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计划志

第一章 计划体制

第一节 计划组织

建国初期,全市计划工作主要是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财政科、建设科等有关部门办理。从1953年开始,全国建立统一的计划制度,全市计划工作始由市人民政府统计科主管。1954年4月,市人民政府统计科改为计划统计科。同年11月,市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正式成立,后改为市计划委员会,受市政府直接领导,业务上受上级和国家计委指导。从此,市级计划管理机构逐步健全、充实。1958年10月,由市政府经济计划委员会取代。1964年4月,分别设市计划委员会和市经济委员会。

1966年6月以后,计划工作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干扰,不能正常开展工作。1968年4月,景德镇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全市计划工作由市革命委员会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综合组内设计划科负责。1972年3月20日,市革命委员会设计划委员会,负责全市计划工作,1982年6月,市人民政府复设计划委员会。1983年8月,根据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的要求,市人民政府将原市计委、建委合并组建为市计划委员会。

第二节 计划管理

景德镇市在50~60年代初期,开始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计划工作主要是调查研究、收集整理资料,着力编制景德镇市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保证基本建设,其项目投资占总投资的62.38%。中央及省直接投资基本建设645万元,实行直接计划和间接计划相结合,使全市社会主义经济成份逐步取得领导地位。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全市直接计划范围日益扩大。“大跃进”时期(1958~1960年),对计划管理体制进行变革,扩大地方在基本建设中投入的财力、物力、劳动力等方面的计划分配权力,地方计划组织逐步形成体系。当时,提出“工业生产规划五年完成,农业十年规划一年实现”的口号,全市大搞以瓷代钢,提出采用瓷器制造造纸机、制糖机、酒精蒸镏塔、硫酸塔等大型机器。动员一切人力、设备、材料等优先保证耐火砖生产,以供省里“钢铁元帅”需要和支援外省。各项经济计划指标,一提再提,建设项目全面铺开上马,大大超过原定计划规模和要求,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计划合理比例,削弱了农业,挤掉了轻工业,造成市场供应紧张。

1961~1965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计划管理权限上收,遵照农、轻、重为序的安排原则,坚持市域经济以陶瓷为中心的地区特点,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调整的主要内容是,工业生产指标及企业和人民公社规模等。同时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和工业用瓷指标,加强计划经济和财政经营管理。

“文化大革命”期间,实行“由下而上,上下结合,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计划管理,计划指标更迭频繁,计划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第三个五年计划(草)未能得到有效实放,全市工业总产值损失1.2亿元,日用瓷减产1.3亿件,质量下降,倒退7年。1974~1976年,计划上交利润5200万元,实际倒吃国家补助2000多万元。

1979年,计划管理体制开始进行新探索,把正确处理国家、地方、企业、个人的关系,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减少指令性指标,增加指导性指标,重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农业计划因地制宜安排。1982年,国民经济计划扩充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84年12月,国家计委颁发“关于改进计划工作的若干规定”,全市计划管理采取8项重大改革:(1)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2)控制基本建设;(3)基建投资拨改货;(4)调整物资分配办法,保重点基建、技改、科研;(5)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转到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上来等;(6)粮食计划收贮按倒三、七计价,其余放开;(7)全民所有制新增加人数,试行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8)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财政收入计划实现。实行7个转变:(1)计划工作重点转到编制中、长期计划和研究发展战略上来;(2)计划管理从求细求全转到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上来;(3)建设转到以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上来;(4)把对外开放,内引外联作为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5)充分重视大力发展城乡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6)自觉依据价值规律;(7)把编制经济计划转到经济同社会发展计划相结合上来。

第二章 计划编制

第一节 “一五”计划

1954年11月,市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遵照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省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规定的指标体系,结合景市具体实际编制的,并经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围绕发展瓷业生产,逐步扩大细瓷比重,大力提高质量,短期内达到国际标准,争取扩大出口,有计划地进行基本建设,在充分发挥现有企业设备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技术改造,建煤窑代柴窑,为隧道窑烧炼和机械化打下基础。对个体手工业,积极稳步地进行改造,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合作化,开展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增产运动。“一五”计划的内容包括农业、工业、交通和邮电、商业、劳动就业、基本建设、城市公用事业等8大项计划。

