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自然环境志

第一章 地质

第一节 地质演变

据地质测探分析,景德镇市域在中元古代(距今约10~14亿年)浸没在一片汪洋中,沉积厚达万余米的泥砂质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及喷发溶岩,构成了褶皱基底。中元古代末期至晚元古代初期(距今约9亿年),强烈的晋宁运动使该区域逐渐上升为陆地,形成一系列北东东——南西西向至北东——南西向为主的紧密线形褶皱。伴随褶皱作用,又形成一系列与褶皱轴线大致平行或斜交的断裂和断裂带。与此同期,海水南流,结束了地槽的发展阶段而转化为准地台阶段,成为杨子准地台、江南台隆的组成部份。这一滨海陆地很不稳定,时而成为浅海潮坪,时而成为海岛或滨海陆地,如此断续存在达5~6亿年。至华里西期(距今约3~5亿年),再次发生海侵,现今的官庄至鹅湖和寿安至东流一带被海水淹没。形成狭长的带状海湾。在此后的二亿年中,海退和海侵现象交替发生,陆地和海湾时隐时现,致使这一地区既有海相沉积,又有海陆相交互沉积。同时,海陆交互沉积的变化中,大量植物被埋入地下,成为这一区域煤矿主要形成时期。当燕山运动发生(距今约1~5亿年),这一海湾又上升为陆地,仅低洼处成为河谷盆地。至此,这一地区缓慢上升,在风化剥蚀与河流冲刷的作用下,河流两侧及低洼的河谷中形成了第四系全新统沉积物。

第二节 地层

境内地层出露不全。元古界震旦系;下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上古生界的尼盆系;新生界的下第三系均无出露。已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有前震旦系双桥山群、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四系。其中以双桥山群在境内出露最广、最全。

前震旦系双桥山群 该层在境内广泛分布,出露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0%,根据岩性和构造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2个亚群。下亚群分布在经公桥以南,岩性以青灰色、灰黑色粉沙质板岩、板岩为主,间夹青灰色千枚状粉砂岩或千枚岩,板岩中常含有晶形完好的黄铁矿,层厚4300——4500米,上亚群分布在经公桥以北,岩性以青灰色、黑灰色凝灰质板岩、粉沙凝灰质板岩、绿泥石绢云母板岩为主,夹青灰色、灰色细屑沉凝灰岩、变石英角斑质沉凝灰岩及变余粉砂质凝灰岩,层厚3500——4250米。

石炭系 该系地层呈狭长带状,分布在鲇鱼山、古田、兰田至天宝的岩山一带和寿安至洞口一带,可分为上下两个统。下统为大塘组,岩性以灰岩、泥灰岩和白云岩为主。上统为船山组,岩性以灰岩为主,偶夹白云岩。该系白云岩和石灰岩经变质作用,矿物重结晶、常形成大理岩矿床,成为境内大理石的主要产区。

二叠系 该系地层亦呈狭长带状,分布地区与石炭系相同。区内下统栖霞组,岩性以含燧石结核的灰岩为主,间夹炭质页岩或燧石条带。上统乐平组,在寿安附近零星出露,岩性为砂岩、粉砂岩、泥岩夹炭质页岩及煤层。

三叠系 该系地层呈狭长带状,分布在官庄至鹅湖和寿安至东流一带,仅上统安源组,岩性为砾岩、砂岩及页岩夹煤层。

侏罗系 该系呈狭长带状分布在鲇鱼山、韭菜园、腊梨山一带,区内仅有下统林山组,岩性为砂岩,含砾砂岩、粉砂岩、泥岩,上部夹煤线或岩质页岩。

白垩系 该系呈狭长带状分布在鲇鱼山、韭菜园、腊梨山一带,区内仅有上统赣州组,岩性为砂岩,含砾砂岩及粉砂岩夹钙质泥岩。

第四系 该系零星分布在昌江、东河、南河两岸和低洼的沟谷及平缓的丘陵区,分布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0%,主要为全新统粗砂、砾石、砂质粘土,亚粘土及残坡积层和冲积层。

第三节 构造

根据江西省地质矿产局对江西省构造单元划分的最新意见,景德镇市区域属杨子准地台江南台隆九岭——高台山(八字脑)台拱的东段,为四级构造区的高台山穹断束区。南临萍乡——乐平台陷,并临都昌——修水台陷、褶皱构造在双桥山群地层中甚为发育,紧密线型背向斜构造交替展现,断裂构造也甚为发育,其主要褶皱、断裂构造分述如下:

褶皱构造

高台山复式背斜为九岭——高台山巨型复式背斜东段核部所在,沿轴部地层为双桥山群下亚群下部地层,两翼为下亚群的上部地层。轴线大致呈东西向,西端的潘村以西地区逐渐倾伏。从潘村向东经板坑坞、峙滩、桃岭延至皖南祁门——休宁南境一带,为盖层所复盖。西段地层多向北倾,东段地层多向南倾,两翼北东走向,短轴褶皱相当发育,并作右行侧列式交替展布。由于这类短轴褶皱发育,而使岩层产状多变,尤其在倾伏部份,往往出现不够协调的岩层产状、波阳——景德镇复式向斜属於萍乡——乐平复式向斜东段的组成部份,轴向呈北东——南西向,主要由石炭系及下三叠统组成,南西端被波阳湖区及第四系复盖。北东端经五股尖延至皖南祁门县境,北西翼由於断层功切,已大部分剥蚀殆尽;南东翼岩层倾角由于断裂影响,变化极大,陡者达70°—80°,缓者仅15°左右。

断裂构造

宜丰——景德镇深断裂呈北东——南西向,倾向北西,倾角大于60°,断裂形带经本市南缘的鲇鱼山、南安、天宝、延至皖南祁门县境内。该断裂成于晋宁早期,而后经各次构造运动不断加深,改造和扩大。断裂在境内长约60公里,多为中新生代地层复盖,呈现凹陷盆地,断裂在省内延长约500公里,由一系列长10公里至100余公里的斜冲断层密集排列而组成,是市内高岭土矿及瓷石矿的主要成矿远景区。

西湖断裂呈北东——南西向,从桃墅经西湖延至西溪,长约21公里,形成在印支——燕山期。该断裂南翼为上泥盆——中三叠系一套灰岩和煤系地层;北翼为前震旦系板溪群地层。

潘村——经公桥断裂呈北东——南西向,从潘村经经公桥、九龙山至白毛港,长约30余公里,形成在印支——燕山期,发育在前震旦系板溪群一套地层中。

三龙——桃岭断裂呈北东——南西向,西起江家经三龙、韩源、桃岭延至皖南祁门县境内,长50多公里,亦形成在印支——燕山期。

第四节 岩浆岩

境内最大的岩浆岩体为鹅湖富斜花岗岩体,其次为零星分布的小岩体,现分述如下:

鹅湖富斜花岗岩 该岩体西起臧湾,东至东阜、高岭村一带,北起锦溪、周家坞一带,南至郑村坞、横龙〓一带,出露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据省区测队取样测定,距今约1.6亿年,为燕山早期侵入的岩浆岩。岩体中部多为中粗粒花岗岩及细粒二云母花岗岩,主要蚀变有钠长石和绢云母化,其裂隙发育及钠长石化蚀变较强的地段,风化后常形成高岭土矿床。该矿在高岭村被开采的历史悠久,局部堆积的尾砂厚达十余米,是高岭土的命名地。

桃岭、金村岩体 形成时代与鹅湖岩体相同,其岩性也与鹅湖岩体一样,两岩体出露面积分别约为7平方公里和3平方公里。

大洲洞里花岗岩体 大洲岩体分布在大洲、板坑坞一带,出露面积约1平方公里左右,潘村、沙岭地亦有出露,面积约1平方公里。洞里花岗岩体分布在洞里一带,出露面积约5平方公里。上述二岩体形成时间略晚于鹅湖岩体,属燕山晚期侵入岩体、裂隙发育地段和钠长石化较强的地段,常风化形成高岭土,岩体附近常形成石英脉型黑钨矿和锡矿。

境内各类脉状岩体 出露很多,特别是深断裂带内及两侧,脉岩更为发育,主要脉岩有微晶花岗岩、细晶岩、长石石英斑岩。石英斑岩、石英长石斑岩。

上述脉岩断续出露,脉长百余米至千余米不等,脉宽者可达20余米,蚀变风化后常形成软质或硬质瓷石矿床,是景德镇陶瓷生产的主要矿产资源。此外,尚有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岩脉及小岩体。

第五节 工程地质

景德镇市为第四纪地质构造,影响城市建设的动力地质现象并不严重,届于城市已建区和规划区的第四纪地层,一般未发现不良的地质现象。

据1962年进行的工程地质勘察,景德镇最为有利的工程地质区域是二级阶地,其组成主要岩性为上更新世下蜀层,地质构成为粘土、亚粘土、亚砂土、卵石或碎石。其特点:地势平坦微带起伏,不受洪水淹没,优于一级和三级阶地。二级阶地在南河有较好的发育,在马家段、新厂及茅家坂一带有些地表略带切割现象,老市区中山路以东及西市区官庄以北,平行昌江河高于一级阶地的平坦地形,亦为二级阶地。在马家段一带钻孔发现有喀斯特现象,被埋藏于石灰岩的吉地里面,低于近代的侵蚀基准面,现大部分溶洞被粘性土充填,使地下水循环受到限制。

