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岭里村

一、概况

岭里村位于古田东部,地处古田、宁德、罗源三县交界地,系杉洋镇第二行政大村。距镇所在地16公里,是杉洋镇下半区8个行政村的经济、交通、文化中心,东南方与福州市罗源县接壤,县道岭里到罗源城区56公里,到福州105公里。“岭里”村名最早见于清朝末期,因村落位于山岭之间,四面环山,洋坪溪贯村而过,村内松竹成林,故名为“岭里”。岭里行政村辖区面积8平方公里,辖四个自然村(坝头、后山、廷坪洋、柯地墘),通过造福工程,有三个自然村迁入岭里村,全村838户,2778人口,是古田县重点侨村之一,侨居海外的侨胞一千多人。

岭里村民风淳朴,尊师重教,人才辈出。现有初级中学一所,在校生600多人,完小校一所,在校生300多人,教育教学质量历来居全县同类校前茅。现全村在外工作的在职干部近200人,其中厅级处级干部10多人,博士生5人,研究生15人,大学本科生100多人。通过新农村建设,岭里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沿街道路两旁种植名贵树木,被评为名贵树种示范村。近几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岭里村被“省、市、县”评为精神文明单位和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岭里还是个光荣的革命老区村。1947年5月由古田城工部地下党林建中、叶宜耕组织的岭里暴动,成功地收缴民团14支步枪和一批弹药,并砸开国民党粮仓,向春荒灾民赈粮三万多斤,随后叶宜耕率领32名党员群众组成游击队转战于罗、闽、宁、古、屏各县,重创国民党反动派势力,名垂青史。

二、历史沿革

岭里旧称福建省古田县三十八都岭南村,全村以谢姓为主,历史上是古田大东地区名村,解放初期曾与同隶属杉洋的大甲村、邹洋村合称为岭南,曾设有岭南学区。岭里谢氏源自陈留,堂号宝树,所以岭里谢氏宗祠以宝树为雅称。相传在元末明初,岭里村的谢氏祖先“六公”因逃避中原战乱,自河南陈留郡带领家族子女逃难到岭里,看见这里风景优美,地处偏僻,便安家于此。自此谢氏家人在岭里繁衍子孙,是较早到杉洋境内发展的氏族之一。自今,发展至今已有24代,600多年子孙迁往全省各地,有闽侯安仁、连江后垅、霞浦曲井及闽清等地。

三、物产经济

岭里村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绿水青山,生态良好,物产丰富。远近茶果碧绿,拥有4000多亩生态林,矿产资源丰富,有叶腊石、“古田青”辉绿岩等,其中叶腊石储量在50万吨以上,“古田青”辉绿岩储量25万立方米。自古以来以农耕为主,过去仅依山靠田,没有其它经济收入。改革开放后,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许多村民凭借山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种植茶园三千多亩,部分村民还种植新品种铁观音,食用菌种植也在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村民们纷纷走出大山,到全国大中小型城市投资办厂。村里经济发展也随着日益繁荣,全村现有超市三个,中小型商铺数十家,茶叶加工厂6家。每天往返福州、罗源、宁德、古田的班车已有8班次,全村98%的农户都装上电话,手机用户上千,互联网络用户200多家。

四、舞龙民俗

岭里传统舞“布龙”有近百年的历史,曾闻名古田大东地区,是岭里谢氏祖先为了庆祝丰收而发起的群众性活动。

“舞龙”始于明末,最早由杉洋“竹筐龙”经过谢景运等民间老艺人精心改造成为现在“布龙”,造工精巧,布上画有精美图案,龙身伸缩幅度大,长可至6米,短可缩至2米。舞龙由6-16个青壮年手抬舞动,有专门的步伐。龙身伸缩自如,每逢节庆(特别是元宵节),十余人抬着布龙,沿街游舞,布龙翻滚腾挪,双龙戏珠,热闹非凡,观者称赞不绝。每年正月十五,群众八人高抬本村宫殿拓主“郑、邱、蔡”三位尊王和“布龙”,全村四处巡游,百姓争先恐后,点明烛,插高香,放呜炮,祈求四季平安,五谷丰登。

五、古建筑景观

岭里村历史上地处中衢,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当地明清时期古建筑雄伟精致,它们大部分建于清朝中末期,较好的保存了清朝民间建筑的风格特点。

村内共有古民居15幢,主要是六扇门、八扇门等建筑风格,占地面积约1万多平方米,主要分布于旧街与门前坑一带。古民居雄狮护门,火墙包栋,砖刻木雕,加上古居中保存精美书法,壁画浮雕华丽,具有较高古建筑考察价值。

1、“宏兴厝”古民居:位于村内门前坑,始建于清末,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为土木结构,目前保存较为完好。该厝祖上为经商大户,将赚来的钱用于建造住房,具有相当的规模。内墙上画有华丽的壁画,内容为古代民间故事,廊前檐下还有浮雕等,古居中多存精美书法。

2、“挺兴厝”建筑群:位于岭里中学旁,始建于清朝末年,由10余幢古民居建筑组成。古民居为八扇两进式,为土木结构建筑,每幢民居占地300多平方米,由门廊、天井、大厅、厢房、后庭等组成,整座房屋布局匀称,古朴典雅而又实用。

