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一章 临川文化发展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

第一章临川文化发展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第一节悠久的历史沿革 ① 《汤显祖诗文集》卷8《二京归觉临川城小》 “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①这是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赞美临川的两句诗。一写临川位置之优越;一写临川历史之悠久。临川区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夏禹时地属扬州域。春秋时,先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属楚。秦时属扬州九江郡。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改九江郡为淮南国,以英布为淮南王。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分淮南建豫章郡。当时豫章郡辖18个县,其中南城县(今南城县)是临川区域最早建立的一个县治。《抚州府志》卷二说:“汉兴豫章郡,立南城县,而兹地属之,斯其郡县之始乎。”《正德建昌府志》卷1转载《太平御览》说:“高帝六年(有人说五年),命灌婴立洪州,分洪州立南城,以其地在郡城之南,故曰南城。所谓郡城者,即豫章郡也。”它是全地区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点,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东汉和帝永元八年(96),分豫章郡南昌县地及南城县西北境置临汝县,即后来的临川县,仍属豫章郡。这是全区第2个县治。 三国时,孙吴太平二年(257),分豫章郡东部,建立临川郡,郡治设在临汝县, 临川郡名称即自此时开始。临川郡以临汝为上县,南城次之。下辖临汝、南丰、宜黄、新建(约相当于后来的临、崇二县交界处)、西丰(后改西平)、安浦、永城、东兴、西城(后改西宁)10个县。按《宋志寰宇》记载,此皆临汝、南城地名,有增地,无辟地。南齐高帝建元元年(479),临川郡治移南城县城,梁大同二年(536)复移临汝县城。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增设巴山郡,下辖巴山、西宁、新建(后改巴县)、兴平(庐陵地)、丰城(豫章地)、大丰(丰城地)、新安(丰城地)7个县。临川郡管辖临汝、南城、宜黄、永城、安浦、西丰、南丰、定川(临汝县之北境)8个县。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割新淦县归巴山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实现全国统一,废郡扩州。平陈总管扬武通奉使安抚临川郡一带,将临川郡改为抚州,抚州之名,始于此,属洪州总管府。废巴山郡,置崇仁县,以宜黄、安浦二县并入崇仁,以新淦划归吉州,以西丰、定川并入临汝,改为临川县,临川县之名,始于此时。以南丰、永城省入南城。临川郡和巴山郡,复归于一。开皇十二年(592)以丰城废县,归豫章,又置邵武(今福建邵武市)。抚州此时下辖临川、南城、崇仁、邵武4个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又改抚州为临川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又将临川郡改为抚州,划南城部分地置永城县,划崇仁部分地置宜黄县,划邵武部分地置将乐县。其时共辖临川、南城、崇仁、邵武、永城、东兴、宜黄、将乐8个县。唐武德七年(624)以兴平归吉州(今吉安永丰县),省东兴、永城二县,划将乐县入邵武归建州。