勘察资料结论为:喀斯特区在近代已停止发展,不利于工程的地质因素已极少,可安排一般的工业厂房及民用建筑。

第二章 地貌

第一节 类型

境内以中低山和低山丘陵为主,总的趋势为北东高、南西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最高峰五股尖海拔1618.4米,最低点海拔仅20米,境内最大相对高差1598.4米。昌江、南河及东河流域有零星分布的山间盆地,地势较为平缓。

境内的地貌类型以山地地貌为主,次为岗阜和流水侵蚀堆积平原。按照我国山地地貌的分类方案,中山的绝对高度为1000至3500米,低山的绝对高度为500至1000米,绝对高度低于500米的山地为丘陵。按其山地的成因,可分为构造山地、剥蚀山地及与岩浆岩活动有关的山地。根据景德镇市境内的地貌形态特征和成因,可具体划分如下:

构造剥蚀中低山区 该区集中分布在西湖乡以北至安徽省交界处及东部金竹山、白石塔至瑶里一带和西部港口蛟潭一带,绝对高度多在500至1000米,最高达1600余米,地形坡度多在5°至20°之间,局部达25°,相对高度一般在200至1000米。这一地貌区约占市区总面积的21%。

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 该区在境内广泛分布,约占市区总面积的64%,绝对高度小于500米,相对高度多在50至200米,局部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大于200米。地形坡度平缓,多在50以下,局部坡度大于50,小于10°,坡面上普遍有第四纪堆积,与中低山区无明显界线。

剥蚀堆积岗阜区 该区仅在鹅湖至臧湾一带和城区至三龙、蛟潭一带,约占市区总面积的12%,属丘陵与平原间的过渡区,绝对高度小于200米,地形极为平缓,起伏变化甚小。

流水侵蚀堆积平原区 该区仅在鹅湖和城区至鲇鱼山一带有分布,是南河、东河和昌江长期侵蚀堆积而成,约占市区总面积的3%与剥蚀堆积岗阜区一道,构成山间盆地,地势平坦开阔。

第二节 山丘

境内山脉属黄山山脉的余脉,总体走向为北东——南西向。东部与安徽省婺源县交界处群山林立,峰峦起伏,海拔1000米以上高峰有十余处,峰高谷深,山势挺拔险要,雄伟壮观。北部和西部也是群峰林立,绵延起伏,但峰高多在千米以下。

境内第一高峰为东部的五股尖,海拔高度为1618.4米,位于安徽休宁县和江西婺源县与市属鹅湖区的分界处。从此峰沿山脊向南西3公里处为境内第二高峰香油尖,海拔高度1400.1米,与第一高峰遥相对峙。由第一高峰向北西4.5公里处的虎头山双峰并立,两峰相距约0.8公里,海拔高度分别为1193米和1181.8米,是第三、第四高峰。虎头山与白石塔间有一无名峰,位于虎头山之北3.2公里,海拔高度为1124米,为第五高峰。第六高峰为鸡冠石,海拔高度为1063米。第七高峰为三花尖,海拔1057米,该峰为第一高峰和第二高峰同一山脉向南西的延伸部份。此峰向南西约1公里处为第八高峰——吊梨夹,海拔1030米。向北东约1公里处为一无名峰,海拔1023米,是境内第九高峰。由此峰再向北东约1.5公里的五花尖为第十一高峰,海拔1016米。第十高峰为白石塔,位于第五高峰北部5公里,海拔1019米。除上述千米以上高峰外,海拔900米以上的高峰在东部尚有数处,而在北部和西部则较为少见。北部的第二高峰大狼尖,海拔仅858米。西部第一高峰八字脑海拔869.5米,第二高峰雷打石海拔只有745.5米。此外尚有不少丘陵遍布于城区的四周。详见附表。

第三章 气候

第一节 特征

景德镇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境内暮冬早春,受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多偏北风,天气寒冷;春夏之交南北冷暖空气交馁,梅雨绵绵;盛夏多为副热带高压所控制,多偏南风,天气炎热;夏秋之际则受单一热带海洋气团控制,天气晴热。形成冬冷春寒,夏热秋旱,春秋短而冬夏长的气候特征。由于境内地势起伏,相对高度差异很大,各地日照时数和气温均有所不同,又具有明显的丘陵山区气候特色。

从农业气候分析角度出发,对四季的划分是:春季开始日期平均是3月23日,持续时间66天;夏季开始日期平均是5月28日,持续时间120天;秋季开始日期平均是9月25日,持续时间55天,冬季开始日期是11月19日,持续时间124天。

第二节 辐射 日照

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境内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09.879千卡/平方厘米。月辐射总量7月的14.461千卡/平方厘米为最大,11月的5.435千卡/平方厘米为最小。全年四季(该四季为社会划分法,后同),太阳辐射量值分别是:春季(1~3月)19.119千卡/平方厘米,夏季(4~6月)30.235千卡/平方厘米,秋季(7~9月)39.736千卡/平方厘米,冬季(10~12月)20.998千卡/平方厘米。

境内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68.5小时,平均日照百分率为44%。1963年2383.8小时为历年最多值,该年日照百分率为54%;1975年1617.8小时为历年最少值,该年日照百分率为37%。历年各月日照时间分布大致是:1~3月日照时间短,各月只有95~125小时,而7~9月日照时间较长,各月可达205~265小时,4~6月和10~12月日照时间则在115~180小时之间。

第三节 气温

境内历年平均气温17.1℃。春季(1~3月)各月平均气温5~11℃,夏季(4~6月)各月平均气温17~25℃,秋季(7~9月)各月平均气温24~29℃,冬季(10~12月)各月平均气温7~18℃左右。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1.8℃,出现在1967年8月29日;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0.9℃,出现在1963年1月13日。气温年较差值是24.1℃。

境内各地年平均气温,以旧城、查村为最高,历年年平均气温17.5℃。在旧城附近形成了一个17.5℃的暖中心,外围17.0℃闭合线几乎包括境内整个西南和偏南的大片地区。在中部竹窝里附近还有一个16.5℃的暖中心。各地年平均气温,以三花尖最低,历年年平均气温仅11.9℃,白石塔次之,为12.0℃。在北偏东境内各地极端最低气温均出现在1月份,因地势不同而出现明显差异,东、北、西部山区普遍比中部、南部偏低0.5~4.0℃。

境内历年平均积温达6238.3℃,10℃以上的有效积温历年平均为5323℃。最大为1978年5639.4℃。最小为1968年5123.7℃。稳定通过10℃初日50%保证率的日期是3月23日。稳定通过10℃终日80%保证率的日期是11月11日。稳定通过20℃初日50%保证率的日期是5月15日。稳定通过20℃终日80%保证率的日期是9月13日。稳定通过22℃终日80%保证率的日期是9月15日。稳定通过23℃初日50%保证率的日期是6月7日。稳定通过23℃终日80%保证率的日期是9月10日。境内多年平均的各农业界限温度与相应的积温情况如下表:

第四节 降水 蒸发

境内历年平均降水量1763.5毫米,其中东部到北部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750~1850毫米,中部和西南部年平均降水量为1650~1750毫米。1954年2673.6毫米为历年最大值,1979年1126.4毫米为历年最小值。其季度分布情况是:春季(1~3月)平均累计量为367.5毫米,占平均年总量的20%,夏季(4~6月)平均累计量为823.5毫米,占平均年总量的47%,秋季(7~9月)平均累计量为383.7毫米,占平均年总量的22%,冬季(10~12月)平均累计量为188.30毫米,占平均年总量的11%。1955年6月18日228.5毫米为历年最大日降水量。

境内多年平均的各级降水日数≥0.1毫米的为149.5天,≥5毫米的为71.8天,约每隔2~3天有一次≥0.1毫米的降雨,平均每隔7~8天可有一场≥10毫米的降雨。全年各月中从≥0.1毫米到≥25毫米的各级降水月最多日数都集中在5月份,而≥50毫米至150毫米的各级降水的月最多日数则几乎都集中在6月份。5~6月份,境内降雨次数频繁,降雨量多,降雨强度大,为江西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50毫米的平均暴雨日数为6.9天,占全年降雨日数的4.6%。1955年6月18日的一次暴雨,其量多达228.5毫米,占同年6月份总降水量的31.1%。

境内降水日数及各月平均降水量详见下表:

境内历年平均蒸发量1395.6毫米,其中1~3月平均累计量为174.6毫米,4~6月平均累计量为348.4毫米,小于同期降水量475.1毫米;7~9月平均累计量为588.8毫米,大于同期降水量205.1毫米,10~12月平均累计量为253.7毫米。1978年蒸发总量1861.8毫米,为历年最大值,1954年年蒸发总量1075.1毫米,为历年最小值。

