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九江市总述

总述浔阳江头,有春江花月的古雅;鄱阳湖上,有秋水长天的豪迈。

九江,众水汇集的地方,一江一湖一山,赋予其美丽和灵秀。历代九江人民,在这片土地上,以勤劳和智慧,不断谱写时代华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九江人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乘势而上,以做大九江为目标,决战大工业,打造大门户,推进大统筹,改善大民生,实现大跨越,奋力推进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续写着更加壮丽辉煌的新篇章。

九江市位于江西省北部,赣鄂湘皖4省交界处的长江中下游南岸。地理坐标北纬28°41'-30°05'、东经113°56'-116°54'。市境东西长270千米,南北宽140千米,国土面积19078平方千米。

建置悠久夏商时代,九江分属荆、扬2州:春秋之际,地属吴楚2国;战国之时,越灭吴则属越,楚败越则属楚。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灭楚,以其地置3郡,其一为九江郡。自汉以来,九江建置或郡或州,或路或府,或道或市,治域治所屡有变更,古称甚多,但主要以九江、柴桑、浔阳、江州著称于世。1949年5月,九江全境解放,7月19日成立江西省人民政府九江分区行政督查专员公署,辖凡江、瑞昌、武宁、永修、星子、德安、靖安7县,又单设九江市,直属省政府。同年9月,建置调整,九江分区形成10县(九江、彭泽、都昌、湖口、星子、德安、永修、瑞昌、武宁、修水)1市(九江市)的行政建置。随着时代发展,区划时有调整。至2010年,辖浔阳、庐山2区和九江、德安、永修、星子、修水、武宁、湖口、都昌、彭泽9县,代管瑞昌、共青城2市。总人口472.88万人。

区位优越九江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雄踞于长江中游末端,上控蜀楚,下扼吴越,南连粤桂,北承燕秦,不仅素有“江湖锁钥”、军事重镇之称,亦为华东物资集散之地。晋代始,九江即系江南“来商纳贾”之都会,江州漕运一度掌控京都命脉。至唐宋,更是商贸繁荣,“贮粮尖仓,酿酒盈缸,行商坐贾,积贮倍息”。明清之际,九江已“帆樯蔽江,人货辐辏”,跻身于全国“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列。近现代,随着九江辟为通商口岸,外来资本的涌入和商业贸易的影响,使九江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经济贸易中心。如今,随着水陆空立体交通快速发展,九江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成为东部沿海开发向中西部推进的过渡地带,是京九、长江两大经济开发带的交叉点,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从长江流域的格局看,九江既是沪、汉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又是长江段赣、鄂、湘、皖4省结合部;从江西省的发展看,九江是唯一通江达海的外贸港口城市,是联结全省与长江开发带、沿海开放带的“北大门”。

山河秀美九江,山拥千嶂,江环九派,境内山地、平原、江湖皆备,有幕阜、九岭、怀玉山脉,鄱阳湖、长江以及修河、博阳河、潦河、长河等水系,自古被誉为“江山眉目之地”,尤其是九江集名山(庐山)、名江(长江)、名湖(鄱阳湖)于一体,大江大湖交汇,名山名水争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庐山,系幕阜山脉余脉,海拔1474米,山体面积282平方千米,险峻奇特,壮观秀丽,远眺西北,势压东南,是“中国旅游胜地40佳”之一,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中国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2月,又被列入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其主体位于九江之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自古迄今,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位于修河中游,地跨永修、武宁2县的庐山西海(柘林湖),宛如一块天然蓝宝石,闪烁在群山之间:308平方千米的湖面上,997个岛屿星罗棋布,仿佛千百颗珍珠撒落玉盘。

气候宜人九江东枕鄱湖,西连幕阜,南接洪都,北临长江,市境多属鄱阳湖平原,平均海拔32米。全市东西高,中间低,南部略高,向北缓渐倾斜地形。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0C-17C,年均湿度750-/0-80%.日照时数年均1709小时,气候主要特点是春季温暖大风多,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凉爽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雪。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霜期较短的气候条件,为多种动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人文鼎盛九江自古人文荟萃,俊采星驰。灌婴湓浦筑城,周瑜柴桑用兵。慧远、陆修静相继开净土宗、南天狮道;陶渊明、谢灵运先后辟田园诗、山水诗派。李白五上庐山,《望庐山瀑布》留下千古绝唱;白居易四年谪居. <琵琶行》牵动万众忧思。苏东坡游石钟山,黄庭坚创江西诗派,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岳飞屯兵江州之故事家喻户晓。延至近代,九江更是名人辈出,陈宝箴及其子陈三立,其孙陈衡恪、陈寅恪,曾孙陈封怀“门五杰”,辛亥元老李烈钧,五四先驱许德珩等,无不为世人称道。九江秀美的山水还吸引王羲之、颜真卿、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陆游、文天祥、唐伯虎等无数文化精英纷至沓来,留下大量宝贵的诗文和游迹遗踪,摩崖石刻遍布山水之间,可谓“步步有景、处处有诗”。

