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天主教于明万历间(1573~1619)传入青原境内:传教士以其西方列强势力为背景,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利用施医、办学、社会救助等形式,让一些民众接受了天主教,使其在境内得以逐渐传布。新中国建立前富田、陂头、值夏有分堂,1941年富滩的田锻建起了教堂或教坛;吉安解放后,人们对天主教的信仰日渐淡薄,信教人逐渐减少,1956年陂头乡还有天主教的传教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天主教恢复活动;至1985年,文陂乡有13名信徒;青原区成立以后辖区内已无天主教。

附:已毁或在故址重建的寺庵和道观

寺庵

别峰庵位于青原山,在圣域祖关之内。

方广寺位于方广,华盖山,青原红亭背的河东街道赣江村,其麓有香慧庵。创建于唐宋年间,周必大所记《过方广》即此。

碪庵位于青原山小三叠泉右,僧无碍建以种茶,顺径下里许,有荆陇洞,过崛为定慧庵。

福居寺位于江东(今青原区河东街道),后改廻龙巷。明万历年间(1573~1619),知府汪静峰披荆斩棘开创基业,后之禅者又手写金刚经,藏在佛龛内,明崇祯年间(1628~1644),僧顽石辟地筑室,太史萧拙奄将它更名为鹿苑。后刘晋卿复名福居寺。

青又庵位于青原山,距净居寺百米左右,又名青幽庵。地基紧靠青原山,夹谷而出,连绵不断,故名青又庵。

西来庵位于河东街道庄塘村委会金坑村(黄金坑村)下方。

黄龙庵位于河东街道夏家村与天玉交界之黄江桥上。清同治十一年(1872)修。

定慧庵位于青原山,距碪庵一里左右。

南桥庵位于青原区河东街道斋楼前水口,清乾隆年间(1736~1795)合都建造,光绪九年(1883)又进行公修。

石勋庙位于河东街道浒岗庙山下,从青原红亭过万善桥百步,就是石勋庙。庙面对着侍郎山的石壁,石壁高约百尺,有瀑布悬挂,下面有个洞,洞中是龙王潭,地面用石块砌成。瀑布虽小,但高悬空挂,好像玉珠将要滴下。旁有不落叶的枫树,实际只是外观相似的黄佗树,本地人认为是一种吉祥的兆头。刘氏先贤、状元、修撰刘同升记载说:“七祖是长沙定王的后裔,石勋、石薯、石村三庙也和刘氏同祖,为七兄弟。”庙中有宋咸淳九年(1273)的石碑,敕封昭应侯。诰后列太德平章军国事、魏国公似道,不写姓氏,这是宋代的惯例。过去,每年从九月初一至九月十五日朝拜。

南平王庙位于河东街道西坑,即平坡庙。神即钟传,仕唐,为镇南节度使,封南平王。初立祠于阳台岭。宋熙宁间,一夕大风雨,庙自山上徙于平坡两山间。遭水旱疾疫,祈之立应。傍竖梦阁郡,士人占梦于此,宋四翼千户、里人刘正甫与弟德甫,施田五十石入庙,以赡庙前渡船。

灵官庙位于河东街道邓家下坊,始建年代失考,2004年修复。

慈济庵位于河东街道梅林秦家村,创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光绪十七年(1891)合都募捐重修,现存。

