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五章 临川文化的开拓者晏殊

宋代是临川文化的第一个高潮时期。临川文化能在宋代形成第一个高潮,是与晏殊这个临川文化伟大开拓者的突出贡献分不开的。晏殊是北宋仁宗朝的一代名相,“由王官宫臣,卒登宰相,凡所以辅道圣德,忧勤国家,有旧有劳,自始至卒,五十余年”①;晏殊又是北宋前期的一代词宗,“词发展到了北宗,跨进了一个黄金时代,而最先谱写了灿烂的初页史迹者,则为晏殊与子几道和欧阳修,还有一个张先。他们号称宋初词坛‘四大开祖’.晏殊又被誉称为‘导宋词之先路者’”②。

晏殊所处的时代,适逢宋真宗、仁宗两朝,正是所谓“百年无事”的“承平时世”。自澶渊之盟后,宋、辽战争告止。至晏殊为相时,宋夏定议,取得了西北地区的安定。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这时,由皇帝亲试进士的殿试贡士制度建立了,官修巨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大藏经》等编定了,歌舞升平、游宴酬唱的情绪蔓延了。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晏殊这个号称“神童”的临川才子,由宋真宗亲试赐进士出身,而进入统治集团上层社会。晏殊一生,笃学不倦,忧勤国家,奉养清俭,大兴学校,务进贤材。晏殊为宋代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建树了“功名千载下”③的历史功绩;为临川文化第一个高潮的到来,开拓了“文章晋康乐”①的崭新局面。

第一节 “不负汉廷臣”的一代名相晏殊,字同叔,江西抚州临川人。死后谥“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远祖徙迁不常,世次晦显。自其高祖晏墉,唐咸通中举进士,卒官江西,始著籍于高安。至曾祖晏延昌,又徙其籍于临川。父亲晏固,本抚州手力节级。晏殊就出身于这样一个下级武官的家庭。

晏殊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14岁以前为在故乡读书号称“神童”的少年期。晏殊出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母亲吴氏,请外公为外甥取名叫殊,取新生儿与众不同之意。果然,晏殊“生七岁,知学问,为文章,乡里号为神童”②。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③时年1 4岁。“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擢秘书省正字,秘阁读书。命直史馆陈彭年察其所与游处者,每称许之”④。从此,晏殊便登上了一帆风顺的仕途。

15岁至36岁为仕途得意、青云直上的青年期。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晏殊15岁,“召试中书,迁太常寺奉礼郎”⑤,以后几年间,频频升迁。大中祥符六年(1013),晏殊23岁,父亲晏固病逝,“归临川,夺服起之,从祀太清宫。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①。大中祥符八年(1015),晏殊25岁,母亲吴氏病逝 ,“求终服,不许。再迁太常寺丞。擢左正言、 直史馆,为升王府记室参军”②。真宗天禧四年(1020),晏殊30岁,以户部员外郎知制诰拜翰林学士,为太子左庶子,参与朝中机密,成为皇帝宠信的夕臣。真宗乾兴元年(1022),真宗卒,仁宗即位,晏殊建言章献明肃太后垂帘听政,加给事中,预修《真宗实录》。宋仁宗天圣二每(1024),晏殊34岁,进礼部侍郎,翌年拜枢密副使。

33岁至54岁为仕途坎坷、曲线上升的中年期。宋仁宗天圣血年(1027),晏殊37岁,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又坐事罢枢密副使,以刑部侍郎留守南京(今河南商丘)。这是晏殊第一次遭贬。在地方任上,他“大兴学校”③,办应天府书院,力国家培养人才。天圣六年,召还,为御使中丞。次年,改兵部侍郎兼秘书监、资政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复为枢密副使,未拜改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晏殊43岁太后崩,罢参知政事,以礼部尚书知亳州(今安徽亳县),这是萎殊第二次遭贬。旋徙陈州(今河南淮阳),后召还。庆历三匀 (10 43),晏殊53岁,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这是晏殊一生功业的顶峰。

54岁至65岁为贬离京城、含冤下降的老年期。庆历四年九月,为孙甫、蔡襄所论,罢相,以工部尚书知颍州。这是晏殊第三次遭贬。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晏殊58岁,自颍州(今安徽阜阳)移陈州,次年徙知许州(今河南许昌),稍复礼部,刑部尚书。皇祐二年(1050),迁户部尚书,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皇祐五年(1053),自永兴军徙知河南兼西安留守,迁兵部尚书,封临淄公。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晏殊64岁,因病返回京师。次年正月病逝,终年65岁。葬于许州阳翟县麦秀乡之北原。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