资源丰富矿藏资源中,已发现的矿种有金属、非金属、能源矿产3大类80种,已探明储量的有44种,其中金、锑锡、萤石储量居全省首位,铜居第二,钨居第三,石灰石、石英砂、大理石、花岗石、瓷土等蕴藏丰富,矿产潜在价值大。1990年起跨进全国“万两黄金市”之列,主要生产基地有瑞昌洋鸡山、修水土龙山金矿。植物资源中,仅森林即达104.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0.40-/0,活立木蓄积量3188万立方米,毛竹6196万株,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37种,主要有南方红豆杉、樟木、杜仲、银杏等。全市有国家级森林公园7个。动物资源中,有候鸟类115种、两栖类11种、哺乳类20种。鄱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有越冬候鸟126种,其中白鹤800余只,天鹅3000余只,居世界首位,被外国专家誉为中国的“第二长城”:彭泽桃红岭梅花鹿400余只。鱼类109种,名贵鱼类有中华鲟、鲥鱼、银鱼、虾虎鱼、彭泽鲫等,中华绒螯蟹也是特产之一。水资源有地表水136.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41.8亿立方米.可开发的水力资源32.9万千瓦。长江过境长度152千米,年流量8900亿立方米,直人长江的河流流域面积3904平方千米,万亩以上湖泊10个、千亩以上31个,全省最大水库柘林水库库容达79.2亿立方米。鄱阳湖53%水域在九江境内,面积近20万公顷。湿地资源有天然江河湖泊湿地31.3万公顷,其中九江境内鄱阳湖湿地面积23万公顷,占鄱阳湖湿地总面积的61.7%。

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区位,秀美的山河,宜人的气候,鼎盛的人文,丰富的资源,诸多要素组合,造就九江市的开放性特点,亦为九江实行改革开放、迅速发展生产力铺垫强固的基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经济社会有较大发展,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国家、省对九江的关注,全市的改革力度逐步加大,改革步伐明显加快。20年的改革试验探索,加速整个社会经济市场化进程,初步构建传统内陆地区市场经济新体制框架,促进经营力式转变,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物质文明建设稳中求进。

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20世纪90年代,全市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国有企业解困转制等难题和几次特大自然灾害的袭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努力,纾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九江在全省和长江流域城市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全市先后实施“八五”( 1991-1995)、“九五”(1996-2000)、“十五”(2001-2005)、“十一五”(2006-2010)4个五年计划。国内生产总值由1990年的39.7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32.06亿元,增长25.96倍,年平均增长率达12.5%,是历史上增长最高时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989元增加到21808元,总体上摆脱了贫困,并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财政总收入从1991年4.78亿元增至2010年116.70亿元,年均递增19.3%。

