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白云山风景区位于穆云畲族乡和晓阳镇境内,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面积约190平方千米,为福安市西北屏障。群峰耸立,广袤绵延,被称为“闽东第一山”。西南麓山势柔缓,东北侧峭壁林立,沟壑幽深,是西溪与穆阳溪的分水岭。登临绝顶,“城邑川海,如在宇下”,常年积雪不散。山壑之中,四季云雾缭绕,弥望如海,故名白云山。

白云山风景区包括白云峰、九龙洞、龙亭峡谷、黄兰峡谷、金钟山5个景区,西至龙亭溪与周宁县相邻,北跨黄兰湖与寿宁县为界。景区地处鹫峰山脉中段,平均海拔400~800米,千米以上山峰有30多个,最高峰白云峰海拔1450.2米。

群山逶迤,谷壑幽深,悬崖峭壁之下,白云山奇石怪洞,纵横罗列,美不胜收。龙亭溪、黄兰溪穿流于山谷间,两岸坡度陡峭,沟谷切割强烈,断崖比比皆是,地质奇观令人叹为观止。

白云峰

白云峰以“午时莲”“云海日出”“佛光”号称“三绝”。

午时莲 午时莲生长于白云山顶“天池”,为野生中国睡莲。每至夏秋午时开花,过午而沉,次日复出,花呈黄白色,花开之时,噼啪有声,移植他处,则无法存活,为白云山一级珍稀植物。

云海日出 白云山日出,贵在云海相衬。清晨,东方露白,天边开始云块集结,先黑而白,白而黄,黄转橘红、渐为赤红,映出金色霞光,这时人在云上,云在脚下,一轮红日从薄云间冉冉升起,继而喷薄而出,放出万丈光芒和色彩缤纷的日晕,最后扫尽天边云霞,跃于蔚蓝碧空。如是雨后,则更为奇妙,站在峰顶,极目远眺方圆百里云海,波涛汹涌,翻滚于群峰万壑之间。四周群峰连绵,层峦叠嶂,云卷云舒,祥云如画。

佛光

是日光成一定角度照射在云层上产生的衍射现象。由于白云山是福安最高峰,四周均为低谷,谷中林木茂盛,湿度较大,水汽不易蒸发,而凌晨山顶气温骤降,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珠,形成低云和地面雾。当太阳升起时,阳光照射在低云和地面雾上,由于云雾折射,形成巨大的七彩光晕,同时山顶上人群的身影也被投射在薄雾上,形成了神奇的佛光。

每年夏秋时节,白云山频繁出现“佛光”胜景,单体和群体交相辉映,其出现次数与持续时间国内外罕见。尤其在每年八、九月,山巅的天池畔偶尔会出现子夜佛光。

金钟山

一个巨大的石堡状山体,顶部微拱,四周为陡峭的灰白色崖壁,伟岸峻峭,气势磅礴。因其形似一口金钟,由此得名“金钟山”,崖壁上有很多垂直流水侵蚀形成的垂直凹槽和石脊。

金钟山风景区,奇峰罗列,怪石嶙峋,山间龙潭、瀑布成群,悬崖峭壁、峡谷洞穴随处可见。有6大峡谷、8处奇滩、36峰、36崖、36洞、36瀑、48潭、72奇石等自然景观,首洋溪流水湍急,瀑潭相接,色彩斑斓。“小白水洋”河床石平水清,扇贝石、犀牛石、龙首岩惟妙惟肖。梅花潭潭碧幽深,三环穴相依相伴,二叠瀑喷珠溅玉。

高海拔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形成一个高山绿地,冬暖夏冷,气候宜人。满山遍野草木葱郁,四季野花争妍斗艳,山间飞禽走兽活跃。一年四季,春见山容,夏见山气,秋见山情,冬见山骨。暮霭晨雾,若隐若现,奇幻百出,宛若仙境。

金钟山风景区既拥有秀丽的天然风景,又有许多珍贵花草树木,如红豆杉、野生荔枝等,是典型的多元素自然风景区。瀑布、奇石众多,让人目不暇接,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自助徒步旅游好去处。

蟾溪壶穴

在白云山园区的蟾溪河谷分布着规模巨大、分布集中、类型丰富、发育系统的河床侵蚀地貌,特别是形态各异的壶穴。其发布之广、规模之大、种类之全、形态之丰极为罕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普价值。最具代表性的是蟾溪游龙洞、南溪九龙洞。

蟾溪游龙洞、南溪九龙洞皆由河谷两侧崩落的巨大晶洞碱长花岗岩岩块堆叠形成河谷崩塌堆积穿洞,是典型的河谷崩塌堆积地貌。洞中崩塌岩块大小堆叠、参差错落,洞底溪水潺潺、跌水频现、碧潭清幽、壶穴神奇,形成洞中有穴、洞洞有景的独特风景。

