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安石

起了巨大反响。到了熙宁年间,“荆公新学”就在思想界取得了统治地位,前后总计“荆公新学独行于世者六十年。” 在这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荆公新学”达到了“ 人人靡然自从”、“化革了人心”的程度 ,“自王氏之学兴,士大夫非道德性命不谈。”对北宋后期政治、经济、教育、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政治改革中,指导了中国封建社会时代景大的一次改革运动,北宋以后历代王朝的改革,也都渗透了“荆公新学”的革新精神。

第二节唯物主义的哲学家王安石是临川文化史上最有影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由他所领导推行的熙宁变法及其理论基础——哲学思想是北宋时代的产物。他概括了北宋蓬勃发展的自然科学的成就,继承了李觏的唯物主义路线,建立了以“气”一元论为基础,以“天人不相干”思想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建立了万物皆变和运动变化的根据在于事物内部有“耦”、有“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在认识论上表现出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在此理论基础上,他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积极倡导和推广新法,轰轰烈烈地干了一番改革事业。

一、唯物主义道气一元论在道学家们援释、道以入儒的北宋时期,儒家经典中的太极阴阳之理和五行生克之说,几乎成了哲学家普遍征引的思怨资料。在太极是理还是气,是精神性的本体还是物质性的实体问题上,李觏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根据刘禹锡“所谓无形,盖无常形”①的思想,把太极规定为“既无客体可见”的“无”,又是“其气已兆”的“有”②以此标志原始统一体的物质性;并根据柳宗元“愿昧革化,惟元气存”③的气化论思想,指出只有太极统一体中的“阴阳二气之会”,才能产生有“象”有“形”的五行万物④;力图把阴阳说和五行说结合起来,在宇宙生成论问题上发展唯物主义。但李觏把太极的“无形”解释为“无”⑤,虽然显示出其抽象思维的理论水平,但也有滑向唯心主义的可能。王安石继承李觏的唯物主义路线,继续对太极产生五行万物的问题进行艰苦的哲学论证。

第一,元气——道之本体的新规定 “道”(即“理”)为“气”本,还是“气”为 “道”本,这是北宋及以后唯心主义理学和唯物主义斗争的焦点。唯心主义坚持前者,如朱熹认为“理”(即“道”)为“气”本,气依据理而存在。⑥,而他们所谓的“理”(或“道”)则是一种精神的产物,一种抽掉了物质内容的观念。因此,归根到底,他们是把精神性的东西看作第一性的,把物质看成是派生的。王安石与此相反,在他看来,“气”是天地万物的基础,他在其重要著作《洪范传》《周官新义》和其他诗文中,多次肯定“气”是万物的本源。他说:“万物一气也”⑦“混成之道,先天地生,其体(即“正气”)则卓然独立。⑧“道者,天也,万物之所自生”①, “生物者气也”②这就是说,“道”(有时称“太极”或“天”),是产生世界万物的根源;而造化万物的人又称之为“气”,这种气是不依赖其他东西而存在的独立实体,即物质性的。这一观点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原则,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正因如此,程颢说王安石“说道时已与道离”,“只说道时,便不是道”。③这从反面告诉我们,王安石说的“道”,不是后来理学家所谓的先于气而独立派生万物的道。

第二,宇宙生成的新论证王安石从“元气”道之本体的命题,自然推出“元气”是构成宇宙的始基的结论。他认为,宇宙是由元气,阴阳,五行依次演化而来的。“以冲和之气鼓动子天地之间,而生养万物。”④他说到:“冲气为元气之所生。”⑤意即宇宙万物由道产生,道即元气。有诗为证:“浑沌死,乾坤至,造作万物丑妍巨细各有理。……造始乃与元气并。” ⑥,这就是说浑沌的物质性的元气是宇宙万物的始基,元气造作万物时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宇宙万物都是“元气”有规律的演化结果。

元气是怎样演化万物呢?王安石对此亦有新论。他认为,元气首先一分为二,产生“阴阳”,阴阳“交感”即相互作用产生“冲气”,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产生五行。“五行,天所以命万物者也。”⑦万物之所以有丑妍巨细的差别,是由五行规定的。他又说“盖天地之用五行也,水“施”之,火“化”之,木“生”之,金“成”之,土“和”之。“施”“生”以柔,“化”“成”以刚,故木挠和水弱,金坚而火悍。悍坚而济以和,万物之所以成也。”①即五种元素按各自不同的性质和作用构成刚柔相济的宇宙万物。

