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卷一 地理志

第一篇 建置 第一章 概况 唱凯镇位于临川区北部,抚河中下游,昌抚公路纵贯南北,东河绕其东境,云山河横其北沿,抚河流经西南。四邻是:东南为罗湖镇和展坪乡,西为罗针镇,北为云山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自明代以来就是临川北部的集市贸易中心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也是闻名省内外的建筑之乡和商贸重镇,1992年后,先后被列为全国1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江西省20个综合改革试点镇之一。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35152亩,人口5万,驻地唱凯。全镇辖18个村委会、一个居委会,164个村小组。

地处赣抚平原腹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地势平坦,唯东北境有少许丘岗。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7.9℃,一月均温5.2℃,七月均温29.5℃,全年≥5℃积温5,987℃,≥10℃积温5,483℃。无霜期275天,年降水量1,703.7毫米。

建国前属二区,有唱凯、塔溪两个乡,北部边沿的东湖,蔡家属云山乡。1950年以后仍属二区,有唱凯、塔溪、古港、花洲、艾巷、观前、灵山,石溪,慢坊,北堡十个乡,东湖、蔡家、万年分属石港乡、鄢坊乡和龙岗乡。1953年增设东湖乡,1955年并为唱凯、古港、慢坊三个乡。花洲、万年属龙岗乡。1958年成立唱凯人民公社,共46个大队。1960年和1961年,先后划分为唱凯、罗针、华溪、古港、北堡五个公社。1965年唱凯、古港,北堡三个公社合并为唱凯公社。1984年5月更名为唱凯乡,1985年5月建镇,改名为唱凯镇。

农业以水稻为主,历来系临川主要产稻地之一。建国后,大兴水利,金临渠灌溉渠道在境内长达12.5公里,还修建水库1座,排涝站2座,电灌站19座,基本上排除了旱涝威胁。同时采取了改造低产田,科学种田等措施,粮食产量迅速增长。1985年,全镇粮食平均亩产1,733斤,粮豆总产5,321万斤,总产居全县第二位。过去有名的“饿鬼塅”变成了丰收堆塅。昔日荒凉的修亭岗,现已成为县柑桔生产基地之一,1985年栽种柑桔978亩。镇办企业以建筑业为主,唱凯建筑工程公司即江西省临川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省内外有广泛的业务联系。唱凯梳篦社生产的梳蓖畅销全国各地。200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6300万元,比上年增长16.1%;乡镇企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财政收入602万元,超额完成区下达计划10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612元,比上年净增300元,个体工商户780户,比上年新增130户。200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79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财政收入979万元(任务747万元),比上年增长63%;农民人均收入5430元,比上年增长17.6%,招商签约资金1.26亿元,实际进资2900万元。

唱凯镇农稳工兴,贸旺财丰。经过十多年建设,镇区面积已扩展到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万人,初步形成了七条街道的“井”字型框架格局。以唱凯集贸市场和商城为龙头,集布匹、服装、家俱、鞋帽、副食品、建材、粮油等专业市场为一体的市场体系已具雏形。1992年唱凯镇被列为全国1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之一以来,街道建设日新月异,已初步形成现代化小城镇规模。街道建设以昌抚公路为主线,向东扩展,已建成“井”字形南北向直街2条,东西向横街5条。主街昌抚大道命名“井泉大道”,全长2.5公里:另一条直街全长约一公里;通向李井泉家乡的一条横街全长1.5公里。主街宽30米,另外4条街宽20米以上。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吸纳经商人员和家庭住户5900余人。个体工商户700余家。市场繁荣货物充足,生活生产物资应有尽有,已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贾来自本镇和周边乡镇,还有进贤、东乡农商人员前来赶集。农历单日当圩,赶圩人员最多达四、五千人。

唱凯镇山清水秀,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境内造型别致的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李井泉墓地,吸引着众多游人前来瞻仰,同时,又处于临川金山寺——温泉旅游黄金圈内。唱凯不仅自然条件优越,地理位置较佳(距抚州市区仅14公里),且人口密集,农业比较发达,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有相当基础,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近年来,唱凯镇想方设法改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进行招商引资,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今年镇党委、镇政府在整治软硬环境的同时,出台了—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足够的发展空间,随着昌厦公路的开通及京福高速公路的建设,其区位优势将进一步优化,有利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008年11月,唱凯镇继江西省20个综合改革试点之后,又被评为“江西魅力乡镇十强”镇。

唱凯,历代名贤辈出,人杰地灵。进入新世纪,千年古镇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现了更加壮美的蓝图。党的十七大,为加快唱凯经济发展增添了动力。镇党委、政府正以前所未有的紧迫感,率领唱凯人民乘“天时”求“人和”,尽“地利”,振奋精神,团结拼搏,开拓进取,为建设一个市场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的新唱凯而努力奋斗! 第二章 历代隶属 宋至清代,本县行政区划,县以下设乡、都、图。民国初,沿用了清制。民国21年(1932年),推行保甲制,设区、乡(乡)、保甲;新中国成立后,废保甲制,设区、乡(镇)、村制,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实行政社合一,设区、公社、大队、生产队,1984年恢复乡建制,乡以下设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

第一节 清代都图辖管范围(1874-1912) 唱凯圩由来久远。据圩郊湖东万、钟家桥、下刘、北山熊四村族谱记载和塅上支,磨下黄两姓徙居年代考证,从汉天会三年至北宋元符年间(960—1100年),就有支姓、许姓定居。明万历戍午年(1619年)有重建万年桥记载(钟家桥许姓族谱)。由此溯沅,公元1100年前,唱凯地方就有人烟聚居,900余年前已形成一片杂居的的村庄,600余年前,万年桥即成了通道渡口,唱凯圩即有行人停宿饭店。

唱凯名称由来无史可考。广为传说的是: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平寇凯旋,路过此地,在此安营整军,时逢七月,农民喜庆丰收,大闹演唱,人群热闹,元帅大为欢心,便向乡人问道:此地为何这样热闹?乡人回答说:“我们这里是城北有名的地方,上城下省,都要从此地经过,名叫“茅店”,该圩年逢此时,有迎神赛会习惯。今闻大帅战胜而回,更是喜庆万分,盛会相迎,因为茅店名俗不祥,大帅口贵,请取个响亮的名字。元帅闻言大喜:如此大好地方,可谓人杰地灵,就取名叫“唱凯”吧!唱凯因以闻名。

清末年间沿用都图制,县城内分四隔,外设四厢,厢外划乡,乡下设都,都下为图。其时唱凯属抚州府临川县北厢的临汝乡四都。唱凯建乡后,直辖范围跨有临汝乡的四都,长乐乡的四十六都和四十七都,有村庄104处。

各都直辖范围: 四都(与华溪共属)东起观前村,横跨王头夫,徐、黄、陈、芜湖、院下和上游、官州、灵山、低洲、古港等6个村委会,计35村。

四十六都(与罗针共属),南起艾巷、唱凯,沿东河北下,低洲港抱合成圈,内含江山、白水、蔡家、东湖、游鹤、北保、石溪共9个村委会,计59村。

四十七都(与云山、罗湖共属)的万年、花洲2个村委会,计10村。

第二节 民国村、保辖管区域(1912-1949) 1912年初(民国建立),实行地方自治,废都图为邻闾,五户为邻,五邻为闾,若干闾为乡,乡设懂事,配有地保数人,为基层政权机构。唱凯乡直辖范围未改。

1927年(民国16年),废闾、邻为保、甲,10户为甲,10甲为保,若干保为联保,若干联保为区。据查考:1934(民国23年)年间,全县划分为8个区,计有68个联保办事处,共729保,8,425甲。其时唱凯联保隶属罗针八区。

1937年(民国26年),区、乡经调整,唱凯联保划为唱凯、绿水殿两个联保,隶属鹏溪二区,全区划有9个联保,100保、1350甲。

1941年(民国30年),改联保,建立唱凯乡公所,划有17保。范围:南起观前胡、石子塘、芜湖、院下,北止蔡家,东湖,东起白溪万年、花洲,西止低洲、石溪、北保。辖区面积超48平方公里。

第三节 建国后社队区划过程(1950-1984年) 土改时期,建区设乡,唱凯隶属临川县二区,唱凯区人民政府设驻在古港村,划有唱凯、灵山、石溪、北保、慢坊、观前、花洲、东湖等10个乡,下设村长。

公社化时期(1958年),唱凯由46个高级社(包括罗针、华溪的26个高级社),组成唱凯人民公社,实行一社多队,划分46个生产大队。

1959年,划出罗针16个大队,组成罗针公社。

1961年,划出邹阳12个大队,组成华汐公社,同年唱凯公社,划分唱凯、古港、北保三个公社。

1967年,唱凯、古港、北保三个公社复并为唱凯公社。为了便于领导生产,划分为唱凯、古港、北保三个片,下辖18个大队。各片的所属范围如下: 唱凯片:唱凯、石溪、低洲、艾巷、花洲、万年。

北保片:北保、游鹤、东湖、蔡家、白水、江山。

古港片:古港、上游、官洲、灵山、观前、邱家。

附:唱凯乡近代(1872—1984)隶属变迁一览表 唱凯镇村干部花名册 唱凯镇各村(大队)历任支部书记 唱凯村:熊义福 黄友清 熊润根 金友生 刘柏清 古港村:刘雪登 陈根高 陈水根 刘宏堂 周良文 陈富水 周红国 观前村:廖细茂 胡会云 胡伶如 胡银堂 周义龙 邱家村:胡银华 胡介兴 邱国怀 周武兴 上游村:徐贯生 徐金良 游长大 游茶英 官洲村:何统元 邓发科 何冬根 何新生 何洋苟 灵山村:何金良 何恩仁 何海琪 何阶伶 何子龙 艾巷村:尧科明 颜书生 黄寿祺 周洪泉 黄寿祺 万年村:邓乱生 艾金根 邓新科 邓义芳 邓能芳 邓国云 花洲村:许义龙 嵇升高 许银太 许省龙 付发科 付木良 许晓华 许标太 许华太 石溪村:刘来生 周凡生 万友根 周昌清 张财文 张良文 低洲村:涂辉高 张万和 王金生 王水香 张金良 王永昌 北保村:帅明生 胡其安 帅胜年 胡贵龙 胡泉昌 帅国荣 支华兴 胡细龙 游学村:帅友光 王乱生 帅国根 帅谷昌 江山村:陈子游 许发生 周党根 胡润生 许火龙 胡义祥 熊海水 胡区昌 白水村:付子清 付亮书 陈国平 陈木水 付顺堂 许贤厚 付荣荣 蔡家村:蔡正奇 王恒太 刘分龙 蔡狄文 王银龙 蔡根龙 蔡金云 王正根 东湖村:王多福 王玉福 万爱女 刘正祥 王道喜 王应龙 王金根 刘木标 第三章 村组介绍 第一节 唱凯村民委员会 位于唱凯镇中部。昌抚公路纵贯其间,地势平坦。驻地唱凯。有1个自然镇,6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1128户,4365人。2436亩耕地,主产水稻。建国前后均属唱凯乡。合作化时期建有唱凯高级社,1958年成立唱凯大队,属唱凯公社。1961年分为唱凯和唱凯圩两个大队,1968年合并为唱凯大队,1984年8月更名为唱凯村民委员会。

唱凯 系镇政府和村委会驻地。位于上顿渡北偏东19.5公里的田煅中,昌抚公路从中穿过。432户,1670人。北宋大观年间,因洪水为害,毛姓从距此300米的东河西岸洲上迁居于此,开店经商,得名毛家店。因地处抚州通往南昌的古道旁,过往行人多在此歇息,因而迁此定居者渐多,并逐步发展成为集圩,有短街店铺。“唱凯圩”名称始见于民间家谱的清朝谱序。相传明朝某将军打了胜仗路过此地夜宿,见此地茶店很多,吹弹歌唱热闹非常,欣然命此地为“唱凯”。唱凯历来为临川北半县(区)农村集市贸易中心,农历逢单日当街。

北山熊家 位于唱凯北偏东1公里的东河西岸,173户,719人。[北山熊氏族谱]熊氏世居钟陵北山,因而名此地为北山,后称北山熊家。南宋宝庆年间,熊朝通从进贤县三阳迁此。

旱上支家 位于唱凯西北0.7公里的昌抚公路西侧,169户,606人。明洪武年间,支姓从进贤迁入。村址原为田塅,取名塅上支家,讹为早上支家。

磨下黄 位于唱凯东0.5公里的田塅中。村基分为前后两部分,雨天,前边村基的雨水,‘在村舍前从西向东绕村舍复向西流去,后边村基的雨水,在村舍后从西向东绕村舍汇前边村基的雨水复向西流去,雨水似磨流转,村居黄姓,故名磨下黄。[黄氏宗谱)北宋嘉祜年间,黄贵忠从本县桐源刁峰迁此。119户,392人。

许家 位于唱凯东1公里的田塅中,51户,165人。詹姓开基,原名詹坊。(许氏联修宗谱)明宏治年间,许信士从本地钟家桥迁此,改称詹坊许家,又简称许家。

下刘 位于唱凯东南0.2公里的昌抚公路东侧。71户,268人。[刘氏宗谱)元至正年间,刘世清从金溪土口迁入。原名大路刘家。按水流向,位于上刘之下,改称下刘。

钟家桥 位于唱凯西南0.3公里的田塅中。113户,424人。钟姓开基,村周环水,有“无桥不能进村”之说,故名钟家桥。(许氏联修宗谱)元至元年间,许干才从崇仁县石桥迁入。沿用旧名。

