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福安雷姓概述

福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市境东邻柘荣县和霞浦县、西连周宁县,北界寿宁县、浙江省泰顺县,南接宁德市(蕉城区)。东西相距37公里,南北相距80公里.是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的水陆交通枢纽和闽浙赣内陆地区的重要疏港通道,也是闽东北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宋淳祐五年(1245年)建制,理宗御批“敷锡五福,以安一县”得名“福安”,1989年11月撤县设市,1993年被国务院列为沿海开放城市。全市总面积188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45公里。

福安市是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体育先进市,同时被授予“中国中小电机之都,中国茶叶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南方葡萄之乡、中国民间船舶修造基地、中国绿竹笋之乡”等多项荣誉称号。境内有沈海高速、宁上高速、温福铁路等公路、铁路穿境而过,形成半小时交通圈,南部白马港位于三沙湾中点,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货物吞吐量居闽东之首。现辖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福安经济开发区和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13个镇、5个乡、4个街道,总人口67万人,其中畲族人口7万多人,是中国畲族人口最多的市(县)。

福安文化积淀深厚,是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和历史名人郑虎臣、谢翱的故乡,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东革命中心,中共闽东特委所在地。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南部的古地质遗迹,廉村宋代古城堡建筑群、瓜溪“活化石”刺桫椤、柏柱洋明清古民居、溪塔葡萄沟、仙岫畲族风情以及闽东苏维埃旧址构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景观。

雷姓源自上古方雷氏。相传炎帝神农氏的八代孙榆罔(上古时代最后一位炎帝,与黄帝部落联合打败蚩尤部落后被黄帝部落打败)的长子“雷”之后。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雷”为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居雷泽以雷为姓,黄帝召其为左相,后因黄帝伐蚩尤时,双方激战于涿鹿,雷公奋勇杀敌,佐黄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战争胜利后,黄帝论功行赏,雷公被封于方山(大致为今河南省叶县南、方城县东北一带)。黄帝娶方雷氏女嫘祖为正妃,故雷氏与黄帝族是亲族。雷公是个名医,精通医术,曾与黄帝讨论医学理论。据《素问·著至教书论》说:“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之。”雷族人很早就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在黄帝族东迁黄河中下游时,也随着迁往山西、河南、河北一带。方雷国子孙,复姓方雷氏,后又分为两支,一支姓方,一支姓雷。商灭夏后,一部分雷姓族人,随夏桀迁巢(今安徽巢县)。商代末,居住河南濮阳一带的雷姓族人南迁至湖南一带。直到秦汉时期,雷姓东迁安徽、江西,开始在东部发达起来,形成著名的豫章雷姓大族。三国魏晋期间,南方的安徽、江西、四川、湖北等省均有雷姓分布。西晋时期,江西豫章(今南昌)人雷焕曾任丰城令,其后裔有一支迁至陕西冯翊(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改设冯翊郡,治所在陕西省晋中市),发展成为冯翊雷氏望族。据传,福安金斗洋等地早在唐宋时期就有雷姓分布。福安坂中后门坪村雷氏宗谱所列上古世系,即以女娲为第一世祖,雷焕为第四十六世祖,至第六十二世祖清光为入闽始祖。另一说雷姓为高辛帝所赐。福安坂中廉岭、燕窝《雷氏得姓受郡远祖系图》,以雷肇庆为五十九世祖,第六十世祯、祥、礼,第七十世大八公分别被奉为不同村的雷氏开基祖。填洋《雷氏宗谱》以明万历年间迁入闽东的雷天群四子光清为开基一世祖。

雷氏图腾是从燧人氏风姓族支雷泽氏族徽演变而来。雨象天穹中的水滴,是“天一生水”的宇宙观,雨下之田是雷鼓的象形,周围环以电光,是自然图腾的典型。雷姓郡望冯翊,源自西晋时期江西豫章(今南昌)人雷焕(曾任丰城令)后裔中有一支迁至陕西冯翊(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改设冯翊郡,治所在陕西临晋中市),发展成为冯翊雷氏望族,故雷氏后人以冯翊豫章为郡望。雷姓堂号为“谦让堂”。源于东汉雷义和同郡陈重是好友。太守举陈重孝廉,陈重要让给雷义,太守不允。刺史举雷义茂才,雷义又要让给陈重,刺史不听,雷义遂装疯披发而去。里人修建“谦让堂”以示表彰。