村下庵(下庵)位于河东街道梅林秦家原大队茶厂处,传说下庵为和尚庵,有和尚一百余人,已毁一百余年。

大塘头寺庙位于河东街道大塘下村,创建于清乾隆间(1736~1795)。

崇宁寺位于河东街道芫下杨家庄(青原区天立小学正对面50米)。创建于唐宋,相传与青原山净居寺方丈之间斗法失败导致寺庙的香火渐消,原有和尚99个。

茶庵位于河东街道。

西度庵位于茶庵之南,原为道教场所洞元观。

南山庵位于滨江街道。清光绪年间(1875~1908),刘家、麻家、红光等社区民众募捐重修。

老爷庙(灵官庙)位于滨江街道刘家社区老村东,始建年代失考,于20世纪90年代拆除。

水月庵位于滨江街道,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坊廓乡71都合都重修。

宝寿寺位于天玉镇桥上村。唐所建。

仰庵位于仰山(今天玉镇)。原为道教场所,清初改为寺庵,守僧名“不也”。

小金城寺位于天玉镇岭上村花原,始建年代失考。有石,倚而平,即孝子王大临醉卧之石。临父被盗号泣,请代盗释之,晚号醉轩。

地福庵位于天玉镇岭上村,虎背山南偏东8公里处,始建年代失考,吉安解放前焚毁。

资福寺位于天玉镇流坊村上刘,刘氏前祖先有姓李的,也有姓黄的,传说明崇祯十六年(1643)始建,清朝初建成,前后三栋,两侧厢房,吉安解放初期焚毁。

龙集寺位于天玉镇流坊,周必大称为龙庆寺,紧靠大云山,在青原山的右边,从待月桥经过期岭就到了龙集寺。龙集寺由唐代僧言师建造。元至正年间(1341~1368)僧元鑑进行过维修,明洪武二年(1369),僧了智重建,明正统九年(1444)僧惠满又进行维修,由太常卿广平程南云书写碑文。禅堂有对联“经归藏龙归海,云在天水在瓶”,由罗洪先书写。清康熙七年(1668)僧天如又进行维修,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又重修前殿,清道光二年(1822)重修后殿,清道光十一年(1831)增建观音堂。

碧林庵位于富滩镇张家渡村烟棚下。旧传,为孝子匡昕读书处。

回龙庵位于富滩镇张家渡村下沙。

金盘庵位于富滩镇富滩村沿浣江河岸村旁边,富滩世德堂民众创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

慈云庵位于富滩镇。富滩仁孝堂民众创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

西来庵位于富滩镇沿游江河岸村旁边一富滩垂裕堂民众创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2010年修复。

三头庙位于富滩镇龙口曾家村,清初由附近几姓人共建,是村民敬祭神灵保佑不涨大水、太平丰收之庙。

嵩华山寺位于富滩镇古富村,悟能和尚创建于唐代初期,传说寺庙中一井终年不竭,井口两活蛙常年守在此地。

西竺庵位于富滩镇古富村西面,创建年代失考。

相公庙位于富滩镇古富村。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由附近有识之士创建,传说一相公赴京赶考在虎溪过木桥跌下溪中淹死,附近人为防悲剧再发生,便集资建了此桥,并在旁建庙。

龙头寺位于富滩镇古富村委会彭家与萧家两自然村交界处。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文化大革命”后修缮,一彭姓老人管理。

南华山寺位于富滩镇固山村。清嘉庆十七年(1812)由村民捐资创建。肇基山寺位于富滩镇施家边村。施坊诸姓人创建于明代末期。崇福寺位于富滩镇施家边村渡头。清代中期由附近民众捐款合建。

洞云庵位于富滩镇古富村。

翠林寺位于富滩镇南团村下梁,明末清初由当地名贤所建,传说曾有上百和尚居此寺中。

白竺寺位于富滩镇社山村,现白珠庙水库内,与远尘庵、朱陵观相近。明颜伯玮读书处。

远尘庵位于富滩镇社山村,朱陵观的东面,有西岭崖廉镶嵌,所以又叫狮崖。它的下面是白竺寺。

吉祥庵位于富滩镇社山村委会流汶塘自然村东边300米处,清代中期四达方各姓人捐资修建,吉安解放前曾驻过四达乡公所和乡苏维埃政府,解放后驻扎过四达公社等,1957年起改办四达小学、社山附设初中班的小学,此时庵舍拆除。