第五节 风霜雪

历年平均风速1.9米/秒。年最多风向为东北风。全年各月平均风速变化不大,均在2.0米/秒左右,静风占多数,历年年平均频率47%,东北风历年年平均频率23%,有记录以来最大风速为1966年8月29日34米/秒的强风,达12级,次为1964年9月7日的风速28米/秒,相当于10级。

历年平均初霜期为11月18日,最早初霜日10月24日(1968年、1981年),最晩初霜日是1957年12月30日。历年年平均终霜时间3月14日,最早终霜日是1981年2月17日,最晚终霜日是1963年和1972年的4月9日。历年年平均有霜日期39天,历年年平均无霜期248天。1980年度285天为历年最长无霜期,1958年度211天为历年最短无霜期。

历年平均初雪时间12月25日,最早初雪日为1963年11月10日,最晚初雪日为1965年2月23日,历年年平均终雪日期3月8日,最早终雪日1983年11月12日,最晚终雪日为1969年4月4日,历年年平均有雪日数8天,1970年没有下雪。历年最大积雪深是1972年2月7日达28厘米。

第六节 天气谚语

风类

春冬夏西,跑马送蓑衣。

春风不进屋,放牛仔俚冷得哭。

春东风,雨祖宗。

春南夏北,要雨难得。

春天东风雨涟涟,夏天东风井断泉。

春风冻牛皮。

秋天东风禾生芽,冬天东风雪漫天。

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到底。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

久雨北风晴,久晴北风雨。

五月南风涨大水,六月南风井也干。

七月秋风雨,八月秋风凉。

一旦南风扫,三日狗进灶。

霉里西南,老龙出潭。

南风吃到底,北风来还礼。

小暑南风十八天。

比日南风比日消,三日南风就发蛟。

云雾类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要翻。

天上灰布点,细雨定连绵。

天脚吊乌云,大雨似倾盆。

早翻红,滴滴落;晚翻红,晒落苏(茄子)。

早上乌云遮东,无雨也有风。

早起西南黑,到夜罢不得。

西边一线天,日头出半边。

乌云接月,有雨在明日。

日落云连天,必定有雨来。

日头晒,明朝稳当。

日落云吃火,明天下雨无处躲。

云走东,两头空;云走西,穿蓑衣。

云下山顶将有雨,云上高空好晒衣。

乱交云,雨将淋。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晚间天罩云,早上着鞋行。

早上地罩雾,尽管洗衣裤。

早雾晴,晚雾阴。

春雾晴,夏雾雨,秋雾茫茫晒死鬼。

十雾九晴。

五月雾,大水满路;如果不满路,井底栽葫

芦。

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

雨雪霜露类

春天孩儿面,一日三变脸。

春天不老实,上树戴斗笠。

一交秋雨一交寒,一交春雨一交暖。

一点一个泡,大雨还未到。

一交春雪一交水,交交春雪涨大水。

雨打五更,破伞不撑。

雨滴黄昏头,行人不用愁。

雨滴鸡开口,行人不要走。

雨夹雪,落不歇。

六月雨,隔田塍。

久雨必有久晴。

雪前暖,雪后寒。

雪水回头(100天),干旱不愁。

雪打高山,霜打洼地。

大雪兆丰年。

冬雪下米,春雪下水。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霜重见晴天。

霜降日子一交霜,不知落在何一方。

春霜冬雾一朝晴。

一日春霜十日晴。

露水起青天。

旱天无露水,伏天无夜雨。

雷电类

雷打中,两头空。

先雷后雨,不如一场露水。

先看电,再看雷,大雨后追随。

早雷不过午。

未雨先雷,船走步归。

东闪晴,西闪雨,南闪北闪涨大水。

南闪大门开,北闪有雨来。

西南雷轰隆,大雨往下冲。

天空景象类

东虹晴,西虹雨,南虹北虹涨大水。

早上红霞,点火烧茶;夜边红霞,晒死青蛙。

早上一现,三天不见。

中午一现,两头不见。

日枷风,月枷雨。

月亮长毛,田塍不牢。

日出东南红,无雨便有风。

久雨现星光,明朝雨更狂。

日头出得早,天气难得靠。

星星稀,晒杀鸡;星星密,雨滴滴。

望雨看天黄,望晴看天光。

早看东,晚看西。

春怕明星夏怕暗。

月光照烂泥,晴不到鸡啼。

物象类

鸡进囚早天晴,鸡进囚晚下雨。

鸡早晴,鸭早雨。

“烂嘴”(一种小蛙)一叫,雨点就跳。

泥鳅翻水要下雨。

燕子高飞天晴,蚂蚁搬家下雨。

蜻蜓集墟,大雨将至。

蜘蛛添丝好晴天。

蚯蚓蹭灰下大雨,

烟不出屋天要哭。

磉礅暴水,天要下雨。

猫儿吃青草,虽旱不必祷。

蚂蚁成千,大雨连连。

夜鸡呐哈,明天必落。

鸡在高处鸣,雨止要天晴。

第四章 河流水文

第一节 河流

昌江 境内河流昌江,属长江流域饶河水系一主河。位于东经116°42′~117°54′、北纬28°59′~29°51′之间。其流域纵跨皖、赣两省,集水总面积7000平方公里,主流全长67公里,自祁门至波阳主河道平均坡降0.458‰。江西省境内集水面积4160平方公里,自边境倒湖至波阳县姚公渡,主流长182公里,倒湖以上河长85公里。江西省境内主河道落差47米。

昌江发源于安徽省祁门县境域。祁门县城以上有二源,一支来自祁门县、黟县边界大洪岭,经老岭脚南下许家坦、泗洲湾,至祁门县城;另一支来自祁门县东界西坑,经横路头,西流过金字牌洪村至祁门县城汇合,两支水源主河长度均接近27公里。二水汇合后,过祁门县城往西南行,至皖赣边界倒湖右岸纳〓北河水(沥水),过倒湖流入江西省景德镇市境内,始名昌江。

昌江由北向南穿越市境中部,至鲇鱼山乡出境,止于波阳县姚公渡(旧志载为:“入鄱阳界者为鄱江,在浮梁者为昌江”。),其水流与乐安河汇合注入鄱阳湖泊水网区。境内干流长119.9公里。大小支流五十多条,其中以东河(番源水)、南河(历降水)、西河(大演水)、北河(小北港水)为最,储田水、建溪港水次之。诸水从东西两面向中部干流汇集,流向南偏西,整个境内水系形如叶脉均匀分布。流域面积3254.36平方公里,占全境土地总面积的99.4%,仅有流域面积20.5平方公里的寿安仙槎水流入乐安河。

昌江水起自北界倒湖,西南行至传芳里,继而北上至城门,由城门转向西南行,一路蜿蜒曲折,过张培山、营里、清溪等地;沿途纳沂溪、洋溪、英溪诸水,至杨村于右岸会小北港水。

自倒湖至杨村间干流,旧称大北港,全长37公里。从倒湖至方家坞平均坡降为0.49‰,水面宽70至120米;方家坞至清溪平均坡降0.77‰,水面宽80至140米。

干流继续南下6公里至明溪口,于昌江西岸纳储田水;流18公里至福港,于同侧纳建溪港水;又下行4公里为石鼓,又2公里为磨刀港并受磨刀港水;再流9公里,经韩坑、周家港、朝天门至旧城,于东岸凤凰嘴纳东河水。

清溪至广明堂河段平均坡降0.51‰,水面宽90至180米;广明堂至新平间河段平均坡降0.40‰,水面宽100至200米。旧城以上地形陡峭,峡谷盆地相间,落差较大,水浅多滩,流域内多古老变质岩区。

昌江自旧城流15公里至城区,于西岸三闾庙南侧纳西河水。

旧城至旸府滩平均坡降0.28‰,水面宽110至215米,水流平缓。靠城区河段的河床多被瓷片渣饼复盖,平水时清晰可见,独成一色。城区以上河段,河床呈V形,属山区河段。

昌江经城区南下1公里,在东岸西瓜洲处纳南河水,继而折向西南流7公里至吕蒙,又7公里至鲇鱼山,最后下流15公里至凰岗进入波阳县境。

城区至凰岗为丘陵地区河段,河床多呈U形,其间旸府滩至历尧平均坡降0.21‰,水面宽115至230米;历尧至鲇鱼山平均坡降小于0.18‰,水面宽在130至320米,中游地带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流域内古老变质岩层坚硬,侵蚀较轻,河岸、河床较稳定。

境内昌江河段平均纵坡降为0.369‰,河道弯曲系数为1.45。其上游地区群山高耸,森林茂密,中游地带多小平原,主产粮食,进入波阳县境后,水面开阔,为滨湖水网区。

东河 东河又名番源水,位于境内东部,河长53公里,流域面积617.7平方公里,发源于皖赣边界分水岭内缘。水源有两支,北支源于白石塔,南支分别源于瑶里虎头岗和境内最高山五股尖。源头山高坡陡,泉多瀑布,众多涧流汇成涓涓小溪。南支流至梅岭渐宽,至绕南以下1公里处与北支合流,自东北向西南行,经瑶里、南泊、东埠、鹅湖、至午家巷会桥溪水。自三墩至午家巷,河长19公里。