唐武德八年(625)并宜黄县,共领临川、崇仁、南城3个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分全国为十道,抚州属江南道。唐睿宗景云二年( 711)分南城部分地置南丰县,唐玄宗先天二年(712)废,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又复置南丰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江南为东西道,抚州属江南西道。唐天宝元年(742)复改抚州为临川郡,管辖临川、南城、崇仁、南丰4个县。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又改临川郡为抚州。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升抚州为上州。唐懿宗咸通六年(865)升江南为镇南军,抚州隶属之。五代时,杨吴顺义元年(921),升抚州为昭武军节度,仍领4个县。后晋高祖天福二年(937),李界取吴地入南唐又改为抚州。周世宗(柴荣)显德五年(958),南唐李煜割崇仁三乡立宜黄场。宋太祖开宝元年(968),李煜以宜黄场立为宜黄县。 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南唐为“抗御七闽,牵制百越”,以南城为治所,分置建武军(相等于下等州)。抚州自此分为两个郡(州)级单位,直到民国时为止。开宝八年(975)改抚州为军州,辖临川、崇仁、南丰、宜黄4 个县。宋太平兴国三年(979)改南城建武军为建昌军,宋淳化二年(991)割南丰隶建昌军。两州疆界自此确定了。“因宋制焉,郡连建州,会于南昌,南昌古豫章也,故名建昌,又以盱水为望,又曰盱江郡云。”①抚州管辖临川、崇仁、宜黄3个县。淳化五年(994),以金溪场立为金溪县,抚州管辖临川、崇仁、宜黄、金溪4个县。南宋绍兴八年(1138)分南城之东部为新城县,以南丰之南部为广昌县,合并入建昌。建昌共管辖南城、南丰、新城(后改黎川)、广昌4个县。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分崇仁3个乡及吉州永丰1个乡(云盖乡)置乐安县。抚州至此辖临川、崇仁、宜黄、金溪、乐安5个县。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将抚州改抚州路,建昌军改为建昌路。南丰升为行直隶州,均属江西行中书省管辖。 ① 《正德建昌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明洪武初年改路为府,抚州路、建昌路分别改为抚州府、建昌府。南丰州复降为县,归建昌府管辖(建昌路先改为肇昌府,不久改为建昌府)。抚州府于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增置东乡县,均属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湖东道管辖。建昌府于明万历六年(1578)增置泸溪县。至此两府共辖11个县,全地区所有县治都建置完毕。清代仍沿明制未变。 1913年废府,全国实行县制。次年,全省划分四道领81个县,原抚州府、建昌府境内各县隶属豫章道。新城县改为黎川县,泸溪改为资溪县。1935年后,除广昌属第八行政区外,其余各县均为第七行政区。共辖临川、南城、南丰、东乡、宜黄、崇仁、乐安、金溪、资溪、光泽、黎川1 1个县。 新中国成立后,政区屡经调整。1952年广昌由宁都地区划归抚州地区管辖。1955年改抚州镇为抚州市,广昌划入赣南行政区。1968年进贤、东乡二县划归抚州地区。1983年广昌又划归抚州地区,进贤县划入南昌市。至此,抚州地区共辖抚州市和临川、崇仁、宜黄、乐安、南城、南丰、广昌、黎川、资溪、金溪、东乡12个县、市。 从上述临川区域历史来看,有二个显著特点: 1.经历了漫长历史。亿万年的远古时代,这里植物繁茂,动物群栖。广昌县内已经出土了我国最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从很早的古代起,临川区域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土地之上。