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径流 地表水在河川径流中占主要部份。这里的径流是指经过工、农业和其它国民经济建设等单位和部门所耗用水量作了还原计算后的“天然径流量”。

河川径流的补给来源是雨水,属雨水补给型。冬季虽有降雪,但除下渗、蒸发损失外,补给河流水量极微。建国后,测得最大降雪年份的溶雪径流与年径流之比值不足1%,因此,区域河川流量的变化趋势与降雨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影响径流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因素(如降水、气温、蒸发等),下垫面因素(如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和人类活动因素(如兴修水利、建造蓄、引、提灌工程等)。

1950~1985年,渡峰坑站以上流域测得1956~1985年多年年平均径流深为933.5毫米,多年年平均径流量为43.52亿立米(其中市区径流为30.65亿立米,过境客水为46.79立米),径流系数0.53。1954年实测最大年径流量为101亿立米,1963年最小年径流量为18.19亿立米,径流变差系数(Cv)为0.39。不同保证率(%)径流量为:P=20%(丰水年)为61.86亿立米,P=50%(平水年)44.86亿立米,P=75%(偏枯年)为34.00亿立米,P=95%(特枯年)为21.72亿立米。

昌江历史洪水据1958年调查:在近百年以来清光绪10年(1884年)为最大,渡峰坑站洪峰水位在吴淞基面以上36.67米,推估流量14480立方米/秒。其次是民国5年大水,洪水位高达35.65米,推估流量11000秒立米方。1942年水位34.9米,推估流量10000秒立方米,建国后实测最高水位33.85米,(1955年6月22日),洪峰流量8500立米/秒。

浅层地下水 市区域内根据不同岩性,不同构造特点,不同的补给和蓄水、导水条件,可分为:松散沉积物孔隙水,碳酸盐类裂隙岩溶水和岩浆岩、变质岩类裂隙水等主要类型。

松散沉积物孔隙水:主要分布在昌江新平至鲇鱼山的河谷及平原;东河鹅湖、天宝和庄湾,南河湘湖街以下;西河黄坛、三龙和洪源一带。这部分水源容易更新,常以潜水形式侧向补给河流。

碳酸盐类裂隙岩溶水:分布在东区瘌痢山至官庄一带等地区,富水性强,但出露面积较小。

岩浆岩、变质岩类型裂隙水:主要分布在昌江新平以上;东河东埠以上;西河东港附近;北河大部,这类浅层地下水所占面积最广,潜流流速一般小于松散沉积物孔隙水,水量补给河流相对稳定,水质良好。

昌江位于湿润地区,雨量丰沛,河川径流量大,而目前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研究程度都很低,区域内仍未掌握详细的水文地质资料。因此,目前山丘区的浅层地下水以河川基流量进行计算,1956年至1979年,市域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值为4.685亿立米,补给模数14.4万立米/平方公里。

泥沙 昌江渡峰坑站实测多年平均含沙(悬移质泥沙)量为0.089公斤/立米,为全省诸河输入鄱阳湖泥沙最少河流。实测多年输沙模数平均值为76.4吨/平方公里。上游安徽祁门、东河瑶里、南河湘湖街以上地区则更小。全省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水五大水系中,测得多年年平均含沙量、输沙模数最大值分别为0.516公斤/立米和796吨/公里2,相比之下,市区域内森林复盖率大,水土保持良好。

水质 昌江天然水质的监测始于1958年,至1985年有28年资料。此间,渡峰坑站测得多年平均水化学成份为:PH值7.4,中性。适宜工、农牧渔业和生活饮用水。

溶解氧(DO)为7.9毫克/升,在天然河水中最大含量不超过10毫克/升。

化学耗氧量(COD)1.7毫克/升。

钙(Ca++)离子7.0毫克/升。钙广泛分布于水体中,并以重碳酸钙水为主要成份。

镁(Mg++)离子1.9毫克/升。

钾和钠(K++Na+)离子为10毫克/升。

氯(C1¯)离子为4.2毫克/升。

硫酸根(SO₄¯¯)为7.6毫克/升。

碳酸根(CO₃¯¯)为0.1毫克/升,重碳酸根(HCO₃)为38.2毫克/升。

测得昌江多年平均离子总量为68.9毫克/升,最大93.1毫克/升,最小53.9毫克/升,总硬度为1.41(德国度),总碱度为1.73(德国度),水的类型阿列金分类法为Cᵏ₁+Nа型。符合国家一级水源标准。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不断增加。据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调查统计:每日未经处理工业废水排入昌江20万吨左右,农用杀虫剂DDT、六六六的年平均用量为0.80公斤/亩。酚(C₆H₅OH)氰(CN)、砷(As)汞(Hg)和六价铬(Cr)五毒物质将使水质受到影响,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