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诗词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毛泽东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毛泽东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毛泽东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渔家傲反第三次大“围剿”

毛泽东

一九三一年秋

英勇红军凭肉搏,

地动天摇风雨跃,

红旗翻处白旗没。

雷霆落,

今日渠魁应活捉!

注:这半篇词是围绕着第三次反“围剿”期间1931年8月11日的黄陂战斗而作,下半篇词未见记载流传。

游罗岗祠

朱德

罗岗山下罗岗祠,留有文山四首诗。

忠心为国声名在,仪表堪称后世师。

红四军军次葛坳突围赴东固口占

陈毅

一九二九年二月

大军突敌围,关山渡若飞。

今朝何处去?昨夜梦未归。

带梦催上马,睡意斗寒风。

军号声凄厉,春月似张弓。

尖兵报有敌,后队转向东。

急行四十里,敌截已扑空。

东固山势高,峰峦如屏障。

此是东井冈,会师天下壮。

打铁的,铁打的

刘立云

有关东固山渼陂籍中将梁兴初两个别号的由来--

写下他的名字,我就听见从远处传来

密集的枪声,凄厉的厮杀声

如一股尿越迫越近

越迫越近,用什么也堵不回去

街坊们惊惶四起,纷纷关门闭户

惟有他依然不熄灭炉火

依然赤裸着胳膊

锤起锤落,在叮叮当当打铁

当一颗慌不择路的子弹撞进门来

晚当一声,落在他脚下

他拾起这一小块铁,这一小块

发烫的铁,会飞的铁

突然知道他手中的这把锤子

他铁砧上的下一块铁

该怎么打,该打成什么模样了

我不明白的是,这个身高一米八几的

打铁的,这个被手枪,步枪

长眼睛的狙击枪,被射击时如同咆哮的

马克西姆机关枪,当然还有

在上甘岭,被美国人动不动就一秃噜

一秃噜的汤姆冲锋枪

从各个方向,从各个时间的深处

移动着,反复瞄准的目标

当年他打铁,当年他在尿频尿急般的

枪声中,从容淡定,门户洞开

难道就是在等待一颗子弹的

突然造访和召唤?

而且他还长着两颗巨大的门牙

在未来的道路上,你说他是早就知道

有许许多多的苦难

许许多多的仇恨,和无边无际的

痛疼,需要他去狠狠地咀嚼?

是啊!战争是一枚多么坚硬的核桃

如果你要把它嗑开

如果你要咔嚓一声,再咔嚓一声,把它们一枚一枚地

咬个粉碎,从中取出人脑般的干果

那你是要长出黄金般的稀缺之牙?钢铁般的锋利之牙?还是岩石般的亘古之牙?虽然我不知道他那两颗大门牙,到底是用什么做成的但我知道他那可不是两颗平庸之牙,凡俗之牙

但我知道不管是铁打的,还是铜铸的

他一路遇上的核桃

都被他咔嚓、咔嚓咬碎了

七十年后,我来到他的故乡渼陂

来到他当年打过铁的街道打过铁的铺子,寻访他的英名但此刻已人去楼空他用过的名字,也由打铁的改为铁打的。一片土地都为他感到光荣是的,是的,他参加过开国大典是个战功赫赫的开国

战将。墙上写满的文字介绍说

在历史的天空下

他冲锋,他呐喊,他九死一生所有的子弹遇上他

都哆嗦,颤栗,突然改变了方向

我相信,从打铁的到铁打的

是一部书的善始善,是一条奔腾不息滔滔不绝的大河,从涓涓溪流,历经九九八十一湾,九九八十一难,终于走到了大海这可不容易啊!因此那这三个字的排列组合,如同鬼斧神工点石成金。如果你也想撬动它们也想改变相互之间的位置,除非能撬动三座大山(作者为中国作协会员,诗集《烤蓝》2010年获“鲁迅文学奖”诗歌类第一名。这组诗选自《烤蓝》,创作于中国作家协会采风团2008年5月赴青原区创作采风活动期间。)

春天的雨(外一首)

徐明

春天是一只蚕吗

经过冬天的孕育

竟吐出这么多

拽不断的丝

将大地裹了个严实

煽情的暖风

卿化绿色生命

枝桠间探出

一张张嫩黄小嘴

听雨

徐明倾听细雨绵绵的诉说

爬满青苔的小屋

滴落忧郁

你说灰色的心情是孤寂的

我说来一道闪电

让所有的郁闷哗然而下去

大江大河奏响奔腾乐曲

彩虹升起的时候

大海为你鼓荡阵阵清澈

我会守望在海边

闻你散发的蔚蓝气息

大江小河也耐不住寂寞

萌生出湛蓝的思绪

春天,拖着长长的丝线

开始走出抑郁

走向咬破蚕茧的

又一次腾飞

读雨

徐明春雨柔柔地飘然而至

为喧嚣注入了一丝清新

临窗读雨

雨丝编织的款款锦帛

把思绪牵向远方

封尘的记忆经过漂洗

泛起阵阵湿润的温情

风景摇曳着表达感动

透过爆响的新绿

依稀听到夏天呼吸的声音

(此文2010年5月17日发表于《人民日报》,并入选《2010年度中国优秀诗歌年鉴》,作者系青原区委书记、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草鞋•斗笠

