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新中国建立前,全区各个县城基本上没有完整规范的市政设施,没有专门的市政设施管理机构,都是由县商会和保甲兼管。新中国建立后,吉安市市政设施管理由市建设科实施。:1952年设市护路队,专管城市道路。1957年成立市政工程队,负责市政设施的维护、保养和建设。1964年设立行道树管护组, 由市政工程队代管。1978年5月设立市政工程养护管理所。各县(市)也逐步建立市政设施管理机构, 井冈山市(1982年4月)、吉安县(1986年3月)、泰和县(1987年12月)、吉水县(1990年5月)、永丰县 (1990年)先后在城乡建设局内设立市政设施管理机构,其他县在建设局内也都配有专门的管理人员o 其管理范围是: 1 •城市道路: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广场、街头空地等。

2. 城市桥涵:桥梁、涵洞、立交桥、过街人行桥、城市道路与铁路两用桥等。

3. 城市排水设施:雨水管道、污水管道、雨水污水合流管道、明渠、泵站、污水处理厂及其附属设施等。 4. 城市防洪设施:城市防洪堤、河坝、防洪墙、排涝泵站、排洪道及其附属设施等。

5. 城市道路照明设施:城市道路、桥梁、广场、不售票的公共绿地等处的照明设施和建筑设施。

城市道路清末时期,吉安城城市街道分为正街、街、巷三级’ 新中国建立前,多为碎石、石灰、素土混料夯实路面,少数为碎石泥土路面,局部地段开始有了混凝土路面。1949年吉安城城市道路总长9.72千米,其中主干道4. 2千米,道路总面积5. 97万平方米。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主要是维护改造原有道路。20世纪70年代吉安市开辟了井冈山大道等主干道,路网进一步完善。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区各县(市)都加大了城市建设方面的投资,城市道路建设发展很快。吉安市新修和改造的主要街道有:井冈山大道、沿江路、跃进路、塔前路、长岗路、北门街、阳明路、韶山路、吉福路、鹭洲路,以及新辟的吉州大道、沿江路和河东的青原大道,特别是将于2001年竣工的在建文山步行街,全长500米,预计投资1500万元,是吉安市的一条上品位的文化商业街。

井冈山市的环城路、吉安县的庐陵大道、安福县的武功山大道、泰和县的工农兵大道、吉水县的龙华大道、峡江县的玉笥大道、遂川县的工农兵大道和龙泉大道、万安县的凤凰路、新干县的105国道县城段、永新县的城北大道、湘赣大道等都是很有特色的样板街道’ 至2000年底,全区城区街道总长已达504千米,道路面积达619. 53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为 152. 97万平方米。不仅道路宽畅,而且路旁的绿化、美化、亮化及排水等配套设施也基本完善(见表 4-1-1 )₀表4-1-1 2000年吉安地区各县(市)城镇街道、桥梁简况县(市) 街道长度(千米) 街道面积(万平方米) 人行街道面积(万平方米) 桥梁数(座)吉安市 112 104.8 38.05 18 井冈山市 20 16.78 5.51 10 吉安县 37 73 24 1 吉水县 39 43. 1 9.8 3 峡江县 53 58.9 8.9 12 新干县 30 41.4 9.2 4 永丰县 26 44.87 6.76 12 泰和县 33 57 11.63 1 遂川县 40 43.8 6.66 4 万安县 22 29 11.6 4 安福县 38 50.28 12.9 5 永新县 39 31 6 10 宁冈县 15 25.6 1.97 6 合计 504 619.53 152.97 90 城市桥梁吉安境内城镇多濒江河,自古桥梁是城镇进出的重要通道。桥的类型,新中国建立前主要有浮桥、 木桥、砖桥、石拱桥等。吉安城内后河纵贯南北,将城区划分成东西两片。自宋代开始,在后河上先后建了木桥或石桥,至清末民初,共建有回龙桥、太平桥、铁佛桥、半苏桥、王家桥、小桥、盐桥、南湖桥、习溪桥 9座,号称“九锁金洲”。新中国建立后多次拆建或翻修,仅剩改建的太平桥、铁佛桥、王家桥、中山桥、盐桥、南湖桥、习溪桥等,又增建工农桥、军民桥、跃进桥、北门桥等。赣江傍城而过,吉安城区在水西,长期以来依赖船渡沟通东西两岸。1969年、1995年先后新建了横跨赣江的两座大桥,即井冈山大桥、吉安赣江公路大桥;从阳明东路口横跨赣江至河东金竹大道直达火车站的新吉安大桥正在兴建。各县城城内桥梁大致都经历了古桥拆除、改建和新建的过程,城内桥梁建设适合了现代城镇经济生活的要求(见表 4-1-l)ₒ 吉安地区内仍保留完好的主要城市古桥有:新干的惠政桥、通远桥,峡江的福惠桥,永丰的恩江大桥,万安的万良桥,宁冈的黄江桥,莲花的琴亭桥,安福的枫林桥。其中大都保存完好,经修缮加固,仍在使用。

