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三十一编 文化

青原区是庐陵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秦汉以后,南北文化在此相互交融、发展。至宋明时期进入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辖区内文风兴昌、书院广布,此后一直兴盛相传。进入近代,革命潮流风起云涌,根据地斗争如火如荼,形成了原创的独具特色的红色历史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青原区成立后,文化机构建立健全,文化设施配套完善,文化产业欣欣向荣,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历史文化有效保护传承,当代文化不断创新发展。呈现出了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古色文化交相辉映的繁荣局面。

第一章文化机构队伍

青原区成立初期,文化机构不完整,队伍不健全,2001年12月,成立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旅游局,2003年4月分设后,机构逐步完善,队伍不断壮大,2010年底,文化管理机构为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局,文化事业机构有广播电视新闻中心、文物局、稽查大队等事业机构7个。乡镇(街道)文化广播站9个。2005年,成立文天祥文化研究会、“东井冈”研究会,至2010年有文化研究机构4个。

第一节文化机构

2001年12月,青原区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成立。2003年4月24日,依据吉青府办发〔2003〕号文件,原青原区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分设青原区文化广播电视局和青原区旅游局,区旅游局归口区文化广播电视局管理。2008年5月,成立区新闻出版版权局,与区文化广播电视局合署办公。2010年8月,成立区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内设办公室、广电科、文化科、新闻出版科和旅游科,下辖区广电新闻中心和区文物局两个副科级事业单位及文化广电稽查大队、文化馆、图书馆、文工团、东固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编制44人。2010年实有工作人员39人。

广播电视新闻中心

2001年6月,青原区组建广播电视新闻部:2002年,根据区编委“吉青编字[2002]03号”批复,更名为青原区广播电视新闻中心。主要工作职责是把握舆论导向,组织和指导全区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组织实施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采编和播音工作。内设办公室、新闻部、制作部。编制13人,2010年有工作人员13人。

文物局

根据国家有关文物法规、政策和吉青发〔2007〕9号文件精神,于2007年11月25日设立青原区文物局,副科级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促进文物事业的发展、实施文化遗产的长远保护和综合利用。编制3人,2010年实有1人。

文化广电稽查大队

2001年12月,根据江西省广播电视局《关于印发〈江西省广播电视稽查队伍建设标准〉和〈江西省广播电视稽查人员守则〉的通知》(赣广局发字[2001]7号)文件精神,成立青原区文化广播电视稽查大队。负责宣传、贯彻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对文化经营单位和文化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保护文化市场合法经营;制止和查处文化经营中的违法行为。编制6人,2010年有工作人员6人。

文化馆

青原区成立前,1952年8月,吉安县在值夏镇设立第二人民文化馆,1954年与第一馆合并后迁入中心城区。青原区成立后,2001年12月,成立青原区文化馆,编制6人,2010年有工作人员5人。

图书馆

青原区图书馆于2006年成立,编制6人,2010年有6人。

东固革命根据地博物馆

位于东固畲族乡,1977年建馆,原名第二次反“围剿”陈列馆,2006年改现名。编制4人,2010年实有1人。

影视艺术演出公司

2005年9月,成立电影放映队和歌舞团。电影放映队有11名成员,数字放映机8台;歌舞团以机关干部、教师为主,演员20多人。

2005年,将青原区电影放映队和歌舞团合并,成立青原区影视艺术演出公司。影视艺术演出公司隶属区文化广播电视局,负责组织实施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的电影放映和文艺演出活动。演出公司属企业性质,设立独立法人,实行市场动作,自负盈亏。

乡镇街道文化广播站

青原区成立前,1953年,值夏设立区文化站,至1985年,辖区内各乡镇均设立了文化站。1956年10月,值夏、东固开设广播分站,至1985年,辖区内各乡镇均设立了广播站。1990年,乡镇广播站更名为广播电视站。青原区成立后,有乡镇文化站9个,广播电视站9个。2003年4月,乡镇、街道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合并,同时乡镇有线电视业务划归市广电网络公司管理,改称文化广播站。至2010年,有乡镇街道文化广播站9个。

表31-1-12010年乡镇、街道文化广播站一览

第二节文化研究团体

文天祥文化研究会

2005年3月,文天祥文化研究会成立,承担联络和组织区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对文天祥文化的研究,举办有关文天祥生平业绩和文天祥精神的学术研讨会(论坛),编辑出版有关文天祥文化的书刊;向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有关文天祥文化的咨询服务;指导有关文天祥文化遗址、文物的保护、维修,以及文天祥纪念场所的规划建设;开展旨在弘扬文天祥精神和浩然正气的大型文化活动;经常性地、广泛地与各地文氏宗亲沟通,接待各地文氏宗亲来青原寻根问祖、观光和开展经济贸易技术交流活动等;主编《青原》文化报。

2010年1月,由区委书记徐明主编、文天祥文化研究会与青原区政协文史资料编纂委员会联合编辑、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第一辑文天祥学术研究论文集《天地正气》正式发行。

文天祥文化研究会成立至2010年,协助区委、区政府举办文天祥陵园奠基典礼及文氏宗亲祭祖活动、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诞辰770周年系列活动、接待港粤文氏宗亲参加文天祥陵园冬至节祭祀活动,参与吉安市重点工程正气广场有关文化项目的策划和建设。

东固革命根据地研究会

2005年4月,东井冈精神研究会成立。2006年10月,更名为东固革命根据地研究会。区委书记兼任研究会名誉会长,会长、副会长由专业人员担任。

自研究会成立至2010年,协助区档案史志局挖掘和整理了东固革命根据地大量史料、遗址和旧址;组织对革命文物进行申报、修复和保护工作;协助区旅游局开发红色旅游线路。

2005年,完成东固第二次反“围剿”陈列馆改为东固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的陈列大纲编写工作,并于2006年9月正式展出。搜集整理了大量的东固革命根据地史料,编写发行了《此是东井冈》史料手册,走访、联系了与东固革命根据地史相关的人员。

2007年,参加全国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学术研讨会,将研讨会论文编辑成书。

2009~2010年,编写《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陈展大纲》,协助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建设。

胡铃文化研究会

2008年3月,胡栓文化研究会成立。由从事胡铃文化研究、教育工作人员及具备一定学术研究水平的各界人士组成。承担研究胡铃文化,整理胡铃有关诗文、故事,挖掘其思想文化精髓,宣传胡铃忧国忧民、爱国爱家的精神。

2008年,创办《胡栓文化研究简报》。

2009年,组织纪念胡铃诞辰906周年祭祖大会。

2008~2010年,每年开展清明祭祀等系列活动,弘扬胡栓爱国爱家精神。

2010年,出版《铁骨忠臣——胡铃》一书。

胡仲雅文化研究会

2008年9月,胡仲雅文化研究会成立:胡仲雅文化研究会与胡铃文化研究会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2009年,协助胡仲雅后裔重修了胡仲雅墓;创办胡仲雅文化研究简报两期。

第二章群众文化

青原区的群众文化比较活跃。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辖区内的公社和部分大队,组建了文艺宣传队,上演地方小戏,教唱“样板戏”,学跳“忠”字舞等:改革开放以后,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群众普遍参与。青原区成立后,每年都举办大型文艺活动,2002~2010年,连续八年举办“渼陂古村旅游文化节”,2007年举办第一届农民艺术节,2009~2010年举办了二届陂下古村民俗文化旅游节。此外还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扶持和引导乡镇农民剧团传承与创新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第一节群众文化活动

日常群众文化活动

2004年,吉安市“和谐吉安•魅力乡镇”演出活动在青原区值夏镇、天玉镇演出2场。2005年1月,举办“建区五周年”文艺演出。2006年举办“奋进五年•辉煌青原”文艺晚会。2007年,举办“放歌新江西,和谐进万家”启动仪式文艺演出,“城建之歌”文艺晚会和“平安之夜”文艺晚会。2008年举办“地税,发展,民生”大型广场声乐大奖赛。11月,举办了以“大地涌春潮”为主题的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文艺晚会。

2008年举办“青原区农村普法”文艺演出。

2010年举办“和谐吉安•魅力乡镇”启动仪式文艺演出。在组织大型文艺演岀的同时,各乡镇还自行组织了100余场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至2010年,共组织各种大型文艺演出29场演员1500人次,观众17万人次,投入经费60万元。

社区广场文化活动

2006年开始,城区群众自发组织跳健身舞。地点自由选择,多在广场、小区、街边。音乐和音响设备多由召集人自备。乐曲为流行音乐,舞蹈为集体舞、健身舞,随到随学,边跳边学。人员以中年女性居多,也有部分年轻人和男性参加,群众自得其乐,活动健康向上。活动时间为晚饭后至晚上十点左右。冬季寒冷天气和雨天,一般不开展活动。

青原区广场健身舞以火车站广场和正气广场参与人数多,规模大,影响面广。组织者备有专业的音响设备,教授舞技,并象征性地收取少许费用。

节日群众文化活动

2005年举办“青原区庆元旦”文艺演出。2006年举办“青原区庆国庆”文艺晚会。2009年9月29日,结合正气广场竣工庆典,举办“吉安市迎国庆文艺焰火晚会”,市委书记周萌,市委副书记、市长王萍及市、区四套班子领导与万名群众共同观看了晚会。

农民艺术节

2007年10月12~13日,青原区在火车站广场举办首届农民艺术节。农民艺术节的内容有:民俗表演。主要有舞龙、舞狮表演,地方戏《旱船》、《渔翁与河蚌》表演等;文艺汇演。主要有各乡镇农民剧团的演出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展出青原区农民创作的书法、美术作品,书法有行、草、隶、楷等作品,美术有中国画、油画、贴画、素描等作品,共一百余幅。

参演比赛及获奖

2003年在新干举办的全市“红土魂•井冈情”文艺汇演中,青原区选送的四个节目分获表演一、二、三等奖,创作二等奖及组织奖。2004年,《箍俚龙》及《天玉喷呐》在全市“金土地杯”农村文艺汇演中,两个节目均获表演三等奖;在全市“蒲公英”少儿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中,共有41幅作品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及优胜奖;9月,组织创作排练了一个舞蹈、一个小品、一首歌曲参加全市“三个一”文艺汇演,获演出二等奖、单位组织奖。2005年,区组织了14个节目参加江西省第三届艺术节,推荐了一个少儿舞蹈参加全省第八届少儿艺术节比赛,有1幅少年作品获全省第三届艺术节二等奖;“淺陂彩擎”参加南昌国际傩文化艺术周踩街表演,获得优秀表演奖。2006年10月5日,在广东番禺举行的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中国首届飘色(抬阁)艺术展演会”上,淒陂彩擎代表江西参赛获“入围奖”。2007年,《走进东固》参加了吉安市国庆文艺汇演并获三等奖。2008年,参加全省声乐大奖赛;原创主题小品《签字》参加全市小戏小品调演,荣获二等奖;选送的原创歌曲“走进东固”在全市重大文艺创作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并代表吉安市参加全省比赛。2009年参加全市“红歌大家唱”和“庐陵美、家乡情”大合唱。2010年器乐合奏《山村变了样》荣获江西省首届中老年才艺比赛优秀表演奖

第二节农民剧团

2002年以来,新圩、值夏等乡镇的一些文艺爱好者,自发组织在一起表演传统小戏,自娱自乐,继而发展成农民剧团,配备有必要的道具和乐器。一般是走村串户表演和在圩镇演出,有时也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演出活动和各种慰问演出。自编、自导、自演,时间不限,场地不拘,语言通俗易懂,表演形象生动,深受群众喜爱。区文化部门安排资金6万元,赠送音响设备3套给予扶持。

新圩农民剧团

2002年成立,由新圩镇部分文艺爱好者自发组织而成,称为“夕阳红剧团”,后改名为“新圩农民剧团”,有演员18人。表演的主要剧目有:《孙成打酒》、《补锅》、《补背裕》、《王婆骂鸡》、《因大失小》等,由“三角班”演变、改编而成的《补背裕》、《放羊记》等采茶戏,十足的地方口语,语言浅显易懂,比喻、逗趣、戏谑,加上扇子花、手绢功和矮子步,深受广大群众欢迎。2010年元月参加江西省农民剧团文艺汇演获一等奖,得到了省委书记苏荣、市委书记周萌的赞赏。

值夏农民剧团

2004年8月,值夏镇居民自发组织而成,有演员10余人,巡回表演地方戏剧、小品、歌舞等节目,主要表演剧目有:《打鸟》、《钓拐》、《张拐子娶妻》等。

天玉农民剧团

2005年创办,2006年停办,2008年重新组建,有演员16人,表演的主要剧目有:《功夫戒赌》、《良心记》、《乡里乡亲》、《追儿媳》等。

陂下村腰鼓队

2009年11月成立,有成员19人,2010年3月,第二届陂下民俗文化节时正式亮相。至2010年底,共投入资金14000元。

东固畲族乡红歌队

2009年成立,由东固号镇及周边群众组成,人数不限,教唱苏区革命歌曲,自娱自乐。

第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

2006年8月11日,举办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知识培训班,聘请市文化局、博物馆专家授课,培训普查员30人。2007年制定《青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成立以分管区长为组长,有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2009年3月,开展非遗普查工作宣传,宣传形式主要有广播电视宣传、报纸宣传和通过会议宣传。5月,召开全区非遗普查动员会,随后,普查人员深入村、组,开展全面调查。此次普查,实地调查了全区所有行政村、大部分村(居)小组,历时半年多。收集非遗线索50条。

2000年4月,根据省文化厅要求,再次对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走访民间艺人五十多人次,获取线索一百多条,收集实物221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

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同时,2008年青原区开始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至2009年7月,分别对“渼陂彩擎”、“富田喊船”、“新圩箍俚龙”等三个重点非遗项目进行包装、申报。2010年3月,以上三个项目,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第四节文艺创作

青原区文化底蕴深厚,自古至今,文学创作人才辈出,著述浩繁,艺术作品种类齐全,造诣颇深。文学创作在第三十五编和第十五编第六章中有详细记述,本章不予累记。仅记述美术、书法、戏剧、音乐等。

书法美术

区内现存的历代书法作品有:唐颜真卿在青原山题写的“祖关”;北宋黄庭坚在青原山书《次周元翁法曹游青原山寺长韵》、李纲书《游青原山记》;南宋文天祥在青原山题“青原山”、在大乌山题“永镇江南”、在琴城山题“琴城名山”、在富滩古富村陈氏宗祠题写“太邱第”、在富田文氏书《幕府杂诗》;明解缙在大乌山题“乌山仙境”、王守仁在青原山题“曹溪宗派”。此外,还在宗祠、庙宇、民居等处保存有大量书法作品。当代书法有启功题写的“临江古窑”、赵朴初题写的“静居寺”。青原区成立后,在正气广场镌刻有欧阳中石、崔承顺等书法家的作品。

区内现存的绘画有渼陂永慕堂的“太师少保图”、“冠(官)上加冠(官)图”,求志堂的“百寿图”、“百子图”。有的绘画珍藏于民间,有的则以檐画、壁画、板画的形式留存于宗祠、民居中。

区籍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有欧阳永祚、刘森昌、钱升飘等。富田镇云楼的梁仁银擅长檐画、壁画和对联。淺陂的梁必愈工于水彩画和国画,兼具书法,绘画《锦上添花》、2002年创作的国画《锦绣祖国》、2003年创作的书法《文天祥正气歌》,2004年创作的篆书《翰墨飘香、名扬天下》均获得奖励。

戏剧

古时候,境内没有专业编写的剧本和戏曲,创作活动很少,民间社团演出的剧目都是由老艺人口耳相传。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区内创作的战争史诗和戏剧小品,极富战斗性,对扩红支前工作和鼓舞士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军民组建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一些小戏目。如红军戏《三更鼓劝郎》,以及当地自编自演的《送郎当红军》、汉剧《公秉藩自叹》等小歌剧,具有浓郁的苏区地方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区内社会主义文化体系逐步形成,各乡镇都有文化站、农民剧团,编演各种剧目。“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文化体系遭到摧残,辖区内都以《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白毛女》等革命样板戏为参考,创作并演出样板戏。

青原区成立后,主要对一些传统的地方小戏进行挖掘整理和再创作。如值夏农民剧团创作了地方小戏《打鸟》、《钓拐》、《张拐子娶亲》;新圩剧团创作了《送礼》、《相亲》、《孟姜女过关》、《钓拐》、《四九看妹》、《孙成打酒》、《补锅》、《补背裕》、《王婆骂鸡》、《因大失小》等;天玉剧团创作了采茶戏快板表演唱《说天玉》。

组织人员创作了语言类作品《分爹》、《签字》、《送礼》、《值夏新貌》、《赞农合》、《卖算盘》、《相亲》、《魅力天玉》等;创作舞蹈类新节目《鼓舞声声》、《算盘飞舞》等。

2008年,区法院院长邹峰阳与人共同创作电影剧本《看山棚),2010年拍成电影。

音乐

古代,辖区内仅有民间歌曲,如山歌、田歌、灯歌、儿歌等,由民间自创、传唱,曲名有《送郎》、《五更叹》、《十月怀胎》、《上梁歌》、《哭嫁歌》等。土地革命时期,东固革命根据地军民创作了大量革命歌曲,如《暴动歌》、《革命歌》、《红军歌》、《分田歌》、《放哨歌》、《红色儿童歌》、《十劝郎》、《十骂蒋介石》、《红军胜利歌》、《当兵就要当红军》、《反“围剿”胜利歌》等。这些革命歌曲极富创造性、战斗性,是苏区军民改天换地、浴血奋战的生动写照。

富田退休音乐教师王善兰,1957年开始创作并发表音乐作品。2000年以前,创作了《青年们为钢而战》、《她是我心上一朵花》等歌曲500首,其中发表120首,获奖20多次。21世纪,音乐创作艺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创作了《长城的月亮》、《客家山歌美如酒》、《富田,我可爱的家乡》、《富田之歌》、《减字木兰花》等优秀歌曲,多次获得全国性奖励。为中国音协会员,并入编《中国当代音乐界名人大辞典》。

青原区成立后,创作的歌曲还有《走进青原》、《走进东固》、《那一年春天花上香》、《渼陂古村水墨画》等。

第三章文化产业

南宋,周必大在青原山创办刻书业。明朝,富田文山旧隐的“道体堂”,集研究、刻印文天祥箸述为一体,影响深远。清代,明间有作坊式造纸、刻印等文化业。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创办了油墨腊纸厂、山坑印刷厂。抗日战争期间南昌合群印刷厂迁至辖区内张家渡。

新中国成立后,辖区内有少量的文化类经济活动,如各乡镇供销社的图书专柜,个体私营的图书音像店,短时期的电影商业放映等,未形成产业规模。建区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青原区,图书报刊、歌舞娱乐和网吧业迅速发展,文化产业逐渐形成。

第一节图书音像业

吉安各地古代的藏书楼,大多以“书院”的形式存在。区内古代尚未考证有冠名的专业藏书楼,各类图书主要收藏于文化人或各地书院。有史可查的、设立较早、较有名的书院主要有青原会馆和阳明书院,藏书颇丰。民国时期,青原山净居寺等处,也收藏有大量经书。

1953年,值夏区建立了文化站,以图书阅览为主。

1966年,值夏区建立了文化站图书室,为县公办;东固区文化站也有图书室,为民办。

1970年,值夏文化站图书室改为公社办,东固区文化站图书室停办。

1979年6月,河东乡率先建立原县级吉安市郊区文化站,设图书室。

1985年,天玉乡建立了文化站,藏书几百册至上千册,有专人管理,原县级吉安市财政每年补贴经费1000元。

1999年,天玉乡田心村建立了文化书舍。值夏镇、文陂乡有公办文化站图书室正常开放。

2000年,市图书馆在天玉乡田心村、河东街道新生村设立了图书流动站。

2001年12月成立青原区图书馆,

建区后,吉安贸易广场图书音像业发展得较快,已形成规模经营,分布多个街区,主要批发、零售各类影碟、光盘、书籍、教材、少儿读物、年画、春联等。至2010年,有书刊出版物零售店11家,音像制品店12家,印刷厂4家。

第二节网吧业

网吧业为新兴的文化产业。建区前,就有网吧营业,主要分布在火车站周边和井冈山大学校园附近,经营规模一般较小,管理不够规范,网吧消费对象多为年轻人,还有一部分是在校学生。其时,由于法规不完善,未成年人上网和通宵上网营业等现象时有发生。

建区后,网吧业快速发展,网吧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增大。至2006年成立青原区网吧协会时,共有会员30多家。2010年底,全区有网吧31家,其中城区20家,乡镇11家。近年来,由于电脑的普及,在家上网者日渐增多,网吧业发展缓慢。

表31-3-12001~2010年青原区网吧数量统计单位:个

第三节其他文化产业

电子游戏业

青原区的电子游戏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游戏种类有赛车游戏、格斗游戏、体育游戏、动作游戏、角色扮演、益智游戏、模拟游戏等。由于游戏人员身处虚拟世界,脑手并用,惊险刺激,有的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增加了文化管理部门的管理难度。电子游戏业属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快,至2010年底,全区有电子游戏经营业主11家。

歌舞娱乐业

青原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歌舞娱乐的繁荣,经营规模、数量、种类不断增多,且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有的设有豪华包房,有的因陋就简,有的在宾馆酒店配套歌舞娱乐活动。但由此而衍生出了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如贸易广场2009年被江西电视台《法制栏目》曝光的“疯狂一条街”等。至2010年底,全区合法经营的歌舞娱乐业5家,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第四节文化产业管理

图书音像市场产业管理

区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组织开展专项行动30余次,出动检查人员一千多人次,收缴盗版、淫秽、色情音像制品二万多张(盒),盗版、淫秽书刊和盗版教材教辅读物五千多本(册),查处销售盗版压缩光碟的游商4名,销售盗版出版物的地摊3名,取缔无证经营的音像店1家。同时开展了集中销毁活动,共销毁侵权盗版非法出版物30000多张(册)。

网吧业管理

2007年成立网吧协会,主要职能是加强行业自律互相监督,杜绝不正当竞争及接纳未成年人入内、超时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区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在城区所有网吧内全部安装了监控探头,与稽查大队电脑实行联网,实行实时监控。共开展专项整治活动40余次,稽查大队共执法2000余人次,查处违法违规经营网吧50余家次,取缔黑网吧2家。

电子游戏业管理

青原区成立后,共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十余次,查处违规经营场所5家次,打击无证经营、电子游戏经营场所内擅自设立违规机型等行为。2009年,“市中心城区净化文化市场百日行动”中,收缴各类非法游戏赌博机一百三十余台,其中大型转盘机11台,全部进行了销毁。

歌舞娱乐业管理

落实《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严把歌舞娱乐场所准入关。至2010年共查处和取缔井冈山大学周边非法经营歌舞娱乐场所6家,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超时经营等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广播电视行业执法

2001年起,加大了对广播电视行业法规的宣传力度,规范广播电视稽查队伍的建设。共出动稽查人员三百多人次,查处违规案件三十多起,严厉打击了侵害广播电视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2003年,联合公安、工商、政法委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非法销售、安装、使用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的清理力度,共查处非法销售、安装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的店铺十余家,收缴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八十余套。

第四章广播电视电影报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播、电影逐步进入民间,但发展缓慢。青原区成立后,广播电视机构同时建立,电影逐渐淡出市场,电视进入千家万户,收看质量迅速朝高清、数字化方向发展。2007年,青原区委创办了区内第一张报纸——《青原》报。

第一节广播

1956年10月,值夏、东固二区开设广播分站,除转播中央台、省台重要节目外,自办的节目有《本地新闻》、《科学与生活》、《报刊文摘》、《专题讲座》、《法制宣传》、《天气预报》等,每天广播两次,共3小时50分钟。1969年8月,河东乡广播站成立。有功率为300瓦的扩音机1台,借用电话线安装舌簧喇叭22只,每天早中晚各播音1次,全天播音4小时。1969年10月,天玉乡广播站建立。有功率250瓦扩音机1台,架广播专线15公里,装高音喇叭2只,舌簧喇叭400多只,每天播音1次,计2小时。至1985年,辖区内各乡镇均设立了广播站。

《青原新闻》广播版

2006年11月8日,吉安人民广播电台《青原新闻》开播。广播版《青原新闻》安排在吉安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中播出,播出时间为每天晚上20:00首播,第二天中午12:00重播。

第二节电影

1935年电影传入吉安,电影有形无声,被观众戏称为“皮影戏”。抗日战争时期,现青原区境内难民街、青原山偶尔会放几场黑白电影。1951年,江西省电影教育工作队第15队进驻吉安,电影开始进入青原区现辖区的农村。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辖区内农场看电影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电视、录像、VCD影碟迅速兴起,电影逐年淡出市场,农村16毫米放映机大部分停映或半停映。

电影院

东固镇电影院1981年建成,在镇政府右侧,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造价18万元,座位1080个。影院前部候映厅为钢筋水泥结构,候映厅右有售票室和售票员休息室各1间。1974年3月,东固垦殖场自筹资金10万元,在总场侧面新建一座电影院,面积600平方米,座位1000个。值夏镇文化中心电影院1998年8月建成,占地956平方米,有座位640个。此外,辖区内各个乡镇均建有规模不同的电影院。