萧韶光

挛生兄弟

战友情谊

以革命的名义联手

顶天立地

斗笠为民族遮寒避雨

草鞋追求披荆斩棘

以铺天盖地的气势

将华夏屈辱的岁月

扶起

我敢说

草鞋最配有脚劲的人

是中国最能走的鞋

“长征”是她的著名品牌

一对生命的印章

吻暖地球的印泥

戳出令世人惊羡的铃记

斗笠被提升到红色桂冠的位置

曾将革命的思维拔节

呵护那支清苦的劲旅神清气正

前景亮丽

这是一段

纤维质地很韧的历史

坚忍不拔百折不挠

那些遗留在征途的草鞋斗笠

生命力极为强劲

我想后来一定有过

草本的返青

笋尖的破泥

草鞋斗笠的构图

成为一个时代的标识

当代革履回首草履不难悟出

有油水的地方往往最滑

跌倒爬起来站稳都难

惟有草鞋稳当

丝丝紧扣大地的背脊

老区人硬说

“斗笠是天

草鞋是地”

斗笠草鞋同步走出

共和国的天地

(作者系青原区人大原副主任)

青原•渼陂抒情

龙艳华

春天的渼陂是色彩的王国。367幢明清建筑是渼陂先人构筑的最遒劲的笔墨,永慕堂、求志堂、牌坊、楼阁、古街两侧蜿蜒的商铺深深浅浅写满渼陂这张古老的宣纸,每一笔都是一个传承百年的故事,每一笔都是一个见证沧桑的印痕。房前屋后是粗壮浓密的香樟、枝叶舒展的柑子树和依依杨柳,是金灿灿的油菜花、红艳艳的木槿花、粉红粉白的桃花李花,是悠闲自在披着五彩缤纷羽毛的成群鸡鸭,是丰厚妖婭的绿草与青苔。清晨,淡淡的雾霭轻抚着鳞次栉比的屋宇和如黛的远山。傍晚,袅袅的炊烟倒影在明净如釉的天空,唇红齿白的男人女人在这座斑斓的村庄穿街串户,闲聊着一个又一个春情荡漾的逸闻趣

事。这是春天里画一样的渼陂。

水是渼陂永远奔腾的血液。富水河如偃卧在村庄鼓胀的脉搏.河上横亘的木桥以同一种姿势守望这座村庄的水系和灵魂,已整整几个世纪。二十八口水塘是仙子下凡,使渎陂如绸似缎的衣裳闪烁着星子碧莹莹的光芒。村庄里的时光总是湿漉漉的,让人欲罢不能。村庄里的树因水而灵气四溢,常年响着流水的声音,卧龙樟一如榕树落地生根发枝,连理樟被滋润得枝繁叶茂,根须纠缠在地下、枝叶拥抱在云间,日夜交换汩汩汁液。三月的雨洒在层层叠叠的灰瓦上.打在曲曲折折的鹅卵石步道上,渗进一环缠一环的春水里,醉了渼陂无数根筋骨,酥软如怀春的少女:那一团团浓得化不开的烟雨啊,潮湿了村子里所有的万物生灵。于是,村人多情,游人多情,整个春天.渼陂情思如潮。这是春天里水一样的渼陂。

