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自然景观①

东山雪洞 位于康厝畲族乡东山畲村地界,距福安市区55公里。洞依悬崖峭壁,以嶙峋奇石覆盖而成,为明大学士刘中藻读书习文处。东山雪洞有正偏2洞,正洞高4米,面积9平方米,洞极平整,可容纳二、三十人,洞壁镌有隶书“刘子读易处”5个巨字。偏洞在正洞前,上刻洞名“虎跑”2字,下有流泉,水声淙淙。正洞右侧为狭峡,曲通洞外,上方4米外镌刻“峨嵋三峡”,后有天窗,可越洞顶,洞顶叠石凌空,危崖劈立,高数10米,极为壮观。侧向有一悬空石径,直通正面,岩高径窄,游人渡此径须面壁挪步,壁上刻有“天桥”2字。天桥上方岩石上有一天然裂隙,形如刀切,深2丈许,旁刻“试剑”2字。裂隙之北为深幽的峡谷,崖上刻“猿愁峡”,雪洞之东,有巨岩,岩壁上刻“石壑岩”3字。据光绪版《福安县志》载,东山雪洞的摩崖石刻均为刘中藻所书。笔力遒劲洒脱。1984年10月被福安县人民政府列为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山 位于福安西北部、穆云畲族乡与晓洋乡交界处,山麓居住畲汉村民,距福安市区55公里,因白云常绕而得名。清光绪版《福安县志》载:“在上十都。旧志:山最高,为闽东第一山。上有庵,常积雪不散。登绝顶,俯瞰城邑川海,如在宇下。”白云山群峰累列,山峦绵延,方圆近百里,最高峰为仙顶峰,相传有穆阳缪丛龙上山砍柴遇仙人下棋忘归,遂成仙于此,故名。海拔1448.7米,为闽东北最高峰,站立峰顶,方圆3百里尽收眼底,晴晨可观东海日出奇观。白云山西南坡平缓,国营蟾溪林场主产区,东北坡险处,峭壁林立,山脊如削,上山之路素有“天梯”之称。山上怪石奇岩,有“猴走石山”、“石虎归山”、“石鸡欲鸣”、“仙人棋盘”、“三角仙井”、“仙盒”等岩石景观。后峰西坡有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494)的冷水寺,后毁于战火,1987年重建,1989年至1990年又先后在冷水寺后建成缪仙宫、南北极宫和观音亭等。冷水寺前有“天池”,方圆10余丈,盛产午时莲。白云山气候独特,时有白云缭绕,登顶俯瞰,群峰隐现。山上千变万化的云海奇观时常可见,以春夏为最佳观赏季节。在仙顶峰还可观得“佛光”。盛夏山中气温低于山下6—8℃,是旅游避暑的胜地。以白云山为中心,周围还有鲤鱼溪、八仙过海、九龙洞、锁泉寺、太后公厅及五显大帝宫等旅游景点。

清泉洞 位于穆云畲族乡桂林凤翔山侧峰,距福安市45公里。凤翔山脉有福安畲族人口最多的自然村凤洋,该村原名凤翔。洞由怪石构成,左济公岩,右蛤蟆石,上以金龟覆盖,众石嶙峋,各具奇姿。洞宽9米,进深32米,可容500多人。洞曲折幽深,中有一股清泉,清澈甘甜,逢旱不竭,相传有白莲刘氏七姑避乱隐修于此,以岩泉炼仙水施舍乡里,防瘟疫,后人祀之,不计其年,俗称“仙水洞”。清光绪十三年(1887)由桂林王贡南倡辟全洞。旧大厅仿普陀景,塑观音像,原七姑居后座,并盖文昌阁,奉魁星,作乡学子读书之所,修环堵,筑洞门,撰联曰:“洞弥云气古,泉泻道心清。”民国初年,一度荒废。1936年由女姑王碧仙集资重建。“文化大革命”时期再遭毁坏,1985年重新扩建,现洞内大殿塑释迦、观音佛像,并扩建文昌阁可供旅宿,新建南极阁、土主堂及名云院等,同时在济公岩下新辟洞宇1间,面积30平方米。洞外还有清泉塔1座,系1984年王碧仙圆寂时,乡人集资所建。塔前有石碑1面,镌刻序文及七律诗1首。清泉洞遇暑凉爽,临冬温和,洞外广植松竹梅,环境幽静典雅。