土祖庙位于富滩镇社山村委会流汶塘自然村西面,原下吉安府的驿道旁,元代时期当地人修建。因庙旁有小街,故香火兴旺。后因改道,庙渐废,至吉安解放前夕仅剩几堵倒墙。

鹫岭古庙位于富滩镇绕园村东,明代初由绕园村刘、李姓、泉塘民众创建,庙中有两栋建筑,有围墙,吉安解放前夕已废,现仅存遗址。

经书庵位于富滩镇渡头村,浣江北岸,建于清初,清代至吉安解放初期办过书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曾氏妇女主持,于21世纪初多次修葺扩造。

寨下庙位于富滩镇三友村委会寨下村北面的浣江河边,清初由附近五瑕下方各姓人捐资修建,“文化大革命”时被拆除。

大公庙位于值夏镇塘陂村(西塘)。

盘古山庙位于值夏镇万胜阳门。明弘治年间(1488~1505),刘油受当时状元公罗一峰点化,从佳山徙居今阳门村,为保新居平安,在两村之间的盘龙山建一庙,安上神位,庙名为盘古山。庙名三字是罗状元亲书,至今仍清晰可见。曾设过私塾。

潭溪古庙位于值夏镇南田村舍南村。创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

古潭庙位于值夏镇南田村张坊自然村。创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传说有一深不可测的潭,潭中有龙,建庙为祭拜神龙造福人类。

崇福庵位于值夏镇大前村寨前自然村。清乾隆元年(1736)由善男信女捐资所建。

七姑庙位于值夏镇永乐村七姑岭,北宋景德元年(1004)由附近村民捐建,2003年重修。

宝善庵位于值夏镇万胜村与文陂乡北溪交界处,宾兴书院左,明崇祯年间(1628~1644)重修。

娘娘殿位于值夏镇七姑岭,药师古寺右。

药师寺又名永乐寺,位于值夏镇七姑岭北面,唐天宝六年(747)建造,明洪武年间(1368~1398)毁于战乱。明永乐九年(1411)重建,明宣德六年(1431)铸钟,并铸有铭文,太仆卿曾皋有记。

水月庵位于值夏镇黄州村,建于明万历(1573~1619)间。

一天门位于值夏镇马埠村与万胜村佳山自然村交界之山上,隔富水与值夏车田村、圩镇相望,建造年代失考,“文化大革命”期间拆毁。

芳神庙位于值夏镇坪上村。明末由坪上坊各村民捐建。

灵观庙位于值夏镇大前村路边村。梁天锡创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

茎草庵位于原纯化乡,详址无考。

西华山寺位于富田镇。由王安炳主持教务,1996年恢复活动。1996年登记。

崇先寺位于富田镇匡家村,距文山祠里许,宋末粹然长老化缘而建。后祠毁,寺僧迎丞相像寺中祀之。不久,复建祠。明刘松过寺拜信国公像,诗云:“丞相祠堂野烧空,犹存遗像寄禅宫。弟兄岂计安危异,孙子终怀祭祀同。黄叶断垣鸟绕树,绿芜深院马嘶风。可怜惜华归来恨,城市累累落日中。”后改名为崇仙寺。

嘉济庙位于富田镇匡家村,匡氏创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

玄坛庙位于富田镇匡家村,匡氏创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

齐天庙位于富田镇匡家村,匡氏创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

半山寺位于富田镇匡家村,张延徵创建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

神厅庙位于富田镇匡家泥塘村,创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

护庵位于富田镇陂下村,清光绪十七年(1891)始建,包括佛堂、僧人宿舍、书舍等,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

紫沙庙位于富田镇陂下村,弘冈山又名紫沙庙,创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清咸丰六年(1856),陂下村遭太平天国军毁损,几十年后,在僧人默谦的主持下重修。吉安解放后,庙宇全面翻修,修补石佛11尊,新增佛像28尊。