电影放映

2005年9月,青原区贯彻落实中央“文化三下乡”的精神,成立电影放映队。

2009年开始放映数字电影,当年放映1554场,平均每个行政村12场。至2010年,在农村共放映电影2328场,其中故事片932场,科教片1396场:

青原区境内拍摄的电影电视剧

电影《决裂》在文陂乡渼陂村拍摄。

电影《闪闪的红星》在富田镇拍摄。

1995年7月7日,电视剧《毛泽东千里寻故地》在青原山开拍。

电影《陈毅出山》在文陂乡渼陂村拍摄。

电影《捕蛇少年》在文陂乡渼陂村拍摄匚

2008年,电视剧《井冈山》在富田镇、文陂乡拍摄。

2009年,电视剧《共和国摇篮》在文陂乡渼陂村拍摄。

2010年,电影《看山棚》,在文陂乡淺陂村拍摄,

电视剧《浴血坚持》在文陂乡渼陂村拍摄

电视剧《共产儿童团的战斗》在文陂乡渼陂村拍摄。

第三节电视

1983年,东固垦殖场建功率10瓦差转台1座,白云山水电站管理局建功率10瓦差转台1座,能够稳定清晰地收看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和省台节目,有效覆盖率15.8%。1990年以后,各乡镇自购设备,接受卫星电视信号,自办有线电视,2003年有线电视由吉安市网络公司统一接管,2010年,区内开始开通数字电视收看电视节目。

2003年7月,青原区开始自办电视节目,2003~2010年,区财政共安排资金200万元,通过政府采购,购买摄像机6台,非线性编辑机2台,数字录像机3台,网络存储服务器1台,新闻采访车1辆等设施。区内的电视节目由广播电视新闻中心安排记者、播音员完成采访、拍摄、编辑、录制等工作后,当日送到吉安市电视台安排专门的时间播出。

《青原新闻》的播出

2003年7月1日《青原新闻》在吉安电视台正式开播:周二、周五21:00在吉安二套播出,每周三、周六20:15重播,节目时长约15分钟。

2004年1月1日起,《青原新闻》由每周二期改为每周三期。

2005年,节目播出时间改为每周一、周三、周五18:45首播海周二、周四、周六21:00重播。

2006年7月,《青原新闻》播出时间调整为每周一、三、五21:10首播,每周二、四、六21:10重播。《青原新闻》自创办之日起,共制作一千多期,制作电视专题片一百部。

至2010年,《青原新闻》共播发稿件八千八百余条,广电新闻中心共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38条;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与报纸摘要》二十余条;上江西电视台《新闻联播》三百三十余条,其中头条二十余条;上吉安电视台稿件四千余条;上吉安广播电台稿件二千五百余条。

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及管理体制

2003年,青原区广电光缆建设工程被列为区委区政府十件实事之一。经区政府与市广播电视局多方协调,区文化广播电视局与市广电网络公司达成青原区乡镇有线电视站上划市广电网络公司管理,并由市广电网络公司出资建设青原广电光缆的协议。5月,全区6个乡镇有线电视站完成网络整合,上划市广电网络公司。6月,青原至富田广电光缆全线竣工。2004年8月,富田至东固广电光缆竣工,共投资二百余万元,埋设电线杆一千八百余根,全区所有乡镇街道全部并入城区广电网络。2008年8月,区内有线电视站人员上划江西省广电网络传输公司吉安市分公司。

第四节报纸

1930年,红四军从吉安城移师富田,在匡家的一幢民宅里,陈毅创办了红军报纸——《红星报》。第一次反“围剿”时,《红星报》报社随军迁往东固。1931年又迁至兴国。

2007年6月1日,《青原》报创刊,4开4版,彩色印刷,为不定期的内部资料性连续出版物。登记号为:赣内资字第D016号。由中共青原区委主管,区委办公室主办,文天祥文化研究会主编。报纸栏目有:政治经济要闻、文化简讯、文山论坛、史海钓沉、域外走笔、青原时闻、魅力青原、青原掌故、文天祥诗词选注、文天祥故事、文山笔会等。

《青原》报的办报目的是观照青原历史与现实,了解青原、研究青原、宣传青原、服务青原,突出新闻性、理论性、资料性和可读性的特色,挖掘、推介区内自然风物、人文历史、民俗民风等资源。重点推出了一批论述东固革命根据地的“东井冈精神”和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文章,以专版的形式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青原山净居寺建寺1300周年,解读重点文化工程“正气广场”。

《青原》报每期印数为1000份(特刊为3000份~5000份),全部免费赠阅,赠阅对象是区内各机关团体,各乡镇街道、村委会,各社区和中小学;区外为市级各机关团体,各县市区有关部门,省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文氏宗亲社区。

第五章民间文学

境内流传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和民间歌谣较多,本章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记述。第一节民间故事

千金难求的奏疏

金熙宗完颜亶自登基以来,一直想吞并大江南北,圆他的大金帝国的皇帝梦。为了完成这个计划,他派出了张通古为“江南诏谕使”出使临安。谁知等了两个多月,都没有等到议和的消息。熙宗十分焦急恼怒,召集文武百官开御前会议,商讨如何迫使南宋小朝廷高宗皇帝就范。主战派与议和派争论得正激烈时,张通古的弟弟张通岱进来禀报:下诏议和时,正迫使宋高宗下殿接诏,不料遭到南宋枢密院编修胡栓的阻拦,并上疏高宗,强烈要求杀秦桧、孙近、王伦三人,以谢国人。

原来,翰林院供职的黄大年读了胡栓的这篇奏疏,被胡铃大义凛然的精神所感动,他悄悄地把《戊午上高宗封事》用蝇头小楷抄录下来带出宫外,拿给在他家做客的吴师古看。吴师古读后,拍案叫绝,当即表示要拿去刊印散发,黄大年表示赞同。吴师古先行印了100册,很快就销售一空。接着又印了1000册,又被抢购一空。临安城内想买《戊午上高宗封事》的人排起了长队,一时“洛阳纸贵”,民众纷纷表示要与金兵血战到底。

金熙宗大惊失色,瞪大了眼睛,说:“这还了得!如果宋人都看他的书,鼓动高宗小儿杀了秦桧等三人,那我们的议和计划岂不是泡汤了?不行!要坚决除掉那个胡铃!你赶快去临安,不论花什么价钱,都要把这本什么《戊午上高宗封事》的书给我买回来!”

张通岱奉命马不停蹄地回到临安,到处搜寻购买《戊午上高宗封事》,却不可得。他遍访民众,得知最后一本被一个秀才买掉了,赶紧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这个秀才,温声细语地对他说,能不能退给他?

哪知秀才一瞪眼,说:“你说得倒轻巧,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费了三百金才买到这本天下第一奇书,怎么可能退给你呢?”

张通岱又说:“既不肯卖,能不能借给我看几天?”不管他好说歹说,秀才就是不允。张通岱无计可施,说:“这位仁兄,实不相瞒,我非常崇拜这位编修官,如果拜读不到这本奇书,那我将难以安眠。行行好吧,仁兄既然你出了三百金,那我就出一千两银子,恳请仁兄卖给我吧!”秀才见他急于拜读,出了这么高的价钱,不好再坚持,就卖给他了。

张通岱花了一千两银子,终于买到了《戊午上高宗封事》,赶紧打马回金国呈献给完颜亶。完颜亶一口气读完,惊叹道:“了不起!了不起!宋朝果然大有人在,绝不可轻视!”就是这篇奏疏,挽救了南宋小朝廷灭亡的命运,使金人不敢南犯长达二十多年之久。

胡铃应对斗奸官

胡栓是南宋力主抗金、奏斩奸臣秦桧的爱国名臣,因得罪秦桧奸党被谪贬广州,监广州盐仓。当地流传着胡轻智斗贪官的故事。一天,县令王禄生日,通知胡轻和地方乡绅前去县衙为他贺寿。大家都讨厌奸官,席上场面令人窒息。王禄为打破尴尬僵局,阴阳怪气地说道:“听说胡大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天是下官寿辰,特请胡大人来为下官联句助兴。”便顺口道出上联:

“凡事总求过得去。”

胡铃一听这上联意思是要他放弃与秦桧奸党的斗争,正想利用这机会当众揭揭奸党的底,出岀奸官的丑,于是反唇相讥:

“此心先要放平来。”

王禄见胡栓讥讽他心术不正,气得咬牙,想刹刹胡栓威风,大声吼道:

“何方野鸟敢从梅树借栖身!”

胡铃见王禄有意出此联气他,不为所动傲笑应对:

“有志蛟龙偏向海门来现爪!”

王禄见胡轻如此敏捷,不免心慌,便改变一种联句形式,以自己的舒适、得意来讥讽胡栓的漂泊、贬谪,打击其锐气,又恶狠狠地说出一上联:“首夏发新荷,自着绿萝沾雨露。”

胡铃不假思索地接着对出下联:

“深秋开老菊,各披金甲战风霜。”

王禄不容胡铃稍事停顿,接着又道一上联:

“花边有笋,美人携稚子共乐春光。”

没想到胡铃的思维比他更快:

“竹畔多松,君子伴大夫同操晚节。”

王禄此时黔驴技穷,恼羞成怒:

“宅大院深,不留无名小辈。”

胡铃站起来道:

“河小水浅,怎藏有志蛟龙!”

胡轻说完拂袖而去。王禄这个奸人原想让胡铃在众多乡绅和县衙各属员面前出丑,没料到反被胡轻戏弄,气得发昏。

胡铃青原办学

胡铃的奏疏《戊午上高宗封事》,彻底得罪了奸相秦桧。秦桧以“狂妄上书,语多凶悖,仍多散副本,意在鼓动,劫持朝廷”的罪名,革去胡铃枢密院编修的官职,送往偏远的昭州(今广西平乐县)编管,并“降诏播告天下”,蒙蔽民众视听。

绍兴十二年(1142),胡栓得知岳飞冤死风波亭,不顾病重,毅然再次上书斩奸:“臣此次冒死再上疏,恳请陛下以社稷为重,取秦桧等人头颅,以慰岳帅在天之灵,以安天下百姓之心。”并把岳飞画像挂上,烧香祭奠,赋诗一首:

匹马吴江谁著鞭,惟公攘臂独争先。张皇耀界三千士,撑住乾坤十六年。堪悯临淄功未就,不知钟室事何缘。石头城下听舆论,万姓颦眉亦可怜。

胡铃又被秦桧诬为“饰非横议”,革去福州签判职位,发配广东岭南新州管制。后来,秦桧又得到了胡铃写的词《好事近》,词中的“有豺狼当辙”惹恼了秦桧,又把胡铃流放到更偏远的吉阳军(今海南岛的天涯海角)。秦桧死了之后,胡栓被移送到湖南衡州近三年,才得以解除二十三年来被管制的身份,召回京城,官复旧职。后任工部侍郎,宝文阁侍制。

乾道七年(1171),胡铃告老还乡,回到生他养他的庐陵,在青原山旁居住下来。父老乡亲们得知为人正直,不畏权奸的胡栓就住在自己的身边,就恳请他办书院。胡栓见乡亲们这么敬重自己,欣然答应开馆授徒,并专心为《春秋》等书作注解。

在讲课时,他发现学子们爱研讨“西昆体”和“太学体”,写文章时受其影响很大,心中很是不安。这两种体裁的文法是由钱惟演、杨亿、刘筠等人发起的,提倡诗文要辞藻华丽,对偶工巧,堆砌典故而又不讲究内涵,遭到了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和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批判。但学子们不辨优劣,一味地追求和研究这两种文法。

如何才能纠正学生们的偏向呢?胡栓反复思考,觉得既不能操之过急,以自己的名声压人,又不能批评钱惟演等人的文法,毕竟他们的文法也有可取之处!

一天,胡铃发现有个学生带了一本破烂的《杜诗》来到书院,当他读到《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一诗的“身轻一鸟”时,因下面的字被虫子蛀掉了,就与其他学友一起探讨,下面究竟是个什么字。有人说:“上下句是’身轻一鸟……,枪急万人呼。’讲的是蔡都尉有百步穿杨之能,那么,他的轻功也应该是一流的。他的身体如鸟一般轻盈,证明其跳跃功夫一定很轻巧,身法快,应该是一个'疾’字才对。”

有人不同意,说:“疾字不能够独用!必须要组词才行,如疾飞,疾行……”

也有立即反对:“王维的《观猎》中说'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疾,指的是快,也可独用。”

也有人说:“可用起、下、落,这些字都是表示又轻又快的意思。”

胡铃见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认为时机已到,便走近来说:“你们说得都不错,很有钻研心!不过我记得原文好像是说’身轻一鸟过’,大家都想一想,这个’过’字对不对?”同学们又是一番争论,都认为这个'过’字最贴切。

胡铃拈须笑道:“对呀!你们说的很对。一个’过’字,把蔡都尉的跳跃写得多精炼,多传神,说明杜甫写诗的技巧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所以说嘛,我们写文章,主要还是看内容,要精心炼字,何必拘泥于辞藻华丽,对偶工巧,堆砌典故呢?杜甫的这种文法,才是我们所要追求和研究的啊!”

学生们这才如醍醐灌顶般的清醒过来,以后再也不去追求什么“西昆体”和“太学体”的文法了。后来,胡铃所作的《易、春秋、周礼、礼记解》,也深得孝宗皇帝和学子们的推崇。

罗泌拜师识火雀

南宋时,富田镇玄楼村有位教书先生叫罗泌,号嘉会居士,他所教的学生中不但有秀才、举人、进士,而且还有一个考取了状元。

罗泌常对学生说:“你们要用功读书,天下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不努力是学不到的!”有些考中了的学生回家后,会到他家里来表示对老师的感谢,罗泌送给学生的还这几句话。

有个学生听了不以为然,笑说:“怎么老师还老是这几句话?”

罗泌变色道:“学到用时方觉少,难道你考中了就以为满足了吗?”这个学生吓得要命,回家后,回味老师的话,觉得非常有道理,从此发奋读书,果然,一举中了状元。

就在这年,锡金国派了一位大臣出使中国,这位大臣名为进贡,宾则是来考察中国的国力的,看看中国有没有人才。他特意带来一只中国人从未见过的怪鸟,这只鸟吃过一次东西之后可以管一个多月。可这位使者晋献怪鸟时,竟出言不逊地说:“这是我国的一只宝鸟,听说贵国才子颇多,如果能识此鸟,善于喂养,敝国情愿称臣纳贡。如果一个月不会喂养,把鸟饿死了,恕敝国不能再向皇上进贡。”

皇帝命文武百官们上前认鸟,大家都面面相觑,不知为何鸟?金銮殿上死一般的寂静,这位使臣见了更是趾高气扬。半晌,有一位老臣启奏:“皇上!新科状元才高智广,定能识得此鸟。”皇帝一听,赶紧命宣新科状元上殿,可是,新科状元来看了半天也不识此鸟。这下,锡金国的使臣可高兴了,放肆地大笑起来,轻蔑的神态一览无遗。新科状元气坏了,大声道:“你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一只鸟吗?过段时间我再告诉你!”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冷汗。

新科状元回府后,苦思冥想,仍是不知此鸟的来历。忽然,脑子里闪现出老师的教诲:“学到用时方觉少。”心想,老师平时刻苦好学,博览群书,现正在编修《路史》。对!我何不问老师去?新科状元急忙打马回乡,将此鸟的形状、特征详细地告诉老师,问:“老师!这到底是只什么鸟哇?”罗泌定定地看着他,说:“我不早就跟你们说过了呀,学到用时方觉少,怎么样?让我说对了吧?你要是平常多读点书,这点小问题你还会解决不了吗?好了,你去翻开《路史》某章某页看看吧,上面可都记载得清清楚楚呢!”新科状元欣喜若狂,顾不得羞愧,赶紧看书去了。

十多天来,满朝文武长圩短叹,度日如年,皇帝更是一筹莫展。这天听说新科状元回京,就像是见到了一根救命稻草,赶紧宣他上殿。新科状元启奏:“皇上,不必急!臣不但识得此鸟,而且能够喂养。”皇帝高兴极了,说:“好好好!这些天来,拿米、饭、肉、蛋喂这只怪鸟,可它看都不看一眼,真是没有办法。哎呀!这只怪鸟差点丢尽了我大宋朝的脸面,现在好了,贤卿可解了寡人的围呀!”说完,宣锡金国使者进殿。

锡金国使者大摇大摆地进来,环视群臣,高声问:“都十二天了,有哪位能人识得此鸟?”话音刚落,新科状元出班应道:“我。”使者不信,瞪大眼睛问:“这鸟叫什么名字?”

新科状元答:“火雀。”

使者不想果然有人识得此鸟,暗自大吃一惊,仍不甘心地问:“能告诉我它吃什么东西吗?”

新科状元淡淡一笑,说:“把铁屑、木炭、石子等用火煨红给它吃就是了。”此语一出,不但惊呆了锡金国使者,更把一殿大臣和皇帝惊得目瞪口呆。

使者还不死心,装作一副不相信的样子,问:“你敢试试吗?烧死了我的宝鸟该当何论?”

“我正要试试呢,喂死了火雀我负全部责任,要杀要刚由你!”新科状元吩咐将铁屑、木炭、石子搬上来,用火烧红。火雀一见通红通红的饲料,活蹦乱跳地奔向前去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锡金国使者见诡计已破,吓得脸色煞白,赶紧跪拜于地,辞别皇帝,灰溜溜地回国去了。

皇帝不解地问:“上次为何你摇头,现在你怎么又知道了?”新科状元跪奏:“皇上!当时我确实不识这火雀,后来我想到了我的老师,才特地回乡去向老师请教的。”皇帝高兴地说:“你的老师真是才高学深,不知叫什么名字?”新科状元回说:“我的老师就是庐陵zr楼村人,叫罗泌。”皇帝随即降旨,宣罗泌进京面圣,夸他为国争了光。

明朝,罗泌撰写的二十四部《路史》出版,被誉为史学家朝廷派江西布政使施闰章送来刻有“史学世家”的金匾,这块匾直至土改时,才交政府收藏。

文天祥对句惊群儒

文天祥7岁进入吉安县固江镇侯城书院读书,教书先生朱约山是闻名遐迩的饱学之士。在朱先生指点下,文天祥熟读经史典籍,12岁便以优异成绩取得生员资格,升入府学读书。当时,在府学白鹭洲书院任教的是名儒欧阳守道先生。欧阳先生招收生员入学,非要面试不可,并要集句成诗,否则他会拒之门外。那天,欧阳先生的上句是“循序而渐进,熟读而深思:”

文天祥对试题反复吟诵数遍后,便吟出下句:“好学而不贰,废学如断织。”

欧阳先生听后,赞扬文天祥才思敏捷,是经纶之才:因为上句是以大儒朱熹的《读书之要》中的两句集成,而文天祥是以《左传•昭公十三年》及《烈女传》中的两句相对,真可谓珠联璧合。

文天祥小小年纪能如此敏捷地集句成对,消息传出,吉州城内儒生都想目睹一下这位神童的风采。有些人不相信文天祥有如此才能,决定在文天祥拜师那天考考他。

拜师那天,白鹭洲头,人山人海,大多数是前来看热闹,而张有才、李礼生、王盖华、涂龙腾、伍胜群等儒生,则是“补锅的戴眼镜一一找岔子”来了,他们一大早就把住了船桥的桥头,等候文天祥到来。

这天,文天祥身穿华丽袍服,在父亲文革斋和启蒙老师朱先生带领下,跨上船桥,欲登对岸,只见张有才上前,双手抱拳,向文革斋作个长揖道:“革斋先生,令郎幼慧过人,才学出众,但欲进书院就读,我们有一个规矩,必须与我们联句,才能进入,否则还得请他回去再候两年。”

文革斋与朱先生知道,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若文天祥今日对不上,这场拜师礼就黄了。文革斋侧头看着儿子,只见文天祥在朱先生暗示下,从容不迫,走到众人面前双手抱拳,对张有才作个长揖道:“这位世伯抬举我了,晚生不才,愿听前辈赐教,请岀上联,让我试试。”

围观者见文天祥年纪虽小,却知书识礼,一个个赞不绝口,张有才心中也服了三分,他对文天祥道:“桥上走樵,樵动桥不动。”

文天祥抬头向白鹭洲看去,此时正是秋天,白鹭洲上万木霜天,他触景生情,便立即回对道:“霜边有桑,桑在霜无在。"

李礼生见张有才的对联一下子就被文天祥对上了,便也想难一难他,就道:“天上星,地下薪,人中心,字义各别。”

文天祥沉吟了片刻,抬头见天上飞过一群鸿雁,马上回对道:“云间雁,檐前燕,篱边鵜,物类相同。”

“好!”围观者为文天祥的巧妙回答鼓起掌来。李礼生只好怏怏退后,站在一边。王盖华指着白鹭洲上的层林说:“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王盖华联句中的“庄子”,是一语双关,一是实指庄园,一指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文天祥用手指着书院上的匾牌道:“匾上几个文字,哪个汉书?”

汉书也是双关语,一说是汉字写的,一是指东汉班固著的《汉书》。

涂龙腾出的对联是:“华佗再世,灵丹妙药箱中放。”

文天祥回的是:“扁鹊重生,奇法良方腹内藏。”

伍胜群的对联是:“千回煮沸赣江波涛水。”

文天祥回道:“百遍品尝庐山云雾茶。”

你有来言,我有去语,文天祥睿智机敏,从容应对,弄得张有才等人瞠目结舌,不好下台。而那些围观者,又一个劲喝彩。正在骑虎难下时,白鹭洲书院院工老尹传来欧阳先生的话:“拜师时辰已到,请文天祥进入书院拜师。”

文天祥才压群儒,在吉安成为美谈。数年后,20岁的文天祥在殿试中一举夺冠,被钦定为状元。

文天祥走马平冤案

宋咸淳十年(1274)三月初四,文天祥走马知赣州。

他一上任,便接下前任知州遗下的一件谋财害命案。三个杀人犯,定在三月初七日午时三刻凌迟。在当时,这是最残酷的极刑。

行刑的前一天晚上,文天祥取出案犯卷宗挑灯细阅了一番,他从三个杀人犯的口供里都看到这么一句:“杀死刘举人儿子的是我一人,请勿株连别个!”前任知州据此都把他们判成“凌迟碎割”。文天祥把案卷一丢:“岂有此理?三人都判成主犯,没有一个是帮凶或胁从?”他紧锁双眉向狱吏叫了一声:“提杀人犯兰老六、雷震子、钟古石来问话!”

典狱吏轻轻地说:“文大人,已经鼓打三更了,来不及了吧?明天午时三刻这三个死囚就要开刀啊!”文天祥双眉拧得更紧,说:“不,三个人,不是三只蚂蚁。我一定要亲自问个清楚。”“文大人,这是前任知州定下的死案。你下车伊始就抓这件无头案乃自讨苦吃,时间太仓促了!”文天祥说:“你按我的吩咐,将那三个死囚提来就是。”

一会儿,几个狱卒押着三个被打得皮开肉绽、血肉模糊的囚犯一步三摇地跌了进来。三个死囚跪在地上,在明烛如昼的灯光下,偷偷冋四周看了一下,发现这次公堂上没有刑具,也没有如狼似虎的差役,只见一位眉清目秀的中年州官坐在椅子上,侧边坐了一个州丞、一个录事。一种求生的本能促使他们静静地听候审问。

文天祥问:“三个杀人凶犯,你们各自通报姓名上来!”