桥溪水旧称横槎港水,有二源,一出金竹山曹村之南,水流自北向南,由蛾眉山瀑布而下5公里,经锦溪水库、锦溪、金村。于桥溪会小源水。小源水出桃岭、大和岭之南,经小源、凤形、入虎形水库调蓄,出库后至桥溪,流程五公里。水流续南下5公里,至午家巷会番源水,继而汇天宝水。

天宝水一出郑村坞之北,一出三花尖之西,经小麦坞水库、潘村至程村合流,由东南往西北流8公里,经天宝、柳溪至杨港会番源水,诸水合流始称东河。东河流3.5公里,于臧家湾纳府前水。

府前水又名江家山水,由北向南流,源出鹿角尖之南,流5公里经大舟入洋乐桥水库,出库后流经仓下、施村。至高桥会另一源出鸡笼尖、梅树坞之水,至府前又纳大背坞水,南流1公里至臧湾,于北岸入东河。东河流2.5公里至马墩口,于东岸纳寿溪水。

寿溪水出仙姑庙、铜钱尖之北,自东南向西北流,长10公里。流经苗竹林、大坑坞、徐家、罗坞,于马墩口入东河。合流17.5公里,东河水出凤凰嘴入昌江。

南河 南河也称历降水,位于境内南部、昌江东岸。源出婺源县西北五花尖之南麓。婺源境内河道弯曲,坡陡水急,流经长溪、港头,过车田始入境内,又经北安,与北来长源水会于玉田水库,出水库过兰田在湘湖街会鲤鱼桥水。

鲤鱼桥水出婺源高鹤尖之东南程坑,长12公里。流经虎溪,于界首樟树亭入境内,又过鲤鱼桥在湾陂会黄坛水,境内流程5公里。

横塘水流0.5公里渗入山岩,伏行2.5公里复出水龙口,流2公里至江村,再至弯陂与鲤鱼桥水合流而行,4公里至榔村桥,又3公里至湘湖街,会历降水为南河。南河曲折流向西南,经塘下至黄泥头纳柳家湾水。

柳家湾水出寿安鸿兴的塘江,长19公里,流经丰旺、朱溪,至柳家湾折向北去,过月山下、半路港、铁锁桥,于黄泥头入南河。南河又下行21公里至市区小港嘴,于东岸注入昌江。

南河全长76公里,流域面积566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460平方公里。

西河 西河又称大演水,发源于皖赣边界三县尖分水岭西侧的波阳县莲花山,涧过清溪又2公里入境内,水自北向南流,经东港、港口、黄坛、南溪、芦田,至三龙会兴溪桥水(江山水)。

自莲花山至三龙水长40公里,福风以上坡度陡峻,港口村至福风村间10公里,落差达55米,比降高达5.56‰。

兴溪桥水位于西河东侧,源出江山万寿寺,长22.5公里,流经内蒋、兴溪桥,盘溪口、麦园村,于三龙会大演水为西河。西河南下10公里,至罗家滩纳洗马桥水。

洗马桥水出焦家岭、大岭背,溪流过塘头入西冲水库,出库过洗马桥至善人桥,纳来自画溪坞水,二水合流2.5公里又纳桂花桥水。

桂花桥水出界首,流3.5公里会善人桥水,又3公里至罗家滩入西河。西河东流5公里,在三闾庙南侧西港口汇入昌江。

港口以下河床宽40至90米,沙洲、沙滩多,岸堤不稳。三龙至西港口河长20公里,平均坡降1.26‰,西河全长66公里,流域面积499平方公里。

北河 北河也称小北港,位于境内北部、昌江上游东侧。在沧溪以上有东西二源。

西源水出安徽东至、祁门二县与本境之交跑马〓、长弯岭南侧的江家坞。自北而南与来自西湖北陲的数支涧流会于太湖(今西湖乡所在地),南流10公里,经西湾至港口纳桃墅店水。

桃墅店水出杨家坪之南,南流5公里于桃墅会数支小溪东行,5公里至源港纳下家滩水,又10公里会西源水于港口,合流2.5公里达杭口纳鸦桥水。

鸦桥水出波阳、东至和本境之交的南侧分水岭,流长12.5公里。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刘家、汪家、鸦桥、岐田,在杭口与西源水合流,2.5公里至神坛,13.5公里至勒功街,并于途中纳前锋水,又3公里到沧溪,会东源水为小北港。

东源水名为白毛港水,境内长8.5公里。水出安徽东至、石台、祁门三县交界的仙寓山南麓炼丹石。由北向南穿越龙安、新安纳良禾岭(梁和岭)水。良禾岭水长10公里,过株林于高陂会东源水南下,至高塘又1.5公里入境内,再经白毛港、沧溪注入北河。

北河还称杨村河,自北向南,流经石溪、沽演,于古潭受江村水(苦竹坑水)。

江村水长35公里,境内长10公里,源出祁门楮公岭,南流25公里入境内郑村,又过诰峰、江村,经中洲后入北河。

北河水南下经龙潭,过流口,于杨村武陵溪口入昌江。

北河全长64公里,沧溪至杨村口长21.5公里。整个流域面积856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544平方公里。

明溪河 明溪河为昌江较大支流,又名储田水或梅湖水,河长28公里,流域面积105.6平方公里。储田至明溪口17公里。水出西坳府李家,流2公里于金家坞会另一藤溪岭水,流向东南,过纱帽石至储田桥纳柳溪水,又经曲阿时、梅湖,至明溪口入昌江。

建溪河 建溪河旧称建师港,为昌江较大支流,流域面积215.1公里。源出西北香坑岭,经杨家塅、兴化过蛟潭,与另一支出自安仁岭,流经胡宅的水会合,然后流入昌江。蛟潭以上两支河水大致平行,自西北向东南流,河长约为32公里,蛟潭至福港河长11公里。

第二节 水文

径流 地表水在河川径流中占主要部份。这里的径流是指经过工、农业和其它国民经济建设等单位和部门所耗用水量作了还原计算后的“天然径流量”。

河川径流的补给来源是雨水,属雨水补给型。冬季虽有降雪,但除下渗、蒸发损失外,补给河流水量极微。建国后,测得最大降雪年份的溶雪径流与年径流之比值不足1%,因此,区域河川流量的变化趋势与降雨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影响径流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因素(如降水、气温、蒸发等),下垫面因素(如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和人类活动因素(如兴修水利、建造蓄、引、提灌工程等)。

1950~1985年,渡峰坑站以上流域测得1956~1985年多年年平均径流深为933.5毫米,多年年平均径流量为43.52亿立米(其中市区径流为30.65亿立米,过境客水为46.79立米),径流系数0.53。1954年实测最大年径流量为101亿立米,1963年最小年径流量为18.19亿立米,径流变差系数(Cv)为0.39。不同保证率(%)径流量为:P=20%(丰水年)为61.86亿立米,P=50%(平水年)44.86亿立米,P=75%(偏枯年)为34.00亿立米,P=95%(特枯年)为21.72亿立米。

昌江历史洪水据1958年调查:在近百年以来清光绪10年(1884年)为最大,渡峰坑站洪峰水位在吴淞基面以上36.67米,推估流量14480立方米/秒。其次是民国5年大水,洪水位高达35.65米,推估流量11000秒立米方。1942年水位34.9米,推估流量10000秒立方米,建国后实测最高水位33.85米,(1955年6月22日),洪峰流量8500立米/秒。

浅层地下水 市区域内根据不同岩性,不同构造特点,不同的补给和蓄水、导水条件,可分为:松散沉积物孔隙水,碳酸盐类裂隙岩溶水和岩浆岩、变质岩类裂隙水等主要类型。

松散沉积物孔隙水:主要分布在昌江新平至鲇鱼山的河谷及平原;东河鹅湖、天宝和庄湾,南河湘湖街以下;西河黄坛、三龙和洪源一带。这部分水源容易更新,常以潜水形式侧向补给河流。

碳酸盐类裂隙岩溶水:分布在东区瘌痢山至官庄一带等地区,富水性强,但出露面积较小。

岩浆岩、变质岩类型裂隙水:主要分布在昌江新平以上;东河东埠以上;西河东港附近;北河大部,这类浅层地下水所占面积最广,潜流流速一般小于松散沉积物孔隙水,水量补给河流相对稳定,水质良好。

昌江位于湿润地区,雨量丰沛,河川径流量大,而目前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研究程度都很低,区域内仍未掌握详细的水文地质资料。因此,目前山丘区的浅层地下水以河川基流量进行计算,1956年至1979年,市域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值为4.685亿立米,补给模数14.4万立米/平方公里。

泥沙 昌江渡峰坑站实测多年平均含沙(悬移质泥沙)量为0.089公斤/立米,为全省诸河输入鄱阳湖泥沙最少河流。实测多年输沙模数平均值为76.4吨/平方公里。上游安徽祁门、东河瑶里、南河湘湖街以上地区则更小。全省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水五大水系中,测得多年年平均含沙量、输沙模数最大值分别为0.516公斤/立米和796吨/公里2,相比之下,市区域内森林复盖率大,水土保持良好。

