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二章 群众文化

青原区的群众文化比较活跃。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辖区内的公社和部分大队,组建了文艺宣传队,上演地方小戏,教唱“样板戏”,学跳“忠”字舞等:改革开放以后,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群众普遍参与。青原区成立后,每年都举办大型文艺活动,2002~2010年,连续八年举办“渼陂古村旅游文化节”,2007年举办第一届农民艺术节,2009~2010年举办了二届陂下古村民俗文化旅游节。此外还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扶持和引导乡镇农民剧团传承与创新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第一节群众文化活动

日常群众文化活动

2004年,吉安市“和谐吉安•魅力乡镇”演出活动在青原区值夏镇、天玉镇演出2场。2005年1月,举办“建区五周年”文艺演出。2006年举办“奋进五年•辉煌青原”文艺晚会。2007年,举办“放歌新江西,和谐进万家”启动仪式文艺演出,“城建之歌”文艺晚会和“平安之夜”文艺晚会。2008年举办“地税,发展,民生”大型广场声乐大奖赛。11月,举办了以“大地涌春潮”为主题的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文艺晚会。

2008年举办“青原区农村普法”文艺演出。

2010年举办“和谐吉安•魅力乡镇”启动仪式文艺演出。在组织大型文艺演岀的同时,各乡镇还自行组织了100余场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至2010年,共组织各种大型文艺演出29场演员1500人次,观众17万人次,投入经费60万元。

社区广场文化活动

2006年开始,城区群众自发组织跳健身舞。地点自由选择,多在广场、小区、街边。音乐和音响设备多由召集人自备。乐曲为流行音乐,舞蹈为集体舞、健身舞,随到随学,边跳边学。人员以中年女性居多,也有部分年轻人和男性参加,群众自得其乐,活动健康向上。活动时间为晚饭后至晚上十点左右。冬季寒冷天气和雨天,一般不开展活动。

青原区广场健身舞以火车站广场和正气广场参与人数多,规模大,影响面广。组织者备有专业的音响设备,教授舞技,并象征性地收取少许费用。

节日群众文化活动

2005年举办“青原区庆元旦”文艺演出。2006年举办“青原区庆国庆”文艺晚会。2009年9月29日,结合正气广场竣工庆典,举办“吉安市迎国庆文艺焰火晚会”,市委书记周萌,市委副书记、市长王萍及市、区四套班子领导与万名群众共同观看了晚会。

农民艺术节

2007年10月12~13日,青原区在火车站广场举办首届农民艺术节。农民艺术节的内容有:民俗表演。主要有舞龙、舞狮表演,地方戏《旱船》、《渔翁与河蚌》表演等;文艺汇演。主要有各乡镇农民剧团的演出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展出青原区农民创作的书法、美术作品,书法有行、草、隶、楷等作品,美术有中国画、油画、贴画、素描等作品,共一百余幅。

参演比赛及获奖

2003年在新干举办的全市“红土魂•井冈情”文艺汇演中,青原区选送的四个节目分获表演一、二、三等奖,创作二等奖及组织奖。2004年,《箍俚龙》及《天玉喷呐》在全市“金土地杯”农村文艺汇演中,两个节目均获表演三等奖;在全市“蒲公英”少儿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中,共有41幅作品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及优胜奖;9月,组织创作排练了一个舞蹈、一个小品、一首歌曲参加全市“三个一”文艺汇演,获演出二等奖、单位组织奖。2005年,区组织了14个节目参加江西省第三届艺术节,推荐了一个少儿舞蹈参加全省第八届少儿艺术节比赛,有1幅少年作品获全省第三届艺术节二等奖;“淺陂彩擎”参加南昌国际傩文化艺术周踩街表演,获得优秀表演奖。2006年10月5日,在广东番禺举行的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中国首届飘色(抬阁)艺术展演会”上,淒陂彩擎代表江西参赛获“入围奖”。2007年,《走进东固》参加了吉安市国庆文艺汇演并获三等奖。2008年,参加全省声乐大奖赛;原创主题小品《签字》参加全市小戏小品调演,荣获二等奖;选送的原创歌曲“走进东固”在全市重大文艺创作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并代表吉安市参加全省比赛。2009年参加全市“红歌大家唱”和“庐陵美、家乡情”大合唱。2010年器乐合奏《山村变了样》荣获江西省首届中老年才艺比赛优秀表演奖