县级财政总收入占全市财政总收入比重,由1991年69.22%上升到2010年70.85%。2010年县级财政总收入均超3亿元。财政支出保障水平由1991年4.88亿元,增长到2010年166.52亿元,年均递增19.91%。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市财政逐步加快改革步伐,形成较为完善财政管理机制,理顺中央与地方、省与市、县之间分配关系;农村税费改革实现农民合同内“零”负担;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乡财县代管、村账乡代理”等改革,进一步规范财政收支管理。20年来,市财政监管确保财政机制有效运行。分税制后的1994-2010年,全市国税系统累计为国家组织税收387.99亿元,收入规模在全省国税系统居第二位,年均增长17.3%。为九江提供地方财力3114.46亿元,占市地方财力的48.14%。全市地税系统税收由1994年2.32亿元增至2010年42.55亿元,年均增长19.9%.地税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1994年2.1%增至2010年4.2%,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由1994年46%增至2010年59.9%。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由1990年43.3:33.7:23.0演变为2010年9.5:56.2:34.3。一产比重大幅下降,二产、三产比重进一步提高;二产优势产业地位更趋明显,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产品结构上,农业产品实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自给半自给向规模化商品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工业产品结构明显优化和升级,支柱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规模扩大:所确制结构上,逐步打破国有及集体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呈现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多元化经济结构,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间投资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工业化进程快速提升 1991年始,国有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全面开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通过产权转让、增资扩股、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破产关闭等形式,使国有企业从单一的产权结构转变为多元化的产权结构,调动企业的积极性。1993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现价,下同),2010年达1722.91亿元,是1990年的31.1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3年突破50亿元,2010年达360.6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005年突破300亿元,2010年达1549.3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2003年突破10亿元, 2010年达163.85亿元,是1990年全市独立核算企业利税总额的48.I5倍。先后建成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重大工业项目,形成一批新增产能。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九江个体、私营工业发展慢、规模小、科技水平低和三资工业多数偏重于轻纺产品加工等问题,全市不断加大非公有制工业的发展,尤其着力发展三资工业和私营企业。2010年,全市非公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244.95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67.9%,成为九江工业经济的主体力量。工业化率大幅提升,在历年生产总值构成中,工业比重1991年为30.2%,2010年46.4%,比1990年增加17.1个百分点。先后涌现出亚东水泥、昌河汽车、蓝星化工、巨石集团、赛得利化纤公司、汇源果汁、萍乡钢铁、旭阳雷迪、江铜等一批大型企业;发展壮大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纺织服装、电力能源、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五大支柱产业;培育鸭鸭牌羽绒服、“蓝星”牌有机硅环体、“绿冬”牌蚕丝被等中国名牌产品和“江海”牌化工系列产品、“洋房”牌水泥、“回园”牌羽绒服、“美庐”牌奶粉等一批省名牌产品。相继建成14个工业园区,其中1个国家级开发区,1 1个省级工业园区,形成1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及7个省级产业基地。基本形成以沿江临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突出区域优势的新型工业体系。

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全市农业和农村改革继续深化,在第一轮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农村集体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的期限再延长30年(即第二轮承包),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推广农村经济股份制经营,推行以土地为中心的多种形式股份合作制;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作改革探索,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开展农业服务体制改革,完善服务体系建设。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实现7连增,总产153.47万吨。油菜籽总产17.04万吨,再创历史最高水平。棉花生产保持稳定,总产9.61万吨,总产值同比增长九成,为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生猪出栏达到198.94万头,家禽出笼1717万羽,同比增长4.9%和7%。同时,种养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葡萄、杨梅、吊瓜等特色高效经济作物方兴未艾,茶叶、蔬菜、蚕桑等区域特色经济作物规模进一步扩大,效益进一步显现。

至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体共造林15.45万公顷。同时,所实施跨世纪绿化系列工程亦成效显著。中德合作长防林工程完成造林2.11万公顷,长防林工程完成造林2.36万公顷,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造林7.59万公顷,平原绿化工程完成造林4.1万公顷,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完成9.83万公顷。20年间,全市造林46刀公顷,保存面积22.5万公顷,四旁植树26162万株:生产商品材356万立方米、竹材2766万根。以生态效益为先,以培育森林为主体,以木竹加工与林产化工为两翼的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水产业注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实现产量稳定增长,产值不断增加。2010年,全市水产品总量36.94万吨,产值40.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24.370-/0。渔业为农民增收,农业、农村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础设施立体发展20年来,全市路网分布日益完善,道路里程规模达到新的水平,交通运输方式和载体日益增多,初步形成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为一体的立体式综合交通系统。公路交通迅猛发展。以昌九汽车专用公路建成为标志的高速公路从无到有,使九江公路运输迈入高速时代。国、省道和县级公路全面政造,确力地提升交通的便捷性和通达性。2010年,全市公路总里程为18006千米,实现村村通公路,其中新增1265个行政村通柏油(水泥)路。全市从事货运企业721家,货运周转量1602735万吨千米;客运企业75家,客运周转量391965万人千米。跨省班线205条,跨区班线76条,跨县班线157条,县内班线292条。铁路运输实现突破性发展,1997年京九铁路通车及合九线、武九线、昌九城际铁路的建成,结束了百年南浔铁路末端断头的历史,使九江铁路运输跨人了主干线枢纽的新时代。至2010年输送旅客575万人,发送货物871万吨,站务收入40415万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5.34倍、9.47倍、9.58倍。九江民航从无到有,形成了连接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的固定航线。管道运输从少到多,逐步形成石油、天然气、粉煤灰等管道化运输,成为市立体大交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九江港位于长江中下游与“京力”大动脉十字交汇处,是长江5个主枢纽港之一,也是省内唯一通江达海对外开放国家一类水路口岸。1991年被批准对外籍船舶开放,2006年列入国家扩大开放口岸,2008年被列为海峡两岸“大三通”相互开放港口之一。辖区服务范围辐射全省及毗邻鄂、皖、湘部分地区,成为众多企业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战略通道。九江港开辟往返日本、菲律宾、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直达航线,与中远、中海、中外运、美国总统轮船公司、法国达飞、东方海外等国内外20多家著名航运公司建立长期稳定国际集装箱运输江海联运航线,货物通过港口直达东南亚、欧洲、北美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省发展对外贸易提供重要保障。至2010年年底,九江沿江港口拥有各类码头泊位245个,最大单件起重能力达800吨货物吞吐量突破3291万吨。全省每年近50%铁矿石、41%原油、60%原煤从九江港进口.75%以上集装箱经九江港中转到上海运往世界各地。九江首次进入中国海关发布的“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排行榜。港口功能已由交通运输枢纽跃升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强力引擎。