水质 昌江天然水质的监测始于1958年,至1985年有28年资料。此间,渡峰坑站测得多年平均水化学成份为:PH值7.4,中性。适宜工、农牧渔业和生活饮用水。

溶解氧(DO)为7.9毫克/升,在天然河水中最大含量不超过10毫克/升。

化学耗氧量(COD)1.7毫克/升。

钙(Ca++)离子7.0毫克/升。钙广泛分布于水体中,并以重碳酸钙水为主要成份。

镁(Mg++)离子1.9毫克/升。

钾和钠(K++Na+)离子为10毫克/升。

氯(C1¯)离子为4.2毫克/升。

硫酸根(SO₄¯¯)为7.6毫克/升。

碳酸根(CO₃¯¯)为0.1毫克/升,重碳酸根(HCO₃)为38.2毫克/升。

测得昌江多年平均离子总量为68.9毫克/升,最大93.1毫克/升,最小53.9毫克/升,总硬度为1.41(德国度),总碱度为1.73(德国度),水的类型阿列金分类法为Cᵏ₁+Nа型。符合国家一级水源标准。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不断增加。据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调查统计:每日未经处理工业废水排入昌江20万吨左右,农用杀虫剂DDT、六六六的年平均用量为0.80公斤/亩。酚(C₆H₅OH)氰(CN)、砷(As)汞(Hg)和六价铬(Cr)五毒物质将使水质受到影响,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

第五章 土壤植被

第一节 土壤类别

境内地形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在200米至500米的山地上分布着大面积的地带性红壤,是境内自然土壤的主要类型,经多年水耕熟化而成的水稻土,则是耕地土壤的主要类型。根据土壤的分类原则,把耕地土壤和自然土壤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境内土壤可划分为7个土类,11个亚类,30个土属和56个土种。其分类系统如下表:

第二节土壤分布

境内地势由西南部向东北部缓缓延升。从最低处开始,依次分布着河谷小平原的潴育型水稻土,低、中丘陵的红壤及局部的紫色土、石灰土和丘谷间的潴育型、潜育型水稻土,高丘陵或低山的黄红壤及红壤性土,中、低山的山地黄壤,中山的山地黄棕壤,山顶较平坦处小面积的山地草甸土,形成河谷——平原——丘陵——山地的土壤分布规律。境内自然土壤的主要类型是地带性红壤,大面积分布在海拔200米——500米的范围内,与其它土壤交错分布,其低山红壤区分布着土层不甚发育的红壤性土,其上限与黄壤相连,构成红壤的分布特点。详见景德镇市土壤断面图。

境内东、西、北边缘山区呈现一定的山地土壤垂直分布规律。基带典型的土壤为红壤,环状水平分布于海拔500米以下地带上,向上为黄红壤,上限约750米,西湖、鸡冠石等地870米处仍是黄红壤,以上即为山地黄壤,再向上至1200米以上就出现山地黄棕壤,植被中乔木减少,在1350米以上出现环状水平带,以草本植被为主,也有矮小的马尾松、棠梨、金樱子等植物。土壤腐殖质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达14%以上,土壤类型为山地草甸土,因面积小,未列见土壤分类系统。

丘陵地区土壤分布,受成土母质类型等条件的影响,几种土壤类型交错分布或零星出现。丘陵地区主要成土母质有:浅变质岩类的板岩、片岩和千枚岩,酸性结晶岩类的花岗岩等,这种类型面积大,分布广,约占境内面积的80%以上。在西南部的中、低丘陵区常出现第四纪红粘土、石灰土,和紫色泥质岩类红壤交错出现。整个丘陵地区有效土层较深厚,一般在40—60米。丘陵区水稻土分布广泛,面积大。主要土壤类型是鳝泥田和麻沙泥田,还有小面积分布的黄泥田、紫泥田、红砂泥田、石灰泥田,丘间畈上,还分布着大面积的潴育型水稻土和淹育型水稻土。

昌江沿岸,受水流影响,常形成平坦开阔的小平原。在昌江出口处的鲇鱼山乡有大面积的冲积平原,呈带状分布在沿岸,土壤类型主要有潮土、潮沙泥田两种,土层较厚,爽水条件好,通透性强,土层质地分选性明显。

第三节 土壤基本特性

水稻土 水稻土是各类自然土壤或不同母质在长期种植水稻过程中,经水耕熟化而成的一种土壤。广泛分布在境内各种地貌单元中的平坦地形处,尤以河流两岸和丘间谷地最为集中。以鲇鱼山、南安、洪源、三龙、万寿山、新平、渭水及鹅湖等地为最多,约占市区耕地总面积的87.4%,根据水稻土的发育程度和剖面特征,可分为淹育、潴育、潜育三个亚类。

淹育型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一些垄田、排田的上部,灌溉水源不足,多属“望天丘”。只在水稻生长季节有水灌溉。该土能使耕层出现氧化还原离铁作用,在根孔附近有明显的根锈,向下的心土层没有明显的铁质聚积现象。

潴育型水稻土 是境内水稻土中的主体,类型最多,面积最大,占水田总面积的74.9%。由于土体干湿交替濒繁,氧化还原作用不断进行,离铁作用明显,形成了一个具有明显锈纹、锈斑和胶膜淀积的潴育层,显示明显的亚类特征土层。

潜育型水稻土 处于山坞垄田或坂田较低洼的地方,泥脚较深,土温低,养份释放慢,一般属低产田,占境内水田面积的23.3%。

潮土 潮土属河流冲积物母质上经过耕种熟化的旱作土壤类型。主要集中在昌江及其支流两岸所堆积的河谷平原及泛滥阶地上,是境内主要旱作土壤类型之一。面积3万余亩。该土类下属一个亚类,也称潮土,依其河积物的组成,分为壤质潮土和砂质潮土二个土属。

壤质潮土 是潮土亚类中的主要土属。母质堆积深厚,一般距河床较远,地形平坦,土体沉积层理明显,以轻壤质土层为主,杂夹着砂壤质土层、土层深厚疏松,通透性好,保水保肥能力较砂质壤土好,其下只一个土种,即灰壤质潮土。土层深厚,有夜潮回润现象,通透性好,宜种性广。

砂质潮土 土属面积较少,分布在近河床的河漫滩上,土层的质地层次多数为砂壤土或砂土,有时偶有卵石夹层,漏水漏肥现象严重,有机质含量多在1%左右。

潮土具有深厚的细土层,有利于深耕和作物根系伸展。潮土中的有机质、氮素和磷、钾含量偏低,部份土壤质地有过渡现象。

红壤 红壤是境内土壤类型面积最大的一个土类;山丘地区的基带土壤,除个别低丘出露紫色岩风化物发育而成的紫色土外,都是红壤土类。同时,红壤又是水田土壤的主要母土之一。根据红壤的发育特征,可划分为红壤、红壤性土和黄红壤三个亚类。

红壤 是红壤土类中的典型亚类,占全市总面积的91.7%。成土母质多样,以泥质岩类和酸性结晶岩类风化物为主,一般分布在5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植被良好,森林复盖率可达30—60%,水土流失除局部外,一般不严重。土体深厚,呈红色或黄红色,比较粘重,多块状结构,剖面各层分化明显。

红壤性土 是红壤土类发育的初期阶段土壤。因其成土年龄短,土层分化不明显,基本不具备淀积层,属表层、母质层剖面结构。上部土层很薄,土层下部即为半风化物的母质层。该亚类土壤面积不多,约12万亩。

黄红壤 属山地垂直带谱的土壤,位于红壤之上,黄壤之下,计有11.92万亩。黄红壤土层较薄,约40~60厘米,多夹有母岩风化碎块,但植被生长繁茂,自然肥力较高.有较明显的腐殖质层。基表层暗灰色,以下黄红色,质地为中壤,表层和淀积层呈粒状,母质为块状。

红色石灰土 红色石灰土成土时间较短,是受碳酸岩类母质影响而成的钙积土壤,在土壤剖面中钙的聚积情况不同,有的下层有盐酸反应,有的全剖面无石灰反应。土壤的酸碱度一般呈中性,微酸性。该土壤凡有灰岩层出露的地方都有出现,主要集中分布在寿安、南安等地,形成一条碳酸岩带。其下划分为二个土种。

厚层中有机质红色石灰土 占山地面积的1.1%,植被以灌木为主。土体深厚,有效土层在1米以下,表土层灰色,轻壤,碎粒状。

薄层中有机质红色石灰土 主要分布在大游山一带地势稍陡处,植被为针叶阔叶混交林,有较好的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高,有效土层20~40厘米,其下为石灰岩。

紫色土 境内紫色土集中分布在鲇鱼山乡凤岗、鱼山、新柳一带,面积万余亩。属紫色泥页岩酸性紫色土,成土年龄短,土层不厚,呈紫色或紫红色,质地粘重,酸性,自然植被以小灌丛为主,无明显腐质层。