刘逸生先生说:“晏殊一生历居显宦要职,但在政治上并没有多大的建树”。又说:“晏殊的仕途是平坦的”①。其实,这种看法并不符合晏殊一生的实际情况。晏殊一生三次含冤遭贬仕途并不平坦,特别是第三次遭贬,谪至永兴军,一去十年,都处在逆境之中,甚至“以疫归于京师”②。而作为一代名相的晏殊却能坦然处之,仍然“辅道圣德,忧勤国家”③,建树了许多令人称道的政绩。其突出者有四:其一,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晏殊任枢密副使,章献刘太后为报私恩,任命张耆为枢密使,晏殊上疏反对,“言枢密与中书为两府,亦宜以中材者处之。如耆者,但富贵之可也。忤太后旨,坐以笏击,仆隶,出守南京”④。这次上疏说明晏殊具有不畏权贵的大政治家的胆略。其二,天圣五年(1027),晏殊留守南京时,“大兴学校,以教诸生。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自公始”⑤。晏殊身处遭贬逆境仍为国兴学,表现了他以国事为重的高尚品格和为国培养人才的实干精神,是一个大教育家。其三,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晏殊自陈州召回任御史中丞三司使,“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陈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悉为施行”⑥。这几项措施切中时弊,起了良好的作用,并表现了晏殊关心国家安危、体贴戌边将士的品德,同时说明晏殊是一个以文臣而兼通军事、经济的全面“大天才”⑦。其四,欧阳修《神道碑铭》称誉晏殊“为人刚简,遇人必以诚,虽处富贵如寒士,罐酒相对欢如也。得一善,称之如己出,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孙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才。当公居相府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皆进同于台阁,多一时之贤”。这说明晏殊在任期间,为国家发现、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栋梁之材,是一位在封建社会中难得的伯乐。曾得晏殊提携和培养的同乡后学,又一位临川才子、一代名相、一代文豪王安石在《晏元献挽辞三首》①中写道: 文章晋康乐,经术汉公孙。

旧秩疑丞贵,前功保傅尊。

传呼犹在耳,会哭已填门。

萧瑟城南路,鸣茄上九原。

二终贾平方妙,萧曹地已亲。

优游太平日,密勿老成人。

抗论辞多秘,赓歌迹已陈。

功名千载下,不负汉廷臣。

三感会真奇遇,飞扬独妙龄。

他年西饯日,此夜上骑星。

宿惠留藩屏,余忠在禁庭。

音容无处所,仿佛寄丹青。

这是概括晏殊一生政绩的最好说明。

第二节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晏殊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他的词集名《珠玉词》,有毛晋所刻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珠玉词》刊本;又有晏端书所刻的晏氏家刻本。钞本有吴纳《唐宋名贤百家词·珠玉词》本及南京图书馆藏明钞本(即许宗彦鉴止水斋旧藏本)。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唐圭璋《全宋词·珠玉词)刊本,收词136首,最为完备。

晏殊的《珠玉词》,内容虽以写宴游嘉会、离愁别恨、歌舞祝寿的词为主,但其中也不乏广泛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且具有积极意义的佳作。

反映宴饮嘉会、富贵闲适的生活,是晏殊词的一个主要内容。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 晏元献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盘馔皆不预办,客至旋营之。苏丞相颂尝在公幕,見每有佳客必留,但人设一空案一杯。既命酒,果实蔬菜渐至。亦必以歌乐相佐,谈笑杂志。数行之后,案上已灿然矣!稍阑即罢,遣声伎曰:“汝曹呈艺已毕,吾亦欲呈艺。”乃具笔札相与赋诗,率以为常。因此,宴游歌舞,流连诗酒几乎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内容,《珠玉词》这一部分词就是晏殊这种富贵闲适生活的反映。如他的《浣溪沙》词: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这首词表现词人在“酒醒人散”之后的一种惆怅心情。词的前五句写景,把环境写得博大高华,充满富贵气氛,末句以情语作结,兴起感情的波澜。这里所表达的愁情,既不是伤春女子的幽愁,又不是游子思乡的离愁,更不是志士感时的深愁,而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又如他的名作《浣溪沙》词: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喝一杯美酒,作一阕新词,酒罢歌余,独自到小园香径中徘徊。这是晏殊流连诗酒生活的典型写照。然而当他看到春残花谢、日斜燕归时,便引起了时光不再的感叹,里面蕴藏着年华易逝的轻愁。这首词反映了晏殊那种身份地位的人的基本情调,也代表了晏殊词的基本风格。

描写男女相思、离愁别恨的作品,是晏殊词的又一个主要内容。据张舜民《画墁录》记载: 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稣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在这里,晏殊不是说自己没有写男女相思的作品,而是说他没有像柳永那样用俗语来写男女欢爱的作品,也没有像柳永那样热烈而放荡的情怀。晏殊所写的男女相思的词,常是以温婉闲雅之语出之。如他的《清平乐》词: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帐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这是一首怀念已去恋人之作。结句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之意,曾映照过如花人面的绿波依然在眼,而人面不知何处去,只有相思之情跟随流水,悠悠东去。词中所抒写的离愁别恨,婉曲细腻,用语雅致,体现了作者“闲雅而有情致”的艺术风格,故历来为人传诵。又如他的《踏莎行》词: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这首词写饯别。上片写送别的场面,分别从居者、行者两方面写离情。下片写剐后的思念,单从居者方面写离愁。全词情景逼真,含蕴不尽,如一幅丹青妙手绘的春江送别图。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说这首小词“足抵一篇《别赋》”,当非过誉。

