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旴江镇是县属首镇,以其地处吁江岸边而得名。建县以来,历代设治于此。今为中共广昌县委、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镇区位于县境中部,东邻长桥、尖峰二乡,南东紧靠赤水镇、新安乡,西界翠雷山垦殖场,北接甘竹镇。全镇被旴江中分为东西两境,靠顺化、河东大桥相连,总面积153平方公里。辖揭家堡、胜利路、建设路三居民委员会,北门、下兰、桥头、赤岸、清水、青桐、顺化、大塘、小港、白田、文会、青寿12行政村,129村民小组,158自然村,9752户,34877人,其中城镇居民16531人,农民18346人。除极少数蒙、壮、回、满族外,余均为汉族。

据《濠塘揭氏九修族谱》载,吁江镇古称揭坊圩,系揭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由潮州揭阳迁此所建。南宋称揭坊耆,元、明、清三朝称揭坊圩,苏区时期称城市区。1947年(民国36年)市内称城厢镇,1948年改称平西镇,直至建国前夕。市外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分属平西镇和甘竹、安湖、麟角三乡。1949年9月28日解放后,市区初称胜利街,后为城关乡,1951年改称城关镇。郊外则初分属焦坑、芰田、留华、长嵊、顺化、大塘、小港、巴口、文会、青寿十乡;1956年,分属城关镇和长嵊、大塘、新安三乡;1958年分属大塘、甘竹、新安三公社;1961年分属大塘、芰田、新安三公社;1968年大塘、芰田、新安合并成立城郊公社。1969年恢复城关镇,辖2个居民委员会和北门大队。郊外仍称城郊公社。1983年9月,市区易名为吁江镇,郊外后易名为沿江乡。1986年沿江乡并入,统称吁江镇。

城址历经三度变迁。古城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建于龙岗山下(今县农科所田段上),面积仅0.85平方公里。清咸丰四年(1854年),洪水陡发,古城几成废墟。其后,人们在古城东门外重新构屋定居,渐成市区。至民国39年止,辖区发展至东达吴家岭,西界松梓山,南至摇篮井,北至药王庙,面积为1.5平方公里。建国后,在旧城的基础上,展宽城界,续建新街和开辟工业、教育两区。经过35年的建设,现已形成以建设路为党政机关区,羊面岭为工业区,顺化渡为教育和林政区,团结路和解放路南端为政法机关,胜利街、横街、吁江路和解放中路为商业区,松梓山为文化区,金钟岗、新亭为住宅区,聚落呈品字状的市区规模。现行总面积4.2平方公里(不包括吁江河水面),为建国前旧县城的4倍。

城墙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兴建,次年3月告成,“周七百六十一丈四尺,高一丈八尺,厚一丈,基广一丈五尺,铺三十五,门四,上覆以柚,东名迎恩,西称承流,南名宣化,北曰拱北。”其后历代均有修葺。至崇祯六年,又大加鼎建,增高内外城垣,“周围九百七十八丈共五里零三十步,高二丈五尺,厚一丈六尺,四门建大卷壅,内外城门各两座,城柚八座,箭楼九座,窝铺二十四所,垛头一千七百三十六个。”楼楼相望,垛垛相接,城墙雄巍壮观。城内外历代增建有许多建筑;城内有县署文庙、吁源书院、文昌官、冢宰祠、乡贤祠;东关有关帝庙、先农坛、城隍庙;南隅有山川坛;北隅有邑历坛;西关有元帝庙。城外有永兴寺、大觉寺等明清古典建筑。清咸丰四年五月,“蛟水”陡发,城内古建筑及90余丈城垣毁于一旦。

全境地势北倾,东南山峰重叠,西北多丘陵、平原。山地占40%,丘陵占22%,平原占38%,平均海拔233米。主河吁江自南向北而去,境内流长19公里。有县办中型水库两座及青(桐)甘(竹)渠道1条,受益面积7200亩;另有社办水库小(一)型1座、小(二)型6座,水塘坝442处,提水工程37处,机械排灌站21处,电力排灌站21座,水轮泵3站,堤防工程24条,有效灌溉面积18600市亩,旱涝保收面积15040市亩。

全境耕地面积23228市亩,其中机耕面积2200市亩,盛产稻米,兼产白莲、花生、薯、豆等。中药材固芷为本乡特产,年产102担,远销省内外各地。近年,香菇生产发展较快。1990年农业总产值950万元。

