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宗族文化是也宗祠文化或(称祠庙文化),它是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也是同宗同族人将祖先崇拜和血缘关系有机结合在一起,已成为中国传统社会赖以存在的核心,可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宗祠提倡“尊祖敬宗,弘扬祖德,敬老尊贤,孝亲睦邻,感恩报本”。可说宗族中宗教、社会、政治和经济中心。李墩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一村一宫五祠,成为一道亮丽和谐的人文景观。

唐岳王宫 岳王宫座落在李墩后门山麓,景色怡人的风水生态林下,宫殿坐北朝南,依山面水。采用中国传统宫殿风格设计建筑,全部构件均为水泥混合而成,横梁、抬梁上有精美龙形彩绘。建筑面积768平方米,占地1080平方米,于1999年峻工,总投资70多万元。宫殿悬山屋顶下竖挂一块“唐皇始祖”牌匾,是典型皇室后裔象征,正厅走廊八根大理石柱,上书福建省书画界名人撰制楹联。中门上悬“唐岳王宫”楷书木匾,为北京著名书法家李延声题字。殿内四周墙上悬挂繁衍各地支派精雕细刻匾额,但正厅堂前墙上只准悬挂族中有威望人仕的匾额,如“三十裔孙博士后李玲教授”等牌匾。这成了唐岳王宫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意在勉励子孙发奋图强,力争上游。大厅四根红色圆柱直架九龙龙身盘蟠的殿顶,气势恢宏,富丽堂皇,古色古香,寓含天圆地方,皇室至尊地位。殿内雕塑有唐高祖、唐太宗、唐岳王等宝像。岳王宫现已成为李氏子孙缅怀祖德的圣地,也是当地著名的人文景观,并被列入周宁县旅游景点。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座落在李墩村中央,靠近中心街边,是李墩最繁华地带。始修建于1948年(文革期间曾改为李墩会场、电影院),后于2001年重建,坐北朝南,为二进一天井,砖木建筑物,面宽21米,纵深36米。由门楼(连接戏台)、正厅、后堂组成。门楼面阔三间,进深五间。歇山顶下竖挂一块“李氏宗祠”牌匾,整个建筑飞檐露脊,巍峨壮观。祠堂建筑面积达600多平方米。祠内悬挂李氏繁衍宁德(蕉城)、福安、霞浦、寿宁、福鼎、政和、建瓯、建阳、武夷山等地宗亲题赠牌匾。祠前广场300多平方米,铺盖各色大理石,广场中央矗立雕刻精美两座龙凤石园柱。祠临村中,这里现已成为李氏族人宗教场所、交际场所、村民娱乐场所。

阮氏宗祠 李墩村阮氏先祖碧升公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由阮家洞迁居并肇基李墩,至今已达237年。阮氏迁入李墩后团结邻里、和睦各族、勤俭持家、弘扬竹林风节,而今枝繁叶茂。阮氏族亲为上承祖泽,下启后昆,缅怀先辈,继往开来,1994年在李墩村中筹建“阮氏宗祠”上座,2009年又集资百万续建下座,现已竣工。阮氏宗祠面宽16.66米,纵深30.61米,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山门上书福建省著名书法家陈奋武题赠“阮氏宗祠”、“竹林世裔”。

李氏支祠(下厝祠堂) 修建于清乾隆十五年李氏支祠,座落下厝池边,坐北朝南,为间二进一天井,土木建筑物,面宽16米,纵深22米。是李墩最早修建祠堂之一。据说:由李氏先人李梓盛(俗称:横山公)修建,当时宁德县丞张章,途经李墩得悉横山公一家六子,人丁48口,五代同堂,和睦相处,非常感动。为了褒扬其和睦家风,特赠送“高年硕德”匾额。横山公为了悬挂此匾,遂领子孙修建该祠。可惜“高年硕德”等许多匾额在文革中被毁。目前祠内还高悬有咸丰十一年福宁府八次郎郑题赠给若本公九十寿辰“洛社耆英”匾额一块,后面恢复民国年间宁德海军陆战队队长题赠“慈竹长春”匾额一块。

李氏支祠(上厝祠堂) 座落七斗科边李氏支祠,始修建于清乾隆年间李氏宗祠,坐北朝南,为间二进一天井,土木建筑物,面宽16米,纵深21米。后于2008年重修,改为水泥混合结构式,门柱都为大理石。装饰更为华丽与精美。

李氏支祠(前厝祠堂) 座落下厝祠堂边李氏支祠,建于清乾隆年间李氏宗祠,坐北朝南,为间二进一天井,土木建筑物,面宽14米,纵深2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