生代末期燕山运动断裂而形成地堑性湖盆,属新构造断陷湖泊。鄱阳湖的形成发展经历漫长过程。现代鄱阳湖是古“彭蠡”逐渐南迁扩张的结果。战国时期成书的《禹贡》,记载古长江河道上的彭蠡泽,古长江穿泽而过,当时湖口地区是“彭蠡泽”的南部边界。至汉代长江主泓逐渐形成,江道南北两侧的洪泛盆地逐渐发育成为河漫湖,南侧的河漫湖就是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所称的湖口附近的“彭蠡泽”。三国以后因湖水扩展到今星子县附近的官亭庙,彭蠡泽又称“宫亭湖”。至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时,彭蠡湖水域已经扩展到今松门山附近。松门山以南原本是人烟稠密的邬阳平原,随着湖水不断南侵,湖盆地内的鄹阳县和海昏县治先后被淹入水中,历史上曾有“沉郫阳浮都昌、沉海昏浮吴城”之说。隋代彭蠡湖向南扩展到今鄱阳县鄱阳山,始称鄱阳湖。唐、宋、元继续南侵扩展,至元末明初鄱阳湖已扩展为水域浩瀚的大湖。明、清以来水域的扩展趋势并未终止,今鄱阳湖南部湖岸沿线伸人陆地的大量港汊,就是湖域扩展的产物。鄱阳湖水域辽阔,地理位置在北纬28024,_2g046'、东经115049’-116046’之间。其水域、湖滩洲地,分别隶属于沿湖11个县(区),东为湖口、都昌、鄱阳3县,南为余干、进贤、南昌、新建4县,西为永修、共青城、星子3县(市),西北为九江市庐山区。鄱阳湖汇纳江西省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5大河以及博阳河、漳田河、清丰山溪、潼津河等河流来水,各河来水经鄱阳湖调蓄后,于湖口注入长江。鄱阳湖流域面积16.2万平方千米,正常水面面积3900平方千米,年平均吞吐量1480亿立方米,是黄河的3倍。鄱阳湖在九江境内面积达2346平方千米,占鄱阳湖总面积三分之二。鄱阳湖是吞吐型、季节性淡水湖泊,高水湖相,低水河相,具有“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独特形态。进入汛期,五河洪水入湖,湖水漫滩,湖面扩大,碧波荡漾,茫茫无际;冬春枯水季节,湖水落槽,湖滩显露,湖面缩小,比降增大,流速加快,与河道无异。洪、枯水期的湖泊面积、容积相差极大,湖口水文站水位22.59米时,相应面积5100平方千米(含康山、珠湖、黄湖、方洲斜塘4个分蓄洪区面积),容积365亿立方米。湖口水文站水位5.83米时,面积146平方千米,容积4.5亿立方米。湖面似葫芦形,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宽浅,为主湖体;北部窄深,为人江水道区。湖南北最长173千米,东西最宽74千米,最窄处2.8千米,平均宽18.6千米,平均水深7.38米,岸线长1200千米。湖盆自东向西、由南向北倾斜,湖底高程由12米降至湖口1米。湖中有25处共41个岛屿,总面积103平方千米,岛屿率为2.3%。鄱阳湖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少雨,春雨梅雨明显,夏秋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热少雨,偶有台风侵袭。多年平均气温16.5-17.80C,7月份气温最高,日平均气温30。C,极端最高气温40.5C;1月份气温最低,日平均气温4.4℃,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1.9℃。

鄱阳湖有部分水面在新中国成立后因兴修水利围堵切割形成一些湖中湖,境内面积较大者有寺下湖、新妙湖、南北港等。

寺下湖,位于星子县蛟塘镇,系1966年于星子县境鄱阳湖子湖蚌湖西北部田埠咀和土牛之间建起大坝,隔断湖汊而形成,面积7平方千米。北部有发源于庐山南麓星子县诸多溪流:东部季节性地与鄱阳湖贯通,顺逆无定;南部与沙嘴湖分分合合;西部主要承接南湖、西汉湖、牛轭湖的来水。湖区及周边水禽鸟类众多,多数为候鸟。湖区被省政府列为鄱阳湖蚌河省级保护区,1988年被列入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