蟾溪游龙洞

位于蟾溪村南约2千米的蟾溪河谷中,洞长约100米,自下游往上游大致可分三个厅。

第一厅“水门厅”,洞厅高约5米,宽(直径)约4米,是个大型瓮状壶穴,底部为一深潭,潭中碧水盈盈、清澈见底。瓮状壶穴南壁为流水切割形成的保龄球状出水口,高于河床约1.5米,前缘为一深潭,潭中碧水绿波,分外清幽。

第二厅“穿洞厅”,长30米,宽5~8米,高5~8米,洞口由相邻壶穴穿壁形成,是个直径约2.5米的圆形穿洞构成天然圆形门厅,洞厅两侧分布垂直水流及河床漩涡流水侵蚀形成的圆弧形垂直凹槽及壶穴,北端有一落差约1.5米的跌水及跌水冲蚀形成的跌水潭。洞厅上部为崩塌巨石覆盖,光线从上覆巨石缝隙射入,洞内较明亮,洞底布满砾石。

第三厅“落花(滴水)厅”,与穿洞厅一墙之隔,高于“穿洞厅”约1.5米,二者有一高0.7米的穿洞相通,亦为一完整的口小肚大单体壶穴,高10米,宽8米,河床流入的水流或自崖顶向下跌落,喷珠溅玉,或沿崖壁缓缓流淌,形成涓涓细流。洞底因布满磨圆状鹅卵石而略显平坦,壶穴顶部南侧亦为崩塌巨石覆盖,巨石岩隙间有一通向洞外通道,可由此步出“游龙洞”。

南溪九龙洞

位于蟾溪上游,南溪水库南约2千米的河谷中,堆积洞长约100米,自下游往上游大致可分四个洞厅:“观潭厅”“窥天厅(窥仙厅)”“如意厅”“问天厅(朝天厅)”。

第一厅“观潭厅”,长15米,宽5~8米,高1.5~2米,顶部为巨大崩落岩块所覆盖,密不见天,洞厅较低矮,洞内光线较差,底部是绿水碧幽的深潭,局部发育流水侵蚀形成的圆形单体壶穴、复合壶穴及穿壁壶穴,直径约0.5~2米,壶穴内被大小不一的鹅卵石所充填。在入口约10米处有三个直径分别为0.5米、0.6米和0.9米的壶穴,因其底部侧壁被流水蚀穿,形成外分内连的连心壶穴。

第二厅“窥天厅”,为沿河道延伸的廊状堆积洞,长25米,宽5~10米,高8~10米,洞厅上面为崩塌巨石覆盖,巨石参差错落、犬齿交错,其中一巨大滚石有一直径约0.6米、深约0.8米的垂直流水侵蚀穿洞。洞侧壁(河道岸壁)发育垂直水流及河床漩涡流水侵蚀形成的圆弧形垂直凹槽及壶穴,高约5~8米,直径2.5~3米。其中一圆弧形瓮状壶穴高8米,底部直径3米,圆形穴口直透崖顶,一注亮光从穴口透入,观若洞火,邻河道的侧壁被流水侵蚀成高3米、宽2.7米的圆弧形洞门,圆形瓮底碧水幽幽,波光粼粼。

第三厅“如意厅”,为一完整的圆弧形单体壶穴构成,高16米,宽12.7米,洞底河道上布满大小不一的砾石而显崎岖不平,壶穴顶部东南侧亦为崩塌巨石覆盖。东南侧崖壁沿垂直节理及串珠状分布的石英晶洞经流水侵蚀,崖壁上形成一个向内凹入的流水侵蚀洞,洞深约0.8米,称“如意穴”。北端侧壁由流水垂直切割河道后形成一落差约3.5米的岩坎及跌水,跌水冲蚀形成直径约3米、深约2米的圆形跌水潭,跌水跃入潭中轰然作响。

第四厅“问天厅”,为一完整的圆弧形瓮状壶穴,高38米,宽23米。壶穴壁经流水侧蚀及后期垂直水流冲蚀,形成三级不同高度的弧形崖壁、次级壶穴及垂直流水冲蚀凹槽,第一级高10~15米,第二级高6~8米,第三级高5米。北端崖壁流水自崖顶顺崖流下,分成丝丝细流,形成独特的线瀑奇观。底部为光滑的基岩河床,其上分布8个流水侵蚀形成的单体或复合式壶穴,大者直径3米,小者0.5~0.8米。走入谷底,犹如置身硕大的石瓮,仰而观之,顿生坐井观天之感。

人文景观

唐宋时期,就有先民在白云山景区定居。据地方文献记载,唐昭宗景福二年(903),詹祖睿自周宁豪阳迁晓阳南源;后梁太祖(907-912)间,谢淇随王审知入闽,始迁古田,旋迁晓阳;1989年,发掘晓阳首洋古窑址,该窑创烧于宋代,废于元代。