雷震子狂笑着说:“明天午时三刻便是我们的死期,现在已经鼓打三更了,问这个有什么用?要杀便杀,要割便割,冉说也是枉然。”

文天祥说:“不,只要你们从实招来,有事实作根据,我当按事实判罪,当死则死,当活则活。怎么有话不能说呢?我看还是说出来痛快吧!就是明天午时三刻要凌迟,也好死个清楚明白。”

听文天祥这么一开导,雷震子顿时痛哭流涕,说:“文大人啊,说我们三人杀了安远刘举人的儿子,完全是冤枉啊!在前任州官台前,我们申述了蒙冤的情由,但他一味横行严刑拷打。你看我们三人,哪个不是被打得死去活来。在酷刑逼供下,招认是死,不招认也不要想生还。所以我们三人都争做主要凶手,希望前任州官在我们三人中只杀一人。谁知他听说我们三人都是主犯,便不分青红皂白,都定我们凌迟碎割的死罪。其实刘举人儿子被害在赣州河边那天,我还在离赣州几百里的吉州庐陵做生意未回,怎能隔山隔水于几百里之外飞刀杀人?前任知州无根无据,硬说我们三人同谋作案,请文大人为小民三人昭雪。”说着连连在地上磕了几个响头。

文天祥接着问:“你在吉州庐陵何地做生意?有人作证么?”雷震子答:“在吉州庐陵县水东麻家,住在麻相如老叔台家里。如不信,文大人可以去人核对,那个村的人差不多个个都认识我。”

当晚押走人犯以后,文天祥问了州丞与录事:“刚才人犯供的这些话,以前都说过么?”州丞说:“都讲过,而且讲过几次。”文天祥又问录事:“可曾录。口供?”“录了。”“如今案卷上怎没见这些口供呢?”州丞、录事异口同声:“前任知州看过以后,撕下这些口供统统烧了。”他说:“哪能留这样多的啰唆,判他们凌迟碎割不就了却刘举人的心愿吗?”文天祥摇头叹了叹气,问:“前任知州与刘举人是什么关系?”州丞说:“同窗又是同年。”“前任知州根据什么定这三人凌迟碎割?”州丞说:“主要根据是:雷震子一天和兰老六、钟古石二人在城里邂逅相遇,雷震子请他们在悦来饭店打中伙。雷震子头上扎了一条方巾,有人认得是刘举人儿子出赣州城时所戴。捕头刘三便据此将他们三人一起抓回,问成死罪。”文天祥又摇摇头说:“这未免草菅人命啊!”接着,他对州丞说:“今晚你物色一二能人,流星快马前往吉州庐陵水东麻家,向麻相如和地方人士问清,正月26日刘举人儿子刘炎被杀这天,雷震子是否确在庐陵水东麻家,并要当地地保和村人画押作证,限4天回衙,不得有误!”州丞连连点头:“遵命!”第四天上午,差吏回衙,呈上了当地百姓和地保的证明文书,上面写着:“雷震子在我村经商几年,妇孺皆知。正月26日确在我们麻家做生意,30日回赣州的。”文天祥屈指一算,雷震子离赣去吉州是刘举人儿子被害的前五天,回赣时已是刘举人儿子死后第四天’雷震子不在赣州,怎能在赣州河边杀人?冤哉!冤哉!可是转念一想,刘举人儿子的方巾又是如何落在雷震子手里的呢?这是此案的关键物证。文天祥决定重审雷震子。

雷震子押来后,文天祥问:“你头戴的方巾怎么来的?”雷震子答:“我正月28日从吉州坐船回赣州,30日抵达,下船后去河边草丛中出恭(解大便),在草丛中拾得这块方巾。谁知道是个祸根,招来杀身之祸,连兰老六、钟古石两个要好的朋友也遭到冤诬。我拾到这块方巾时,同船的城里福昌祥的少老板萧先生亲眼看到,他可以作证。”文天祥责问:“前任州官审你时,为何不把拾方巾有人见证提出?”“提了。他一次押我到私衙问此方巾来由,我就如实讲了,并告诉他福昌祥的萧先生可以作证。谁知那州官大人听了狞笑着说:’好!还有福昌祥姓萧的也是同谋,把他一起抓来问罪。’这样,我便拒绝让他作证,免得他也遭受株连。”

狱卒把雷震子押走后,文天祥与州丞微服私访了福昌祥的萧先生,结果萧先生所说与雷震子所供完全吻合。文天祥与州丞说:“首先可以确定刘举人的儿子刘炎,不是雷震子所杀。刘举人从安远来到这里等了两天,催促我们对这三人行刑。我想如此这般,先将雷震子放出,然后再放兰、钟二人。”州丞拍案叫绝:“高见,高见!”

第二天清晨,刘举人便穿戴整齐前往州衙投帖,等候对三个杀人犯行刑。一会,州丞、典狱吏和三班五头鹄立州衙正堂两边,几十个狱卒押了雷震子一人出来。围观的人一看雷震没有被钉上脚镣手铐,没有被捆绑插上杀标,兰老六、钟古石也未见押出,个个感到诧异。文天祥吆喝一声:“开堂!”接着向刘举人打了个招呼:“请刘公陪堂听审!”刘举人不解地问:“行刑是绑赴杀场,为何还要升堂?”“不审问清楚,他会死得不甘心。”文天祥说着扬了扬手,“走吧,到公堂上去!”

文天祥坐上正堂,左右两旁坐了刘举人、州丞和录事。文天祥大声宣布:“据本知州内查外访,雷震子并非杀死刘举人儿子刘炎的凶手。刘公子被害那天,雷震子还在吉州经商,刘炎被害后第四天才从吉州回赣州”说着,文天祥出示了一张有一百多名当地百姓和地保画押签字的证明文书,说:“这是无罪的事实,也是无罪的铁证。”

刘举人一看,铁青着脸说:“请问文大人,我儿子被害时头上戴的方巾又是如何落在姓雷的逆贼头上的?”文天祥笑了笑说:“刘举人要知其中详情?好!宣福昌祥商号萧先生上堂!”

萧先生如实地将雷震子下船后在河边草丛中拾得方巾的经过详细地叙述了出来。刘举人虽然不服,却一时又无言以对。文天祥一看时机已到,硃笔一挥:“判雷震子无罪,立即释放!”

刘举人此时再也忍耐不住,咆哮公堂,指责文天祥包庇杀人犯,并扬言要上告。文天祥再三晓以大义,他依然大闹。正当文天祥要遣他岀去之时,刘举人的儿子刘炎突然出现在州衙门口具名帖求文天祥接见。文天祥接过名帖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新科进士学生刘炎拜帖”。他“啊”的一声:怪哉,怪哉!刘炎并没有被人杀死,而且中了进士。那么,这被杀死的无头人又是谁呢?文天祥把名帖掷给作威作福的刘举人说:“刘举人,你不要在我公堂上再施淫威了!你看看这是什么?”刘举人接过一看,两眼发愣:“这,这是怎么回事啊?我儿、他高中了!”喜得不知如何是好,忙向文天祥深深一拜,口里喃喃地说:“小儿起死回生,名登虎榜,托状元公之福,托状元公之福!”

一会儿,刘炎带了一名随从进到州衙内向文天祥施礼,刘炎说:“文大人,学生刚从赣江上岸,便听得人们议论纷纷,说是新任知州文状元今天午时三刻要碎割杀死我的三个凶手。我一听,毛骨悚然,忙带救我的王二喜谒公请罪!”接着又说:“状元公,家父思子心切,错怪大人,咆哮公堂,学生向文大人陪罪。”接着又是一拜。他站立之后向王三喜说:“请王恩公把救我的过程公诸于众吧!”

王三喜说:“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我在河边芦苇丛里打鱼,忽然听到有人哭喊着求救。我走前仔细一看,是一书生。此时,有人正和书生对换衣服,并抄去书生随身携带的银钱,命书生背转身跪在地上,操起事先藏好的一把快刀。就在那人举刀往下砍时,我大喊一声跃了出来,夺去那人的快刀,和他对打起来。我眼疾手快,飞去一刀,砍下那人的头颅落入河里,其头上方巾散落在草丛里。我救了刘炎,问明情由,才知那人是伴刘炎赴考的家丁刘五。刘炎为安远人氏,路过赣州,赴京赶考,考期春闱在即,不能回程。这样,我便陪伴刘炎赴京城。结果,刘炎一举考中了进士。”

此时,文天祥命典狱吏将兰老六、钟古石传来公堂和雷震子一起,宣判无罪释放。三个死囚重获新生,连连高喊:“文大人,文青天,小人回到家里,永远不会忘记你救命的大恩大德!”围观的百姓也头顶香盘,站立州衙门口,齐呼:“文大人,文青天,你是我们赣州百姓的福星,我们恭祝你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文天祥走岀衙门,向百姓连作三个揖,以示谢意。

君降我不降

德祐二年(1276),元军一路势如破竹,打到了浙江的皋亭山下。

正月十九日,文天祥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当天下午,朝廷要员都齐聚在吴坚的左丞相府里商讨对策。吴坚首先通报敌情:“元军是虎狼之师,皋亭山离此仅30余里,形势危急,是战是和还是迁都,还请各位大人从速决议!”

枢密使贾余庆说:“迁都已来不及了,还是议和吧。”朝中大臣大都是一些贪生怕死之辈,怕一旦攻战,玉石俱焚,也纷纷附和。

文天祥反对说:“城里的官兵加上各地勤王兵也有几十万,我们来个里应外合夹击元军,取胜也是有可能的,何必如此惧怕元军?”可是,无人响应,文天祥是孤掌难鸣,无可奈何。

为了支走文天祥,贾余庆又提出:“元军需要当权的人过去商谈,我看,文大人言辞犀利,还是你去比较妥当。”其他人也跟着说:“文大人,你就辛苦一趟吧!”文天祥岂有不知此行危险的道理?但为了江山社稷,他还是答应下来。

皋亭山上,文天祥及其随从被元兵引入一座庙中。元军统帅伯颜高踞案前,不屑文天祥的见礼,傲慢地问道:“宋朝丞相为何不来?”文天祥回答道:“我是宋朝使臣,可以代表朝廷,有什么话,你尽管跟我说。不过,我倒要问问你,你们为何要侵扰我大宋!究竟是想灭我宋朝呢?还是另有企图?”伯颜想不到文天祥会单刀直入地提出问题,一时结结巴巴,还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是好。

文天祥又问:“现在只有两条路可供你们选择。要战嘛,我宋朝的几十万大军在等着你们。要和嘛,可使百姓免受生灵涂炭,对两国都有好处。何去何从,你们可要想清楚啊!”

伯颜感到对手的厉害,“曜”地站起来,来回踱步,急速地想着对策。正在焦躁之时,亲兵来报:“宋丞相到!"文天祥倏然一惊:难道他们知道我的身份了?抬头一看,原来是吴坚、贾余庆到了。

两人一进庙门,一齐伏地而跪,贾余庆头顶一只黄绸盖着的盘子。啊?原来你们是来卖国的。文天祥一明白这俩人的来意,立刻火冒三丈,戟手一指,厉声责骂:“贾余庆!你们这班衣冠禽兽,竟敢瞒着我,暗地里欺负幼主懦弱,干出这种投降卖国的罪恶勾当,实在是令人发指!”

贾余庆自恃在元军军营,有伯颜撑腰,公然不惧,也大声喝道:“文天祥!你不得开口伤人。这是皇太后和皇上的旨意,命我等为祈请使的。”“住口!我大宋养士三百年,竟会有你们这些乱臣贼子,背叛大宋,逼幼主投降。你们……你们简直是禽兽都不如啊!”文天祥喝住贾余庆的话头,厉声痛骂,自己也气得浑身发抖。

伯颜见状,对身旁的将军窃语:“这个文天祥,真伟丈夫也!”同时心中暗喜:幸亏宋朝出了奸臣,不然的话,要夺取宋朝的江山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这时,吴坚说话了:“文丞相,这事也怪不得我们,皇帝旨意我们总不能违背呀!"贾余庆也被骂火了,说:“你跟他啰唆什么?宣旨吧!”接着就展开降旨,念起来:“大宋右丞相贾余庆、左丞相吴坚等,受皇帝之命为祈请使。我皇削去帝号,以两浙、福建、江东江西、湖南、两广、四川、两淮见存州郡,悉上元朝……”文天祥听得忍无可忍,飞起一脚将贾余庆踢翻在地,骂道:“你这卖国求荣的奸贼,真是厚颜无耻,看你还怎么读下去!……”

伯颜一看要坏事,忙拉住文天祥劝道:“文大人,我们都知道你是宋朝的第一大忠臣,真正的伟男T。可是如今宋皇帝降顺于我,你是忠臣,也得降顺于我才对呀!”

文天祥怒目圆瞪,反斥道:“一派胡言!古人云,’社稷为重君为轻既然君不以国为重,这样的君主将不再是我的君主,我决心已定,君降我不降!”

伯颜大怒:“文天祥,你是敬酒不吃吃罚酒。我告诉你,今天你是降也得降,不降也得降!”“呸!伯颜,我也告诉你,要杀要刚由你,要我投降,别做梦!”伯颜气急败坏,命卫士驾出去看管起来。

二十天后,文天祥被羁押北行。

卖猪崽的人题堂匾

富田镇陂下村竹隐堂的堂匾是一个卖猪崽的、叫曾彦的人题写的。

曾彦(1425~1501),明代,泰和县沙村人。沙村,属泰和县苑前乡,与陂下交界。曾彦出身贫寒,少年时以挑脚为生,常从苑前街上贩些猪崽到富田街去卖一天,他挑着猪崽到了陂下胡氏宗祠敦仁堂边,听得祠堂里人声嘈杂,便放下担子歇脚。走进去一看,原来,陂下村的斯文们(文化人)齐聚在一起,为新建的祠堂书写堂匾“竹隐堂”。陂下是个有两千人口的大村庄,族长规定,每个斯文都要写,然后大家评论,谁写得好,就用谁的字。这是一份难的荣耀,人人都想能用上自己写的字。可是,斯文们写了撕,撕了写,废字纸丢了一大堆,二十几个斯文就是没一个人写得好。曾彦在旁边看得暗暗发笑,便向族长公打个拱,说:“族长公,能不能让我写几个字试试看?”

陂下胡姓人很多人认得曾彦,有人就怂恿他上前试试,斯文们可不答应,认为有损他们的声誉,个个横眉冷对。族长公心里也怀疑曾彦的才学,但他很开明,心想,试就试吧,不就是浪费几张纸的事吗?于是,他笑眯眯地说:“既然你爱写字,那就试试吧!”

曾彦年轻气盛,全然不顾斯文们的感受,脱下脚上的一只草鞋,蘸饱墨汁,在地上铺着的大纸上写下了“竹隐堂”三字。问:“要不要落款?”斯文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脸面,硬说曾彦的字写得不伦不类,也不怎么好,还落什么款?再说,你一个卖猪婆的,有什么身份?有人就借机把他的字揉成一团,丢在废纸堆里。曾彦羞愧难当,怏怏地离开敦仁堂,挑起猪笼,卖他的猪崽去了。

曾彦走后,斯文们又写了半天,仍是写不好。有人又把曾彦写的字捡起来摊开,大家评头论足,一致认为曾彦写的字迹饱满、苍劲有力,还是用他的比较好。族长公这才拍板用曾彦写的字。

几年后,曾彦考上了状元,官授翰林院修撰。陂下村人高兴了,认为取曾彦写的字做堂匾算是有眼光,这块堂匾成了状元公的墨宝。他们高兴地跑到京城去找曾彦索要落款,曾彦笑了笑说:“谢谢你们还记得我,我一个卖猪婆崽的,有什么身份?还敢落什么款?”说得陂下村人无地自容,他们知道,状元公还在生他们的气,怪只怪当年大家有眼无珠,不识泰山。

五百多年过去了,这块“竹隐堂”堂匾仍高悬堂中,熠熠生辉。

彭殿元千里报师恩

彭殿元(1641-1698),明末进士,文陂乡栗塘人。

栗塘是个小村庄,与泰和县的梅冈接壤。梅冈王姓是个几百烟的大村庄,在本仁堂办了一个书院,远近小村庄的小孩都来这个书院读书。王姓子弟自恃家族大,常常欺负外村子弟,自然,彭殿元也在受欺负之列。

彭殿元出身寒微,家徒四壁,父母咬金削铁地劳累也要供儿子上学。彭殿元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加之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问题,不久,就深得先生王愈扩的赏识。

有一天,王愈扩先生做了个噩梦,梦见书院起火,彭殿元被困在火海中苦苦挣扎,自己正不知如何去救他,急得满头大汗。梦惊醒后,不知梦意,心中实在放心不下。第二天午饭后回书院,王愈扩远远地就看见书院外围着一群孩子,近前一看,彭殿元被绑在木椅上,被太阳晒得浑身是汗,赶紧驱散了围观的孩子们,帮彭殿元松绑。事后,王愈扩才得知,这些王姓子弟因为彭殿元学习认真,成绩突出,这伙不愿刻苦读书的孩子常常受父母亲竹板鞭打,才把气洒在彭殿元身上。王愈扩这才想起梦中之事,醒悟到彭殿元今后必定会有大出息。

从此,王愈扩注意保护好彭殿元,不让他受王姓子弟欺负。每天放学后,他都要送彭殿元到文明堂前的大樟树下,看到彭殿元进了栗塘村口,才放心返回。数年如一日,从不间断,老师的厚爱之情,在小小彭殿元心里刻下深深印记。

清康熙三年(1664),彭殿元参加会试,考取第二十五名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文明堂前的那棵樟树被梅冈人叫做翰林树。

彭殿元任京官几年后回家省亲,去梅冈拜望老师,得知老师也考中了进士,没做几年官,就隐姓埋名去广东韶关丹霞山为僧。彭殿元念师心切,不惧千里之遥,立即奔赴丹霞山。询问寺庙住持,说是庙里没有这个人。彭殿元不甘心,认定老师定是改了名,心生一计,问明住持僧众刚好一百人,便叫随从下山,到韶关城里买了一百双缁鞋,请求住持分发给僧众。结果,发了九十九双,还差一双没人领受。最后访得还差一名火工僧人没有通知到,便亲自去斋堂厨房寻找,老师果然在灶间忙碌着。师生相见,两人不禁热泪长流。

彭殿元在寺庙里住了几天,闲聊中,从老师口中得知,老师在劳作时,不小心损坏了不少的餐饮器具,可惜无力赔偿。彭殿元当面没有表示什么,但他下山后,吩咐随从前往广州买了两船陶瓷餐饮器具,并在每件碗、盘、钵、碟上都号上“丹霞山”三个字,专程送往丹霞山寺庙。

彭殿元千里寻师报恩的故事一直在韶关一带流传,据说,这批餐饮器具直到1953年时还留存不少呢。

黄公略大义灭亲

黄公略,湖南湘乡人,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1928年7月,与彭德怀领导平江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任五军军委委员,第四团党代表。1929年8月,改任红五军副军长。

1930年1月,由赣西地方武装合编组成红六军,六月正式命名为红三军,黄公略任军长兼军委书记。在攻打唐云山张,反第一、二、三次“围剿”等战斗中,黄公略率红六军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战功卓著,威震敌胆。为此,国民党反动派,乘取阴谋手段,利诱黄公略。第一次“围剿”后,蒋介石不甘心失败,命令何键把黄公略的母亲、妻子拘到长沙,并在湖南《民国日报》上登出策反言论。一天,通信员小高递给黄公略一张揉得发皱的报纸,说:“军长!毛委员说这是交通员从白区搞来的,上面有你的事。毛委员说你看了后不要生气,也不要发急。”黄公略迫不及待地展开《民国日报》一看,标题是:彭德怀、黄公略赶快率队来归。正文如下:

“你们本是革命军队,不幸因环境关系,一时糊涂,卷入’共匪'的漩涡。数年以来,受尽多少辛苦,造成多少罪恶,抛弃以往光荣的历史,断送将来伟大的前程,你们自己清夜扪心,也要痛哭流涕了。”黄公略看到这里不禁放声大笑。

“黄公略既将母与妻子送来长沙,足见悔过情殷,投诚心切。现三省大军已布置稳妥,水陆并进,分道合围,准备一鼓肃清,你们也当乘机赶快动作,协同消灭朱毛及其匪部,将功赎罪,以为你们彻底悔悟的证明。……黄公略送到长沙的老母妻子,现已妥为保护,优予待遇,你们不要悬念。你们家眷,也盼父们早日归来团聚,共享天伦的幸福。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譬如今日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黄公略气得把报纸撕得粉碎。

同时,蒋介石又委任黄枚庄(黄公略的兄长)为参议,携带1500块银元作为招抚费,和蒋介石、黄汉湘(黄公略的堂叔)的亲笔信去劝黄公略“归正红五军战士抓获了黄枚庄,针对这样一个利用亲戚关系分裂红军、破坏革命的奸细究竟应如何处理呢?红五军军长彭德怀觉得很棘手,便电告总前委。毛委员说:“这个问题由公略同志自己处理。”当红一方面军总部写信向黄公略征求处理黄枚庄的意见时,黄公略断然回答:“一刀两断,义无反顾!”并给毛委员和总前委发报:“在红军的沉重打击下,蒋介石为了挽救他的失败,采取了分裂红军的可耻阴谋,我黄公略坚信革命必定成功,对蒋介石不抱任何幻想,我义无反顾,与黄枚庄一刀两断,并请求将黄枚庄处以死刑,将黄枚庄的口供印发各军,借以教育部队提高革命警惕。”

红五军根据黄公略的意见,将黄枚庄处以死刑,将他的脑袋装入煤油桶里,用石灰密封后,由陪他来的青年农民带回长沙。何健、黄汉湘一见人头,大惊失色,慌忙打发了几百块钱,把黄枚庄的脑袋送到湘乡老家埋了,还做了三天道场。黄公略大义灭亲的举动,赢得了全军将士的高度赞扬。1931年9月15日,黄公略奉命率部转移,行至东固六渡坳,敌机突然来袭,为指挥部队掩蔽,黄公略身中数弹而壮烈牺牲,时年33岁。

第二节民间传说

行思倒插荆树

七祖行思,是安福县严田人,俗姓刘,是长沙王的后裔。11岁就出家当了和尚,在他乡游历了几年后,来到了青原山。

青原山净居寺在七祖行思到来之前叫安隐山,这里已经有了小庙,古代叫“兰若”。行思见这里山清水秀,是佛家修行的好所在,就随手折了一根荆柴(荆树),倒插在今净居寺大殿之后,心里默念:“此地若为灵地,树当活。”荆柴,是本地人的方言,青原区房前屋后、漫山遍野都是。这种树成活率高,但生长缓慢,能长到饭碗大的荆柴树很少见,长到围径一尺的荆柴树更是罕见。如果用荆柴树做饭甑,蒸出来的米饭又香又甜,三伏天气放几天都不馒。若是顺插荆柴树会成活倒不稀奇,稀奇的是行思所插的荆柴树是倒插,竟然奇迹般地成活了。

行思倒插荆柴树后,便离庙往广东岭南曹溪而去,拜南华寺六祖慧能为师,师事六祖15年,得到了慧能的真传。

公元713年,七祖行思奉六祖慧能之命,回到了青原山。他一看荆柴树活了,高兴得不得了,认为这里有灵气,便决定大兴土木建寺院。

可惜,“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棵硕大的荆柴树被人连根挖走了。

文天祥与堆花酒

江西堆花酒业公司闻名遐迩,该公司一年生产的堆花贡酒就达800吨,酒质优良,香味醇美,产品销往本省及邻省,在全省酒类产品评比中多次获奖,深受顾客欢迎。相传堆花酒这名字是文天祥年轻时亲自取的;后来文天祥考中状元,入朝做官时将它献给皇帝品尝,遂成为贡酒。

宋代,烧酒作坊遍及吉安古城县前街。县前街与白鹭洲书院只有一江之隔。那时,青年文天祥正在书院求学。一日放学后,几位同窗好友邀请文天祥去喝酒。文天祥一时高兴,便与他们一块过渡进城。

文天祥这几位同窗都是富家弟子,经常结伴上岸喝酒,城里哪家酒店摆设阔气,又有歌女,他们一清二楚。这天,他们又轻车熟路往一家大酒店走去。文天祥家境清贫,哪有钱上收费高的酒楼?因此,他独自一人悄悄走进一条小街,只想找家小酒店,小斟几杯就回书院。他问了几家,都嫌酒钱太贵,没有进去。再往深巷寻找,不小心一脚踩进水沟,把一只布鞋浸湿了。这鞋是他母亲千针万线做的,他舍不得丢弃,只好脱下来提在手上。走着,走着,来到一幢旧板房小酒店时,突然被店主拦住去路。文天祥先是一愣,几句对话过后,老板便客客气气把他请进酒店。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家小酒店今天开张。为求生意兴隆,店主昨天到真君山上真君庙里拜菩萨,祈求神灵保佑他开张大吉,生意兴隆。晚上,店主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花仙子把一篮芳香的鲜花撒进他的酒窖,并告诉店主:“明天有一贵人前来你店喝酒,千万不要怠慢。”“我如何认得贵人?”“他骑一匹马,牵一匹马。”说完,店主梦醒,顿时觉得醇香溢满小店,忙起身去作坊打开一坛酒,见白色酒花层层涌起。店主大喜,忙预备爆竹,专候贵客光临。

店主从早上等到中午,并不见一位骑马、牵马的人路过,心里不由焦急。这时,文天祥徐步而来。店主见他气宇昂然,超凡脱俗,心中暗喜,只是不见马……店主脱口冒出一句:唉,这位客官倒是一副贵人相,可惜没有骑马。文天祥以为店主瞧不起他这个穷书生,淡淡一笑,灵机一动,抖抖手中那只鞋,又指指脚上鞋说:“谁说没马?我不是牵一匹马,骑一匹马么?”店主恍然大悟,立即点响爆竹,鞠躬致意,恭请文天祥进店。

文天祥进店坐定,店主忙吩咐人把酒坛抬出来,将酒斟在杯中,立时白花叠起,香气扑鼻。文天祥禁不住称赞:“堆花好酒!”店主听了,一拍手掌:“’堆花好酒’,好!相公真是才华过人,为我这酒取了个好名字!说实话,我制酒几十年,今天您是头一个给我的酒取名呢!”当即请文天祥留下墨宝。

这时,文天祥几位同窗也来了,说是别的酒店的酒都失了味,他们是循着香味到这家堆花酒店的。饮了一口,爽口醇香,赞叹不已。后来,店主把文天祥亲笔书写的“堆花酒店”4个刚劲有力大字贴在门首,吸引了无数行人。很快,堆花酒便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古城。

不久,文天祥考中状元。宋德祐年间,又受命为相,乡亲们以堆花酒为他饯行,酒店老板还特意送上一坛堆花酒。文天祥入朝,向皇帝献上堆花酒。君臣共饮,圣上称赞“玉液冰清堆花香。”堆花酒一时名闻天下。

雷公七姑镇妖魔

据说值夏镇七姑岭以前叫猪婆岭;雷公榭以前叫牛牯岭。猪婆岭位于赣江东岸,临江一面如刀劈斧剁;牛牯岭居赣江西岸,山腰里有个缺口大洞。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地貌?当地有个神奇的传说。

古时候,猪婆岭上住着一户人家,户主叫双喜。一年春天,双喜买了一只猪崽和一头小牛来饲养。这两只畜生,见风就长,眨眼就变,仅仅过了七七四十九天,猪崽就变成腰肥体胖的猪婆,小牛就变成腰粗腿壮的牛牯。第五十天开始,麻烦事来了,猪咬牛,牛触猪,各不相让。隔栏圈,分桩吊,不是牛扯断绳,就是猪咬烂门。双喜夫妇正商量抬猪牵牛去拍卖之时,忽然天空突变,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猪、牛不见了。夫妇俩到处寻找,都不见猪、牛踪影;却见赣江东岸突现一座形似猪婆的山岭,赣江西岸突现一座形似牛牯的山岭。他们望着猪婆岭、牛牯岭直叹气,却又无可奈何。

第五十四天,天刚蒙蒙亮,天旋地转,猪婆岭发岀呼呼叫声,山头渐渐伸向对岸,不一会便伸到了江心;牛牯岭传来隆隆巨响,山头向上抖拱,不一会长到了半天云中。双喜目睹此景,懵了,昏倒在地。

昏迷中,双喜隐隐约约看到一位妙龄尼姑,登上山顶,云帚一挥,风平浪静。双喜急忙上前,倒头便拜:“多谢师傅,法术无边,救苦救难,镇妖压怪。但不知是何方妖怪在此作孽,请师傅指点迷津。”小尼姑微启朱唇道:“施主不必惊慌,刚才兴风作浪的是你家的猪婆精和牛魔王,两只畜生,明争暗斗,一个扬言要拱过河,一个夸口要长上天。倘若它们得逞,天下哪有太平,人间岂不遭殃?待午时三刻,电闪雷鸣之后,你只要如此这般,定能降伏,自有报偿。”说完飘然而去。双喜抬头一看,小尼姑不见了,只见空中飞来一只小鸟,不停地叫着:“七姑、七姑!”