走进淺陂的春天,恍若穿越幽深的时空隧道「梁氏宗祠永慕堂内雕梁画栋、飞檐翘角,17双石柱,20副嵌字联,砖雕、石雕、灰塑、彩绘、墨绘在古老的屋宇里尽情绽放诗文、典故、花鸟的世界。建于明朝的古街呈S型,现存600多米,镶着青石板与鹅卵石,108家店铺林立两侧,携手并肩。街心,“天不夜”“月常明”的万寿宫曾夜夜通明。街口,中西合璧的吊楼曾上演过多少爱情故事,又有谁知道?在西式教堂凭一朵绣球注定一世的姻缘,那是古村渼陂与世界与时代相融的浪漫与执著。这些足以延伸一个个斩不断、理还乱的渼陂遗梦。梦中帆影点点、船歌号子此起彼伏、码头上人头攒动,梦中灯红酒绿、觥筹交错、笑语喧天,梦中男人勇武、女人善感,演绎一幕幕悲欢离合的陈年旧事……亦真亦幻,如隔世雨夜絮絮叨叨的吃语。这是春天里梦一样的淺陂,穿行渼陂灿若繁星的历史长河,千年的文化积淀流畅在心尖。养源书院、敬德书院、明新书院和文昌阁屹立在春风艳阳里。扑面而来的家训、格言、警句、匾联厚重得让人无法呼吸。“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持身如玉洁冰清”,“世事让三分天空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朗朗的乡音诉说着五谷丰登、人文昌盛的渼陂。“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是渼陂人的最爱更是毛泽东的最爱,一个伟人就是这样与一个千年古村融为一体!一段红色革命斗争史曾在这里光耀如日中天。谁能忘记永载史册的“二七”会议曾照亮劳苦大众的眼睛!谁又能忘记上个世纪30年代初这里群星闪烁、众望所归,养育了四位将军,锻造了几十位共和国的先驱,播洒下呈燎原之势的革命火种——使美仑美奂、细腻的渼陂镀上了铁水般的辉煌。这是春天里火一样的渼陂。

这是耕读并重、官商并立、文武并举、义利并蓄的渼陂,这是在春天里花枝招展、引吭高歌的渼陂!

(作者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本文发表于2009年5月29日《光明日报》文艺副刊,并入选《2009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散文

青原山求学记

王梓坤

1945年秋,我有幸被国立十三中录取,来到青原山念高一。这次报考的过程,可以写成一篇小说,可惜我没有这种才华,只好实话实说。

我出身于十分贫苦的农民家庭,11岁时父亲逝世,母亲是无文化的农家妇女;我兄长比我大16岁,这一家就靠兄嫂务农维持,而田地是租的。我初中是在江西省立吉安中学念的。除初一上学期外,没有一个学期能缴足学费。幸亏级任老师高克正先生替我说话,学校才同意缓交。当时正值抗日时期,物价飞涨,学期初缓交的学费,到期末已不够吃两顿饭了,所以学校也就不催。就这样混过了初中。

毕业后暑假在家劳动,十分辛苦。母亲兄长都对我说:你看,家里穷成这个样子,上高中是绝对不可能了。我自己也觉得家长已尽了心,不能再给家里添困难了,所以就死了继续上学的念头。于是,每天从早到黑去田里帮工,功课已丢到九霄云外。这样一天天下去,忽然一个晚上,奇迹出现了。我收工回来,脚还未洗,遇到同村的王寄萍兄,他问我愿不愿意去考高中。我说当然愿意,只是我身无分文,没有去吉安的旅费。他说我帮你。我又说,我的初中毕业文凭因欠学费还扣在吉安中学,没钱去取。他又说我帮你。这真是喜从天降,但怎么对家长说呢?他们是不同意我再上学啊。我只好撒了一个谎,说是去报考银行,那时邮局和银行是铁饭碗,母兄当然会同意。于是免去劳动,让我温课;我便跑进山上树林里,大约复习了一星期,便跟着王寄萍去吉安考十三中。

来到青原山,真是进了天堂,但见同考者不少是富家子弟,还有家长陪同,我未免感到自身寒酸。记得英文是在一间大房子(也许是礼堂)里考的。老师个头不高,戴眼镜,挺文弱,典型的书生。他用英语讲话,觉得很悦耳。两天考完后,回到家里,又是整天在田里拼搏。太阳像一团火,从头上直泼下来;赤脚踩在开裂的地上,感到火烫,上下夹攻,自身也成了一团火。亿万农民何时才能翻身啊!

一天晚上,刚从地里回来。把小桌搬到门口吃晚饭,点上一根灯草的小油灯,光小如豆,脚还没有洗呢。忽然有人拿了一张红纸跑来,边放爆竹,边大喊:“恭喜!恭喜!考上了。”一家听了,都非常高兴,只是我心中打鼓,我考的不是银行呀!幸好,我还得到了公费,加以家乡父老多方劝说,家里终于卖掉一条小牛,让我上了高中。直到今天,我还因为这条小牛为我丧命而忐忑不安。

以上讲了我上高中的经过。那么上大学呢?这自然又是一个更有趣的故事。不过只能留待以后讲。

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主要靠教师。十三中老师余心乐、马巨贤等先生,学术水平的确都很高。这与校长陈颖春先生多方引进人才密切相关。可惜我入学很晚,赶上十三中倒数第二届,无缘听到陈校长的教诲。在众多师长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有三位。

漆裕元先生挑着粪担,穿过山前小街,这使我们大吃一惊;后来乂听说他与陈校长有姻亲关系,更使人惊讶。漆老师教英语,通堂没有一句中文,除课文外,他还常常讲点时事。教我们不要轻信国民党的报纸。说看报要看字里行间无文字的消息,意思是要听弦外之音。他介绍我们看密勒士评论报,这在当时算是比较进步的。可惜漆老师不久就离开了。时间虽短(大约一年),但他同情劳动人民的先进思想却大大感染了我。记得他走后有人给我寄过密勒士评论报,不是漆老师还能是谁呢?