工业建国前几为空白,1939年(民国28年)仅有手工业21家。建国后,工业发展迅速,1990年,镇区工业有化工厂、机耕船厂、纺织器材厂、建材厂、制革厂、印刷厂、酒厂、汽车大修厂、麻纺厂等9家县属工厂和镇办纺织印染厂、玻璃厂、童鞋厂、罐头厂、农机厂、香菇厂、片石厂、砖瓦厂等26家以及个体工业户共计39家,工人1361人,总产值1500.41万元,利润118.85万元。其中机耕厂生产的机耕船、榨油机两项拳头产品,畅销全国各地,甚受用户欢迎。旴江农机厂的MX-400型木屑机为国内首创,获1988年度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交易会银奖和中国食用菌技术开发集团颁发的优胜证书。境内有电站4座,装机总容量2850千瓦,年发电量950万度。

城市道路建设新中国成立前,街道里巷弯曲狭窄;除大街、横街两条街道于1944年(民国33年)进行扩宽,铺上砂石,路面较为平坦外,其他道路均为泥沙结构。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兴建解放路、建设路、吁江路、团结路等6条新街,加上原有的2街、18巷,现已纵横布有8街、29巷。1971年起,地、县两级投资,街道路面得以建设。解放路、建设路、吁江路、团结二路等均铺以水泥地面,总长4500米,其中最长和最宽的道路为解放路,全长2550米,宽24米。1984年冬,在解放路北段,建设路西段,吁江路中、尾段,团结路西段筹建柏油路面。镇上主要巷道全部铺设水泥路石,路面宽广平坦。解放路、吁江路、建设路还安装低压水银路灯,彻夜照明。

解放路中段,新建有街心花园,占地5304.2平方米。园内树群、花丛、草圃相间、甬道铺以菱形砖块,游人漫步其间,顿觉心旷神怡。

交通该镇为全县水陆交通之枢纽。吁江穿城而过,春汛时期,竹筏可通抚州。陆路交通线有广(昌)——建(宁)、广(昌)——苦(竹)、城(南)——于(都)、广(昌)——瑞(金)、广(昌)——石(城)诸线。外通南昌、抚州、鹰潭、赣州、石城以及福建省建宁、宁化等县,内连全县所有乡镇。日发车23班次,日均客运量700多人次。各行政村都有公路可通。

文教卫生旴江镇是全县文教卫生中心。清末,仅有一座吁源书院,学生很少。民国期间,镇上设有小学2所,初级中学1所(附设1个简易师范班),在校学生仅500人。现镇区有完全中学2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4所,村小14所,幼儿园1所。在校中小学生6916人,中小学教师545人。

新中国建立前夕,县城仅有设备简陋的公立卫生院1所和4家私人开设的中西医诊所。现有县属人民医院、中医院、皮肤专科防治所、药检所、妇幼保健站、卫生防疫站各1所,镇办卫生院2所,私办伤科医疗门诊部1个,农村医疗站12个,共有医护人员228人。其中县人民医院是县级综合医院,有8个科室,能施行骨科、腹外科及脏器等各种手术。几年来,该镇在治理“脏、乱、差”活动中,卫生面貌焕然一新,1987年至1990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二等文明卫生县城”。文化设施有县广播站、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工人俱乐部、影剧院、电视差转台。

商业新中国成立前夕,旴江镇区店房多属“前店后屋”。仅有商铺49家,市容萧条,生意冷落。逢墟日中为市,入夜则全城寂静。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商业日益繁荣,特别是1979年城乡经济改革以来,商业网点迅速发展,形成全民、集体、个体商业经济并存的局面。全镇有以百货公司、副食品公司、五交化公司等为主的全民公司、商店29家;以土产公司、生产资料公司、劳动服务公司、供销中心商场为主的集体商店41家;还有个体商摊113家,经营各类生产、生活用品,门类齐全,货源充裕。每逢墟日,人流熙熙壤壤,顾客应接不暇。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额4055万元,占全县商品零售总额的二分之一;集贸成交额943万元。特别是白莲、香菇上市时期,还引来沿海地区和湘、鄂、皖等省客商云集于此,年吸收邻地白莲近50万公斤,香菇10万公斤。“莲不过广昌不香,菇不过广昌不俏”,旴江镇已成为赣闽省际边界贸易中独特的白莲、香菇集散市场。