景区内保存有福建省级文物“太后公厅”、唐代古刹“锁泉寺”、廊桥古迹“奈何桥”等历史遗迹;这里还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谢翱的故乡;这里也是一块“红色土地”,土地革命时期曾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的根据地,陶铸、叶飞、范式人、曾志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白云山景区及周边地区丰富的人文景观,与地质景观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内涵深刻的旅游景观。

太后公厅由太后木牌坊和众厅戏台两部分组成,太后木牌坊始建于南宋端平元年(1234),众厅戏台始建于嘉熙四年(1240),分别于明弘治八年(1495)、九年(1496)重建。现基本保留宋明两代建筑构架。中轴线上依次为门楼、天井、戏楼,占地面积481.27平方米。戏台两侧设“子母台”,戏台匾额题“太后公厅”四字。相传为纪念“鸭母娘娘”谢太后而建。谢太后为晓阳开基祖谢淇(初七公)之女,初七公生五子一女,女名贵娘,闽王立为后,因贵娘放鸭出身,故后人称为“鸭母娘娘”,至今传为佳话。“太后公厅”于2005年5月被宣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奈何桥

是一座古廊桥,建筑年间不详,桥长约50米,一墩两孔,飞檐盖顶,杉板遮壁,造型古朴端庄,别致典雅,与周边山、水、桥、亭构成一幅和谐的风景。

龙脊岩红军洞

位于九龙洞西南约800米的龙脊岩崖下,系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游击队躲避敌人搜索藏匿的地方,叶飞曾在此躲过敌人的搜索。

缪仙峰(白云峰)

闽东道教发祥地,相传是缪仙翁修道升天之地。据福安县旧志记载,缪仙翁,讳从龙,字云叟,福安西浦人(又说是穆阳人),宋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曾任兰溪县尉,因朝政腐败,弃官云游,后遇异人授以秘诀,遂上白云山修炼成真。其道徒遍及闽东各县,为闽东道教开基之祖。所以,后人又称白云峰为缪仙峰,白云山上道迹甚多,有不少为纪念他而修建的宫观庙宇。缪仙峰顶有一石块,名叫“仙人棋盘”,自然天成,传说是他下棋的地方。

保护与建设

白云山风景区景观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是集火山岩、晶洞碱长花岗岩地质地貌、峡谷深切曲流地貌和河床侵蚀地貌等多种典型独特的地质景观,蔚为壮观的水体景观,优雅古朴的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天然地质公园。在国内外都比较少见,不但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也是极好的科普教育教材。

白云山地质公园内高山巍峨、峡谷深切,地形复杂,龙亭溪、黄兰溪气候温暖湿润,环境幽静秀美,林木茂盛,动植物资源丰富。据调查,景区内有脊椎动物77科、163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蟒蛇、赤魟中华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大灵猫(九节狸)、山羊、穿山甲、鸳鸯、红隼、鸢、小鲵、虎纹蛙、苏门羚等。景区有维管束植物1015种,其中蕨类植物28科、41属、65种,裸子植物9科、16属、23种,被子植物136科、531属、927种。其中有不少珍稀植物,主要有黑壳楠、南方红豆杉、格氏栲、银杏、水松、黄山松、柳杉,以及有活化石之美誉的中生代孑遗植物剌桫椤。此外,园区内野生兰花种类繁多,素心兰、一叶兰、台兰、建兰、报春兰、春兰遍及深山幽谷。杜鹃花漫山遍野,四季杜鹃娇艳妩媚,白云山午时莲被誉为稀世之宝。

白云山是畲族聚居地,穆云畲乡古韵依存,民俗淳朴。深奥的畲族方言,艳丽的凤凰装,热情奔放的民族舞蹈、古色古香的山歌、世代相传的纺织工艺,古朴有趣的婚嫁习俗,展示了畲家绚丽的文化生活。

在历史长河中,雄峙瓯闽的白云山“养在深闺人未识”。后因上游建设水电站筑坝蓄水,长期湮没在溪水中无人知晓的白云山大规模石臼群,向世人撩开了神秘的面纱。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这里独具特色的地质景观,更是引起了权威地质专家和旅游界人士的极大关注。

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实地勘查后认为,福安白云山是集晶洞碱长花岗岩地貌、火山岩地质地貌、峡谷及深切曲流地貌、河床侵蚀地貌、水体景观及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其中,大型河谷洞穴群极具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

白云山景区于2004年被列为福建省风景名胜区。2008年10月11日,国土资源部召开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预审会议,白云山与太姥山、白水洋两个景区联合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获得一致认可,列入2009年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推荐名单。

2009年7月1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原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委赵逊到福安,赞誉白云山景区地质景观:“走过很多地方,但这样大的花岗岩洞穴没有见过。”他用“壮观、雄伟”形容九龙洞,认为白云山地质研究内容非常丰富,很有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2009年10月14-16日,国务院参事谢又予、北京大学地质教授崔之久、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陈安泽一行到白云山进行科学考察。谢又予认为:白云山典型的地质地貌,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畲族风情,具有奥妙独特之处。建议建成一个和畲族文化相结合的地质公园。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姜建军在考察时,也赞叹:“这是一座百吨金矿!”