传说黄贤汶老师是江西数学界四大金刚之一。我们班很幸运,高中的数学都是他教的。他上课不看书,不带讲稿,一直讲下来。演算推理却极严谨,不会出错;黑板字写得漂亮,语言又风趣,无形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集中起来,不觉下课铃响。有一次有人临时问他一道代数题,他立刻不假思索地在黑板上演算,最后结果与书末的答案一致。这使学生们心服口服。黄先生教学认真负责,吃过晚饭黄昏前后还给我们补过课,把黑板搬到教室外面上。

级任老师是邓志煖先生.他教国文,讲《说文解字序》,自然是够难的了。邓老师的古书读得多,能背的也多。他平易近人,谦和得像是我们的大师兄:同学们常到他的工作室(兼卧室)去玩,他就会情不自禁地背诗词或古文,这自然会引起我们的兴趣。1998年,邓老师出版了《梦樵诗词文寄情集》,从中可以看到邓先生文学修养之深,诗词创作之精以及感情之忠贞专一。

感谢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为我们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们班(文光二班,1945年入高中部)开展了许多课外活动,同学们稳中有升地表现了自己的才华。我们出了好几期墙报,其中有不少生动活泼的小品文;组织了“心心学社”交流学习心得,传播革命思想,宿舍里常常飘扬着动人的琴声。善于操琴的有沈吉弘、贺月亮同学:同班功课好的有万家珍、黄明珂、谢南英、吕润林、罗嵩森等。后来我去长沙考大学,是吕润林出的旅费,真是雪中送炭的好朋友。

金色的日子虽然一去不返,却永远留在深深的追思和怀念之中。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求学青原山的过程.如果没有王寄萍的帮助,如果没有十三中的录取,我的最高学历是初中毕业,我走的会是另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勤奋拼搏是基本的,但机遇和人际关系也非常重要。在分岔路口甚至会起决定的作用,而要能抓住有利的机遇,又必须平时努力,做好准备。理想、勤奋加机遇,实是成才三要素,这是我的一点粗浅的体会。

(作者系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天祥

王剑冰

秋雨连绵的十月,我在吉安的大地上穿行,这雨下了好多天,带着些微的寒意。如在北方,一些树叶子随着这淅沥的雨声会残落一地,但这里,那些树却越显得郁郁葱葱。雨水把一条乡间的小路早早打湿,路两旁的红土有些被溅到了路上,使那条路远远望去.也便红红染染的。

我们去的是一个叫富田的镇子。在车上我就想着这个名字,它一定是带有着某种寓示,是富裕的田园吗?到了近前,车子跃上了一道古桥,黎生指给我看桥下的水,那水清清婉婉,发出深蓝的幽光。一些雨落在水中,溅起点点涟漪,有鸟在水上飞,像是喜鹊。

黎生说,这条水叫富水。我又想到富田的名字,或可是来自于这条水。

镇子其中一个是文家村。村子着实显得十分老旧了,青石铺就的小路引着我们到达一个个衰落颓朽的房前,房屋上还有着各个年代留下的标语口号.其中红军标语随处可见。可见当时闹革命的时候,这里曾经是红色根据地。这些房屋早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很多的房屋再没有了人迹。

有时正愣着,一个破旧的屋门开启,会走出一个姗然老者,打望一下来人,门就又合了起来。一两条不知谁家的狗从哪个巷弄穿出,并不吠叫,木木地看我们一眼,又消失在哪个过道中。

当地的干部说,很多的年轻人在外边闯荡,有些老人也被孩子们接走了,剩下的是一些恋旧、恋祖的,再不愿意离去。那些老房子随时都会有一两处落下一片瓦或塌下一根標。

就是这样一个一个的老屋,组合成一个文天祥的故土。不大的文家祠堂,在节日的时候,还会聚集起一些说道一些感叹和一些欢笑。

据说,当年文天祥聚义勤兵,在自己的家乡招募了数千青年壮勇,这些人同文天祥一样满怀一腔豪情正气,血洒疆场,没有再回来。文家村从此人气不旺,由一个大村落渐渐衰微。

越过中间的那条村落,我去看过相邻的另一个祠堂,那比文家祠堂超大不知多少倍的豪迈气概,让我禁不住感慨万分。

迎着淋漓细雨,车子依然顺着那条乡道蜿蜒而去,渐渐地,就看见一个红石牌坊,停下车子再往上走,攀上高高的绿草相拥的台阶,站立在了一代英烈的墓前。“志可凌云文能载道,生当报国死不低头”,一幅墓联道尽了墓主的亮节高风。传文天祥被捕后,欲绝食自尽,清军押解文天祥北上,船只路过赣江,文天祥计算至家乡的吉州,自己的生命即可完结。绝食后的文天祥曾经在船中悲号:丹心不改君臣谊,清泪难忘父母邦。文天祥对家乡的感情同对祖国的感情一样,而家乡人民对文天祥的爱也是如此。他们以文天祥为荣,为自豪。