在临川县上顿渡、红桥、河东、河西、桐源、青泥等乡镇,先后发现了新石器晚期至战国期间先人遗址23处,总面积为32440平方米,出土文物有鸭咀式脚器、方格纹、绳纹陶片、石斧、石蕞、石刀等。在南丰县城西约8公里的市山乡包坊的石坡上村,发现了商周时代的遗址。地表暴露出许多细石器和几何形印纹陶残片及灰坑,出土少量火侯高的硬陶,以夹沙红陶、灰陶为主。南城县建立县治,迄今已有2100多年,临川建县也有近2000年,都是全省建县最早的县治之一。漫长的历史,使临川形成了悠久的文化,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2.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临川区域历史发展,一开始就有一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大。全区最早建立的南城县,是全区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但不久全区就建立第二个县——临川县,它是全区第二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后全区即以这两个县为中心,逐步发展,不断繁荣,最后形成了以临川为中心,达到12个县、市。郡治也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时而南城,时而临汝,时而并立、分府而治,沿着由合到分,由分到合的规律发展着,最后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仍在临川。临川县一直是临川区域首要的中心县,是一个龙头县,带动了全区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行政单位,与省内豫章、庐陵、鄱阳、安城、庐陵南部都尉诸郡,并立于江西境内。整个地区几千年文明史,就是在这个范围内逐渐发展下来的,既与全省乃至全国的历史脉博同时跳动,又具有本身的独特的特点。《抚州府志》卷二总结说:“今观吴分临川郡以来,历南朝、隋唐、五季之后,疆场不一之故,大略可睹矣:曰郡、曰州、曰军、曰路、曰府,以记其名。其为县寡则三,多则十有五,间虽割南、吉、建三州之地以广之,后复还其故。山川所分置,不越汉临汝、南城两地而已。于后乐安少益,以吉州之余;东乡少益,以南饶之余,然未尝改辟者,因形势所阻隘以径之,非为繁庶不能理而然,生聚教训,其宁惟永。本朝(清朝)因而弗革,休之于静美哉,熙熙乎所以子惠元元者大矣。”这个总结性概括,是符合临川区域历史发展的实际。它既指出临川区域历史的沿革,又指出其发展的特点。临川区域自古以来,就是以临川为中心的一个完整的政治区域,有着强大的凝集力和吸引力,有如众星拱北斗,绿叶扶牡丹,是临川文化的集中地。 由于临川自古以来,就是全区政治、经济的中心。“地大人庶,冠冕一路,而文物盛多,亦异他邦。”①物质生产和文化教育总是互相促进的。因而在文化上也形成了以临川为中心的临川文化。临川历代“名儒巨公,彬彬辈出”,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著名文化名人,作家群成批地出现,文化家族群更是比比皆是,辐射力特别强大。同时外籍学者名流也荟萃临川,又给临川文化以巨大的影响,增加了新的内容,两者互相交流,互相融合,共同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临川文化。 ① 《抚州府志》卷之首。 附:临川区域历史沿革简表第二节优越的自然环境 ① 《临川县志·形势志》 临川区域的地理环境极其优越。“山川融结,舟车云集,控带闽粤,襟领江湖”①《江西通志》更具体而生动地描写了临川区域的地理形势:“与两粤七闽,犬牙其疆,二水绕郭,五峰镇城,濒汝水以为城,灵谷、铜陵诸峰环列如屏障,地方千里,介江湖之表”,“控五岭封疆之要,据江西一道东南上游,其地山高而水清,左临盱水,右瞰麻沅,减赣之旷,几抚之饶,远信之衡,邻汀之僻,与邵武并闽楚之喉,酌诸府之中,号曰‘乐区’。这些描述是对整个临川区域地理位置的重要和交通便利的一个简要的概括。