总之,王安石所描述“元气一阴阳一冲气一五行一万物”的宇宙生成理论是相当完整的,正如马振铎先生所说,这在哲学上和科学上都有很高的价值。

从哲学上说,王安石的“道立于两,成于三,变于五,而天地之数具”②的理论,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和《易大传》的思想。所不同的,王安石这里指的是气的演化过程,他所谓的“道”是以“元气”为本体的道,也就是“元气”演化的道路和程序,他所谓的“两”即“阴阳”、“三”即“冲气”、“五”即“五行”,而“元气”,“阻阳”“冲气”“五行”都是气的不同形态。因此,一王安石所描绘的宇宙生成发展过程,尽管猜测成分居多, 却是没有任何神秘力量参予的物质发展过程,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理论。

王安石的宇宙生成论在科学史上也应占有一席之地。欧洲的宇宙论,包括古代原子论者的宇宙生成论和近代康德——拉普拉斯的星天假说,都把混沌状态的物质微粒作为宇宙发展的起点。这些物质微粒在机械力的作用下,相互结合,从而形成各种天体和宇宙万物。王安石的宇宙生成论具有与此不同的特点。首先,他假定的宇宙的起点,不是在空间上相互间断的物质微粒,而是一种绵延连续的物质——“元气”。在王安石关于“元气”的概念中,物质和空间是统一的,空间不再是容纳物质的框架,其次,王安石所描绘的宇宙发展过程,不是纯机械力作用过程,也不是占较小空间的物质微粒组合成占较大空间的物体过程,而是一种形态物质向另一种形态物质转化的过程。王安石的宇宙生成论尽管是才的猜测,但是它包含着合理的成分。

二、“新故相除”的朴素辩证法王安石的自然观既是唯物主义的,也是辩证的。他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灭。他说:“五行也者,成变化而行鬼神,往来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①“尚变者,天道也。”②他在一首诗中写到:“山川在理有崩竭,丘壑自古相虚盈。谁能保此千世后,天柱不折泉常倾。”③这里包含着这样的思想:万物皆变,像山川丘壑亦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方为在理,尤为可贵是王安石认为运动变化是“新故相除”即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的新陈代射。他说:“有阴阳,新故相除者,天也。有处有辨,新故相除者,人也。”④意即新陈代谢是自然界的规律。人也应效法自然,自觉地去推陈布新。

为什么宇宙万物会运动变化呢?王安石认为,由五行所构成的万物“皆各有耦”,“耦之中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⑤他说:“道立于两,成于三,而变于五”⑥这就是说,事物发展的规律建立在矛盾对立的基础上,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动力。矛盾对立的结果形成新事物,从而引起天地间五行之物的无穷变化。

王安石还认识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他说:“盖有无者,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也。故非有则无以见无,而非无则无以出有”⑦。意即没有“东”就没有“西”,没有“无”也就没有“有”,“有”“无”是相对立而存在的。他还说:禽(即“无”——引者),从大,辑,从亡,盖大,者,“有”之极也,‘有’极则复此于“无”者矣。”①“有无之变,更出迭入”。②这是说,最大的“有”则复归于“无”,“有”,“无”是相互转化的。此外王安石认为:“始”和“终”、“损”和“益”也是既对立又互相转化的。

王安石还力图用“天道尚变”和“新故相除”的辩证法来观摩社会历史,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他说:“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设施之方皆殊。”③意即施政方法和措施应随时代形势的变化而各不相同的。以这种哲学思想为基础,王安石曾大胆地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政治主张,大胆进行“熙宁变法”,充分显示了其政治改革的战斗精神。

应该承认,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家矛盾身份决定了王安石的辩证法也是不彻底的。他认为理想的境界“入神”就“无对”了。又认为“静是动之主”,把事物变化最后归之于“静”。他企图“改革”现存社会的弊端,但又根本不想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和秩序。这就决定了王安石的政治改革运动和辩证法都不可能是彻底的。

三、有明显唯物主义倾向的朴素反映论王安石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在人的认识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