家乡人拥在赣江两岸,他们也不希望文天祥北上受降,想要留住文天祥的家乡气节。也有人说,当时还有喊着叫文天祥赴死舍生的,然而那些天赣江水风急浪大,船行速度飞快,文天祥没有得以死在家乡的岸边。

文天祥被押至燕京后,义士张千载仰慕文天祥的气节,两年多坚持去狱中送饭。文天祥被害后,张千载冒死收拾了文天祥的头发、指甲等遗物,背负南下,才有了现在的这个墓葬。文天祥的遗体是由江南的十义士安葬在了北京小南门外。肉体的入土并不重要,不朽的精神万古传扬。

文天祥被囚的三年中,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诺他为元朝的丞相。宋朝降元的小皇帝和那些内阁大臣也来劝说,均遭斥责。即使他的弟弟来劝说,也同样遭到责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把苟且的生斥如粪土,把浩然正气升华为一个高拔的境界。

“如今宋皇都投降了,你作为忠臣,就要依照君主旨意,归附我朝。”

“圣人言:社稷为重君为轻,君不以国家社稷为重,如此之君我为何还要忠于他,君降臣不降!”

文天祥曾在一度被捕后逃脱过一次,逃脱了就重举义旗,他的义就是国家社稷。这同岳飞的忠、关羽的忠不同,他把人生价值与社稷安危紧紧系在一起。文天祥的忠义、正气更值得尊崇和发扬,这也是人们对文天祥精神与人格的认可和尊崇。多少年来,海内外的文氏后裔总是不断地来到文天祥的家乡,祭拜这位忠臣孝子。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它说明了一种指向,一条脉系。这或可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

雨更大了起来,山峦变得一片迷蒙,有云在飞掠。回头望时,那白色的云气全然笼罩在了墓地的上方。文天祥,比起那些卑躬屈膝的灵魂,你一定是安详的。

想到文天祥《正气歌》中有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著名散文家)

东固英雄谱

韩小蕙

我站在赣中西部半空的云端上。

白玄滚滚,波翻浪涌;青天碧碧,大气磅礴。东面,是连绵百里的井冈山脉,万刃如森林的刀枪剑戟,“刺破青天铐未残”;西面,是苍茫七百里的罗霄山脉,群峰像千万挽在一起的手臂,“倒海翻江卷巨澜”!

是的,这里恰是中国两大英雄山脉的中间连接点,左边是名扬天下的井冈山,右边也是一座英雄山,它的名字叫“东固”。

降落到地面上,东固山在江西省吉安县青原区境内。无论是鲜花缤纷的春天,还是跳鸟齐鸣的夏季,抑或是万叶霜红的秋日和苍翠依旧的冬月,只有深入到它的腹地,才能看到山峰的气象是怎样的奇伟,山势的气魄是多么雄健。你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慨叹:“这样壮阔的大山,人类怎能跟你比肩?”

然而,就在并不久远的八十年前,在这座大山的逶迤小道上,曾走着一群气冲霄汉的英雄。他们高举着红旗,背着梭标、大刀和土枪,还有从白匪军那里缴获来的步枪、机关枪,穿林海,跨莽原,和敌人周旋在这茫茫的大山中。在朴素而本色的东固革命斗争纪念馆,我第一次惊奇地看到了以下一段记载:

土地革命初期,赣西共产党人赖经邦、高克念、刘经化、曾炳春、李文林等,领导开辟创建了以东固为中心,地跨吉安、吉水、永丰、泰和、兴国五县边界的东固革命根据地。这块曾被陈毅元帅誉为“东井冈”的江西早期革命根据地,为江西苏维埃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乃至为中国革命,都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这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在吉安城内工作、学习的东固籍共产党人赖经邦、高克念、刘经化、曾炳春等先后回到家乡。9月,他们在东固敖上召开会议,完全靠自己对时局的清醒分析和对地方情形的深刻了解,果断作岀了“依靠东固险要地势和良好的群众条件,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正确决策,并迅速付诸行动,顺利实现了将革命重点由吉安向地处偏僻、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东固农村的转变。可以说,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创建,几乎是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罗霄山脉进军、开辟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时进行的。