“一五”期间,对经济和文教事业的支出总额为1067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支出658万元,中央及省投资基本建设支出为645万元,保证新建和改造的景德镇瓷厂、景德镇电厂、景德镇煤矿、瓷用原料制造厂、建国瓷厂、试验瓷厂等10项(省属2项、市属8项)主要工程。地方工业总产值5年平均递增33%,农业总产值5年平均递增28%(粮食平均递增3%、蔬菜平均递增52.21%、油菜籽平均递增2%),1957年底,私营工业年产值占地方工业总产值由1952年79.88%,降为3.59%,公私合营工业产值由1952年的3.65%升到62.9%,地方国营工业由1952年的14.77%上升到32.71%;农业合作组织面达89.82%,参加农业初级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40.31%,职工平均工资比1952年增长10%。

1955年12月~1956年2月,市规划委员会完成“景德镇市社会主义建设(1956~1967年)远景规划(初稿)”的编制任务,“规划”包括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邮电、财贸、城市建设、文教卫生6个方面的内容。

第二节 “二五”计划

没有编制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因受到高指标、高速度、快马加鞭、全面跃进的思潮影响,提出的主要经济指标往往违背规律,脱离实际,因而影响到计划的编制。

主要经济指标:建设项目73个,其中陶瓷工业建设项目16个,瓷用原料工业5个,其他工业及交通10个,农林牧养及水利3个,文教11个,商业粮食3个,城市公用事业17个,社会福利事业3个,以上总投资1574万元(不包括手工业联社系统)其中省拨款742万元,市拨款711万元。工业总产值计划达到8609万元,比上年增长43.59%,其中陶瓷工业总产值计划达6319万元,比上年增长39.48%。日用细瓷计划产量99万担,争取出口23万箱。粮食计划产量为2853公斤,比上年增长1.7倍,计划亩产1027市斤,蔬菜总产量计划为4560万斤,比上年增长179%,计划养猪13264头,鱼70万尾,比上年增长312.37%。

1961~1962年,对国民经济主要计划作了调整,使主要经济指标及其比例关系逐步理顺,为1963~1965年国民经济调正时期的经济工作打下了好的基础。

第三节 “三五”计划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没有编制正式计划,只提出了“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分为农业、陶瓷、(其他工业)、文教卫生3个部份。重点是对陶瓷技术改造的规划。陶瓷工业方面投资2500万元(其中瓷业公司1955万元)。主要是放在原料精制、成型配套成龙以及提高机械化程度上。“规划”中提出,陶瓷技术改造分为4个方面,一是原料集中精制、统一配方、逐步实现原材料处理机械化,并相应对瓷土矿山加以改造;二是瓷厂改造,着重配套成龙、提高机械化程度,对分散的厂逐步淘汰;三是新建成型、干燥、烧炼7~10条隧道窑,彩绘进行一系列改造;四是相应改造为瓷业生产服务的企业,续建2煤矿、改造匣钵、化工、机械和耐火材料厂。

工业规划主要指标:(1)到1970年地方工业总产值达1.2亿元(其中陶瓷公司7500万元),平均年递增9.1%(其中陶瓷公司年递增12.3%)日用瓷达2.5亿件(85万担),年平均递增7.4%,出口瓷1.5亿件,年平均递增28%。

农业规划指标主要放在粮食、油脂(强调发展油茶、油桐生产)茶叶、林业等方面,茶叶面积由1966年4.2万亩,计划到1970年达8.2万亩,产量达到2万但,计划建立九龙山、罗家垦殖场、洪源茶场、经公桥、西湖、江村、兴田7个茶叶生产基地,扩建九龙山、罗家茶叶初制厂,年产能力分别达到3000万担、7000万担。计划发展生产木结构揉茶机200部,处理茶叶1万担。