午后,乌云翻滚,雷电大作,天空撒下两道火光,地上响起两声炸雷,顿时,猪婆岭如刀劈斧剁,削去了伸至江心的山头;牛牯岭就像锹铲铿削,削平了高出云天的山顶,而且在山腰锂开了一个大洞。双喜按照小尼姑指点,先到猪婆岭下赣江边石岩洞里一摸,摸到一块银子,形状很像猪婆;后到牛牯岭大洞里挖,挖出一块金子,样子很像牛牯。

双喜得到财宝,决定在猪婆岭上建造一座庙宇,取名七姑庵,表示对小尼姑的怀念;又在牛牯岭上建造一个凉亭,取名雷公榭,表示对雷神爷的感谢:从此,猪婆岭也叫七姑岭,牛牯岭也叫雷公榭。

如今,庵和亭虽然不复存在,但七姑岭的山势和雷公榭的大洞依然如故。更有趣的是,七姑岭上红、白、黑三色黏土,传说红泥是猪血,白泥是猪脑子,黑泥是猪的臭肝烂肺。雷公榭在山洪暴发时,流水冲刷成沟,沟底淤积细砂砾石,传说是牛角牛骨粉末。

陈官保

陈官保,又叫陈理,是陈友谅的儿子。1360年,陈官保在鄱阳湖与朱元璋的大战中,杀出一条血路,逆赣江而上,在富滩镇古富村立足。1364年,朱元璋兵围吉安,陈官保力穷不支,只好投降。朱元璋为了稳住一方势力,封陈官保为顺德侯’

过了三年,朱元璋称帝,陈官保发誓要杀死朱元璋,夺取皇位。凭借古富嵩华山险要地势,修建了藏军洞、练兵场、烽火台等防御工事。陈官保遇匕一位高人,经高人指点,可借用天兵天将,选在某日的午夜一时三刻点兵,到时剪纸为将,撒豆成兵,攻陷京城。在天亮之前,鸡啼三啼时,皇帝一登龙椅宝座,立即向宝座连射三箭,即可大功告成。谁知这个秘密被陈官保的娘听到了,坏了陈官保的大事。到了那天,陈官保忙于剪纸撒豆,念动咒语,纸将豆兵们动起来了,纷纷呐喊着往窗外的南京方向飞去。哪知道他的老娘等得不耐烦,还不到鸡啼的时候,就死命往鸡笼里扇风,催公鸡早些啼鸣。原来,公鸡有个习性,不到它生物钟打鸣的时候,无论你怎么弄它,它都不会打鸣。可是,它受不了地风,地风吹来,它就会打鸣。陈官保的娘知道鸡的这个习性,拿蒲扇往鸡笼里扇风,地风吹动,公鸡就啼鸣起来,他家的公鸡一叫,其他地方的公鸡也就跟着一起叫了。

再说天兵天将刚到南京城头,城门还没攻下来,鸡就叫了,天兵天将必须在天亮前赶回天界,否则永远回不去了。所以,他们一听鸡叫,就害怕回不了天界,不敢恋战,便草草收兵。这边的陈官保听得鸡叫,也赶紧向南京方向的皇帝宝座射出三箭,箭箭射在宝座上这时皇帝还在梦乡,离上朝的时间还早哩。待皇帝上朝时,发现宝座的箭杆上刻有“陈汉造”的字样,大怒,立即派出大军前往古富剿灭陈官保。

古富村有几个村落与陈姓人靠得很近,官兵怕误杀,通知其他姓氏人家的门前插上柳枝作记号,以免误杀。有些与陈姓联姻的人家怕亲戚家遭劫杀,暗暗告知他们,才使一些陈姓人家幸免于难。再说大兵围住古富,只留村口一条道,道中有一口又宽又深的水井,官兵说谁能跳过此井,便可留一性命,可怜落井者不知多少,现在还叫这口井为“万人井”哩!

陈官保凭借地形熟悉,突围到赣州,人困马乏之际,被官军砍下头颅,尸身却不倒下,被马驮着在赣州城墙上走了三天三夜。朱元璋知道陈官保想当皇帝,就对着江西的方向喊了三声“万岁”,果然,陈官保的尸身这才窘然落地。

陈官保的尸体在城中臭了三天,又香了三天,赣州人认为陈官保魂魄显灵,便在他死的地方建了一座官保庙。

方石岭上巩信庙

到了东固,往兴国方向走,过了六渡,上山五里左右,就到了方石岭。山上有座石庙,叫巩信庙。为什么此地建有古老的巩信庙?当地留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1276年,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率勤王部队南下赣州,元朝大军尾追到此,情况非常危急。为了掩护文天祥及其他将士安全转移,巩信挺身而出,要求担任阻敌任务。文天祥明知寡不敌众,不愿部将为自己牺牲,他决心与全体将士共存亡。巩信等将士跪求文天祥,“以抗元大局为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文天祥无奈,只好带着余部转移。

巩信坐在一块巨石上,几十名战士分列左右。气势汹汹的元兵看到宋兵严阵以待,毫无畏惧的样子,生怕中了埋伏。等了许久,巩信仍是眉然不动。元军首领李恒下令放箭,宋兵毫不示弱,与元军对射。千百支利箭射向宋军,宋兵纷纷倒下,唯有巩信满身中箭,却依然威风凛凛,端坐如故。李恒觉得奇怪,便绕到侧面就近一看,巩信早已中箭身亡。元军十分钦佩巩信的神勇,惊呼他为“神人”。

由于巩信的阻击,为文天祥率部转移赢得了时间,文天祥终于摆脱元军追击,脱离了险境。

后来,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巩信,建了座石庙,叫巩信庙。

方石岭上功德石

方石岭,古时候尖石嶙峋,寸草不生,名叫尖石岭。后来,人们把它叫做方石岭,这座山也变成了草丰林茂,流泉飞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里代代流传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相传唐朝有一个和尚,徒步从河南嵩山来吉州紫光寺讲经,途经这里,见周围峰峦叠嶂,峡谷幽深,树木茂盛,唯独这座山寸草不生,除了石头还是石头,觉得很奇怪,喃喃自语道:“阿弥陀佛,是山就该有草有树,为何此山就一草不长,一木不生呢?”继而就动了恻隐之心,决心让这座山也要长出草木来。于是,他在岭上最高的尖石上打坐,每天向上苍虔诚祷告:苍天有知,就让步它长出树木来。如此三年,坚持不懈,把尖石都坐平了,变成了一块方石。他的诚心感动了玉帝,玉帝命天神把他的每一滴汗水都化作了花草树木,以遂他的心愿。和尚功德圆满,这才下山往紫光寺而去。

从此以后,人们便把和尚打坐的方石叫做功德石,尖石岭改称方石岭了,至今,那块方石上还保留着和尚打坐的印迹呢。

书呆子宋彭寿

宋彭寿,富滩镇龙口村人,清末举人,他一生只知埋头读书,从不过问身边的人和事,虽然学问深,但书呆子气重,不免时常闹出一些笑话来:

买宪帚

有一天,宋彭寿去值夏街当坏,妻子告诉他:“家里的宪帚不能用了,你要记得买一个回来。”宪帚,是厨房日常用具,用于洗刷锅面上的残留物。宋彭寿一边走,一边应着:“好好好!知道了。”

到了街上,他看见一个摆宪帚摊,便上前去问:“宪帚多少钱一个呀?”卖主见问,伸出两根手指一晃。宋彭寿拿起一个宪帚观看,见帚丝有几百根,心想:“这个人的手艺真好!削这么多根该当要多少时间呀?20文,太少了!我还是多给他一点钱吧。”于是,他拿了两个笔帚,给了卖主100文钱就赶紧离开了,生怕人家会认出他是个举人公,来感谢他。何必呢?体恤人不用留名嘛。

宋彭寿一路走一路笑,高兴自己今天做了一桩好事,又买到了便宜货。到了家里,妻子问他:“今天你有什么事这么开心呀?我问你,宪帚多少钱一个?”他笑而不答,也伸出两根指头。妻子不解,问:“到底多少钱一个呀?”宋彭寿说:“还是我们读书人有面子,人家不肯多要钱就卖给了我。好便宜,50文一个。”

妻子一听,气坏了:“天收咯!两文钱一个的宪帚,你给了人家50文,还说便宜,这个日子没法过T!"

宋彭寿不以为然,仍在欣赏他买的宪帚,说:“看!削得多细呀,若是要我来削,一天能削几根?没有一个月也削不出来一个宪帚哩。”

晒鞋

宋彭寿读书一向手不释卷,坐着走着手里都是捧着书看。有一天,他边走边看书,一脚踏空,踩到水田里去了,鞋子里面全灌满了水。当时正是三伏天气,烈日炎炎,暑气逼人。宋彭寿回到家,赶紧端出一个小凳子,坐在太阳底下,伸出两只脚来晒鞋。并高兴地说:“这下好了,可以看书、晒鞋两不误,不是我聪明,哪里想得到这样的好主意?”他边看书边晒鞋,不一会儿,浑身大汗淋漓。妻子从外面洗衣回来,看见丈夫坐在太阳底下,被晒得汗如雨淋,以为他生病了,忙关切地问:“怎么了?是不是打摆子怕冷?”

宋彭寿连忙说:“嘿!别乱哇!你没看到我是在晒鞋子吗?”

妻子一听,提着的心才放下来,转而一想,就气不打一处来,骂道:“蠢猪!你就不会换双鞋子,把湿鞋拿到太阳底下晒?”

宋彭寿哑然失笑,说:“哎呀!还是你聪明!我这么聪明的人都只是举人,如果你读了书一定能中进士。”说完,赶紧进屋换鞋去了。

妻子无奈地摇摇头笑了。

写借条

宋彭寿在吉水乌江枫坪村李家教书。

一天,有位妇人来请她帮忙写一张借条,说是春耕在即,家中缺种谷,急需要向村里某某借些种谷浸种。

宋彭寿请妇人坐下,详细地询问了妇人的身世、春耕生产情况,以及借谷还谷的数量、利息、日期等等,足足谈了一上午。妇人心说,这下总该帮我写借条了吧。谁知,宋彭寿告知她说三天后来拿。妇人不好说什么,只得回去了。

第三天,妇人已请别人写了借条,怕宋彭寿又写,平白地欠他一个人情。所以,特地来书院告知他一声。哪知道,她刚一进门,宋彭寿就以为妇人是来取借条,忙从房间拿出一大叠纸来,说:“哎呀!亏我那天问得仔细,不然的话,三天哪写得了呀?快拿去吧!”宋彭寿倒是很热心,妇人却是惊呆了,问:“先生,你这写的是什么呀?”

宋彭寿不悦地说:“你不是请我写借条吗?这么,就忘记了?”妇人说:“先生,我是来告诉你,我家男子人已请别人写了借条,就不劳你费神了。”宋彭寿一惊,是谁怎么好的文笔,这么快就写好了,我倒是要见识见识。他要妇人把那张借条给他看看,妇人从身上取岀借条给他,只见上面写着:“今借到某某种谷五十斤,年息二成,来年清明节前连本带利还清。此据。今借人某某”宋彭寿看完,叹息道:“早知道这么简单,我早就写好了,哪里用得了三天呀?”

原来,宋彭寿是从妇人的身世,写到借种谷的原因,以及播种、育秧、插秧、耘田、收割等过程,写到本利归还数量、日期、中人、保人、代笔等,洋洋万言,难怪他写了三天才写完哩。

第三节民间歌谣

红色小调

夺取吉安城

我们红军,

配合工农,

夺取吉安城。

光荣灿烂,

江西省苏,

已经宣告成。

趁火打铁,

促进五省,

武装总暴动。

努力奋斗,

消灭敌人,

世界达大同。

攻城歌

不怕你邓英铁丝网高,

只消我军民一人一把刀;

不怕你邓英壕沟挖得好,

只消我军民一人一把草。

绣花枕

桂花花开香喷喷,

香过山岗香过树;

千香万香我不爱,

只爱情哥当红军。

杜鹃红艳艳红满天哟,

我送哥哥当红军啰,

哎呀哟!

为送哥哥当红军啰!

天天绣花寄心上啰。

五更鼓

一更鼓儿冬,

飕飕西北风,

可怜贫苦人,

无衣过寒冬,

一炉糠火长夜烘。

二更鼓儿当,

提起实心伤,

辛苦赚的钱,

豪绅剥削光,

无被无裱睡光床。

三更鼓儿敲,

饥寒实难熬,

终年勤耕种,

有吃一餐饱,

割的谷子归富豪。

四更鼓儿惊,

痛苦日益深,

无钱供妻儿,

无衣奉双亲,

啼饥号寒不忍听。

五更鼓儿起,

双脚踩下地,

丈夫去打柴,

妻子理织机,

起早贪黑为生计。唱完五更鼓,

莫愁无出路,

准备去革命,

推翻旧政府,

铲除豪绅和地主。

送郎当红军

妹:送郎当红军,

勇敢向前进,

打土豪、杀劣绅,

一个不留情。

郎:我去当红军,

妹妹要谨慎。

家中一切事,

都是全靠你。

妹:小妹在家中,

不做寄生虫,

谋幸福、求解放,

斗争敢冲锋。

郎:我去上前线,

妹妹莫挂念。

倘若牺牲了,

革命把身捐。

妹:我郎志气高,

壮志冲云霄,

反动派见到了,

马上就要逃。

郎:军阀资本家,

专门剥削人。

吃人的旧礼教,

提起实伤心。

妹:我郎在队伍,

身体要保重,

枪法勤操练,

打仗立头功。

郎:妹妹在家中,

军属最光荣,

“支前线”要带头,

工作责任重。

合:磨快刺刀杀,

瞄准敌人打,

杀杀杀、打打打,

敌人害了怕。

全国要解放,

人民要翻身,

军民团结紧,

革命早完成。

打吉安

各处反动派,

逃跑到吉安,

地痞和流氓,

吓得无处钻。

组织难民团,

下乡来捣乱,

杀人又放火,

贫苦死一半。

白色恐怖下,

我们怎心甘,

赶快团结起,

同心打吉安。

大家来革命

工农兵学商,

大家来革命。

打倒反动派,

团结一条心。

官僚资本家,

剥削我工人。

拿我当牛马,

为他赚金银。

可狠狗地主,

欺压我农民。

长年不劳动,

坐到吃现成。

商店伙计们,

早晚忙不停。

赚钱归老板,

工钱有几文。

打倒恶厘金,

捐税数不清。

工农要翻身,

齐心来革命。

东固红色歌谣

东固革命成了功赖经邦来段起凤,

组织武装打反动。

带领穷人闹革命,

英雄勇敢向前冲。

东固革命成了功,

好得朱德毛泽东。

打倒土豪并恶霸,

穷人翻身笑融融。

东固有个赖经邦

日头一出照山岗,

东固有个赖经邦。

领导穷人闹革命,

杀尽天下狗豺狼。

当兵就要当红军

当兵就要当红军,

处处有人来欢迎,

长官士兵都一样,

没有人来压迫人。

当兵就要当红军,

红军就是工农兵。

跟着朱毛打天下,

穷人翻身得太平。

后方生产来支前

黄牛牯来两角尖,

翻身妇女学犁田,

前方勇士唔挂念,

后方生产来支前。

早日回转东固乡

新打草鞋黄麻纲,

送俺阿哥上前方,

阿哥参军打胜仗,

早日回转东固乡。

红军不怕反动派

斧头不怕纽丝柴,

红军不怕反动派,

走到龙岗打一仗,

敌人乖乖交抢来。

红军不怕反动派,

坐在东固等敌来。

白云山下打胜仗,

白匪枪炮全交来。

情歌

东固畲乡情歌(一)

男:东固西边富水河,河水弯弯石头多。

险滩激起千层浪,就像阿哥会唱歌。

阿哥唱歌桥上过,看到桥下妹子多。

哪格看得阿哥起,阿哥唱歌妹来和。

女:东固西边有条河,妹在河中对山歌。

旌妹有曾见过你,看你心事有蛮多。

妹问阿哥有何意,不晓阿哥想什么?

看你蠢头又蠢脑,开口就想人家和。

男:阿妹莫要取笑我,今部对歌不奈何。

阿哥年方二十三,家住南源落凤坡。

有房有车票子多,父母催我找老婆。

阿哥生得脸皮薄,就是怕跟阿妹说。

女:畲乡西边有座桥,桥上行人如穿梭。

桥上阿哥信口嚼,桥下妹子笑翻河。

你是屋上屎姐姐,脸皮不比猪皮薄。

哪个想你轿车坐,哪个贪你钱财多?

男:桥下妹子莫笑我,阿哥心里清似河。

阿妹身材生得好,细皮嫩肉手脚巧。

眉清目秀小酒窝,阿哥只爱你一个。

阿哥问妹几多岁,愿不愿意嫁给我?

女:桥上阿哥莫顿脚,阿妹逗你来取乐。

看你模样长得帅,看你心地蛮厚道。

若是阿哥真有意,就请阿哥石上坐。

妹要洗衣有有空,夜部与你柳下说。

男:富水河边柳树下,久等妹子等不到。

月上东山又西移,莫非妹子看不上?

想妹想得心发慌,肚里打鼓实难熬。

待要提脚转屋喀,怕是妹设难题考。

女:月上东山柳依依,河水清清好梳妆。阿哥柳下傻傻等,老妹树下想情郎。

看他有情又有意,做得过分怕事黄。

老妹赶紧岀声叫,阿哥眼睛看哪凶?

男:鲫鱼上水报喜讯,河水欢唱叶婆娑。

哥有情来妹有意,看来这事有结果。

阿妹若不嫌弃我,就要娶你做老婆。

八月十五来娶你,花好月圆渡银河。

女:千顷稻田黄滎滎,老妹在此会情郎。

劝声情郎心莫急,木梓壳煨肉慢慢熬。

你要一心闯事业,做出成绩再商量。

今部你且回家转,娠会留心将你访。

男:妹子有心结秦晋,阿哥欢喜上眉梢。

大胆上前牵妹手,心发慌来似鹿跳。

阿哥不负妹嘱托,事业更上一层楼。

回家把话告娘知,到时两人做鸳鸯,

东固畲乡情歌(二)

男:见妹生得细盈盈,龙的眉毛凤眼睛。

哪能花园生下妹,人虽细小肚聪明。

女:阿哥不要太夸奖,十分称赞妹难当。

好比后园嫩韭菜,早怕日头夜怕霜。

男:阿妹穿金又戴银,阿哥汗衫打补丁。

同妹结交讲在先,阿妹不要嫌我贫。

女:阿妹只挑人才好,决不爱富和嫌贫。

有钱买得仙人掌,难买同心合意人。

男:一片皂角弯又弯,阿妹千里隔云山。

三餐茶饭思想妹,眼泪滴在碗中间。

女:阿妹爱哥爱得痴,夜夜想哥哥不知。

眼泪湿过三床席,床底当得养鱼池。

男:丢妹一丢试妹心,看妹待我假和真。

口说丢了心还在,荷包收口未收心

女:大河涨水起漩涡,把妹恩情丢一边。

晓得阿哥无情义,万世无双妹懒恋。

男:得罪妹来莫见怪,慢思慢想慢丢开。

大河也有回湾水,劝妹良心转过来。

女:哥不恋妹妹不愁,妹是河边大石头。

阻着几多山和水,闯过几多铁船头。

男:妹不恋哥也就罢,硬起心肠莫想她。

榕树无花也结果,吊兰无土也开花。

女:情深哪能把哥丢,除非改天换日头。

黄鳍长鳞马生角,铁树开花也不丢。

男:生要恋来死要恋,哥妹同心一百年。

女:哪个九十九岁死,黄泉路上等一年。

新打镰刀月牙弯

哥:新打镰刀月牙弯,新爱贤妹好为难。

心中好似水打鼓,面颊就像火烧山。

妹:要爱小妹你就爱,想见小妹有何难?

真心不怕路千里,志坚何惧万重山。

哥:妹呀!(同声)地久天长情更长,

海枯石烂心不烂!

妹:哥呀!(同声)地久天长情更长,海枯石烂心不烂!

月明心亮绕乾坤

情哥好比一弯月,为妹就是月边星。

月明心亮绕乾坤,为妹永远不变心。

有钱难买合心人

高山打鼓鸣声大,水里栽花根不深。

有钱能买仙人掌,有钱难买合心人。

生死恋

橘子开花白华华,我把心事跟郎哇。

昨天为郎挨顿骂,今日为郎驮顿打。

门前扫帚有几把,打断一把又一把。

脚上打得节节青,袜子难穿脚肿大。

头上打得青又肿,想梳头发梳难下。

经打经骂不要紧,只要情郎爱奴家。

若是情郎真心爱,砍掉脑壳也不怕。

打铁哥哥真辛苦

打铁哥哥真辛苦,一头风箱一头炉。

一只锅子朝天煮,两把禾草摊地铺。

破过多少破庙角,走过多少黑夜路。

哭嫁歌

女:一哭哭我亲爹妈,从小把我来养大。

一直养到十七八,怎么忍心把我嫁。

娘:官家养女也要嫁,只有皇帝养女招驸马。

女:二哭哭我亲哥哥,良田要下狠心作。

免得哥哥租生谷,租了生谷还熟谷,

少了半斤扣担算。

女:三哭哭我嫂嫂娘,改些脾气放大量。

请你孝顺爹和娘,勤俭节约把家当。

嫂:妹妹良言记在心,只怕江山易改禀性难

移。

辣椒难免辣椒味,胡椒难免胡椒辛。

女:四哭哭我亲姐姐,你要十天半月来看妹。

不要你的物和财,只要你舍脚勤些来。

姐:十粒黄豆九粒黄,你要改掉脾气顺爹娘。

恩爱夫妻同到老,兄弟女由媲共一堂。

女:五哭哭我亲弟弟,在家认真读诗书。

十年寒窗莫怕苦,将来中举做知府。

弟:要我读书没记性,不想中举做知府。

勤耕苦累在家园,愿学爹娘来务农。

女:六哭哭我亲妹妹,新打风车车干谷。

姐姐出嫁妹替我,家务全靠妹操作。

妹:十粒乌豆九粒乌,姐要贤良顺丈夫。

生男育女成家业,早起晚眠理家务。

儿歌

样样难

十个指头两只手,

从小跟人学看牛。

看牛又怕冷,学挖井;

挖井冒有劲,学磨针;

磨针磨不圆,学撑船;

撑船怕拉纤,学做粉;

做粉有人吃,学打锡;

打锡打肿手,学做酒;

做酒又怕酸,学烧砖;

烧砖又怕热,学打铁;

打铁懒拿锤,学擦背;

擦背难惬气,学唱歌;

唱歌怕挨骂,学叫化;

叫化懒背袋,

唉!世上样样难。

月光婆婆

月光婆婆,借个筛算,筛个米果,送给外婆。

外婆嫁女,嫁只老鼠,老鼠搬谷,搬到糯谷。

糯谷蒸酒,蒸到甜酒,甜酒请客,请到大客。

大客挟肉,挟到精肉,精肉有熟,倒回锅里再煮过。

月光公

月光公,秀才郎,骑匹马,过莲塘。莲塘宫,好

栽葱,葱发芽,好打茶,茶花开,李花红,观音骑马

我乘龙。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他骑马来我骑驴,仔细较量我是不如。

回头看看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我家成了万元户

一行行,一树树,我家种上摇钱树。

什么树,蜜橘树,蜜橘无子富养富。

爷爷酿成橘子酒,婆婆晒干做橘脯。

爸爸制成橘罐头,妈妈橘皮入药铺。

哥哥嫁接橘苗苗,姐姐橘渣又喂猪。

我和妹妹放学归,摘篮橘叶喂白兔。

到了年终算一算,我家成了万元户。

红军戏谱

五更鼓劝郎

丑白:我青年跑到外面当红军,听到家中来一信,妻子改变心。我要回家走上一走,岂不是好?