创作歌功颂德、祝贺诞辰的寿词,是晏殊词的第三个主要内容。寿词是诗词诸题材中的一种,不少有成就的词人染指,作品比比皆是。晏殊一生亦创作了20多首寿词。每当提及寿词,不免使人产生阿谀奉承、成仙成佛、陈词滥调之感。历代评价是不高的,如说寿词“味如嚼蜡”①、“寿词尤劣”②,但事实不尽如此。在晏殊自寿、寿人的寿词中,有不少名篇佳作,抒发情怀,给人们以强烈的感受。如他的《少年游》词: 芙蓉花发去年枝,双燕欲归飞。兰堂风软,金炉香暖,新曲动帘帷。 家人拜上千春寿,深意满琼卮。绿鬓朱颜,道家装束,长似少年时。

这是一首自寿词。上片先写景,象征生日的到来,而后写祝寿堂前温馨而高贵的热烈氛围。下片先写家人深意祝寿,而后自寿身体健康、永葆青春,且飘然有神仙之气。又如他的《殆人娇》词: 玉树微凉,渐觉银河影转。林叶静,疏红欲遍。朱帘细雨 ,尚迟留归燕。嘉庆日,多少世人良愿。 楚竹惊鸾,秦筝起雁,萦舞袖,急翻罗卷。云回一曲,更轻拢檀板。香炷远,同祝寿期无限。这是一首寿人词。上片前三句写祝寿的季节和环境,而后拱出:“嘉庆日,多少世人良愿。”这是晏殊创作寿词的指导思想,他写寿词就是要在人们生日祝寿的“嘉庆日”这一天,为“世人”说出他们的“良愿”。下片在描写寿宴歌舞盛况之后,紧接着指出:“同祝寿期无限。”这“同祝寿期无限”就是“世人良愿”。前一首寿词,对北宋前期显贵大臣的生活,有认识价值;后一首寿词,对晏殊思想的研究,有史料价值。所以,晏殊寿词的意义不能贬低。

此外,晏殊词还有不少广泛涉及国家大事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且具有积极意义的佳作。如他的《清商怨》词: 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雁过南云,行人回泪眼。 双鸾衾周悔展。夜叉永,枕孤人远。梦未成归,《梅花》闻塞管。这是一首征人思妇词,表现了作者对北宋边陲不靖的关切,对征人、思妇“枕孤人远”的同情,词中还让人感到北宋在歌舞升平的表象下潜藏着兵连祸结的隐患。如他的《玉堂春》词: 帝城春暖,御柳暗遮空苑。海燕双双,拂扬帘栊。女伴相携,共绕林问路,折得樱桃插髻红。 昨夜临明微雨,新英遍旧丛。宝马香车,欲傍西池看,触处杨花满袖风。

斗城池馆,二月风和烟暖。绣户珠穷,日影初长。玉辔金鞍,缭绕沙堤路,几处行人映绿杨。 小槛朱阑回倚,千花浓露香。脆管清缄,欲奏新翻曲,依约林间坐夕阳。这两首词都是咏汴京风物的。词中表现汴都繁荣,不亚柳永《望海潮》、张先《破阵子》的写杭州富丽。如他的《浣溪沙》词: 红蓼花香夹岸稠,绿波春水向东流。小船轻舫好追游。 渔父酒醒重拨棹,鸳鸯飞去却回头。一杯消尽两眉愁。这是一首描写水乡渔民生活的小词。词中为人们描绘了一幅水乡风景画,再现了渔家的劳动生活,反映了作者对渔家生活的欣赏情趣。如他的《破阵子》词: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写村姑的采桑、斗草活动。全词语言婉丽,妙趣横生,表现了作者对美丽的春天和农村姑娘的劳动生活有着健康的审美情趣。如他的《山亭柳》词: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唱遮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这首词是晏殊暮年知永兴军(治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时所作,在《珠玉词》中别具一格。全词通过描写被损害、被侮辱的歌女的不幸而悲惨的命运,抒发了作者对朝廷不识忠奸、轻贬大臣的愤慨和不满,具有较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思想内涵。