第二节 东湖村民委员会 位于唱凯镇西北部。北濒云山河,西临湖塘渡港,境内港溪萦迥,地势平坦。驻地东阳王家。有4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676户,2575人。3337亩耕地,主产水稻。因境内有湖和驻地东阳得名。建国前属云山乡,1950年属石溪乡,1953年分属东湖乡和北堡乡,1956年属慢坊乡。合作化时期建有东湖高级社,1958年成立东湖大队,属唱凯公社。1960年分为东湖和西泉两个大队,1961年属北堡公社,1968年西泉大队并入东湖大队,属唱凯公社。1984年8月更名为东湖村民委员会。

东阳王家 系村委会驻地。位于唱凯东北偏北5公里的田塅中。240户,920人。[王民宗谱)元延枯年间,王辛四从本地下阳迁入。原名舍前,因在下阳村舍之前得名。后改名东阳王家,因村址在泉湖之东,云山河之南,南为阳,王姓居住,故名。

下阳 位于唱凯东北偏北5.5公里的云山河南岸。108户,352人。(王氏宗谱)南宋咸淳年间,王光洛从本县灵谷峰迁此。原名坂头,因村址在田坂北端得名。后改下阳广因按水流向在东阳之下。

西阳王家 位于唱凯东北偏北4.5公里的田塅中,村前有泉湖。82户,326人。(王氏宗谱)明洪武年间,王贤六从本地东阳王家迁此,原名舍头,因在舍前(今东阳王家)西头得名。后以东阳王家相对应改名为西阳王家。

泉湖刘 位于唱凯东北4.5公里的湖塘渡港与云山河汇合处东岸。村前有泉湖,刘姓居住,故称泉湖刘,(玉田家乘)明洪武年间,刘宣四从本县桐源青坑迁此。239户,884人。

第三节 蔡家村民委员会 位于唱凯镇东北部。地势平坦,东绕东河,昌抚公路贯穿南北。驻地下蔡。有7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427户,1595人。1565亩耕地,主卢水稻。建国前属云山乡,1950年属鄢坊乡,1953年属东湖乡,1956年属慢坊乡。合作化时期建有西湖高级社,1958年为西湖大队,属唱凯公社。1959年并入东湖大队,1960年成立蔡家大队,1961年属北堡公社,1965年属唱凯公社,1968年并入东湖大队,1973年复立蔡家大队。1984年8月更名为蔡家村民委员会。

下蔡 系村委会驻地。位于唱凯镇北4.8公里的东河西岸。103户,319人。(澄溪蔡氏族谱)唐高宗年间,蔡友福从考城经汝水迁此。原名澄溪蔡家,后改下蔡。按水流向,在上蔡下游得名。

东溪刘家 位于唱凯北5.3公里的田塅中。115户,355人。明成化年间,刘姓从本地下刘迁入。村前有港名东溪,村名由此而得。

鄢家 位于唱凯北5公里的田缎中。23户,80人。明嘉靖年间,鄢姓从本县云山鄢坊迁此。

东溪胡家 位于唱凯北4.5公里的田塅中。25户,72人。胡姓从本地下山胡家迁此,历经19代。因村东有东溪港,故名东溪胡家。

湖家山王家 位于唱凯北偏西4.7公里的田塅中;村东有湖,村址原为坟山,王姓定居后,取名湖下山王家,谐音为湖家山王家。王姓于明嘉靖年间从福建泰宁迁入。48户,163人。

上蔡 位于唱凯北4.3公里的东河西岸。86户,307人。蔡姓从本地下蔡迁此,历经18代。按水流向,在下蔡之上得名。

罗家 位于唱凯北4.2公里的东河西岸。24户,75人。罗姓于明永乐年间,从本县罗湖西岗迁入。

第四节 白水村民委员会 位于唱凯镇中部。地势平坦,东临东河,西靠昌抚公路。有6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726户,2810人。2617亩耕地,主户水稻。驻地白水许家,含白水湖得名。建国前屑唱凯乡,建国后属慢坊乡。合作化时期建有华南高级社,1958年成立白水大队;属唱凯公社,1961年属北堡公社,划分为白水和楼下两个大队,1965年楼下大队并入白水大队,属唱凯公社。1984年8月更名为白水村民委员会。

白水许家 系村委会驻地,位于唱凯北2.5公里的田畈中。220户,840人。此地先居黄姓。[黄氏宗谱)北宋嘉枯年间,黄贵伍从本县桐源刁峰迁入;原名鲤溪。现居许姓。[许氏联修宗谱)元至元年间,许梁从崇仁县石桥迁此。鲤溪改名为白水湖,村名由此而来。

楼下傅家 位于唱凯北偏东3.9公里的东乡河西岸。200户,750人。[娄下傅氏宗谱)南宋宝庆年间,傅宣义随父从钟陵洪桥游学于此定居。傅宣义谓此地在奎,娄两星之下,故命此地为娄下,谐音为楼下。

傅英村 位于唱凯北偏东3.2公里的东乡河西岸。68户,260人。[傅英傅氏宗谱)明成化年间,傅直诫从丰城县七都傅家迁此。傅姓追溯先祖源流,本支祖出于傅英,故命此村为傅英村。

孔家 位于唱凯北偏东2.7公里的田塅中。12户,50人。[孔氏宗谱)明万历年间,孔姓从抚州城外丁黄孔家迁入。

上陈 位于唱凯北偏西2.2公里的田塅中。175户,670人。(鲤溪陈氏宗谱)明永乐年间,陈国冬从本县罗针郭堆迁入。原名鲤溪陈家,下陈分迁后,按水流向,在下陈之上,改名上陈。

下陈 在白水村西头,62户,240人。全部姓陈。

第五节 花洲村民委员会 位于唱凯镇东北部。境东北为丘陵,西南地势平坦,西临东乡河。驻地花洲。有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437户,1675人。2057亩耕地,主卢水稻。建国前属唱凯乡,1950年为花洲乡,1956年属鄢坊乡,1957年属龙岗乡,合作化时期建有花洲高级社,1958年成立花洲大队,属龙岗公社,1960年属唱凯公社,1961年属龙岗公社,1969年属唱凯公社。1984年8月更名为花洲村民委员会。

花洲许家 系村委会驻地。位于唱凯东北偏北2.8公里的田塅中。209户,865人。村前原为东河岸洲,洲上花草繁茂,故名花洲。[许氏联修宗谱)元至元年间,许杞(豫才)从崇仁县石桥迁入。

花田村 位于唱凯东北偏北3.8公里的丘岗西南边沿。73户,283人。[许氏联修宗谱)北宋宣和年间,许照从崇仁县石桥迁此。村西有小丘,名小华山。此村取名华田,“后”“华”谐音为“花”。村中还有曾姓和叶姓等。

嵇家 位于唱凯北2.8公里的东河东岸。77户,310人。明洪武年间,嵇姓从抚州城迁入。

北山傅家 位于唱凯北2.7公里的东河东岸。78户,253人。村址在北山片村之中得名。傅姓于明崇祯年间从抚州城迁入。

第六节 游鹤村民委员会 位于唱凯镇西部。地势平坦,南靠唱(凯)栎(坪)公路。驻地游鹤垄帅家。有5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606户,2465人。1759亩耕地,主产水稻。建国前属唱凯乡。建国后属北堡乡,1955年属慢坊乡。合作化时期为北堡高级社,1958年为唱凯公社北保大队,1961年成立游鹤大队,属北堡公社。1965年属唱凯公社。1984年8月更名为游鹤村民委员会。

游鹤垄帅家 系村委会驻地。位于唱凯西北2.7公里的田塅中。282户,1120人。[抚临帅氏宗谱)元至正年间,帅仕简从本地大房帅家迁此。村后有垄湾。相传建村前常有白鹤游此,故称游鹤垄帅家。

岗上万家 位于唱凯西北3.6公里的田塅中小土坡上,原名东岗上。[万氏九修宗谱)元延祜年间,万持道从本县罗针浒溪竹山迁入,后改称岗上万家。133户,482人。

下头帅家 位于唱凯西北3.3公里的田塅中。9户,58人。1926年帅姓从本地游鹤垄帅家迁此。按水流向,此村在游鹤垄帅家之下,故名。

前后羊 又名羊坡王家,位于唱凯西北偏西3公里的田塅中。村东有湖。106户,388人。有前羊后羊之分,[北保王氏宗谱)元延祜年间,王辛五从抚州城迁羊坡。前羊后羊分迁情况不详。

刘路寺 位于唱凯西北2公里的峭(凯)栎(坪)公路北侧。43户,163人。原名路寺,因村址在唱凯通往罗针的古道旁,村东原有寺得名,[刘氏宗谱)明天启年间,刘文钏从本地刘盂峨村迁入,改称刘路寺。

第七节 北保村民委员会 位于唱觊镇西部。地势平坦,西临湖塘渡港,唱(凯)栎(坪)公路横穿东西。驻地炉下村。有9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658户,2731人。2174亩耕地,主产水稻。含北堡片村得名。建国前属唱凯乡,建国后属北堡乡,1955年属慢坊乡。合作化时期建有北堡高级社。1958年成立北堡大队,属唱凯公社。1961年属北堡公社,1965年属唱凯公社。1984年8月更名为北保村民委员会。

支家 位于唱凯西北3.3公里的田塅中。40户,152人。[支氏宗谱)元至正年间,支仕旭从抚州城六水桥迂此。

北保胡家 位于唱凯西北3.3公里的田塅中。南连支家,西靠炉下村。92户,387人。[临川白竹胡氏联修宗谱)元至正年间,胡薰仲从本县罗针柘湖迁入。原名栎塘,后改名北保胡家,因地处北保片村之中。现恢复原名。

炉下村 系村委会驻地。位于唱凯西北3.3公里的田塅中。南靠支家,东连胡家。128户,568人。始迁人以打铁为业,取村名为炉下村,亦称铁炉下。[临川白竹胡氏联修宗谱)明永乐年间,胡世恕从罗针柘湖迁入。

熊家 位于唱凯西北3.2公里的田塅中。43户,207人。[熊氏宗谱)明宣德年间,熊姓从本县云山金山廖源迁此。

下山 位于唱凯西北偏西3.5公里的田塅中。32户,128人。村址原为小丘,名下山,村名由此得。明嘉靖年间,胡姓从本地江山胡家迁此。

湖塘鱼 位于唱凯西北偏西3.4公里的湖塘渡港东岸。31户,104人。(临川白竹胡氏联修宗谱、南宋庆元年间,胡彦明从本县罗针柘湖迁此。原以姓名其地称胡坊。后村口建了一座门楼,上书“学虞重光”,村名由此改称胡学虞,由于谐音之误,演变成“湖塘鱼”。

下塘 位于唱凯西偏北3.2公里的湖塘渡港东岸。15户,61人。村前有塘,名下塘,村名由此得。[临川白竹胡氏联修宗谱)元至正年间,胡舜辅从本县罗针太坪胡家迁入。

大小房帅家 位于唱凯西偏北2.8公里的田塅中。258户,1022人。(抚临帅氏宗谱)元延枯年间,帅孟诚从本县罗针黄溪(今顾家大队帅家村)迁入。始迁人在族房中属大小房,故称大小房帅家。

零口杨家 位于唱凯西北偏西2公里的田塅中。19户,102人。清康熙年间,杨姓从本地低洲杨家迁此。村前有长湖,水很深,当地群众称之零口,村名故为零口杨家。

第八节 万年村民委员会 位于唱凯镇东部。东境为丘岗,西境地势平坦,南临东河。驻地万年邓家。有6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368户,1341人,1708亩耕地,主产水稻。驻地在万年桥头,取名万年大队。建国前属唱凯乡,1950年属龙岗乡,1956年属山背乡,1957年属龙岗乡。合作化时期建有万年高级社,1958年成立方年大队,属龙岗公社。1960年属罗湖公社,1961年属龙岗公社,1969年属唱凯公社。1984年8月更名为万年村民委员会。

万年邓家 系村委会驻地。位于唱凯东北3.3公里的东乡河北岸万年桥头的丘岗上。172户,694人。[楼鸥邓氏七修宗谱)南宋绍定年间,邓闸一从金溪云霖峰迁入。初名楱鸥。万年桥建起以后,改称万年桥邓家。

谢家 位于唱凯东北偏北3公里的田墩中。57户,240人。[沙湖谢氏宗谱)谢宫王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自畲塘(今抚州市孝桥乡畲塘村)迁此。还有付姓3户。

傅家 位于唱凯东北偏北2.8公里的田塅中。[沙湖傅氏宗谱)明宏治年间,傅旭昂从本地寿春岗塘下山迁此。17户,88人。

艾家 位于唱凯东北3公里的田塅中。19户,91人。[禾埠艾氏宗谱)明宏治年间,艾鸿二从本地禾埠岗(今西艾村)迁此。

徐家 位于唱凯东北2.9公里的田塅中。30户,121人。[沙湖徐氏宗谱)明成化年间,徐永良从本地小华山岭下迁此 挡头傅家 位于唱凯东北2.8公里的东河北岸。73户,304人。明嘉靖年间,傅姓从进贤县温圳章山迁此。原名柳树下傅家,后东河决口,迁堤挡于此村之前,改称挡头傅家。

第九节 江山村民委员会 位于唱凯镇中部。地势平坦,东临东乡河,昌抚公路纵贯其间。驻地江山。有7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628户,2690人。1981亩耕地,主种水稻。建国前属唱凯乡,建国后属慢坊乡。合作化时期建有慢坊高级社。1958年成立江山大队,属唱凯公社。1961年属北堡公社,1965年属唱凯公社。1984年8月更名为江山村民委员会。

