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1985年初,市体委领导由于对体育科研工作高度重视,于是在市体委机关内创设了一个新的科室——体育研究室(以下简称体研室),其职能是:主要从事有关体育科研的行政事务工作,并适当开展体育科研活动。

体研室最初只有2名工作人员,半年后增加到4名,至1989年增为6名;最初几年的办公地点是在体育馆内。1988年11月,体研室搬迁到市体校办公。

从1985年成立之时到1990年7月,笔者一直在体研室工作,担任副主任并主持该室工作,历时五年多。

在初创时期的几年,体研室全体同仁克服了经费不足、器材缺乏等困难,做了很多工作,也初步开展了科研活动,并完成了市体委领导交办的几项重大任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体研室日后发展成为体育科学研究所打下了基础。

下面,笔者把当时体研室做过的主要工作,简要作个回顾。

一、促成和协助了市体育科学学会的成立

体研室于1985年初成立之后不久,为团结和发动广大体育工作者参与科研活动,就着手筹备成立市体育科学学会。为此,从3月份起,体研室多次召集学识水平较高的资深体育人士开会,商讨和筹备成立学会事宜。此事得到了他们的热烈响应与大力支持。至4月底,筹备工作全部就绪。

1985年4月30日,在市体委的重视和体研室的协助之下,景德镇市体育科学学会成立大会在市体育馆召开,宣告学会成立。有50多人与会,会上通过了学会章程;并选出了有18人组成的理事会和学会领导班子:名誉理事长舒惠澜(市体委主任)、理事长程树煌(市体委副主任)、副理事长徐国雍(陶瓷学院体育教授)和赵辉煌(一中体育教师)、秘书长蒋乐思。学会联络地点为体研室。不久学会开始编发不定期的《学会通讯》,此事由体研室张晓轩承办。

到1985年底,学会有会员70名,均为体育系统和教育界的有较高学识水平的体育工作者。

学会成立之后,经常开展科研学术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下文有叙述)。

二、组织和承办了四次学术性会议

1、市体育教学改革探讨会此会由市体育科学学会、市体委和市教育局共同召开,由体研室具体组织承办,于1985年9月16日至17日在市体育馆举行,有60余人出席。会上宣讲和书面交流了25位作者的文稿26篇,探讨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此会对我市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市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由市体育科学学会召开,体研室具体组织承办,于1986年1月8日至9日在市科技馆举行。出席会议的有论文作者等体育工作者70余人。市党、政领导,市体委、市科协、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等单位领导、学会领导出席了会议,省体委、省体育科学学会的3位代表也应邀到会。会上交流了31位作者的论文28篇,就我市体育发展战略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探讨。会议对我市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参谋和促进作用。

这次会议,是江西省内最早召开的、也是全国地市级城市最早举行的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在省体委和各地市体委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后来还受到了国家体委领导的点名表扬。

3、市第一届(1985年度)体育科学学术论文报告会由市体育科学学会主办,体研室组织承办,于1986年3月29日至30日在市科技馆召开,有30余人出席,交流了论文21篇。这次会议,是我市历史上第一次比较正规的、纯粹的市级体育科学学术论文专题报告会。

4、市第二届体育科学学术论文报告会主办和承办单位与上届相同,于1988年12月21日至22日在市科技馆召开,有50余人出席会议。会上交流了论文36篇。本届会议与上一届相比,入选论文和参加人员的数量,都有所增加,这也显示了参与学术论文撰写的人员越来越多,学术探讨的风气越来越浓厚。

三、举办体育科技高级讲座和学习班

1、举办体育科技高级讲座 从1986年11月至1988年年底,由体研室承办,举行了7次有关体育科技的高级讲座。主讲人均为来自北京、上海和南昌的知名体育人士,他们是:穆祥豪(国家游泳队总教练)、张长存(北京体育学院副教授)、于仙贵(国家体育科研所研究员)、吴敏茜(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刘静(省体工大队医师)、李大培(省体育科学学会副秘书长)、曾凡辉(上海体育科研所研究员)。他们的讲座,使我市体育工作者受益匪浅。

2、举办体育科学专题学习班 从1986年12月至1989年8月,由体研室具体承办或主办,举行了4次体育科学专题学习班,共有190多人次参加学习。这4个学习班的专题分别是:“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现代化科学训练、“三论”与现代体育教学、骨龄知识、运动员科学选材。这些专题学习班,对提高我市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的有关科学知识水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赠发了一批体育科技书刊和资料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是所谓的“知识爆炸”的年代,新知识和新信息不断涌现。然而,这时的中小学校和业余体校训练点等单位,普遍缺乏有关体育理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等方面的书刊资料。在这种情况下,体研室筹集了一批体育科技书刊和资料,免费发给上述单位和有关会议、训练班等,缓解了它们的困缺。

