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环颈雉简称雉鸡,俗称野鸡、山鸡,在我国分布广,数量多,已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抚州市各县(区)均有野生环颈雉分布,20世纪80年代开始驯养环颈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特色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目前抚州市野鸡养殖企业共有14家,养殖规模9 720羽,主要分布在宜黄、乐安、临川、崇仁、资溪、黎川、东乡等县。

(一)形态特征野鸡属雉科雉属。雄雉体大,雌雄异色。雄雉体重1264~1650克,体长730~868毫米,尾羽435~528毫米;雌雉体重880~990克,体长590~612毫米,尾羽225~286毫米。

雄雉羽色华丽,有金属光泽。头顶铜绿色,眉纹白色,眼周裸出皮肤绯红色,颈黑色具紫、绿光泽;颈下有白色颈环,与金属绿色的颈部形成显著的对比。上背羽毛基部紫褐色,具白色羽干纹,端部羽干纹黑色,两侧为金黄色;背和肩栗红色;下背和腰两侧蓝灰色,中部灰绿色,且具黄黑相间排列的波浪形横斑;尾上覆羽黄绿色,部分末梢间有土红色。胸部呈带紫的铜红色,也具金属光泽,羽端具有倒置的锚状黑斑或羽干纹;两肋淡黄色,近腹部栗红色,羽端具一大形黑斑;腹黑色,尾下腹羽棕栗色。尾羽长而有横斑,中央尾羽黄灰色,除最外侧两对外,均具一系列交错排列的黑色横斑;黑色横斑两端又连接栗色横斑。

雌雉较雄雉体小,雌雉的羽色暗淡,大都为褐和棕黄色,而杂以黑斑;尾羽较短,羽色不如雄雉艳丽;头顶和后颈棕白色,具黑色横斑。肩和背栗色,杂有显著的粗黑纹和宽的淡红白色羽缘;下背、腰和尾上覆羽颜色逐渐变淡,呈棕红色和淡棕色,且具黑色中央纹和窄的灰白色羽缘;尾较雄雉短,呈灰棕褐色。颏、喉棕白色,下体余部沙黄色,胸和两肋具黑色沾棕的斑纹。

(二)生物特性野鸡栖息于低山丘陵、农田、地边、沼泽草地以及林缘灌丛和公路两边的灌丛与草地中。野鸡脚强健,善于奔跑,特别是在灌丛中奔走极快,也善于藏匿。见人后一般在地上疾速奔跑,很快进入附近丛林或灌丛,有时奔跑一阵还停下来看看再走,在迫不得已时才起飞,边飞边发出“咯咯咯”的叫声和两翅“扑扑扑”的鼓动声。飞行速度较快,也很有力,但一般飞行不持久,飞行距离不远,常呈抛物线式的飞行,落地前滑翔,落地后急速在灌丛和草丛中奔跑窜行或藏匿,轻易不再起飞,有时人走至眼前才又突然飞起。秋季常集成几只至十几只的小群进到农田、林缘和村庄附近活动和觅食。

野鸡属杂食性动物。春季主要啄食刚发芽的嫩草茎和草叶,也常到耕地扒食种下的谷籽与禾苗;夏季以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以及部分植物的嫩芽、浆果和草籽为食;秋季主要以各种植物的果实、种子、叶、芽和部分昆虫为食;冬季主要以各种植物的嫩芽、嫩枝、草茎、果实、种子和谷物为食。

野鸡繁殖期3~7月,南方较北方早些。繁殖期间雄鸟常发出“咯-咯咯咯”的鸣叫,特别是清晨最为频繁。叫声清脆响亮,500米外都可听见。每次鸣叫后,多要扇动几下翅膀。发情期间雄雉各占据一定领域,并不时在自己领域内鸣叫。如有别的雄雉侵入,则发生激烈的殴斗,直到赶走为止。为一雄多雌制,发情时雄雉环在雌雉旁,边走边叫,有时猛跑几步,当接近雌鸟头侧时,则将靠近雌雉一侧的翅下垂,另一侧向上伸,尾羽竖直,头部冠羽竖起,为典型的侧面型炫耀。 野鸡营巢于草丛或灌丛中地上,也在隐蔽的树根旁营巢。巢呈碗状或盘状,较为简陋,多在地面刨弄一浅坑,内再垫以枯草、树叶和羽毛即成。巢的大小约为23厘米×21厘米,深6~10厘米。1年繁殖1~2窝。每窝产卵6~14枚。卵呈橄榄黄色、土黄色、黄褐色、青灰色、灰白色等,较家鸡蛋小。孵化由雌鸡承担,孵化期23~24天。

(三)主要价值人工养殖的野鸡都是用谷子、青菜等农作物及黑麦草、皇竹草等青料喂养的,毛色光鲜,肉质鲜嫩可口,鸡汤鲜美,营养价值高。

1.营养价值野鸡肉的钙、磷、铁含量较高,并且富含蛋白质、氨基酸,是贫血患者、体质虚弱者很好的食疗补品。野鸡肉质细嫩鲜美,野味浓,其蛋白质含量高达30%,是普通鸡肉、猪肉的2倍,脂肪含量仅为0. 9%,是猪肉的1/39、牛肉的1/8、鸡肉的1/10,基本不含胆固醇,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野味食品。

2.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载:野鸡补气血,食之令人聪慧,勇健肥润,止泻痢,除久病及五脏喘息等。经广州中山医科大学测定,它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21种之多,其中有多种是人体自身无法合成的,并富含锗、硒、锌、铁、钙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对儿童营养不良、妇女贫血、产后体虚、子宫下垂、胃痛、神经衰弱、冠心病、肺心病等,都有很好的疗效。野鸡中锶和钼的含量比普通鸡高10%,还有防治癌症的作用。

3.观赏价值节日送山鸡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传统,有表达吉祥如意和美好前程之意。用野鸡的皮毛做成的标本,光彩鲜艳、栩栩如生、高贵典雅。野鸡的羽毛别具特色,还可以制成羽毛扇、羽毛画、玩具等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