1929年1月,毛、朱率红四军从井冈山突围游击赣南时,途中与追敌国民党军李文彬第21旅交战失利。此后,红四军被敌军尾追堵截,粮弹缺乏,饥寒交迫。2月2日军部在寻乌县圳下,又遭国民党军第15旅袭击后,部队更陷困境。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前往东固根据地去和江西红军会合。到达东固后,红四军得到了一星期的休整补充,伤病员得到妥善安置,精神上亦受到江西红军红二、四团和东固人民高昂斗志的巨大鼓舞,使全军将士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大增。老同志们回忆说:“东固根据地是红四军创建中央根据地征程中最重要的加油站。”

我在李文林烈士的遗像前久久驻步,久久注视着这位以前闻所未闻的先烈。他的名字,在毛泽东当时的著作中,是和“朱德•毛泽东式”、“贺龙式”、“方志敏式”的割据方式相提并论的。1929年4月13日,毛泽东在于都县城以红四军前委名义,给在井冈山地区坚持斗争的湘赣边界特委写的一封信中,详细介绍并高度评价了东固革命根据地秘密割据的经验。毛泽东写道:

“在全国或一省总暴动以前政权的形势(式)和武装的组织大需讨论,依照两年的经验,在全国至少有一省用总暴动方法推翻统治阶级的政权以前,小区域苏维埃政权公开的割据是有害而无益的,如湘潭、醴陵、平江、永新、莲花、遂川不仅失掉群众,连党也几乎失掉完了,不仅不能解脱群众若干的经济痛苦,农村城市的经济基础一齐毁败完了,即此问题即是使群众失掉而有余。这番我们到东固则另是一种形式,反动势力已驱逐了,权力完全是我们的,但公开的政权机关和固定的赤卫队都没有,邮路是照常的,商业贸易是照常的,边界所受的痛苦此地完全没有,敌军到来寻不到目标,党的组织和群众的组织(农民协会)完全秘密着,在接近总暴动之前,这种形式是最好的,因为这种形式是接近群众而不致失掉群众,武装群众不是守土的赤卫队而是游击队,而二十五支枪起手的七九两纵队,现改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差不多抵得上四军的三十一团了,他的战术是飘忽不定的游击,游击的区域是很宽的……他们消灭了很多的靖卫团,打败了三十六旅的二十七团,他们经常是一角五分一天士兵伙食,从不发生经济问题,他们与省委特委的关系很密切,交通也方便,敌人完全奈何他们不得,用这种方法,游击区域可以很广,即是说发动群众的地点可以很多,可以在许多地方建立党和群众的秘密组织……”

毛泽东对“李文林式”割据模式的评价和肯定充分证明,东固割据模式和经验,使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李文林烈士的面相很好,白白的圆脸,目光和善.像一位典型的文弱书生。可是他当年打起仗来,也是林冲一个,同时韬略过人。我和他四目相对,不由自主地脱声说出:“历史从来都是坚如磐石的。”

当年东固根据地创建的平民银行,今天仍然还在,3年前中共中央宣传部拨款维修,建成了革命教育基地。这是一座二层中西合璧式小楼,灰顶,白墙,紫红色木质窗根,带有上世纪20年代“洋为中用”的典型风格,在当时算是相当时尚的建筑。1928年,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活跃根据地的经济,中共东固区委决定沟通与白区的贸易,成立“东固平民银行”。当年10月,东固党组织筹集基金3000银元,将银行办了起来,到1929年又扩大基金8000元,发行纸币2万元,对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苏区群众非常支持平民银行的开办,纷纷筹集资金,有的妇女还把结婚时陪嫁的银手镯、银项链、银耳环、银戒指等往平民银行送……东固平民银行印制了中国工农政权的第一张纸币,纸币分一元、五角、一百文、二百文四种,流通于东固根据地以及邻县地区。1930年10月,毛泽东、朱德、陈毅亲临视察。1931年东固平民银行发展为“江西工农银行”,后又与闽西银行合并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

进入大门,但见前厅后厂式的格局基本没变样,营业柜台、办公窗口、造币用的印刷机等等都还在。墙上挂着一些老照片,介绍的是当年在这里工作的人员:有一位消瘦的老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这座房屋的主人,当年带领全家都参加了革命,同时把家产也都贡献给苏维埃政权。他的老伴和儿子穿着围裙,趴在一台简陋的机器前,在忙碌着印制钞票。有几张褪了色的苏区钞票被保留了下来,沧桑地镶在玻璃镜框里,票面上,中间是镰刀、斧头、五角星,还有列宁头像。

讲解员大方地扯开嗓子,为我们唱了一曲红军时期的江西民歌,声如裂帛,高亢、激情、温暖、明亮。唱的是:“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