财神庙位于富田镇陂下村,胡先绍、胡守诚创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

文岗山庙位于富田镇陂下潭炉村,罗福安创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

耕耘山庙位于富田镇陂下潭炉村,罗家源创建于清朝。

玉华山庙位于富田镇陂下下坪村,创建于清朝。

彭祖庵位于富田镇横坑村,又名回龙庵。循规、循矩、循端三兄弟约明嘉靖四年(1525)创建,地名庵掂(里),中堂有“彭城世祠”、“寿域重开”两块木匾,建筑面积为1200平方米,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气势雄伟。另辟有经堂、斋室等配套建筑。和尚始有2人,后增至30余人,香火鼎盛一时。后开辟了书院,供方圆几十里的学子就读。清武举钱宝俊,六晶官员钱瑞芝、钱翰香、钱光鲁先后在此就读。“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现仅存门楼和一块“彭城世祠”牌匾,牌匾保存在“顺公堂”。

南禅寺位于富田镇王家宗祠诚敬堂右前侧,始建年代失考。青原山禅宗分派于此,易名“南禅寺”,相传白玉蟾曾居于此。寺分两层,内有观音堂、娘娘庙,楼上有走廊。寺前有焚烧塔,塔呈六角形状,高2米,法师圆寂后焚尸处。寺对面隔水塘有三座法师金身塔,塔呈六角形状,高4米,贮藏法师骨灰处。1937年,南禅寺毁于战火。

报国寺位于富田镇文家村,文山“大小面”山顶,与天马山主峰隔河相望,遥遥相对。创建于南宋末年,专为祭祀文天祥及其父母妻儿。多次毁于兵燹,当地百姓多次自发捐建。

上乘庵位于富田镇文家村文山旧隐(又名道体堂)旁,文祖钮创建于顺治十六年(1659)。

大兴庵位于富田镇新安高庄何家村,海秋创建于元末明初,现重修。

菠萝庵位于富田镇新安草坪上村,创建于明朝中期。

上天宝庵位于富田镇王田村,曾氏创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相传文天祥骑竹马在此上天。

下天宝寺位于富田镇王田龙尾村,创建于宋朝。现存三米高古塔宝座。

观音岩寺位于富田镇木湖村大坑观音岩,李健创建于清朝,是自然景观,岩下一送子观音像,求子者众多,传说妇女只需去朝拜摸一颗小石子带在身上就可怀孕,后木湖村民捐资建造了一座小庙。此地是红军第二次反“围剿”的主战场。

玉皇庙位于富田镇木湖大坑村,康一伦、康一泮创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传说山为夫妻山,又叫天女散花,两山白天分开,晚上则合拢。

竹林庵位于富田镇木湖李家村,李氏创建于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其地修竹丛生,故名。

竹林庵位于富田镇横坑枫树塘,始建年代失考。

观音庙位于富田镇龙会新居村,创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

仙坛庙位于富田镇水口北韶村,萧天叙创建于明朝,有“天下三坛半水,此占半坛”的传说。

永兴山寺位于富田镇水口村,郭雍睦创建于宋末。

龙回寺位于富田镇水口蕉芫村,创建于宋朝。

平善庵位于新圩镇炉下村,创建于清朝。

洪生堂庙位于新圩镇炉下村,始建年代失考。

天赐山寺位于新圩镇新圩街,创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238)。寺内有一块明代进士曾皋撰的《重修天赐山寺》碑,记载了寺庙的渊源及当时重修寺庙时的历史。

耕云庵位于新圩镇璋塘村,梁宗煌创建于明宣德二年(1427)。宠济庵位于新圩镇洋田村,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回龙庵位于新圩镇雅吉村,刘国裕创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

王江庵位于新圩镇城山村羊角庵老石桥旁,二进三直,前后有厢房八间,左边偏房三间,曾设私塾。创建于明朝。现重修。

集福寺位于新号镇城山村城山张家村东面,始建年代失考,紧靠富水河,二进,供奉欧阳相公(欧阳修)、武安君。

茁城山寺位于文陂乡东部约12华里的茁城山上古寺坐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一井两进,大门额上镶嵌一块文天祥手书“芗城名山”红米石匾,长1.72米,宽0.50米,虽已断为三截,但仍可拼接成整体,字迹清晰可辨。

