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穆云畲族乡蕴藏着丰富的古文化资源,吸引着慕名而来的八方游客。

南山“银池坪” 南山村位于穆云畲族乡中部,距乡政府驻地12千米,地处穆云畲族乡银池坪山腰,海拔400米左右,周边山峦环绕,因村址坐南遂名。该村植被资源丰富,有红豆杉、黄皮树、松树,其中百年红豆杉5棵。有滴答洞、银池坪、百年松等旅游景观。

村南5千米处有座山,海拔1000米,山中有一水池,相传唐代黄巢起义时于池中埋下9库、18缸银,因此得名“银池坪”,之后牛群也在池中泅水,又名“牛池坪”。1991年6月,当地群众在牛池坪开发古刹时,发现纪事石碑一通、释迦石佛一尊、莲花柱子十几个,以及法明禅师、黄琴的墓、碑、骨灰瓮和五个精巧玲珑有金属响声的唐瓷香炉等。石碑后被邻村的一愚僧捣毁,据碑文记载:黄巢决心攻取长安,但与胞妹黄琴意见相左,黄琴被黄巢杀于银池坪。如今,牛池坪有白龙潭、群猴朝阳石、元宝锭石、石锣、石鼓、石柱(石棺)、黄巢试剑石、银池和黄巢练军坪等历史古迹。

咸福“古道” 咸福村,旧称“里洋”或“咸竹(谷)塆”,又作“含竹塆”,位于白云山南麓的樟南坂(据说是南宋爱国诗人谢翱的出生地),蟾溪与龙亭溪交汇处,现为白云山景区南大门。

前人农耕之暇,结合堪舆筛选了七个自然景观,分别为:飞凤衔玉、古樟招魂、眠牛倒地、鲤鱼朝天、冽泉览胜、石马罹卧、银池迷踪。今人增加具有园中园之称的“南山门绿化广场”——“南麓别苑”为第八景,合称为“咸福八景”。其中“古樟招魂”,据传古樟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谢翱公所化,村民在古樟树头立神牌位,常年摆龛供香,祈祀降福,以示敬仰。

咸福古道,东西方向贯穿咸福境地。村东边入境口的古道上修筑有“关隘”一座,2013年因修建白云山旅游大道拆除。村西入境口的古道上修有“飞凤亭”,2009年因南山门广场施工拆除。“咸福关隘”仅能容纳一个挑担的人通过,北面是山,南面是溪坑深潭,南北皆无法攀涉通行,只要一个人守住关口,谁都无法通关。“飞凤亭”砖瓦结构,有上下两层,下层供过往者临时休憩、挡风避雨,上层供赶路者夜间过宿。并提供一架自由移动的攀梯,上楼后可抽掉,对夜宿者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咸福进村旧路则从飞凤亭外古道相接入。咸福关隘与飞凤亭,相当于咸福村的两个门户。

蟾溪“月波桥” “月波桥”位于蟾溪村村口,原为木拱廊桥,20世纪90年代,农村兴起香菇产业,为方便材料运输,杨吴两姓村民拆卖廊桥木材,再集资凑足钱款,于旧桥址修建石拱桥,更名为“岗哨桥”(土地革命时期,叶飞、曾志等曾在这一带活动,而红军战士就在“月波桥”上设立岗哨,故名)。旧廊桥上供奉着南海观世音菩萨,用以庇佑蟾溪村民,遂在新石拱桥上也修造了“避雨亭”,亭阁上照旧供奉救世佛像。桥上观音阁边有副对联:“龙吟凤舞虹飞蟾水千山影;心回福地珍重留与子孙耕”。

桂林王氏祠堂 桂林村为穆云畲族乡最大的行政村,位于穆云乡、康厝乡、穆阳镇互融的镇区所在地。王氏祠堂位于穆云畲族乡桂林村大榕树处,始建明万历十三年(1585),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重建。祠堂坐西向东,穿斗式抬梁混合式梁架。由门楼、戏台、祠厅、祖堂组成,整座祠堂建筑规模宏大。门楼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门廊梁架施斗拱,正中屋顶牌楼式雨盖,牌楼正面顶层屋檐下竖挂牌匾“状元及第”,署有“明万历己酉年”,大门额置横匾“开闽第一宗”,大门内侧横匾题写“彝伦攸叙”,顶棚中间施八角藻井,次间为天花板。戏台高1.38米,台面为5.68×8.72米,戏台两侧为厢房。戏台进深4柱,面宽6柱,台中顶棚设八角藻井,饰人物画像,两侧均分两个长方形藻井,有祥鱼吉龙画饰,台檐柱出枋梁挑垂柱承托檐檩,两垂檐柱间连接弓梁、弓梁与檐檩间设6朵“合模”,垂檐柱底下施垂灯,雕刻精湛,垂灯外侧檐檩施垂柱,并饰雕盘柱龙,栩栩如生。祠厅进深6间,面阔7间,悬山顶鹊尾脊,前后廊顶棚均为轩顶,明间施假屋面。祠厅用材粗大,通透宽敞,两侧厢房为三间二层楼房,双坡顶。祖堂面阔7间,进深6间,屋面为悬山顶鹊尾脊,有设置耳房脊,并饰灰雕花卉、彩画双凤、双龙等,明间八角藻井前枋梁上悬挂“先民是程”牌匾,上款:“钦命提督福建学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纪录四次赵佑为”,下款:“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本宅耆叟王殿教立吉旦”。整座祠堂建筑规模庞大,装饰手法讲究,宽敞雅致,既保持传统规制又保存比较完好,是福安市一处不可多得的祠堂建筑,对研究清代中后期祠堂建筑及装饰都具有很高参考价值。2013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宣布桂林王氏祠堂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