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一、风雨如磐万安桥

走进村中,首先映入眼中是那座闻名中外的万安桥,它是长桥村悠久历史的见证。万安桥位于卧龙岛南端,原名龙江公济桥,又称长桥,长桥村名即由此而来。

沿村边溪堤走上36级石阶,直达桥面,石阶边原来砌有石栏杆,但经千年的洪水冲击,现在只剩下石柱一个,孤零零地立于石阶边,阶边留下许多石栏杆的凿洞,无语地向行人诉说着沧桑的巨变。万安桥初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为五墩六跨贯木拱廊桥,东西走向,桥长98.2米,宽4.7米,廊屋36间,单檐悬山顶,是全国最长的木拱廊桥。2005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中桥墩有一通石碑嵌入桥墩,文曰:“弟子江稹、捨钱一拾三贯又谷三十四石,结石墩一造,为孝妣二亲承此良因,又为合家男女及自身各乞保平安。元祐五年庚午九月谨题。”江稹是个慈善家,他不但捐出13贯钱,还捐谷子34石,宋代一石合当时92.5斤,一宋斤为现在1.28市斤,34石谷子约为今日4025市斤。古代人以建桥捐路为善举,这一座百米长桥,原来建有六墩,后因桥堍崩塌重修时与第六墩相连接,加上二个桥堍,仅墩、堍需干谷43520斤,钱104贯。包括桥梁、廊屋、瓦片、木构栏杆、槛下板凳,实在是一笔惊人的数字,这笔巨资均来自长桥与周边村民的捐助。大桥建成后经过几次重建已无法知道,但558年后的清顺治五年(1648年),“戊子盗毁,仅存一板”。此后,在乾隆七年(1742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经三次重建。1952年桥西北端被大水冲毁二个拱架十二开间,1954年重建,这次重建,留下建桥主绳黄生富、黄象颜的名字。在我国古代,社会普通重文轻技,数千年留下与已毁的无数煌煌建筑中,能留下匠人姓名的实在太少了。木拱廊桥,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留下了惊叹和谜一样的悬念。近代部分专家认为南方的木拱廊桥是“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北方匠人南下所建。现在,万安桥桥墩上的“元祐五年庚午”的石碑,以雄辩的事实证明,木拱廊桥的建造,不可能是北方匠人南下所建。清乾隆间贡生江起蛟有诗咏该桥:千寻缟带跨沧洲,阳羡桥应莫比幽。月照虹弯跨古渡,水摇鳌背漾神州,汉家墨迹留中砥,秦洞桃花逐上流。锦浪浮来香片片,令人遥想武陵游。

寻找廊桥主绳黄生富、黄象颜,在村中终于找到这廊桥建造世家、当今建造木拱廊桥硕果仅存的黄春财老人。黄春财,长桥村人,幼年在祖父黄全书、父亲黄象颜身边耳濡目染、手传口授下,15岁跟随父亲在建瓯、古田、宁德、顺昌一带造桥。使他成为目前国内唯一集设计、绘图、建造于一身的名匠。

桥梁,既是南来北往的津梁,沟通了千年的茶盐古道,交流了城乡物资,又是人们休息与娱乐的场所,在一派阳春烟景中,看陇亩青葱,听树梢鸣鸟,乘凉避暑,垂钓桥畔,其乐洋洋。

沿万安桥溪边而上,就到了卧龙岛,由于数百年洪水冲击,眼前的卧龙岛只是一片沙坵,当年龙江书院的院舍与朗朗书声,只余下二株古松与一坂青草。卧龙岛属长桥内八景之一,古人诗云: 目极中流岛,依稀似卧龙。

潮平浑露甲,涨满着潜踪。

石作峥嵘角,波为鼓吹容。

愿为雷信发,振奋济时雍。