江山 系村委会驻地。位于唱凯北偏西1.7公里的昌抚公路东测。240户,920人。[胡氏重修宗谱)明永乐年间,胡舜明从本县罗针太坪胡家迁入。村址原为小丘岗,故名岗山,谐音为江山。村南50米有镇农机厂。

胡家 位于唱凯西北偏北3.3公里的田塅中。24户,106人。1932年胡姓从本地江山迁入。

东李村 位于唱凯西北偏北2.5公里的逼(圳)(南)城公路西侧。42户,180人。李姓从河南开封府张杨桥迁此,历经25代。附近原有三个李姓居住的村子,此村居中,名中李村,谐音为东李村。村东有华南中学。

万坊村 位于唱凯北偏西0.3公里的昌抚公路西侧。68户,300人。初居万姓得名。[白水许氏联修宗谱)明正德年间,许佩恭从本地白水许家迁此,沿用旧名。

山上陈家 位于唱凯东北偏北2.3公里的田缎中。98户,430人。[鲤溪陈氏宗谱)明正统年间,陈德诚从本地白水陈家迁此。村西原有坟山,故名山上陈家。

施坊傅家 位于唱凯西北2公里的田塅中。120户,505人[傅氏重修宗谱)明洪武年间,傅松从抚州城西门鱼鳞桥迁此。原有施姓居住,故称施坊傅家。

周山泗 位于唱凯西北1.7公里的田塅中。91户,380人。[鲤溪周氏宗谱)元至元年间,周山四从抚州城西门迁入。以始迁人定村名。“四”雅化为“泗”。

第十节 艾巷村民委员会 位于唱凯镇东南部。东临东乡河,境中为丘岗,境周地势平坦。驻地艾巷周家。有10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869户,3384人。2349亩耕地,主种水稻。建国前属唱凯乡,1950年属观前乡。1953年属艾巷乡,1955年属唱凯乡。合作化时期建有艾巷高级社。1958年成立艾巷大队,属唱凯公社。1960年划分为艾巷、仓下两个大队,1968年夏并为艾巷大队。1984年8月更名为艾巷村民委员会。

艾巷周家 系村委会驻地。位于唱凯东2.1公里的禾埠岗上。168户,672人。[禾埠艾氏宗谱)明崇祯年间,艾彦卿从贵溪双门石迁此,韧名艾家巷。清顺治年间,周姓从本地石紫塘迁入,改称艾巷周家。以后又有黄姓迁入。

钟家 位于唱凯东北2.3公里的东河南岸。99户,405人。清乾隆年间,钟姓从展坪迁入。

仓下村 位于唱凯东北偏东3公里的田塅中。146户,583人。黄孟麟从罗湖台山黄家迁此。历经25代。初名三江口,因三叉港与东河汇合于村东500米处得名。后李姓从抚州城南清风门迁入,历经20代。在村东建有粮仓,改称三江口仓下村,简称仓下村,亦称仓下李家。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李井泉故里,后又有艾、熊、邓、左等姓迁入。

堑头饶家 位于唱凯东北1.8公里的东乡河南岸。23户,65人。明正德年间,饶姓从余江迁入。村址在河边,取名堑头饶家。

颜家 位于唱凯东偏北2.5公里的田塅中。116户,419人。明嘉靖年间,颜姓从崇仁县石桥迁此。

周博巷 位于唱凯东2.7公里的东乡河西岸。139户,529人。明成化年间,周姓从金溪县云霖白马岭迁此。原名周家村,后因村基大,村内巷子多,改称周博巷。

西艾 位于唱凯东1.8公里的禾埠岗上。38户,147人。(禾埠艾氏宗谱)元延枯年间,艾从一自抚州城大臣巷迁此。原名禾埠岗艾家。艾家巷建村后,因位其西,改称西艾。

胡仕村 位于唱凯东1.9公里的田塅中。28户,103人。[胡氏十五修宗谱)明永乐年间,胡子渊从罗针太坪胡家迁此。

桥头黄家 位于唱凯东偏南1公里的丘岗上。67户,249人。(黄氏宗谱)北宋嘉枯年间,黄廷茂从桐源刁峰迁此。村前有清湖,村址在清朔桥头,故名桥头黄家。

观背刘家 位于唱凯东偏南2.7公里的田塅中。45户,176人。明永乐年间,刘姓从金溪土口迁此。村前原有万年观(寺庙)此村故名观背刘家。

第十一节 石溪村民委员会 位于唱凯镇西部。地势平坦,西有石溪港得名。驻地石溪张家。有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620户,2589人。1,891亩耕地,主种水稻。建国前属塔溪乡,1950年属石溪乡,1955年属唱凯乡。合作化时期建有石溪高级社。1958年成立石溪大队,属唱凯公社。1984年8月更名为石溪村民委员会。

石溪张家 系村委会驻地。位于唱凯西偏南1.2公里的田塅中:72户,290人。(张氏十二修宗谱)北宋宣和年间,张五七由温泉幕源张家迁此。因村西有石溪港得名。

河上 位于唱凯西偏北1.7公里的小河南岸洲上,故名。180户,800人。元至正年间,周姓从云山鄢坊周家迁入。

刘孟娥 位于唱凯西1公里的田塅中。120户,490人。(刘氏宗谱)元至正年间,刘孟峨从金溪土口迁入,以始迁人定村名。“峨”错为“娥”。

园湖熊家 位于唱凯西南0.5公里的田塅中。36户,130人。熊姓从本地北保熊家迁此,历经6代。因村西南有园湖,故称园湖熊家。

桥头万家 位于唱凯西南偏西1.2公里的田塅中。47户,195人。元至元年间,万姓从罗针浒溪万家迁入。村址在石溪小桥头得名。

石溪吴家 位于唱凯西南偏西1.8公里的田塅中。120户,500人。吴姓从宜黄县常明吴家迁入,时在明成化年间。因村西有石溪港得名。

黄顾桥 位于唱凯西南2公里的田塅中。46户。190人。村居黄、顾二姓,村后有小桥,故名。黄姓定居较早。(黄氏宗谱)北宋景祐年间,黄三二从桐源刁峰迁入。

第十二节 邱家村民委员会 位于唱凯镇东南部。地势平坦,有少许丘岗,东靠东乡河。驻地和风邱家。有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341户,1290人。1204亩耕地,主种水稻。建国前属唱凯,1950年分属观前乡和艾巷乡,1955年属唱凯乡。合作化时期为观前高级社。1958年为唱凯公社观前大队。1961年属古港公社。1965年属唱凯公社。1968年成立红岗大队,1971年撤销红岗大队,四个自然村分属前进、艾巷和古港大队,1972年成立岗上大队。因本县大队重名,1982年更名为邱家大队。1984年8月更名为邱家村民委员会。

和风邱家 系村委会驻地。位于唱凯东偏南2.2公里的和风岗,邱姓居住,取名和风邱家。98户,364人。(邱氏宗谱)明洪武年间,邱伯厚从本县风岗迁此。

庄子过家 位于唱凯东偏南2公里的田塅中。34户,103人。过姓原居抚州城,在此地买了一片田,请人代耕,当地群众称这种田为庄子田。清嘉庆年间,过姓从抚州城外河东湾迁此,故称庄子过家。

湖下周家 位于唱凯东南1.7公里的田塅中。92户,311人。明永乐年间,周姓从抚州城北门迁此。村西有清湖,故称湖下周家。

花门楼 位于唱凯东偏南3公里的东乡河西岸。117户,465人。(黄氏宗谱)元大德年间,黄仍伍从本县官溪迁入。原名观东。后此村村口建了一座华丽的跑马楼,村名改为花门楼。

第十三节 古港村民委员会 位于唱凯镇南部。地势平坦,昌抚公路纵贯其间。境内有地区变电站、县变电站、唱凯粮管所和唱凯中学。驻地横周。有9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812户,3257人。2237亩耕地,主种水稻。含古港村得名。建国前属塔溪乡,建国后属古港乡。合作化时期建有塔溪高级社。1958年成立古港大队,属唱凯公社,1960年划分为古港、塔溪两个大队,属古港公社。1965年属唱凯公社,1968年塔溪大队并入古港大队。1984年8月更名为古港村民委员会。

横周 位于唱凯东南偏南1.5公里的昌抚公路西侧。140户,543人。村西有唱凯中学,村北有唱凯粮管所、县变电站和地区变电站。明永乐年间,周姓从河南开封杨子巷葛藤迁此。因村形为长条,与水流向垂直,故名横周。

北岗村 位于唱凯东南1公里的田畈中。58户,248人。村址原为丘岗,在古溪之北,故名北岗村。元至元年间,陈姓从本县罗针郭堆迁此。

上刘 位于唱凯南偏东0.7公里的昌抚公路西侧。40户,191人。[玉田刘氏宗谱]明万历年间,刘良碧从金溪县土口(亦称玉田)迁此。按水流向,在下刘之上得名。村东头有何仕村。还有何姓。

湖家山 位于唱凯东南1.5公里的田塅中。东南有清湖,村前有小丘,名湖家山,村名由此而得。45户,197人。1801年,周姓从本地直周迁此。

古港 位于唱凯南1公里的田塅中。121户,549人。村西有港,原名古溪,后称古港,村名由此而得。村居陈、何、周三姓,三姓各居一角,名陈家(下陈)、何家。周家。陈姓定居较早。(古溪陈氏族谱)南宋景炎年间,陈觉诚由抚州城南门外迁此。

直周 系村委会驻地。位于唱凯东南1.5公里的昌抚公路东健。100户,440人。明永乐年间,周姓从河南开封杨子巷葛藤迁入。村形为长条,与水流向平行,故称直周。

上陈 位于唱凯南偏西1.7公里的田塅中。西有古港。114户,494人。(古溪陈氏宗谱)明景泰年间。陈翰昱从本地古港下陈迁此。按水流向,在下陈之上得名。

徐家 位于唱凯南偏东1.6公里的田畈中。28户,98人。(徐氏十四修宗谱)明隆庆年间,徐玉林从金溪县印山迁入。

黄家 位于唱凯南偏东2公里的田缎中。61户,220人。(黄氏宗谱)明正德年间,黄元升从抚州城府学前迁此。还有喻姓。

第十四节 观前村民委员会 位于唱凯镇东南部。地势平坦,东临东河,西靠昌抚公路。驻地石紫塘。有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647户,2455人。1953亩耕地,主种水稻。境内原有万年观(寺庙)。此大队大部分自然村在万年观之前,当地群众惯称这片地域为观前,大队名称由此得。建国前分属塔溪乡和唱凯乡。1950年属观前乡。1955年属古港乡。合作化时期子建有观前高级社。1958年成立观前大队,属唱凯公社。1961年划分为观前和周黄两个大队,属古港公社。1965年,周黄大队并入观前大队,属唱凯公社。1968年改名为前进大队,因全县大队重名,且大队名称与驻地不一致,1982年复名观前大队。1984年8月更名为观前村民委员会。

石紫塘 村委会驻地。位于唱凯东南2.7公里的田畈中。村周环水,小卵石很多,故称石子塘,雅化为石紫塘。324户,1320人。[北周仁房宗谱)明万历年间,周荣春从抚州城北门周家迁此。

观前胡家 位于唱凯东南偏东3公里的东河西南岸。125户,442人。临川白竹胡氏联修宗谱)元至元年间,胡卜周从本县罗针太坪胡家迁此。因村基在原万年观(寺庙)前得名。

黄邓湖 位于唱凯东南偏南2.2公里的田缎中;44户,158人。村后有清湖,村居黄邓两姓得名。明万历年间,黄姓从本县罗湖台山黄家迁此。邓姓现已迁走,后又迁入王姓、廖姓。

下易胡家 位于唱凯东南偏东3.7公里的东河西岸。60户,210人。(胡氏十五修宗谱)明嘉靖年间,胡乾二从本地观前胡家迁此。村基在下易片村之中,故称下易胡家。

何家 位于唱凯东南4公里的东乡河西岸。85户,370人。(灵山何氏十二修宗谱)明洪武年间,何熊从崇仁高峰山迁此。

第十五节 官洲村民委员会 位于唱凯镇西南2公里,南临抚河,地势平坦。驻地官洲邓家。有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553户,2185人。1365亩耕地,主种水稻。建国前属塔溪乡,1950年,属灵山乡,1955年属古港乡。合作化时期,为灵山高级社。1958年为唱凯公社灵山大队,1960年属古港公社,1965年属唱凯公社。1978年成立官洲大队,属唱凯公社。1984年8月更名为官洲村民委员会。

官洲邓家 位于唱凯西南2公里的田塅中。43户,156人。(邓氏宗谱)邓允民于南宋咸淳己巳年(1269年)从本县金坑迁入。村址原为官溪港洲,故名官洲邓家。

洲沙何家 位于唱凯西南1.5公里的田畈中。65户,280人。何姓于1923年从本地灵山何家迁入。村址原为河水冲击的沙洲,故名洲沙何家。村里还有3户吴姓和3户姜姓。

官洲彭家 位于唱凯西南2.2公里的田畈中。76户,324人。南宋咸淳年间,彭姓从浙江金华迁入。村址在官溪洲上,故名。

新基何家 系村委会驻地。位于唱凯西南2.5公里的田畈中。87户,350人。明宏治年间,何应兆从本地灵山何家迁入。村名含何姓新开村基之意。

赵家坊胡家 位于唱凯南偏西2.5公里的田畈中。112户,520人。此村原为赵姓开基,故称赵家坊。胡清从本县金城(今本县罗针城前)迁入,改称赵家坊胡家。历经27代。

