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畲族的节日与汉族大致相同,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冬至等,其中以春节、端午最为隆重,但也有本民族特有的“招兵节”、“二月二”、“三月三”、“封龙节”等民族节日。

春节

正月初一至十五为春节,是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节日里家家贴红,人人着新衣,到处鞭炮声,相互串门道喜,备办三牲厚礼祭祖。畲民十分重视过春节,从农历十月开始,就准备糯米酿制“过年酒”,用粳米、灰碱水做年糕(糍粑)。吃糍粑是畲族人民过春节的特色之一。畲乡流传着这样的一首诗句:“糯米做糍圆又圆,香麻伴糍甜粘粘。”就是说做糍粑,表达了畲民盼望春日时(糍)来运到,生活年年(粘粘)甜的美好心愿,还有合家团圆之意。除夕之夜,人们一般通宵不眠,前半夜,走家串户,互相祝贺;后半夜,点燃香烛,鸣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这时,畲家男女老少围在篝火旁,聚吃年饭,称“隔岁”。小孩一边烤火“守岁”,一边学唱“盘古歌”,阿爸则蒸糯米饭做芝麻糍粑,做罢糍粑,还要挑一指碗口粗的耐烧的楮木,放在灶里燃烧,到一定火候时,用灰烬掩埋着,做为大年初一的火种,谓“隔年火种”。这个火种一定不能在第二天煮早饭前熄灭,不然会认为是不祥之兆。初一凌晨当鸡鸣第一声时,年青人就打开大门,放鞭炮和“双响”,有的跑到大门外,拿着竹响板(毛竹破开两片,一头联结在一起),绕着房前房后“呱呱”地敲打,以示驱瘟神,除病灾。各户主妇闻到爆竹声,争先恐后地赶到井边“汲新水”,回家煮线面做早点,预祝全家平安长寿。孩子们跑到竹林里“摇毛竹”,认为小孩摇了毛竹就会象竹笋一样茁壮成长。农历正月初二开始,要集体上山围猎,过去,还要举行拜祭猎神活动。正月初五“开年驾”(送年),家长领着小孩到处打扫。打扫完后,全家喝糖茶,预祝年年有余。正月初八,是畲族祭始祖盘瓠的日子,属于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图腾崇拜。这一天,同祖同姓的男女老少,聚集祠堂举行祭祖会。有的村落要在初一至初五于祠堂中祭祀祖先。

过年期间,男子搓草鞋,操劳家务,以示对妇女的尊重与慰问。姑娘们则忙于以各色鲜艳的丝线,编织成绚丽多彩的彩带,准备送给自己的情人。节日里还举行对歌、“打尺寸”、登山比赛和打秋千等文娱活动,充满着节日的欢乐气氛。十五过了元宵节,春节的活动乃告结束。

招兵节

招兵节,是广东凤凰山区畲族传统的节日。据说这个节日起源于丰顺县凤坪畲村,每年举行二次(一说三、五年举行一次):第一次在农历正月初五前为“请兵节”,第二次在农历除夕前一天为“送兵节”。每次节期为一天一夜。现在潮州凤凰山区的畲族则把“请兵节”和“送兵节”合并为每五年举行一次,称为“招兵节”。一般在农历大雪后至冬至前择吉日举行,节期活动一般为三天三夜。节日里在公厅搭一高木台,设神坛,摆香火炉,上饰有各种兵马的令旗,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家家户户备办供品,要请宾客。村里神坛前悬挂祖图,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由本民族师公敲打道具,翩翩起舞,口中念念有词,吹牛角,一时鼓乐喧天,热闹非常。举行“招兵节”旨在恭请三奶娘娘驱邪除恶,扶正压邪,保佑全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使畲族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说起“招兵节”,畲族人民还津津乐道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畲族师公的鼻祖原是福建古田县临水宫的三奶娘娘,原名陈四姐。临水宫里有座白沙爷宫。白沙爷乃害人的蛇精,享受人间香火,为非作歹。宫里规定每年要用一名童男祭祀白沙爷,遭到在白沙爷宫里干活的陈四姐哥哥的坚决反对。白沙爷怀恨在心,把陈四姐的哥哥囚禁起来。为了营救自己的骨肉兄弟,除暴安良,陈四姐踏上了向闾山学法的征途,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在征途中又结识了李三娘和林九娘,三人结伴而行,终于到达闾山,在接受闾山法师的指点,学到了腾云驾雾、降妖伏魔的法术,把蛇精白沙爷处死于万丈深渊的潭底。从此,不但拯救了她的哥哥的性命,同时也杜绝了每年一次献祭童男子的恶习,使临水宫附近的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