临川区域地处江西之东部,古属临汝流域,横跨吴、楚、越三地。古人所谓星空的分野,临川区域当属牛、斗之间。《临川县志》说:“文昌在斗而北,谓主抚州。”《建昌府志》说建昌“星野在斗,或曰斗牛之交”故唐初四杰之一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古豫章郡,“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我们从经纬度来说,临川区域约界于东经115°35'至117°8',北纬26。29'至28°30'。东邻福建之建宁、泰宁、光泽、邵武,南接赣州之石城、宁都,西连吉安之永丰、新干、丰城,北毗鹰潭之贵溪、余干,南昌之进贤。南北长222公里,东西宽169公里,总面积为18816. 92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11. 27%,整个地形东南高而西北低。东南西三面环山,武夷山逶迤于东南,横亘达五百多里,雩山绵延于西南,地势由南而北渐次向鄱阳湖平原地区倾斜。北部是抚河冲积平原与丘陵区,西部是丘陵区与中低山区,东南部是中山区,中南部是丘陵区。全区平原、丘陵、山地各种地形都有。北临鄱阳湖,帆影渔歌,烟波浩渺,气象万千。东南西峰峦起伏,茂林修竹,飞翠流丹,风景十分秀美。 临川区域的山地大多分布于边缘地带,分属武夷山和雩山两大山脉。东南部沿闽赣省界延伸的武夷山脉,主要山峰有资溪的鹤东峰、出云峰、野鸡顶、大旭山,黎川杨山岭、莲荷峰、会仙峰等。武夷山地势高耸,其间著名的资溪铁中关,黎川杉关,南丰甘家隘等山坳隘口,自古以来就是闽赣两省重要交通要道。西南部宜黄、乐安等县的山地,属雩山余脉,山体由西南部突入向北延伸至临川西南部芙蓉山,主要山峰有宜黄、南丰的军峰山,为全区诸峰之冠。乐安的野公嶂,崇仁的相山,宜黄的大王山,临川、南城的芙蓉山,南城的麻姑山,均为著名之山峰。地势之险,不胜其数。临川城中,川抱郡治,自南而东逼城麓,舟楫辐辏。“观岸溪水,东南之山不奄乎人家者,可望也。”北宋大文学家曾现在《拟岘台记》中描述抚州说:“州之东,其城因大丘,其隍因大溪,其隅因客土以出溪上,其外连山高陵,野林荒墟,远近高下,壮大闳廓,怪奇可喜之观,环抚之东南者,可坐而见也。”金溪“重岗复岭……上幕前峙卓笔,右拱锦绣含晖 ,纳秀山川炳灵……灵谷之秀,与临川二邑共分之,宜其先后比美,为士大夫所乐道。”①崇仁“华盖巴罗,屹然为江南巨望,西宁宝水直达江河,记称骈山贯江,风物繁衍,下瞰临水,极目为练,南眺巴山,隐隐若在画图中。在唐为上县,在宋为望县,又曰县治背枕群城,环境重阜,外罗平原,中豁烟火云连”。圆宜黄“上接虔化,旁掖南丰,万山周匝,川壑回旋,山则杨梅龙华,南祖华盖,卓望石麓,排闼送书狮,石凤岗如蹲如翥,水则宜漳曹黄萦带其间,奇秀绮丽,自人文之挺拔也。”③乐安则“左连象麓,右接龙岗,山高而水驶,地固而气完。”④东乡“溪深而谷窈,石峭而泉冽……峰恋环列乎三方,冈阜蜿蜓乎西北,四山宾于西门,二水夹其两腋,而皆会于三港,绕乎邑城。”③南城“控五岭封疆之耍,捍七州冠徽之虞,地气殊异,山川炳灵,林奇谷秀,水绕川环,抗御七闽,牵制百粤。……览烟云草木之奇,俯千岩万壑之秀。自古南城天下稀。⑥”南丰“何祝耸其东,军山峙其西,北倚琴台以为之固,南绕盱水以接其流,地迫两粤,风气和平,水土衍沃,飞蝗不至。”⑦,新城(黎川)杉关极高控其东,戈阳周坪跪其西,福山箫曲耸其南,灵鹫硝石障其北。其山磅礴而清润,其水通畅而渊沉,招武之咽喉,建武之屏蔽。”⑧广昌“前对蟾石,后据龙冈,禅笔耸于左,乌石霞舟居其右”,⑨其中龙冈烟雨,雁塔风霜,金嶂翠屏,西华夕照,都是当地著名的胜地。谢灵运的《华子冈麻源第三谷诗》及晏殊的《忆临川旧游》等诗,对临川山水之美,都进行了描绘和赞叹。 ① 《抚州府志》卷之首 ②③④⑤ 《抚州府悫》卷之首 ⑥⑦⑧⑨ 《正德建昌府志》眷之2 临川区域河流属长江流域鄱阳湖水系。水系完整,河道密布,溪流不断,水面广阔,水流量大,含沙量少,水能资源丰富。全区河流分为抚河、信江、赣江三支水系,平均年经流量181亿立方米。抚河是江西第二大河,发源于赣闽边界武夷山脉西麓广昌县驿前乡血木岭,流经广昌、南丰,于南城右汇黎滩河,经金溪、抚州市,于临川左纳临水,右纳云山河,此后分别注入赣江及鄱阳湖。南城以上为上游,称盱江。