王安石肯定人的认识能力,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们通过感觉和思维能够认识世界万物。他说:“夫人莫不有视、听、思,目之能视,耳之能听,心之能思,皆天也,然视而使之明,听而使之聪,思而使之正,皆人也。”①这就是说,目有视觉能力,耳有听觉能力,心有思维能力,这是人的自然属性,但是否看得清楚,听得明白,思维能否正确,就要靠人的学习和锻炼。他曾在仁宗庆历三年(1043)第二次到金溪探亲时再次问及传闻一时的金溪神童方仲永之事,得知,“泯然众人矣”,感叹之余,作《伤仲永》 一文来说明经验和学习的重要性,即使是天赋聪颖者,后天不注重学习也只能成为平庸之辈,告诫人们不要依赖天赋,而要重视学习。他在《洪范传》中讲到“貌、言、视、听、思”五事时,强调“视听思”作用,说:“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②“明则善视,故作哲,聪则善听,故作谋;睿则思无所不通,故作圣。”③这里,王安石将智慧(哲)谋略(谋)看成根源于善视,善听,因而在五事的顺序上,将视、听摆在思的前面,作为思的基础。他说:“既哲矣,然后能听而成其谋,能谋矣,然后可以思至于圣。”④“五事以思为主”⑤,“思者,事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⑥这说明了,王安石已经认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阶段进入到理性认识阶段。思在人的整个认识过程的重要意义。这种思想是唯物主义的,也是辩证的。

究竟人们的认识从何而来呢?是人脑主观自生的,还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呢?王安石对此也作了唯物主义的肯定回答:“接于物而后动”⑦,即视、听、思等认识活动和喜、怒、哀、乐、好、恶、欲等情感活动都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由外界事物刺激而引起的。他说:“身有身之道,故以身观身,家有家之道,故以家观家。以至于乡、国、天、下。”⑧这就是说,对于人身、家庭、乡城、国家,乃至于整个世界的认识,只有通过对于这些客观事物及其运行规律的观摩才能得到。并且人们的认识必须“与时推移,与物运(转)”①即必须随着时势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这表明王安石在认识路线上所坚持的是一条从物到思想和感觉的唯物主义路线。

在肯定王安石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倾向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其中包含着不少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糟粕,如少数圣贤可以不听而“先聪”,不视而“先明”,“圣人内求,老人外求,内求者乐得其性,外求者乐得其欲”。②这就完全否认了认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认识被看成纯粹“内省”的活动。在这里,王安石与后来的陆象山的“心即理也”殊途同归,从而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

四、王安石在北宋哲学思想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北宋时期,儒学家们纷纷觉醒,致力于振兴儒学,改变长期以来佛道两家的声势凌驾于儒家之上的状态,使儒家的地位重新居于佛道两家之上,王安石就是为这一转变作出重大贡献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是临川文化史上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王安石在学术上不存门户之见。他援诸子百家学说中的合乎“义理”的部分以入儒,特别是援佛老两家学说中的合乎“义理”的部分以入儒,凡其可以吸取之处,一律公开而不是遮遮掩掩的加以吸取,这就使得王安石在“道德性命之理”探索研究方面取得了超出前人的成就,从而使儒家学说中的义理大为丰富和充实,把儒家的地位提高到佛道两家之上。因此,把王安石视为北宋儒家中高踞首位的哲学家是当之无愧的。

王安石的哲学思想是北宋中期政治、经济的产物,反过来又给北宋政治经济和思想以重大影响。他的思想后世称之为“荆公新学”统治中国思想界长达60余年,达到“人人靡然而从”,“化革了人心”的程度,此后整整二、三代中国知识分子是在“新学”的哺育下成长的,对后来中国学术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王安石的“新学”结束了汉儒“章句注疏之学”,开宋儒“性命之义理之学”的先河。

第三节伟大的政治改革家北宋中期宋王朝正面临着“积贫”、“积弱”的局面,神宗即位后“慨然兴大有为之志”,不顾众多大臣的反对,任命王安石为相,主持变法事宜。这场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赵宋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威武雄壮的社会变革运动。

统观这场变法的具体内容,主要是: (一)为“富国”而推行的新法。

①均输法。即责成专为皇帝、皇族和中央政府购买消费物质的发运使,必须了解和熟悉各地所需物质的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的需求信息,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尽可能在离京都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

②青苗法。即每年春耕和春夏之交青黄不接之时,政府以低息贷款给农民,以限制豪强大户乘机高利盘削,帮助农民“赴时趋事”,发展生产。

③农田水利法。即按当地户等高下出资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