新妙湖,旧称北庙湖,位于都昌县西部。原是鄱阳湖东北岸大湖汊,1960年开始堵汊,1962年建成大坝,江西省省长邵式平见长堤横贯,湖光浩渺,提笔书写“新妙大坝”,新妙湖由此得名。新妙湖西、北邻鄱阳湖,南毗矶山湖,东接徐埠港。除承接徐埠港之水,还有汪墩水(流域面积34.7平方千米)汇人,总集水面积433平方千米。水位16米(吴淞基面)时,水面面积36平方千米,湖底平坦,相应蓄水量℃000万立方米。湖区地势低洼,四周以丘陵为主,由低及高,构成层状环形地貌。湖周村落棋布,湖汊较多。渔业水产养殖面积2214公顷,精养水面66.7公顷,以鲢鱼、鳙鱼、彭泽鲫、青鱼为主,特色水产有河蟹、青虾、珍珠养殖。鄱阳湖水位低于21.71米时,保护内湖3.5万人和3473公顷农田免受洪灾。同时可减轻湖区血吸虫病威胁,有蓄水抗旱、水产养殖等多种效益。1998年大洪水后,国家提出“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方针,新妙湖坝改为“单退湖圩”,正常水位时挡水防洪,超标准洪水时为鄱阳湖的蓄洪区。

南北港,位于湖口县西部,北隔湖口县城双钟镇与长江相邻,南为徐埠港,东靠太平河,西与鄱阳湖仅一堤之隔。原为鄱阳湖北部湖区东北岸两湖汊,由南港口和北港湖两水域组成。1966年在北港南垅湾与南湖叶家滩之间修建大堤,将两湖汊连成一体,形成固定湖泊,始称南北港。人湖主要河流有张青水(流域面积62.3平方千米)和五里水(流域面积87.5平方千米),总集水面积276平方千米。湖水位17.8米时(吴淞基面),水面面积23.33平方千米,相应容积8700万立方米。湖底平坦,中心区湖底高程12.5米,最大水深10.2米。南北港圩兼有防洪、抗旱、灭螺、养殖等多种功能,保护区面积4600公顷,防洪效益惠及7个乡(镇),保护人口3万余人、农田3353公顷,消灭有螺湖田、湖滩近千公顷。原属鄱阳湖重点堤防工程.1998年大洪水后改为“退田还湖”单退湖圩。圩堤保证水位21.68米,外湖水位高于此值时,则弃堤蓄洪,南北港与鄱阳湖融为一体。

二、其他通江湖泊赤湖属长江干流中游下段右岸水系,湖中有青竹墩,相传为赤松子羽化登仙之地,故得名“赤湖”。赤湖原为江河冲积后的沼泽区,后经筑堤围垦形成河迹洼地型淡水湖泊。赤湖处瑞昌市与九江县结合部,地理位置在北纬29。44’_2g050’、东经115037'-1150457之间。涉及瑞昌市武蛟、白杨、流庄乡、码头镇,九江县港口街和永安、城子镇。东、北部隔赤心堤、梁公堤与长江相邻,南与长河相毗,西与湖北省网湖流域相邻。主要接纳南阳河、白杨水、黄桥水,此外还有20余条小溪、泉水,总集水面积355平方千米。湖周湖汊众多,湖中有许家洲、陈家洲、汤家洲等大小岛屿,如指形探出,形成里湖(朱湖)、灌湖、雷家湖、上菊湖、黄泥旦、李家汊、外塞、蓼湖、龙江湖等诸多湖汊,故有“庐山九十九个洼,赤湖九十九个汊”之说。水位16米(吴淞基面)时,水面面积68.95平方千米,蓄水量2.07亿立方米,平均水深3米,最大水深7米。岸线总长36千米。湖区多年平均水位15.2米,历年最高水位19.30米(1999年)。赤湖过去依靠涵洞通江排涝和泄流,1956年冬在长江边彭湾村开挖550米引水渠,新建2孔3.5米x3.5米赤湖闸,使湖水直人长江,1996年于老闸下游480米处易址重建新闸,设计排水流量120立方米/秒,2001年1月竣工。