在凤凰山区还流传着“招兵节”由来的另一种传说,相传当年盘瓠王往番邦取番王头时,被番兵追赶到了海边,得神兵神将之助,才能安然无恙地返国。畲民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感谢这些神兵神将,则于每三、五年举行一次“招兵”,向他们献祭。

会亲节

二月二日会亲节,是福建福鼎县畲族人民隆重的传统节日。该县前岐区双华乡地处闽、浙两省交界的小山谷里,四周环绕着高山峻岭,这里聚居着蓝、雷、钟三姓畲族300多户,1600余人。据谱乘记载,这里的畲族因清初东南沿海迁界令,被迫从浙江蒲门甘溪一带迁来,由于族支繁衍,子孙散处于浙南闽东各地,省亲路远,探亲无期,乃定在每年春耕前的农历二月初二日为“会亲节”,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

节日里,浙南、闽东的畲族男女,从四面八方云集在双华乡,访亲友,叙家常,互致问候。在乡文化馆前搭起彩楼,四周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挤得水泄不通,一场诙谐有趣的赛歌会就在这里举行。入夜,山谷里家家灯火辉煌,处处歌声嘹亮,锣鼓声响彻云霄,鞭炮声震谷山鸣。当发出提灯游村的信炮时,只见一队队人们手提鱼灯、兔灯、鸡灯、猪灯、寿桃灯、莲花灯、丰收灯、孔雀灯等,形成一条金色长龙,鱼贯穿行在各个畲村,山谷里礼炮齐鸣,烟火怒放。畲山,“二月二”之夜在沸腾中。

居住在福鼎境内的畲族同胞,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要到鼓楼山上举行庙会。关于二月二庙会的来历,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古时,畲族先民过着迁徙不定的贫苦生活,后来在雷祖公的率领下,举族逃荒到福鼎县鼓楼山,得到当地汉族魏家兄弟的帮助而定居下来,经过辛勤的劳动,劈荒山,造良田,可是野兽出没无常,经常糟踏庄稼,危害畲民的生活。魏家兄弟见状十分同情畲胞的困难,就生炉打铁,制作铃刀、神铳,帮助畲民消除兽害。雷祖公用树片做成号角,当鸟兽为害时,则吹响号角,人们闻声赶来,挥舞铃刀,举起神铳,围歼鸟兽。从此,人们才过着安定的生活。为了感谢魏家兄弟的帮助,颂扬畲、汉两族人民共同创业的深情厚谊,畲家在鼓楼山上兴建一座庙宇,以纪念魏家兄弟,尊称他们为“魏公侯”,并于每年春耕前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这天,大家都用糯米和蔗糖做成的米酒、馒斋,到庙上进行公祭。人们舞起铃刀,鸣放神铳,吹响龙笛,作驱赶野兽状,祈求五谷丰收,人畜两旺。然后,大家在庙前架起两棵二丈来高的“火树”,照耀歌场,进行盘歌,通宵达旦。这就是畲族传统节日“二月二”的来历。

二月十五日举行祭祖,由族长主持。祭时宰杀猪、白羊各一只,并备有鸡、鱼、豆腐、青菜等物,鸣放礼炮,由族长领头入祠按辈份、年龄依次向灵牌、祖杖跪拜。祭毕,大家在祠堂中聚餐。

“三月三”

三月三染乌米饭祀祖先。畲族于每年三月三日,照例要蒸乌米饭吃,合家共餐,馈赠亲友,共同欢庆节日。乌米饭的做法,是采集一种野生植物乌稔树叶,捣碎后用布包好放入锅中,加水煮成汤,流出黑汁,然后捞出布包,放入糯米,蒸成乌饭。这种乌饭色泽乌黑,由于乌稔能起开脾、防腐作用,贮藏在苎麻袋里挂在阴凉处,可数日不馊。食用时,以猪油炒热,更是香软可口。相传始祖盘瓠王喜吃此饭,有的认为吃过乌饭,上山可以免被蚂蚁咬。