城市建筑新中国成立前,县城房屋多以平房为主。最高房仅为县立中学的两层教学楼。建国后,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的建设日益发展。50年代起,首建县政府办公楼、人民银行大楼和工人俱乐部。60年代初,先后建造县委三层办公大楼、广昌中学教学大楼、百货公司仓库和20多家工厂的生产用房,并由房管部门投资兴建居民住房。70年代起,陆续新建汽车站、饭店、医院、邮电楼、剧院、电影院、文化馆,并开始建造两层居民住宅楼,其中于1974年建成的广昌饭店大楼,为县城第一座5层楼房和设备最佳住宅。1978年县机耕船厂建成的一座总装车间,则是当时邻近几县第一流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筑面积更是逐年增加,街道两侧高楼对峙,有运输站、营业所、饭店、文化中心、百货公司、五金交电公司、副食品公司、进修学校、银行、供销贸易中心、邮电局等风貌各异的高楼多幢。各幢大楼前后及解放路两侧建有绿化带。县房管部门及各机关单位还投资建造大批居民、职工住宅楼。现在,东抵河东桥头和南丰岭,西至新亭,南至自来水厂,北至大塘尾和羊面岭加油站,公私建房鳞次栉比,至1990年止,全镇公私建房建筑面积已达89.98万平方米,其中:住房建筑面积55.67万平方米,人均住房15.96平方米。

名人.吁江镇,山川毓秀,人杰地灵。七百年来,名哲辈出,被列入《中国人名大辞典》的名人,有宋代广东提刑何坦;元代文学家揭佑民;明代吏部尚书何文渊,刑部尚书文学家何乔新,画家何乔福,文学家何涛、何源、刘文卿、曾梧;清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军事著作家揭暄。此外明代还有兵部左侍郎揭稽,著述家揭其大。当代曾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钟民;红军长征老干部、原任北京医疗器械厂党委书记宗林贵,现任江西省赣州地委书记黄名鑫及已故兰州医学院顾问谢诚忠,均是旴江镇人。

文物胜景区东郊的明建大觉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广昌古城墙,今尚存明建宣化门一座及长约两百米城墙一段。清水村沙子岭的邱家祠为毛泽东1931年(民国20年)旧居,是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北门村的乌石岗,四周绝壁,直立如削,势若云屯,春时云气回旋,古称“乌石春云”,为广昌十景之一。1931年5月27日红军攻克广昌城时,曾于此设指挥所。观峰岩,为明代吏部尚书何文渊、兵部左侍郎揭稽读书处。北门村的滴水岩,洞口隘逼,石愈奇峭,确为僻地绝景。河东下堡村有明万历九年(1581年)重修的慈生禅寺尚存,山门结构较为完整,雕刻具有明代艺术风格。

附:自然村村名全镇于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分属天授乡的一图里、二图里、西隅里、北隅里、揭坊里、土屯里和南丰乡的文会里。共有自然村123个。1949年(民国38年)有自然村130个。

1990年末,有松仔山、建设路、腊树下、胜利街、太平岗、北门、人行桥、羊面岭工业区、桥南、孙家巷、揭家堡、吴家岭、顺化渡、莱山上、上熟源、焦坑、横塘腾、下兰、沙港上、溪头坑、杨家排、塘坑、朱家陂、徐陂、麻坪、李坊塘、桥头、腰港湾、田心、芰田下堡、芰田上堡、大屋场、石杨家、张王庙、桥头。卷龙桥、郭家坑、古池坑、邱家港下、下排、杨家坑、坪上、沙家、赤岸、石塘、游家、际上、南头、禾尚庄、围山、欧家、岗上、牛鼻洲、刘坊塘、付家、瑶坑、新人坪、坑口、杨坊、廖家坳、青桐、官家、港子背、南机坳、黄竹迳、小茗坑、清水塘、河里上、沙子岭、彭家桥、高洲、西坑、杉树下、吴家坑、油菜园、长嵊、陂下、羊面岭、赤港陂、揭家排、大塘尾、饶家嘴、中坊、雾军潭、藕塘、赵皮洲、严坊塘、黄府门、黄家排、东排、茶山、大塘、龙排、招福、邱家坑、桔树湾、河东下堡、河东上堡、云庄、招源、彭上、坪头、长桥尾、小港、小勋、下湾、岗上、店埠、茗坑、竹家陂、上沙子岭、庙前排、捞港、柞树湾、屋塘、周家、东坑寨、狗脑盖、宋家、陈家、毛家、石壁、峙垅、高车、余家、游家、道士坪、吴家排、下堡、何家、巴口桥、巴口桥上堡、文会、李仔坑、曹坑、大嵊、饶家煅、下洲、五分江、下良坑、下马山、上坪头、马嘴上、跳石、计里石、下石田、泥?云、上石田、吴源排、大禾坑、青寿、增坊、白家车、石皮塘、杨家山、添子嵊、斗坑、木湾158个自然村。

(此为清同治六年吁江镇街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