新中国建立后,全区兴建的城市大桥主要有: 井冈山大桥位于吉安市白鹭洲下游约300米,105国道K1925 + 837桩号处,横跨赣江。桥长 1090. 26米,计16孑L,中14孔跨度71米。桥面车行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1.5米。大桥东西两岸各设两座桥头堡,饰以红旗和红军浮雕,书有毛泽东诗词,桥两旁有铁栏杆。该桥设计符合二级航道通航要求,中常水位可通100 - 300吨驳船和拖船,枯水位可通航50吨机驳船。大桥最高通航水位为53米,主要通航孔在东岸3 ~5孔,墩身设有通航标志。1969年3月27日开工,1970年5月1日竣工通车,总投资782.2万元。由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江西省交通邮政局工程团施工。大桥建成后,105 国道不再从朱山桥过渡,缩短里程2千米,结束了吉安赣江东西两岸长期依靠渡运来往的历史。由于设计荷载偏低,后来桥梁发生局部变形险情,1991年1月对桥面、伸缩缝进行整修,1992年元月完工,投资 19.6万元。1993年7月再次整修,更换板式橡胶支座80个,伸缩缝32条,整修全部桥面,投资110 万元。

白鹭洲大桥连接吉安市区与白鹭洲的大桥,桥长399.9米,宽10.4米,桥孔8个,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1987年7月建成通行,总投资115.5万元。此前为金牛渡浮桥,建成白鹭洲大桥后不仅解决了市民与学生(白鹭洲中学校址在洲上)登洲的难题,而且增加了一处市容新景观。

宁冈会师桥位于宁冈县城龙市镇。原名龙江桥,系木质便桥,横跨龙江。1928年毛泽东与朱德两支部队会师于宁冈龙市,因而得名。1963年,政府拨款重修,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长81.4米,七孔,桥宽8. 5米,1964年8月建成,投资31.6万元,由江西省公路局设计,吉安地区公路局施工。1965年 7月3日,郭沫若至宁冈亲笔题字“会师桥”。

永丰大桥该桥飞架永丰县城恩江河南北两岸,是南昌至兴国公路干线上的主要桥梁。该桥桥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拱桥,由五墩六孔组成,每孔净跨50米,桥长322米,桥面宽12米,其中车行道9米, 两侧人行道各1.5米,载重为汽-20,拖_ 120。1986年开工,1988年8月建成通车,总投资257万元。 由江西省交通设计院设计,吉安地区公路分局中标承建。该桥为江西最长的框架拱桥。此桥的兴建大大减轻了恩江大桥的压力。

吉水大桥位于县城南门1千米,105国道K1909 +257桩号处,跨恩江。1947年建成豪氏桁架木桥。1949年6月国民党军溃退时,放火烧毁。1959年重建低水位木桥,次年通车,1962年被洪水冲毁, 1966年设渡口过渡。1969年3月27日动工重建,为井冈山大桥配套工程。该桥全长193.54米,桥面车行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0.75米,总造价85. 22万元,1970年5月1日正式通车。由于105国道交通量日益增加,老桥不堪重负,1996年12月对吉水大桥的加宽改建工程开工。在老桥东侧另加建一桥,两桥合并,供来往车辆分向行驶。大桥全长195.76米。工程预算431.0119万元。新桥于1997年12月竣工。

遂川大桥位于遂川县城东郊,105国道K2039 +720桩号处,跨龙泉河,是105国道上的重要桥梁之一。公路初建时利用老石拱桥(乐善桥)通行,1951年6月老石桥被洪水冲毁,后设公路渡口,交通常被中断。

该桥为钢筋混凝土悬臂梁桥。总造价48. 3万元,由省交通厅工程局设计和施工,1954年8月1日开工,次年5月1日竣工通车,为全区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 泰和大桥抗日战争时期江西省政府迁泰和后,永昌渡口交通繁忙,为适应战时交通需要,1944年 8月,投资50万元(法币),江西省公路处在泰和南门(原泰兴公路汽车渡口)修建一座木桥,该桥由木桥、跳板、浮桥结合组成,东西两岸为木桥,中间为跳板,船只与浮桥连接。全长400米,桥宽3. 5米。 1945年2月,江西省政府迁宁都后,桥被洪水冲毁。此后,来往车辆在永昌渡乘船渡运。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和319国道改线,1988年开始计划距永昌市赣江上游3千米的泰和县澄江镇排田村旁即319国道K687 +851桩号处兴建泰和赣江大桥。该桥为钢筋混凝土箱形拱桥,全长828米,桥面净宽9+2x 1.5米。1989年4月20日动工,1991年12月底竣工通车,建桥投资预算总额1097万元。