其他工业,要求积极扩大农产品生产,支援加快农业发展。同时为适应国家建设和瓷业技术改造需要,计划投资350万元扩大建材生产。重点项目主要有,新建一个年产1.2万吨的化肥厂,扩建、改造农业机械厂,扩建水泥厂、造纸厂,新建一个年产4万吨的耐酸水泥厂,迁建砖瓦厂等。

1 966年1 2月,完成《景德镇市(1 967~1970年)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的编制任务。其中包括农业、排灌、农副产品加工、农村交通运输机械化等。对采用和发展拖拉机、碾米机、揉茶机生产等提出了十年规划指标。

第四节 “四五”计划

“四五”期间(1971~1975年),没有编制全市国民经济发展“四五”计划,而是在1973年8月分别就农业发展和工业生产建设发展编制了两个中期计划,即《景德镇市1974~1975年农业发展规划(草案)》、《景德镇市1974~1980年工业生产建设发展规划(草案)》。

两个中长期规划草案提出的主要发展指标:工业总产值1973年2.3亿元,到1975年达到2.72亿元,总投资计划(1974~1975年)为6053万元。农业、粮食1975年计划2.47亿斤,亩年800斤;棉花3000亩,亩产60斤,总产量1800担;油脂生产1.6万担,人平8斤。开垦油菜2.8万亩,油茶面积发展到6.27亩,亩产由23斤提高到40斤,茶油总产量达到5800担,占油脂总产量的35.2%;茶叶生产数达到1.8万担;生猪15万头,实现二亩一头猪;水产养殖面积1.46万亩,鱼9134担;林业生产,抓好15万亩杉树和3.6万亩茅竹林生产基地建设,1974年开始,每年造林4~6万亩,抚育14~18万亩,果树生产每户3~5株,每个生产队10亩以上。

第五节 “五五”计划 “五五”期间(1976~1980年),主要编制了两个中期规划。即:《景德镇市1977~1980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景德镇市国民经济三年(1979~1981年)调整规划》。《规划》按照农轻重次序,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外贸、科研、文教卫生、城市建设、劳动力安排、人民生活9个方面。

工业奋斗目标:发展成为以陶瓷工业为重点,轻工、化工、电子、机械、建材和基础工业等协调发展的具有自己特点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日用陶瓷达到4.5亿件,比1976年增长1.3倍;出口瓷2亿件,增长1.8倍;电瓷2万吨,增长1.7倍;面砖80万平方米,增长1倍;水泥7万吨,增长27倍;电机10万千/瓦,增长1.7倍。外贸总值争取达到1亿美元。市属工业总产值达到6亿元。瓷业产值争取达到2.3亿元,比1976年增长1.9倍。

农业奋斗目标:粮食亩产千斤,农、林、牧、副、渔大幅度增长,茶叶进入国家生产基地,农业人口每人1头猪、1亩稳产高产田。粮食达到3.1亿斤,比1976年增长65.7%;油脂1.87万担,增长2.6倍;生猪年末存栏15万头,增长1.4倍;茶叶4万担,增长1倍。农业总产值达到8500万元,在1976年的基础上翻一翻。

第六节 “六五”计划

1981年6月,拟编出《景德镇国民经济“六五”计划和“七五”计划设想(草案)》。“六五”计划(1981~1985年)包括工业、农业、基本建设、商业、外贸、财政、教育、人民生活、人口9个方面。其中包括农业生产、主要产品产量、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劳动力、能源等13种计划。

“六五”期间,着重解决工业生产和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人民生活逐步改善;新增劳动力妥善安排等问题。基本任务是:1.大力发展以陶瓷为主的工业产品,增加人民生活需要的日用消费品;2.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经济作物;3.节约能源,发展农村水电;4.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5.发展科教文卫事业;6.搞好城市建设。