1998年邮政电信分营以来,电信公司开通AP数423台,AC容量1536台、AP 1430台;联通公司传输网管道1268孔千米,市内电话471154户,移动通信276808户,互联网264339户,联通公司交换机容量455万户。虽然部分传统业务量有所减少,但更多的新兴业务大量拓展,智能手机、宽带上网、QQ、无线宽带、数据通信、政策搜索、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手机证券、手机报、手机钱包、网上银行、微博、微信等,极大地改善和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条件、生活观念、娱乐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政府加大对城乡环境建设的投入,城市建设规划几度进行修编,乡镇建设陆续编制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为城乡建设科学定位、有序发展奠定基础。至2010年年底,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89 47平方千米。人口增至63.06万人。全市乡镇面貌变化巨大,通过小城镇建设、移民建镇、新农村建设等系列工作,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尤其是国家启动重点镇建设以来,重点乡镇借势发力,取得令人瞩目的建设成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城市市容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先后获得中国平原绿化先进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最具活力城市、中国中部十大休闲城市、中国最佳管理城市、城市管理人民满意城市及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随着环境保护“八五”计划实施,环境监测、环境科研、固体废物管理、核与辐射监测、环境工程评估等机构相继成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能力、污染在线监控能力、环境安全监管能力得到提升。2010年,主要水体绝大部分水域为Ⅲ类水质,少数水体为Ⅳ和V类水质,修河、柘林湖水质优良;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人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为32微克/立方米、24微克/立方米和63微克/立方米,重点城镇、主要景区、工业园区空气质量保持良好;区域环境噪声均值54.4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值67分贝;自然生态环境良好,自然保护区、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等各项指标优良。20年来,多数环境质量指标得到改善,重点指标保持稳定。

旅游事业异彩纷呈庐山旅游资源管理体制初步理顺,由“一山六治”(庐山管理局、庐山自然保护区、庐山垦殖场、星子县、庐山区和九江县)变为“一山四治”(庐山管理局、星子县、庐山[和九江县)格局,管理局管辖范围由46.6平方千米扩展到119平方千米。云居山——柘林湖成功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庐山北门换乘中心、九江旅游集散中心、琵琶亭生态公园等一批旅游项目相继建成运营。开发30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建成旅游商品展示中心。系列纪录片《庐山:人文圣山》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功举办两届“中国庐山世界名山大会”。将旅游经济发展指标列入县域经济考评体系,建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解决旅行社贷款难和火车票购买难等问题。20年间,开发AAAAA级旅游景区 1处(庐山)、AAAA级旅游景区3处(天沐温泉、龙湾温泉、西海温泉),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城市、中国网民最关注十大旅游城市之一。2010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达1852.7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6.82亿元,旅游各项指标总量连续5年位居全省设区市第一,旅游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始终保持在13%以上。