景德寺位于文陂乡香城山郡城隍庙右,唐代建造,明永乐年间(1403~1424)重新修葺。

灵瑞庵位于原纯化乡,现址不祥,罗洪先曾肄业于此。

大乌山寺位于东固畲族乡龙家塘大小源村,创建于唐神龙元年(705)。198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真君庵位于东固畲族乡古竹南源洲村,创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

仙观庙位于东固畲族乡樟洲樟坑村,始建年代失考,1989年冬重建。

公王庙位于东固畲族乡樟洲寨背村,始建年代失考,1990年重建。

南源寺位于东固畲族乡白云山村,陈宗橈创建于清同治九年(1871)十二月。

罗很庙位于东固畲族乡白云山村,创建年代失考。

竹子坝庙位于东固畲族乡六渡村,创建于清初。

白云山庙位于东固畲族乡白云山村,始建年代失考。

小乌山寺位于东固畲族乡黄沙养军山村,谢氏创建于元朝。

水东庵位于东固畲族乡江口和丰村,创建于明朝。有刘子龙的“菩提场”题字,毁于“文化大革命”。

神坊庙位于东固畲族乡殷富村,创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

宝石山庙位于东固畲族畲族乡峰岭罗坑口村,始建年代失考,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建。传说明月当空的夜晚,此处会放光,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道观

文陂万寿宫位于文陂乡淺陂村,陂头街中段西侧。建于清乾隆后期。占地1119平方米,三进砖木瓦结构。是江西乡村万寿宫建筑规模最大的。宫殿前有242平方米的墙园,建造时间稍晚,墙体中镶有“建造园墙乐输鸿名榜”碑刻,有“大清嘉庆四年(1799)立”落款。进入大门的第一进是挑角飞檐、雕龙画凤的大戏台,登上二级台阶,进入二进忠孝堂,忠、孝、神、仙四字分别大书在宫墙左右。二进与三进之间用天井、青石栏杆隔开,使三进成为相对独立的万寿菩萨神龛祭祀的地方。万寿宫入口为牌坊式门楼临街而建,上有三开间式垂花门罩,镶嵌“万寿宫”匾额。前两侧院门为拱门,中为一字门。中门红石框、楣,麻石槛,宽1.6米,高3.3米,门楣为石雕。门楼距万寿宫约50米。墙园的左右侧皆为拱门,上书“天不夜”、“月常明”。宫殿中大门上悬“王江铁柱”匾牌。

富田万寿宫位于富田镇木湖大坑村。清雍正年间(1723~1735),康秉桃建。第一次反“围剿”时,毛泽东曾亲手在墙壁上书写红军《十大政纲》,已圮,现存基脚。

富田万寿宫位于富田镇木湖樟树下村。民国时期建。

值夏万寿宫位于值夏镇下街游江河边,现值夏中心小学内,由值夏当地人修建,修建年代失考。2008年拆除。

东固万寿宫位于东固畲族乡古瑞林坳背村。始建年代失考,房子保存完好。

东固万寿宫位于东固畲族乡六渡张家背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十方善信筹款建。

东固万寿宫位于东固畲族乡殷富村。始建年代失考。是东龙游击队诞生地,红三军团驻地,1928年被靖卫团焚毁。1965年在原址上建了村级小学和大队部。松青观位于文陂一带(原纯化乡),详址失考。宋嘉定年间(1208~1224),道士袁巢云创建。元至元三年(1266)寇毁,道士刘宏道重修。

大庙又名芗城庙,位于值夏镇值夏小学内,南宋胡轻倡建。20世纪90年代校舍改建时拆毁。

仙女庙位于新圩镇城山村城山对面岭中部,始建年代失考,二进共四房,敬奉碧霞元君,曾设私塾。1958年拆毁。

古城庙位于河东街道友谊毛家自然村。会龙记云,青原西十里许有庙,曰古城,祀陈高祖武皇帝也。创建于隋大业年间,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重修。