赛城湖赛城湖原名赛湖,属长江干流中游下段右岸水系,属河迹洼地型淡水湖泊。原为江河冲积沼泽,后经修堤围垦形成固定湖泊。湖泊紧邻九江市区西郊,涉及九江县、瑞昌市殁浔阳区3县(市、区)。人湖河流主要为长河和发源于湖区南部的大岷山坡面河流,总集水面积991平方千米。湖东隔八赛隔堤与八里湖相邻,南毗博阳河,北隔永安堤与长江相邻,西与赤湖相依。地理位置处北纬2g039'_2g043’、东经1 15。45'-115。56’之间,包括大、小城门湖,牧湖、长港湖、雪湖、船头湖等16个湖泊。1958年将赛湖与大、小城门湖合称赛城湖。湖泊东自八赛隔堤,西至瑞昌市城郭,东西长约15千米,最宽处5.5千米,最窄处750米。1953年以前湖区面积达127平方千米,为长江蓄洪区之一。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两次筑堤围垦,修建大小圩堤25座,使湖水面积大幅减少,水位20米(吴淞基面)时水面面积53.6平方千米,蓄水量2.33亿立方米。湖水位年际变化15.5-20米,岸线长54千米。湖区水陆交通便利,京九铁路、省道304、303及县级公路沿湖穿行。2004年水体透明度0.33米,水质低于Ⅲ类地表水标准,主要为总磷和总氮超标。历史上赛城湖与八里湖两湖相通,湖水经南浔铁路桥入八里湖,再通过九江市区内龙开河注入长江。1970年赛城湖、八里湖分治,在南浔铁路桥西附近筑起八赛隔堤,井在赛城湖距长江最近地段阎家渡开河兴建5孔大闸,湖水通过该闸直入长江。1998年大洪水后,拆除老闸重建,2001年年底5孔5x7米新闸竣工,设计最大泄洪流量1060立方米/秒,减轻内涝威胁。

八里湖又称七里湖,属长江干流中游下段右岸水系,与七里湖、蛟滩湖水面贯为一体。湖泊位于九江市区两部,涉及浔阳区、庐山区和九江县。湖区地理位置处北纬2g037.6' _2g042.2'、东经115。53.4' -115。57.2’之间。流域东邻鄱阳湖,南毗博阳河,西靠赛城湖,北毗长江。湖区主要承接庐山西北面沙河、十里水等支流坡面汇流,总集水面积273平方千米。正常水位17.5米(吴淞基面)时水面面积约17平方千米,水位20米时水面面积22.3平方千米,水位22米时水面面积27平方千米,相应蓄水量1.54亿立方米。湖底较平坦,最低点高程14.5米左右。湖区南北长、东西窄,呈不规则分布,岸线总长29千米。湖区近山、近江、近城,水质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2005年水体年平均pH值8,水质超Ⅲ类地表水标准,主要为总氮、氨氮超标,属富营养化水质。历史上八里湖与赛城湖相互贯通,湖水经龙开河注入长江。1970年建成八赛隔堤和赛城湖闸后,两湖分离,八里湖水经龙开河注入长江。1994年填平龙开河,在阎家渡开河建泄洪闸,湖水改道新开河经泄洪闸汇入长江。湖区交通便利,京九铁路横跨湖面,福银高速公路临湖穿行,九江城区道路直通湖畔,胜利大道以湖心岛为起点通向市区。流域内庐山地区多次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2005年“泰利”台风造成山洪泥石流,使主要人湖河道多处淤塞,河堤冲毁。