姜吴陈村 位于唱凯南偏西3.2公里的抚河北岸。76户,332人。明洪武年间,姜,吴,陈三姓先后迁入。以三姓取村名。后又迁入谭、黄、江、何姓。

新居姜村 位于唱凯南偏西3.2公里的抚河北岸。38户,136人。民国初由姜吴陈村分迁。

第十六节 低洲村民委员会 位于唱凯镇西南部,南临抚河,地势平坦。因境内有低洲港得名。驻地低洲周家。有7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610户,2575人。1843亩耕地,主种水稻。建国前和建国初期,均属石溪乡。1955年属唱凯乡。1958年成立联合大队,属唱凯公社。因大队名称与驻地不一致,1983年更名为低洲大队。1984年8月更名为低洲村民委员会。

低洲周家 系村委会驻地。位于唱凯西南3公里的田畈中。20户,81人。[北周义房宗谱)明嘉靖年间,周子拔从本县展坪古塘迁入。近有低洲港,故名低洲周家。

低洲杨家 位于唱凯西南2.5公里的田缎中。124户,532人。(杨氏宗苎)明宏治年间,杨均祝从抚州城迁入。近有低洲港,故名。

低洲王家 位于唱凯西南偏西3公里的低洲港北岸。王姓居住,故名。110户,421人。(低洲王氏宗谱)元至正年间,王庆厚从崇仁县车街迁入。

洲上何家 位于唱凯西南偏西3.8公里的田畈中。30户,92人。清咸丰年间,何姓从本地灵山何家迁入。村基原为低洲港洲,故名。

低洲涂家 位于唱凯西南3.5公里的田畈中。94户,365人。(低溪涂氏宗谱)明正统年间,涂鉴德从宜黄棠荫迁入。近有低洲港,故名。

灵山张家 位于唱凯西南3.6公里的抚河北岸。220户,874人。(张氏十二修宗谱)南宋咸淳年间,张正五从本县温泉幕源张家迁入。村周原是片坟山,“坟”谐音为“灵”,故称灵山张家。

姜家 位于唱凯西南3.5公里的抚河北岸。12户,34人。

第十七节 上游村民委员会 位于唱凯镇南部。南临抚河,东有古溪(又称古澄),地势平坦。驻地肖公渡。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577户,2405人。1495亩耕地,主种水稻。建国前属塔溪乡,建国后属古港乡。合作化时期,为古溪高级社。1958年成立古溪大队,属唱凯公社。1961年属古港公社,1965年属唱凯公社。因全县大队重名,1982年更名为上游大队。1984年8月更名为上游村民委员会。

上游 位于唱凯南2公里的田缎中。104户,403人。(游氏合修族谱)明正德年间,游世万从本地下游迁入。按水流向,此村在上,故得名上游。

下游 位于唱凯南1.5公里的古溪西岸。135户,491人。(游氏合修族谱)明永乐年间,游子明从抚州城六水桥迁入。原名古溪游家。上游建村后,按水流向,此村在下,改称下游。

下熊 位于唱凯南2.2公里的田畈中。54户。218人。熊姓从本县华溪官庄熊家迁入。按水流向,此村在原居之下,般称卞熊。历经21代。

西徐 位于唱凯南2.8公里面田畈中。59户,230人。徐姓从丰城县觉溪迁入,历经20代。村址在东徐之西,故称西徐。

东徐 位于唱凯南偏东2.9公里的田畈中。133户,480人。徐姓从丰城县觉溪迁入。历经20代。村址在西徐之东。故称东徐。

肖公渡 系村委会驻地。位于唱凯南3.4公里的抚河北岸。95户,377人。杂姓居住,(过氏族谱)南宋淳佑年间,过述从荣山下麓迁入。村前原有肖公庙,并有人渡,故称肖公渡。

第十八节 灵山村民委员会 位于唱凯镇南部。南临抚河地势平坦。驻地灵山何家。有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456户,1708人。1,118亩耕地,主种水稻。建国前属塔溪乡,1950年属灵山乡,1955年属古港乡;合作化时期建有灵山高级社,1958年成立灵山大队,属唱凯公社。1960年属古港公社,1965年属唱凯公社。1984年8月更名为灵山村民委员会。

灵山何家 系村委会驻地。位于唱凯东南偏南3.5公里的抚河北岸。341户,1248人。(灵山何氏十二修宗谱)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何竟(五郎公)由福建省邵武建安县风山迁豫章(今南昌市),复迁此地。原村周围是一片坟山,“坟”谐音为“灵”,故名灵山何家。后抚河改道从村南流过,村址在河堤之外,洪水季节,常遭水害,1981年,全村群众在村南修筑新堤,变村址于河堤之内。

田坂 位于唱凯东南3.2公里的田缎中,故名。115户,460人。1923年,何姓从本地灵山何家迁入。

第二篇 人口 第一章 人口分布 第一节 人口分布和构成 据临川县统计资料记载,民国37年(1948年),全县有38个乡,6个镇,计62735户,325795人。其中,唱凯乡有2540户,16450人。男5379人,女8086人。

1973-1984年唱凯境内人口数: 唱凯公社各大队(单位)人口普查基数表(1982年的)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男女性别比为47.37∶52.63。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唱凯镇共有总人口46358人,其中男24924人,女21434人,男女性别比:53.76∶46.24。农业人口41907人,其中男22436人,女19481人。非农业人口4120人,其中男2351人,女1769人,户口待定331人。

人口普查各年龄段人口(2008年)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自1978年全面实行计划生育30年来(25-29岁年龄段以后出生的人口)男女比例不协调,0-29岁年龄段,男性为14506人,女性为13085人,男女性别比为56.7∶43.3。

当年出生人口750人,其中男422人,女328人。性别比为56.3∶43.7 当年死亡人口285人,其中男148人,女137人。

唱凯镇人口统计(派出所提供) 2003年总人口4774人,男25935人,女21806人,非农5196人。

2004年总人口49103人,男26672人,非农5318人。

2005年总人口49210人,男26750人,女22460人非农5472。

2006年总人口49419人,男26772人,女22647人非农5672人。

2007年总人口50013人,男27072人,女22941人非农5793人。

2008年总人口50339人,男27172人,女23167人,非农5832人。

临川区唱凯镇人口统计表(派出所提供) (2007年度) 第二节 姓氏 据唱凯派出所提供各村农业户主姓名统计,2007年底全镇农业总户数11160户,共有姓氏73姓(不含居委会),其中17姓只有1-2户,可能是外乡镇嫁到本镇的妇女姓氏,本镇无此姓。另有4姓也各只有3户,其中也可能有外乡镇嫁到本镇妇女姓氏,编者全部按本镇姓氏统计。全镇73姓,除去16姓外乡镇嫁到本镇妇女20户,实有农户11140户,每户平均按4口计算,实有姓氏人口44560人。周姓人口最多,共6248人,其次是胡姓4144人,何姓居三,为3020人。刘、王、许、帅、陈、付姓都在2000人以上。人口最少的姓氏是韩、龚、施、管、喻、叶、余、甘、易、邹、谭等姓,人口在25人以下。未统计人口的16姓是梅、章、官、赵、宋、车、祝、肖、左、黎、丁、戴、姚、袁、苏、前。

各姓氏人口数及姓氏由来 全国姓氏前十名: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全省姓氏前十名,刘李陈张黄,吴王周胡徐。

第二章 计划生育 解放前,本镇地区由于深受“早生儿子早得福”,“儿多福多”“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等封建思想旧习惯的严重影响,男女早婚(男20岁,女18岁)的现象相当普遍,婚后生育多,间隔密,形成人口盲目增长。

1958年理论界批判马寅初的新人口理论,对于要求流产和绝育须夫妇双方申请,经所在单位批准方可进行,因此境内节制生育工作没有广泛开展。

1971年至1973年,提出“一个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生育口号,要求一对夫妇以生两个孩子为宜。

1976年有关部门提出规定一对夫妇的子女最好一个,不得超过两个,两个之间必须隔三年以上,从此唱凯人口出生率方开始逐年下降。

1977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公社党委采取提高结扎对象在结扎期间的待遇,使计划生育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1980年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唱凯开始配置了计划生育专职干部,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凡年纪不满40岁已有两个孩子的妇女,一般都做绝育手术,对违犯计划生育的实行经济制裁,情节严重的,采取降薪、停职,直到开除工作。对只生一个孩子,保证不再生育的,发给《独生子女证》,在口粮、自留地、住房、入学、就医等方面优先照顾。

1981年又规定,在农村符合如下条件之一的,可安排生育二胎:一是两代以上单传的;二是几兄弟只有一个有生育能力的;三是男到独女无儿户的;四是夫妻都是独生子女,只生育一个孩子的;五是再婚夫妇双方只有一个子女的;六是人均占有土地3亩以上的。七是婚后5年未育,抱养一个孩子后又怀孕的;八是已生一个孩子为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为正常劳动者的。

唱凯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是唱凯镇政府的一个行政执法单位,现有工作人员4人,所长(计生办主任)万力中,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88年在唱凯镇人民政府参加工作,2006年3月担任计生办主任。

计生所近20年来先后添置B超,电脑、电动人工流产器、上环手术包、结扎手术包、消毒压力锅等服务设备。

服务项目主要有:人流上环、引产、结扎、生殖健康普查、办理生育证、办理独生子女证、办理中考优惠加分证、办理0—6周岁儿童健康平安保险、办理出生婴儿入户证等。

唱凯公社1983年育龄妇女基本情况 2006—2008年计生工作一览表 第三篇 自然概貌 第一章 地貌 地质 第一节 地貌 地形 唱凯镇东南与华溪的官庄、芜湖、周寺等村接壤;西南与展坪的南塘、下彭源隔河相望,北与云山的鄢坊、殴湖、石阳渡,东与罗湖的万年支、白溪、龙岗,西与罗针的丁溪、红渡、柘溪、浒邓、陈司巷等十余村,皆一溪之隔,相属为邻。

地理坐标 东径116度18分,北纬28度0.6分。

面积 南起观前村委会的石子塘村,北至蔡家村委会的东溪刘村,全长8公里;东起万年村委会的万年邓村,西至低洲村委会的涂村,全长6公里,土地总面为48平方公里。(合72,000亩)。其中:耕地面积:35,659亩,林园面积:4,000亩,牧业面积:2,276亩,渠道面积:3,941亩,河流面积:9,000亩,道路面积:2,879亩,村庄面积:5,740亩,水塘水库面积:3,500亩,其他用地面积:7,480亩(以上系1982年公社土地资源利用调查资料)。

地貌 全镇地貌主要可分平原、岗地2种类型。三面河港环抱,温城公路纵贯中心,境内湖池星布,地势东高西低,公路渠道脉胳相联,形似桑叶。建国后,唱凯地形起了深刻变化,三面河堤形成一道包围土墙;泉湖水闸如铁锁蛟龙;深绿的园林场,重建的万年桥,更使唱凯大焕新颜。

平原主要分布在抚河沿河两岸,海拔高度一般30~50米,相对高差5米左右,地面坡度小于5度。按其地质、地貌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冲积平原,分布在抚河下游两岸,地势开阔平坦,土层深厚,土质松软肥沃、灌溉方便,土地利用率高,是本镇主要粮食高产地区,但易受洪水和内涝的威胁。二是溪谷平原,分布在抚河支流两岸,呈条带状,地面倾斜一般略大于5度,土质和灌溉条件较好,是岗丘之间重要耕作地带,土地利用率中等,易遭山洪侵袭。

岗地范围较广,海拔高度一般60~100米,相对高度10~30米,坡度缓和,一般为7~8度。地表由红砂红壤和第四纪红粘土构成,土层深厚1米以上,目前利用率不高,只开垦种植旱作物和马尾松、幼林等。岗丘之间的凹地大都辟为良田,是本镇土地潜力最大地区。

修亭岗 在唱凯镇东北与罗湖镇北交界处,东北邻 石观,西北连南光水库,南近东河,范围约2.5平方公里。南北走向,有大片桔林,岗上有亭,清朝时亭塌,后当地人捐款修复,故名修亭岗,现有时称为寿岗亭。

第二节 地质 一、地层 唱凯境内地层发育不全,以上统白垩系南雄群红色岩系和第四系分布最广,次为元古代的双桥山群和震旦系尚源群的变质岩系,至于石炭系、三选系、侏罗系地层,仅有另星露出。

前震旦系双桥山群 分为上、中、下三个段,上段为泥质千枚岩、砂岩、粉砂岩等,厚540米,下、中、段为灰绿、灰紫色千枚岩、千枚状砂岩,厚125米。

俄罗系 分上下两统,上统分打鼓顶组和鹅湖岭组。打鼓顶组为安山岩、火山碎屑砂砾岩,流纹质角砾岩、凝灰岩等,厚398米,分布在高家鹅湖岭组为紫灰色斑状流纹岩,凝灰岩、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等,厚616米。

第四系 分为中、上更新统和全新统三大部分。

中系新统,上部为冲积网纹红土,含砾亚粘土、砂砾石层。厚11米。下部为残积岗纹红土、亚粘土等,厚10米,分布于红色盆地的低丘岗地。

上更新统,为亚粘土、亚砂土、下部砂砾石层,厚10米。

金新统、为抚河、崇仁河、宜黄河的冲积层,岩性为亚粘土、亚砂土、砂砾石层,厚17米。

二、构造 东西向构造 系为双桥山群、和尚源构成,岩成倾角较陡,一般45—60度,同时有西北和北东向和张性张扭性断裂伴生。

第三节 山脉 唱凯境内无名山,只有局部丘陵,小面积坟山和部分分配造林山地。

丘陵 分布于东北部万年、花洲一带,以小华山,寿亭岗为主,坡度不大,面积近5000亩,大部分经开垦为林园和梯田旱地,局部荒坡,只生长一些柴草。

坟山 分布于乡境各村委会,面积不大,有罗家山(位于艾巷桥头黄村),艾家山(位于艾家巷),黄医牛山(位于游鹤刘路寺村),这些坟山多被开发利用。现部分村族于境外山区购有合族祖坟山,较称著者有:柴铺口山(城前河北)、笔架山(云山巷口),凿石潭山、金头科山(展坪抚河沿岸茶上、彭源一带),这些私有祖坟山地,面积三、五亩不一,只备葬墓,不栽树木。

