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历史上的一都行政区划

宁德一都的历史梗概 宁德建立县治是在公元933年,即后唐长兴四年的事。决定建县的人是王审知的次子王延钧,当时他杀了哥哥王延翰,在长乐(今福州)称帝,国号“闽”,年号为龙启。龙启元年即升感德场为县,取宁川、感德各一字为“宁德”县。历代的历史学家认为王延钧以不正当手段取得政权,自立闽国,因而不承认其为正统皇帝,故在旧志上称为“伪闽”。 闽越族是越族的一支,越国被楚灭后,勾践的七世子孙以无诸为首领,聚居在浙南和闽北一带。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郡县制,“废无诸为君长,以其地置闽中郡”。后来无诸率族人反秦,因助汉灭秦击楚有功,汉高祖五年(202),封他为“闽越王”,建都于东治(福州)。汉武帝时,其子孙反抗汉朝失败,部分族人被迫迁到江、淮地区。 唐末,趁黄巢之乱,王审知从其兄王潮起兵,入据福建五州之地。王潮死后,王审知继任威武军节度史,公元909年,被封为“闽王”。其次子王延钧公元933年建“闽国”,公元945年兄弟互相攻杀,因内乱而为南唐李璟所灭。 宁德置县时,蕉城这一带还是一片海边荒滩,少有人居,原选在陈塘洋(琼堂)一带筑城,因此处泥土含沙多,太松散,筑不成城墙,才改到蕉城这一边来。开始建土城,宋时环以木栅,到明朝改为砖城。明嘉靖四十年,被倭寇攻毁,城被夷为平地,城内被烧杀劫掠一空,男丁被抓走二千多人。倭害加上瘟疫流行,全县只剩下五千六百多户,二万五千四百余口。县令林时芳到任后恢复生产,安抚百姓,带头捐出自己全部薪金,激起民间踊跃捐款,加上上司资助,终于募集五千多金,建成石城,高二丈一尺,宽一丈六尺。此后城墙坚固,民得以安。

皇朝时代的一都区域 建县至今已千余年,皇朝时代(唐宋元明清)县治所管辖范围也几经变易。宋时,县以下分三个乡,十个里。乡即安东乡、霍童乡、青田乡。里即陵山里、水际里、霍童里、东洋里、感德前里、感德后里、安远里、临海里、金溪里、安乐里。到元朝,撤并了临海、金溪、安乐三个里,只剩七个里。明朝三乡七里以下又分为二十五都,三十九图(后改四十二图)298村。以乡统里,里统都、都统图、图辖村或街市。清朝承明制,基本未改。

安东乡只有一个陵山里,而该里却包括一、二、三、四、五、六共六个都。

明、清时期一都管辖的是城区街市和城外一些村,分城内和城外两部分。 城内包括:道头陈、竹兜街、前林坪、扬鞭井、后署巷、五显宫、学前街、潭里亭、关帝庙、上下左、棋盘头、横路林、韩厝下、金峤陈、赵厝坪、进士弄、总爷下、下井堂、状元里。城外部分包括19村:复龟、岐头鼻、溪流坑、盐仓后、下尾、张家巷、郑厝后门、筱场、土堡、下宅园、脯下岗、古溪、洋尾、蚶岐、岐头、西湖池前、准提阁后、天地坛、前洋楼。

民国时期的乡镇保甲制 民国初期曾沿用二十五都区划,到民国17年(1928)7月实施《县组织法》,设区、村里、闾邻。到1930年,又改村里为乡镇,1934年5月实行保甲制度,全县分为三个区(城关、霍童、洋中)区以下为保甲。1938年又在区以下,保以上设27个联保。 当时的城关为第一区,管辖范围除城街区内外,还包括古溪、廉坑、溪口、六都、七都、漳湾、南埕、郑湾、茶洋、云淡坪、飞鸾、碗窑等13个联保。1939年,因抗战,城墙拆毁,使城内外连成一片。

1940年改联保为乡镇,全县划分3个区,24个乡镇,296个保,3281个甲。 1941年增设金涵乡,乡镇增至25个,城关一区统辖三镇十乡,即蕉城镇、漳湾镇、三都镇和古溪、南埕、六都、七都、廉坑、菰洋、三望、飞碗、城澳、金涵等乡。共143保,1688甲。22204户,106849人(其中:男64982人,女41867人)。 1942年和1944年两次撤并,撤区并乡实行县、乡(镇)两组政权。全县并为14个乡镇,135个保。当时的蕉城镇包括城内碧山、福海、长璋、鹏南、务本、继光、中正、崇文、三元和城郊蓬峰、菰洋、后溪、金峰、古溪、金涵、仙笠、鳌江等共17个保。