还有露天戏台,位于村北,建于清咸丰二年,光绪十三年重建。戏台长13米,宽10米,高10米,木雕精美,精工细琢,造型独特,戏台是木结构建筑,有4根柱子,歇山式屋顶,檐角高挑,造型独特,施多角重拱复斗式藻井。戏台的细部装饰极其讲究,如戏台上方的藻井,斗拱斜出,层层叠叠,婉转如流云,而且彩饰鲜艳,精雕细刻,显得精美华丽。是闽东地区为数不多的古戏台之一,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1986年被古田县人民政府列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石拱桥,位于村北,至今仍在使用,建于清乾隆丁酉年,丁已年重修,宽3米,长10米,高7米,属单孔跨桥,造工独特,粗中有细,别具一格,至今保护完好。

“翠峰亭”,建于乾隆九年,同治九年重修,位于岭里北面山麓,是古驿道必经之路。古树环合,翠竹成荫,亭子飞檐画栋,精巧灵珑,登亭远眺,全村景致尽收眼底。但目前,“翠峰亭”受风雨侵袭,墙体受损严重,檐板木柱腐蚀,状况堪忧。

村里从前有“石鱼”、“石龟”、“星垱”、“金牌”、“玉印”等自然景观。岭里“八景”,谢氏先辈良治(号古淘,清乾隆五十二年中过进士,族人尊称为“举人公”)注释为: 旗峰夕照:门前峭出一旗峰,夕挂斜阳定太空,影里幌闻军土号,不胜经憶建奇勋。

岩洞归云:云锁洞岩忽罩烟,风飘飞散现山川,玉妃镇此堪歌乐,万里无少一色天。

松声月霁:大夫林下水晶巃,影射环阴景不空,风动如涛相呼应,广寒宫里月儿崇。

菩萨秋霞:何处棲真远世纷,鹰岩高顶绝尘棼,神翁自有飡霞法,但使人间万彩云。

狮噜积雪:狮噜岩兮狮噜嵘,岩头狮噜六花迎,青英内蕴玉粧外,道是无情却有情。

湖岭樵歌:樵天行乐莫蹉跎,上入湖山且咏歌,朝往暮归频唱和,不知呼应待如何。

牛岩瀑布:水到岩前势不平,恰如瀑布一磐鸣,清溪悦曲无人见,好把涟漪作有声。

九曲涧缠:清溪九曲抱川流,路转溪回實可游,莫道寒潭无趣味,长哨又长岁千秋。

六、人文历史

岭里村以谢姓为主。岭里谢氏宗祠,据族谱记载:始建于永乐二年甲申(1404年),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年)重修。因年久失修,任风吹雨打,已破烂不堪。透过宗祠的庄严神龛,透过宗祠的一砖一瓦,我们感悟历史风云,领略世事沧桑的无穷变幻,感受到祖先辗转迁徙,繁衍生息的跳动脉博。

宗祠以姓为线索,以宗为纽带,凝结着深厚的乡情亲情。为弘扬先辈的创业精神,2007年8月,在谢氏宗祠理事会的倡导下,各支祠同心协力,捐资捐款。不辞辛劳,各尽其力,投工投劳,总投资50多万元。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全面重修。如今,宗祠一进三重,古色古香,祠内高挂先祖图像,悬联匾陈书画,肃穆庄严。宗祠文化包括深邃的历史内涵,建筑艺术、书画艺术、楹联文化、族谱文化等一起展现在人们面前,感受历史,缅怀祖先。现祠堂同时作为村文化中心,又是村老人娱乐活动的好场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七、民间故事

古田东部一带老百姓口口相传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故事。传说在古田西洋“沉字桥”上题写对联的“谢神童”,就是岭里村的谢氏前祖“谢天彬”。岭里谢氏族谱中也有相关记载。又十二岁时,忠懿王面试,咏新月诗,“月出如弓新上弦,分明挂在碧云边。时人莫道峨眉小,十五月圆照满天。” 相传古时候,古田杉洋镇通往白溪村与溪门村交叉的溪岭下有一户姓谢的人家。有一天,从宁德霍童来了一个算命先生,刚到白溪岭头就隐约听到一阵阵小孩的读书声。他循声寻去到了一户人家的草屋前,遇见一位老妪,就问:“婆婆,你家里有人在读书?”老婆婆告诉他,家里只有她婆媳二人,没人读书。算命先生又问:“你媳妇有孕在身了么?”老婆婆正愁媳妇临盆,家中没钱没物,儿子外出求借还没回来,哪有心思同人家多谈,就不再搭理,做事去了。算命先生叹了口气走开了。半夜时分,这家媳妇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孩子,满室里还发出一股异香,一家人欢喜不尽。这孩子刚到三岁,父母就劳累去世了。他和奶奶共度时日,从小就会帮助奶奶做事。他人小,记性却特好,很快就学会了许多诗书。四五岁时,他骑在鸭子身上玩,人们问他为何要骑在鸭子身上?他说:“我要骑鹤射瀛州”,人们赞叹不已。小小的年龄就才华出众,乡亲们就称他“谢神童”。

十三岁的谢神童路过鹤塘镇西洋村,走上新建的大桥,一时兴起,向正在桥上做工的木匠借来墨斗和笔,就在刚建好的桥亭栋梁上题字:“中国有至仁,书同文,车同轨;圣人必得寿,月重轮,星重晖。”木匠将题字刨去,不料字迹屡刨不灭、越刨越明——字迹竟沉入到梁木里头去了。从此,人们就将这座桥起名为“沉字桥”。这个故事在古田广为流传,作为“沉字桥”的名称由来也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