抚河全长317公里,流域面积有17350平方公里。抚河水系在抚州地区集水面积为15945.6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91. 9%,占全区土地面积84. 6%,年平均经流(李家渡以上)达127.3亿立方米。信江支流泸阳河、白塔河分布于资溪、金溪、东乡3县。赣江支流乌江水系网及乐安,梅江水系网及广昌。约占全区土地面积各7.5%和0. 24%。由于大小河流切割,长年冲积,逐渐变为峡谷沃土,赣抚平原即由此形成。抚州有如此优越的山川形势,故《抚州府志》卷之十二《物产》说:“环抚郡数百里,有田可耕,有井可凿,有山可采,有水可渔”。 临川区域属于中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寒冬日出则暖,盛夏雨过便凉。1月份平均气温5℃,7月份平均气温29℃,年平均气温17. 6℃,年平均雨量为1735毫米,很适宜农作物生长。 全区资源丰富,境内有许多野生动植物繁衍生长,其中有高等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优良速生树种,药用植物,珍贵稀有树种。全区森林覆盖率和毛竹蓄积量都很大。资溪森林覆盖率60%,盛产杉、松、楮、栲等优质木材和珍稀树种。还有广大的原始森林。野生动物资源种类繁多,有金猫、云豹、华南虎、猕猴、穿山甲等动物。有色金属矿藏主要有铜、铅、锌、钴、钒;稀有金属主要有铀、钨、铌、钽、稀土等,黑色金属矿主要有铁;燃料矿主要有煤,非金属矿有高岭土、瓷土、石灰岩、石墨、硫铁矿、钾长石、花岗岩、珍珠岩等,其中石墨、瓷土、重晶石、钨、铜、铀等矿最为丰富,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史记·货殖列传》早就记载说:“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江南卑湿,多竹木,豫章出黄金”。宋庆历五年抚州郡守王周于城西展坪得金山子,献于朝,遂置场于其地,穿井开采。宋乾道间,郡城东120里东山产铁,置铁场开采冶炼,得铁24万2千45觔,解往饶州、安仁、信州,铅山等地浸铜冶铸。元代大德年间乐安县二十都小槽村产银,初以税户充夫,以所得银,当其租入,初若甚便,未几矿场遂浮。① 综上所述,抚州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要, 地广人多,实为江南大州之一。抚州人民祖先,在这块大地上,有广大的肥田沃土,给我们以衣食之源;有纵横环绕全区的大小山脉,给我们生长了广大森林,贮藏了丰富的矿藏;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江河,给我们以交通省内外各地的方便。东连吴越,西接潇湘,南控闽粤,北襟江湖,横跨吴、越、楚三地。自然区、经济区、行政区融为一体。具有这样一个地理环境,为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促进了全区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临川文化孕育、发芽、开发、结果。 ① 《抚州府志》卷之12《物产》。 ② 《王文公文集》第34卷《抚州通判厅见山阁记》。 第三节发达的农业经济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对其家乡抚州地大人众有一段描述:“抚之为州,山耕而水莳,牧牛马,田虎豹,为地千里,而民之男女以万数者五六十,地大人众如此。”②抚州地区经济开发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距今已有四五千年。南城县龙湖乡龙湖村发现的遗址,有100多处,专家鉴定认为是新石器晚期遗址,填补了赣东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考古空白。汉代立南城、临汝县,三国孙吴建临川郡,这就表明这里已经是农业比较发达的中心区。东晋时临川区域已能烧制青瓷,其技术水平和其他先进地区是一致的。