第二节农民剧团

2002年以来,新圩、值夏等乡镇的一些文艺爱好者,自发组织在一起表演传统小戏,自娱自乐,继而发展成农民剧团,配备有必要的道具和乐器。一般是走村串户表演和在圩镇演出,有时也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演出活动和各种慰问演出。自编、自导、自演,时间不限,场地不拘,语言通俗易懂,表演形象生动,深受群众喜爱。区文化部门安排资金6万元,赠送音响设备3套给予扶持。

新圩农民剧团

2002年成立,由新圩镇部分文艺爱好者自发组织而成,称为“夕阳红剧团”,后改名为“新圩农民剧团”,有演员18人。表演的主要剧目有:《孙成打酒》、《补锅》、《补背裕》、《王婆骂鸡》、《因大失小》等,由“三角班”演变、改编而成的《补背裕》、《放羊记》等采茶戏,十足的地方口语,语言浅显易懂,比喻、逗趣、戏谑,加上扇子花、手绢功和矮子步,深受广大群众欢迎。2010年元月参加江西省农民剧团文艺汇演获一等奖,得到了省委书记苏荣、市委书记周萌的赞赏。

值夏农民剧团

2004年8月,值夏镇居民自发组织而成,有演员10余人,巡回表演地方戏剧、小品、歌舞等节目,主要表演剧目有:《打鸟》、《钓拐》、《张拐子娶妻》等。

天玉农民剧团

2005年创办,2006年停办,2008年重新组建,有演员16人,表演的主要剧目有:《功夫戒赌》、《良心记》、《乡里乡亲》、《追儿媳》等。

陂下村腰鼓队

2009年11月成立,有成员19人,2010年3月,第二届陂下民俗文化节时正式亮相。至2010年底,共投入资金14000元。

东固畲族乡红歌队

2009年成立,由东固号镇及周边群众组成,人数不限,教唱苏区革命歌曲,自娱自乐。

第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

2006年8月11日,举办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知识培训班,聘请市文化局、博物馆专家授课,培训普查员30人。2007年制定《青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成立以分管区长为组长,有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2009年3月,开展非遗普查工作宣传,宣传形式主要有广播电视宣传、报纸宣传和通过会议宣传。5月,召开全区非遗普查动员会,随后,普查人员深入村、组,开展全面调查。此次普查,实地调查了全区所有行政村、大部分村(居)小组,历时半年多。收集非遗线索50条。

2000年4月,根据省文化厅要求,再次对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走访民间艺人五十多人次,获取线索一百多条,收集实物221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

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同时,2008年青原区开始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至2009年7月,分别对“渼陂彩擎”、“富田喊船”、“新圩箍俚龙”等三个重点非遗项目进行包装、申报。2010年3月,以上三个项目,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第四节文艺创作

青原区文化底蕴深厚,自古至今,文学创作人才辈出,著述浩繁,艺术作品种类齐全,造诣颇深。文学创作在第三十五编和第十五编第六章中有详细记述,本章不予累记。仅记述美术、书法、戏剧、音乐等。