计划造林山地 位于荣山镇的胜利村委会的汪叶、排上、危家等地,是建国后在县统一计划分配下,1973年间唱凯组织了500多名劳力,持续三冬,进行了大规模造林活动,开垦了150亩计划植林面积,栽培了60万株杉苗,1981年已交回当地人民照管。

第四节 河流 境内属鄱阳湖水系抚河流域,大小河港纵横交错,水源丰富。主要河流是抚河、东河、低洲港,经流本镇边缘,形成天然界线。

抚河 上游称盱江,中游名汝水,流入本县中部至黄岗口与临水汇合后称抚河,是本县最大河流,发原于广昌血木岭,经南丰、南城汇黎滩河到本县鹏田乡的廖村入境,再经流下马山纳东馆河、过抚州市至黄岗口纳临水,至罗针镇的城前纳云山河,进入进贤、南昌县境,与赣江东支和信江汇合,在荏港改造由青岚湖注入鄱阳湖。干流长349公里,流经本县境内102公里(不包括抚州市的流长)。在千金坡外,靠右分出一条岔道叫杨泗河(又名干港),流长17公里,经孔家渡到饶家咀与抚河汇合。抚河流长面积在本县为32484亩,平均河宽500米,最宽处900米,因河床冲积严重,汛期易受兴涝灾害。据廖家湾水文站测量,洪峰流量为5800立方米/秒,年均流量246立方米/秒。洪水季可通行一般只能通行3吨以下小船。1958年金临渠建成后,河水流量大为减少,干旱季节,常在浒湾下面疏山寺筑起临时沙堰,引河水入渠,灌溉农田。

抚河从金石山,流经本镇肖公渡、灵山何,进入罗针境内,河岸长5.6公里,水向西流,春汛时最宽水面1.2公里,冬涸时可涉渡。旧时,肖公渡设有停泊码头,为唱凯唯一水运航道,建国后,礁石水坝修成,河床日高,航运期短,长年只有竹、木筏淌流。

东河 位于唱凯镇东部,南自华溪,河经观前下易,艾港、仑下,与东乡河交汇;流经万年邓西流,至江山北下;流经娄下付上下,蔡家、进入云山境内,称云山河;西流经下阳,与低洲巷交汇于泉湖刘,注入罗针境内,河岸长17.4公里,春汛时最宽水面约150米。旧时,有帆船通行。

三汊河 南连抚河汊港,北入云山河,流经罗湖、唱凯两镇,全长7公里,河宽20米,河首有三水汊口,故名三汊河。

低洲港 位于本镇西部,南起何家口堤,北至泉湖刘村,港岸长约7公里。

唱凯境内较大沟、湖有饶家沟、江家湖、青湖、长湖、阳坡湖,一些小湖小沼小塘大部份被填塞,较大湖池已多垦成湖田。

饶家沟位于石溪村委会,源于上游村,流经古港、石溪、唱凯、北保诸村,沟长约4公里。江家湖位于官洲、石溪交界处,水面近10亩。青湖、位于石子圹、湖下周、占坊许之间,水面近20亩。长湖位于唱凯、江山交界处,水面宽约8亩。阳坡湖位于北保、游鹤交界处,水面宽约6亩。

第二章 土壤 第一节 土壤 根据1982年土壤普查,本镇土壤共72000亩,可分为红壤、黄壤、紫性土、潮土、水稻土4个土类,4个亚类,5个土属,10个土种,其中水稻土面积最大,是主要耕作土壤。

1982年唱凯第二次土壤普查测定各土种面积 第二节 水稻土 水稻土母质以河积物为主,其次是第四纪红粘土。按土壤形成的过程,水稻土又可分为潴育型、淹育型、潜育型3个亚类。占本镇耕地面积的94%。

潴育型水稻土 是本镇耕地面积最大,肥力最高的土壤,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山区的垅田,冲田内。这类土壤排灌条件好,地下水位适中,土层深厚,土体中的氧化还原交替强烈,铁锰磷溶淀积现象明显,土层颜色分化明显,土壤熟化程度较高,属高产土壤类型,耕作多以稻、稻、肥(油)三熟制,粮食亩产平均在800斤以上。

淹育型水稻土 是本镇面积少、肥力差的低产土壤,分布在丘陵山地的高排田,梯田和垅田内。这类土壤地下水位深,灌溉水源缺,大都靠天然降雨灌溉,俗称“望天田”。耕作层一般在10厘米左右,亩产600斤以下。

潜育型水稻土 多分布在垅田,冲田,坑田的低平处。这类土壤地下水位高,耕作层终年积水,土体还原作用强烈,犁底层发育不明显,有的无犁底层,水冷泥烂,以种一季稻为主,亩产约500斤左右。

第三节 红壤 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岗地、丘陵和低山地区,其母质由第四纪红粘土、红砂岩、千枚岩、石英砂岩、花岗岩、混灰岩的风化物构成,土层一般1米以上,有时在底土可见黄、白、红杂色相同的风纹层。根据它的形态特征,又可划为红壤、红壤性土和红黄壤3个亚类。

红壤 主要分布在300米以下的岗地和低丘地区,其中以红粘土、红砂岩和千枚岩发育的面积最大。呈现色,土层多在1米以上,腐植质薄,不到2厘米。现状植被有杂草、灌木或稀疏马尾松幼林和部分油菜等。植被覆盖率30—50%,尚有不少红土裸露。但这类土壤,因地势平缓,土层深厚,保水保肥性能较好,开垦利用价值高,潜力大,本镇主要分布在修亭岗、小华山一带,是我镇主要旱作土壤之一。原种植面不大,1973年经集中劳力垦发利用,1978年,已建成4000余亩柑桔园林,开垦200余亩梯田。

红壤性土 主要分布高丘陵地区,其母质有石英砂岩、千枚岩和花岗岩,土壤发育程度较红壤差,土层较浅,一般1米左右,土体多砾石,质地有粘土和砂。但自然肥力较红壤好,腐植质层2—5厘米。植被现状有马尾松、杂木混交林和灌木林等。植被覆盖度一般在70%左右。这类土壤因地势高,坡度大、土层较浅,只适宜于发展马尾松和杂木、油茶,是本镇林业生产的主要土壤。面积不多,仅1500余亩。分布于东部丘陵坡度较大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仅栽有马尾松和芦草,且生长甚差。

第四节 潮土 潮土,主要分布在东河、抚河沿岸及内地的河滩、洲地和地势略高的邻地,石溪、灵山、古港等河漫滩涂上的旱作土壤,也都属此类土壤,土质由河流冲积物发育而成,土层多在1米以上,养分含量较高。这类土壤由于地处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地下水位在1米以内,水土条件均好,适种性广,可利用率高,以种植油和和其他旱位物,果树为主,是本镇目前肥力较高的旱地土壤。

第三章 植被 全镇植被类型,可分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

第一节 地带性植被 针叶树林 包括马尾松、杉木林、柏木林,其中以马尾松分布最广,散见于丘陸、岗地。下木以继木、映山红、乌饭树为主、白栎、算盘珠、瓜子柴、黄栀子次之。草木植物发育良好,常见的有野枯草、鸭咀草、芒其等。杉、松两种林木,在本镇适应性很强,耐旱,生长快,是本镇主要用材,宜大量种植。

常绿阔叶林 以分布南部山区为主,树种有槠、栎、楠木、荷木等。下木以继木、黄端木、毛叶冬青、马名花、百雨会为多。草木植物发育不良,分布稀疏,常见的有狗脊、苔草等。本镇最优树有楠木,木质坚硬,是造船及建筑工程用的良材。

针、阔叶混交林 主要是杉、竹混交。下水以柃、黄端木、乌药木为主,次为映山红、继木等。草木植物有黄荆条、苔草、惹竹、狗脊、苔草等。常见的混生林有苦槠、栲树、杨梅、枫香等。这些阔叶林,如不遭受破坏,会逐渐发展为常绿阔叶林。

第二节 非地带性植被 灌木 在本镇栽种面积较大,种类复杂、有继木、乌饭、算盘珠,白栎、白檀、黄檀、瓜子柴、猫儿棘、六月雪,长叶冻绿、夹豆等,一般只作薪炭柴用。

山地高中草地 有禾草、莎草、杂草和豆类。禾本科以高草、中草为主,次为蕨类。草本植物有芒其、野枯草、鸭咀草、画眉草、蕨凤佛草、茅稿草等。这类植物,对保护地面、防止水土流失作用较大。

草甸 分布于抚河两岩的低畦湿润地区,有狗牙根、草莎、蟋蟀草、马唐蝉、白茅草等,主要供放牧之用。

水性植被 分布于湖泊、溪沟、池塘和水田中,常见的有浮萍、槐叶萍、田字草、瓜皮草、鸭舌草等,既是良好的猪饲料,又是鱼类栖息、产卵的好场所。

草木沼泽 分布于低洼积水的地方,主要有芦苇、水毛花、茭白、野荸荠、菖蒲等,是本县造纸、人造纤维及编织工艺品的原料。

第四章 气候 第一节 气候因素 唱凯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一年四季气候分明。春季多阴雨低温,盛夏高温炎热,伏秋晴多易旱,冬季寒冷干燥。

气温据气象资料记载,本镇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7.8度,最冷为1月份,平均气温为摄氏5.6度,最热为7月份,平均气温为29.6度。极端最高气温41度(1971年7月31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2.7度(1991年12月29日)。气温回升一般从3月中旬开始,最迟4月上旬。相差20天左右,气温大都稳定在摄氏15度以上,对农作物生长极为有利,早稻不栽“五一”禾,完全符合本镇气候特点。气温下降一般从9月下旬开始,“寒露”前后,常有冷空气入侵,气温下降到摄氏20度以下,给晚秋作物带来不利。

降雨 据气象资料记载,本镇雨量集中在春夏两季,上半年雨量偏多,约1330毫米,占全年总雨量的70%,下半年偏少,为580毫米,占全年总雨量的30%。全年均降雨量为1917毫米,最多为2421毫米,降雨最少的是十二月,平均为47毫米,1994年反常十二月份,降雨262毫米,为历史少见。最大日雨量是246毫米(1992年7月4日),1979年秋季106天内只降雨33毫米,出现严重干旱。

唱凯镇四季时间划分表 日照 全镇平均日照总数为1775小时,占全镇在地球上可能照射的时数的41%。年日照最多年为2359小时(1963年),占可照总时数的51%,年日照最小年为1410小时(1985年),占可照总时数的30%,7月份日照时数最多,日均8.7小时,2月份最小,日均2.3小时。

蒸发量 据气象资料分析,唱凯镇全镇平均蒸发量为1282.7毫米。历年月平均值是:1月43.1毫米,2月44.3毫米,3月55.55毫米,4月94.4毫米,5月115.9毫米,6月136.7毫米,7月207毫米,8月203毫米,9月156.1毫米,10月98.8毫米,11月64.9毫米,12月53.9毫米。2003年蒸发量最大,为1604.2毫米,1970年蒸发量最小,仅919.9毫米。

霜雪 霜冻一般在强冷空气过后,风小、天晴、辐射强的晚上出现,低温阴雨天气最低气温在摄氏2度以下,易下雨或结冰,霜期一般从10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唱凯镇有霜期年均93天,1978年霜期最长为126天,1966年霜最短为57天。

冬季因受寒潮影响,出现冰冻,积雪较多。据资料记载,唱凯镇积雪期为12月下旬至次年3月。年平均雪日为7.5天,1964年雪期最长从2月17日至28日,连续下雪12天之外,积雪深度达16厘米,1977年先后下雪三次共19天,1984年雪日最多为26天(从1983年12月28—1984年2月27日,初终间日数62),1961年和1978年雪日仅为2天,近年来,受暖冬影响有全年不下雪的情况。

气压和风 年平均气压为1010.8毫巴。最高为1031.2毫巴,最低为990.4毫巴。风向因季节转换规律性强,风力变化较大,唱凯镇主导风为西北偏北风,年最多风向为北风,北风频率为21%,静风频率为23%(多在4-6月),年平均风速为12米/秒,最大风速为20米/秒。一般从9月至次年3月以北风为主,春季气温回升时,风向渐自北转南,宜于春耕播种。4,5两月北风和南风来回变动。盛夏季节,时有台风侵袭,给农作物带来不利。6月-8月,南风盛行,也是全年农作物生长最好时节。到了秋季,因海洋性暖温气候逐渐减退,冷空气日益增强,有时“寒露风”呼号而来,影响二晚抽穗扬花。

历年来最大风力,一般6-8级,也有极少年份出现龙卷风,短时风力达12级以上,造成房屋倒塌,作物受害。

第二节 各月天气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月 晴12天(3-19天),雨6天(2-13),雪1.5天(0-7),霜8天左右,气温6.3℃(3-9.7℃),日照81小时(22-127),雨量88毫米(11-345)。小寒、大寒、三九、四九均在本月,正值降冬季节,是全年最冷的月份,本月有较强的冷空气入侵,多偏北风,雨雪冷冻天气出现概率较多,极端最低气温-2℃左右,有时可达-6℃以下。

