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1956~1966年,主要进行了珠山中路临街建筑、东郊工业区、工人新村居住区和老城区部分市政公用设施的规划;在景德镇瓷厂(现址为昌河飞机制造厂)、建国瓷厂等几个大、中型企业,对工业建筑和服务设施进行了规划设计。1967~1974年,城市群体规划处于基本停止阶段。1978~1988年已完成的规划有:工人新村、火车站、吕蒙岭、朝阳路(宇宙)、十八渡、广场北路、金鱼山、苗圃等小区规划;珠山路西段、瓷都大道中段规划以及人民广场和麻石弄瓷器街改造规划;古陶瓷博览区、森林公园、玉田水库风景区的规划设计。

火车站小区规划 火车站小区位于老城区马鞍山地段,地形起伏较大,属开发性地段。东面为铁路客运站场,其中站房主体建筑面积为6500平方米,北面为通站路和云门公园;自火车站向西开辟站前路,穿越中华路和中山路至沿江东路。站前路作为区级商业中心,两侧建设规模较大的商业服务设施。火车站广场面积为2万平方米,广场周围设旅馆、饭店、瓷器商场、邮电大楼、银行大楼和工艺美术大楼等。火车站作为公共交通枢纽,开辟通站路和站前路两条公交线路。该小区居住人口按1.8万人规划,居住建筑密度为29.89%,容积率为1.7,人口净空密度为每公顷1170人。在住宅单体选型上,考虑远期的弹性,建设多层高密度的住宅。

金鱼山居住组团规划 金鱼山居住组团区位于沿江西路,与少年宫毗邻,占地面积约3.3万平方米。依山傍水,环境幽静,是理想的生活居住地段。这是八十年代实施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新型生活地段。规划该居住组团总建筑面积为4.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公共建筑1.5万平方米。住宅楼有条式和点式,楼高一般为六层,还有两层的老年住宅楼,多为传统的南北朝向,建筑间距为1∶1。水、电、路、绿化和商业网点、托幼等市政公用设施综合配套,布局合理。除开辟15米宽东西向的道路外,还可连接规划在西一区开辟的建设路,。该区居住人口约2000人左右。

广场北路文化区规划 广场北路是连接珠山东路和新平路的一般性城市交通干道,全长2.48公里,宽25米。道路两侧除原有工人新村和竟成乡等生活居住用地外,已逐步建成电影院、医院、中小学校、游泳场、报社等文化、卫生、体育设施。规划确定广场北路为以文化体育活动为主的城市主要生活性干道。

在设计上主要考虑解决:对道路两侧旧住宅进行改造,建设一批新住宅,按拆建比例1∶1.5,改善居住环境;建设商业服务设施,满足广场北路一带1.7万居民的生活服务要求;建造必要的行政办公用房;建设文化体育设施,开辟休息娱乐场地,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文化、体育中心;加强与周围道路的联接,减轻广场的交通压力。其规划结构为:南段,商业服务、行政办公与生活居住有机结合;中段,结合现有游泳场、体育中学,建成全市性文化体育中心,并将扫架岭水库改造成以水面为主的休息娱乐公园,开辟少儿活动场地;北段,沿道路两侧建造生活居住用房与行政办公楼,并在建筑与用地组织上将两者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建筑环境空间。估算主要建筑指标:住宅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商业服务网点建筑面积0.35万平方米,其中农贸市场0.15万平方米;文化馆0.75万平方米,训练馆0.43万平方米,青少年活动中心0.45万平方米;行政办公建筑面积待算。

陶瓷历史博览区规划 陶瓷历史博览区位于西市区蟠龙岗,四周松林环绕,环境幽雅。1979年开始规划设计,1985年基本建成开放。近期规划范围是三条Y形山谷及其环绕的山丘,占地43公顷,远期控制用地为80公顷。集中再现了古代景德镇制瓷工艺的全过程和明清时期的各种民俗建筑风貌。博览区总体布置分三个组成部分:中部是一座具有地方建筑风格的古陶瓷综合展览馆,在此集中展示景德镇陶瓷历史发展概况。

东面是古窑瓷厂,利用现存和仿造明清式的坯房、窑房组合而成的生产作坊,具有浓郁古代气氛。六组坯房依山就势,布置在宽阔空场的中央,其一侧有三组庭院画坊。整个作坊区的布置采用群点串联的手法,各组建筑尽量拉开间隔,而每组建筑里面又相应地挤紧,辅助建筑均布置在尽端不开放的隐蔽地带。

西面是明清民俗建筑群区,将那些分散的典型而极有价值的明清民俗建筑,有选择地拆迁修复,集中再现在一个狭长的山谷里,前端的清建筑群由通议大夫祠、臧湾大夫第、礼芳大宅、书院和早清小户住宅等五栋有代表性的建筑组成。后段的明建筑群由八栋不同类型的民俗建筑组成。既可永久保护一部分珍贵的明清民俗建筑,又可陈列陶瓷历史文化、开设仿古瓷商店、举办小型民俗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