朱陵观又称洞岩观,位于富滩镇棠溪村境内。观后有山,叫方广山,与青原山相连。山前有一巨岩,岩下有一天然丹霞石洞。涧泉流经洞岩上,飞瀑下泻,形成洞帘,岩上树根,白如银丝,垂至洞口。洞口不大,洞内宽大,洞两侧悬崖陡峭,萝藤密布,古树荫翳。洞崖之上,宋朝以前有一坛,叫玉华坛,相传是曾仙童得道升天处,夜间可见坛中亮光。洞崖东西两边各有一涧,东面之涧,旁有一岩,叫自雨崖;西面之涧,深数十里,涧口有一块棋坪石,过涧有一座山脊,向南突出观前再折转向东延伸,就象一条巨臂怀抱观岩。这座山脊有两个山峰,北为玄秀峰,上有震灵坛;南为对剔峰,上有回风亭。涧水沿4两峰流出,出口处溪水迴流,形成小沙滩,称其为沙涌,也叫鹿渡,上面建有石板桥,为进出朱陵观的必经之路。桥前建有康王庙,庙旁有一颗大樟树,能荫蔽千人。

汉朝时,此地被张天师列为365座洞天福地之第360位。东晋时创观,传郭璞曾来此游历,唐贞元七年(791)吉州刺史阎粟辞官来此修道,此前曾有谢佩仙、彭仙、刘仙、道童曾在此修炼得道。南宋初,值夏胡轻在此创朱陵书院,其孙胡槻,胡藥皆在此就读,后皆中进士,官尚书。宋末,文天祥题有书卷。至元朝,胡蚀依孙胡鸣皋管理朱陵观,举义兵抗击贼人,朱陵观因此被贼人焚毁。后胡鸣皋之子胡兰宛管理道观,重建道观,恢复了往日面貌。元至元二十年(1283),著名词人刘辰翁游洞岩,作《吉水洞岩朱陵观玉华坛记》;明初解缙游洞岩,作《游洞岩》诗,永乐四年(1406)冬,作《重修青原洞岩朱陵观》记。此后又有张鳌山,曾皋等名贤大儒到此游览。

朱陵观初名洞岩观,阎粟入道后,御赐观名“朱陵观”,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06)奉诏改名为“宝寿观”,北宋英宗治平中(1064~1067)恢复观名为“朱陵观”。道观的大堂叫“据梧”,胡蚀建有自雨亭。名人题咏有:刘将孙书“寻吾”刻于石崖;解缙书写唐代戎昱诗二首并题诗;张鳌山题写“朱陵”二字;曾皋书“回风亭”等。

上世纪五十年代,朱陵观、洞岩皆遭破坏,道观建筑废圮。1993年,因京九铁路建设需要,在此创办铁路道渣厂,洞岩被开山采石所毁,1998年6月,道渣厂停办,改为石料厂,取其优质石料破碎后,用于工程建筑和铺设道路,今观、岩皆荡然无存。

天玉观位于青原城区北部,距城区10公里原本叫天狱山,相传此山之山神神通广大,能镇住世上恶魔孽妖,玉皇大帝得知此事后,将世上的妖邪全部赶进天狱山中,此山便成为妖邪魔鬼的炼狱。唐时即有道观,因名天玉观。

天玉观自古形成庙会,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四方百姓来此朝拜,盛况空前。

真常观位于滨江街道金竹社区马寨前村,今井冈山大学附中校内。吴(三国)嘉和年间(232~238),道士杨仙来到庐陵,在郡城水东来苏坊,标竹为坛,祈雨应灵,后凡有祈祷必定灵验。宋乾德元年(963),道士尹抱元自玉笥山来,建造堂殿,宋治平中(1064~1068)赐额“真常观”。明洪武三年(1371),刘在耕道士修葺,以竹色如金更名为“金竹庵”,始设学堂,进士刘珏曾在此读书。(一说真常观的刘真人有奇异之术传世。人们称他为刘神通,其门徒得其医诀。明崇祯年间(1628~1644)改为庵时,长出浅紫色的竹子,竹杆与竹节之间有黄文相间,犹如黄金碧玉,所以叫做金竹庵)后观毁庵废,今为井冈山大学附属中学校址。