二月 晴11天(4-17天),雨8天(4-16),雪0.5天(0-4天),霜5天左右,气温8℃(4.4-11.7),日照78小时(21-143),雨量136毫米(25—300)。从节气上看,本月已经“立春”,然而,北方冷空气还经常入侵,过程降温可达10-15℃以上,有些年份最冷不在一月,而在本月。因此,从气候角度来说,本月仍是冬季,但也可能出现暖春、早春天气。一、二月份出现的冻害天气对越冬农作物和柑桔等果树安全过冬有很大的影响。

三月 晴11天(5-19天),雨10天(3-17),个别年份本月终雪,霜2天左右,气温11.4℃(8-13.9),日照81小时(41-128),雨量217毫米(78-430)。大地解冻,气温开始回升,从气候角度来说,本月开始进入春季,但是:“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气候极不稳定,忽晴忽雨,忽冷忽热,时常形成阴雨低温天气,有时还会出现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24小时内可降温15℃以上,个别年份出现长春寒天气。三月二十六日以后各占一半。本月天气好坏对油菜产量影响极大,下旬出现的“春分寒”天气,直接影响早稻播种育秧。有利天气概率为百分之五十左右。

四月 晴13天(7-18),雨10天(7-15),气温17.9℃(17-19),日照102小时(58-189),雨量252毫米(75-500)。气温明显回升,雨量增多,冷暖空气交锋频繁,极易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24小时可降温15℃以上。从气候角度来说,气温相对稳定,本月平气温可代表春季,本月农事活动有早稻插秧、棉花、西瓜等经济作物插种、移栽。上中旬天气晴好,有利早稻秧苗生长,反之不利,下旬天气正常有利早稻插秧和棉花播种,反之不利。

五月 晴16天(8-23),雨8天(5-14),气温23.2℃(21.4—25.6),日照140小时(76-219),雨量255毫米(135-455),气温继续上升,个别年份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雨量充足,晴好天气较多,强对流天气时有出现,个别年份出现春洪或夏旱,本月虽已“立夏”,但气温不高,故本月仍是春末季节。本月正是棉花、西瓜大量播种移栽,争取苗全苗壮的关键时节。上中旬天气晴好,有利棉花西瓜等经济作物播种移栽,反之不利。北风阴雨天气多,会导致西瓜大量死亡。本月洪水内涝对早稻威胁极大,严重的需要重栽或改种,发生洪涝概率为十年一遇。

六月 晴17天(11-21),雨8天(4-13),气温26.5℃(24.3-28.2),日照150小时(119-190),雨量343毫米(83-975)。气温升高,不少年份本月开始出现高温天气,北风逐渐减少,南风相对增多,中下旬暴雨,大暴雨频繁出现,降雨比较集中,雨量之多为全年各月之最,多数年份出现洪涝灾害,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仍会出现。本月正是早稻抽穗杨花、西瓜开花结果、棉花花蕾盛期。天气晴好,气温正常(26℃以上),有利早稻抽穗杨花、棉花现蕾、西瓜坐果。雨日过多,气温偏低(24℃以下)对早稻抽穗杨花、西瓜坐果不利,偏北风天气过多,严重影响西瓜果实成活,久旱不雨,对西瓜、棉花生长不利,本月晴好天气概率为百分之六十左右,洪涝灾害为十年四遇。

七月 晴23天(18-31),雨5天(0-11),气温29.6℃(28-32),日照239小时(145-334),雨量163毫米(0-428)。“三伏”高温天气在本月,日平31℃以上的高温天气可出现10天半月以上,极端最高气温38-40℃,多数年份全年最热在本月。本月台风频繁,短时热雷雨天气时有出现。从本月中旬开始,雨量开始减少,但上旬还会出现强降水,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多数年份出现伏旱。本月农事有早稻收割、晚稻栽插、棉花结铃等,天气晴好对早稻收割有利,雨水充足有利棉花生长、实粒。中下旬雷雨漏伏,不仅影响早稻收割、翻晒,还会导致谷粒发芽,谷堆发烧、变质、丰产不丰收;如遇伏旱,会使棉花花铃脱落,花生子粒不饱满。

八月 晴23天(15-29),雨4天(0-9),气温29.6℃(28.4-31.6),日照196小时(120-288),雨量151毫米(35-465)。“三伏”酷暑在本月,全年最高气温有的年份在本月,持续高温天气要达十天以上。上中旬多南风,下旬转偏北风,雨量明显减少,降水类型主要是地方性雷阵雨和台风降水,三分之一的年份伏旱延续到本月上旬,秋旱接踵而来。本月虽已“立秋”,但气温还很高,炎热天气不亚于七月,故仍是盛夏季节。本月天气晴好,对棉花吐絮有利,多雨有利经济作物生长,晴热干旱影响棉花秋桃;上中旬时晴时雨,易使花生花芽,影响产量和质量。

九月 晴20天(15-24),雨3天(0-8),气温26.2℃(24.8-27.7),日照167小时(114-235)雨量168毫米(5-270)。上旬仍很炎热,不少年份高温天气持续到本月上旬。中旬以后偏北风加强,气温开始下降,时令进入秋季。下旬气温可降至20℃以下,出现“寒露风”天气,雨量继续偏少,主要有局部性和台风降水,最易出现秋旱。本月下旬正值晚稻抽穗杨花之际,如遇寒露风,对其十分不利,同时,雨水过多,还会影响棉花吐絮,造成烂桃、棉质下降。

十月 晴20天(7-29),雨3天(0-9),气温21.1℃(18.9-23.2),日照157小时(58-243),雨量70毫米(0-210)。按气候划分,本月天高气爽,气候宜人,呈典型的秋季天气,本月平均气温可代表秋季气温。“霜降”虽在本月,但不会打霜,本月雨量偏少,个别年份滴雨不下,有的年份上旬会出现持续的“寒露风”天气,本月天气好坏对晚稻收成如何影响极大,上旬气温正常(23℃以上),晚稻丰收有望;阴雨过多,气温降低(21℃以下)。如长期低温、日照不多,迟熟晚稻将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长期干旱也会影响晚稻产量。

十一月 晴18天(8-25),雨4天(0-12),气温14.6℃(11-18),日照134小时(69-204),雨量92毫米(0-380)。气温缓慢下降,雨量仍然偏少,呈典型秋冬干燥天气,中下旬开始见霜,“立冬”虽在本月,但气温不低,有的年份月平气温17℃以上。甚至出现“十月小阳春”天气,“小雪”虽在本月,但不会下雪,所以从气候角度来说,本月仍是秋末季节,本月中旬北方冷空气开始入侵,过程降温可达10℃以上,本月上中旬干旱影响油菜播种移栽,雨水过多,亦对油菜移栽不利,同时还会影响晚稻收割。

十二月 晴18天(6-27),雨3天(0-13),有的年份下雪1-3天,气温9.2℃(5.6-13),日照134小时(35-214),雨量53毫米(0-262)。气候特征:冷空气继续入侵,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时令开始进入冬季,一般年份本月下旬开始下雪,少数年份出现严寒冰冻天气,全年农事活动本月全部结束。气温稳定通过10℃的日期本月下旬结束。

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 唱凯镇地区灾害性天气较多,主要有水灾、旱灾、大风冰雹、寒潮冰冻,还有漏伏、烂秋等。

水灾 主要有春洪夏涝冬洪。据统计,近三十年春洪十年四遇,夏涝十年六遇。1982年6月中旬,境内出现六十年不遇的特大水灾,六天中降水500毫米以上,抚河水位高达42.78米超警界线1.23米,华溪堤决口,内涝农田十万余亩。1992年三月中下旬发生全省性特大春洪,是1904年以来所未见。1998年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本镇受灾农田一万余亩,绝收(早稻)6000余亩,1997年11下旬,1998年1月份分别降雨240厘米345毫米,出现严重冬洪。

旱灾 主要有春旱、夏旱、伏旱和秋旱。按季节划分,从清明到立夏,连续20天不下雨或雨量不足30毫米为春旱;从立夏至夏至连续15天不下雨为夏旱;从夏至至立秋连续15天不下雨或雨量不足30毫米为秋旱。发生概率:春旱三十年一遇,夏旱六年二遇,伏旱十年八遇,秋旱十年五遇。1978年境内旱灾最严重,伏旱接秋旱,长达一百多天未下透雨,不少从未干涸的水库全部现底,晚稻严重减产。

大风冰雹 主要出现在三月至七月,以四月居多。出现概率,全区十年八遇,全镇十年四遇。1983年4月,境内连续出现三次强对流天气,大风冰雹,铺天盖地,全镇吹倒了许多民房,不少参天大树拔地而倒,电话线杆大部吹断。1985年5月13日一阵龙卷大风也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冰冻 出现在一、二月,个别年份十二月也会出现。出现概率为十年二遇。1984年冰冻严寒时间最长,一月、二月、十二月共出现冰冻天气30天,不少树枝、电线杆被压断,越冬农作物被冻死,1991年12月28日晚冰冻最严重,一夜之间,气温下降到-12.7℃,境内柑桔大部分被冻死。2008年1月下旬,特大冰冻灾害为建国以来之最,25日晚,雨雪冰冻树枝冰粗是枝杆的三、四倍,树叶冰厚一公分以上,不少树木被压断,高压电线杆塔被压倒,全镇断电近三十天,交通严重受阻。

寒潮 主要有春寒(长春寒)、春分寒、清明寒、寒露风等。长春寒 出现在春分至清明之间的阴雨低温天气,日平气温10℃以下,这样的坏天气只有1976年出现一次,早稻烂种烂芽60%以上。春分寒 出现在春分至清明之间的阴雨低温天气,日平气温10℃以下,持续时间3-7天,最多可达10天以上,出现概率为十年六遇。清明寒 出现在清明前后的阴雨低温天气,日平气温12℃以下,持续时间一般3-6天,出现概率为十年三遇。1981年出现六天以上的清明寒。寒露风 出现在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的低温灾害天气,有轻度寒露风(22℃以下)、重度寒露风(20℃以下)之分,一般4-9天,个别年份半月以上,出现概率为十年四遇平均在10月2日,最早为9月19日,(1974年),最晚为10月6日(1960)。1981年10月一场寒露风使全镇晚稻大减产,空壳率达50%。1974年寒露来得特别早,一些村组的二晚至颗粒无收,1976年9月20日出现寒露风来得早,使当年二晚栽种面积较多的“早广二号”减产50%。1978年9月25日发生寒风,正遇上二晚穗扬花,造成空壳多。近十年来,寒露风天气很少出现。

第四节 规律性天气 有些天气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极易掌握。

冷空气入侵 从十一月中下旬开始到翌年二、三月是冷空气频繁入侵的季节。其规律性:冷空气入侵之前,天气暖、气温偏高、偏南风,连续几天出现18-20℃以上的气温。冷空气来时,风向由南转北,风力由小到大,气温缓慢下降,过程降温(3-5在内)10-15℃以上,并伴有雨雪或冻雨天气过程,维持时间较长,一般在七天以上。

强对流天气 三至七月是强对流天气出现的季节,以四月出现最多。出现的当天或前几天,天气闷热,气温偏高,南风紧刮,接着天气骤变,风向由南转北,气温急剧下降,24小时内可降温15℃以上,随之而来的是电闪雷鸣,狂风暴雨,飞沙走石,大小冰雹铺天盖地地袭来,维持时间不长,一般只有几十分钟,随后雨过天晴,气温恢复正常。如未出现强对流天气,便有阴雨降温过程。

第五节 反常天气 主要有暖冬、寒春、凉夏、梅雨不雨,汛期无汛,十月小阳春等。

暖冬 指冬季(十二月、一月和二月)出现的温暖天气,如1987年整个冬季平均高达9.8℃,较常年偏高2℃左右,其中一月8.5℃,二月10.7℃,十二月10.2℃。1999年冬季平均气温10.3℃比常年偏高2℃以上。还有不少年份冬季各月气温分别较常年高1-2℃,近二十年来很少出现以前那样严寒冰冻天气,一尺以上的冰棍。一寸以上的冰块很难看到,冬季气温已经变暖。

寒春 春季低温造成早稻烂秧,解放后,早稻烂秧比较严重的年份有1959、1965、1966、1969、1970、1976、1979等。

1969年,1976年自三月中旬,连续低温阴雨,当时烂秧60%以上,1972年清明下雨,早稻烂秧严种。1970年长时间阴雨低温,各村烂秧40—50%。1959、1975年阴雨连续半月以上,烂秧烂种,甚多,公社临时组织力量,从外地调运种子补充。1976年不仅低温阴雨时间长,还下雪子,有的村连尼龙育秧都烂光了。由于这种原因,使油菜花普遍推迟,发育缓慢,红花草地生长瘦弱而缓慢,早稻播种比常年推迟5—7天。1986年4月份雨日特多,(26天),日照少(仅58.2小时)为解放以来同期最少的一年,使棉花播种推迟柑桔开花推迟,秧苗生长瘦弱而带黄色。

1987年寒达一个月之久,3月11日至4月10日有效积温只有29.1%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少12.6℃。尤其是3月下旬和4月下旬二次强冷空气侵袭,日平均气温只有4—9℃,比历年同期低4℃,属严重春寒年伤,造成早稻烂秧60%以上,棉花,西瓜,蔬菜等作物烂种,烂苗50%以上,有的重播2—3次。

1999年3月7日—14日出现明显春寒,伴连续阴雨天气,造成渍害,对油菜籽灌浆有较大的影响。进入春季后的三月平均气温9℃以下,出现概率十年二遇。如1976年、1985年平均气温只有8℃。1988年9.1℃,1992年9℃。