《珠玉词》的艺术价值高于思想价值,这是历代众口一词的定论。所以说晏殊在词史上负有盛名,其实主要是指他的《珠玉词》在艺术上的成就。那么,《珠玉词》有哪些突出的艺术成就呢? 其一,风格风流蕴藉、温润秀洁王灼说:“晏元献公长短句,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①。“风流蕴藉”,“温润秀洁”八字,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晏殊词的艺术风格。 如他的《清平乐》词: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微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这首诃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处处不着意而处处有意。通篇以平淡之笔,精细地描写了清幽而索莫的秋景,而主人公淡淡的愁思却蕴含在这清幽而索莫的秋景中,真是“情味于言外求之,宋初之高格也”(俞陛之语)。又如他的《清平乐》词: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帐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全词语似平淡,实包蕴无数情事、无限情意。青山长在,绿水长流,而自己所爱恋的人却不知在哪里?寓情于景,以淡景写浓愁,蕴藉秀洁。

其二,气象雍容华贵、赡丽典雅罗传奇说:“因为晏殊早年显达,身历真宗、仁宗两朝所谓太平盛世。他志满意得,诗酒构成了生活的中心,许多词是嘉会宴游之余的产物,因而气象雍容,华贵赡丽,实为‘富贵,词”①。雍容华贵、赡丽典雅是晏殊词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他的《浣溪沙》词: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园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这首词表现晏殊优越闲适的生活。前五句写景不求形迹的细致刻画,而取其精神深合密契,不在于金玉锦绣字面的堆砌,而在于色泽与气氛上的渲染,故能把环境写得雍容华贵、赡丽典雅,充满富贵气象。故晏殊说:“余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惟说其气象。”① 其三,语言精练浑成、珠莹玉洁柏寒在《二晏词选·前言》中说:“大晏在语言的运用上,精炼浑成, 少事雕琢。”并指出:《珠玉词》“能万口流传,其语言的清新含蓄、精练浑成是很重要的原因。”刘逸生先生在《晏殊评传》中也说:“我们在《珠玉词》中还可以发现大量的珠莹玉洁、美不胜收的工丽之句。”②语言精练浑成、珠莹玉洁是晏殊词的一大特色。如:《玉楼春》中的“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木兰花 》中的“窗间斜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和“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浣溪沙》中的“鬓辩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等等,真是晶光焕发,异彩四射,精练而不失之隐晦,自然而不失之浅直。当然,晏殊词工于造语最有名的例句,还是《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前人评价这两句是“天然奇偶”③“对法之妙无两”①,可见它以善用虚字、对属工巧而为人们所称道。晏殊自己也非常喜爱这两句,所以又把它写入七律《示张寺丞校勘》诗中,以为得意之笔。

此外,晏殊还常常化用前人诗句入词,而又不露痕迹。如《浣溪沙》“去年天气旧池台”出自郑谷《和知己秋日伤秋》中“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酒泉子》“劝君莫惜金缕衣”出自杜秋娘《金缕衣》中的“劝君莫惜金缕衣”;《清平乐》“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喜迁莺》“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等等。这种方法,正如李调元所说:“晏殊《珠玉词》极流丽,能以翻用成语见长”①。

第三节诗逾万首的多产作家晏殊少年即登馆阁,掌命书,平生著述极丰。欧阳修说:“晏公小词最佳,诗次之,文又次于诗”。②可见,世人多看其词的成就,而忽视其诗文的创作。其实,晏殊的诗文创作成绩是很大的,足可以同词颉颃。曾巩说晏殊在朝50涂年,“常以文学谋议为任,所为赋、颂、碑、制、诏、册、命、书、奏、议、论之文传天下,尤长于诗”③。《宋史》本传云:“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宋祁也说晏殊“诗见编集者乃过万篇,唐人以来所未有”④。曾巩是晏殊的同乡,宋祁是晏殊的门生,他们说的话,应该是可信的。所以,晏殊的诗比“六十年间万首诗”的陆游还要多,可以称得上中国诗史上的第一位多产诗人。可惜晏殊的诗文集今已不传。清人胡亦堂辑得《元献遗文》 一卷刊行,收有文6篇、诗6首。清人劳格为之补辑,增文12篇,诗130余首,未刊。李之鼎辑有《晏元献遗文》一种,刊入其所刻《宋人四集》中。今又有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主编的《全宋诗》,收晏殊158首诗,59句残句,3首存目,为晏殊诗当前最为完备的一个本子。

现存一百多首晏殊诗,不乏忆旧、咏物、赠别、题咏、述怀、抒情之佳作,从题材范围看,内容还是比较广泛丰富的。 如他的《雪中》诗: 平台千里渴商霜,内史忧民望最深。

衣上六花非所好,亩间盈尺是吾心。咏雪之诗,宋初多铺写上林琼苑之雪景,而晏殊诗却能在短短的一首七绝中,借咏雪来表达自己关心农民生活的感情。这是晏诗中最有现实意义的一首诗。他的《无题》诗: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寞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此诗一作《寓意》,写一段幽怨之情难以明说,是一首含蓄的爱情诗。全篇充满富贵的气象,却又有缠绵悱测的情致,是晏殊诗中的名篇。他的《 西垣榴花》诗: 山木有甘实,托根清禁中。