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人们消费意识发生巨大变化,20年间,人们经历由吃粗粮到吃细粮、再由吃细粮回归吃粗粮的健康饮食的转变过程。衣着消费不再是居民消费的重点,御寒蔽体不再是衣着消费的主要目的。1991年始,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三转一响”广为普及,随之取代的“四大件”是电冰箱、彩色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2000年始,部分家庭不仅置有多台彩色电视机,且电脑、钢琴、轿车等也进入普通居民家庭。2005年,九江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6%。2010年城镇居民八大类消费支出全面增加。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长突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衣着、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较快,食品、居住、其他商品和服务、医疗保健支出继续增长。至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64元,比2009年增长11.0%;人均消费性支出10823元,增长15.5%。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588元,比2009年增加769元,增长16.00-/0。职工年平均工资24744元,增长17.5%。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2.1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0.87平方米。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08亿元,比2009年增长19.5%。

民生工程措施有力至2010年12月,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06万人,其中1950年后、1960年后出生人员再就业0.84万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全年就业培训5.1万人;发放创业小额贷款6亿元,比上年增长2g%,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7.1万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达75%,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总量突破13亿元;向城区低收人家庭发放价格补贴200万元:85%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得到巩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83.4万人。光明与微笑工程转入常态化管理,免费救治白血病患儿19人。全市新建廉租房5662套、28.3万平方米,为1.77万户发放租赁补贴,为700户发放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50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590户。全年民生事业投入32.8亿元。

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市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基层建设,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民主政治制度逐步完善;把维护社会稳定放在突出地位;政治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民主政治逐步完善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市委高度重视人大工作,多次召开人大工作会议。市人大运用宪法赋予的职权,大胆探索实践,建立立法听证会制度,使立法工作民主公开,实行监督听证,使人大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增强监督实效;制定办理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办法等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在大会期间和闭会期间履行职责。代表视察、执法检查形成制度,成为执行代表职务的法定形式。20年间,历经第九至第十三届5届市人民代表大会,先后召开市人民代表大会历届历次会议21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恢复、健全跨入日臻完善的崭新阶段。其间,市人大共收到代表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2589件,彰显人民代表的自身素质和履职能力。全市各级党组织、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政协工作,坚持和不断完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支持政协履行职能。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快推进九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各自也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初,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关于在全市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和规章,保证全市村民自治工作的全面推进和健康发展。1996年以来,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全市1000-10的建制村实现村务公开,建立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由为民做主转变为让民做主。推行乡镇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95%以土的村建立公开栏,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90%以上的农村建立保障民主监督的村民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组织,聘请社会监督员,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长效机制,优化村民自治的社会环境。城乡基层组织民主自治制度日臻完善。全市347个城市社区,3872个农村村落社区建设全面发展,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社会生活共同体。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使城乡基层组织民主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至2010年,永修县被命名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庐山区被命名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区)”,全市有5县(区)被命名为“全省村民自治模范县(市、区)”,97个乡镇被命名为“全市村民自治示范乡(镇)”,986个村被命名为“村民自治示范村”。

法制建设有序推进执法监督是法制建设的重要方面,1991年以来,着力强化执法监督,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对森林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农业法、教师法、环境保护法、国家安全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国家法律、地方法规的贯彻情况执法检查,对检察、审判、司法系统的执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建立规章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公民法治意识得到普及,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二五”普法期间,全市各地、各单位开展依法治理活动。1998年,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全市1.98万人参加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法律学习班;2002年3月,市委、市政府印发《九江市“十五”期间依法治市规划》。“四五”普法期间,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全面推进,1718个行政村有687个开展创建活动,普及面达40%。“五五”普法期间,全市法治城市、依法治校、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创建活动深入开展。2009年4月,按照《关于推进全市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山)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确定修水、永修、星子、彭泽县和庐山区、庐山管理局为试点单位。至2010年,全市共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3个,“全省百佳民主法治社区”13个,“江西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11个,还有130个市级“民主法治村”,576个县级“民主示范村”,庐山区被评为首批“全省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政府职能有效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原来按计划经济模式建立起来的行政管理体制、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显现出来。全市改革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不断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撤并非常设机构,1995年,全市开展以“定机构、定职能、定编制”为主要内容的机构改革。即改革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实现政府从直接管理经济向宏观间接管理的转变;清理非常设机构,撤并或精简职能交叉、业务相近、工作重叠的专业管理机构;分解原有职能,将属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权还给企业,将社会行政管理职能转移给县、区;建立行业协会,逐步承担起行业管理职能。2009年4月,对2007年以来成立的225个非常设机构进行清理,撤销64个,保留161个。减少行政性审批项目.2001年4月,全市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整理出各部门和单位行政审批事项1055项,保留审批事项348项,取消707项,取消率达67%。至2009年,保留行政许可项目177项,精简107项,精简率达37.7%.平均时限由法定或承诺18.86日缩减为10.92日。投资项目审批事项精简率达39.3%,平均时限由法定或承诺21.93日缩减为13.69日。简化办事程序,2003年5月,市行政服务中心要求各窗口对受理审批办汪事项必须严格按照时限予以批复、出件、出证,除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结时限为15天外,其余事项均在5个工作日办结。至2010年,市中心进驻窗口43个,审批办证项目333项,全年办结各类事项48395件。各县(市、区)均实行行政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一套机构管理,一个平台运作”模式,204个乡镇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站。优化政务环境。2001年始,月展“经济环境优化年”活动,取消707项行政审批事项,赋予企业更大自主权,查处影响投资环境案件,政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开通“经济110”,召开“百家企业评行风”评议大会和全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经贸、统计、审计、工商、国税、地税、物价、质监、药监等部门加大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整治力度。