西华山道观位于富滩镇张家渡村北面西华山顶,雄居赣江东岸,遥对永和镇,是青原区境内一处历史悠久的道教场所。

西华山,古称华盖山。相传,唐末时此山紫气腾空,雷电交加,天气有异象。仙家道士仰慕不已,当地百姓以为天赐祥瑞,便在此建道观敬祀上帝,观名崇先观。此观因临赣江,往来崇圮者众,并相传神明灵异,因而名闻遐迩。

两宋时,增建道观,有九皇真武殿,华盖崇元宫等,但观宇规模不太大。

西华山西临赣江,异峰突起,三面迎风,冬季冰雪不易融化,所积雪水据传可医治疾病,百姓以为神奇,四乡香客,纷至沓来,道观名声大振。

明隆庆五年(1571)的一天晚上,众信徒在崇元观商议扩建修膳事宜,忽然,真武殿左边墙脚突然塌陷,出现一个洞口,后掘起一个石雕閥髅函。是夜电闪雷鸣,风雨大作,淹没房舍林木,乡民惊恐万状。后因道士使人抛扔污秽之物乃止。此后维修增建道观殿宇,共有:玉皇、九皇、真武殿,文昌阁,崇元、华盖宫,观音玄坛,雷神堂;附属用房有:斋宫、宿庐、庖;畐;还在左隅建有精百堂,以备士大夫游憩。隆庆六年(1572)乃成。

西华山殿宇建成,为区域内道教盛事,四乡香客、文人雅士、方外仙道云集于此,接踵朝拜,或吟诗抒怀,或作文记胜,后人汇辑而成《西华遗集》。江西右参政张恒(浙江嘉定人,万历进士)作序,进士泰和王鸣臣撰《西华山重修殿宇碑记》,梁(五代)道士尹蓬头、宋制度史赵潘、宋萧(江西清江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明吉水周述等有诗作。

西华山还建有六祖庵(本章附录“寺庵”记述),为佛道同山。

洞元观位于河东街道,在茶庵之南。

仰山祠位于天玉镇,仰山中。旧传阎聚、谢子和诸仙驻足地,当地百姓遂建祠以祀,成为道教场所。明末富滩施家边施逢觐、天顺进士山东海阳人萧鼎等隐居于此。后为佛教场所,名叫仰庵。

龙王庙又名潇游庙。位于富滩镇江南村,雄踞浣江边的悬崖上,明代初由原吉水县沿江人(水南和富滩一带)捐资修建,庙内供奉龙王塑身等。庙旁有风月亭和瑞贤亭,亭下的龙王潭深不可测,潭下游分布三险滩。原水上交通者路过此,要进庙拜龙王菩萨。“文化大革命”时,庙宇被破坏。1970年修建了螺滩水电站,龙王庙下的深潭险滩变成了库区。20世纪末由赖姓青年倡议重修。

碧霞观位于富滩镇古富村文水公路右侧,创建年代失考。

南华山道观位于富田镇横坑村,钱氏创建于清末,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毁于第二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现仅存基脚。

真君阁位于富田镇王家村天马山山顶,唐景福元年(892)始建。宋仁宗倡佛,景祐三年(1036),真君阁佛道合一。南宋时,少年文天祥常上山向僧道求学,中状元后,亲笔题写“天马名山”镶嵌于山门之上。邹彦明辟馆舍于侧稍平坦处之官寨,曰:半山书院。周必大常来此教授《四书》、《五经》。明天顺年间(1457~1464),孟昭重修。现址已改名天马山寺。

子萧观位于富田镇江背观前村,创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

老大将庙位于富田镇陂下村,胡熙鳌创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

康王爷庙位于富田镇陂下村,胡进礼创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江居山庵位于富田镇王田太坪村,匡啟皆创建于宋建炎元年(1127)。道观位于东固畲族乡敖上拱桥村(无名烈士墓地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