200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白云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0年10月,成功申报为世界地质公园。2012年7月1日,九龙洞景区正式对外开放。

2014年7月17日,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英国里维耶拉世界地质公园主管、地质环境专家梅兰妮·简·博德和挪威赫拉世界地质公园主管、经济学家英格博格·爱丽丝·克莱普对白云山进行世界地质公园中期评估,并于9月23日顺利通过评估。其间,两位专家到穆云畲族乡溪塔葡萄沟观看畲族民俗文化表演。

附:白云山河床壶穴成因探索

对于白云山景区蟾溪、龙亭溪等晶洞碱长花岗岩基岩河床上发育的壶穴成因存在着两种不同解释,即冰川流水侵蚀成因的“冰臼”说与河床流水侵蚀成因的“壶穴”说。

“冰臼说”

认为蟾溪、龙亭溪的壶穴是由古冰川融水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冲蚀基岩产生的“冰臼”。

2006年12月,福建省怡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编制的《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在“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一节以“世界奇观——‘冰臼’群在白云山下新发现”对福安“冰臼”的描述摘录如下:“在蟾溪至龙亭峡谷长达10千米以上的溪段上,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规模古冰川遗迹——‘冰臼’群。如九龙洞、爱心‘冰臼’、阴阳臼、‘冰臼’观天、联通臼、金蟾产卵、蝌蚪‘冰臼’、天眼、菊花石臼、连环臼、漏斗‘冰臼’、石瓢臼等等。”

2007年7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教授韩同林、陈尚平考察了蟾溪分布的大量石臼后,认为这些石臼是第四纪冰川后期,冰川融水携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强烈冲击和研磨,形成看似中国古代用以舂米的石臼,古称之为“冰臼”,是古冰川遗迹之一。并依此推断在距今约二百万年至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早期,福安一带曾为冰川所覆盖。

“壶穴说”

对于“冰臼说”,有专家、学者持不同看法,认为寒冷和湿润是发育冰川的气候条件,要形成冰川,必须是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在冰期气候下,低纬度地区只有海拔超过雪线的山地,才可能出现冰川。福安地处低纬度,且毗邻东海,属中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左右,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福安市最高峰的白云山海拔仅1448米,远远低于华南末次冰期3500~4000米的雪线高度,在这样低纬度、低海拔地区何以形成冰川?况且“冰臼”既是古冰川遗迹,也应有与之相应的古冰川地貌遗迹,如U形谷等其他冰蚀地貌以及冰碛堤等冰碛物共存。但福安乃至福建各处所谓“冰臼”发现地并未发现冰蚀地貌的冰斗、U形谷、峡湾、羊背石,也未发现冰碛地貌以及冰水堆积地貌等,甚至也没有冰期的古气候、古植被记录。

对此,福建省地质研究院认为,区别发育于河谷中这些石臼是壶穴或冰臼,必须对其特征、分布位置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测量、形态特征与水动力条件分析、古环境重塑等综合研究,尤其要研究第四纪福安地区是否有冰川形成的条件及存在冰川的地史记录。

根据本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调查成果,在福安穆阳盆地更新统Ⅱ级阶地钻孔中获得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的孢粉化石记录,孢粉组合中蕨类孢子占总数的18.85%,木本花粉占总数的41.36%,草本花粉占总数的39.79%。这种组合数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林下草本极为发育,反映出该时期穆阳等地处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并没有冰川时期生物化石记录。

经过野外对蟾溪、龙亭溪、首洋溪以及黄兰溪较详细的调查、研究和粗略划分,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认为,蟾溪、龙亭溪等基岩河床上发育的十余类壶穴以及弧壁沟槽、直壁沟槽等,是河床不同位置、不同水动力作用和壶穴发育不同阶段的产物。虽然壶穴和冰臼都可能发育于坚硬的基石上,壶穴中的瓮状壶穴与“冰说”论所描述“冰臼”总体上都具有口小肚大呈圆形、椭圆形和花瓣形等大致相似的形态及沉积物,但冰川融水的水动力条件和河床流水的水动力条件大相径庭。

因此,根据水动力条件、石臼形态、组合方式、分布位置的考察和综合分析,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认为白云山地质公园内发育于河谷中的石臼是一种河床侵蚀地貌,是现代河床流水侵蚀形成的壶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