黄壤 可分为山地黄壤、泥质岩类山地黄壤、黄棕壤三种。

山地黄壤 位于山地垂直带谱上,面积近万亩。主要分布在瑶里、西湖等地,下分泥质岩类和酸性结晶岩类二个土属。

泥质岩类山地黄壤 分布在西湖鸡冠石等处,在枯枝落叶层下方有10厘米左右的腐殖质聚积层,有机质含量高,暗灰色,中壤,粒状结构。再向下是灰黄色的过渡层,淀积层直至半风化母质层,上下土体均为黄色,厚约50厘米以内。

酸性结晶岩类山地黄壤 分布在四王头和虎头山等地,面积约万亩。有效土层含粗砂多,透水性好,易侵蚀,表土层乌黑,粒状结构,养份含量丰富。

黄棕壤 山地黄棕壤,位于山地黄壤之上,仅见于五股尖山上,海拔在1200米以上,土壤表层有机质极为丰富,呈黑色,向下逐渐过渡为黄色或黄棕色,土壤厚度一般在30~40厘米。植被以阔叶林为主,植物生长茂盛。

在山地黄棕壤之上的山顶平坦处,还分布着少量的山地草甸土,土壤有机质聚积丰富,表层呈海棉状,木本植物少,仅生长着少数低矮的黄山松,夏季则杂草生长繁茂。

第四节 植被

境内山环水绕,丘谷平原兼备,水源充足,草木繁茂。植被类型多样,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

森林植被 市境属常绿阔叶林植物区,森林植被复盖面积广,复盖率达56%;种类多,主要类型有针叶树林、常绿阔叶树林、落叶阔叶树林、针叶与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混交林以及竹林等。它们大部份分布在北部山区,其次是中部山区或半山区,呈块状零星分布。

落叶阔叶林的代表树种有小叶栎、麻栎、栓皮栎、锥栗、黄檀、山合欢、化香树等;常绿阔叶混交林的代表树种有青杠栎、甜槠、木荷、香枫檫树等;常绿落叶林中主要有栲槠、樟树等;针叶林中有马尾松、杉树等。多是次生的半天然林或人工林;针阔叶混交林有杉、松和槠树等。

由于人类长期活动带来的破坏,原始植被保存很少,大片森林不断遭受破坏而逐渐形成了众多的灌林群落。它们分布在一些低山丘陵和坡地上,主要有茅栗、映山红、乌饭、〓木、白栎、及小山竹等。另有一些分布比较广泛的、不稳定的灌木丛类型,如胡枝子、黄端木、乌药、漆树、厚朴、肉桂、杜冲等。

草被 山地林间河沟夹杂着众多的自然草被,主要的有禾本科草以及蕨类植物。禾本科草以丝茅草,蕨类以铁芒箕为主组成群落,分布在山坡上部,靠近山脊或丘陵地区的阳坡、半阳坡地带。其它还有白茅、芭茅、狗尾草、刺芒、野古草、狼尾草、狗芽根、金丝草、鸡眼草、胡枝子、菅草等,分布广泛。据调查,大面积连片的草山草坡面积约27.8万亩,小面积不连片的零星草地约15万亩。

农田植被 境内平原、丘陵、山区的田地,由于复种指数高,地面裸露时间少,总面积约在37.6万亩以上。其中水稻为主要农田植被,复盖面积约35万亩,大部份分布在东北部和中部丘陵盆地。在南部平原区还分布着近万亩的蔬菜地,蔬菜类型按植物分类达61个品种。主要有白菜、韭菜、黄瓜、辣椒、萝卜、苦瓜、芋头、茄子、冬瓜、南瓜、葫子、丝瓜、脚薯等。此外,还有麦、红薯、玉米、豆、芝麻、花生等旱地农田植被种类。

园林植被 城市道路、河滩、园林植被覆盖面积据1984年统计,达489.2公顷(7338亩),覆盖率23.2%,道路绿化树种多为速生树种。以悬铃木为主。河滩植被类型多样。有垂柳、梧桐、常绿灌木类、草类等。还有众多的庭院、阳台栽种着各类花卉瓜果,覆盖在地面及各种建筑物之上,形成了绿色的立体庭院被盖。

第六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资源

境内土地总面积4911660亩。按地形分类:山地面积2055039亩,占总面积的41.84%;洼地面积209728亩,占总面积的4.27%;平原面积1227424亩,占总面积的24.99%;丘陵面积1419470亩,占总面积的28.9%。

按特征分类:耕地面积376233亩,占总面积的7.66%,农口人均耕地1.5亩;山林面积3864003亩,占总面积的78.67%,其中有林地2312544亩,荒山地502463亩,草山草坡278982亩,其它770014亩;水域面积146367亩,占总面积的2.98%,其中山塘水库24000亩,可养殖水域面积18411亩;交通用地面积150297亩,占总面积的3.06%,其中市区道路面积115935亩(合77.29万平方米),人均道路3.43平方米;居民点、村庄用地面积137035亩,占总面积的2.79%;其它土地面积237724亩,占总面积的4.84%。

第二节 水资源

1980年调查,境内地表水资源丰富,经渡峰坑水文站实测,最大年(1954年)年径流深2013.1毫米,年总水量100.92亿立米;最小年(1963年)年径流深362.9毫米,年总水量18.19亿立米;年径流深平均值为949.4毫米,年总水量平均值为47.62亿立米。地表水资源总量在平水年(P=50%)为24.84亿立米。其中河川径流23.45亿立米,还原水1.39亿立米;枯水年(P=75%)为18.65亿立米,其中河川径流17.26亿立米,还原水1.39亿立米;特枯年(P=95%)为12.20亿立米,其中河川径流10.81亿立米,还原水1.39亿立米。按人口和耕地计算,全市人平均占有地表水资源5024立米,亩平均占地表水资源7292立米,均高于全省、全国水平。

境内地下水资源可动量为1.66亿立米,占河川径流量18.65亿立米的9%,地下水的补给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动态亦随季节更换而变化。据省水文总站的年降水补给地下水量资料,丰水年(P=20%)为2.60亿立米,平水年(P=50%)为1.66亿立米,枯水年(P=75%)为1.09亿立米,特枯年(P=95%)为0.55亿立米。(地下水量已包括在地表水资源中)

通过工程地质钻探储量估算,采用地下水给水条件较好的曹家岭、官庄、吕蒙三地区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仅为每日1.58万吨左右。在地表水资源充沛的条件下,地下水无开采价值,其部份地下水只在枯水季节补给天然河道,以地面水的形式流出。

据统计,境内平水年(P=50%)在1985年可利用水总量为26440.8万立米,需水总量26836.3万立米,需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10.8%;枯水年(P=75%)在1985年可利用水量为23569.2万立米,需水量为27705.9万立米,需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14.9%;特枯年(P=95%)在1985年可利用水量为20130.0万立米,需水量为36941.1万立米,需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30.3%。

第三节 矿产资源

境内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十六种,已开发利用的有煤、高岭土、瓷石、沙金、石灰岩、大理石、萤石、耐火粘土和黑钧矿九种。其中以瓷石和高岭土开发历史最为悠久,自宋、元以来,该矿的开发利用直接促进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在世界上同类瓷土均以此命名。

金属矿产

金矿 已发现的有金矿床,以砂金为主,多分布在东河流域和昌江流域。进行过地质工作的矿点有臧湾、麻前、古铜桥、高沙、金村、旧城、。韭菜园、芦田等地。已探明的现工业储量5324公斤,并在外蒋、赖家发现岩金矿化点,有待深入探明。

钨、锡矿多分布在大洲花岗岩体边部和金村花岗岩体边部。钨、锡共生的矿点有(含矿化点):大山坞、茅棚店、沙阳坑等地。钨矿点有青树下、潘村、门上、小坑坞、打锄坞等地。已探明钨矿工业储量4.66万吨,远景储量2万吨;锡矿远景储量4万吨。

铜、锌、银、镉矿 已发现的铜、锌、银、镉多金属矿床,仅朱溪一处。在外蒋发现铜矿化,已探明铜工业储量1.5万吨,锌2万吨,银170吨,镉223吨;远景储量铜2万吨,锌2.7万吨,银220吨,镉220吨。

非金属矿产

高岭土 因产自高岭村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高岭村至鹅湖一带和大洲一带,质地优良,开发历史悠久,已探明工业储量50万吨,远景储量200万吨。

瓷石 瓷石矿多分布在宜丰—景德镇断裂带及两侧的次级断裂带内。主要矿区有东流、坳岭、柳家湾、宁村、洪源、三宝蓬、瑶里等地。已探明工业储量520万吨,远景储量550万吨。