丑唱:我青年跑到外面当红军,听到家中来一信,妻子改变心。……重句

向前辞别我军长,辞别军长转回程,回家少娘亲。……重句

军长听到我句话,打路条去回家,一路省检查。……重句

一路哨棚过齐了,一心要往回家去,回家看分明。……重句

心中有事来得快,不禁来到大路边,一心要向前。……重句

心中有事来得快,不禁来到大路边,一心要向前。……重句

站在此地高声叫,叫声妻子来开门,丈夫转来哩。……重句

丑白:妻子快来开门……

旦唱:我在家中忙忙听,听见外面高声叫,不知何人到?.....重句

十指尖尖把门开,原来丈夫转来哩,丈夫你请进。……重句

端张板凳你请坐,倒碗香茶丈夫吃,丈夫请吃茶。……重句

丑白:贱人你想倒碗滚茶,滚死丈夫嫁别人,不用。……重句

旦白:好!丈夫不吃滚茶,我到后房倒碗冷茶,丈夫请吃茶。

丑白:贱人你要倒碗冷茶,冷死丈夫嫁别人吧?

旦白:我要吃不冷不滚的茶。

旦白:好!我到后房倒碗不冷不滚的茶,丈夫请吃茶,丈夫今天外面回来发我气,我要放下茶碗劝他几句,好吗?

旦唱:一更鼓,劝一声我夫喂,何必发气为何因?(点板)你在外面当红军,我在家中挂在心。当先受了这几种,压迫我们到如今。如今好得共产党,解放痛苦真是真。如今工作要加紧,要你丈夫前方当红军。消灭敌人有光荣,有情我的夫喂,你有事情表分明。

丑唱:开言就把贱人骂,骂死贱人真胆大。(点板)我在外面当红军,你在家中想别人。想了别人犹是可,冷死丈夫嫁别人。不骂贱人没出气,倒把与夫气在心,岂不是你贱人真胆大。

旦唱:二更鼓,劝一声我的夫喂,苦骂妻子为何因?(点板)你在外面当红军,回到家中苦骂妻子为何因?倒了一碗茶,丈夫吃,冷又冷,滚又滚。不冷不滚丈夫吃,还说冷死丈夫嫁别人,妻子不是这等人。丈夫外面一年满,妻子房中无別人。若是妻子房中有别人,任你打,任你骂,有情我的夫喂,打死奴家也甘心。

丑唱:开言就把贱人骂,骂死贱人真胆大:(点板)又要提出这句话,提起这句好伤心。我在外面听到这句话,你在家中想别人,岂不是将你贱人打,看你贱人怎样行。

旦唱:三更鼓,劝一声我的夫喂,苦打妻子不甘心。(点板)你在外面听到一句话,苦打妻子不敢话。

旦白:晓得。

旦唱:(点板)听到一句话,吓得妻子战战兢兢。打也话,骂也话,必定丈夫外面有

爱人,听到爱人一句话,回到家中来打骂。妻子房中无别人,打死妻子不甘心。我有言话来劝你,别人生得好,有年纪,眼中饱,肚中饥,到不得老,终不得身。自己妻子生得丑,要打打几下,要骂骂几句,到得老,终得身,有情我的夫喂,靠夫望子有好处。

丑唱:开言就把贱人骂,骂死贱人好胆大。说到别人犹是可,说起爱人就伤心。我在外面当红军,三操两讲要留心。这样工作留心做,哪有心思恋爱人?你有爱人对我说,等我丈夫好主意。

旦唱:四更鼓,劝一声我的夫喂,苦骂妻子为何因?(点板)尊一声,我的夫,你且听,你去外面当红军,刻苦耐劳要留心。消灭敌人有光荣,倒回家中来,不必去怀疑。你在外面当红军,妻子家中谋利益。日织绫罗晚织纱,一日织得三两麻,三日纺得九两纱。人来客往茶当先,为你丈夫救脸面。有情我的夫喂,苦骂妻子为何因?

丑唱:听到妻子说此话,倒把为夫气在心,你的爱人不要紧,要嫁别人好伤心。

旦唱:五更鼓,劝一声我的夫喂,你在外面要留心。(点板)又去外面当红军,妻子不必挂在心,详细言话表分明。你去当兵打胜仗,消灭军阀并豪绅。暴动世界来共产,革命成功转回程。有情我的夫喂,夫妻子女享光荣。

丑唱:开言就把我妻劝,劝声妻子莫怪意。(点板)我去前方当红军,我妻不必挂在心。夫君当兵打胜仗,打倒南京并北京。打尽天下无敌人。妻子在家样样好,莫思想,莫挂心,带大子女有好处。

丑白:妻呀,我两人说了许久,不要多言。

旦白:我的夫将来(要)睡沉,我今劝了五更有多,一个当得十七八个。我来去房中同他发生密切关系,好吗?

第六章民间艺术

青原区的民间艺术种类较多,内容丰富,形式独特民间音乐有山歌、小曲等。民间器乐主要是打击乐和二胡、板胡、喷呐等。民间灯彩以淺陂、匡家的彩擎承年代久,新圩箍俚龙入编《江西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第一节民间音乐

民间歌曲以山歌、小调、号子、田园歌曲、风俗歌、歌舞曲等为主’“五四”运动以来,大多喜欢唱一些流行歌曲。到了土地革命时期,境内反“围剿”的斗争如火如荼,群众都时兴唱革命歌曲,如“送郎当红军”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则以唱毛主席语录为主,戏剧多演革命样板戏,如“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等。

山歌

东固畲族乡和富田镇的客家人喜欢唱山歌,语言自具原居地色彩,形象生动、纯朴自然、通俗易懂,便于口头传唱。曲式结构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由两个或四个乐句构成乐段的曲式。其次在乐句中插入衬词、衬句而构成的扩充乐式。那些较长的“盘歌”或“滚板山歌”,多属叙事性,音调平稳,节奏富于变化,接近自然语调。即兴性强,借景抒情,随唱随编。表现客观实在、语意直率,语言丰富,大量用“比”、“兴”手法。唱时常加一些衬字、衬腔,以助情绪的发展和气氛的形成,用“哎呀勒”表示歌唱的开始,用“呜喂”表示歌唱的结束。女口“过山梆”(山歌):“哎呀勵一打只山歌过横排,横排路上石皑皑。行了几多石子路,丢掉几多烂草鞋。呜一喂!”

小曲

小曲,也叫田歌,与山歌相似。农民野外劳动时或闲暇时随口唱一些小曲来解闷,以表情达意、解除劳动疲劳为主,不受劳动形式和强度的束缚,节奏自由,直抒胸臆。所以,小曲多以生活故事为题材,曲调仍然保持着民歌的风貌。因歌词与曲的关系不固定,随想随唱,小曲显得格外好听。也有大众场合唱的小曲,这样的小曲受场所的制约,歌词与曲的关系比较固定,一般是事先编好歌词,曲调由若干段组合起来,以分节歌的形式演唱,显得委婉流畅,优美平和。旋律多呈曲折的波浪形。节奏比较匀称而有规律,变化对比不大。如东固的采茶小曲,在茶山上,有老太婆、姑娘、小孩子、也有男青年,激情迸发时就会边想边唱,内容由唱者即兴而编,但曲调的旋律不变。如:“燕千花(杜鹃花),满岭红,大妮子嫁,细妮子送,送到牛牯崇。哎哟勵一一脚板痛!妮呀妮唔要哭,过只坳子就是你格屋。呜——喂!”有点像说话,或像山东快书,但又掺杂着唱,其衬词的发音方式大多是开口呼韵母,便于引长、传远,主要表现为较为明亮的声音色彩,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劳动人民明朗、乐观的心态。

小曲中衬词的特点是歌词以正词为主,衬词只起补充音节等辅助作用。所使用的衬词种类较多,基本归为五类,语气词、拟声词、称谓词、虚化词和表意词,形式多样。

号子

分为水上号子和陆地号子两种。水上号子多流行于富水河和滋江流域,船行上水,划船或拉纤同时用力所发出的具有音乐节奏的呼号;陆地号子多流行于东固、富田、新号、富滩、天玉这几个乡镇。歌词多以劳动内容、形式为主,扛抬重物时所需由一人发出号令,以协调众人的动作,所以,用一人领众人和的演唱方式来协调劳动节奏。多由领唱人即兴编成,句子的字节数随劳动的工种和强度的不同而变化,有二字成句的,也有五字和七字一句的。劳动强度大,则速度快,旋律简单;反之则速度慢,旋律多变。如扛槽树,则是由槽匠师傅拿着斧头坐在樟树上敲打树身指挥众人扛抬。

风俗歌

《喊船歌谱》是富田陂下古村挖掘出来的古老风俗歌,一人领唱,众人和,配以众少年跳火,烘托出一个盛大的、欢快热烈的场面。其他如《划龙船歌》、《朝拜歌》、《报春歌》、《哭嫁歌》、《辞嫁歌》、《哭丧歌》、《上梁赞》、《苦辛歌》、《怀胎歌》等,都是风俗歌,歌词多即兴编成,内容因人因事而异,随情而生,多用比兴开始,徵音落韵。女口《阿妹好比下土丘水》:“阿哥哥来阿哥哥,你要积钱讨老婆,阿妹好比下圻水,哪有保得上圻禾。阿哥一心听妹哇,不去嫖赌自成家,明年娶妻归门转,守规道矩持好家。”《要我唱歌唱不成》:“要我唱歌唱不成,生得一条苦瓜命。结头打了千多只,蜡烛挽得一万零。鞋有底,袜有掌,想做长工有人请。想来教书有学生。年纪到了一大把,有捡都走人家不赢。人才生得是蛮丑,不曾打扮有介精。六月天光想得到,想了一身会冰冷。”特别是闹洞房时所唱的歌既诙谐,又充满乐趣。

灯歌

春节期间,农村耍龙舞狮,挑花提灯划龙船,载歌载舞进行表演,所演的即为灯歌。流传较广的有“茶灯闹春调”、“马灯调”等。内容由山歌、民歌中的叙事成分发展为简单情节和人物的民间故事,每段四句或八句。稍带叙事性,有情节的则长达数十句,以七字句为多。也有五字句或五、七字句相间出现,每句音节多为二、二、三,演唱时多以乐器伴奏。

第二节民间器乐

吹打乐

吹,即为啖呐;打,即为鼓、锣、钱、梆子。境内民间器乐以吹打乐占主导地位,如婚、丧、嫁、娶、酒宴及民间灯彩之中演奏。吹打乐分为单吹打和双吹打两种类型:单吹打乐曲较为单一,但可反复演奏,多用于特定的场合,如道士做法事时,一人既吹喷呐又打小鼓。双吹打在单吹打基础上可增加乐器,锁呐一般为高、低音两支,如结婚丧葬时鼓锣喷呐同时进行。梆子,一般为戏剧和做道场所用,演奏气氛热烈,多应用于特定、庄重的场合,曲式结构呈综合性形态。由于各地环境、习俗不一,演奏的风格、色彩上也有所不同。

天玉啖呐天玉镇的喷呐不但保留了浓郁的江南韵调,而且在古代“工尺谱”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将一些曲牌改成了现代乐谱。

啖呐的构造分为哨子、天芯、木管、提子四个部分,做工非常讲究。哨子采用立夏后一个星期的芦苇草,取其中间部分;木管是喷呐的核心部分,选用红木、紫檀木制成圆锥体,在管身上开8个音孔,分别为前七后一;提子和天芯则均为铜铸造而成。

天玉镇代代相传的“牌字谱”和“工尺谱”为“上、尺、凡、五、六、乙”七声调式,曲牌种类有一百多首,如丧事有:《柳青杨》、《闹京街》、《九龙鼓》等;喜庆事有:《大开门》、《小开门》、《吉三匡青》、《枫入青松》《千秋遂青》、《四大锦》、《将军令》、《朝元歌》、《京八板》等。弟子拜师时,必须先拜“唐朝敕封青原大帝位”,上书“上天风流主,人间快乐神,鼓板先师,音乐童子”,然后才向师傅行叩拜大礼。演奏时,可独奏也可合奏,配以锣鼓镣,很是震人心弦。技高者能循环呼吸,即鼻口同时进气和吹气,不间断地吹奏半个小时。

天玉镇的喷呐队很活跃,检兵、送兵、剪彩和开业等活动都会请演奏,该队技法有所创新,并获得了许多奖项。

打击乐有堂鼓、板鼓、大鼓、扁鼓、小锣、堂锣、月光锣、大汉锣、京锣、大钱等演奏低沉的乐曲,有时还要加入特大锣,以表现肃穆,深沉的气氛,如搞龙时游村,两人抬一面大锣,边走边打,在富水河流域最为常见,富滩、河东、天玉次之。

宗教音乐

古时,青原辖区内的道观众多,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的庙会、散族谱、开醮场、做道场、开坛、祭祀及“灵堂”吊孝,都有村间的乐鼓手为道师做法事伴奏,道教音乐有一套完整的演奏程序,如做道场时,按开坛、安灵、祭坛、下坛、上表、开启、别灵、送驾的顺序依次演奏。使用乐器为:锣鼓、钱、喷呐、竹笛、木鱼、碰铃等打击乐器。流传的演奏乐曲为《功曹点光》、《卫临关告点八卦》、《三宝赞》、《灵宝赞》、《大擂》、《坤光三宝》、《刀枪赞》、《法事调》等。其乐曲表现为高亢、激越或低沉、哀怨、色彩鲜明。现在庙宇里面菩萨开光时大致都是上述的几种乐器,如散族谱时,道士一边摇铃念经,另一边有一人耍大刀。

第三节民间灯彩

新垛箍俚龙

箍俚龙传世于新圩镇栗溪村,流传了几百年。据栗溪《胡氏族谱》记载,该村始建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8),村前有一座祖山,称“龙形”,盛产毛竹:山上有一口活泉,叫“珠源”(现已建成珠源水库)。相传该村就是靠了这股龙口含珠的水脉才得世代繁衍的,所以村民们把“龙形”山“珠源”水奉为神明。箍俚龙就在人们对龙的图腾的崇拜和每年的春祭活动中产生了。

箍俚龙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一当地的下元宵节前后表演,以祭祀天地、龙王、祖宗,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表达对神明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正月二十六日起,村民们便筹备扎灯,待到二月初一午后,人们把龙灯带到“龙形”山上“请水”“发龙”:表演时由九人持龙,一人持龙头,一人持龙尾,其余持龙身。因为龙身是由一个个蔑箍紧紧相连的,给龙的穿绕、摆字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所以表演时无论集散都连贯自如,穿花摆字能随心所欲。

1954年,箍俚龙参加了当地农民文艺会演。1958年挖掘并首次整理,除注意保留箍俚龙的原有特色外,还作了尝试性的改动。其中就有把摆字“天下太平”增摆“东方巨龙”。1959年2月,东方巨龙参加了原吉安地区民间艺术会演获优秀奖,3月加入吉安地区代表对参加江西省农村文艺会演,受到一致好评,并选拔参加了最后的公演。1959年10月,东方巨龙在吉安街头隆重举行建国十周年的庆祝大会上表演。改革开放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民间艺术的重视力度,1984年,吉安地区开展民间舞蹈普查,在原吉安县文化馆的协助下,重新排演了这个节目,并依据该龙灯的特殊制法,恢复了箍俚龙的名称。1986年箍俚龙以其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风格被编入《江西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并且被推荐到《中国民间舞蹈集成》。1991年1月9日,为庆祝文天祥纪念馆开馆,箍俚龙在民间灯彩晚会上再次精彩表演,受到数万观众的交口称赞。2004年,在青原区举行的经贸洽谈会上,箍俚龙的表演给中外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9月,参加了吉安市“金土地杯”农村文艺会演获三等奖。2010年3月吉安民间灯彩《箍俚龙》被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体的扎制工艺箍俚龙整条龙用三根结实的麻绳将一千多只蔑箍连缀而成,总长达24米以上。龙头龙身龙尾贯穿一气,全龙不分节。龙头金碧辉煌,角竖而坚,舌大似扇,眼珠如拳,髯口两侧分别贴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样。龙身至龙尾层层叠叠贴上黄红色鳞片。鳞片之多,数以万计。龙体脊背上饰有一黄二绿龙筋的称为“黄龙”,饰有一黑二绿的称为“乌龙”。制作一条这样的箍俚龙需耗彩纸约300张。

表演内容箍俚龙的表演一般是双龙并进,各为九人,一人持龙头,一人持龙尾,其余持龙身,没有彩珠。出龙时,前面有牌灯、花灯、鲤鱼灯等各种彩灯开路,伴有民间吹打乐整个表演过程分巡场、咬尾、单穿花、双穿花、摆字、绕柱、盘王七个花节。龙的行进、穿花、盘柱、咬尾逶迤蠕行、首身翻转,酷似巨蟒。至于摆字,古已有之,《清官遗闻》中就有用丁字竿摆字的记载,曲牌为《四篮子》、《千秋柱》、《风入松》等。颂诗赞词为:

太公古庙守下方,二龙住在栗溪庄。

左狮右虎来相助,中有龙凤共呈祥。

左边金山挂金榜,右边溪水点文章。

箍俚龙摆字的难度系数很大,因为它是用一个整体来摆,表演最后一个花节盘王时,整个龙身盘结成立体螺旋状犹如蛇之歇息,因此本地人称箍俚龙为“蛇龙”。

渼陂彩擎

渼陂古村的彩擎始创于南宋初,距今已有850余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前,渼陂梁氏几乎每年上元宵(正月十五)、下元宵(正月三十)、二月初一、农历八月十五都会举行“彩擎”表演。“文化大革命”时期当做“破四旧”的对象而被迫停止。2002年开始恢复、创新,在旅游文化节等重大活动中表演。淺陂彩擎表演队人数为28人,装彩擎前先从梁氏宗祠“永慕堂”里请出大神,由若干名五、六岁的小男孩沐浴后盛装跪拜,然后才能完成装擎的工作。出游时有彩旗、万民伞等开路,还配有民间吹打乐。

早期的渼陂彩擎是一种结构简单,高约3米的擎,绑坐在擎架上的小孩人数为3人,由4个壮汉抬着控制擎的平衡与转向游走。道光年间梁氏人中有个生意人叫梁道伸(字梅轩)的人,建议把擎改装成高4米,制作工艺也相应复杂,整个擎架用上好的木材制作,柱壁上刻写有“忠、孝”等字,高高的擎架上用靠垫类物体绑坐7~8个小孩,抬擎的也多达十几人。擎架由专人控制转向和平衡,在水平面的道具上按顺时针旋转,旋转过程中伴有表演动作。

创新后的彩擎底座形如米斗,上约80厘米,下约100厘米见方,上小下大,可容纳二人。底座中心由一根柱子支撑,三个男孩扮成戏文人物,或扮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分别绑扎在三个支点上,再套上戏服,支柱隐藏在戏服内,不露半点痕迹。底座上有固定的抬杠,抬起底座,三人高悬半空,如腾云驾雾一般。

二月初一,是渼陂游神最后一天。永慕堂天井四周摆满了长长的竹篙,竹篙上吊着垂地放的鞭炮。天井中心吊起直径约一米的架花,外表看似纸扎的大脚盆,机关和巧妙都藏在里面。点燃引线后,落下一层纸扎人物,不是历史典故,就是戏文故事,变幻无穷,栩栩如生。四周小烟花五光十色,火花四射,令祠堂流光溢彩,香气袭人。架花少则五层,多则九层或十一层。燃放架花时,用瓶子花、筒子花作烘托,景象万态。

上房各房祠装扮彩擎,各房都备有戏装道具。永慕堂装一台,孝友堂、节寿堂、洪庆堂各装扮两台,求志堂人多,装扮三台,其中一台像风车形,村民称“乌叉擎”。清隐堂装扮一台,全村共十一台。十一台彩擎先集中在永慕堂,拜祖敬神后,统一出发。族长及老成斯文手提灯笼,与肩挑花篮的姑娘走在前面,彩船、高翘、蚌壳精及装扮的故事人物紧随其后,四至八人抬的彩擎紧随,鼓号齐鸣。队伍穿渼陂古街而行,游至街尾义仓,再返回永慕堂,上午活动结束。在扮的故事人物中,节寿堂的“驼子背妻”是个传统节目,一人扮二角,演技过人,逼真的形象,诙谐的语言,最招人喜爱。

彩擎的表演形式多以名人典故为主,以传统名剧为造型,如:“《西游记》、《西厢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和何昌言、文天祥、罗伦等人物。按故事情节表演模仿历史典故人物的形象、特征,服饰新颖,每年不断更新,把祈盼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寄予其中。

匡家彩擎

匡家的擎是一个八人扛抬的大抬架,架子上再装上一个几丈高的竖架,架顶端立着一个身穿彩服的小孩,扮演某个神仙人物。匡家的擎妙就妙在“装”字上,支撑小孩的是一根钢筋,而这根钢筋必须装在一根茏茅杆里,不能让人看见。问题是这根钢筋不是直的,而是弯弯曲曲的,装饰难度非常大。“文化大革命”后,富田街道和匡家村的电线、电话线如蛛网一般,高度大大低于擎的高度,受电线网的制约,匡家的擎无法游街,也就停止不再表演了。

横坑舞狮

舞狮,就是打狮。横坑的舞狮始于清末,是富田镇独具特色的一项民间灯彩活动。舞狮队由狮手、乐手组成,不举行祭祀仪式,只需锣鼓一敲,乐器一响,便可表演节目,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其程序为:

先是乐队打操台(即前奏曲)。依次表演拳术、棍术、刀术、凳术等。间以翻跟头、变魔术等插科打浑的节目。最后是舞狮,狮身系彩布做成,狮头仿狮子缝制而成。两个舞狮的人需要较深的武术根底,弹跳力强,一般由二十岁左右的少年担任。舞狮全靠鼓点指挥,尤其是狮尾,需弯腰弓背,看不见外面,还要抓住舞狮头的人的腰带,让他好做动作所以,舞狮人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熟悉听鼓点来协调行动。

第七章古建筑古迹

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在青原区这块土地上从事农耕活动,历朝历代,均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河东案山石器,天玉临江古窑,各地遗存的大量古亭台楼阁、古塔、古墓、古渡、古遗址等。古桥以红石拱桥为主,古茶亭则以给农人遮风避雨为主要功能,广布于山川田野之间。古祠堂、古民居,遍布各个村庄,建筑形式均为风火马头墙,具有鲜明的赣中地方特色。

第一节古建筑

古祠堂

青原区的古祠堂,历史悠久、风格多样,遍及各个村庄。本节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古祠记述。

诚敬堂位于富田镇王家村,是王家村宗祠,始建于明朝中期,至今已历500多年。

祠堂坐东朝西,呈“丁”字形,与对面呈“人”字形的屏风相对应,暗寓王姓“人丁兴旺”。整个祠堂由前门广场、门楼、前厅、庭院、厢房、参亭、正厅、渴祖厅构成,占地约6500平方米,主体建筑长82米,宽44米,总面积为3646平方米,其建筑规模之大冠于江西省之首,在国内也是罕见。

祠堂门楼风格特异,底层为门廊,俗称“拴马廊”,全靠两根石柱支撑,顶层为四角棱形鳌鱼翘首、喜鹊聚巢阁。前面的木雕图案有人物花草和文字,阁楼上的风铃叮当作响,十分悦耳。