歌毕,她介绍说:东固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为伟大的苏区革命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1934年,中央苏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节约运动,时任中央土地部副部长的胡海同志,第一个从家中自带粮食到机关吃,节约口粮支援前线。在他的带动下,中央苏区家住本地分了田的干部,纷纷“自带干粮去办公”。这一佳话,成为苏区干部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典型事例。75年后的今天,也是对党员干部进行廉政教育的最生动的教材。

然而让人壮怀激烈的是,当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东固成为公略、万泰、兴国三县红军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1935年春,国民党军大举清剿东固,时任中共公万兴特委书记的胡海和中共江西省委代理书记曾山所率游击队被敌军打散,分散突围时,他们取出一面书有“艰苦奋斗”四字的红旗,一分两半,胡海拿起“艰苦”那半面,曾山拿起“奋斗”那半面,二人相约:革命胜利后再将分开的红旗合拢。痛惜哉,胡海在突围中不幸被俘,被关押到南昌国民党监狱,坚贞不屈,被敌人杀害。同时整个东固根据地的干部和群众,先后被残酷杀害了几千人,一时血流成河……

这被用熊熊烈火和滚烫的热血书写的革命历史啊——在东固的每一时刻,分分秒秒,我都感到崇高和伟大,喉咙里一阵一阵地发紧,有呜咽想一飞冲天!

八十年了,东固山头上的白云,散了又拢了,铺展成共和国的五彩云霞;东固大地上的青松,倒了又立起,皴染出新时代的郁郁葱葱。从风雨如晦倒阳光明媚,红旗满地;复到当空霹雳,雨打芭蕉収转而走到今天的高山为岸,深谷为陵-----东固,充满着崎岖艰险的东固啊,你深藏在大山头颅上的亿万

颗晶莹的晨露,终于化作了新生的倾盆大雨!

祝贺你,东固,终于走出了历史的阴霾!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2009.5.30创作于北京东单协和大院寓所)

文天祥墓前的沉思

胡刚毅

文天祥陵园坐落于青原区富田乡鹫湖大坑村东北的卧虎山,距文家村7.5公里。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笔者慕名专程前去拜谒这方心仪已久的神圣净土!

公天祥墓坐东向西,左右有两山如臂环抱,山下一泉澄清。纵目四望,坟地正处山环水绕中央。入园口,依次有牌坊、石拱桥、台阶、平台、神道、拜谒台等,神道长47米,喻文天祥47岁为国捐躯之意;台阶自下而上为12级、8级、3级,以示文天祥于1283年殉难。墓高2.6米,呈半球形状,墓前有祭祀台,两边各竖一墓表,有两条石阶拾级而上。一尊尊古朴威武的石俑、石马、石彪、石羊忠实地列于神道两侧默守千古忠魂。

该墓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一年,明、清先后重修。江西省人民政府分别于1983、1993年拨款重建。1987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课堂。这位民族英雄、爱国诗人一生波澜壮阔,正气煌煌,朗朗乾坤,惊天地、泣鬼神,书写了辉煌的人生。“青山有幸埋忠骨。”这里的一草一木是幸福的,它们与忠魂永在!

静穆、庄严、凝重的陵园里,山风在轻轻吹拂。我们伫立“宋丞相文信国公天祥之墓”前,默读着那一行行书法遒劲有力的对联和碑文:

志可凌云文能载道

生当报国死不低头

南宋状元宰相

忠臣西江孝子

天赋忠烈千秋志

祥赐英名万古存

……

"卧虎山”名不虚传!两座树木蓊郁的小山如虎足伸伏于前,虎头高高昂起。坟墓正建于虎之鼻尖。真正一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囲送青来”的山水画屏。坟后是郁郁山林,前面是小桥流水人家,远方是绵延起伏的重峦叠嶂,对面一山酷似一位跪伏于地的大臣正叩首称臣。碉啾的山鸟跳跃在林间,清亮的潺潺溪水流淌着寂寞岁月,游鱼历历可数、怡然自乐;远处农舍炊烟袅袅,如一条条洁白的小溪,缓缓流向碧蓝的天穹,无息无息……此情此景,谁不萌生“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之心呢?我知道,文天祥恰恰是从这山川间迈开举义旗抗元军的第一步!