凉夏 指七、八月盛暑期间出现的阴雨凉爽天气,连续几天日平均气温23℃以下,致使月平均气温下降到28℃左右,出现概率十年一遇,如1980年8月、1992年7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8.4℃、28.6℃,较常年偏低2℃左右。1980年8月下雨9天,雨量525毫米,较常年多400毫米,称为“冷八月”。1997得7月以后,气温持续偏低,露水持续偏多,出现历史上少见的“凉夏”天气,对早稻收割不利,致使田间稻谷发芽变质,严重影响早稻产量和质量。

十月小阳春 指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出现的一段回暖天气,平均气温25℃以上,极端高温30℃以上。此时,江河两岸阳柳青绿,漫山遍野杜鹃盛开,到处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观,只有1979年出现一次。

梅雨不雨,汛期无汛 指入梅以后的梅雨季节未下雨或下雨不多,汛期没有出现洪水,这样的天气为十年二遇。

1991年是异常天气最突出的一年,一月份雨量偏多,降水175毫米,较常年偏多近100毫米。五月中下旬气温偏高,特别是下旬,日平气温高达28℃以上,极端最高气温36℃以上,为解放以来所罕见。梅雨不雨,汛期不汛,整个七月滴雨未下。自八月下旬开始,二十多天因气候异常,大小辣椒均未开花结实,市场货源奇缺,价格猛涨。八月中旬以来,旱地西瓜死而复生,开花结果,到九月上旬最大的西瓜十斤左右,不少秋瓜上市,津甜可口。九月中旬石榴二度开花,实为罕见,12月28日晚,一夜之间出现-12.7℃的奇寒冰冻,池塘结冰近一寸厚,大部分柑桔枝叶被冻死冻伤,为历史罕见。

第五章 物候 植物(农作物)萌芽始花结实,青娃鸣叫,燕子来去,这些物候现象都有一定的规律,有的以气候为前提,如植物始花,青娃鸣叫;有的以季节为准,如燕子来去。

第一节 植物候 植物始花期,气温偏高始花提前,气温偏低,始花推迟,同一植物各年之间相差一个多月。如普通毛桃,始花最早期2月20日,最晚期3月27日;泡桐始花最早期3月9日,最晚期4月3日;杜鹃始花最早期3月3日,最晚期4月5日。如红花草最早始花期二月中旬,最晚三月下旬;小麦始穗最早三月下旬,最晚四月下旬,相差都在一个月左右。

植物始花期虽然相差很大,但活动积温都很接近,有的相差无几。我们以头年12月1日起开始计算积温,到始花期为止,来看各种植物的积温比例:普通毛桃最早1979年2月20日始花,历时82天,活动积温823℃,最晚1984年3月27日始花,历时117天,活动积温836℃,积温比100∶99。泡桐最早1983年3月9日始花,历时99天,活动积温1018℃,最晚1988年4月3日始花,历时125天,活动积温1015℃,积温比为100∶99.7。始花期相差一个月以上的红花草,其积温比为100∶97;始穗期相差一个月以上的小麦,其积温比为100∶96。

水稻始穗、成熟期正处气温较高,比较稳定的气节,相差不到三、五天。早稻3月中旬播种,下旬出苗,4月中旬移栽,5月下旬分蘖,6月中旬抽穗杨花。7月中旬谷子成熟,全生育期116天左右,活动积温2000-2100℃。晚稻6月中旬播种,下旬出苗,7月中旬移栽,8月中旬分蘖,9月中旬抽穗杨花,10月中旬谷子成熟,全生育期122天左右。活动积温2650-2750℃。

油菜9月底播种,10月上旬出苗,11月中旬移栽,12月上旬开盘,次年1月抽苔,2月中旬开花,4月下旬菜籽成熟,全生育期270左右。

花生3月底播种,4月下旬出苗,下旬长叶和旁枝形成,5月下旬开花,下旬落叶——8月上旬成熟,全生育期127天左右。

樟树当年12月萌芽,次年3月展叶,4—5月开花,8月果实成熟。

柑桔3月萌芽,4月杨花,11月果实成熟。

垂柳3月萌芽展叶,4月开花。

春节前后,茶花盛开,春分前后,桃李争艳,清明时节有映山红(杜鹃花)红遍山岗;夏有栀子花,荷花应时而开,中秋前后,桂花飘香,深秋霜降,菊花怒放;寒冬腊月,梅花斗雪。

此外还有一些草候。如马鞭根发白,预兆将下大雨,青苔水面,大水即将临;逢春三日,百草发芽。

第二节 动物候 燕子又名候鸟。“春分”边来,“秋分”边去,燕子低飞,大雨横飞。

雁南飞,天将冷;雁北飞,天将暖。

青蛙,当气温在摄氏20度以上,开始鸣叫。春耕时节,群蛙鸣如雷。

蛇,“惊蛰”出洞,“入冬”冬眠。蛇在水上溜,天晴不会久。

猪,猪衔草,雪将到。

狗,狗在路中拉屎,天快下雨。

鸡、鸭 鸡早宿要晴,鸭早宿要雨。

此外,蚯蚓流沙、哈蟆进屋、蚂蚁搬家、睛蜓集圩、蜘蛛离网、鸦衔草、猫儿洗脸、池塘鱼跳,这些都是预兆有大水、大雨到来。

第三节 其他非生物候 硬石干燥晴,潮湿雨。

盐钵还潮,大雨快到。

干烟回潮,雨在明朝;烟不出门,大雨将临。

灶灰湿结块,定有大雨来。

空山回音响,天气晴又爽。

六月南风海也干;七月刮北风,楼上钩虾公;春东夏西,打马送蓑衣。

春雾晴,夏雾雨,秋雾太阳,冬雾雪。

乌云拦东,不雨便风。

早雷不过当昼雨。

天色变黄,大雪一场。

此外,在本乡以24个节气预告农事,还流传着许多农谚。如:若要棉,“立夏”前;懵里懵懂,“清明”播种;“夏至”栽禾,不够喂鸡婆;“处暑荞麦”“白露”花,“白露”荞麦压断桠。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水灾 唐永徽元年(650),郡大水。

唐元年(674),抚河“支流横溢,正道淹没”,大片土地荒芜。

唐元和七年(812),山洪暴发,平地水深4丈。

宋淳熙七年(1180)五月,倾盆大雨半月之久,村田皆淹,浮尸遍河,哀声四起,灾后,陆游睹此惨状,开仓济民,被朝廷责怪而罢职。

宋淳熙十五的(1188)六月,郡大水,圯民庐。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七月,大水毁圩堤,漂民房。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四至六月,大水,免秋粮。

清顺治四年(1647)春,抚河大水,民大饥,斗米银八钱。

清乾隆五十年(1790),七月,大水,文昌桥全毁。

清乾五十五年(1795),五月,大水,群众登树,昼夜相护,妻女呼号,惨不忍闻,临川演武厅亦为洪水冲毁。

清道光十八年(1838),大水,毁文昌桥第5墩分水尖。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抚州大水,禾苗全淹。

清光绪二十六年,5月,大水,禾苗淹没,谷价聚涨五百文。

民国元年(1912)即壬子年,抚河大水,唱凯下北乡四十余村早稻绝收,晚稻受损,民采野菜树叶、白土为食,十室九空,嫁妻、鬻子、溺婴者,时有所闻。东西下阳、北保诸村尤甚。

民国26年(1938)大水。

民国28年(1940)6月19日,抚河水位猛涨至39.75米,超警戒线0.75米。

民国31年5月9日抚河大水,灾民苦甚。

民国32年(1942)农历4月下旬的一次洪水, 灵山何尤头决口,水淹北乡二十余村,水浸时间达20多天,是历史上少见的长时间洪水,早稻受淹严重,产量只有正常年份的40%。时日伪侵陷,全境受骚扰,到处有烧淫,6月7日,泉湖刘村被烧毁殆尽,被枪杀者七人。

民国33年(1945)4月,大水,抚河堤决,受浸20多天。

1946年从五月初开始大雨连绵以六月中旬情况为严重,一夜降雨100为公厘。

民国35年(1947)5至6月,抚河水位猛涨至39.75米,超警戒线0.75。

1948年(戊子年),入夏以来霪雨频繁,日复一日,6月23、24两天,大雨倾盆,通霄达旦,28、28日及7月2日三天大雨,水位超出坝顶数尺,永丰堤决口,下北乡四十余村早稻受损,低处越旬未退,灾情严重。

1949年春,涨大水,6月23日两日,大雨倾盆,洪水一片汪洋48—49年最高洪水位为历史少见,大部分早稻颗粒无收,农民多以米糠充饥。

1950年7月14日,大水、早稻收成大减。

1951年春,久雨不晴,普遍烂秧。

1952年6月,连降暴雨,文昌桥水位40.26米。永堤丰决口,水淹成灾。

1953年,在主要生产季节,遭到二水二旱三虫自然灾害。第一次洪水是5月25日,连降大雨,河水骤涨,28日洪水位达42.43米,情势紧张,第二次洪水是8月17日—18日,山洪暴发,晚稻,大豆受灾严重。洪水位达42.43米,唱凯晚稻、大豆均受大灾。

1954年,自六月中旬以来,接连四次遭暴雨侵袭,雨大且猛,7月23日晚上,降暴雨,至25日上午总雨量300公厘以上,到7月底共下雨125天(占全年总天数的5%),到7月底共降雨2133.3毫米。洪水超过警界线,解放桥下超过4.9公寸。7月26日才转睛,洪水退,这年受害作物以早、中稻和一季晚为最严重。特别是第三次洪水(7月12—14日)三天降雨量达246.6毫米(13日为144.3毫米。第四次当时正值中稻、早稻硬实,一晚刚返青恢复生产不久,使灌浆不饱,降低结实率。7月23日,下午突然狂风暴雨,到25日为上午为止,共降雨30.94毫米(24日降243.8毫米1小时最大为54.3毫米)这一次又正当是早稻黄熟无法收割而普遍出现倒状脱粒发芽减产,有的颗粒无收。

1959年6月12日起,暴雨袭击连续6天之久,内涝严重,早稻大面积受淹。

1962年5月28日,抚河特大洪水。沿河一带早稻减产3%以上。

1965年,因洪水早稻损失严重。

1968年7月9日,抚河大水,解放桥水位40.26米。

1969年7月1日,抚河大水,城外街道水越过1米,洪水达半月之久。

1973年6月,东河花门楼堤段,决口20米,唱凯街水深1米。下北乡一带早稻受损。

1976年7月11日,抚河大水,解放桥水位40.71米,棉花死苗严重。

1977年6月,连续三次涨水成灾,使部分正在抽穗杨花的禾苗被淹。

1978年6月22日至24日,降雨469毫米。

1980年4月25日,大雨倾盆,雨量达285毫米,唱凯禾苗被淹没不少。

1982年6月14日—19日,六天中降水500毫米,廖家湾、娄家村水文站的洪水位分别达到42.78米和41.03米,出现自1912年(壬子年)以后的第二次特大洪峰,大水漫堤,淹没和冲毁不少早稻和西瓜,损失较重。唱凯部分村庄,田园处于汪洋大海之中,18凌晨2时30分华溪王家堤决口,全乡受灾严重,王家渡决口处决口宽达289米,早稻绝收面积6000多亩。

1993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暴雨连陈,内涝严重。

1997年7月8日出现大暴雨,雨量达119.3毫米。

1998年百年不遇的特水灾,降雨900多毫米,淹农田50%以上绝收早稻30%以上6月8日至26日出现连续暴雨天气,历时19天,其中14、15、17、21日出现大暴雨,雨量分别为144.5、102.9、124.6、106.3毫米,为历史同期最大值。

1999年6月17日出现大暴雨,雨量达116.2毫米,至18日造成内涝,水稻、西瓜等作物受害严重,水产养殖和水利设施损毁严重。

2000年6月6日至11日出现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

第二节 旱灾 唐元和三年(808)秋,大旱,农作物几乎全部枯死。

唐元和四年(809),1-6月不雨,大旱,民以土充饥,死亡无数。

宋大观三年(1109)6-10月未雨,田土尽裂,作物枯死。

宋绍兴六年(1136),大旱,大饥,死者甚众,民多流徙。

宋绍兴十年(1140),大旱,人食草根。

宋绍兴十四年(1144)5月旱,9月雨,作物甚受其害。

宋淳熙七年(1180)正月至四月,滴雨不下,庄稼种不下去。

宋淳熙九年(1182)五月至七月不下雨,抚州大旱,岩米40万石(担) 宁淳熙十二年(1185)起,连续三年大旱,饿殍遍野。

元天历二年(1329)五月至八月不雨,大旱。

元至元二年(1336)自春至秋,八月不雨,禾多枯死。

明宣德九年(1434),四月至八月不雨,庄稼尽枯。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大旱,禾麦无收,民掘白土、杂米屑食之。