甘棠湖、南湖两湖原为一湖,古名景星湖,俗称南湖。东有白水湖,西有八里湖,北通长江。唐长庆二年(822)春,江州刺史李渤为方便行人,于湖上筑堤约千米,将湖一分为二,堤上筑石拱桥,两湖相通。后人为纪念李渤贤德,称西北侧为甘棠湖,东南部仍为南湖,堤为“李公”堤。两湖除承接湖周城区径流外,另一部分入湖水量来自城东南丘陵地区坡面汇流,总集水面积15.35平方千米。湖底高程14-15米(吴淞基面),正常蓄水位17.5米时水面面积1.22平方千米,蓄水量390万立方米;设计最低水位16.5米,最高限制水位19米。甘棠湖呈不规则四边形,最长处1.3千米,宽600米。而南湖形似巴掌,最长处1.8千米,窄处450米。甘棠湖至长江最短距离300米,湖水旧时可由湓浦港流入长江,此港于19世纪在英租界内被填没后,改经龙开河排入长江。1994年龙开河填平后,湖水由龙开河地下管道排入长江。龙开河地下管道为2x2米箱涵,设计过水能力8立方米/秒。汛期关闸则由河口泵站抽排,泵站装机6x155千瓦。20世纪80年代以前,湖区水质优良,湖中鱼儿欢跳,游船如织,夏天更是九江市民游泳、消暑的好地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沿湖周边建设大量住宅区,湖水受到污染。1994年龙开河填平后,甘棠湖成为一潭死水,水质变成劣V类。进入21世纪,采取多项改造措施,清淤截污,引水循环,2005年年末综合污染指数由2000年18.03下降到10.67。2007年,重新引来八里湖水,使水质状态进一步好转。

芳湖芳湖为上、下芳湖及刘芝湖之总称,位于彭泽县城西南,属长江干流下游上段右岸水系,系河迹洼地型淡水湖泊,湖水经芙蓉河过芙蓉闸注入长江。流域涉及彭泽县芙蓉农场和芙蓉墩镇、黄岭乡、太平关乡、定山镇,总集水面积516平方千米。湖区多年平均水位17.50米(吴淞基面)时水面面积14.3平方于米,蓄水量3580万立方米,岸线总长59千米。1998年大洪水后重建芙蓉闸,新闸6孔,过水流量460立方米/秒。湖东北部称下芳湖,汇集湖泊上游来水导人长江:南部称上芳湖。湖区同垦开发程度较高;西部湖面又称刘芝湖,上游主要承接西南部太平河来水,湖水通过渠道直接汇人下芳湖,上下芳湖间以堤坝为界,两湖通过桐子山下公路桥涵相通。湖泊水质含钙量达22.09毫克/升,有利于河蚌珍珠养殖。2004年水质为Ⅲ类地表水标准。

太泊湖位于省东北部与安徽省西南部交界处,属长江干流下游上段右岸水系,为河迹洼地型淡水湖泊。湖区涉及江西省彭泽县和安徽省东至县,湖水经跃进村、八亩田、香口3处涵闸排入长江。流域内主要河流为浪溪水,总集水面积379平方千米,湖水位15.5米(吴淞基面)时湖面积25.7平方千米,蓄水5140万立方米。湖岸线长23.55千米。湖周为平原、湖沼地貌,地层结构以第四纪冲积、河湖积为主,水稻土土壤。全湖被10座内湖堤分割为东、西、中、下4个湖区,东、西、中湖区以种植为主,属彭泽县产粮基地,下湖区为水产养殖区,特色水产有彭泽鲫、螃蟹、黄鳝等。2004年水质为Ⅲ类地表水标准。太泊湖原为天然湖泊,地势低洼,易受江水倒灌,仅靠涵闸控制,无排涝泵站,且为血吸虫病重灾区。1992-1995年进行第二次综合治理,将西部部分河流改道直排长江,治理后湖泊集水面积减少278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