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北路戏”俗称“乱弹”,由于主要乐器为长膜笛,故又名“横哨戏”,流行于寿宁、古田、屏南、福安、蕉城、周宁等地。清嘉庆年间(1796-1820),寿宁县廷家洋村创办北路戏班,并经常到外地演出,在闽东名噪一时。

寿宁县北路戏剧团成立于1960年10月,是全国唯一的北路戏专业剧团,因此号称“天下第一团”。北路戏是我市重点保护的地方剧种之一,寿宁县北路戏剧团也是我市大力扶植的剧团。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经创排《张高谦》、《赤道战鼓》等剧目,红遍大江南北,甚至影响了一代人。改革开放以后,该团和全国许多地方戏剧团一样,受到经济大潮冲击,陷入困顿之中,濒临危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由于人才流失严重,全团仅剩二十多人,在岗不足十人,剧团陷入半停顿状态,无法进行正常演出,但剧团并未解散,也未由个人承包,而是在困境中坚持。1993年,该团一部份演员与福州民间职业剧团联合演出闽剧。1996年,恢复北路戏,开始在闽东一带进行小规模的巡回演出,并创排一些小戏小品参加省市戏剧会演,同时也为当地政府开展的社会文化活动服务。鉴于北路戏是稀有剧种,该团又是仅存的专业剧团,因此随着抢救北路戏呼声日紧,相关部门和人士一直在为抢救北路戏、重振北路剧团雄风而努力。2002年,该团举债复排《齐王哭将》;2003年与凤阳民间北路戏剧团联合,在闽东一带巡回演出;2005年10月,北路戏申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成功,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北路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1月,该团“借鸡生蛋”,借用山东艺术学院17个学生,创排了现代戏《网瘾少年》,参加福建省23届戏剧会演,受到重视;2007年元月,《网瘾少年》参加福建省新剧团展演,这是北路戏剧团自1981年参加福建省第14届戏剧会演后,时隔26年,重新登上全省戏剧会演舞台,副省长汪毅夫等省领导观看了演出,并给予表扬。

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大了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机制,引起了地方政府对北路戏剧种和北路戏剧团的关注。2006年,北路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寿宁县北路戏剧团也成为继承保护单位。随后,寿宁县政府即制定了整合方案,决定恢复剧团原有编制,增加财政投入,逐步达到“两个百分之八十”规定的标准,招收、培养学员,尽快恢复正常演出。2008年1月,刘经仓、缪清奇被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这一时期,担任该团领导班子成员的有:团长叶东波、叶树良、缪清奇;副团长叶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