福安雷姓人口均为畲族,历史上多与境内同为畲族的蓝姓、钟姓和部分为畲族的吴姓、杨姓通婚。。

据福安各村提供雷氏宗谱史料综合、归纳,主要有金斗洋、后门坪两大系统。

第一支金斗洋雷姓。是迁入福安最早的一支。据坂中畲族乡和安畲族村《钟氏宗谱》记载:“大林钟”始祖飞公之女适金斗量(今金斗洋)雷谓礼。时为北宋末年。而现存《金斗量雷氏宗谱》称:雷氏“移居闽省播迁无常,惟居福安二十一都黄墓者最久,因谱失莫纪其详,居黄墓者八世,而及大一公于(明)崇祯年间后移居仙石一载,大林二载,岭门二十余载,至高祖十三公,曾祖百二十六公又于国朝康熙甲寅十三年(1674年)移居坑兜九个月,冬移居十五都上金斗洋,四十三载再移居下金斗洋,迄今八十余载。”较之北宋末之雷氏,这一支当为别支。现存《金斗洋雷氏宗谱》载:隋末唐初金斗洋开基祖雷太公从潮阳经广西柳州、钦州,经由福建罗川(罗原),转迁长溪大黄坪(霞邑),唐初再迁长溪灵岩(安邑)、杉木林、柯厝下、池蚯(上金斗洋)与薛贺后裔同村居住为邻里,至北宋乾德年间(公元963-967)雷氏迁入下金斗洋居住。明隆庆年间雷承万从罗川(罗源)大浿头入迁金斗洋,其后裔又于明万历年间迁霞浦县小南半山区及沿海的三坑、溪南、青皎、海边等。明万历二十八年雷文从罗源塔里入迁金斗洋。金斗洋雷氏以雷太公(名风顺)为一世祖;其子雷伏宣为二世祖;雷十六公(居长溪大黄坪三十余年)为第三世祖。第四世祖雷大一(十七公),居灵岩。第十四世祖金祥(法广),居金斗洋。

第二支,后门坪雷氏。是福安雷氏中人口最多的一支。该支奉雷清光(行万杨九,系天辟公男)为第一世祖。至第九世祖颂(或作颂德)于明永乐四年(1406)迁居广东普宁。第十五世祖两(或作“雨”),字孔文,行千天三,于明成化二年(1466)从福州方向迁入福安十都官湖;以后又迁十一都陈家林;至第十九世祖召盛(讳玉,行百宾四)迁居福安十八都大丘田。雷召盛子雷旗(讳方雨,行千乐一)迁居五都赤乾(后漈谱称十五都赤乾)。雷旗子6人分徙各地。其长子君文迁十八都牛石坂(吴石坂),次子君章迁三十六都金飘带(金腰带),三子君赐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迁四都后楼,四子君爵迁十五都南坪,五子君达迁二三都明岭(林岭),六子君生迁三十一都刘坑坪。实际上六大分支中,后门坪《雷氏宗谱》作直系记述的仅是君生这一支。

1990年人口普查,福安县有雷姓人口21816人,其中男11907人,女9909人。为福安第六大姓。约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4.18%。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雷姓人口24528人,居第7位。全县所有乡镇和大多数村庄均有雷姓分布,全县雷姓人口在30人以上的村委会93个。主要雷姓聚居村(雷姓人口百人以上)有:潭头镇鹅山,社口镇坑里坑、牛三湾、谢岭下、潘洋、山里,坂中畲族乡月斗、和安、后门坪、仙岩、日宅、青原、廉岭、井口,城阳镇茶洋、纸坪、白坑,溪柄镇龙潭面、白沙、东山、长洋,松罗乡王隶、茶洋,穆云畲族乡燕科、王楼、科后、南山、下南、竹洲山、岭坑、高岭、中沃、洋坪、梨田、燕坑,溪潭镇岐山、瓜溪、马山、兰田、七埞、下庄、仙石,康厝畲族乡半山、凤洋、牛石坂、长潭、秋岭、金斗洋、红坪、赛歧镇店前,甘棠镇过洋、坑门里、春雷云、山头庄、何厝、岭尾、小岭,下白石镇下赤、王坑、章岭、金腰带、通湾洋、亨里、秦坎,湾坞镇宝林、池头、岩下、寒洋、炉山,溪尾镇石合、林洋、坎下等80个。2010年人口普查,福安市雷姓人口为24528人。福安雷姓已知现存谱牒48部,大多编纂于清咸丰、道光、光绪和民国期间。福安各村建有雷氏宗祠22座,始建于元代1座,清代8座,民国2座,解放后新建11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