岁芳摇落尽,独自向炎风。这是一首咏物诗,但它不是一般的咏物,其中寄托了诗人守清持节的高尚情操。又如他的《迎春花》诗: 浅艳侔莺羽,纤条结菟丝。

偏凌早春发,应诮众芳迟。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的凌云壮志。

晏殊有一些诗反映了当时官场的俗态。如他的《咏上竿伎》诗: 百尺竿头袅袅身,脚腾跟娃骇傍人。

汉阴有叟君知否?抱瓮区区亦未贫。晏殊把这首诗题在中书壁间,旨在讥讽世人的翻覆机巧,主张处世为人应淳朴正直。

晏殊还有一些赞美家乡的诗。如他的《金托园》诗: 临川楼上托园中,十五年前此会同。

一曲清歌满樽酒,人生何处不相逢。金棍园为抚州临川郡署的后花园。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名胜的热爱之情,又表现了诗人对人生聚散的乐观而旷达的情怀。又如他的《忆临川旧游》诗: 仲子幽居杏蔼间,回环十亩尽林峦。

游鱼倒诉斥清泉急,乳雉惊飞夕烧乾。

系马短亭乘草茁,携壶芳榭值梅酸。

浮生莫道今如昨,曷月明簪急此欢。晏殊身居京师为官·而故乡山山水水时时萦于心中,热爱家乡之情溢于言表。

当然,晏殊的诗,多半是应酬、唱酬之作,诗风接近宋初西昆体的绮丽华赡。如他的《春阴》诗: 十二重环闷洞房, 惜危树俯回塘。

风迷戏蝶闲无绪,露渑幽花冷自香。

绮席醉吟销桂酌,玉台愁作涩银簧。

梅青麦绿江城路,更与登高望楚乡。诗虽无多少现实内容,但写得刻意雕镂,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不过,晏殊诗与鼎盛时期的西昆体有所有同,如他的《赋得秋雨》诗: 点滴行云覆苑墙,飘萧微影度回塘。

秦声未觉朱弦润,楚梦先知薤叶凉。

野水有波增淡碧,霜林无韵湿疏黄。

萤稀燕寂高窗暮,正是西风玉漏长。

这首诗描写秋雨之境,通篇流转着清怨而和雅的气脉。纪昀称晏殊这类诗“意境自佳”,是“昆体之有意味者”①,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晏殊“跟当时师法李商隐的西昆体作者以及宋庠、宋祁、胡宿等人不同,比较活泼轻快,不像他们那样浓得化不开,窒塞闷气。”①晏殊的诗大多写得闲雅有情思,或叙事咏物,或言志抒情,往往富有深意,有时亦含有哲理。如他的《示张寺丞王校勘》: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这首反映游宴生活的应酬诗,写得回环委婉,波澜曲折。前六句写景,结二句直抒胸臆,“愁思而不失理智,感伤而不失气度”②,读之令人产生联想,并从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所以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晏殊又是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他一生“为文赡丽,应用不穷”③,“文传天下”,④“以文章为天下所宗。”⑤可惜,晏殊所写的大量的很有影响的散文,流传至今的只有1 2篇。仅从这12篇散文来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所写的散文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做到了把散文创作同自己的政治活动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如晏殊深感朝廷用人的重要性,便写了《天圣上殿札子》给宋仁宗,直言指出: 人君无职事,惟辨臣下之邪正……然古今说者以辨邪正为难,臣窃以为不然,在人君用心何如耳。使人君之心,是非好恶每存乎私,则邪正之辨实难;人君之心,一循乎大公至正之道,则邪正之辨,何难之有!唐明皇用姚崇、宋黯则天下治,方是时,是非好恶无私意故也。及用李林甫、杨国忠,驯至大乱,此其心非不知林甫、国忠之奸邪,特便其能徇已之私尔。这篇札子,观点明确,说理透辟,语言犀利,是一篇极富战斗性的政论文。人君“存乎私”重用佞臣则天下“大乱”;人君“循乎大公至正之道”重用忠臣则“天下治”。文章从正反两方面雄辩地说明了用人的重要性,令人信服。又如晏殊认识到兴学办教育的重大意义,便写了《答枢密范给事书》一文,说: 学者,人之砥砺也,无砥砺则器不备……前代为学,迭相师授,是以圣人之旨,无不坦明。近世业儒,怠于讲肄,是以先王格训,有所滞蒙……殊尝切志兹说,以悟朋从。至于倡导儒风,恢崇教本,虽有素蕴,不能及也。这是晏殊为支持庆历兴学而给范仲淹写的兴学宣言书。这里所表现的虽说仍是传统的儒家思想,但他着重在“学习”和“讲肄”,这种素蕴是可贵的。后来,晏殊出知应天府(宋时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县),一到任即大兴学校。又如晏殊位极人臣,但他从来没有利用他的职权来干些淫佚放纵的勾当。为了表白自己廉洁自守的品德,他在《答赞善兄家书》中说: 官下不得营私……殊家间仆吏等直至今,两日内破一顿猪肉,定其两数,或回换买鱼肉,亦只约猪肉钱数。此持久之术。是以常为宗亲及相知交游,言之建节之说,皆虚传也。令边事尚未息,须当重委建节,必不优闲处用此职,况须因干求经营方受。殊一生不曾干求。况今虽位极人臣,何颜求觅?……凡虚传者,但请勿信。古今贤哲有识见知耻者,量力度德,忧不能,任不佞,当负愧,畏重责。是以,终无件求。其更识高者,非亲耕不食,非亲蚕不衣,儒子之类是也。盖功利不能及人,而坐受窃其膏血,纵无祸,须愧赧也。殊从来多介僻者在此。这是晏殊在哥嫂给他寄来生日礼物之后所写的一封回信。为官“不营私”,“不干求”,是晏殊真实的自白。在贪污风行的宋代,他能够这样做,真是难能可贵。信中既写了处理生活小事的小道理,又写了处理国家大事的大道理,并做到了用大道理来管小道理,而写得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没有一点说教的味道,足见晏殊是行文的大手笔。

