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原名沙河村。因地处广昌、宁都交界隘口,且盛产苦竹,故名苦竹隘,后省写为古竹。位于县境西北部,处广昌、宁都、南丰3县交界的边缘地区。东连甘竹、沿江2乡,南靠新安、头陂、柯树3乡,西界宁都县.北毗南丰县,总面积141平方公里。镇机关所在地古竹距县城20公里。建国前夕,分属广昌县甘竹、安湖2乡和南丰县洽村区苦竹乡。新中国成立初,分属本县城关区潘田乡、头陂区大陵乡和南丰县第七区苦竹乡。1954年苦竹乡归属广昌县,改称苦竹镇。1956年分属苦竹镇(含潘田)和柯树、下湖二乡。1958年成立国营翠雷山垦殖场。1961年分属垦殖场和尧山公社。1966年场、社合并。1969年分出苦竹公社。1970年场、社又合并仍称苦竹垦殖场。1972年复称翠雷山垦殖场。1984年8月设置苦竹镇,与垦殖场系政企合一单位,同年9月政企分开。现辖苦竹圩镇和苦竹、洽港、尧山、际头、大陵5行政村,37村民小组,43自然村,7工厂,3林场,1929户,725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22人,农业人口4030人。除汉族外有畲族17人,壮族4人,苗族、瑶族各1人。

境内层峦叠嶂,九条山坑汇一谷。山地占总面积96%,主干河古竹港发源于翠雷山,南流至甘竹镇长生桥村注入吁江,境内流程约22公里。建有提水工程3处,水塘30口,机械排灌2站,电力排灌2站,有效灌溉面积3600市亩,旱涝保收面积2700亩。

全乡有耕地面积5038市亩,1990年农业总产值582万元。林业是该镇一大优势,为广昌县的主要林区。有林地181014市亩,木材蓄积量51496立方米,茅竹蓄积量28615根,均居全县之首。具有“三大三多”之称即森林面积大,成熟林比重大,经济潜力大;森林资源多,后备幼林多,宜林荒山多。境内牛栏场的厚朴为稀有珍贵树种。

1947年(民国36年)建采矿场(钨砂),为苦竹镇工业之始,开采高潮的1948年,矿工多达万人,日采量0.16吨。新中国建立后,划归中央冶金部直接领导,由于产量日趋减少,于1958年下放至县,列为县办地方工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苦竹镇大力发展乡村工业,现有水力发电站6座,年发电量159万度;有镇(场)办工厂14个,职工1215人,总产值达856万元。主要产品有胶合板、卷筒纸、缝纫机台板胶胚、板方材、毛竹、漆筷、松焦油、轻油、松香、松节油、拼花地板、家具、刷子把、包庄箱、活性炭、莲心健身茶等,销往国内22个省(市)自治区,112县(市)。其中纸袋纸在1988年12月被评为农业部优质产品。莲心健身茶获江西省经委颁发的1989年江西省新产品证书。其他如胶合板的销售量亦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居优势。但工业门类多数是以木材为原料,将面临木材资源匮乏的困难。

交通事业发展较快。过去,民间流传着“往上看,一缕天,往下观,白河滩,不是背来就是担,累得腰痛腿又酸”的歌谣。现在境内有苦(竹)——柯(树)、苦(竹)——洽(港)、苦(竹)——广(昌)三条公路干线沟通镇内外。县城到苦竹日发车5次,日均运量300人次。年客运量26.7万人次,年货运量226.27万吨。

由于钨矿的开发和国营垦殖场的建立,而使镇的非农业人口激增,从1972年的2622人猛增至1990年的3222人,增长22.9%,其中90%来自省内邻县以及湘、鄂、浙、粤、豫等17个地区。

广昌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诞生于此。苦竹圩老街的包洛口店和包家祠,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旧居和总前委会第二次会议旧址。

镇内大陵村有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始建的“东西石壁相蟠踞、状如龙凤腾翔”的古刹——龙凤岩,为本省著名游览胜地,系县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镇内现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4所,在校学生1062人。至1990年末,全镇累计建房面积22.79万平方米,其中住房15.37万平方米,人均住房21.19平方米。

附:自然村村名全镇在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属天授乡文上里。有6个村。1949年(民国38年)有自然村16个。1990年末,有大夫第、杨渡、村罗煅、山下、小罗岭、王家边、岭下、下山庄、中堡、刘家坳、文上、严坑、南源、洽港、下陈、下田溪、龙塘、钻罗岭、牛栏场、外罗岭、里罗岭、潘田、尧山、莲花、杨家排、何家源、下油坑、上油坑、上堡、北排、严家、王塔、下堡、黎坑、干排、增田岭、大陵、王麻埠、荆林、村头、双坑、章家、庙下等自然村4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