诚敬堂的建筑有:构思奇、选材奇、建筑艺术奇三个特色。

天井大而有栏杆,正厅高而有穹隆状天棚,祠堂里有水池和亭台楼阁。

整座祠堂共用木料约2000立方米,仅杉木立柱就有88根,并且直径都在60厘米以上。正厅的两根杉木立柱,直径100厘米,有两人合抱之大,世所罕见。那是从湖北神农架运回来的。

全栋的木料构件数以千计,都是用木樺连接,没用一颗铁钉。

天井中与祠堂同龄的四株桂花树,分为两金两银。尤其是金桂,品种珍贵,很难繁殖。

祠堂的整个布局犹如一座城堡,纵深分为五个层次。“枢密院”三个大字匾额,是皇帝为了表彰南唐端明殿大学士兼枢密院院士王休文而御赐的。天井上飞檐翘角的是“孱亭”,又叫“抱厦”。奇妙的是左右两边的水池,中植铁树,终年不干。寝堂的圆门建筑,也是比较特殊,是仿明代园林风格而建的。这个圆门寓意“日”,与后山“月光台”交相辉映,寓意“日月同辉”、“日月长明”。

吉先祠位于富田镇陂下村,北宋冶平乙卯年,胡晃建。胡晃与欧阳修同庚,且同朝为官,结为至交。为了教育后人勤耕苦读,故建吉先祠,内塑欧阳修像,尊欧阳修为神。

敦仁堂位于富田镇陂下村,为胡氏宗祠,1839年,胡先绍、胡守诚所建。三进三天井穿斗式结构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

致中堂位于富田镇陂下村,清初建筑,面积253平方米。一进一天井式侧带一小厅,前设吊脚坊门景布局,砖木结构,本祠属南京、广东道监察御史胡接辉家族支祠,其建筑设计独特相似八卦形的六角不等边多角祠堂,即前窄中宽后窄的稍带八卦棋盘形建筑。内部樑托、木雕精巧,墙体青砖经过精密设计定做,不等边墙角精确砌筑,蓝灰割线,今保存完好。

孝敬堂位于富田镇横坑村,为钱氏宗祠,明洪武戊申年(1368)建,三栋三进三天井穿斗式结构,建筑面积1169.28平方米,仿漕运贡船的风格所建,不事雕刻,精美的仿宋人物图案画栋,现保存完好。

崇孝堂位于富田镇匡家村,大明正德年间,匡鹏中(官举孝廉)之长女适明高皇六世孙建安简定王拱樋,诰封一品夫人,称“匡娘娘”。村民念皇家恩宠,启奏朝廷,兴建匡氏宗祠崇孝堂,并加盖朝楼(又叫梳妆楼)。蒙皇帝允许,历时近两年竣工。由照壁、聚星池、孱亭、厢房、朝楼、享堂等组成。后遭元军和清军的几度焚毁,又几经修葺,迄今为止旧貌依然。“文化大革命”期间,“匡氏宗祠”牌匾及兴造修葺纪事匾被焚毁。

文氏宗祠富田镇文家村宗祠,清代重建,1993年修缮。祠内存有探花王補题写的“文丞相祠”匾额和文天祥手书“江黑云寒闭水城,饥兵守堞夜频惊,此时自在茅檐下,风雨安眠听柝声”石刻诗文碑各一通。祠堂现保存完好。

太师祠又名至伦堂,位于富田文家村,明万历年间,文氏建,三次重修,“文化大革命”期间拆毁。文丞相祠又名大忠堂,位于富田文家村。祠前街两边各立有一块石碑,上刻“文官落轿”、“武官下马”,“文化大革命”期间拆毁。文山祠又名文山旧隐祠,在富田镇文山山脚下,明嘉靖六年(1527),里人王乔相建,兵部主事王育仁记。清顺治己亥信国裔孙祖栓重修,赵纵记。今废圮。

罗邓二公祠位于富田镇文家村太师祠前面200米处,祠祀宋罗倚、邓光荐二先生,1920年,附设于文信国公祠后栋,19年后废。

忠义祠位于富田镇刘家,祀宋监薄刘子浚、刘洙,明王守仁有记。

文兴祠富田奁田村李氏宗祠,李文光建于明代。

百岁堂位于富田镇云楼村,宋咸淳九年(1273)建,山长罗耕祖母萧氏百岁,文天祥升堂为寿赋诗:“丽日萱花照五云,升堂风采见乾淳。蓬莱会上逢王母,婺女光中见老人。雨露一门华发润,江山满座彩衣新。只将千岁苓为寿,更住人间九百年。”

张氏宗祠位于富田云楼炉下村,为张氏宗祠,有进士匡汝谐(值夏人)的题联。

文接堂位于新圩镇江头毛家村,为毛氏宗祠。大门上方题“毛氏宗祠”4字,为时任吉安专员公署专员兼吉安县县长的李正谊所题。两井三进,青砖灰瓦马头墙,面积1400平方米。是一座中西合璧、古今结合的典型建筑。前有一“冬官第”门楼牌坊,“冬官”是龙城毛氏始祖毛让的官位。江南一般姓氏的宗祠建筑图案多用龙、凤、狮子、麒麟等动物,而文接堂廊前水泥浮雕“狮象四瑞”却将印度文化“象”引进宗祠,狮象结合更代表中西文化的融合。

荣世堂毛家村毛氏分祠,清末民初建筑。坐东朝西,砖木结构,马头墙,硬山式建筑,牌坊门左开,院内卵石铺地,一井两进,二进有二层八角形藻井,两边有边舍。

三余堂位于新圩镇大前村村南,清代建筑。总体格局保存基本完好。室内墙壁系全部用木板覆盖,现有部分脱落,木雕花板大多破损。有进士彭履坦(泰和县人)的题联。

承启堂新好镇江头村阮氏宗祠。创建于清乾隆三十年,距今二百多年,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一井三进。进门一红石,质地云纹齐鼓石百鸟图,建筑精致,堪称少有。旁有6排10栋古民居,整齐规整,耕读文化气息浓厚。

崇本堂位于文陂乡大贤村胡家村。为胡氏宗祠,始建于北宋末年。占地约600平方米,砖木结构。

正伦堂位于新圩镇黄塘村中,清光绪六年(1880)建筑。为黄塘刘氏宗祠,坐东朝西,砖木结构,马头墙硬山顶式祠宇建筑,前廊三开间,二井三进,青砖铺地。门上均有红石透雕,月梁上均有木雕花纹。前进二层六角形藻井雕描金花草纹,两旁有骑楼。参亭木雕斜撑,藻井为双层正方形,雕描金花草变形回纹。后进为二层八角形藻井。

存古堂存古堂为文陂乡沙湾村刘氏宗祠,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一井两进。马头墙,硬山式祠宇建筑。前廊卷棚有木雕,门上悬“理学世家”匾,院门前有旗杆石两根。祠左边有“阳德方亭”砖雕门坊,建造精细。

致敬堂位于文陂乡沙湾瑶湖村。为萧氏宗祠,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马头墙,硬山式祠宇建筑,有前廊三开间。廊前立红米石狮子一对,明间门旁上青石云鼓石一对,清乾隆鸿岁戊子春立。二井三进,6根红石柱,其余均为木柱,二进藻井中间木雕龙凤花卉图,两边饰双鱼图。悬“致敬堂”木匾,三进二楼为见天心书院。悬“见天心”木匾,竹编造隔墙,整个建筑气势恢弘,工艺精湛。

胡忠简公祠位于文陂乡琴城山脚下,明初建,祀宋学士胡栓,祭酒胡俨撰碑,后重修。

永慕堂永慕堂为文陂乡渼陂梁氏总祠。始建于南宋初年,占地面积1221.4平方米,三进式清代建筑。祠堂坐北朝南,宽18.2米,进深63.8米,通高10.8米,门廊3开,前驻红石蹲狮,庄严威武。大门悬匾“翰林第”,上有高耸牌楼,如意斗拱,翘角飞檐。中堂为四角亭式抱厦,伸入天井间。上堂亦高耸牌楼,题额“对越在天”,寄望后世文武盖世,齐家治国。中、后栋均有石刻围栏,大门廊和中后幢天棚上各有一彩绘藻井。有石柱34根,木柱24根,石柱上刻有对联20条。总祠外观巍峨高大,气势恢宏;内部缀饰繁富,工艺精湛。虽历经岁月磨砺,至今仍光彩夺目。清朝光绪十一年(1885)重修。

1983年重修。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孝友堂位于文陂乡淺陂村,为渼陂梁氏分祠,坐西朝东,砖木结构,硬山式建筑,有前廊三开间,上额“科第传芳”,一井两进,五架梁。

乡约祠位于现渼陂古木桥的东端。民国时期由水北坊人集资兴建,是文人荟萃的地方,设有当地有名望的文人神主牌牌位。旁设茶亭,有专人供应茶水1958年大炼钢铁时拆毁,用来修建城岗山(今荷塘村委城岗山)的炼铁炉。

世禄堂位于文陂乡小水村委会塘南村前,为塘南邹家宗祠,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马头墙,硬山式祠宇建筑,二井三进,前门有红石旗杆石四根,大门上悬“开国勋臣”匾,门左边悬铁磬一块。二进藻井绘“光绪通宝”古钱纹,三进藻井为六角形,同梁上有木雕花格窗。现存。

永思堂位于文陂乡小水村,为小水邹家分祠,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马头墙,硬山式祠宇建筑。门前有高大的木雕斗拱门楼,悬“文武簪缨”匾。有前廊三开间,明间门旁立青石雕云鼓石一对。一井两进,五架梁,梁头均有雕花,二进堂上有木雕花板10块匚现保存完好。

百忍堂位于值夏镇水北竹山村,百忍堂为张氏宗祠,始建于清朝中期。2000年,将废旧宗祠重建,按原地基,以三幢纵列,前后三进,改其砖木结构为钢筋混凝结构,保其原祠风貌。宗祠长29.6米,宽10.6米;厨房从祠堂中部横逸,面朝青东公路,长12.6米,宽8米,取名“百忍第”。

匡节烈专祠位于青原区值夏麻州(又叫芳洲),匡汝谐奉上谕建。廷桂有记。现保存完好。

有庆堂又名太邱第,位于富滩古富陈家村。有庆堂门景为古代木结构,结构复杂,为祠堂大门前顶盖,外形美观大方,几百年来从无腐朽。开头为蜂窝形,上大下小。有庆堂建于元末明初,是陈友谅堂弟陈友庆隐居此地后所建,长60米,宽35米,总建筑面积2100米?,分为上中下三栋。内有十八个屋柱,其中大理石红柱4个,高达10米以上。现保存完好。

一本堂位于富滩镇的施家边村,一本堂为施氏宗祠,坐西朝东,现存建筑为清朝建筑,砖木结构,青灰眠砖蓝灰钩缝,硬山式马头墙建筑风格。面阔三间,二井三进,门楼为木雕斗拱,一进建有戏台,天井两边植有桂花树,天井旁为回廊,二进天井砌有一水池,三进拾级而上为神龛。现保存完好。

监承祠富滩镇社山绕源村刘氏宗祠。门坊呈品字形,四柱三开,一门两屏,旁各有弧开摆。明景泰年间,刘昭由乡试中举,任南京国子监博士事。景泰七年,皇帝敕谕祠堂门建翰林坊。门坊为红石质,门额刻楷书“翰林第”,两边分别刻“报喜图”、“桂子拜堂图”,门额下中间雕刻“双麒闹戏”,两边各雕龙头一只,龙头下方各有鳌鱼一只。门坊雕刻艺术独具特色。现保存完好。

萧氏宗祠位于富滩镇张家渡。萧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规模恢弘典雅,长约65米,宽20米,建筑面积约1320平方米,砖木结构,瓦檐梁柱配有木制雕刻花纹宗祠内有100余根木柱子,宗祠居中柱子周长两米多,靠墙柱子稍小,柱子垫石刻有精细图案,栩栩如生,宗祠中央是一个大天井,天井周围雕栏画栋,典型的明清雕刻风格,宗祠附房有膳房、寝房、大围院,现损毁较大。

进德堂河东街道刘家社区刘氏宗祠,清乾隆二十七年爵荣公等建。现保存完好。

古民居

境内古村落多,以文陂乡淺陂村、富田乡陂下村、王家村、匡家村、横坑村为代表的典型赣式建筑,系明清时期所建,共864栋。这些古民居穿斗构架,青砖灰瓦,庄重典雅,俭朴实用。民居的平面布局,简洁实用,多为五竖三间式,其两侧山柱省去,以山墙承托楼槓、檀条,是赣式民居的通常作法。民居平面作口字形,民间称国字厅。还有一种组合式民居,在主体建筑的一侧或两侧建有花厅。绝大多数的民居,大门门楣上方有门罩和题额。门罩多为单楼,题额通常四字。不少民居,檐头有彩绘或墨绘。室内,明间抑顶多有藻井,井底彩绘。横梁、额檢和花板精雕细刻,或绘制家训格言,或表现人情典故等,皆为贴金绘饰,造诣不凡。本志仅选有代表性的民居录之。

隆孝堂门楼位于东固畲族乡殷富村,明弘治年间,刘诚通、刘诚贵合建。1928年焚毁后留下石门框和几堵残墙,1995年重修时未能恢复原貌。

文山旧隐位于富田文家村文山脚下,南宋宝祐五年,文天祥建,作为隐居之所,书室沿袭父亲所写“竹居”之名。清顺治己亥年,文祖饪重建,改名为“道体堂”,设书院。现存残墙、基脚。

竹居位于富田镇富水河边古街,距富田王家村仁心堂所建龙川阁20米,南宋嘉熙三年,文天祥的父亲文革斋所建,取名“竹居”,旁有一座七层古塔,“文化大革命”时均已毁。讲学山房位于富田镇江城村,清顺治年间(1644~1662)张贞生建。自有记。

文绍宝宅第位于新圩镇栗溪村委会山背村,清代建筑。占地约1500平方米,砖木结构,建筑风格与本地迥异,类似客家围屋,高大雄伟。

毛积宅位于新圩镇江头毛家村,清代建筑。砖木结构,马头墙,硬山式建筑,一厅四房,厅堂开廊柱。木雕八宝门楣,木雕雀替精致。现保存完好。

刘安苟宅第位于新圩镇黄塘村,清嘉庆十七年(1812)建筑。刘安苟祖上为律师,房子坐东朝西砖木结构,一厅四房。大门上有红石雕像,藻井为木雕,厅堂开廊让柱,为八角厅,堂前两旁各有6块清嘉庆十七年(1812)制描金家世隔扇。现保存完好。

康乐和亲居位于文陂乡渼陂村62号。始建于清代,坐东朝西,高8米,长29.3米,宽22.8米,占地面积668平方米。组合式结构,布局为2组4单元,中间有横竖通道,切割成4个单元,两个正厅,两个花厅,均有厢房,天井小院,既可单独成立,又有机连成一体,间间相通,花厅雕屏精美。现保存较好,只有少部分损坏,没有修复。这种组合式建筑,在渼陂独具特色,格外引人注目。

司马第位于文陂乡渼陂村,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前后两栋。前栋1厅2室,面阔26米,进深4.6米,高5.7米,占地面积119.6平方米;后栋面阔26米,进深11.4米,高8.6米,占地面积296.4平方米。现保存完好。

徐家大院位于天玉镇平湖村委会上徐家村,清朝由徐润馨、徐和浦叔侄俩建造。整个院落规模较大,整齐划一,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建筑坚固,且装饰格调高雅,内涵丰富,建筑类型多样。不仅极具庐陵古民居建筑特征,且是清末民初庐陵古民居中的豪宅群落代表。现保存完好。

林家村民居群位于天玉镇平湖林家村,现有清末民居十余栋,家家都有描金对联、家训、描金画等,其中几家镂空雕版、藻井很是漂亮颇具特色。房屋布局规整,大体上均为两户人家一个院落,旁边各有边舍;院门门楼建造考究。

古井

井,是人民赖以生存的生活设施,各地水井形状各有千秋。而境内古井遍及每个村庄,除青砖团井、圆井方口、石条井栏的共同特征外,有的井形特异,有的水质具药用效果,有的留下神话传说。

仙人井位于富田镇匡家村。明末清初年间掘成,古井直径三尺,青砖所团,红米石井围。古井仍在,水深3米。

十八桌井位于富田镇陂下村,井三丈多深,底下呈溶岩状,传说可摆18张方桌吃饭,现存。

斗笠井位于富田镇泥塘村,古井两口,只有斗笠般大小,四季不涸。泥塘人长年饮用这两口井里的水,儿童不会得天花、麻疹。

古井群位于富滩镇古富村,村中古井众多,遍布村中,口口甘甜清澈,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井口用磨石加工成圆形桶口,直径0.4米、高0.5米、厚度0.05米,一般深度10米~20米以上,内圆直径0.9米~1.0米,大部分上半节用砖块团围,下半节保持土质自然状,至今仍是村民主要饮水源。

出木井青原山净居寺大雄宝殿后面有一口古井。其井三尺见方,两米来深,水清见底。一木沉底横卧于井下,清晰可见。传说修建净居寺时,所有的木料皆由井里捞出运往工地。基本完工时,和尚呼叫“完工了!木头够了!”果然,最后一根木头就不浮上来而沉横在井中不腐不烂,后人们始称这口井为“出木井”。

古亭台楼阁

境内以“阁”命名的建筑,仅有富田镇的龙川阁,天马山的真君阁、渼陂的文昌阁、地藏阁和青原山曼珠阁、归云阁等。古“楼”三座,今已毁损匚“亭”较多见,均为特殊需求而建,“茶亭”遍及乡野,本志不予记述。

孝子亭位于东固畲族乡殷富木江口村,清乾隆年间,皇帝御准,乡民所建。“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孝子亭位于东固畲族乡江口村,始建于1785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时拆毁。

推行亭位于富田镇陂下村南四里的山上,南宋宝庆乙丑年,胡贵可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在推行亭里面墙壁上写了标语和红军施政纲领。

安人亭位于富田镇陂下村,清道光十八年(1838),胡徵光建。亭子像间屋子,呈四方形,可摆四张茶水桌,为胡徵光施茶救难处,也是陂下村婚丧娶嫁必经的四门之一。

公望亭位于富田镇虎形村邓家坪,邓光荐居所,元代,陂下村人胡继盛遵老师邓光荐(邓中甫)遗嘱,在其居址建公望亭,置凉开水以飨过往行人,特立碑纪念:今保存完好。

立中亭位于文陂乡北溪宾兴书院后山,清同治七年(1868)建。匡汝谐有记,今废圮。

继善亭位于值夏镇南湖桐坑村,乡人李廷举建。

烈士亭位于值夏镇永乐龚家村。

龙穴亭在青原山中,唐刺史姜公辅建。已圮。

五笑亭在青原山净居寺左,宋通判徐俯建。明万历间(1573~1620)祁承业重修。

洗耳亭在青原山,明朝邑人周巽亨诗云:“路入青原去,停修洗耳亨。偶闻圩隐逸,来此坐清冷。问法黄龙在,吟诗白鹤听。巢由不可得,松月隔窗棂。”

凝翠亭位于青原山翠屏对面,清顺治年间(1662~1723)湖西道赵进美建,刊刻诗于亭。

梅林亭位于河东街道梅林渡口。

冠霞楼位于文陂乡芗城山脚下,由胡澹庵建造:2007年重建,名曰:脚庵。已圮。

香山楼位于文陂乡琴城山,周必大写有《香山楼铭》,已圮。

迎晖楼位于值夏镇麻洲村,匡汝谐建。旁筑室曰“敬斋”,永丰刘绎题匾额。匡汝谐自记。

真君阁位于富田镇王家村天马山山顶,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富田善信感许真君追缉孽龙之德,建阁祭祀,名曰:真君阁。

宋仁宗皇帝倡佛,景祐三年(1036),真君阁佛道合一。南宋时,少年文天祥常上山向僧道求学,中状元后,亲笔题写“天马名山”镶嵌于山门之上。邹彦明辟馆舍于侧稍平坦处之官寨,曰:半山书院。周必大常来此教授《四书》、《五经》。明天顺年间,孟昭重修。江西省文联主席、江西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陈世旭题写:“丹心照汗青”、“浩然正气”。遗存有对联三副:“敬佛敬神敬丞相诚心一片,观山观水观云霞意趣万分。”“云舒云卷激荡浩然正气,眼放眼收勃发壮志豪情。”“真君阁诵读平虏策,富河水弹奏正气歌。”有诗赞曰:“天马东峙,富水北流。真君缉孽,亭阁如參。天祥向学,书声依旧。江山美景,佛道悠久。”

龙川阁位于富田镇古街出古石桥西端,唐代,王家村王氏为关锁富水而建。有横额“龙川阁”三字,对联:“遥接天马文峰,直吞川龙富水”,至今保存完好。

文昌阁俗称“八角楼”,位于文陂乡渼陂古村一个平面近正方形的台阶上,为渼陂古村制高点。重檐、歇山顶式楼阁建筑,砖木结构,明二暗三层,木雕花格窗。清光绪八年(1882)由梁氏四大家族兴建。1930年至1934年,文昌阁成为红军的瞭望塔。解放后,文陂中学所在地。

地藏阁位于文陂乡淺陂村北,曾是“养源书院”,坐西朝东,二层砖木结构,一楼正殿供奉地王菩萨佛像,二楼有回廊,可眺富水河。

曼珠阁位于青原山,唐刺史李彤建。又刺史韩衢建临涧阁,韦悦建水阁。

归云阁位于青原山,始建年代失考,释墨历重建。

古牌坊

孝子坊位于东固畲族乡殷富木江口村,清乾隆年间,皇帝御准,乡民所建。“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百岁坊位于东固畲族乡江口村,始建于1832年。

百岁坊位于东固畲族乡南龙罗丰村的东面,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12),由道光皇帝御赐,为纪念该村史富接老人寿至百岁时而建造的。其实,他活了120岁。石刻牌坊宽5.5米,高5.5米,花板上书“圣旨”二字,正面阴刻“升平人瑞”,背面阳刻“七叶衍庆”均注明“御赐”字样。石梁正面刻有人物花卉,背面刻有旗锣凉伞簇拥状元郎衣锦还乡,家人躬身相迎的场景。梁下有一匾,正面阳刻“百岁坊”三字,背面阴刻有“五世同堂”。大门门楣正面两侧是“麟吐玉书”浮雕,中间是“蟾宫摘桂”图案,反面是中间是“双凤朝阳”。正反两幅石刻对联,正面对联曰“寿至期颐今固罕有,坊建百秋古亦稀闻”。反面对联曰:“孝眼曾看七代日,新恩降自九重天”。现保存完好。

状元石坊位于富田古街文丞相祠前,雍正元年,文从伟、文从售、文从佑、文从保四人筹建,石碑上刻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字样。

“文丞相祠”石刻匾额位于富田文家村,明,文丞相祠门额,1968年祠毁,石刻门匾保存完好。迎龙门位于陂下村南面,俗名“圣旨牌坊”,因接南来龙脉而得名。清道光19年胡徵光建,袁州司马胡徵光之母90岁高龄,且五世同堂,道光皇帝亲书“黄耆繁衍”匾,封罗氏“安人”以贺,赐币帛建坊以彰荣耀。

朝天门位于富田镇陂下村,清道光丁未年,胡熙苞主持建造。牌坊面朝天马山,故题名“朝天门”。

挡煞坊牌位于富田横坑村,明洪武戊申年(1368)建,高约6.8米,宽约8.9米,为挡村后坑煞风所建,牌名“莺唳于天”,1930年红军修炮楼所拆,2009年重建。

史学第位于富田新安草坪上花树下村,史学第为明初所建。

百岁坊位于新圩镇璋塘村,明洪武丙子年,百岁坊为梁继述所建。

“石梁传弟”牌坊位于新圩镇黄塘村村中,1919年建筑。牌坊坐南朝北,红石质。4柱3间。明间额“石梁传弟”,两旁塑鳌鱼,间一卷草纹,额上雕“铭旌义士”,1919年冬重修,左边次间额“龙翔”,右边次间额“凤翥”。现保存较好。

门坊门坊位于新圩镇黄塘村,坐东朝西,四柱三门,砖雕斗拱,明间石雕门楣,次间石雕麒麟。保存较好。

翰林第牌坊位于文陂乡渼陂村村前,牌坊坐西朝东,八字形门楼。门额“翰林第”,族人梁家璋直到60岁仍坚持科考,皇帝钦赐翰林,合族建此牌楼纪念。

“棘寺平衡”门坊位于天玉镇岭上村委会平塘村中心,“棘寺平衡”门坊为袁氏宗祠“敦本堂”门坊。红石雕刻,正面门额楷书“棘寺平衡”4字。门额上有浮雕仙官造像,神态各异,门额下雕锦地梅花图案,两边各雕龙头一口,背面门额为楷书“没彰盛传”,两边各饰砖雕楼阁纹饰,额上有砖雕缠枝花纹,门坊雕刻图案栩栩如生,独具特色。