第四节 “功名千载下”的开拓者宋代临川文化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宋代临川文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与晏殊的缔造之功分不开的。

众所周知,宋代是中国文化的高峰之一,又是临川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在晏殊之前,南城虽然出了曾任丞相的元德昭,但他只是小国吴越的丞相,政绩不显,影响不大。五代时期的临川文化,仍处在它的发展准备阶段。到了宋代则不同。晏殊在文学理论和创作上,在艺术各个领域里,在收集和整理古籍、大办教育、荐举人才等方面,都为临川文化形成高潮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一切说明晏殊是临川文化史上功勋卓著的奠基人、开拓者。

在唐宋词发展史上,晏殊是将词从晚唐五代过渡到北宋的领袖人物,起了承先启后的关键作用。冯熙说:“晏同叔去五代未远,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宫右徵,和婉而明丽,为北宋倚声家初祖。”又说:“独文忠与元献学之既至,为之亦勤,翔双鹄于交衢,驭二龙于天路。且文忠家庐陵而元献家临川,词家遂有西江一派。”①这说明晏殊既是北宋词家初祖,又是北宋江西词派的领袖。晏殊对宋词的主要贡献有四点。一是扩大了词的内容:由晚唐五代的浓妆艳抹的《花间》词, 过渡到表现生活真情实感的北宋前期小令;二是创造了新的词牌:《钦定词谱》收录了晏殊发展和创造的词牌二十调;三是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突出地运用“婉”字法,含蓄而细腻地描写心中的情思;四是掀开了宋词风格流派的序幕:以晏殊为代表的前期小令,可说是北宋词坛的第一批报春花,开婉约词派的先声。宋代的临川才子为家乡出了晏殊这样的词坛领袖而自豪。他们纷纷挥毫填词,为宋代江西临川词坛增添光采。史载:两宋词家江西籍1 53人中就有出自临川区域的词人44人,王安石、晏几道、 俞国宝、陈郁、王安礼、王安国、谢逸、谢茳、魏夫人、曾纡、赵长卿和杨泽民等为其中的佼佼者。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词“能一洗五代旧习”②,为北宋豪放词派开了先河;晏几道是晏殊的传人,他的200余首小令,更是词中珍品,“工于言情,出元献之右”③;谢逸、谢茳兄弟既是江西诗派的中坚分子,又是江西词派的重要成员,世称“二谢”;魏夫人是巾帼词人,其词可同大词人李清照相颉颃,人称“魏李”。

晏殊没有专门的文论著作,但是后人的许多诗话、词话对他的诗学主张多有记载。《诗学规范》云:“尝览李庆《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字书,木记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公每吟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惟说其气象。若曰:‘楼台侧畔杨花过 ,帘幕中间燕子飞。’又云:‘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故公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此景致也无?’” 这里所说的“气象”,意近后世所说的“意境”。不重“金玉”重“气象”是晏殊诗学主张之一。《画墁录》云:“晏公日:‘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绦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晏殊自诩华贵高雅,而鄙薄柳永的浅语俚词。追求高雅,反对浅露是晏殊的诗学主张之二。《复斋漫录》云:“晏公每得句,书墙壁间,或弥年未尝强对。”晏殊写诗填词,对语句要求极严,绝不马虎了事、草率成篇。他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名联,就是几经修改而对上的。写诗填词须苦吟精改是晏殊的诗学主张之三。《青箱杂记》云:“每读韦应物诗,爱之曰:‘全没有脂粉气。’”又云:“集梁《文选》以后迄于唐别为《集选》五卷,而诗之选尤精,凡格调猥俗而脂腻者皆不载也。”提倡清新自然,反对浓艳雕琢是晏殊的诗学主张之四。可见,晏殊是宋代诗话词话的先驱,他的诗学主张实开欧阳修《六一诗话》的先河,在丰富多采的宋代诗话词话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家乡也有一批后学才子继承晏殊诗学理论的传统,撰写了一批诗话词话专著。如临川的蔡居厚撰写了《蔡宽夫诗话》、李公彦撰写了《漫叟诗话》;南丰的曾季貍撰写了《艇斋诗话》;崇仁的吴沆撰写了《环溪诗话》等。