万安赣江大桥位于万安县城万七线K1 +605处,是连接万安东西两岸,与105国道衔接的公路桥梁。桥长705. 74米,两岸引道长2594.26米,桥面净宽9 +2 xl.5米。1994年4月28日开工,1996年 10月8日竣工通车。总投资为3414万元,其中:交通部门补助1300万元,各种分成和集资2804万元, 其余由万安县自筹解决。

吉安市赣江公路大桥(俗称二大桥)1992年105国道改线,避开吉安市区,由河东通过,遂建吉安赣江公路大桥。该桥位于吉安市井冈山大桥上游3. 5千米,西接军民路,东接吉青公路,为105国道吉安境内赣江上跨径最大的大桥。桥梁全长1577米,设计荷载为汽-20、挂-100,桥面净宽15 +2 X 1.76 米。工程总投资1.35亿元,由吉安市人民政府自筹资金,1993年9月23日开工,1995年12月18日竣工。

瑶玲桥位于吉安县城,由吉安县交通局自行设计施工,桥长64.9米,宽6米,二孔跨25米,桥型为空腹式无筋悬链,具双曲拱桥的建筑特色。

防洪歼堤吉安地区的江河水系较多,大部分的县(市)城区都是建在江河旁边。在城市建设中,抵御洪涝灾害一直都是摆在各级政府中的重要议事日程上。

吉安市城区处于赣江与禾水的交汇处,合流后赣江绕城南城东北而去,后河穿过市中心汇入赣江. 市区的河岸线长达40千米。每逢春夏暴雨,赣江、禾水水位上涨,便威胁着吉安市区的安全。唐以前吉安郡城无论“晋城”、“隋城”还是“唐城”均建在今城西部、北部高处以避水患;宋以后由于商业逐渐繁荣,城区逐渐向东南赣江边发展,形成以南街(今永叔路)为中心的商业城区。南街地处赣江边,地势低洼,极易造成水涝灾害。宋代始修防洪号堤,经宋、元、明、清历代累修累毁。旧堤主要是沙土堆成,很不牢固。回龙桥江岸虽铺设麻石护坡,也年久失修。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共吉安市委、市人民政府组织全市人民修筑赣江河堤。:1952年,维修回龙桥及河堤护坡,1955年修筑护坡112米。1957年,修建禾埠大堤,长达7. 5千米。1958年,修筑赣江大堤,长达5.4千米,1959年对河堤加高、加宽、加固、培土5372 立方米,修筑护坡和挡土墙2277立方米。1961年又修建片石护坡440米,加宽加高河堤土方86700立方米,使堤顶标高达54米(吉安站警戒水位为50. 50米)ₒ 1963年全面整修了禾埠大堤和赣江大堤,修建书街至习溪桥挡土墙护坡,完成中山码头至电厂河堤加固。1965年修建古南塔丁字坝排洪护岸,加固险段50米。1968年对河堤培土 82800立方米,使堤顶标高平均达到55 -55.5米,并加固护坡片石工程量10500立方米,钢筋混凝土工程852立方米。至1983年底,整个江堤共计投资达302. 8万元,对全堤片石挡土墙护坡2700米和片石土堤护坡3000米,全部进行了治理。至1992年末,从神冈山到吉安师范河边6.7千米长的赣江大堤完成了全线片石护坡和浆砌挡土墙加固,堤顶高程达55.5 ~56米,宽3 ~5 米,迎水坡、背水坡均为1:1.5,沿堤设有通道闸15座,排水涵闸12座,内装启闭机12台。1998年7月开始,从井冈山大桥至滨江乐园赣江河堤全部用浆砌挡土墙加固,全长I960米,并兴建滨江花园,集防洪、文化娱乐、观景休闲于一体。至1999年2月,已完成拆迁房屋261间,1万余平方米,征地56.42亩, 挖填土方12万立方米,垒砌河堤护坡7000立方米,滨江花园已初具规模,完成植物种植、道路、排水、照明等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800万元。从1998年10月开始,北起滨江乐园,南至吉安电厂,全长 1800米的永叔路赣江堤加固工程与沿岸旧城区改造结合实施,工程总概算1.7亿元,至2000年,已完成了滨江乐园至中山路口 673米长的拆迁、填筑、护坡、路基、路面、绿化、亮化、通车任务和路旁的房地产开发,形成了一条30米宽的沿江大道,此工程现已修通至轿子码头。