书法美术

区内现存的历代书法作品有:唐颜真卿在青原山题写的“祖关”;北宋黄庭坚在青原山书《次周元翁法曹游青原山寺长韵》、李纲书《游青原山记》;南宋文天祥在青原山题“青原山”、在大乌山题“永镇江南”、在琴城山题“琴城名山”、在富滩古富村陈氏宗祠题写“太邱第”、在富田文氏书《幕府杂诗》;明解缙在大乌山题“乌山仙境”、王守仁在青原山题“曹溪宗派”。此外,还在宗祠、庙宇、民居等处保存有大量书法作品。当代书法有启功题写的“临江古窑”、赵朴初题写的“静居寺”。青原区成立后,在正气广场镌刻有欧阳中石、崔承顺等书法家的作品。

区内现存的绘画有渼陂永慕堂的“太师少保图”、“冠(官)上加冠(官)图”,求志堂的“百寿图”、“百子图”。有的绘画珍藏于民间,有的则以檐画、壁画、板画的形式留存于宗祠、民居中。

区籍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有欧阳永祚、刘森昌、钱升飘等。富田镇云楼的梁仁银擅长檐画、壁画和对联。淺陂的梁必愈工于水彩画和国画,兼具书法,绘画《锦上添花》、2002年创作的国画《锦绣祖国》、2003年创作的书法《文天祥正气歌》,2004年创作的篆书《翰墨飘香、名扬天下》均获得奖励。

戏剧

古时候,境内没有专业编写的剧本和戏曲,创作活动很少,民间社团演出的剧目都是由老艺人口耳相传。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区内创作的战争史诗和戏剧小品,极富战斗性,对扩红支前工作和鼓舞士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军民组建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一些小戏目。如红军戏《三更鼓劝郎》,以及当地自编自演的《送郎当红军》、汉剧《公秉藩自叹》等小歌剧,具有浓郁的苏区地方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区内社会主义文化体系逐步形成,各乡镇都有文化站、农民剧团,编演各种剧目。“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文化体系遭到摧残,辖区内都以《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白毛女》等革命样板戏为参考,创作并演出样板戏。

青原区成立后,主要对一些传统的地方小戏进行挖掘整理和再创作。如值夏农民剧团创作了地方小戏《打鸟》、《钓拐》、《张拐子娶亲》;新圩剧团创作了《送礼》、《相亲》、《孟姜女过关》、《钓拐》、《四九看妹》、《孙成打酒》、《补锅》、《补背裕》、《王婆骂鸡》、《因大失小》等;天玉剧团创作了采茶戏快板表演唱《说天玉》。

组织人员创作了语言类作品《分爹》、《签字》、《送礼》、《值夏新貌》、《赞农合》、《卖算盘》、《相亲》、《魅力天玉》等;创作舞蹈类新节目《鼓舞声声》、《算盘飞舞》等。

2008年,区法院院长邹峰阳与人共同创作电影剧本《看山棚),2010年拍成电影。

音乐

古代,辖区内仅有民间歌曲,如山歌、田歌、灯歌、儿歌等,由民间自创、传唱,曲名有《送郎》、《五更叹》、《十月怀胎》、《上梁歌》、《哭嫁歌》等。土地革命时期,东固革命根据地军民创作了大量革命歌曲,如《暴动歌》、《革命歌》、《红军歌》、《分田歌》、《放哨歌》、《红色儿童歌》、《十劝郎》、《十骂蒋介石》、《红军胜利歌》、《当兵就要当红军》、《反“围剿”胜利歌》等。这些革命歌曲极富创造性、战斗性,是苏区军民改天换地、浴血奋战的生动写照。

富田退休音乐教师王善兰,1957年开始创作并发表音乐作品。2000年以前,创作了《青年们为钢而战》、《她是我心上一朵花》等歌曲500首,其中发表120首,获奖20多次。21世纪,音乐创作艺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创作了《长城的月亮》、《客家山歌美如酒》、《富田,我可爱的家乡》、《富田之歌》、《减字木兰花》等优秀歌曲,多次获得全国性奖励。为中国音协会员,并入编《中国当代音乐界名人大辞典》。

青原区成立后,创作的歌曲还有《走进青原》、《走进东固》、《那一年春天花上香》、《渼陂古村水墨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