仅1985年,体研室就发放了书刊资料1493本。其中,发给城市中小学406本,发给17个业余体校的训练班、点和传统项目学校共751本,发给乐平县暑期体育教师训练班160本,等等。

另外,为配合科学选材科研活动的开展,还发放了由体研室人员张晓轩和仇宏二人共同编写、油印的《选材手册》一批。

此后,体研室还陆续发放了一些书刊资料。

五、开展了运动员科学选材工作

在1985年冬,体研室就着手了关于运动员科学选材工作的启动准备,曾派员到省体委训练处探询有关情况和索取资料。后来,还草拟了一份关于开展科学选材工作的初步设想。

1986年,奉市体委领导指示,体研室暂停正常工作,投入编纂《市体育志》的事务。因此,选材工作也被暂停。

1987年,体研室恢复原来的正常工作,同时也开始了选材的初步事务,由张晓轩和仇宏二人主要负责。这一年,他们还进行了与选材密切相关的骨龄片的拍摄工作,拍摄对象是业余体校重点班学员,拍摄了一批骨龄片;并着手进行测试、评审和建立重点班学员技术档案。另外,还动手编写《选材手册》。

1988年3月,体研室在市体校开办了骨龄知识学习班,有体委系统教练员30余人参加了为期4天的学习。

同年6月,市运动员科学选材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成立,领导小组组长由市体委舒主任兼任。体研室承担统筹与日常事务工作。从此,科学选材工作得到了正常的开展。8月26日至28日,体研室进行首次业余体校重点班的招生测试工作,取得并汇总了大量测试数据。9月1日至2日,在市科技馆举行了关于青少年发育程度与骨龄片鉴别的讲座,主讲人为省体工大队医师刘静,有数十名教练员等体育工作者听讲。同年11月12日至13日,进行了第二次运动员选材的测试,经整理数据并汇总,于12月24日协助市选材领导小组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审定。12月29日至31日,举行了科学选材的讲座,由上海体科所曾凡辉研究员主讲,教练员、体育教师等数十人参加听课,颇受教益。

1989年,蒋乐思因编《市体育志》而无法参与体研室其他工作。体研室的日常工作和选材工作均交由张晓轩全面负责。此后,由于有关人员的精力能够集中,仪器设备的不断添置,工作程序的逐渐规范,科学选材工作越做越好。同年8月17至19日,体研室在市科技馆举行了科学选材学习班,市体委系统教练员和体校训练点体育教师等40余人参加了学习。

后来,科学选材工作不仅是体研室人员比较内行,而且广大教练员和体育教师也掌握了有关知识,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科学选材工作规范而又深入的开展,使我市运动员选材进入了一个新的、比较科学、比较高级的阶段,为体育人材的选拔和培养产生了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六、其他几项重要工作

在体研室的最初几年,还完成了几项比较重要的工作。

1、编纂了《市体育大事记》和《市体育志》。这两本史料,分别于1986年夏和1989年冬编成,是记述我市体育历史的翔实的重要文献。为此,体研室及外借的编纂人员花费了很多时间,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此事因另有专文记录,在此不再赘述。

2、筹办并管理上海体育学院景德镇市函授班。这个函授班于1986年12月开学上课,我市体育系统的青年在职干部和教练员共20多人参加学习。他们经过为期3年的苦学而毕业,获得了大专文凭。

3、支持张德生编写出《运动营养学初步》一书。这部著作,全文有30多万字,1989年3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一部较为详细的有关运动营养学方面的巨著。张德生是体研室工作人员、高级营养师。在他编写该书过程中,体研室给予他充足的时间,全过程脱岗写作,并在纸张、油印文稿,以及校对书稿清样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

回顾体研室初创时期的工作,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离不开市体委和市体校领导的重视,离不开全室人员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大力支持。此外,还要提到的,还得到了不少热心体育科研事业的资深体育人士的热情帮助,他们是:徐国雍、赵辉煌、汪良鹏(一中体育教师)、冯令仪(昌河中学体育教师)、黄剑辉(七中体育教师)、易任芳(六小体育教师)、于秀莲(740厂中学体育教师)、凌发瑶、金城(以上二人均为市体校教练员)和李炳安(市教育局体育卫生科科长)等等。时至今日,虽已是时过境迁,但笔者仍然要向上述人士等,谨表示深深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