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概述

浮梁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经117°01′-117°42′,北纬29°09′-29°56′。东邻婺源县,西毗波阳县,南接乐平县和昌江区,北连安徽省祁门县和东至县。

浮梁县始称新平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12年)建置。后“因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而更名浮梁县。1960年9月国务院决定,撤销浮梁县建制,并入景德镇市。1971年1月,在原浮梁地域上设立景东、景西两个市区辖区。1980年4月改称鹅湖区、蛟潭区。1988年11月2日,经国务院同意,民政部批复,撤销鹅湖、蛟潭两区,恢复浮梁县。同年12月14日,成立“浮梁县筹建领导小组”,次年7月,选举产生了中共浮梁县第三届委员会。8月选举产生了浮梁县第四届人民政府。

全县共辖19个乡,4个镇,4个垦殖场,213个村委会,1635个村民小组。

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总人口26.93万人,非农业人口4.8万人。汉族26.9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9.9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76人。占全县人口的0.07%,男性14.282万人,女性12.65万人。县境东西最大距离为64公里,南北最大距离为66公里。政区面积为294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7人。

境域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属亚热带温热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1度,1月平均气温4.6度,7月平均气温28.7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0.9度,极端最高气温为40.8度。年平均降水量1752.7毫米,年最低降水量为1126.4毫米,年最高降水量达2673.6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84天。

昌江是境内主河,发源于安徽省祁门县境域,在波阳县姚公渡流入鄱阳湖。境内流程约80公里,河宽一般在150米左右,平均坡度0.786‰,水运方便,素有“昌江通衢”之称,是古代浮梁陶瓷生产和运输的生命线。

县域矿产丰富。已探明的就有4类30余种,如铁、银、金、钨、高岭土、长石、石英、萤石、大理石等。其中,黄金、高岭土、萤石、大理石、煤储量较为丰富。境域有银杏、香榧等珍贵的植物。

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完成42500万元,国民收入39438万元,工农业总产值51104万元,工业总产值26004万元,农业总产值25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4元,种植业以粮为主,经济作物有茶叶、油茶、芝麻、油菜、柑桔等。食用菌有香菇、木耳等。是国家“浮红”茶、商品粮、速生丰产林和省“蚕桑工程”生产基地。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以木竹加工、食品、采矿、建材、陶瓷、机电工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木材厂、“景岛”啤酒厂、鹅湖面砖厂、天宝大理石厂、绍洪酒厂、臧湾金矿、国营真空开关厂为县属骨干企业。

县内交通十分便利。皖赣铁路、206国道由南向北纵贯腹地。将扩建为国家二级机场的罗家机场离县城仅6公里。境内山川秀丽,名胜古迹众多。有著名的高岭古矿遗址,黄泥头古瓷窑遗址;有宋代红塔、明代汪明宠住宅、王仲舒祠堂和清代县衙;有中国工农红军赣北特委会、小源暴动、陈毅瑶里改编旧址;还有宝石、诸仙洞、万寿山摩崖和高山瀑布等一大批风景胜地。

浮梁县恢复后,经过领导和专家们的分析论证,新的县城设在离老县城(旧城)6公里,离景德镇市区7公里的大石口一带,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分期实施”的原则,编制了《浮梁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将县建设分为两期。近期(到2000年),县城人口预计3万人左右,用地4.5万平方公里。远期(到2020年)县城人口达8万,用地12平方公里。县城总体分为居住生活、商业服务、行政经济、工业生产、文化旅游五大区。把县城建成开放型、园林式、具有浮梁特色的瓷都卫星城。

复县四年来,县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累计投资3415万元,竣工房屋82幢,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实际完成8.8万平方米,铺筑水泥路面3万平方米,拓宽路基6万平方米,浮梁大道、浮梁大桥竣工通车,县城35千伏输变电工程已投入使用,县城200门自动程控直拨电话开通,2000门程控直拨电话已经省计委批准立项,自来水厂一期工程正在抓紧建设。

1992年,是浮梁县复县四周年,和复县前的1988年相比主要经济指标有了明显增强,国民生产总值完成42500万元,比1988年增长80.22%,平均每年递增15.9%;国民收入39438万元,比1988年增长78.99%,平均每年递增15.65%;工

农业总产值51104万元,比1988年增长45.32%,平均每年递增9.78%;农民人均纯收入834元,比1988年增长36.72%,平均每年递增8.14%;4年共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433万元,其他各级综合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