关于乌米饭的来历,在畲民中却流传着几种不同的说法:福建霞浦县崇儒乡畲族流传着这样的故事:相传从前畲族人民在抗击敌人时,由于米饭常被敌人抢去吃,后来他们想出办法把米饭染黑,从此敌人怕中毒而不敢吃它,这样,畲族人民就安稳地吃上米饭,有了气力,才把敌人打败赶出去。又传说在唐时,畲族英雄雷万兴被关在牢房里,他母亲送来的米饭往往被狱卒抢去吃,雷万兴想法让他母亲把米饭染黑,狱卒见状怕中毒不敢吃,后来雷万兴出狱,战死在沙场,后人在他的牺牲日子染吃乌饭以示悼念。闽东各县畲族还传说,在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畲军抗击官兵时,被围困在山中,这时正值严冬季节,粮断援绝,情况十分危急,雷万兴发动畲军上山寻找食物,只见满山遍野,草木枯黄,景物凋零,只有乌稔树虽叶落殆尽,但果实仍然累累,畲军摘食乌稔果充饥,军威大振,雷万兴便于农历三月三日率众下山,冲出重围,杀得官兵丢盔卸甲,溃不成军。后来在三月三日这一天,雷万兴在享用丰盛的鱼肉酒菜而感乏味时,忽然想起昔日被围困摘食乌稔果香甜可口的情景,于是便吩咐畲军上山采摘乌稔果来调调口味。时值春暖花开之时,草木正生长碧绿的嫩芽,尚未开花结果,畲军只得摘取嫩绿的乌稔叶回来,和以糯米一起蒸煮成乌米饭。畲族人民为了纪念雷万兴抗击官军的胜利,于每年农历三月三日蒸煮乌米饭祭祖,以后日久相沿,成为畲家的风俗。

三月二十九日,为田头伯爷协天大帝节日。广东凤凰山区畲民以炒面、“三牲”往田头拜祭,请求保护农作物茁壮成长。还备“三牲”到关爷庙拜祭。

清明扫墓,备“三牲”到祠堂祭奠祖先。各家都到祖墓去除坟草,并用鸡、年糕、猪肉、酒、纸钱等祭墓。

四月初八为牛生日,这一天牛不耕田,并且在天还没亮就把牛放到山上吃露水草,传说那一天天上会掉下两个馒头,牛吃了可以长到千斤重。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畲族一年中第二个大节日。家家户户都在门上插艾叶,除魔清邪,福佑平安。要扎条形“竿粽”,即“枕头粽”,又叫“畲婆粽”。喝雄黄酒,祭祖。汉人五月初四包粽子吃,畲族五月初四包粽子,初五才吃;有的地区端午节中午不吃粽子,而是早晨吃粽子。究其原因,相传其祖先在白天忙碌于开荒辟地,中午不便回家,故改为早晨吃,相沿此习至今。

“封龙节”

“封龙节”是畲族传统的节日,每年在农历夏至后的“辰”日举行(福建霞浦县畲族在五月二十四日举行,叫“立秋封龙”)。传说这一天天上玉皇大帝给畲山“封龙”,象征着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是日畲族人民禁用铁器,禁挑粪桶,不事劳动。他们还群集预定地点或登高举行赛歌会,青年男女还通过这一盛会,对唱山歌,寻觅情侣。在对歌活动中,歌手们互不相让,往往出现输者临阵脱逃,胜者紧追不舍,你追我赶,拦路盘歌,诙谐热闹,妙趣横生,洋溢着节日欢乐的气氛。

七月十五日鬼节,每户出一人,备办鸡、肉、鱼、米粉、面条,饭、笋、豆等八盘摆在祠堂中祭祖。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又称丰收节,家家蒸糕、〓粑。有些地区的畲族于丰收在望时,举行“尝新米”,欢庆丰收。有的在祠堂祭祖,并互送月饼为礼。广东凤凰山区畲民还以月饼,芋、鱼、肉拜田头伯爷和开山伯公。

九月九重阳节,用米粉制成重阳糕、红糖糕,并吃豆腐、辣椒、猪肉等。有的到县城或登高对唱。

十月十五日是五谷祖先生日,不许任何人取走一颗粮食,否则当年没有收成。有谷仓的则开仓门,以斗或筒装满谷子插上香置于仓门,以稻穗、粿及“三牲”拜祭,并在各装谷的器皿上插上香。