云雾悄悄飘来,朦朦胧胧中,文丞相的形象在眼前越来越清晰……1236年文天祥出生于富田乡文家村,他自小抱负远大,学业堪佳,十九岁参加乡试,首试得中。次年进京会试,考取进士第一名——状元。当元军南下,他组织义军一万多人,奉召捍卫京师,开赴平江、常州前线,与元军作战。1276年,他封为右丞相,奉命与元军伯颜谈判,被无理扣押,并押往北方,途中写下数百首爱国诗篇。他在镇江逃脱,几经生死辗转到福建南平,组织督府军。宋端宗授任他右丞相、枢密使,都督各路军马,转战赣东、闽西、粤东一带,收复十余州县,席卷江南,元军吓破了胆,调集重兵阻截义军。可恨强弱悬殊,寡不敌众,文天祥在海丰五坡岭被捕,元军劝降,他出示《过零丁洋》诗明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元军无奈,解送文天祥赴燕京。途中好友张千载邀集十多名义士.一路尾随羁押的船队,以便见机营救。文天祥被押送至梅岭时,便开始绝食,心想死在庐陵(今吉安),忠骨埋归故里,元兵灌粥进水。文天祥叹道:“自被俘后,服脑子(冰片)二两,不死;绝食八天亦不死。”他决心与元兵抗争到底。抵大都(北京)后,元人许官封爵,利诱归顺,再则威逼严刑,毒辣拷打……四年囹圄,三年水狱,元人企图毁其忠贞,减其斗志,然而文天祥赤胆忠心,视死如归,于1283年1月9日,从容就义,时年47岁。当晚,张千载以百金赎文丞相尸首,安葬遗体,以密造的匣子藏其指发及文稿,历尽艰难险阻,运回富田交给文氏,1284年安葬在鹫湖大坑卧虎山。

文天祥举义旗反元未果,怀着深深的遗憾去了。这种遗憾是一种美、一种卓绝的痛苦而悲壮的美!他本可平平安安、沉沉寂寂过一生。多少状元都消融进历史无声无息的岁月烟尘中。但他选择了奔腾呼啸、轰轰烈烈的人生,选择了宁折不弯硬骨铮铮的人生!

生命是一条汩汩流淌的河,在暗礁、险滩密布的河段,方能溅起更多美丽的浪花。当民族危难、国家存亡之际,文天祥在勤王反元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地向前走去!万仞悬崖绝壁何所惧,在视死如归跌落万丈深渊的同时,人们发现:他站成一挂似银河奔泻、如雷霆轰鸣的瀑布,这是一条站立的河!他在人生的结尾处书写了一个光芒四射的惊叹号!

家乡人民怀念、敬爱他。当地流传的许许多多优美动人的做事似乎都与他息息相关。传说“富田八大景观”是八仙送给文公的礼物。话说一日,八仙来到富田天马山游玩,得知此乃下凡的文曲星文天祥的故里,表示要留下点礼物。韩湘子把笛子一甩,说:“文竹伴隐士,流波洗征尘”,“文山旧隐”后山出现了一片竹林;何仙姑掏出一枚海螺一抛:“风吹海螺形,此地出大人”,海螺便化作了一座小山;曹国舅将两块“莲花板”往下一扔,念道:“双童来讲书,故友不寂寞”,山腰处出现两块人形石头;蓝采和抛出两颗五色石子说:“邪魔来搅扰,双狮把隘口”,两座山间留出一条通道,形成天然关隘;铁拐李将铁拐往前一挫说:“上有铜壶滴漏,龙脉延续万年”,岩上立时出现了一线槽缝,恰容一滴水通过;张果老把“道筒”竖立河沿,化作了一座尖塔,说:“下有文笔点水,翰墨留香千秋”;钟汉离将手中的扇子扇了扇,顿时大雪纷飞;吕洞宾拨出宝剑,往前一指,一只老龟驮着一方印游到月光台下的河水里。也奇怪,以后无论河水涨多高,石印总浮在水面,成了一大奇观……这些巧夺天工的八大景观,既是大自然的造化,也寄托了当地百姓对文天祥无尽的哀思!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站在墓前,我肃立默悼,细细品读,读青山绿水、读苍松翠柏,读信仰、读坚贞、读崇高,读那彪炳千秋、永葆青春、不屈不挠的民族魂!让所有的虔诚都汇聚到这里,让所有的信仰铭刻在这里,也让那些贪婪、懦弱、变节、丑恶的灵魂跪伏于此。阴霾沉沉、电闪雷鸣中,他坚挺的身躯愈高大!狂风骤雨、冰天雪地里,他信念的火炬愈炽烈!浩浩中华,巍巍巨柱。他是真正无私无畏的大忠大义的化身:脊梁挺直,灵魂永远不倒!

真想、真想让大山的肺活量、瀑布的歌喉来高声朗读文天祥那首气壮山河、大气磅礴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让浩浩正气充盈神州大地!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青原区教体局党组书记。此文2009年8月在全国“首届中华之魂优秀文学作品征文”赛中获得一等奖,2009年5月1日发表于《光明日报》文艺副刊,入选《2009年中国散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