正因为临川区域经济比较发达,所以宋武帝刘裕的弟弟道规封为临川王,食邑五千户,元嘉九年封其孙子朗为南丰县王。 唐朝社会比较安定,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尤其是江南各地,生产水平超过了北方,江西一跃成为重要的经济基地,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这时期临川区域的繁盛状况,张保和在《抚州罗城记》描述说:“临川古为奥壤,号曰名区,翳野农桑,俯津阌阅,北接江湖之脉,贾货骈肩;南冲岭峤之支,豪华接袂。”①南城县苍翠秀丽,“无童山,无浊水”,“管十三乡,周巡六百里,林奇谷秀,则鹤岭牛山无以加;水绕川环,则洞庭陂泽不足比;人繁土沃,桑耕有秋。”②由此可见当时农桑事业兴旺景象。据《新唐书》、《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等史书记载,临川县四十里外的峨峰山出铜,因号铜山。金溪县上幕镇东二里出银,设有银监,后周时立为金溪场;置炉烹银。临川还出产金,制造“滑薄纸”等。每年由抚州送往长安的贡品,有葛布、金丝布、朱桔、红珠稻米等项。 ①② 《全唐文》卷819 ③ 《金明馆丛稿二编》 两宋时代是全国经济文化空前发达的时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对此作过高度的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③。临川区域的经济也同全国一样有了很大的发展。耕地面积扩大了许多,不少山坡变成了梯田。王安石所说的“抚之为州,山耕而水莳”,即是水稻田不仅遍布江河沿岸平坦地区,也扩及到丘陵山地。由于在袁州、信州、抚州等处,山坡水田很多,所以南宋有人指出“江西良田,多占山冈”。临川区域有15%的丘陵地,50%的低岗地,正是适宜农耕而容易垦种的地面。加上有较多的农业劳动力,于是耕地面积大大增加。陆九渊说:“江东西无旷土”,是符合当时实情的。水稻品种方面,当时推广种占城稻,这是早熟耐旱的品种,适宜在丘陵山坡地区种植。发展到南来,各地便普遍种早、晚稻了。“田分早晚,早田者种占早禾,晚田种晚大禾。”①百姓多以早谷米充食,晚谷米纳官租。宋朝政府一般也不要早米,绍兴元年(1131)曾经权行许纳,但“不得充上供米斛。”朝廷的显贵们是绝不吃早米的。单位面积产量,从金溪县陆九渊家里的情况来看是很高的。他家里“治田每用长大锂头,两次锄至二尺许。深一尺半许外,方容秧一头。久旱时,田肉深,独得不旱。以他处禾穗数之,每穗谷多不过八九十粒,少者三五十粒而已。以此中禾穗数之,每穗少者尚百二十粒,多者至二百余粒。每一亩所收,比他处一亩不啻数倍。盖深耕易耨之法如此。”②。深耕耐旱,茁壮增产,是科学的方法。 ① 《陆象山集》卷16《与章德茂》 ② 《陆象山集》卷34《语录》上 ③ 《李觏集》卷27 《上孙寺丞书》。 宋朝政府每年从东南地区得到的漕粮六百万石,其中120万至200万石是由江南西路(相当今天江西省的大部分)提供的。在江南西路中,临川区域的份额不是少数。李觏说:南城县“赋米之以斛入者,岁且数万。”③《正德建昌府志》记载绍兴年间建昌军秋粮为82,600余石。南城原产红珠稻,这时又有一种银珠稻,米色白而香,是每年必备的贡品。当时纺织业也相当发达。《正德建昌府志》即载有绍兴年间建昌军夏科绸绢34,000余匹,丝绵28,000余两。《元丰九域志》所列各地贡品中,江南西路贡葛布的两处:洪州、抚州,每年各30匹,超过其他纺织品的上贡量,可见其质量好, 受到官府显贵们的珍重。栽苎麻,织苎布是临川区域的传统产品,所产的莲花纱,是朝野一致喜爱的夏季衣料,因得夏布之名。 南丰白舍窑烧制的青瓷器,胎薄洁白,釉质晶莹,润泽光亮,在市场与景德镇的青白瓷器相竞争。南城南丰出土的青白釉温酒注碗,是省内宋瓷中的上乘。其他如南城窑,临川白浒窑以及金溪窑,也都是宋代江西重要的陶瓷产地。金溪的陶瓷工人多般是在农闲时烧制,“大抵皆农民。”他们农忙时种田,农闲时烧窑。借制陶瓷之收入以补“农业利薄”之不足。 绍兴年间临川区域产的青胆矾每百斤价120文,低于铅山胆矾30文。抚州城里有许多铜匠,他们就地取材,打造黄铜器(输器)出卖,名声颇大,与隆兴(南昌)、桂林并列,是全国铜匠最多的三个地方。金矿、铁矿也在开采。