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一代名相——晏殊

晏殊,字:同叔,江西抚州临川人。死后谥“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远祖徙迁不常,世次晦显。自其高祖晏墉,唐咸通中举进士,卒官江西,始著籍于高安。至曾祖晏延昌,又徙其籍于临川。父亲晏固,本抚州手力节级。晏殊就出身于这样一个下级武官的家庭。

晏殊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14岁以前为在故乡读书号称“神童”的少年期。晏殊出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母亲吴氏,请外公为外甥取名叫殊,取新生儿与众不同之意。果然,晏殊“生七岁,知学问,为文章,乡里号为神童”②。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③时年1 4岁。“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擢秘书省正字,秘阁读书。命直史馆陈彭年察其所与游处者,每称许之”④。从此,晏殊便登上了一帆风顺的仕途。

15岁至36岁为仕途得意、青云直上的青年期。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晏殊15岁,“召试中书,迁太常寺奉礼郎”⑤,以后几年间,频频升迁。大中祥符六年(1013),晏殊23岁,父亲晏固病逝,“归临川,夺服起之,从祀太清宫。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①。大中祥符八年(1015),晏殊25岁,母亲吴氏病逝 ,“求终服,不许。再迁太常寺丞。擢左正言、 直史馆,为升王府记室参军”②。真宗天禧四年(1020),晏殊30岁,以户部员外郎知制诰拜翰林学士,为太子左庶子,参与朝中机密,成为皇帝宠信的夕臣。真宗乾兴元年(1022),真宗卒,仁宗即位,晏殊建言章献明肃太后垂帘听政,加给事中,预修《真宗实录》。宋仁宗天圣二每(1024),晏殊34岁,进礼部侍郎,翌年拜枢密副使。

33岁至54岁为仕途坎坷、曲线上升的中年期。宋仁宗天圣血年(1027),晏殊37岁,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又坐事罢枢密副使,以刑部侍郎留守南京(今河南商丘)。这是晏殊第一次遭贬。在地方任上,他“大兴学校”③,办应天府书院,力国家培养人才。天圣六年,召还,为御使中丞。次年,改兵部侍郎兼秘书监、资政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复为枢密副使,未拜改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晏殊43岁太后崩,罢参知政事,以礼部尚书知亳州(今安徽亳县),这是萎殊第二次遭贬。旋徙陈州(今河南淮阳),后召还。庆历三匀 (10 43),晏殊53岁,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这是晏殊一生功业的顶峰。

54岁至65岁为贬离京城、含冤下降的老年期。庆历四年九月,为孙甫、蔡襄所论,罢相,以工部尚书知颍州。这是晏殊第三次遭贬。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晏殊58岁,自颍州(今安徽阜阳)移陈州,次年徙知许州(今河南许昌),稍复礼部,刑部尚书。皇祐二年(1050),迁户部尚书,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皇祐五年(1053),自永兴军徙知河南兼西安留守,迁兵部尚书,封临淄公。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晏殊64岁,因病返回京师。次年正月病逝,终年65岁。葬于许州阳翟县麦秀乡之北原。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

刘逸生先生说:“晏殊一生历居显宦要职,但在政治上并没有多大的建树”。又说:“晏殊的仕途是平坦的”①。其实,这种看法并不符合晏殊一生的实际情况。晏殊一生三次含冤遭贬仕途并不平坦,特别是第三次遭贬,谪至永兴军,一去十年,都处在逆境之中,甚至“以疫归于京师”②。而作为一代名相的晏殊却能坦然处之,仍然“辅道圣德,忧勤国家”③,建树了许多令人称道的政绩。其突出者有四:其一,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晏殊任枢密副使,章献刘太后为报私恩,任命张耆为枢密使,晏殊上疏反对,“言枢密与中书为两府,亦宜以中材者处之。如耆者,但富贵之可也。忤太后旨,坐以笏击,仆隶,出守南京”④。这次上疏说明晏殊具有不畏权贵的大政治家的胆略。其二,天圣五年(1027),晏殊留守南京时,“大兴学校,以教诸生。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自公始”⑤。晏殊身处遭贬逆境仍为国兴学,表现了他以国事为重的高尚品格和为国培养人才的实干精神,是一个大教育家。其三,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晏殊自陈州召回任御史中丞三司使,“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陈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悉为施行”⑥。这几项措施切中时弊,起了良好的作用,并表现了晏殊关心国家安危、体贴戌边将士的品德,同时说明晏殊是一个以文臣而兼通军事、经济的全面“大天才”⑦。其四,欧阳修《神道碑铭》称誉晏殊“为人刚简,遇人必以诚,虽处富贵如寒士,罐酒相对欢如也。得一善,称之如己出,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孙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才。当公居相府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皆进同于台阁,多一时之贤”。这说明晏殊在任期间,为国家发现、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栋梁之材,是一位在封建社会中难得的伯乐。曾得晏殊提携和培养的同乡后学,又一位临川才子、一代名相、一代文豪王安石在《晏元献挽辞三首》①中写道: 文章晋康乐,经术汉公孙。

旧秩疑丞贵,前功保傅尊。

传呼犹在耳,会哭已填门。

萧瑟城南路,鸣茄上九原。

二终贾平方妙,萧曹地已亲。

优游太平日,密勿老成人。

抗论辞多秘,赓歌迹已陈。

功名千载下,不负汉廷臣。

三感会真奇遇,飞扬独妙龄。

他年西饯日,此夜上骑星。

宿惠留藩屏,余忠在禁庭。

音容无处所,仿佛寄丹青。

这是概括晏殊一生政绩的最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