建国之初和土地改革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和土改时期的区划,变动频繁,基本上可分三个时段; (一)建国初期:一度沿用民国时期的乡镇保甲制,1949年11月,全县在原有12个乡镇上面设立5个区和一个三都直辖镇。城关地区为第一区,除管辖蕉城镇外,还包括廉坑乡,总共26个保,356甲,8350户,41242人。

蕉城镇辖17个保,229甲,6578户,30150人。分别是: 碧山保 辖15甲 427户 1683人 福海保 16甲 478户 1980人 长璋保 15甲 428户 1728人 鹏南保 13甲 586户 1900人 务本保 14甲 414户 2583人 继光保 16甲 472户 2300人 中正保 12甲 360户 1541人 崇文保 13甲 377户 2070人 三元保 15甲 446户 1943人 金涵保 6甲 174户 888人 菰洋保 18甲 514户 2643人 后溪保 6甲 180户 723人 莲峰保 12甲 333户 1158人 金峰保 13甲 376户 1477人 古溪保 16甲 435户 1940人 仙笠保 17甲 433户 2031人 鳌江保 12甲 334户 1339人 廉坑乡有9个保,即廉川、郑岐、增坂、兰田、溪贝、琼金、磐山、汤湾、后湾等127个甲,1772户,11092人。 (二)土改时期:1950年废除乡镇保甲制,建立乡(街)级人民政府,全县5个区改为7个区。蕉城镇改为城关区,并将原管辖的金涵、金峰、菰洋、后溪移给一区(漳湾区),城关区管辖范围缩小为8街2乡。5869户,23252人,包括: 鹏南街 430户 1760人 长璋街 586户 2244人 继光街 636户 2465人 福海街 475户 1983人 崇文街 641户 2482人 碧山街 493户 1732人 三元街 645户 2375人 务本街 587户 2378人 古溪乡 1061户 4345人 鳌江乡 315户 1468人 (三)土改后,划小的区乡建制 为适应农村生产发展,1952年开始,实行缩小区乡建制,区级单位增至8个,乡从73个增至112个,城关区改名为一区,共辖8街3乡,28村,5894户,23290人。各街村管辖范围是: 福海街475户,1983人。管辖下尾街、船头街、海滨前、福海埠、盐仓前。

碧山街495户,1732人。管辖溪流坑、碧山、新桥头。

崇文街641户,2482人。管辖前村坪、辕边井、北门街、下井堂、进士弄,韩厝下。

继光街636户,2463人。管辖埠堤壑、街中头、衙前街。

鹏南街430户,1760人。管辖南大街、较场边、下路街、郑厝后。

长璋街586户,2244人。管辖竹兜街、东大街、马厝坪、街尾下、上企头、东环城路。

三元街645户,2375人。管辖坑里、大桥头、米筛坪、单石碑、小东门、北门外。

务本街586户,2378人。管辖南峰、石笋、小场、下宅园、桥头下。

古溪乡561户,2345人。管辖古溪、南岗、后山、塔山。

洋尾乡524户,2080人。管辖贵岐、岐头、蚶岐、洋尾、打石坑、岐头鼻、金蛇头、下丰宫。

鳌江乡315户,1448人。管辖水上船家。

农业合作化时期的频繁撤并 农村合作化(1953——1957年)前后共经历过四次撤并。 1953年撤并小乡,全县乡(街)从104个减为90个,一区城关原福海、碧山两街并为福山街;鹏南,长璋两街并为中南街;原8个街并为6个。 1954年3月,全县又增划17个乡。一区城关6个街合并为蕉城镇,郊区洋尾、古溪、莲峰、鳌江4乡与漳湾区17个乡合并设立城关区。 1956年5月再次大规模并区撤乡,城关区迁往漳湾,改名漳湾区,原21个乡缩减为10个,这时期城关各乡镇户数人口分布是: 蕉城镇 4455户 11368人 城关(漳湾)区10乡,103村,14400户,38022人。包括: 漳湾乡 12村 2866户 11656人 上塘乡 19村 1062户 3967人 兰田乡 17村 1478户 5681人 廉坑乡 9村 1352户 4671人 金涵乡 25村 720户 2592人 金峰乡 48村 417户 1397人 菰洋乡 25村 509户 1607人 古溪乡 7村 680户 3540人 莲峰乡 17村 351户 1287人 鳌江乡 11村 384户 2556人 1957年全县增设8个少数民族乡,其中金涵乡的后山单独划出建民族乡。

人民公社政社合一时期 1958年8月撤区并乡,撤掉漳湾区,将其中的古溪、莲峰、金峰、鳌江、金涵、后山等6个乡及廉坑乡的上、下葚村并入蕉城镇。 1961年8月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撤消大公社建制,将13个大公社改建为59个人民公社。公社上面再建11个区和一个直辖蕉城镇,当时蕉城镇和城关区所辖范围是: 蕉城镇,为一个公社,下辖福元、崇光、务中三个街道和福山、三元、崇文、继光、中南、桥头下、下宅园、小场、坪塔9个大队,45个生产队,4401户,16020人。