明万历十七年(1589)三月至八月半年不雨,民以野蕨、树皮,草根充饥。

清顺治三年(1646)大旱,泉枯江竭,斗米价上涨两百文。

1872年大旱,五月节后至十月未雨,绝草无收,谷贵每担八元,民多食观音土,多以不便致死。

1898年,大旱河流断。

民国2年(1913)五月至十月未下透雨,早稻收三成,晚秋作物大都无收。

1933年自农历五月七日下了一场雨后,一直干旱到十月二十日为止,早禾产量只有正常年景的三分之一,晚禾及旱地上的杂粮植价物全部无收。

民国23年(1934)大旱,6至9月仅降水168毫米,其中7月滴雨未下,田园龟裂,禾苗尽枯。次年谷价每担售5元。

1935年八月份干旱非常严重,路上尘埃几寸厚,中午路上会烫脚,抚河干涸,由抚州去金溪的浒湾,可以从河里穿鞋步行。

1937年从早禾耘完第二遍开始,直干旱到农历八月十日晚上才下一场雨,早稻产量只有常年的一半。

1953年,自7月3日后,连续35天未雨,晚稻无水抽穗灌浆,旱作物枯死。

1954年,旱到井中无水可汲,庄稼受损极大。

1955年、1956年、1957年,1958年连续四年干旱,其中,1957年夏秋干旱,67天未雨,1958年夏秋干旱,94天未雨,唱凯境内溪沟无水流、池塘干涸。

1963年,春旱严重,“谷雨”才发雨,农民挑水育秧,同年秋,又大旱150余天未雨。

1964年,秋旱严重,唱凯全乡40%晚稻因缺水迟栽,产量大减。

1965年,夏、秋旱,60天未下雨。

1974年,夏、秋旱,75天不下雨。

1978年伏旱连秋旱,139天下雨,抚河流量仅为0.88立方米/秒。晚稻减产70%,公社党委除组织生产自救外,并核实灾情,发给救济款。

1985年,春旱、伏旱,秋旱接踵而来,境内不少村庄水井干涸,人畜饮水困难,夏秋作物产量大减。

1986年5—12月夏旱秋旱连冬旱连续干旱八个月,汛期变成了枯季,5—12个月总雨量只有490.5毫米,比历年四期平均值少615.7毫米,偏少6成,为建国以来最少雨量的一年,二晚减产严重,有的因无水而未栽种。

1988年,秋旱连冬旱,晚稻减产,冬季作物播种困难。

1991年6月21日以后,出现高温少雨天气,伏旱明显,直至7月造成二晚栽播困难,经实施人工降雨,才缓解了旱情。

2000年6月中旬至7月底,持续高温少雨,伏旱严重,人工降雨才稍缓解了旱情。

2003年全年雨量仅1106毫米,是近三十年最低值,伏早50天、秋早70天、冬早60天,7-11月只下雨177毫米,旱情严重,不少村组早稻,晚稻受灾减半。

第三节 雹灾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2月,冰雹如石,毁灭庄稼无数。

清嘉庆二十三年(1797)春,冰雹拳头大,屋瓦多数打碎,禾苗击毁。

清同治八年(1869)2月24日,大风过境,冰雹降,每个雹重一、二斤,屋瓦尽裂,林间鸟雀死者甚多。

清光绪八年,冬、檐冰长4尺。

1954年春,冰雹大如豆,屋瓦被击,油菜、红花草大面积受损。

1956年2月,雷雹成灾,油菜受损,由西南而北,灵山、低洲、石溪、江山、蔡家一带屋瓦多被翻裂。秋八月,连降骤雨,秋粮受损。

1958年2月4日下午3时,风力9至10级,雹若鸡蛋,农作物多被毁。

1964年,雨雹,损农作物甚多。

1968年,雹灾,农田受害。

1970年4月10日,落雹,小如蚕豆,大如蛋,历时约30分钟始停。

1978年,雹如雨下,毁庄稼。

1981年,3月12日晚上8时30分,唱凯境内出现大风冰雹,大风7—8级,冰雹直径最大为5公分,主要是油菜,红花草受害严重。

1983年3月22日至4月28日,大风,冰雹频繁发生,其次数之多,为历史罕见,该年灾害性天气之多,范围之广,损失之大也为历史上所少有,比较严重的有3月22日的大风冰雹,4月14日的大风冰雹,4月28日的寒潮大风。4月9日11时30分至14日3时40分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程度的大风冰雹出现,11日上午及13日晚上,一天内出现两次大风冰雹,最大的冰雹有鸡蛋大,最大的风力达10级,以4月14日,28日两次冰雹大风危害最大。境内电话、广播、电灯等线杆吹倒,线路中断,房屋倒塌,作物损失。

1994年5月1日,境内遭受台风袭击,伴大风、冰雹(最大径2厘米)暴雨及雷电灾害,农作物损失严重。

第四节 大雪、冰冻 明弘治六年(1493)12月,临川大雪,冻死万人。

明正德八年(1513)12月,大雪,百姓冻死甚众。

清康熙九年(1670)12月,积雪达40天之久,河冰可涉,民多冻死。

清康熙五二年(1713)冬,冰冻,乔木尽折。

1930年,冬雪大 1935年,积雪厚一尺余 1957年,春节边下雪连续半月以上,积雪厚1.5市尺深。

1960年2月,连日大雪,厚达0.4米,冰冻10日,竹木多压断,农作物大都冻死。

1965年,冰冻严重,电杆,树多压倒。

1969年农历12月至次年元月出现一个月以上的冰冻。

1972年,二月大雪,转晴后,又雪上加霜。

1963年,冻冰加雹,维持达30—40天,红花草,油菜全部冻死。

1964年2月17日,大雪,厚达0.4米,冰冻10日 1976年3月19日,大雪,气温下降13度,最低气温-3℃,日平均气温2.6度,春播稻种受损50%。

1980年,2月,大雪连续7天。

1984年1月18日至,2月11日共25天,除1月21日及22日及2月7、8日为晴天外,其余时间都为雨雪日,积雪深度最厚的达7寸,降雪过程之长,为解放以来所罕见。

1985年12月9—10日冻雨和大雪,来得快来势猛,最低气温为摄氏零下2.9度。

1991年12月28日晚冰冻最严重,一夜之间,气温下降到-12.7℃,境内柑桔大部分被冻死。

2008年1月下旬,特大冰冻灾害为建国以来之最,25日晚,雨雪冰冻树枝冰粗是枝杆的三、四倍,树叶冰厚一公分以上,不少树木被压断,高压电线杆被压断,全镇断电近三十天,交通严重受阻。

第五节 风灾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大风拔木 清康熙十九年(1680),大风,屋瓦皆飞,吹倒石坊,毁坏庄稼。

清光绪十九年(1893)2月,午夜雷鸣,大风拔树。

民国28年(1939)出现大风,晚稻损失严重。

1952年农历2月19日南风突转北风,温度急剧下降,降温急为历史所罕见。

1959年6月,暴风袭击,风力由8级聚增于12级,吹倒房屋。

1962年3月,唱凯地区出现八级偏北风,树木、房屋被吹倒,农作物受害。

1983年4月28日,午后7时,唱凯遭风袭,钟家村(艾巷)、港背熊(唱凯)吹倒墙屋两栋,其他各村,屋瓦多被翻裂。

第六节 虫灾 汉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临川蝗虫为患。

晋大兴三年(1208),郡蝗灾。

宋绍兴二十九(1159),连续两年螟虫成灾,作物大受损失。

宋嘉定元年(1208),大面积蝗虫为害。

清雍正年间(1732),一禾数百虫,禾秆尽枯,连年虫害,民多无食。

1924年秋,螟虫为灾。晚稻欠收。

民国24年(1935),晚稻遭螟灾。

1959年9月,大面积稻包虫为害,时生产队、学校大力投入灭虫活动,多者一下午能捕虫半斤。

1961年,稻苞虫铺满禾田,水稻几乎颗粒无收。

1970年,第二代纵卷叶螟发生,唱凯部分早稻防治不力,每亩损失稻谷约80-120斤。

1984年5月,螟害严重,大面积二晚发生卷叶、烂叶病害,灵山、官洲、上游、北保等村尤甚,灵山、官洲一带早稻个别田块,遭稻瘟病,减产百分之七十,总面积近100亩。

1985年,早稻稻瘟病严重流行。

第七节 地震 从明代到民国的四百余年,境内先后发生过13次地震。但因离震中位置远,震级不大,几乎没有什么损失。

明弘治十八年(1505)9月13日夜地震,抚州居民庐舍有声,震中位置黄海,震级6.75级。

明正德五年(1510)秋,发生地震,震中位置抚州府,烈度4-5度,震级3.5级。

明正德十二年(1517)5月9日,发生地震烈度5度。

明正德十三年(1518)发生地震,震中位置临川县,烈度5度。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4月8日,发生地震,震中位置抚州府,烈度4度,震级3级。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发生地震, 震中位置临川,烈度5度。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十月,发生地震,震中位置抚州府,烈度为5度,震级为3.5级。

明崇祯四年(1631)8月18日,抚州地震有声,震中位置湖南常德澧县,烈度为8度,震级为6.5级。

清康熙七年(1668)6月17日,发生了强烈地震,抚州有感,震中位置山东X县至郯城,烈度为12度,震级为8.5级,是我国东部地区破坏范围最广、死伤最重、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破坏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纵横8省161个县,涉及范围在200多万平方公里以上。

清光绪十一年(1885)9月,二十七年(1901)也两次发生地震,房屋动摇有声。

民国七年(1918)地震,房屋有声。

第八节 病疫 明万历十七年(1539)秋瘟疫发生,死者无数。

明崇祯十五年(1642)传染病流行面广。

民国27年(1938)夏,霍乱流行,发生鼠疫,唱凯被蔓延,石汐黄顾桥村,男女死七人。秋,牛瘟大作,各村有耕牛死亡。翌年重又发生,患者不少。

民国31年6-8月,日军侵占临川,投放病菌,导致鼠疫、霍乱、虐疾、疥疮等流行,受害者不计其数。

民国36年出现鼠疫,势甚猖獗。

1967年全国流行性脑膜炎大暴发。

2003年广东、北京等暴发非典型肺炎,由于防治措施得当,本镇没有传入。

第九节 其他灾害 火灾 1950年 低洲灵山张失火,烧毁房屋三栋。

1961年 唱凯,段上支失火,烧毁5栋。

1962年 东湖西阳村失火,烧毁房屋一栋。

1963年 官洲新居何失火,毁房屋一栋。

1968年 蔡家胡家山失火,烧毁房屋一栋。

1971年 东湖泉湖村失火,烧毁房屋三栋。

1976年 灵山何失火,烧毁房屋一栋。

石溪张失火,烧毁房屋两栋。

1977年 石溪张村失火,毁屋两栋。

蔡家下蔡村失火,毁屋两栋。

1978年 北保栎圹胡村失火,毁屋一栋。

1979年 官洲新居何失火,毁屋一栋。

1980年 唱开街失火,烧屋3栋。

石溪吴村失火,毁屋一栋。

1981年 白水慢坊许失火,毁屋一栋。

东湖、东阳村失火,毁屋二栋。

唱凯街付家井烧屋二栋。

1982年 低洲杨村失火,毁屋一栋。

1983年 段上支失火,烧屋三栋。唱凯街付家井失火,火毁屋一栋。

1984年5月11日 北保湖鹤尼村大火,毁屋二栋。

毒害 1969年 官洲胡水生三查中服毒自杀。

1977年 石溪吴村一青年妇女,因家庭争闹,服毒身亡。

1978年 石溪吴村一付姓妇女,因丈夫输赌争吵,服毒身亡。

1984年5月9日 北保大房帅村妇女胡怀英,因争议地基,发生纠纷,服毒身亡。

车祸 1974年 唱凯医院门车祸死一孩。

1983年 官洲姜龙眼,因车翻身亡。

溺毙 1982年 灵山何村一少女,强渡四公洲收割油菜,船翻身亡。

唱凯湖东刘长水于洪泛期,由工地回家,船至街圩西郊,浪激船沉溺毙。

纠纷伤亡 1962年 官洲赵家坊村胡安生,因人事纠纷上吊身亡。

1967年 官洲妇女支美红,家婆不和,上吊自杀。

1968年 官洲赵家坊胡新喜,因盗窃集体禾种,上吊自杀。

1969年 官洲妇女周美兰、周香仔,因家庭纠纷,先后上吊身亡。

第七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植物 用材植物:针叶林有马尾松、雪松、杉木、园柏、龙柏、扁柏、三尖杉等,常绿阔叶林有苦槠、樟树、木荷、冬青、栎树等,落叶阔叶林有桑树、枫树、白杨、泡桐、柳树、合欢、杨树、苦楝、银杏、桉树等。

木本糖油植物:作淀粉用的壳科有储栎、板粟等,作水果用的蔷薇科有葡萄、柑桔、柚子、柿子、梨子、桃子等。作食物用的油料有油茶树;作生产生活用的油料有油桐、乌桕、山苍子、樟树等。

野生饲料植物:禾本简直的有高草、中草、蕨类、禾草、野枯草、茅蒿草、狗尾草、蟋蟀草等。水性植被有浮划、水葫芦、野舌草、泡泡草、菱白、野荸荠、水浮连等。

药用植物:黄栀子、桔梗、金银花、大活血、板兰根、夏枯草、车前草、野菊花、桃仁、益母草、大青叶等。

观赏植物:木本科有杜鹃、茶花、芙蓉、石榴、木兰花、梅花、鸡冠花、栀子花、水仙、夹竹桃、桂花、月季、四季桔等。草本科有菊花、葵花、百合、美人蕉、黄花菜、观音莲、牵牛花、金银花等,上述植物除家庭种植外,大都零星野生。

第二节 动物 兽类:狼、野兔、黄牛、水牛、猪、肉兔、猫、狗、黄鼠狼、野猪、穿山甲、蝙蝠等。

禽类:鸡、鸭、鸽、鹅、鹰、鹁鸪、八哥、乌鸦、喜鹊、燕、麻雀、啄木鸟、布谷、竹鸡、锦鸡、猫头鹰等。如今不少飞禽走兽已绝迹。

鱼虾类:鲤鱼、鲗鱼、草鱼、鲢鱼、鳙鱼、泥鳅、鲶鱼、黄鳝、鳜鱼、泥锹、虾。

介壳类:田螺、螃蟹、甲鱼、龟、蚌。

虫类:蚕、蜜蜂、蜘蛛 蛇虫类:蛇、晰蜴、青蛙、蟾蜍、田鸡、壁虎、蚯蚓、蝴蝶、蜻蜓、蝉、蟋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