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二、经济建设

经济综情 199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3800万元,财政收入达6401万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1000万元。1996-2000年,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一定进步。200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116000万元,比1995年增加32200万元,年均增长6.7%;财政收入完成10494万元,比1995年净增4093万元,年均递增10.4%;工业增加值达26000万元,居九江第三位,进入全省20强。2001-2005年,实现“三年打基础,五年成优势,十年进十强”战略目标。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到255000万元;财政收入实现五年增长171%,达到28769万元,超过计划1080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594500万元。2006-2010年,经济总量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629000万元,年均增长14.5%,人均生产总值2114美元;财政收入三年翻一番,年均增长26.4%,税收收入的比重由82.5%提高到91.5%,收入总量在全省由三十位前移至二十三位,2010年被省政府授予“三年翻番”奖及“工业发展先进县”“工业三年翻番全面先进单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四年翻一番,总额由2005年86000万元增加到205000万元,年均增长1 8.4%,外贸出口由1220万美元增加到5169万美元,年均增长46%;2010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0000万元,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01000万元。

第一产业1991年后,农业发展逐步由传统经济作物向高效经济作物转型,产业化、特色化、市场化步伐加快。1995年起,逐步建设棉花、苎麻、水果、辣椒、山药、吴茱萸、川芎、生姜、用材林、竹林、瘦肉型猪、水禽、水产品、大宗蔬菜14个具有传统特色农产品商品基地。2001年,全市建立3333.3公顷高山蔬菜基地、5333.3公顷优质苎麻基地、2000公顷优质猕猴桃基地、6666.7公顷优质油菜基地、6666.7公顷优质稻基地、1333.3公顷中药材基地共6大优质农产品基地。2005年,高效经济作物占种植业比重75%,养殖业占农业的比重达59%。2006-2010年,粮食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1.37万公顷增加到1.47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0.93万公顷增加到1.2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突破3万吨,是2005年的5倍;生猪出栏由2005年的20.7万头增加到32.1万头;水梨、山药、蔬菜等特色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06家,实现销售收入35000万元;油菜集中育苗、“一菜两收”经验在全省推广,获全省农业机械化促进工作先进县市;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成效突出,获全省城镇绿化先进县;新农村建设整合各类资金19600万元,完成495个新农村建设点建设,连续三年进入市先进行列;新建或改造农村公路523千米,在全省县级率先实现村村通油路或水泥路。第二产业 1991年后,工业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推动市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十五”期间,亚东水泥扩建和“836”T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完成,建材、纺织服装、采矿冶炼、机械制造4大支柱产业壮大发展。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27000万元,是1990年的5.5倍。“十一五”时期,实现由“工业立市”到“工业强市”的初步转变,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发展后劲显著增强。2010年,亚泥三、四期竣工投产,江州造船改制、扩改顺利完成,武山铜矿技改达产达标,纺织服装产能全面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59家增加到109家,总量排九江市第一。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543000万元,排名九江市第二;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2000万元,实现工业利税225000万元,均排名九江市第一。

第三产业 1991年,有国有商业企业14家,集体商业企业22家,民营商业12110户。外贸出口产品有粮油食品、土畜产品、轻丁产品、工艺产品、丝绸服装、医药保健品,出口供货额为1802万元。完成国家政策性粮食定购任务447万公斤,油料定购任务59.94万公斤。全市当年销售粮食6910万斤,销售油脂34.97方公斤。市内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有青山森林公园、峨嵋溶洞群、赤湖、武蛟温泉等28个,人文景观有铜岭矿冶遗址、瑞吕县苏维埃政府遗址、龙泉风景区等22个。1993年,省政府批准青山森林公园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评定为省级重点森林公园。2000年,商业系统、供销系统、外贸总公司进行企业产权和职工身份置换改制。2005-2010年,瑞昌旅行社发展到4家,提供旅游住宿宾馆、饭店、招待所、农家乐75家。开发瑞昌剪纸、瑞昌土特产系列旅游商品,其中瑞昌剪纸被市旅游局确定为市重点开发四大特色旅游商品之一。到2010年,国有商业2家,集体商业1家,个体工商户11189户,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349万元。外贸出口企业21家,主要出口产品有园艺制品、纺织服装、各种鞋类、建材制品、机械制品、宠物饲料,全年出口总额为5169万美元。全市餐饮、住宿营业总额达11657万元。全市物流运输企业25家。

基础设施供电:1991-2010年,高泉水电站、石门水电站、横港水电站、幸福水电站、石洋水电站、东垅水电站合计年发电量381万千瓦时。1992年3月,城区潘家堡变电站建成,总容量110千伏,投入电网运行总容量40000千伏安12台。1992年10月,在花园乡茅竹村建35千伏变电站1座,总容量2000千伏安/1台。1998年11月至2003年年底,农村电网新建改造工程(除赛湖农场外)在全市26个乡、镇、场、街道全面铺开,新建35千伏线路33.05千米,改造35千伏线路59.41千米:新建变电站8300千伏安/2座,改造变电站8800千伏安/3座:新建10千伏线路400.94千米,改造线路494.49千米;新建变压器台区36541千伏安/782台,改造变压器台区13302千伏安/203台。新建改造400伏线路投资2509.7万元,改造集装81255户。1998年后,新建和改造南林、横港、洪下等5座35千伏变电站,在裕丰、南义新建2座220千伏和110千伏的变电站,境内21座大小水电站全部并入瑞昌供电公司所属电网运行。

交通:2004年12月25日,武九铁路扩能提速工程全线贯通,境内31.4千米,设计时速140-160千米/小时。2010年,公路有国道1条、省道2条、省养县道4条,全长185.928千米。农村公路总里程1470.658千米,全市157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航道有长江航道里程15千米,属内河一级双向航道。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56268万吨千米,其中公路45320万吨千米,水运10948万吨千米;旅客周转量24926万人千米,其中公路24850万人千米,水运76万人千米。公路客运量650万人,公路货运量630万吨:水运客运量15.2万人,货运量56.3万吨。港口货物吞吐量550万吨。

邮政通信:1991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224.9万元,邮政业务总量783.46万元,电信业务总量3390万元,移动收入1174万元,联通收入500万元。2000年,市区电话用户14887户,农村17018户,移动电话8700户,电话普及率为11部/百人。2010年,用户电话68329户,移动电话用户20.2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21430户。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967万元,邮政业务收入2297万元,电信收入41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