除赣江、禾水堤以外,吉安市还修筑加固了梅林堤5. 6千米,河东护岸1.7千米及罗湖堤等,这些堤岸的修筑,都为吉安市区抵御洪涝灾害起了积极的作用。1998年,江西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洪涝灾害, 由于吉安防洪设施的逐步提高和全市人民的奋力抢险,大大减轻了洪水的危害程度。

新干县位于赣江中游,赣江流贯县境,河段长36千米,落差4.5米。历史上该县水旱灾害频繁,尤以水灾为最。据旧志载,全县有坏堤11条,新中国建立前的历届政府虽有所修缮,大都是应急措施,未作根本性治理,故水患仍然不断。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历年组织全县民工修筑号堤。到1985年,全县共修筑号堤21条,总长116.265千米,建排涝站9座,装机27台/4185千瓦,建有6条高排渠道,导洪面积81.2平方公里,总长22千米。1996年底县城防洪工程竣工,工程新开河道927米,垒筑土堤3244 米,修建防洪墙1087米,工程总投资突破2000万元。

万安县城位于赣江中上游的万安水电站下游2千米处,每当赣江出现洪水时,下游两岸受洪水冲击,右岸城墙基脚多处被冲垮。县人民政府于1994年将县城防洪工程列入县建设十件实事之一。该防洪工程右岸全长5010米,标高76.5米;左岸全长2900米,标高85米。河堤全用浆砌石挡墙及栓护坡。 该工程于1996年9月开工至1998年4月完工,总投资为3013.13万元。

泰和县在改造治理江河等环境中,修建了上田、澄江防洪堤10.9千米,堤顶标高61.2-63.2米;上田高排渠及东门排涝站一座,扬程6.5米,安装75千瓦电动机3台,80马力柴油机1台,水泵4台,排泄流量4.75立方米每秒。这些防洪工程的抗洪能力为20年一遇,有效地保护了县城及附近村落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至2000年底,全区城市防洪堤总长达92.08千米。

排水设施吉安城区建排水沟始于唐永淳元年(682)。是年,吉州州治从石阳迁今吉安市区道署坪。新建城邑时建排水暗沟,长约610米。砖砌沟墙,青石盖面,断面为100厘米x 10厘米。此后历代均有所疏浚修建。至1949年初,吉安市有下水道总长11.56千米,排水面积1.45平方公里,排水率为48%。

20世纪50年代初期,吉安市着手清疏翻修永叔路、中山路、文山路等下水道,并新建阳明东路下水道。至此,地面排水面积为1.85平方公里。由于城区面积扩大,排水率下降为23%。60年代前期,吉安市仅对淤塞严重的下水道区段进行局部疏浚修建。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排水设施略有发展,至 1976年,下水道总长达22.1千米,排水面积2.9平方公里,排水率上升至26%。1978年后,吉安市根据城市规划,有计划地修建和改建全市下水管网,先后新建井冈山大道、阳明西路、韶山西路、长岗南路、吉福路等一批下水干道。至1983年,全市下水道总长达34.4千米,排水面积4. 53平方公里,排水率为 36.2% ₒ在“七五”计划期间,吉安市的排水管网进一步完善,1990年底,下水道总长达46千米,排水面积9平方公里,排水率为68%。1996年以后,吉安市又先后修建和改建了仁山坪、中山西路、井冈山大道南端、北门街、吉福路、长岗北路、沿江路和吉州大道等路段的下水道,至2000年底,吉安市的下水道总长已达62.14千米。

新中国建立后,各县(市)都注重了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投资改造、新建排水沟、下水道,至2000年底,排水管道长316.97千米。除井冈山市采用雨水、污水分流排放方式外,其他各县(市)仍是雨污合流排放,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城市下水道,与地面雨水合流,最终排入江河水体。

1988年,井冈山市污水处理系统主体工程竣工,污水管长6925米,实现了全市污水、雨水分流排放, 污水处理站日处理量为0.3万吨。这是江西省当时唯一进行污水处理的城市。

各县(市)的排涝泵站设施较少,据1990年统计,吉安市仅有防洪闸23座,排涝泵站1座,装机台数 3台,装机容量245千瓦,排水能力为1100立方米/秒。其他县城只有少数区段有防洪闸。90年代后,各县(市)对防洪排涝设施都加大了投资,结合旧城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见表4-1-2)。表4-1-2 2000年吉安地区各县(市)城区防洪排水设施情况县(市) 防洪堤长度(千米) 排水管道长度(千米) 备注吉安市 21.27 62. 14 井冈山市 12.08 吉安县 74.2 吉水县 4.05 20.2 峡江县 11.1 新干县 4.7 15.6 永丰县 12 14.29 泰和县 10.5 21.0 遂川县 4.57 23.0 其中之1.38千米具有百年一遇的防洪能力万安县 7.5 16.5 安福县 20.91 永新县 3.81 20.2 宁冈县 3.68 5.75 合计 92.08 31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