作为一代文化名人的晏殊,不但精通诗、词、散文,而且对各种艺术都有很深的造诣。《韵语阳秋》载:“晏元献公尝为《傀儡赋》云‘外眩刻雕,内牵缠索,朱紫坌并,银黄煜炳,生杀自口,荣枯在握’者,可谓曲尽其态。”中国戏剧萌芽于唐代,宋代开始趋于定型,而傀儡戏在宋初已达到繁荣的高潮。晏殊对这种傀儡戏很有研究,所以写出了“曲尽其态”的《傀儡赋》。《书史会要》载:“元献擅毫翰,其迹杂见《群玉堂贴》中。”《群玉堂贴》初名《阅古堂贴》,系宋韩佗胄从家藏名迹中命其门客向若水所摹刻,纸墨均妙。宋代士大夫多崇尚书学,晏殊的书法以“率真”见长,在当时很有名气。《宋史·志》第80载:景祐五年(1038),右司谏韩琦看了《景祐广记》后,请仁宗将李照所造乐器换成太常寺原来的乐器,仁宗便“诏资政殿大学士宋绶、三司使晏殊同两制官详定以闻。”晏殊等人经过仔细评定后指出:“钟磬不经镌磨者三县奇七虚,郊庙、殿庭可以更用。”仁宗听信了晏殊等人的审定意见,下诏不再施用李照的乐器。“镌”和“磨”都是钟和磬调音的方法,审定钟、磬音准确与否,一定要有精深的音乐造诣。由于晏殊精于音乐,所以多次参与审定音律的活动。《宋史》本传和欧阳修《神道碑铭》载:晏殊从小勤奋好学,直至“晚岁笃学不倦”。他一生所撰写的大量的著作和参与各项艺术实践活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宋代文化全面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大大地影响了临川乡里的风气。以“率真”为特色的晏体书法艺术,培养了南城的陈景元、南丰的赵崇蟠和乐安的邬克诚等一大批临川才子成为名重书坛的书法家;“自少笃学,至其病亟,犹手不释卷”①的发愤读书的精神,开创了临川“乐读书而好文辞”、“民秀而能文”②的一代学风。

晏殊在文化各个领域都有着广博的知识,对古籍的收集和整理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绩。其一,编撰史集。晏殊奉旨和李维一起撰修了《真宗实录》150卷,并从《册府元龟》中摘撰出《天和殿御览》;缮写了大量的秘藏供御典籍图书,并分门别类编成《类要》100卷;还“删次梁陈以后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③其二,修订典籍。晏殊组织人员校勘了大量的古籍,并亲自校订了《世说新语》。陈振孙指出:《世说新语》“此本董全升刻之严州,以为晏元献手自校订,删去重复者。”④其三,捐献书籍。晏殊积极、主动献书朝廷,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古籍。《四库全书提要》说:“《柳宗元文集》在宋时已有四本,其一为晏元献家本。”《柳宗元文集》是晏殊家藏的珍本,“《子厚文集》因晏公乃大奋”①。其四,撰写域志。天禧二年(1018),晏殊利用馆阁丰富的史料,撰写了《天圣十八路图》,《方岳志》和《舆地图》等史志,为宋代的地理学、方志学的发展,作出了大的贡献。其五,替人写序。晏殊替徐铉的《徐骑省集》、宋行古的《崇天历》和宋祁的《出麾集》等写过书序,热情宣传介绍新人新作,使之扬名而广为流传。晏殊大力收集和整理古籍,既进一步推动了宋代文化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又深深感染了有志于斯的一大批临川才子。曾巩除从事诗文创作外,还对古籍的整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每完一书,都亲自为之序,如《战国策目录序》、《李白诗集后序》等,并写了史学专著《隆平集》。王安石在政事和文学创作之余,还为诗经、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和老子等书作了注解,并编辑了《唐百家诗选》,还创作了《字说》24卷。此外,南丰的曾肇、南城的吕南公和金溪的陆九韶受了晏殊《十八路州军图》的启示,分别先后编绘了《元丰九域志》、《十八路地势图》和《 州郡图》,为宋代地理地图学的繁荣作出了大的贡献。