社会秩序稳定和谐20世纪90年代,全市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维护社会稳定(简称“维稳”)工作情况复杂,任务繁重,面临严峻考验。市委成立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相应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各级党政一把手是“维稳”的第一责任人,完善“维稳”属地管理和归口管理的工作机能,形成维护稳定的工作合力。1991年以来,全市制定月报、季报、要情报告、“零报告”、抄告回执、考核督查、协调会议等制度,建立四级信息员和调解员队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年活动,强化综治机构建设,健全群防群治队伍建设,严密防范措施,推动综治工作规范化建设。加强乡镇综治委建设,编制治安“形势图”“工作网络图”;推行乡镇综治力标准化建设,硬件建设上基本实现办事有经验、交通有工具、通信有设备;对县(市、区、山)维稳信息督查办公室软硬件建设及维稳信息督查员的日常管理、待遇保障、奖惩措施等,提出规范化工作要求。2006年以来,完善综治、纪检、组织、人事、监察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情况通报制度;强化湖区、景区、林区、城区、边区5区域平安建设。从市直有关单位和市政法各部门抽调人员成立13个督查组,分重点时段、分片督查全市维稳工作,完成奥运会期间维稳安保任务;成立市属国企改革维稳工作组,市、县(区)两级戊立国企改革维稳办,维护国企改革期间的社会稳定。至2010年,全市有国家平安县称号1个,省级平!三县称号11个,占12个县(区)的91.7%;全市217个乡镇(街道)1000-10被评为市级平安乡镇,1797个村居(社区)100%被评为县级平安村居(社区)。

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精神支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一起抓,在加快发展经济和城乡建设的同时,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法规制度,全面推进教育、科技、文化、新闻、非遗、卫生、体育、社保等事业健康发展。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20世纪90年代,市委、市政府确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目标,致力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1997 年,《九江市市民文明公约》《九江市市民文明守则》提出“自励拼搏、自立创新、自强进位”的九江精神,开展新闻宣传、社会宣传和文艺宣传等。《公约》和《守则》逐渐成为市民遵守的行为准则。市委、市政府把“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环境整治、“还路于民”整治、交通秩序整治、户外广告整治相结合,整体推动公共道德建设。1998年,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一做i创”(做文明学生、创文明班级、创文明楼院、创文明校目习)和“告别不文明言行”活动,组织“告别不文明行为”讨论征文,举办“一做三创”演讲比赛,开展以“我与爸妈讲文明”为主题的给父母一封信活动。2001年,加强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的宣传,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全面提升公民素质。2004年,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战略任务,齐抓共管,全力推进。全市多次开展深化“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精神文明建设体制转换推进,取得实效。组织干部群众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先进典型事迹;开展“文明九江”新形象大讨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做文明九江。”系列座谈会;主办社会公德与城市文明论坛,结合实际对如何培养公众的良好社会公德提出建议;持续对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重点整治网吧、文明餐桌、文明交通、音像制品等领域;开展市容整治、“两声三乱”整治、文明行业创建、文明单位创建、文明社区创建、文明村镇创建、文明生态集镇创建活动,开展文明清洁袋行动、文明过新年活动、文明志愿者(义工)活动、绿色殡葬活动、十大感动九江人物平选。2010年,在蝉联省第三届文明城市基础上,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省生态园林城市“六城同创”工作。