十一月至冬至,吃汤圆,名“冬至圆”,并吃猪肉、豆腐、老酒等。在浙江的畲民习惯吃馍糍,即糯米团。广东畲民于是日不能到菜园去,否则蔬菜会生虫。当天吃糯米汤圆,以糯米粿及鱼、肉祭拜祖先。用汤圆喂牛,并贴在牛的头、背、尾三部分和门、灶、桌、窗子、禾桶上。不结果的树木也要贴。

腊月二十打年糕,据说因为天要漏、打年糕补天,免除涝灾。

禁忌

畲族的禁忌多,有生产的也有生活的。

除夕要扫地,初一忌挑粪,初一至初四不扫地,初五早上扫地,把垃圾放在路口烧掉,叫“送年”。

在春节的三天和春节的前一天以及正月十五日不准骂人,也不能到邻居去借用具、引火和点灯。出门作客要“七出八不归”,即初七出门,初八不可归家,要初七当天或初九以后可回。

正月十五日以前不能晒衣服、否则养不好鸡,会被老鹰捉去。如果必须晒衣服时,也要放在家里或山里背人的地方。

正月二十日禁止作田工,有“正月廿作田工,不够补天川”的俗谚。

二月初二种竹子,能兴旺发达。

二月十九日观音生日,忌挑粪,忌做污秽事。

春分(春社)在立春后过的第五个卯日,不能用牛,不挑粪,不到河里洗衣服,不晒衣服。

三月三日不下田,否则田会断水路。

三月二十三日是白马王生日(宁德),忌挑粪。

“封龙节”不准动铁器,不准拿锄头下田,否则会闹水灾。

清明节和八月初一不许挑尿桶,否则认为会大旱。忌锄田。

立秋日不能动土,不能用牛。这一天要上山打猎,不耘禾,故云:“人歇昼,禾歇秋。”

广东石古坪畲族还有采茶禁忌,每年七月二十四日和白露两天,禁止上山采茶,否则认为茶叶会生虫。

女有“十八难”,即十八岁禁止出阁,否则会不育、克夫。男有“二十难”,即二十岁不能娶亲。

未满月的孩子忌见生人,坐月时产妇和孩子的衣裤不得见阳光。

妇女在怀孕期中不能吃野兽肉,特别是不准吃兔肉,也不能看戏和看做功德,因祖图与戏装皆斑斓鲜艳,看后会引起胎动,日后小孩会神经错乱。棺木出葬,也不能看,怕相冲。家有孕妇,墙、砖、瓦等不能动,亦不能钉钉子,怕会动胎。孕妇不能吃田螺、牛肉;不准到办婚、丧的地方去,否则新婚夫妇将来会不和睦,所以迎娶新妇例在深夜,主要原因就是怕遇见孕妇。不许进入产妇房,并不准跨过牵牛的绳子、犁耙和扁担,否则会难产。

产妇四十天内,忌沾冷水,忌吃青菜及肥猪肉,少吃食盐,只吃米饭、鸡蛋、红糖、酒等。

婚后回娘家要住双日,不能住单日。

结婚当天,公婆不见媳妇。婚日,点在“香火堂”上的一对花烛,若熄灭了就预兆不吉,是日忌说“黄天”、“死”等不吉利的字眼。

家有为老人预备好的寿棺,平时不能开启,否则不吉。

死者若是子年出生,儿、女、媳若是午年出生,就不能去送葬,因“子午相冲,金木相克”。此外,出殡时,棺木抬出家门,忌触门的两旁。

不能称畲民为“畲客”,更不能叫他们为“畲客儿”、“畲客婆”。他们认为这是对他们极大的侮辱。因此,只能叫他们为“畲民”或称“畲族人”、“山哈人”等。过去他们称自己为“小姓人”,称汉人为“大姓人”或称汉人为“你边人”,称自己为“我边人”。

解放前禁吃狗肉,狗死了放在溪中冲走。禁吃蛇、猫,猫死后要把它挂在树上。

上述许多禁忌,奈因年远世湮,插迁靡定,加上生活所迫,所以许多禁忌,只是纸上具文而已,并没有付诸实施。解放后,一些不利于生产发展的禁忌习俗已逐渐革除。过去那些不准做污秽事、不准拿锄挑粪下田的日子早已被火热的经济生产所淹没。正如当地的畲民所说的:“那是解放前的事情,现在,谁还理这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