大理石 多分布在天宝岩山和寿安朱溪一带,其中天宝岩山大理石裂隙少、块度大、质量好,但品种较少。已探明工业储量2243万立方米,远景储量2237万立方米。

白云岩、石灰岩 主要分布在朱溪、李家山、马鞍山等地。已探明白云岩的工业储量6000万吨,远景储量3000万吨,石灰岩远景储量1亿吨。

萤石 仅在潘村和梅树坞两地发现。远景储量200万吨。

耐火粘土 分布在大岭、毕家岭、马鞍山、官庄一带,已知远景储量500万吨。

石英砂 境内石英砂主要为高岭土矿区的选矿尾砂。已知远景储量约300万吨。

煤矿 主要分布在仙槎、吴家棚等地。已探明工业储量100万吨,远景储量200万吨。

第四节 动植物资源

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区域内群山环绕,丘陵起伏,平原盆地兼备,河流纵横,自然地理环境优越,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

野生动物

旧志记载,清代境内林深茂密,鸟兽成群,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象鸬鹚“巢于法金都杨邳(峙滩乡杨溪)茂林,每日千百为群,分河食鱼不紊。宿原处,十年无改”。顺治九年(1652年),“虎穴西隅塔下,……伤人畜甚多”。又有金鱼“有红、白三尾五尾诸种,大者尺余”。还有许多珍稀动物出没于境内:明崇祯“十六年四月,有兽似鹿而小,由东门入城,居民获之扑死市中。两目下复有两目,或麖或云麋……”。野牛、熊、梅花鹿、猴、蟒蛇、猪豚蛇、蛇龟等动物亦有记载。

由于长期以来自然生态平衡不断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少数珍贵动物已经灭迹或濒临绝境,野生动物数量相继减少。解放后,党和政府很重视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的政策法令。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以及绿化覆盖面的迅速扩大、野生动物数量锐减的趋势有所缓和。

兽类 已发现的主要兽类动物有各(狗犴)、猸(白面)、石犴(泥鳅扒)、黄狼、黄鼠狼、狐狸、狸子(箭猫)、香狸(野猫)、猹、青猺(花面狸或两头乌)、黄猺(青鼬)、狼、虎、金钱豹、豺狗、排狗、水獭、泥獭、黄鼠、松鼠、老鼠、水鼠、地鼠、野山羊、草獐、麂、梅花鹿、黑熊、野兔、野猪、豪猪、刺猬、(刺老鼠)、黄猴、穿山甲、蝙蝠。

上述动物中,以瑶里山区动物种类最多,而野山羊、黑熊、梅花鹿、黄猴仅在瑶里山区发现。

鸟类 据有关资料记载和发现,鸟类主要有鹳、白鹇、〓〓、雉、老鹰、鹭、杜鹃、竹凤、野鸭、水鸭、水鸡、斑鸠、莺、黄雀、麻雀、鸽、八哥、喜鹊、画眉、啄木鸟、乌鸦、燕、鹧鸪、翠鸟、竹鸡、角鸡、猴面鹰、猫头鹰、相思鸟、鸳鸯、青合鸟、红嘴甲(啄蛇鸟)、水乌鸦、白鹤、叫天子等。

蛇类 境内蛇种类甚多,遍布各地,以山区为最。常见的有松花蛇(两种,一为菜花蛇、一为臭花蛇),乌稍蛇、眼镜蛇(扁头风)、蕲蛇(五步蛇)、金环蛇(手巾花)、银环蛇(百步梯)、黄金条、烂肚鳌(一种腹蛇)、青竹标(分两种,另一为红绿青标蛇)、麻七寸(七寸毒或小五步)、盲蛇(俗名红颈蛇或两头蛇)、泥蛇(拱地蛇)。其中以乌稍、水蛇、松花、五步、七寸、银环等蛇较多。还有稀有蛇种猪豚蛇、蟒蛇等,虽有资料记载,但据调查现尚未发现踪迹。

鱼类 据调查境内至少有60余种经济鱼类。主要鱼种有鲩鱼(草鱼)、链鱼、鲤鱼、鳊鱼、鲇鱼、鲴鱼、鲫鱼(侧鱼)、鳜鱼、鳝鱼、鳗鱼、青鱼、鮊鱼、鳡鱼、乌鱼、石斑鱼、忍子鱼、泥鳅、刺鳅、鲦鱼、鳑鲏鱼、鳤鱼、黄〓头鱼。

两栖介壳类 主要有龟、鳖、蛇龟、河蚌、虾、蟹、螺蛳、蜗牛、青蛙、石鸡、大鲵(娃娃鱼)、蟾蜍(癞蛤蟆)等。

昆虫类 常见的有蚕、蜂、蟋蟀、蝉、螳螂、蟑螂、金龟子、蝇、螟蛉、蜉蝣、蚂蚁、白蚁、蚊、蜻蜓、百足虫、蝴蝶、萤火虫、毛虫等。

植物资源

境内植物已查明的约有217科788种。现按木本植物类,藤本植物类、竹类、草本植物类、水生植物类和苔鲜、茵及地衣类划分,记述如下:

木本植物类 主要有银杏、红头杉、香榧、粗榧、苏铁、马尾松、罗汉松、湿地松、杉木、三尖杉、侧柏、竹柏、圆柏、龙柏、鹅掌樕、玉兰、厚朴、木莲、白兰花、樟、肉桂、乌药、楠木、檫树、桂皮、天目木姜子、香叶树、香叶子、山胡椒、山苍子、石榴、山桐子、番木瓜、杨桐、厚皮香、石笔木、黄端木、野山茶、油茶、茶、米碎花、柃木、蒲桃、多叶山竹子、椴树、杜英、梧桐、乌桕、千年桐、算盘子、木薯、油桐、交誏木、重阳木、枇杷、杏、梅、梨、野山楂、茶果、李、月季、蔷微、木莓、厚叶铁丝莲、牡丹、豪猪刺、阔叶十大功劳、十大功劳、南天竹、木通、紫薇、瑞香、海桐花、合欢、山合欢、绣球、相思树、腊梅、紫荆、皂荚、皂角、黄檀、花梠木、绵鸡儿、胡枝子、槐、苦参、截叶铁扫帚、枫树、托木、杜仲、细叶黄杨、悬柃木、茅栗、垂柳、曲柳、杨梅、桤木、光皮桦、板栗、甜槠、苦楮、石栋、锥栗、栲树、麻栎、槲树、栓皮栎、木麻黄、榔榆、大叶榉、柘树、桑树、金花果、扶桑、变色木、冬青、枸骨、枳椇、卫矛、丝棉木、马甲子、枣树、柚、臭椿、香椿、楝树、柫树、川楝、佛手、桔、香园、大半夏、胡颓子、三角枫、五叶枫、青枫、漆树、黄连木、南酸枣、黄杞、野核桃、胡桃、化香树、枫杨、泡花树、光皮树、八角枫、喜树、吊钟花、丹桂、五茄、〓木、杜鹃花、灯笼花、马醉木、满山红、乌饭、荚竹桃、香果树、泡桐、梓树、菜豆数、紫珊、凤凰木、黄花槐、伯乐树、青皮树、紫金午、白檀、山矾、驳骨丹、金钟花、白腊树、迎春花、茉莉、小叶女贞、木栖、月桂、水团花、风箱树、虎剌、栀子花、栀子、糙叶木、满天星、六月雪、狗骨柴、忍冬、糯米条、接骨木、狗杞、白棠子树、杜虹花、大青、海通、杜荆、芭蕉、银鹊树、灯台树、花石榴、果石榴、使君子、风车子、木芙蓉、朱槿、木槿、金丝桃、梵天花等95科350种树。

藤本植物类 主要有冷饭团、南五味子、山木通、叶木通、五叶瓜藤、野木瓜、轮番藤、苍白称钩凤、防已、金线吊乌龟、千金藤、石蟾蜍、大血藤、猕猴桃、中华猕猴桃、小果蔷微、金缨子、寒莓、高梁泡、多脉悬钩子、空心泡、龙须藤、大托叶云实、鸡血藤、葛藤、薜荔、雷公藤、勾儿茶、三裂叶蛇葡萄、葎叶蛇葡萄、爬山虎、粉叶爬山虎、山叶崖爬藤、蘡薁、葡萄、巨锋葡萄、先锋葡萄、清风藤、飞龙掌血、波叶紫金牛、九节龙、钩吻、清香藤、络石、链珠藤、巴戟、羊角藤、茜草、钩藤、山银花、全缘叶紫珠、菝葜、黄藤等26科56种。