教育教学不断创新20世纪90年代始,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办学本制创新和教学管理创新,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民办教育快速成为重要生力军:国际莛流不断拓展走向世界的发展空间。20年间,新建、改建中小学校舍548万平方米,并逐步实现计算机wl络、双向闭路电视网络、广播网络“三网合一”。学前教育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发展格局。至2010年12月,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小学入学率、巩固率、辍学率、升学率分别为99.9%、95.5%、0.13%、100%;全市普通中学307所,在校学生为295867人,教职工19361人。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0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1%,城区和经济发达县(市、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市有各级各类中职学校50所,在校生57483人,职普比38.6:61.4.建有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4所、省级重点4所、省级示范3所,建成11个实训基地:特殊教育发展较快,教育对象由1991年单一聋人教育,发展到听障、视障、智障,学前康复教育等:高等教育已形成以九江学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九江职业大学、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和九江电大(成人高校)等高校齐头并进、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格局。20年间,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师资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教育科研围绕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新课程计划实验开展活动,发掘教师潜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对提高全市教育教学质量做出重要贡献;教育经费逐步增长,2010年全市教育经费总计346310.8万元,是1991年教育支出8774万元近40倍。

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指导下,全市实施“科技兴市”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吱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全市科技综合实力大幅提高。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每年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同时,设立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加强技术市场管理,开展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工作,并评选首届“十佳科技创新企业”和“十佳科技工作者”,对市属科研所在人事、用工、分配、奖励以及市级科技经费和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方面进行改革。尤其农业科技紧紧抓住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两大目标,围绕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培训普及、星火计划、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优势集成。1997~1999年,建立国家农村科技服务体系9个,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3个,科技示范乡(镇)3个,示范村14个,示范户100个。市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对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整体影响较大。2004-2007年,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2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0个,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个,并与大专院校企业展开对接、洽谈、合作等工作,高新技术与产业取得进展。20年间,全市共有94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73项。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经济高速发展为群众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市群众文化日趋繁荣、多姿多彩,群众文化阵地尤其是基层文化阵地发展迅速,至2010年,基本上建成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市、县(市、区)、街(镇)三级群众文化阵地网络。同时,文化馆(站)、图书馆、影剧院、游乐场等文七娱乐设施日臻完善,文学及美术、舞蹈、音乐、摄影、收藏等文化艺术协会和团体创作、研究活动日趋活跃,且以喜人的成果彰显着九江文化的崭新风貌,吸引着国内外的商贾游客、文人雅士,九江渐次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之一。至2010年,全市有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县2个,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3个,全省百强文化站20个,全国艺术之乡3个。至2010年,全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乏物保护单位5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73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4家,博物馆、纪念馆16家。庐山博物馆、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和瑞昌市博物馆评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锁江楼塔、德安县博物馆、修水黄庭坚纪念馆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文博单位收藏各级各类文物1.2万余件。全市有14家博物馆和纪念馆实施免费参观,其中13家享受国家免费开放资金补助政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收集民间文学1559件,传统音乐2324首,传统舞蹈123个,传统戏剧766本,曲艺39本,传统体育1个,传统美术1598件,传统手工技艺29项,民俗92件,传统医药15项。通过评审、申报,至2010年,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传承人5个。全市党史研究、方志编纂、档案征集保存管理等工作亦步入一个新水平。

全市新闻媒体坚持“三贴近”原则,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充分发挥党报党刊、广播电视作用,唱响主旋律。尤其广播和电视事业发展有长足进步,省、市、县、乡4级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联网工作基本完成,除传输模拟电视外,还开展数字电视、广电宽带以及电视会议等业务。广电网络与天上卫星、地面微波已交织形成广播电视节目立体传输网,再与无线覆盖配合,全市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