古塔

邹婆塔位于富水河边龙川阁右,文丞相祠肩。邹婆塔高7层,宋,富田古街居住的邹氏奉御旨建造,王氏族谱有记。今废。

惜字塔位于富田王家诚敬堂右侧,南禅寺前,土地革命时期拆毁。

惜字塔位于河东街道刘家社区刘家,惜字塔为咸丰四年(1854)刘国器所建。“文化大革命”时期拆除建语录牌。

七祖塔位于青原山净居寺后山,唐代开元年后建,内藏七祖真身及历代高僧真身,曾圮毁。1984年,国家拨款按原貌重建。

兰溪塔位于天玉镇桥上村兰溪,始建年代失考。

第二节古墓

东吴墓

位于富滩镇社山绕源村山坡上。于1994年7月发现。该墓南、西、北三面青山环绕。墓葬距地表0.5米,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向。长9米,宽2米,高2米,由青灰色同心药纹砖垒砌。砖的形状为长方形和楔形,平砖错缝顺砌。墓门宽1.2米,高1.5米,铺地砖一层,平砖错缝横铺。墓内出土青瓷器31件,有罐、碗、盘、壶等实用器,亦有谷仓、小井、牲禽等明器。具有三国时期南方地区大中型墓特点。

胡仲雅墓

位于龙塘村委会古塘自然村。始建于宋代,墓主胡仲雅曾任北宋国子监主簿、官吉水令。胡盛墓

南宋名臣胡轻先祖胡盛墓。位于值夏镇北青东公路旁。保存状况较好。胡盛生于后梁龙德二年(922)五月初三,宋雍熙二年(985)十月十八日死,少年经文武,好学不倦,成年后秉性刚毅,文武双全,匡扶宋太祖武定天下,功勋卓著。

胡铃墓

位于值夏镇天梁山西北面的陂松山(现值夏中学内),占地96平方米,与其故里值夏街隔江相望。传胡栓墓葬18处,此墓旧志有载。“文化大革命”中此墓被夷为平地,现已建值夏中学体育场,场边残留石翁仲、石马。1999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信国公母齐魏两国夫人墓

位于东固畲族乡三彩文家岭牛眠形,1990年修复。

邓光荐(中甫)墓

位于富田镇横坑村麻坑吊钟形,左有“猴子搬鼓”,右有“老鸦排”景致,元代建。邓中甫是文天祥同窗好友,居住虎形邓家坪。死后葬在横坑村麻坑吊钟形山上,每岁清明,由横坑村人钱期鑑家世代代为烧钱挂纸。

附1993年,吉安地区博物馆在横坑考察发掘邓光荐(邓中甫或邓忠甫)坟墓,仅发现一块碎裂的青石板墓碑。经复原辨认,碑为外碑,碑文从右至左分别为:“嘉庆元年丙辰冬月吉旦;宋礼部侍郎邓忠甫大人之墓……重修”,因“忠甫”二字不对“中甫”,尚无法确认,时隔十年,2003年6月,在原墓地的“暖土”中又发现了两块残砖。一块刻有“……墓……鹤轩立石”字样;另初步佐证了邓中甫与鹤轩为先祖与后人的关系。另外,还发现一枚棺材钉。9月8日,第二块残砖发现后,与第一块残砖相吻合,拼成的砖铭字样为:“……厶讳中甫大人墓……孙鹤轩立石。”墓道为青砖铺地,两旁有约二厘米宽的排水沟,内室有一块印有朱红赤符和三个竖排的墨写文字,是古墓中的“地券”。其中一角墓碑为吉安市博物馆收藏。

文天祥墓

位于富田镇木湖大坑村,距文家村7.5公里,由其生前亲自选定,正穴位于虎形山的虎鼻上。气势雄伟,坐南朝北,居高临下。墓前有一小溪流过,对面横卧一座小山,似一堵屏墙,称为“猛虎跳墙”地形。坑底左前曰“荷山口”,左曰“雅坑”,上面偏左曰“扛木境”。雅坑右是享堂,已废毁,有竹木。前面是老享堂,后改住屋,也已废毁。

文天祥陵园坐东朝西,远望林木苍翠,近处流水潺潺。文天祥墓迄今已历700余载,保存完好。封土高2.6米,直径5米,墓门高2.1米,宽3.4米。墓前有祭祀台地,设有石人、石兽,有石阶拾级而上。至元二十一年(1284)始立,明弘治元年(1488年)奉诏修葺,清雍正九年(1731年)奉旨重修。1983年和1993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及吉安县人民政府先后拨款,修葺了神道、台阶、平台、拜谒台、石雕群、牌坊、石拱桥、功德碑等。其中神道长47米,台阶自下而上分为12级、8级、3级三层,寓意文天祥47岁、1283年英勇就义。5门6柱的“仁至义尽”牌坊巍然耸立。石仲翁、石马、石彪、石羊伫立墓道,庄严肃穆。沿阶而上,高大松柏分列左右。墓顶“为国捐躯”4字气吞山河。“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志可凌云文能载道,生当报国死不低头”、“天赋忠烈千秋志,祥赐英名万古存”等墓联遒劲有力,赫然镌刻墓表左右。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收入《中国名胜辞典》。1993年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贞生墓

清顺治翰林院侍讲、学士张贞生(1625~1675)墓,位于富田镇佛源菖蒲岭。

第三节古遗址

案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滨江街道庄塘村东侧的案山。1987年,向(塘)吉(安)铁路沿线进行文物勘查时,在此发现了石刀、石斧、石石奔、石砺和印纹陶片等文物,经文物工作者考证,为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生活遗址。

彭家窑遗址

位于滨江街道友谊村委彭家村对门岭上(古称茶山),距吉州永和窑3公里,距永和窑取土的鸡岗岭1.5里,距赣江约300米。2003年4月20日青原区河东大堤建设取土时发现,经吉安市博物馆初步认定为唐末窑址,4月25日江西省考古研究所业务主任、研究馆员张文江实地勘察后予以认同。

2003年9月4~22日,在领队张文江的指导下布方试发掘。初布5x5米探方9个,后又增加14米x4米探方一个,发掘面积181平方米。发现唐末龙窑一座,长33.5米(尚不完整)。南北窑壁最宽2.20米,最窄1.9米,窑床内发现原存有序排列的烧柱11个。共出土器物559件。计:敞口碗完整的4件,残片378件,罐残片15件,钵残片3件,口残小水盂1件,砚残片2件:窑具有筒形柱高中低三大类,共60件,残27件:完整匣钵2件,残71件:垫饼17件。

根据彭家窑的地理位置和出土器物及制瓷工艺等分析,彭家窑与吉州永和窑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对研究吉州窑源头意义重大。

临江古窑

位于天玉镇临江村簸箕岭上,始烧于五代,终烧年代在明朝晚期的天启、崇祯年间。属吉州窑系大型制瓷作坊遗址,距市区12公里。1989年,向吉铁路踏勘时发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90~1992年间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挖掘面积4000平方米,出土各种窑具、工具、瓷器计16179件,并发现制瓷作坊1处,马蹄形窑3座,釉料淘洗池2个,蓄泥池10个,陈腐池3个,蓄釉池4个,品字形淘坑4组10个,灰坑3个,天井式晾坯台4座,供水沟7条,散水沟2条,轮轴基座6个,釉缸2个,房基3条。

整个古窑址面积3132平方米,作坊遗址内各道工序完整,分布错落有致,制瓷工序流程布局合理,分工严密;遗址自北到南、由高到低连成一体,保存有五代、两宋及明代中期的洗泥地、制泥地、制坯台、晾坯台和大量泥坯、产品及残片标本,是全国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宋、元瓷器作坊遗址。发掘的各类青白釉、青花瓷、仿龙泉豆青、青灰釉瓷、仿定窑乳白等实物资料,印证了吉州窑是江南地区一座四海扬名的综合性瓷窑。烧造时间为五代至明。

临江古窑是吉州窑系列中的一处重要窑厂,因创烧青花瓷和成功仿造大量龙泉青瓷、遗址规模宏大、制瓷工艺流程完整而闻名于世,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被举为“南窑瑰宝"。1994年列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柳塘街

位于富田镇花岩村西面南山的后背,栋头村东面约三里处。地势较为开阔,四周群山环抱,一条长坑经栋头、杨柳、横坑至奁田,横坑小溪贯穿全境。

柳塘街东面是一排巍峨的大山,临街的一面隆起五个小山丘,形同五虎下山之势。坑中心有一块平坦之地,状如屠夫的案板,故曰:“五虎抢食形。”适宜商业发展。富田流传着两句话:“先有柳塘街,后有花岩寺。”“柳塘街败,富田街才兴。”柳塘街始建于三国战乱时期,盛于唐代,没于宋末。

古城墙

位于富田镇王家村东南,富水西岸。呈不规则长方形,占地约2公顷。内、外城、水寨至今清晰可辨。水寨东临富水,与城内水系及西侧城外的护城河相通。城墙用黄土夯筑,局部用顽石加固,东南方向相对完整,残长约1200米,厚度3~6米不等,残高1~4米。古城墙自汉代开始堆砌,以后逐年加高、加宽。土城墙最高时达两丈,城头宽一丈,是为抵御强寇入侵而堆筑。

该古城墙始筑年代不详,现城墙剖面见有宋吉州窑瓷片。考明崇祯壬申(1632)进士、庐陵知县雍鸣銮所撰月光台碑,有“东南之隅有小山,俗呼之曰血光寨。稽汉、唐、宋文,富田受兵不一。明嘉靖辛酉闽宼入掠,文武遇难。今闽寇復蹂蹒茲土如故”纪文,可知城墙修筑之由。久废,留有遗迹。

南宋时期,元军入侵,文天祥毁家纾难,招募乡兵,曾在土城墙上操练乡勇,准备抗元。

古关隘遗址

位于富滩镇古富村委会陈家村北约3公里的铁锁链虎形山上,关隘四面均为高山,西北面为野鸡山,南是铁坑山,整个山名总称城岭,处于古代吉水县城通往水南、沙溪、东固乃至福建等地的官道上,建造年代失考。

古城墙高2.2米,宽2.5米,由石块砌成,最大的石头有2000公斤~3000公斤,全长一千余米。城墙之外是悬崖深谷。一条古老的石基路串门而过,是当时水南至吉水的必经之路,现保存完好。

扁担街

位于富田镇陂下村,1880~1883年建,面积1440平方米,东起“安人亭”,西至列宁台,南七间店铺,北六间店铺,总长120米,从19世纪至20世纪初,为市面繁荣时期,今保存完好。

渼陂古街

位于文陂乡渼陂村北。依富水河岸而建,全长1000多米,现保存完整近900米。保留古风韵的客栈、店铺108家,粮食杂货、南北特产、布匹药品等店铺招牌依稀可见,沿富水建有18个古码头连通古街。古街路面中铺青石板,两侧为鹅卵石铺就,排水沟畅通。街侧建有万寿宫,内有戏台、茶楼、酒馆等。为江南古商业街的典型代表。

裕元巷

位于新圩毛家村中央,长约五十米,宽约二米,两边是由对面的两排六幢二层的青砖灰瓦民居而组成。巷子路面由青石板及鹅卵石铺成。屋檐前后是彩色的工笔水墨画。山水文字精致、隽秀、品位高,房屋墙体是蓝色砌逢青砖马头墙。立角、门框、横担皆由红米石砌成。巷子每个出口都有巷门,宛如现代城市中的居民小区。

裕元巷文风鼎盛,有“一家三教授,兄弟两高知,夫妻二高工”之盛誉。裕元巷始祖毛仁炬发展至今历六世。大学学历以上六十多人,教授学者遍及全国。

六幢房子里,留有进士颜兆鼎亲笔书写的“居家格言”;苏区时期标语“纯化区第八乡苏维埃政府”用石灰水涮写,至今还清晰完好;保留有古色古香的家具,日军用刺刀挑破的一只只书箱;“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时期留下的历史遗迹。

裕元巷巷门在2004年经过修葺,上书“州县名绅商贾巨子裕元是祖,父子泰斗,兄弟精英毛门斯派。”

第四节碑刻石雕

文天祥诗碑

位于富田镇文家村。诗碑用长方形青石镌成,共有2块,每块的两面各镌有文天祥亲书的七绝诗1首。4首诗均为《幕府杂诗》。二通诗碑大小各异,一通长2米,宽1米,厚0.05米,正面阴镌七绝诗1首及诗人署名:

催花一曲胜伊凉,羯鼓声高乐未央。

阁外莫陈胡骑动,花开正要舞山香。

文山

反面阴镌七绝诗1首及诗人署名:

谁怜野鹤一长身,去作穷泉万古尘。

他年重来床下拜,襄阳耆旧是何人。

文山

另一通长1.86米,宽0.8米,厚0.05米,正面阴镌七绝诗1首及诗人署名:

月淡梧桐雨后天,萧萧络纬夜灯前。

谁怜古寺空斋客,独写家书犹未眠。

文山

反面阴镌七绝诗1首及诗人署名:

江黑云塞闭水城,饥兵守堞夜频惊。

此时自在茅簷下,风雨安眠听柝声。

文山这四首诗是文天祥督师岭南时所作。当时文天祥开府粤东,旧友多向他求诗,故题书以赠,非一时之作。原诗初刻石于粤东伍化家园。清咸丰元年(1851),庐陵匡汝谐游粤东时看到真迹,急拓归,付文鸿篆刻诸石。诗碑保存完好,现存富田文家村宗祠内。

龙川灵祐庙碑和御寇记事碑

位于富田镇王家村。2006年,诚敬堂整修时挖掘的青石碑,为一块明代成化二年(1466)的“龙川灵祐庙碑”和一块崇祯五年(1633)的“月光台”大事记石碑。

两块石碑一样大小,长130厘米,宽65厘米,厚12厘米,均为青灰色,重约150公斤。

龙川灵祐庙碑载:富田王家村人王康楔浴血疆场、死而不倒、被封为王的事迹。

御寇记事碑载:明崇祯五年闽寇入侵,王姓子弟在古城墙上、月光台山野抵御强寇,浴血奋战的经

过。

大兴庵观音石像

位于富田镇云楼村大兴庵内,观音佛像盘坐在一石椅上,麻石所雕,形象逼真。高1.88米,肩宽0.60米,胸围1.54米,底座宽0.82米。年代无考。

祖关碑

位于青原山净居寺,唐永泰年间(765~766),书法家颜真卿迁吉州司马,曾游青原山,为念七祖开山之功,用8分书题写“祖关”2字,后拓刻于石。碑长170厘米,宽83厘米,厚2厘米。嵌于山门石坊上。该碑字体端庄雄伟,气势开张。宋书画家米芾评说“此为鲁公八分书不失真者”。清康熙年间(1662~1722),湖西道兵备施闰章重立。后坊毁,碑现存净居寺。

《次周元翁法曹游青原山寺长韵》诗碑

位于青原山,北宋元丰四至六年(1081~1083),黄庭坚任泰和县令,多次游览青原山,作《次周元翁法曹游青原山寺长韵》,全诗46句,230字。后人将其墨迹刻在八通青灰石板上,分嵌净居寺大雄宝殿外左右壁间。现存四通,剥蚀严重。

《游青原山记》诗碑

位于青原山,宋绍兴二年(1132),宰相李纲受命宣抚荆广,路经吉州,游青原山时作五言诗1首,共38句。绍兴五年(1135),李纲重游青原山,应主持珪禅师之请,书此诗为赠。清康熙十六年(1677),在广陵太守汪舟次处,吴舫翁得其楷书手摹真本。康熙二十年(1681),郡人杨霖任太平郡太守,受吴舫翁之托,捐俸刻碑41通,送归青原山,嵌之净居寺斋堂壁间。“文化大革命”中,斋堂遭破坏,诗碑多数完好,现存净居寺内。

文天祥字碑

位于青原山,南宋咸淳六至七年(1270~1271),文天祥免官归里,谒游青原山,应净居寺住持齐禅师之请,书题“青原山”3字。元至正五年(1345),邑人刻石嵌于青原山口红亭上。清康熙年间(1662~1722)置毗庐阁立。1942年改嵌天王殿门首。1988年用大理石按原碑规格复制,复嵌于红亭门前。碑高145厘米,宽300厘米,字体正楷。

曹溪宗派碑

位于青原山,明正德五年(1510),王守仁出任庐陵县令时,讲学于青原,书“曹溪宗派”4字,勒石悬于七祖塔门首。碑长248厘米,宽112厘米,楷书。“文化大革命”中塔被毁,碑无损,现存净居寺。

石雕门景

位于值夏镇源头村,门景为一家居,清朝中叶所建。长约5米,高约4米,保存较完整。

第八章革命遗迹纪念性建筑

青原辖区内,土地革命时期,是东固革命根据地所在地,赣西南、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有大量的宝贵的红色革命历史遗存。这些革命遗址,有的保存较完整,有的正在抢救性修葺,有的早已损毁、倒塌或荒芜。本章择其中保存较完整、史料翔实、有重要影响者记述。新中国成立后,兴建了一批纪念设施和场馆,供人瞻仰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第一节旧居旧址

东固平民银行旧址

位于东固畲族乡圩镇。1928年8月,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活跃根据地的经济,沟通与白区的贸易,中共东固区委决定创办东固平民银行。创办时,筹集银元3000余元,印发纸币6000余元,后得到江西红军独立二、四团捐助基金4000元,到1930年春基金扩大到8000元,印发纸币2万元。初发行壹元、伍角、贰百文、壹百文4种纸币,后又增印贰元纸币。

东固平民银行发行的纸币是中国苏维埃区域最早的纸币1930年3月,东固平民银行改为东固银行,1930年10月发展为江西工农银行,后又与闽两银行合并为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该旧址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189.51平方米。

东固消费合作社旧址

位于东固畲族乡上于镇。1928年12月,为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发展根据地经济,东固区苏维埃政府和百姓群众集资6000银元成立东固消费合作社。1929年秋发展为东固消费合作总社,下设南龙、江口两个分社。该旧址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235平方米。

东固区委、东固平民学校暨赣西第一次党代会旧址

位于东固畲族乡圩镇。1928年9月初,中共东龙区委在此创办了一所平民小学;10月,东固区委在此成立。1929年4月,为整顿各地党组,中共江西省委派省委候补常委冯任担任赣西特委书记,并于5月在这里召开了赣西第一次党代会。该旧址为砖木结构,上下两层,建筑面积160平方米,部分墙壁因自然灾害倒塌,2007年进行了全面修复。

东固油墨蜡纸厂旧址

位于东固畲族乡东固古街西城。1929年冬,为了打破国民党对红色区域的经济封锁,东固区苏维埃政府在东固古街西城成立东固油墨蜡纸厂。1930年冬,油墨蜡纸厂被中央印刷厂接管,后随红军相继迁往永丰、瑞金等地。该旧址原为村民刘汉屏住宅,建筑面积70平方米,土木结构,因年久失修而倒塌,现仅留一残墙。

东固赤色邮局、东固药材部旧址

位于东固畲族乡古街。1929年3月,东固区委和苏区政府创建了根据地的第一个赤色邮局一东固赤色邮局。为方便地方和红军伤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同时在此筹办了东固药材部。该旧址占地160平方米,均为双层砖木结构,2009年由青原区政府按原貌重修。

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四团教导队与红军学校第三分校旧址

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四团教导队旧址位于东固畲族乡螺坑村;红军学校第三分校旧址位于富田镇陂下村,后迁文陂乡渼陂村、青原山阳明书院等地。

1929年2月,红四军与红二、四团会师后,留下毛泽覃、谢唯俊、陈东日等一批干部,帮助红二、四团的工作。3月,在东固螺坑创办红二团教导队。6月,按照赣西特委的指示,教导队扩大为红二、四团教导队。1929年9月,红二、四团教导队由东固螺坑迁至富田陂下的竹影堂、敦仁堂和乐善堂等大型宗祠,并开始称红军学校。1930年2月,根据二七会议精神,正式定名为红军学校第三分校,6月后,随红军总部相继迁陂头永慕堂、青原山阳明书院、吉安城以及永阳等地。1931年7月学校解散,学员编为红一方面军教导总队。螺坑教导队旧址为土木结构民居,上下两层,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红军学校第三分校旧址陂下竹影堂为该村族人祭祀、聚会场所,建筑面积1569平方米;青原山阳明书院占地面积500平方米,砖木结构,2009年开始维修。

东固会师大会旧址

位于东固畲族乡螺坑村石古丘河坝上。1929年2月10日大柏地战斗胜利后,红四军摆脱了被敌尾追的被动局面,乘胜向东固前进。2月17日红四军到达东固地区。22日红四军与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四团及东固根据地的群众在螺坑石古丘河坝上举行会师大会。东固会师大会旧址是一自然形成的河滩,几十来面貌依旧。

东固螺坑会议旧址

位于东固畲族乡螺坑村云汉堂。东固会师期间,毛泽东在螺坑云汉堂主持召开了两次重要会议:一是红二、四团和东固地方干部会议,传达中共六大决议案的主要精神,讨论形势、任务和斗争策略。二是中共红四军前委会议,决定改原定的固定区域的公开割据政策,为变动不居的打圈子的游击政策,以对付敌人的跟踪追击。该旧址为一平房,建筑面积150平方米。

螺坑毛泽东旧居

位于东固畲族乡螺坑村。1929年2月20日,红四军进驻螺坑,与红二、四团会师。其间,毛泽东在此居住。该旧居系单层土木结构,建筑面积50平方米。年久失修。

螺坑朱德旧居

位于东固畲族乡螺坑村。1929年2月20日,东固会师期间,朱德在此居住。该旧居建筑面积180平方米。

敖上朱德旧居

位于东固畲族乡敖上村。1931年4月下旬,为粉碎敌人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朱德和毛泽东指挥红一方面军从宁都转移至东固山区隐蔽集结长达25天之久。其间,朱德在此居住。该旧居系1厅2厢4室的民房,土木结构,占地面积89平方米。

敖上毛泽东旧居

位于东固畲族乡敖上村。1931年4月下旬,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二次“围剿”,毛泽东、朱德率红一方面军从宁都小布、青塘西移40里,到东固地区隐蔽集结长达25天之久。其间,毛泽东居住于此,并作出了一系列训令和战斗部署。

该旧居系1厅2厢4室的民房,坐西朝东,正面为木板壁,其余均土墙,占地面积89平方米。旧居西侧120米处山坡上为红一方面军总部防空洞,洞口直径为1.4米。

赖经邦旧居

位于东固畲族乡敖上村。1927年9月下旬,赖经邦在敖上秘密主持召开东固地区党员会议,决定成立东(固)、(南)龙党支部,并建立农民协会和农军。会议前后,赖经邦居住于此。该旧居为土木结构,建筑面积170平方米。

红一方面军随营学校旧址

位于东固畲族乡敖上村。1931年4月中旬,为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毛泽东、朱德率红一方面军从宁都小布、青塘转移到东固敖上隐蔽集结,待机歼敌。这期间,为充分利用战争的空隙,培养红军部队的军政骨干,成立了红军随营学校:该旧址为土木结构,上下二层,建筑面积120平方米,结构老化。

敖上会议、苏区中央局会议旧址

位于东固畲族乡敖上村。1927年9月中旬,为发展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武装,赖经邦、高克念、刘经化、汪国安、曾炳春、汪云从、段蔚林、胡鸣岗、黄启绶、戴希贤、罗乐天、李会凤等12位共产党员在这里召开秘密会议,并作出三项决定:建立东龙党支部;建立工农武装;重组农民协会。1931年4月30日,第四次苏区中央局扩大会议也在此召开。会上,毛泽东就敌我形势、作战策略等问题作了报告。经过激烈争论,会议同意了毛泽东提出的第二次反“围剿”战略方针,即“诱敌深入,集中兵力歼灭敌人”。该旧址原为东固早期党员段蔚林住宅,建筑面积200平方,因年久失修,已全部坍塌。

军民誓师大会旧址

位于东固畲族乡敖上村古樟下。1931年5月,毛泽东、朱德在此主持召开了第二次反“围剿”军民誓师大会,主席台设在古樟旁。该樟树后被东固百姓称为“胜利樟”。

九斗圻毛泽东、朱德插秧处旧址

位于东固畲族乡敖上村,为村民邹思勇、吴永生农田。1931年5月上旬,毛泽东、朱德在繁忙的备战中,向红军指战员发出了“前好田、插好秧、打好仗”的命令,并带头在九斗垢和老百姓一起蔚田插秧,留下了一段佳话。

红一方面军无线电训练班旧址

位于东固畲族乡敖上村。1931年4月20日,为粉碎国民党第二次“围剿”,苏区中央局、红一方面军总部从宁都、广昌、石城地区向龙冈、上固等地区集中,不久,又西移东固附近地区隐蔽集中,并将红军小布无线电训练班转移至总部驻地敖上村继续办班。

