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十四、中华石龙子中华石龙子又名山龙子、四脚蛇,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名录。抚州市各地均有石龙子分布。近年来,宜黄龙盟蜥蜴生态养殖基地开展中华石龙子的人工养殖,2013年养殖规模达到36万只。

(一)形态特征中华石龙子属石龙子科石龙子属,成年雄性身体全长20~30厘米,雌性身体全长18~22厘米,周身有覆瓦状排列的角质细鳞,鳞片质薄、光滑,体背面黏土色,有3条纵向的淡灰色线,腹部两侧有黄色宽纵纹,腹面白色。尾细长,尾部有20余条深浅相间的环纹,腹下长有4只脚,故称四脚蛇。前脚有5指,后脚有5趾,指趾端均有锐爪,便于攀爬行走。其四肢发达,善于在地面奔跑。 (二)生物特性中华石龙子是昼行性地栖型蜥蜴,生活在海拔1 000米以下的丘陵山区和平原耕作区。多栖息活动在树林下、道路旁的落叶杂草丛中及乱石堆中,适温22~38℃,在33~38℃为活动觅食高峰期,以各种昆虫为食,也吃小蛙、蝌蚪、仔蜥等脊椎动物,偶尔也会摄取植物茎叶。中华石龙子性情温和,胆小怕人,听见响动喜欢奔跑躲藏。对人畜不具有主动攻击性。牙齿扁平,无毒牙毒腺,对人工环境的适应性强,容易被驯化和养殖。但对温湿度有一定的要求,如人工饲养,需注意早晚各喷水加湿1次。对于一般蟋蟀、面包虫、大麦虫等食饵接受度也很高。一般宜采用蟋蟀开食。有尾部自断逃生的本领,人工饲养时不建议混养,并要注意在抓取时避免抓取尾部。雄性个体尾巴根部较粗大,耳后的红斑面积较大较密,个别地区活动的品种幼体尾部会呈现出和蓝尾石龙子一样的亮蓝色,成体后颜色消退。卵生,每年5~7月繁殖,每次产卵5~7枚。卵白色,椭圆球形,多产于石下或草根、树根下的土洞中,自然孵化。室内人工孵化期约为53天,雌性每窝可产下15~20颗蛋。

(三)主要价值 1.营养价值中华石龙子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及多种营养物质,可以作为汤料和菜肴食用,其肉汤味道鲜美。我国广东、广西、安徽、福建、湖南、湖北、浙江、上海等地有烹调、烧烤食用中华石龙子的习惯,因而中华石龙子食用市场将会日益增大。

2.药用价值中华石龙子成体除去内脏干燥后可加工成中药材,有清热解毒、破结散瘀、行水利便、活血通络、滋阴壮阳等功能,可治疗石淋、便血、恶疮、乳腺癌及各种皮肤病,还可以泡制药酒,有活血和强身健体等功效。

3.宠养观赏价值中华石龙子个体不大,性格温和,爬行快速可爱,且无毒牙、无毒腺,饲养安全可靠,可作家庭宠物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