南丰银矿大量开采,设有看都、马茨湖、蒙地、太平四场, 岁额9,179两。元丰元年(1078)实收5,116两。此外,临川、崇仁还有石炭(煤)。临川区域出产的捭纸是纸中上品,适宜印刷书籍,宋人以捭纸书为珍贵。崇仁、宜黄以稻草为原料,制成一种很好的牛舌纸。茶杉纸、金溪的清江纸也是出名的纸品。茶叶产量: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三二之三三所录南宋后期修的《抚州志》的片断内容,熙宁十年(1077)抚州的茶棵为103,054斤。同时建昌军为7,082斤,这表明丘陵山区除开垦梯田种水稻之外,还普遍栽培茶叶。 有比较发达的农业手工业作基础,兼之地理位置上的便利,各种交易活动比较频繁,宋政府每年从这里征得大量的商税。前述南宋《抚州志》称:“是邦亦舟车之会,征税之入非不足也,大率皆蚕食于贱夫,其归于府藏者寡矣。傥尽其入,则为患益深,宁薄其责,庶商旅皆愿行于途。在临川、金溪二务1 1,606贯,熙宁时临川、崇仁、宜黄、金溪四务20,1 30贯有奇,绍兴时置乐安共五务41,4 01贯有奇。”另据《宋会要辑稿》所记,建昌军商税旧额为9,924贯,熙宁十年为1 4,772贯。据《抚州志》载,这笔以万贯计的商税,只是官府得到的很少一部分,可见商旅交易之盛。 临川区域的生产事业,到明清时期继续保持向上发展的趋势。明政府长期从这里征得了大量的粮食。洪武、弘治、嘉靖3次的秋粮数额,都超过了它原所拥有的土地面积的比重。 清代以后,抚州的苎麻夏布有很大的发展,是全省夏布的主要产区之一。宜黄、崇仁、乐安、临川、广昌、李家渡等县镇都出产夏布,而以宜黄尤为突出,与万载齐名,为全省首要的夏布产地。 种植烟草,制作贡烟,是近代新兴的经济作物和手工业。黎川、广昌是主要的烟产地。种植烟草的这些地区,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了,有的是“专靠赁田栽烟”,有的家庭劳动人手不够,雇工莳烟,有的客商预付资金,承包烟农的产品,这些都已经初步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营方式了。 临川、东乡等县甘蔗很多,蔗糖生产仅次于赣县、宁都,居全省第二位。 临川区域的森林面积也很可观,已于第二节详述了,是省内重要的木材产地。每年砍伐运销外地的木材,长木二百万余根,筒木一百万余根,仅次于赣南、吉安,居第3位。 临川区域地大人多,农业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品种多样,特产很多,外销量大,加之交通方便,更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临川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几经兴衰,但发展时期占多数。三国到隋统一,经济遭到破坏,呈现衰落趋势。从唐至宋,经济又持续上升,到北宋进入发展高峰。最近在南城县建昌镇发现了一批在我省尚属稀有的钱币共有15种26枚,北宋时期占多数,可见当时经济发展盛况。宋之更替时期,战争屠杀,人口大减,经济又趋下降。明清时期,经济又保持着向上发展的趋势,并超过了宋代的经济发展水平。民国初年,有些行业已使用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经营方式。临川区域的经济稳步较长时期的发展,这就为临川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总之,经过上面3节的叙述,我们可以说明下列之问题。临川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形成了临川文化的中心;临川自然环境优越,交通方便,资源丰富,提供了临川文化对外交流的条件; 临川经济长期的发达,物质基础较雄厚,为临川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由于上述诸因素的综合,因而形成了临川文化独特的特性。 历代物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