发展重点是:“六五”期间,必须把发展陶瓷工业作为战略重点,集中力量抓好质量,抓好配套,抓好出口,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主要计划指标是:市属工业总产值达到4.66亿元,平均每年递增4.5%;轻工业3.48亿元,平均年递增6.2%;重工业1.18亿元,平均年递增0.2%。日用陶瓷达到3.6亿件,平均年递增4.9%;釉面砖500万平方米,平均年递增29.7%;化学医药520吨,平均年递增0.2%;电子产品民用整机3万部,平均年递增97.5%;水泥7万吨,平均年递增7.4%。农业总产值达到6900万元,平均年递增5%。

“六五”期间,投资总额2.36亿元,平均每年投资4726元,平均年递增3.2%,其中技术改造投资7500元,基本建设投资1.6亿元。主要项目有:景陶瓷厂改造、华风瓷厂续建,红源瓷土矿、青花瓷厂、煤气站、啤酒厂新建,黎明制药厂扩建,陶瓷博览馆复建、东郊电影院、中医院住院部、洋湖水厂续建、西郊电影院、青少年宫新建,商校扩建新建,传染病医院新建,以及环境保护、农业、林业、水利等基本建设项目等。同时就火车站、邮电大楼、火车站饭店、南门头商场,第二煤球厂、峙滩变电站,昌江渠道工程等项目,呈请中央及省有关部门在“六五”计划内安排。

商业: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到2.31亿元,商品可供量总额达到2.4亿元。外贸收购总值达到1.48亿元,平均年递增7%。外贸出口,日用陶瓷达到1.7亿件,平均递增8.9%;釉面砖达到100万方米,平均年递增17.9%;化学医药400吨,平均年递增16.3%,茶叶3万担,平均年递增19%。

财政收入达到7247万元,平均年递增4.3%。职工人平年工资达749元,平均年递增2.1%。农民人均年收入达218.5元,平均年递增4.1%。城市居民人平居住面积达5平方米。

第三章

第一节 检查监督

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的方法主要有4种:一是定期报表跟踪检查监督。包括综合部门全面报表及职能部门的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等。为保证数字的准确性,防止报表多乱和数出多门。计委协同有关部门,在深入1~3个单位,对上报数字抽查的基本上,对统计数字的质量进行全面大检查,以维护计划的严肃性。二是召开计划工作座谈会,多以每年7~8月间,通报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下半年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计划的意见,以此监督计划的实施。三是召开生产调度会,对计划实施中的重点,如煤、电、运、物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形成会议纪要,提出措施,做到合理调度,监督到位。四是参于和指导,对计划执行进行检查后,分类排队,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计委干部深入现场,实地研究、调度、指导,与主管部门共同监督计划实施,并从实际出发,对部分计划进行合理调整。

除上述常采用的四种主要方法外,每年还适时召开全市计划工作会。会后,随即组织力量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计划执行单位措施是否可行、有力。在计划运行中,主要调查分析计划完成情况、问题、教训、意见、办法等。以及计划执行中重大课题,开展典型调查,有数据、有分析、有措施。1965年,市计委就木本粮油生产情况、钢材、木材、水泥分配使用及存在问题、基建占用未用土地使用情况等写出的典型调查报告,不仅及时如实地反映了有关情况与问题,而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较好地发挥了检查监督与指导作用。“六五”期间,开始建立并逐步完善采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对计划执行进行有效的监控,促使计划的执行落到实处。

第二节 指标调整

“二五”期间,在“大跃进”高指标、急于求成,“左”的思想支配下,计划指标脱离实际,经济萎缩,使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对此,不得不在1961年和1962年对国民经济主要计划指标进行调整。1963~1965年,继续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进一步做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工作。除降低主要计划指标外,并采取果断措施,关闭企业4个,合并3个,将国营转为集体10个。陶瓷工业由原来十大瓷厂,调整为15个瓷厂。城乡公社工业企业由1961年的120个调整到33个。1962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额334万元。比1961年下降三分之一。农村人民公社由18个调整为21个,生产大队由129个调整为219个,生产队由829个调整为1863个。全市精减职工16375人。1965年,职工人数比1961年在职工数减少26.29%。通过调整工业生产指标及企业、人民公社规模,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压缩集团购买力,减少职工和城市人口,加强对农业的支援等一系列措施。失调的比例关系得到理顺,国民经济转向良性循环轨道,各部门关系,在新的基础上较好协调,使工农业生产开始回升和发展。1963~1965年,总投资额达4950.58万元。工农业生产全面完成年计划指标。粮食产量连年增长,1963年比上年增长9.23%,1964年比1963年增长6.83%,1965年比1964年增长9.23%。