佛光 一种罕见的大气光学现象,即在云雾霏霏的高山上,人背向太阳,阳光折射向前方云雾,把人影投在云雾中,人影四周出现五颜六色的光环,金光闪闪,蔚为壮观。传说为佛的显身,故名。福安畲族聚居地白云山、仙岫山均发现佛光气象奇观。

白云山佛光首次发现于1987年10月18日,位于白云山最高峰仙顶峰。据1987年11月1日上海《新民晚报》载,当日上午,福安旅游局组织13人对白云山进行考察时,在仙顶峰上见周围云雾团团,迅猛翻滚,云层急剧下沉,后又冉冉升起,这时阳光向观光者射来,随即在前方80多米处的云雾之中,出现1个圆桌大小的彩色光环,人影被圈其中,清晰可见。这种奇观1小时内出现3次,最长者达13分钟。1990年11月旅游局组织考察小组再次发现,并拍摄录像成功。

仙岫佛光,位于仙岫山顶峰天鼓石上,即人站在天鼓石上,背后阳光斜照,身影即出现在几十米远的云雾上,在身影周围出现五彩光圈,光耀夺目,并随着云雾的浓淡,光圈时隐时现。据福安电视转播台工作人员称,1984年已多次看到这一奇观,1986年4月,福安园林处组织人员拍摄录像成功,同时发现仙岫佛光持续时间长,最长一次达35分钟。

人文景观

大林钟氏祖牌供奉祠堂 位于坂中畲族乡大林畲村,该村有钟氏祠堂1座为土木结构,建筑形为悬山顶,穿斗减柱造,共2进,前进为戏台,后进为大厅,通进深30余米,通面阔15米。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现存建筑系光绪八年(1882)重建。祠堂大厅中间及两侧设有祖龛,用于陈列祖牌,俗称“龙牌”;内有起自大林开基始祖“元处士十四老祖考清公、妣吴氏”神牌,迄于林钟氏卅世神牌,近4百余面,祖牌为光绪十二年(1886)进龛。神牌造型大率相似,但具体装饰略有不同,或雕龙、或刻凤,或缕花卉,或凿人物。文字均清晰可识。一律镶金箔,造工细腻,雕刻精致。1991年7月15日,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革命纪念地

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 位于福安市区西北部卧儿山的闽东革命烈士陵园北侧,与闽东革命纪念馆同属1座建筑物。1988年4月建成,1989年7月1日开馆。展厅位于建筑物底层左侧,面积432平方米。展厅顶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原闽东革命领导人叶飞题写的馆名。展厅中分3部分陈列《闽东畲族革命斗争史》内容,再现1929至1949年闽东畲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斗历程,包括(1)“畲族人民接过马列火种,畲族山村创立红色政权。”(2)“畲族人民在三年游击战争中付出巨大代价。”(3)“畲族人民置身于两种命运的决战。”展厅设铝合金联柜31个,坐屏2个,陈列革命旧址照片、图表120幅,人物照片38幅,油画4幅,其中涉及福安内容的照片油画27幅。革命文物77件,其中福安畲村革命文物22件。

竹洲山 位于穆云乡西部,是白云山支脉,其间山重水复,峰奇崖险,易守难攻,天然屏障。1935至1937年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闽东红军依托地,山内屏中山、曲坑、石厝下、三湾、十二泡、下竹洲、上竹洲等畲村。1984年7月,中共宁德地委批准设立竹洲山革命纪念碑。

上马山 位于溪潭乡东北部。1932年9月闽东工农游击第一支队在上马山畲村成立。1984年7月,中共宁德地委批准设立革命纪念碑。

晒日山 位于溪柄镇东部柏柱洋内。1933年3月至1934年9月间,闽东工农红军在村内设立红军军服处,军服处内有30架缝纫机,今有军服处遗址。1934年初,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在村内召开干部会议,决定成立闽东苏维埃政府筹备处,今有会议遗址。1934年6至9月,闽东苏维埃政府机关报《闽东红旗报》印刷地点设于村内,今有《闽东红旗报》印刷地址。于1984年10月11日与斗面村、狮峰寺同属中共闽东特委和闽东苏维埃旧址被列为福建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采花桥 位于溪柄镇东北部。1934年6月,中共福安中心县委与中共连江中心县委在村内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闽东特别委员会。今有会议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