宋代“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②其时学生总数之多确是“自昔未有”。③晏殊则是宋代振兴教育的第一功臣。天圣五年(1027),晏殊从刑部侍郎知宋州(今河南商丘),为大办教育做了三件大事。第一,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应天府书院在商丘县城西北隅,原为睢阳戚同文讲学之所。晏殊到任后,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即奏上其事,帝诏赐院额曰“应天府书院。”宋朝“天下州府有学自此始。”①从此应天府书院日益扩大,加上后起的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第二,尽力延聘得力人才主管学校。《宋史》本传载:晏殊“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范仲淹为母守丧住应天府,受聘后果然不负重望,常住府学中,“观书肄业,敦劝徒众,讲习艺文②,”亲自培养了大批人才。后世称赞说:“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③。”第三,极力支持庆历兴学。庆历三年(10443)范仲淹向宋仁宗奏列十事,其中之三即为倡导州县立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运动。晏殊赞同并支持范仲淹倡导州县立学。他一方面写《答枢密范给事书》鼓励、支持范仲淹兴学,一方面奏请皇帝赞成范仲淹的兴学主张。庆历兴学运动获得成功,晏殊起了关键作用。晏殊大力办学的精神,给临川才子的启示、鼓舞更大。一大批热心教育的临川才子,纷纷仿效晏殊办应天府书院的模式,在家乡办起了书院。李觏首先在南城创办了盱江书院,前来求学的一时就有1000多人。《盱江旧志》载:“曾舍人巩、邓左丞伯温,皆先生高弟。”乡村教育家杜子野在宜黄办起了鹿冈书院,“王荆公从子野受学于此。”④随后,曾现在临川办起了兴鲁书院,亲自制订学规并任教 ,还聘请欧阳修、王安石等名人来书院教授生徒,由是名声大振。从此以后,书院教育便在临川各地先后办了起来,出现了一个办学的高潮。这对临川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宋史·太祖纪》载:“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之盛过之。”北宋人才辈出,与名臣宰辅荐人之风盛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晏殊是首开北宋荐人风气的第一人。正如叶梦得《石林燕语》所云:“晏元献喜推引士类,于前世诸公为第一。”荐贤举能,知人善任,是晏殊突出政绩和最大的贡献。《宋史·晏殊传》说:“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才以更治,而小人权悻皆不便。”朝中人才云集,以致皇上都想有所作为,可见其影响之大。晏殊引荐人才有四个特点:一是重才不重身世。欧阳修在当时是个出身寒微而名不见经传的人,但晏殊发现了欧阳修的答卷寓意深邃,即选拔欧阳修为进士第一。二是重事实不重个人恩怨。范仲淹是因晏殊的引荐而进入朝廷为官的,一次晏、范之间因事发生了尖锐冲突,但事后晏殊并不记恨在心。当范仲淹被人诬陷时,晏殊则上书极力保护范仲淹,使之免罪。三是重本事不拘小节。王棋、张亢是被晏殊认为有司马相如和枚乘之才的座上宾,不但其貌不扬,还不顾场合,互相讥诮,出言不逊, 甚至开晏殊的玩笑。但晏殊毫不介意,特请于朝,举王棋为应天府签判,并延张亢为幕府。四是对同乡才子尤为看重并寄以厚望。庆历三年( 10443),王安石和十多个同榜进士去拜见枢密使晏殊。待众人退后,晏殊独留下同乡才子王安石,相约饭会,破格款待,并为嘱其胸怀宽广而赠言曰:“能容于物,物亦容矣”①。年轻气盛的王安石当时对赠言的深意尚不理解,但这次会见却给王安石以极大鼓舞。后来,王安石为相,进行熙宁变法,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终因政敌太多而失败。王安石罢相后,才真正领会了晏殊赠言的真谛。“功名干载下,不负汉廷臣。”王安石在晏殊挽词中给这位前贤以崇高的评价。晏殊之后,宋代举荐贤材的风气更加盛行,被晏殊荐举的范仲淹、欧阳修荐人尤多。如范仲淹之荐孙复、石介、胡瑷、张载、李觏、苏舜钦、周尧卿等;欧阳修之荐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刘般、司马光等,这些声名赫赫、彪炳千古的名士,对宋代文化的繁荣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平生欲报国,所得是知人。”①北宋学者范镇为晏殊所作的这两句挽诗,是晏殊一生人格和功绩的最好写照。晏殊荐贤举能的高风亮节,已成了一代又一代临川才子的优良传统。曾巩出名早于王安石,他在《再与欧阳舍人书》中向欧阳修推荐同乡好友王安石,称誉王安石“此人古今不常有,”要欧阳修重用“不可失”。在这封信里,还提到了不是同乡的王回、王向,一并向欧阳修推荐。可见,曾巩和晏殊一样,荐人不囿于乡土观念,而是把所荐人的才能放在第一位来考察。

综上所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晏殊是宋代文化名人,是临川文化的开拓者。晏殊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又一个文化高峰的到来,更标志着临川文化第一个高潮的到来。晏殊永远可以引为我们伟大祖国、伟大民族的骄傲!更永远可以引为广大临川人民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