全市社会总产值达18718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12147万元,比1962年增长26.7%,日用陶瓷工业产值为6902万元,比1962年增长45.1%。

第三节 实施结果

“一五”期间,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计划规定的基本任务和各项指标,基本完成或超额完成,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12945万元,工业总产值达9684万元,地方工业总产值,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所规定指标的21.99%。陶瓷工业完成4068万元,超过“一五”计划指标的34.67%、陶瓷产品产量达87万担。农业总产值达3261万元。粮食总产量1052万斤;蔬菜产量完成1616万斤,保证了全市人民日常生活需要。全市人均购买力比1952年增长40.54%。1953~1957年,累计投资1651.9万元,超额31.83%,完成原定计划。其中地方系统投资合计达959.7万元,超过计划规定指标的111.13%。

“二五”期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农社化运动打乱了正常计划秩序,1961年,对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作了调整,使主要比例关系得到理顺。1962年,粮食总产量达1.07亿斤;油脂63.7万斤,比上年增长58%;生猪存栏数4.4万头,比上年增长4.3%。耕牛、家禽、水产都比上年有很大增长。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7090万元,其中陶瓷工业产值完成4499万元,为计划的113.54%,12种主要产品都超额完成当年计划。全市财政收入完成1619万元。为计划的108.4%,比上年增长18%。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恰逢“文化大革命”,没有正式编制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其实际情况是,197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为2.0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028万元,比1965年增长31.05%,年均递增5.6%。工业总产值1.59亿元,比1965年递增43.21%,年均递增7.5%。财政收入2783万元,比1965年增长29.59%,年均递增5.3%。

“四五”计划实施曲折。前两年经济稳步发展,然后步伐减慢,甚至停顿。1975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完成2.61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907万元,比1970年减少7.15%,年均递减1.5%。工业总产值2.2亿元,比1970年增长37.62%,年均递增6.9%。财政收入2193万元,比1970年减少21.2%,年均递减4.7%。

“五五”计划分为二阶段实施,1977〜1978年,国民经济徘徊前进。1979年,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工农业生产保持每年8%以上的增长速度。1980年,固定资产投资4027万元,其中技术改造完成2015万元,市工业总产值完成3.74亿元。日用瓷产量达283亿件,釉面砖为136万平方米,电子民用整机10。部,水泥4.9万吨,外贸收入总值完成1.07亿元,出口瓷1.1亿件,农业总产值达5396万元。商业、财政、人民生活均较好地完成计划。

“六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是建国以来形势很好的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8.5%,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0.76%,财政收入年递增7.3%,1985年,社会总产值达120118万元,国民收入51393万元,工农业总产值比1984年增长14.75%;工业总产值比1984年增长18.73%;财政收入达1.14亿元,比1984年增长24.43%。全市每个社会劳动者提供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583元,比1980年增加400元,增长39%。市区人均收入为902元,比1980年增收402元,增长80.3%。农业总产值达13168万元,比1980年增长56.7%,平均年递增9.4%,快于同期全省年递增8.7%的速度。主要农产品有较大增长。“六五”期间,全市文教事业费支出10100万元。1985年,财政支出2740万元,比1980年增长103%,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80年的27.80%上升到29.3%;职工工资总额为23242万元,比1980年增长45.61%;职工平均工资为978元,比1980年增长14.62%;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87元;城乡人民储蓄存款金额为7801万元,比1980年增长300%。对外开放有所突破.城建环保、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较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