卫生服务能力增强20世纪90年代,全市不断深化卫生体制改革。1992年开始实j亍综合医院分级管理。1994年,九江成为国务院最早两大医改试点城市之一,探索转变医保体系。2009年,全市医改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20年间,全市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长。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面积达76万平方米,业务用房总值达4.8亿元,专用设备总值达6.9亿元。卫生机构床位数由9917张增长到11888张;每1000人口床位数由2.42张增长到3.26张;卫生技术人员数由7577人增长到18087人。市、县、乡、村4级卫生防疫网络不断完善,至2010年,实现以乡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900-/0目标。继基本消灭麻风病、疟疾、丝虫病,又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13个血吸虫病疫区县中,4个县达到传播阻断标准,3个县达到传播控制标准,6个县达到度情控制标准。妇幼保健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孕产妇死亡率由128/10万下降至8.3/10万;婴儿死亡率由64.95%。下降至6.32%。: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由19.lgo-/o提高到99.55%。农村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1800个行政村中,有1200个村实施一体化管理。并全面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新农合制度全面推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亦不断完善,发放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卡810.7万元,完成780余万元免费公共卫生服务,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市形成市一县(市、区)一乡镇(街道)文化站三级体育行政管理网络;“管”“办”分离的职能转变逐步推进,初步形成由体育行政部门主管、监督、指导社会各界兴办体育的格局。1994年以来,全市有社会体育指导员866名,其中国家级11名,一级49名,二级401名,三级407名,这些社会体育指导员常年活动在基层体育锻炼站(点),开展多种项目的健身指导。体育事业经费投入逐年增长,保证体育事业发展。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将公共体育设施纳入城市建设土地预留总体规划。迄2010年,在全市农村建设341个农民健身项目;在城市广场、街道社区、湖边江畔建设100多套全民健身路径。20年来,体育社团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不断扩大,体育人口逐年提升,国民体能素质逐年提高。成功举办颇有影响的国际龙舟大赛国际钓鱼比赛、全国自行车大赛,主办3届中国(九江)国际龙狮精英赛。连续多年荣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单位。

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20世纪90年代始,全市积极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市民生活服务业在保留传统业务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国有和集体生活服务企业面对激烈市场竞争,多方筹集资金,对老企业进行改造,使原有服务设施、服务环境得以改善,服务项目增加,服务质量提高。与此同时,由社会力量(主要是由个体与私营经济)兴办的生活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网点激增,服务领域扩大,服务档次逐步提升。在市场化转型中,传统服务业各行业业态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信息咨询、中介代理、文化娱乐、休闲康体、专业美容美体以及家政劳务等更高层次和更多方面的服务需求,新兴服务行业和新的服务项目应时应需而产生,在不断完善中得到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全面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渠道日趋多元,确保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劳动用工动态管理长效机制初步形成。2009年、2010年,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8%。

五变化来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回顾20年的发展,成绩是主流,但也存在不足,一是从小康进程看,全面建成的任务十分繁重;二是从自身发展看,经济增长压力仍然艰巨;三是从全省布局看,竞相发展态势更为激烈;四是从沿江区域看,你追我赶氛围日益浓厚。展望未来,全市人民充满信心,加快步伐,强工兴城,努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重点发展石化、钢铁、有色冶金、纺织服装、汽车船舶、电子信息、新能源、非金属新,才料、节能电器、绿色食品10个产业集群。打造显山露水、山水交融的特质,使九江这座城市风景更美丽,、功能更齐全、条件更优越、魅力更凸显。

在赶超发展过程中,统筹抓好“三农”工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产,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条件;统筹抓好县域经济,做特产业、做强园区、做美县城和集镇,提升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统筹抓好旅游、物流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九江旅游资源丰富优势,在山水旅游、生'k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区位交通条件优越优势,利用好长江黄金水道和鄱阳河水运条件,整合港口资源,进一步扩大港口吞吐量,服务全省、辐射周边。

扩大开放是推进九江赶超友展的动力之源,改革创新是推进九江赶超发展的活力之本。用足用好国家赋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先行先试权,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有效地激发社会组织和基层活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提斗对外开放水平,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农村、基层和公共社会事业倾斜:整合社会资源,加快社会事业改革,推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社会稳定,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解决群众利益诉求,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实现安居乐业的基本愿望。总之,处处事事、时时刻刻以人为本,在加快经济发展基础上不断改善民生,努力使全市八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论证:九江最有条件成为京九中段新的经济制高点。可以说,九江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已经迎来“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的战略机遇。九江人一定会敏锐把握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对接昌九一体化,在坚定奋进中乘势而上,以更大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物质文明、精,中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勇敢担当加快中部崛起的历史重任:跟进国家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战略步伐,成为引领带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升级昂起的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