毛泽东、朱德等总部领导非常关心、支持训练班的工作:在一次给培训班的学员上政治课时,毛泽东坚定地指出:国民党不可怕,蒋介石的兵再多也没什么了不起,历史上赤壁之战不就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吗?红军有了电台,就等于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我们一定能打败敌人,革命是不可阻挡的。办班期间,无线电训练班负责人王浄还于5月15日18时,用缴获的收报机侦收到了国民党军驻富田王金铉所属28师公秉藩电台发给该师驻吉安留守处的一份重要情报,内容是:“我现住富田,明晨出发”。留守处问:“到哪里去”?师部台答:“向东固去”王浄即时将此重要情报上握毛泽东、朱德,为红军打胜第二次反“围剿”第一仗一白云山战斗,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旧址为土木结构民居,上下两层,建筑面积380平方米。

红军印刷厂旧址

位于东固畲族乡古竹瑶下村。1930年11月,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创办江西工农银行,并从吉安城带回石印机在山坑创办了第一家以石印为主的红军印刷厂。1931年秋迁至瑶下,与列宁书报社(油印厂)合并,印刷厂除印纸币(苏区第一张纸质钞票)、邮票外,还印刷红军课本、红色宣传品及赣西、赣西南特委、苏维埃政府宣传资料、文件等。该旧址为一民宅,占地170平方米,年久失修,损毁较大,仅剩半幢房子。

赣西第一后方医院旧址

位于东固畲族乡古竹村瑶下。1928年10月,为了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江西红军独立二团在东固三彩村山坑筹建了一所红军医院,初有10余名医护人员和10数张病床。1929年2月红四军与红二、四团会师后,为救治日渐增多的红四军伤病员,在地方党组织的支持下,医院迁至东固古竹村瑶下,改称赣西第一后方医院。1931年10月,并入中央红军总医院。该旧址占地220平方米,土木结构,上下两层。

曾炳春烈士墓

位于东固畲族乡古竹村欧家城。曾炳春(1902~1932),吉安东固欧家城人(见第三十六编第一章第二节“曾炳春传”)。

曾炳春被错杀后,被家乡族人运尸还乡葬在村左前1公里处,后又将尸骨移到距村1公里处的明峰山脚下。

黄公略牺牲地旧址

位于东固畲族乡六渡村谢氏宗祠。1931年9月15日,黄公略指挥红三军取得第三次反“围剿”的方石岭战斗胜利后,根据红军总部的命令,率部向瑞金转移。部队到达东固六渡坳时突遭敌机空袭,为掩护部队隐蔽,在组织机枪对空射击以吸引敌机时,黄公略不幸中数弹。随即抬至六渡村谢氏宗祠抢救,但终因流血过多,于当晚壮烈牺牲,时年33岁。临终前,他留给战友们的遗言是:“要巩固和扩大红军,以争取中国的独立和解放。”

9月16日,毛泽东在兴国莲塘村主持召开黄公略追悼大会并撰写挽联:“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11月,为纪念黄公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以吉安、吉水两县的红色区域为主成立“公略县”,将中国工农红军第2步兵学校命名为“公略步兵学校”。

1978年,为缅怀黄公略的光辉业绩,东固人民在烈士遇难的地方敬建了公略亭。

谢氏宗祠建筑面积160平方米。公略亭为砖木结构,占地23.4平方米。

方石岭战斗遗址

位于东固畲族乡六渡村。1931年9月13日,国民党军在老营盘、高兴坏受重创后,改变了退却路线,第十九路军第60、第61师由兴国退赣州,第9师一部和第52师经崇贤、东固向吉安撤退。红一方面军侦知后,即集中兵力进行追击。15日拂晓,赶到方石岭,截住敌人激战至上午9时,全歼该敌。方石岭战斗是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主要战斗之一,至今仍留有累累战壕。

白云山战斗指挥所旧址

位于东固畲族乡白玄山村白云寺(也叫观音庙)。1931年5月16日,毛泽东将此作为临时战斗指挥所,指挥第二次反“围剿”的第一仗——白云山战斗,歼灭国民党第28师,重创27师,取得辉煌胜利。毛泽东诗词《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写的就是这一场景。该旧址占地20平方米,土木结构,建筑物保存较完整,部分结构老化严重,门首悬有毛泽东手书“白云山战斗指挥所”匾。

九寸岭战斗旧址

位于东固畲族乡九寸岭,留有多处红军战壕。1931年5月16日,国民党第47师师长公秉藩从富田经九寸岭观音岩方向,向东固革命根据地进犯,红军抢先占领九寸岭和观音岩,将敌包围,打响了第二次反“围剿”的第一仗。

东固苏区兵工厂旧址

位于东固畲族乡淘金坑村和三彩村。1928年春,第七纵队在东固白云山淘金坑创办,负责人为谢云龙。兵工厂有铁工厂、熬硝火药厂、烧木炭厂、修械厂等分厂,能造土枪、土炮和修理枪支等,后并入兴国富田中央兵工厂。1928年10月,红二团在东固山坑创建了一个兵工厂。工厂工人是红军中抽调懂铁匠,会军械的战士,还从地方聘请打铁师傅,仿制铳、枪、刀,并修理损坏的枪炮、刀剑等。两处旧址均已损毁。

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七纵队诞生地旧址

位于东固畲族乡黄沙村养军山。1928年2月,中共赣西特委将东固丁农革命军和永吉(永丰和吉水)游击队这两支早期地方武装合并,吸收吉安、吉水、永丰等地部分工农青年,编成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七纵队。1928年9月,与第九纵队合编为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

养军山系东固黄沙村下属的自然村落,第七纵队练兵场、枪械修理所、后方医院、兵工厂、防空洞等机构和设施的遗迹至今仍保存完好。

赣西南赤色邮政总局旧址

位于富田镇王家村。1930年3月,在原有地下交通站的基础上,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在富田创办了以服务于战争为主要目的邮政组织——赣西南赤色邮政总局。5月,颁发了《赤色邮政章程》和工作大纲,并发行了第一套赤色邮票。10月,又发行了第二套邮票。红军攻占吉安后,机构迁吉安城,后又相继迁吉安永阳、于都平头寨等地。1931年5月迁永丰龙冈后,改称江西省邮政总局。该旧址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30平方米。

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位于富田镇王家村王氏宗祠。1930年10月4日,红一军团攻克吉安城。10月7日,成立江西省苏埃政府。省苏维埃政府初驻吉安城中山路福音堂。11月18日因国民党军发动第一次“围剿”迁吉安陂头,12月初又迁富田王氏宗祠。12月12日“富田事变”后,省苏维埃政府停止了工作。1931年1月,逐步恢复活动。10月,省苏机关迁兴国五里亭:王氏宗祠建于明朝中期,二进参亭前的庭院布局,砖木结构,占地3646平方米。

江西省行动委员会旧址

址位于富田镇匡家村崇孝堂。1930年10月4日,红一军团攻克吉安城之后,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将赣西南党、团特委合并为江西省行动委员会。机关初设吉安西街,11月18日因国民党军发动第一次“围剿”迁吉安陂头,12月又迁富田,1930年12月7日,红一方面军肃反委员会主任李韶九到富田肃“AB团”时,大搞逼供信。至12月12日,激成“富田事变”,省行委随红二十军渡过赣江,迁驻吉安永阳。1931年1月,根据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苏区中央局决定解散江西省行动委员会,成立赣西南特区委。

匡家崇孝堂建于元代中期(1260),砖木结构,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陈毅旧居

位于富田镇匡家村。1930年2月14日,根据二七会议《关于占领吉安建立江西苏维埃政府》通告精神,陈毅率领在赣江以东活动的红六军第2纵队开往吉安中鹄今富滩镇地区,配合红四军向吉水发动进攻。后得知敌军集结向赣西南发动进攻,遂放弃攻打吉水,采取“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同他战”的方针,全军折回富田一带休养待机。其间,陈毅居住在此,该旧址系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10平方米。

邓小平、毛泽覃旧居

位于富田镇匡家村。1932年8月,中共公略县委迁驻富田后,县委书记毛泽覃便经常居住在匡家村离街稍近的这间民房。1933年3月中旬,刚由会昌中心县委书记调任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的邓小平,被省委派到万泰、公略、永丰苏区巡视工作,并在富田陂下主持召开了公略、万泰两县党团扩大会议,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其间,亦入住于此。该旧居建筑面积330平方米,砖木结构。

江西工农银行旧址

位于富田镇匡家村。1930年10月,为解决红军战争经费问题,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决定在东固平民银行的基础上,创办江西工农银行。11月,由吉安城撤至富田。12月第一次反“围剿”开始后,一直随军行动,1931年秋第三次反“围剿”胜利时抵达瑞金1931年11月27日,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江西工农银行即行撤销。该旧址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320平方米。

江西省赤色总工会暨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旧址

位于富田镇匡家村。1930年2月,“二七”会议后,赣西南苏维埃区域31个县中,有25个县成立了赤色总工会,其余的县也都建立了基层工会。9月21日,为统一赣西南各级工会的领导,在富田召开的赣西南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上,成立赣西南赤色总工会。10月,红军攻占吉安城后,赣西南总工会在吉安改为江西省赤色总工会。11月,为执行“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随红军迁吉安陂头,12月再迁富田。1931年3月1日,江西省赤色总工会解散,另行成立赣西南赤色总工会。

1930年底,根据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关于“中央政府所在地,中华全国总工会要设立苏维埃区域的执行局”的决议,全国总工会派蔡树藩、陈佑生从上海到中央苏区,筹建全总苏区执行局。为了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翌年初又派全国五金职工会委员长梁广来中央苏区。经过紧张的筹备,1931年2月全总苏区执行局在富田正式成立。该旧址建筑面积80平方米,砖木结构。

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和江西工农银行旧址

位于富田镇匡家村,为村民匡生明、胡广凤住宅,占地320平方米,砖木结构,保存完好。1930年11月底至12月,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江西工农银行均由吉安城迁入此地办公,并带来了盖好印章的旧纸币拟作苏区纸币发行。

中共公略中心县委旧址

位于富田镇陂下村。1932年3月,为了加强对中央苏区西北边缘地区的永丰、公略、万泰三县武装的领导,集中指挥三县武装的军事行动,中共江西省委根据苏区中央局指示,在中共公略县委的基础上成立公略中心县委。机关初驻吉水县水南街天主堂,1932年6月因国民党军队进攻转移至富田陂下,政治保卫局等直属机构亦一并随迁。

1933年3月,省委在此召开永丰、公略、万泰等县活动分子大会。3月,增辖峡江(河东)县委。5月,增辖新干县委。8月,省委在此召开永丰、公略、万泰、龙冈、新干等5县党代表大会,宣布撤销公略中心县委,成立永丰中心县委。中心县委旧址建筑面积506平方米,砖木结构;政治保卫局旧址——志善堂为一宗族祠堂,砖木结构,明清建筑风格,建筑面积244平方米。

赣西南第一次党代会旧址

位于富田镇陂下村敦仁堂。1930年3月22~29日,根据二七会议精神,赣西南第一次党代会在此召开。赣西南地区30余县派出78名代表参加会议,刘士奇作政治报告。敦仁堂为陂下胡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分上中下三栋,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382平方米。五县党员代表大会旧址

位于富田镇陂下村星聚堂。1933年8月上旬,为动员中央苏区西北前哨边区军民开展反“围剿”的准备,中共江西省委在这里召开公略中心县委所辖永丰、公略、万泰、新干、龙冈5县党代表大会。大会听取了省委代表、江西军区司令员陈毅传达7月24日中共中央《关于帝国主义国民党第五次“围剿”与我们党的任务的决议》的报告;检查了永丰、公略、新干、万泰4县(龙冈县正在筹建中)党组织过去的各项工作;号召5县党和群众团结一致,坚决执行共产国际与党中央的正确指示。大会还决定:撤销公略中心县委,成立永丰中心县委(机关驻永丰龙冈)。

星聚堂为胡氏宗祠,建筑面积1538平方米。

胡发坚故居

位于富田陂下村。胡发坚(1906~1939),富田陂下人(见第三十六编第一章第三节“胡发坚传”)。该故居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土砖结构,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

胡立教故居

居位于富田镇陂下村。胡立教(1915~2006),富田陂下人(见第三十六编第一章第四节“胡立教传”)。该故居建筑面积15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

赣西南、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位于文陂乡渼陂村。1929年10月25日,为了统一领导各县、区革命政权,中共赣西特委决定成立赣西革命委员会,机关驻陂头(渼陂)万寿宫,主席曾山。11月,革命委员会改为赣西临时苏维埃政府。1930年2月召开赣西各县、区苏维埃代表会议,正式成立赣西苏维埃政府ₒ1930年3月22日,将赣西苏维埃政府改为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机关依旧驻陂头万寿宫。同年5月,迁吉安永阳。1930年10月红军吉安城后,在此基础上成立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撤销。1930年11月19日,因第一次反“围剿”采取诱敌深入方针,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撤出吉安后驻此。

旧址原为万寿宫,一进四幢,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076平方米;主体建筑因故于1987年拆除,现仅剩下围墙、旧教室等。

红四军军部旧址

位于文陂乡渼陂村永慕堂,系消灭唐云山旅战斗时军部所在地。1930年2月24日,红四军在红六军第2纵队配合下,在富滩、大湾、赤冈山一带全歼国民党独立第15旅。永慕堂系梁氏宗祠,坐北向南,三堂二堑吞口式砖木结构,占地1221平方米,建于南宋初年,光绪乙卯重修。

红二十军军部旧址

位于文陂乡渼陂村。1930年6月,为了统一指挥,赣西南特委在渼陂将永新、吉安、吉水、安福、莲花、泰和等县的红军游击队和地方武装赤卫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军。军部驻渼陂义仓。

该旧址建筑面积744平方米,砖木结构。

二七会议旧址

位于文陂乡渼陂村。1930年2月6~9日,红四军前委,红五、六军军委,赣西、赣南特委在吉安陂头(今渼陂)举行联席会议(史称二七会议):毛泽东代表红四军前委出席并主持会议。该旧址为明清古建筑,坐西向东,分前后两栋,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50平方米。

渼陂毛泽东旧居

位于文陂乡渼陂村。1930年2月6~9日,“二七”会议期间,毛泽东在此居住。该旧居系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前有池塘,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旧居内有一书斋,照壁书对联“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区内毛泽东旧居还有富田王家,东固螺坑、南龙瑶下、圩镇,富滩垂裕等处。

彭德怀、黄公略旧居

位于文陂乡渼陂村。1930年2月6~9日,“二七”会议在渼陂召开,参加会议的黄公略在此居住。会后,彭德怀率部转战至渼陂,亦入住于此。该旧址为中西合璧式古建筑,砖木结构,建筑面积49平方米。曾山旧居

位于文陂乡渼陂村。1930年2月6~9日,曾山作为中共赣西特委代表,与毛泽东、刘士奇等共同主持召开了“二七”会议。会议前后,曾山在这里居住了一个多月。该旧居建筑面积250平方米,砖木结构。

罗炳辉起义旧址

位于值夏镇城上村水北罗家。1929年11月14日,共产党员、时任国民党吉安靖卫大队大队长的罗炳辉,率部在这里举行起义,并加入红军。该旧址占地面积450平方米,砖木结构。

曾山旧居

位于值夏镇源头村,烈士杨成芙故居。1928年,曾山以吉水县委书记名义在此组建中共纯化区委,杨成芙为区委书记。砖木结构,占地120平方米,保存较完整。

赣西南特委旧址

位于富滩镇张家渡上街。1930年5月,赣西南特委驻此,并召开了赣西南特委常委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特委书记刘云奇、中央巡视员彭清泉、红六军军长黄公略、红军学校校委代表等,会议决定成立攻吉前委,研究了攻打吉安事宜。该旧址当地群众称之为“机关局”,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双层砖木结构,因年久失修已部分损毁。

红军后方医院旧址

位于青原山净居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砖木结构,保存较好,195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30年6月,红军后方医院迁入此,收治攻打吉安城时的红军伤病员;1930年10月4日,红军占领吉安后,毛泽东亲自动员吉安惠黎医院戴济民医生在此创办红军医院。红军撤离吉安后,医院转移至中央革命根据地,后发展为红军后方总医院。1933年上半年,红军总医院驻扎净居寺内,后迁至永阳。

青原山红军医院旧址

位于青原山阳明书院。1930年10月,红一方面军九打吉安后,累积有伤病员1300多人。为及时救治与安置这些伤病员,毛泽东、朱德通过罗炳辉和曾山找到城内惠黎医院的戴济民医师,动员他参加红军。随即,在曾山的帮助下,戴济民携医疗设备在城外青原山阳明书院创办了一所大型红军医院,设内科、外科、轻伤、重伤四个所,有医师7人、护理员70余人,可救治伤病员600~700人。11月中旬,医院随红军撤出吉安城,先后在富田、东固等地停驻。1933年秋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转迁到兴国鼎龙茶岭,并改名为红一方面军总医院。

青原山阳明书院建于清道光19年(1839),砖木结构,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红军标语

分布于全区各个乡镇(街道)。

第二节纪念性建筑

东固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于距东固畲族乡政府东北面0.5公里的小山顶上。1959年,吉安县人民委员会为纪念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纪念碑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塔为正方形,坐北朝南,砖混结构,其座为八角形。碑长20米,宽20米,高10.6米。塔主体西、南两面嵌汉白玉,阳刻毛泽东题词“英勇牺牲的烈士无上光荣”,碑文镀金,碑文上部塑着镰刀斧头图案和红五星。登塔之路,由下而上分7阶105级,两旁栏杆顺路而建,塔四周山坡遍植苍松翠柏,气势雄伟,庄严肃穆。

东固革命根据地博物馆

东固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位于东固畲族乡中心,东固中心小学左边,1977年由原东固林业站办公大楼改建,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6.4平方米。

建馆之初,定名为第二次反“围剿”陈列馆,分4个展室,第一室介绍第二次反“围剿”前敌我态势和第二次反“围剿”方针的确定;第二室介绍红军准备反攻情况;第三室介绍红军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的战况,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红一方面军15天横扫700里,连打5个胜仗,歼敌3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第四室介绍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苏区的大好革命形势。

2005年,进行全面改馆,更名为“东固革命根据地博物馆”。馆内陈展共分“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融入、东固革命根据地的贡献”四个部分,内容翔实,史料丰富。馆内陈列有国家定级文物和各种重要的革命文件、遗物共计二百余件。

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位于青原区东井冈公园,项目总投资310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1860万元,地方配套1240万元,是2008年中央新增千亿元投资项目之一。200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将“东固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改扩建为“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2009年,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开工建设,2010年底基本建成,列入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其中主馆面积3600平方米,附属设施400平方米。

2008年12月,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和第一副组长,区政府常务副区长任副组长,区委、区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陈列布展组、规划建设组和立项争资组等4个工作组。领导小组邀请同济大学南昌分院、浙江大学、广州市建工设计院及中国建设科学研究院上海设计院4家对纪念馆建设进行规划及方案设计。4个方案经过优化评审后,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南昌分院进行项目设计。工程建设按照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进行。2008年年底,经公开招投标,由南昌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中标承建。

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分为主馆和附属设施。主馆分列三个功能区:陈列展览区、东井冈会堂、文物库房和办公区。主馆陈列展览区位于一、二楼,面积2600平方米。2008年年底,陈展大纲编排工作展开,经课题组、专家组讨论评审,陈展大纲通过了中央和省、市宣传、党史、文献等部门层层审查后获批复。至2010年,陈展工作基本完成。陈列展览区分列八个专题:新文化传播和大革命运动点燃东固星火;秘密割据开创东固革命根据地;“李文林式”建设“东井冈”;朱德、毛泽东红军转战与赣西南根据地的建立;苏区江西省建立与东固战场反“围剿”;融入中央苏区创建模范东固;东固苏区坚持斗争;彪炳千秋的历史贡献。

2009年初至试开馆前,陈展工作组以不同方式到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西省图书馆及周边县、市、区查史求证,聘请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院等名家创作反映东固红色历史的油画、连环画、雕塑等艺术作品,计35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陈展红色文物700多件,所征集的文物基本符合原始、真实、全面的要求,其中国家三级文物100件,国家二级文物9件。在布展形式上,采用组画、图表、革命文物和现代化的声光电场景复原等媒介形式进行陈展。陈展设计单位:上海影联美术设计公司。陈展施工单位:江西昌泰建筑装潢公司。

东井冈会堂位于纪念馆北区,面积800平方米,有座位460个。文物库房和办公室位于纪念馆二楼,面积200多平方米。

附属设施包括公略纪念亭、东固第一模范区红旗雕塑、东固会师领导人雕塑和游廊等。公略纪念亭位于纪念馆西北角,结构为仿古开放式六柱双层十二翘角,具休闲与观光功能;东固会师雕塑位于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正后方,雕塑为朱德、毛泽东与李文林紧紧握手,目视前方,反映1929红四军与红二、四团会师情景;东固第一模范区红旗雕塑位于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右侧,高12米,由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制作,红旗雕塑周身镌刻有支前阔红、购买公债等抽象的写意和色彩的搭配,反映根据地人民筹款、筹粮、筹集弹药支援红军参战情景。

第九章文物管理

青原区为古庐陵地,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土地革命时期是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古代人文遗址、革命旧居旧址,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截至2010年底,已公布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6处,其中省级19处,市级7处。

2008年开展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共发现文物点350处,其中新发现170处。重点普查了革命旧居旧址的分布情况和现存状况。

第一节文物普查

新中国建立以来,辖区内共进行过多次文物普查:1969~1976年,吉水县开展第一次文物普查。1983年又开展第二次文物普查,富滩、天玉在普查之列。1980年起,吉安县开展文物普查,1985年进行复查,整理并编写出《吉安县文物志》,东固、富田、新圩、文陂、值夏等乡镇在普查范围内。原县级吉安市于1982年开始进行文物古迹勘查工作,编写出了《吉安市文物志》初稿,河东、滨江街道进行了勘查。青原区成立后,根据全国统一安排,2007~2009年组织开展了第三次文物普查。

2008年初,制定《青原区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方案》,成立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机构。5月8日,区政府下发《关于认真做好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有关工作的通知》,并正式开展普查登记工作。至2010年,普查工作基本结束。第三次文物普查,共调查文物点350处,新调查的文物点157处,其中遗址7处、墓葬7处、古建筑267处、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66处。新调查的157处文物点中,有不少属重大发现,如天玉徐家大院、富滩古富古关隘遗址、富田古城墙等,还有一批建造精美的古祠堂、牌坊、民居,一批保存较完整的革命旧居旧址,一批《红军戏谱》、《族谱》等文物。

第三次文物普查后,青原区积极申报保护或提高保护级别。申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东固平民银行、渼陂“二七”会议会址、青原山净居寺、文氏宗祠等文物单位载入《中国名胜词典》。“富滩古关隘”入编国家文物局出版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大新发现》一书。

第二节文物保护单位

青原区成立前,共有24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省级保护单位5处,县级保护单位19处。青原区成立后,2002年,公布了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11月13日,省政府审议通过了江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青原区富滩古富的相公桥、淒陂永慕堂、富田王家诚敬堂、东固革命根据地旧居旧址群等4处14个点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开始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一批文物,同时积极申报提升文物保护级别,2010年,东固平民银行、文天祥陵园、青原山净居寺、富田王家诚敬堂等已启动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工作。

表30-9-12001年青原区文物保护单位

续表30-9-1

表30-9-22010年青原区文物保护单位

续表30-9-2

第三节文物征集

2009年,为配套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建设,区委区政府决定向全社会广泛征集革命文物。同时出台了征集东固革命根据地革命文物实施意见。至2010年底,共投入征集经费70万元,征集各类文物600多件,有二级文物9件,三级文物101件。征集到的红色文物中有纯化区委流通券、东固赤色邮局收发袋、“打土豪、分田地”量米斗、红军缴获的张辉瓒怀表、白云山战斗公秉藩败逃时丢失的印章、曾山1931年使用过的路条、红一方面军总部参谋处通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借谷证、红四军印章、赣西南赤色邮局邮票、平民课本、陈毅曾山1932年颁发的通令、红军家属优待证、东固区党员登记表、《红色中华报》、红军剧本《公秉藩自叹》等。现大部分陈列于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馆内,供游人参观鉴赏。

第四节文物维修

2008~2010年,实施首批抢救性维修保护的项目共21处28个点。维修经费为2008年中央、省财政安排东固革命旧居旧址群专项维修保护资金。

此次维修,聘请江西省文保中心和吉安市博物馆为维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通过招投标公开选择,中标的施工单位为江西九丰、浙江东阳、吉安五建、吉安古建等。监理单位为江西省文保中心监理部。同时聘请技术顾问,进行技术指导。施工管理实行责任制。区文广局领导分片包干,所在乡镇(街道)成立协调工作组,负责项目所在地、村、组等关系的处理与协调,施工企业实行押证上岗等。至2010年底,已基本维修好的旧居旧址有:敖上毛泽东旧居、敖上无线电训练班旧址、东固平民银行旧址、东固消费合作社旧址、东固古街系列旧址、陂下敦仁堂赣西南一大旧址、渼陂红二十军旧址等。

表30-9-32008~2010年青原区首批革命遗址抢救性维修项目

续表30-9-3

表30-9-42004~2010年青原区文物维修情况

续表3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