竹类 主要有棕竹、棕榈、观音竹、凤尾竹、方竹、阔叶箬竹、箬竹、刚竹、水竹、桂竹、毛竹、箭竹、罗汉竹、红竹、苦竹等2科16种。

草本植物类 常见的有牛蒡、野艾篙、小苦艾、马兰、紫苑、蟹甲草、蝙蝠草、兔儿伞、翠菊、菊花、野菊、大蓟、小蓟、黄鹌菜、天竺牡丹、一点红、一年蓬、兰草、大丁草、向日葵、莴苣、苦菜、剪刀股、火艾、野苦麻、狗舌草、一枝萤花、蒲公英、大艾、沙参、风铃草、土壳参、半边莲、桔梗、冬瓜、西瓜、甜瓜、南瓜、北瓜、瓠、葫芦、丝瓜、苦瓜、黄瓜、败酱、车轴草、砧草、茜草、车前、九头狮子草、紫云菜、苦苣苔、金鱼草、胡麻草、栀子草、松篙、地黄、玄参、阴行草、水蔓青、香椒、朝天番椒、番茄、烟草、茄、马铃薯、王珊瑚、霍香、筋骨草、野芝麻、薄荷、荆芥、紫苏、夏枯草、丹参、鼠尾草、黄岑、百黑香、马鞭草、紫草、黄胆草、牵牛花、水甘草、龙胆、睡菜、苦菜、铜钱草、樱草花、珍珠菜、报春花、樱草、细叶鹿蹄草、鹿蹄草、山芹、胡萝卜、当归、野胡萝卜、前胡、防癸、防风、珊瑚菜、土当归、土参、水珠草、柳叶菜、倒挂金钟、丁香蓼、水苋菜、千屈菜、水松叶、秋海棠、胡堇草、紫花堇菜、犁头草、香堇菜、地耳草、元宝草、花葵、锦葵、黄麻、田麻、凤仙花、榎草、大戟、译漆、地锦草、猩猩草、蓖麻、瓜子金、远志、白苏、芸香、蒺藜、金莲花、酢浆草、拢牛儿苗、鱼腥草、天竺葵、花生、木黄芪、紫云英、?扁豆、牛角豆、野百合、山蚕豆、山黑豆、大豆、蔓豆、甘草、胡豆、马棘、野碗豆、铁扫帚、鸡眼草、苜蓿、草木犀、含羞草、绿豆、菜豆、碗豆、苦参、蚕豆、草藤、草莓、水杨梅、蛇含、狼牙、翻白菜、地榆、白须草、梅花草、人字草、虎耳草、土三七、佛甲草、木犀草、南芥菜、芸苔、甘兰、花菜、大芥、金英花、鹅掌草、金龟草、黄莲、芍药、毛金梅草、苍耳、狗筋蔓、石竹、繁缕、马齿苋、牛藤、莲子草、野苋、苋菜、鸡冠、千日红、藜、地肤、菠菱、荞麦、马蓼、辣蓼、金线草、大黄、羊蹄、马兜铃、细辛、百芯草、苧麻、草苧麻、大麻、桑草、银线草、仙人指甲兰、泽兰、白及、银兰、金兰、石斛、赤箭、山姜、香雪兰、唐菖蒲、水仙菖蒲、薯芋、龙舌兰、石蒜、水仙、洋葱、山蒜、葫、韭、文竹、天门冬、挂兰、贝母、萱草、土伏岑、紫萼、玉簪、山丹、卷丹、麦门冬、黄精、万年青、凤尾草、油点草、莞草、野古草、百合、灯芯草、石菖蒲、天南星、虎掌、芋、观音莲、半夏、牛毛耗、针兰、乌拉草、燕麦、大麦、淡竹叶、芒、青茅、稻、糯、稗、狠尾草、甘蔗、黑麦、牛鞭草、梁、狗尾草、油芒、大油芒、醉马草、小麦、玉黍、芨芨草、节节菜、阴地蕨、观音座莲、芒箕骨、里白、长叶里白、钱线草、石长生、过坛龙、山苏花、絓羊齿、地柏叶、乌毛蕨草、金蕨、线蕨、风了草、骨牌蕨、羊齿、瘤足蕨、水龙骨、毛蕨、耳蕨、蕨、岩风尾蕨、蜈蚣草、八角莲、七叶一枝花等70科311种。

水生植物类 常见的有三叶狐尾藻、狐尾藻、水马齿、貉藻、萍蓬草、睡莲、鹿蹄草、毛苦荞麦、鸭舌草、雨久花、品藻、水萍、大藻、鸭咀草、龙舌草、苦草、泽泻、菹草、眼子菜、大叶藻、满江红、槐叶频、藻、水蕨、鹧鸪草、仙菜、解藻、丝藻、瑚珊藻、节节藻、蜈蚣藻、菱等约22科35种。

苔藓、菌及地衣类 主要有埃苏、竹荪、龟荤、鬼笔、毒蛇荤、瓢荤、松荤、青头菌、白帽菌、伞荤、磨菇、灵芝、茅荤、扫帚菇、银耳、木耳、扇状地衣、松萝、石耳、石芯等2科20种。

第七章 自然灾异

境内自然灾害以旱、洪为主,涝次之。灾情年内分布与自然地理条件相对应,夏洪秋旱,发生频繁。旱灾多于水灾,有连续几年少水或多水的变化周期。其危害特点是:洪害历时短,影响一条线,危害程度大;旱灾历时长,影响一大片。其它风、霜、雪、雹、地震等灾害发生次数少,危害性次之。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其它灾异,亦附后。

第一节 水灾

市境域为江西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每年汛期降雨量占全年的50%以上,且昌江上游地形陡峭,河道狭窄,水流落差大,集流快,江河水位变幅很大,对昌江流域内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一定的威协,成为境内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据资料记载,1884年(光绪十年)洪水最大,渡峰坑水位高达36.67米,超出警戒线8.17米,城乡一片汪洋。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6月22日洪水最大,实测水位33.85米,超出警戒线5.35米,水进入市街,中山路水深1.1~1.6米,工厂停产2天。1980年7月31日洪水涨率为最大,一小时达2.56米。

境内洪涝特点:主要由暴雨产生,而且时间一般集中在5~6月。同时出现的机遇较多,据1953~1980年资料统计,28年中有11年出现过洪涝,机遇率39.3%,其中特大水年6年,占21.4%,大水年5年,占17.9%。

第二节 干旱

干旱是境内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对夏秋农作物影响甚大,如果在雨季结束后连续20天内日降雨量不足10毫米,过程降水量小于20毫米,就会出现干旱现象。

据1953~1980年资料统计,境内28年中,有23年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干旱,机遇率高达82.1%,其中轻旱6年,占21.4%;中旱14年,占50.0%;重旱3年,占10.7%。1967年8月4日至10月10日,最长连旱日数竟长达68天。

境内出现的干旱灾害按时段分,主要有伏旱和秋旱,个别年份还可能出现春旱和夏旱。此外还有另一形式的大气干旱,又称干热风,多集中出现在7月上、中旬,出现机遇率约为46%,多年平均1.9天,虽然干热风出现很少,但和其它干旱同时发生,就会造成极为严重的灾害。

根据调查,历史上最严重、危害最大的干旱是1934年和1978年,较严重的干旱平均是三年一遇,历年干旱灾害详见下表:

第三节 霜雪风雹灾

境内4~9月是雷雨频繁的季节,一般雷雨来临之时,常伴有8级以上的大风,大风过处,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有时具有很大的局部破坏性,往往形成大风灾害。

1964年4月21日,在市区出现了24米/秒(相当于9级)的大风,部份输电线路中断,6幢民房倒塌。同年9月7日,在丁家洲出现了28米/秒(相当于10级)的大风,沿途电线杆刮倒,3幢民房倒塌,20人受伤,1人死亡。1966年8月29日下午5时16分至5时42分出现的34米/秒的强风,为本市有记录以来风速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风灾,数处草棚倒塌,死伤各1人。

雷雨大风来时,往往夹杂着冰雹,给农作物和房屋造成一定损失。据统计,在1953年至1980年的28年中,共有5年出现过冰雹。特别是在傍山丘陵地带,其下冰雹机遇率要高一点。

第四节 地震

境内断裂构造颇为发育。主要一条二级主干断裂,宜丰一景德镇大断裂横贯市区东西,境内长约60公里,在江西省境内延至500公里,为江西历史上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的地段。

据现有资料记载,境内发生过三次地震。最早一次见于《元史·五行志》,发生在1336年〔元(后)至元二年〕12月,震级不明。第二次地震发生在1756年12月17日(清乾隆二十一年十月十六日),震中位置在鄱阳附近,地理座标为北纬29°、东径116°7′,烈度为六度,震级为5级。境内其时同震,“一更后地震,有声如雷鸣,”震级约为4.5级。第三次地震发生在1820年5月(清嘉庆二十五年四月),震中位置在浮梁,地理座标为北纬29°4′、东径117°3′,烈度为五度,震级为4.5级。地震在“四月间辰时第三刻发动,当时县署内自鸣钟定之不爽,自县署屏墙前沿街以下并景德镇各处地微动,片刻即息,申酉之交,地动甚,不过一刻,至夜半地旋动,旋止。幸无损伤”。

以上三次地震级均在5级或5级以下,未造成任何损失,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资料表明,景德镇市的地震烈度为五度或小于五度。

境内曾发现过类似地震的现象,1983年7月6日,在市郊历尧油库出现油罐火车箱自行滑行二十多米以及堆放的钢管、砂粒自行滑落等现象,是否为地震所致,尚无资料可证。但异常现象发生在较为活跃的宜丰——景德镇挤压破碎带上,当不能排除有地震发生的可能。

第五节 其它灾异

境内虫、疫等灾害在历史资料上记载较少,危害也不大,现和一些自然异常现象合列表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