城关区下辖5个公社,29个大队,161个生产队,3551户15726人。其中包括: 金涵公社10个生产大队,1147户,4344人,下属大队有:中前、金涵、金峰、高乾、岚头、里占、琼堂、上金贝、上葚、廷坪。

古溪公社6个大队,804户,3293人,下属大队是:古溪、塔山、后山、洋尾、岐头、蚶岐。

菰洋公社766户,2369人,下属大队是:菰洋、浮坪、上洋、后溪4个。

莲峰公社328户,1218人,下属大队是:岭头、叶厝、田中3个。

鳌江公社506户,2502人,下属大队是:鳌江、金蛇头、大门、贵岐、中南5个。 1963年,撤掉七都、石后两个区,分别并入城郊、八都和洋中区,全县为9区一镇,城郊区又多出一个三望公社,共6个公社。 1966年3月再次撤区并大社。全县69个小公社,重新合并为13个大公社。蕉城公社包括原蕉城镇3个街道居民委员会和9个生产大队外,又加入城郊区的古溪公社,重新编成11个大队,7个生产队,7309户,9653人。 原城郊区的金涵、廉坑、三望、菰洋、鳌江公社合并为金涵公社,拥有13个生产大队,144个生产队,3729户,13748人。

改革开放后的乡(镇)村基层建制 1980年1月成立城郊人民公社,将原属蕉城镇的古溪、洋尾等9个生产大队和原属金涵公社的岭头等3个生产大队划归其管辖。 1984年10月份,正式撤消人民公社建制改设乡、镇政府。全县设4镇10乡,原城郊公社改为城南乡,1985年金涵改为畲族乡。 1991年撤消蕉城镇,改设蕉南、蕉北两个街道办事处,共拥有5个居民委员会,11个村委会,23个自然村,15032户,54742人。

城南镇有12个村委会,46个自然村,2495户,14032人。

蕉南街道下辖: 海滨居委会:36个居民小组,969户,3957人; 鹏程居委会:45个居民小组,1351户,5221人; 南际居委会:14个居民小组,2102户,9673人; 福山村委会:7个村民小组,175户,720人; 中南村委会:8个村民小组,653户,2902人; 桥头下村委会:8个村民小组,664户,3234人; 小场村委会:7个村民小组,464户,2127人; 下宅园村委会:9个村民小组,571户,3372人; 中渔村委会:2个村民小组,201户,1325人。

蕉北街道下辖: 培英居委会:36个居民小组,2002户,7890人; 鹤峰居委会:16个居民小组,2029户,8005人; 继光村委会:10个村民小组,702户,2932人; 崇文村委会:6个村民小组,335户,1459人; 三元村委会:5个村民小组,491户,2045人; 碧山村委会:4个村民小组,132户,610人; 单石碑村委会:5个村民小组,554户,2575人。

城南镇下辖: 坪塔村委会:包括坪塔、下坪塔、后岗、石笋下、七斗5个村,156户752人; 古溪村委会:包括古溪、天生墓头、企岭尾3个村,512户,2717人; 塔山村委会:包括东湖头、吴厝里、畚斗厝、陈厝、后塘5个村,276户1501人; 后山村委会:包括后山、牛烂头2个村,162户749人;。

洋尾村委会:包括洋尾村,197户,953人; 岐头村委会:包括岐头村,200户,1019人; 蚶岐村委会:包括岐头鼻、打石坑、上沃、下沃、白兔脚5个村,219户1264人; 贵岐村委会:包括贵岐、金蛇山2村,262户,1600人; 岭头村委会:包括岭头、岭头下、里片楼、坪岗、亭上岗、林厝、大洋7个村,110户592人; 叶厝村委会:包括叶厝、湾亭、鼠狼头、界首、北菇山5个村,140户,455人; 田中村委会:包括田中、王台、田丘中、外片洋、茶园岭、五斗里、祭头、湾水尾、田乾头9个村,114户519人; 金蛇头村委会:包括金蛇头、里沃、外沃、蛇头鼻4村,156户,881人。

新世纪后城区扩大人户猛增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城区行政建制基本稳定下来,一直保持蕉南、蕉北两个街道办事处和城南镇三个建制。不过由于城区逐渐扩大,新居民区不断设立,蕉南街道增加了荷园、芦坪和东湖三个社区,城南镇增加莲峰社区。并由于外来人口的迁入,各社区户数、人口,迅速上升,15年间,三处居民总户数从1991年的17187户增至2006年底的39866户,人口从68774人增至164417人(不计算流动人口)。具体列表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